s 閱讀頁

蘭州有個明“十三陵”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開始屠戮功臣、改組國家中樞機構,同時又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製海內”。從洪武二年開始(1369年)實行“諸王之製”,將二十三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沿長城的要塞地區,分別是秦、晉、燕、代、肅、遼、慶、韓、穀等九王。

  這些王不僅有非常優厚的俸祿,而且不少人擁有帶兵的權力。尤其北方同蒙古族相鄰的王,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按照明代製度,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在所封的23個王中,秦王、晉王、燕王、楚王、齊王等人均授以兵權。他們或屯兵於腹裏,或駐防邊塞要地,起著“立太子為天下本”、“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的戰略作用。

  被封在甘州(今張掖)的肅王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係妾妃所生,初封為漢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為肅王,王府起初設在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蘭州。1399年肅王遷到蘭州以後,由工部派員,在靠近黃河邊的地方修建了規模龐大的肅王府,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對蘭州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了周長6裏200步的內城。

  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的生活,他們在蘭州城內及其周邊地區還修建了大量的生活設施。在南北兩山上修建了不少廟宇、寺觀、花園,金天觀、白衣寺塔、銅接引佛等等都是曆代肅王修建的。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破蘭州,起義軍殺入肅王府,王府大亂,王妃、仆從四處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顏氏、趙氏二人觸佛雲樓內肅王詩碑而死。末代肅王朱識在護衛張鼎的背負之下,從水洞中逃出,在靖遠他什堡被賀錦部屬所獲,後被送到西安,李自成下令處死末代肅王。而張鼎因為救主忠心,被釋放回家。也有人說,賀錦攻破蘭州以後,朱識藏到總兵官營內被郡人告發,後被殺於營中。

  曆代肅王共計傳了九世十一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受封為肅王,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朱識被殺,曆251年。其世係為:莊王朱、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定王朱弼桄、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縉、憲王朱紳堯、末代肅王朱識。恭王朱貢長子朱真淤早卒,追封為靖王,定王弼桄嫡長子朱縉炯也是死於其父之前,追封為昭王。

  那些身前享受榮華富貴的肅王們,在死後也都按照明政府規定的禮儀製度進行埋葬。

  曆代肅王中的絕大部分被葬在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的明肅王墓群,被人們稱之為“十三陵”,類似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其實,按照規製,藩王的墓地隻能稱之為“墓”,不可以稱為“陵”。然而,地方藩王終究不能同王室相比,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的肅王墓,不僅規模形製不能同十三陵相比,而且其文化內涵也遠遠遜於北京十三陵。

  史料顯示,榆中縣來紫堡分別埋葬著肅莊王朱、康王朱瞻焰、簡王朱祿埤、恭王朱貢、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縉炯、懷王朱紳堵、懿王朱縉、末代肅王朱識和憲王朱紳堯的妻子薛夫人。其他的兩位肅王墓則不在此地,肅安王墓地在西郊的西圃子灣,肅憲王墓在西南二十裏的周家山外。

  肅王之所以選中榆中縣來紫堡平頂峰作為墓地,主要是因為這裏“風水”比較好。民間傳說,肅王也曾經選榆中新營王府井一帶作為墓地,至今那裏還被人們稱之為背後,此地有個地名叫溫家岔,犯了肅王忌諱,有“豬(朱)瘟”之意。後來選中定遠營水岔溝溫泉山,結果有煤層,怕老百姓開挖壞了風水。隻好再選地方,最後選中了來紫堡鄉黃家莊一帶的平頂峰。

  肅王墓群頭枕“王冠”(平頂峰),腳踩“玉帶”(苑川河),背後是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原,前麵的苑川河非常富庶。尤其在明代這裏生態環境還比較好,大量的水稻種植於苑川河的兩岸,仿佛到了江南水鄉一般,對於來自江南的肅王而言,有些回家的感覺。

  按照《明史》記載,分封在各地的王,他們享受的待遇隻比皇帝低一個等級。自然在埋葬時,也陪葬了不少器物,也正是有了陪葬物品,盜墓賊不斷光顧肅王墓。現在,可以初步斷定榆中來紫堡的肅王墓群大部分被盜,那些曾經準備供肅王們在天國享用的大批隨葬品也不翼而飛。

  盡管墓被盜了,但用青磚箍起來的墓室卻比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明肅王一號墓,成為研究肅王墓的標本。這座墓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行平田整地時被挖開的,也是唯一一座被打開的墓。

  這座墓規模宏大、結構嚴密,由前殿、中殿、後殿及左右配殿組成。地宮全部用長38厘米,寬18厘米,厚8厘米的青磚砌成,規整堅固。

  曆代肅王墓形製都一樣,這不是有沒有財力的問題。王一級的爵位,該修成什麽樣的墓,曆朝曆代都有規定,如果敢違製,就會有滅門之罪。

  肅王墓的墓道口離地麵約10米左右,順斜坡進入地宮有三道大門五個墓室。據《蘭州風物集》介紹,肅王墓內的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道門是用整塊陝西富平青條石鑿成,每扇門高2.5米,寬2.2米,門軸直徑24厘米,門楣用44厘米×19厘米的整塊石條做成。第一墓室長6米,寬6米,頂高10米,呈拱形。第二道門為木製,高2.5米,寬2米,第二道墓室門完整,墓室長6.3米,寬3.3米,高約10米,此墓室左右各有一配殿,按明製規定,這兒應該是安放妃子的地方。通過寬約1.14米,高約1.9米,深約1.9米的券道,便可進入長6米,寬3米,高6米的配殿。第三道墓室粗大的石門軸被砸斷,門扇傾斜,是安放靈柩的地方。墓室寬6.7米,長5.8米,頂高約12米,頂呈拱形,墓室三麵壁上各有一圓拱形用來供放祭物的神龕,正麵寬1.14米,高1.24米,深1.1米,左右龕寬均為0.97厘米,高0.97米,深1.1米。”

  據考證這是第一代肅王朱的墓葬,肅王朱於明永樂十七年卒,王妃孫氏在永樂二十一年卒,後來兩人被合葬於一處。

  今天甘肅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數百年前就是赫赫有名的肅王府。肅王府是西北地區為數不多的王府,從建文元年(1399年),朱遷到蘭州以後,就開始大規模營建王府。

  原先肅王府所在的位置是縣衙所在地,建文二年(1400年)被改為王府以後,縣衙就移到了城南。從曆史記載來看,肅王府的大致範圍是北到北城牆,東到東城牆,西到通渭路,南至張掖路。

  對於王府的建設規範,明中央政府製定了比較嚴格的規章製度,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整個肅王府四周的圍牆長約1000多米,東、西、南三麵各開一座門,其中南門是王府的正門,共有三道分別是: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進入承運門後,就是承運殿和存心殿,再往後走就是東、西王宮。王宮的東北麵都為花園,統稱為凝熙園。《重修皋蘭縣誌》記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方廣裏許,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蘭州方言中稱假山為山子,因而這一帶也成為了山子石。這裏不僅有石山,而且還修建了雷祖殿、玉皇閣、鬥母宮、棲雲橋等建築。

  在數百年的曆史歲月中,肅王府也是曆盡滄桑,裏麵的建築與當初大相徑庭。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肅省成立,肅王府成了甘肅省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這裏又成了陝甘總督衙門所在地。民國元年這裏成了甘肅督軍府。1949年8月26日以後,成為甘肅行政公署所在地,1950年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今天人們看到的省人民政府大門和中山堂,都是在肅王府遺跡上重建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