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文學評論的範疇與特點

  一、文學評論在文學活動中的位置

  所有的文學活動可以分為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兩大類。文學研究又分為文學史研究、文學理論研究、比較文學研究、文學評論等方麵。文學評論是文學研究的一個方麵,它是最基礎的文學研究活動。文學史的研究、文學理論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往往都與文學評論密不可分。正如韋勒克和沃倫所說的那樣:“文學理論不包括文學批評或文學史,文學批評中沒有文學理論或文學史,或者文學史裏欠缺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顯然,文學理論如果不根植於具體文學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文學的準則、範疇和技巧都不能‘憑空’產生。可是,反過來說,沒有一套課題、一係列概念、一些可資參考的論點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的編寫也是無法進行的„„這個過程是辯證的:即理論與實踐互相滲透,互相作用。”①文學評論又是最接近創作的一個研究領域,很多作家往往同時又是評論家,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比較突出,著名學者羅根澤指出:“中國的批評,大都是作家的反串,並沒有多少批評家。”②寫《典論·論文》的曹丕,作《詩品》的鍾嶸、《二十四詩品》的作者司空圖、《滄浪詩話》的作者嚴羽,《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等等,既是批評家,也是詩人或作家。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沈從文、冰心等,也寫了大量的文藝評論文章。西方的歌德、席勒、莫泊桑、雨果、巴爾紮克、托爾斯泰等著名作家,也是傑出的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作家王蒙、格非、徐坤、曹文軒、閻真等都寫了大量的文學評論文章。優秀的文學評論可能成為文藝理論或文藝史的一部分,例如狄德羅的《繪畫論》,萊辛的《漢堡劇評》、席勒的《論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鍾嶸的《詩品》等。實際上,當代研究文學史的學者大多也是優秀的文學評論家,如陳思和、錢理群、王曉明、謝冕等。

  二、文學評論的內涵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篇中講到了“評”、“論”,“評者,平理”,就是評價、裁斷,“論者,倫也”,就是闡發道理。鍾嶸的《詩品》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形態的文學評論的文本,品評了從漢至梁122 位五言詩人,分上、中、下三品,揭示其風格特點。雷納·韋勒克在《文學批評的術語和概念》中考證,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字源出自希臘文的krites(判斷者)和krinein(判斷),含有“文學的判斷者”之意的kriticos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世紀末。英語的criticism,法語的critique,德語的kritik,都源於希臘語kriticos。本書所講的“文學評論”,通常也稱作“文學批評”。對這兩個概念已有許多學者做過辨析,如在以群主編的《文學基本原理》一書中,對“文學評論”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是這樣區分的:“文學評論是總括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而言的。文學批評著重於評價具體作家的作品,同時也包括對於一定曆史時期的文學運動、文學思潮以及各種文學流派的研究分析,而文學理論則著重於探討和總結文學現象中帶有規律性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而不能截然分割的。”③羅根澤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也對“文學評論”和“文學批評”進行了分析考證,羅根澤認為:“所以似應名為‘文學評論’,以‘評’字括示文學裁判,以‘論’字括示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但‘約定俗成’,一般人既大體都名為‘文學批評’,現在也就無從‘正名’,隻好仍名為‘文學批評’了。”④在以群和羅根澤的辨析中,“文學評論”包括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即既包括對具體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文學流派的考察,也包括對文學規律的探討。本書所用的“文學評論”的概念取他們二人所說的“文學批評”的範疇,其內涵是:接受主體或評論主體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以一定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對作家群體、文學現象、思潮流派、作家的創作活動、讀者的閱讀接受活動、文學作品乃至作品中的情節、人物諸要素等進行文化的、心理的、審美的、語言的、結構的等宏觀或微觀的分析、評價活動,其中心是對作家、作品的闡釋、評判。這是在狹義的意義上來使用“文學評論”這個概念,在本書的具體行文中,“文學評論”和“文學批評”二者通用。

  三、中國古典文學評論

  中國古典的文學評論多采用詩論、詩話、序跋、評點、以詩言詩等方式,與當代文學評論用數千字的注重邏輯體係的論文的方式有根本的不同,但中國古典文學評論仍然對當代文學評論有啟發和借鑒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文學評論的基本規律的通用上。如中國古典文學評論講究作品的內容、文采和社會效應。“文之以禮樂”(《論語·憲問》,就是說隻有精通禮樂才能做好“文”,“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要求文章的情感要真摯,詞藻要美。孟子提出“以意逆誌”的詩歌分析的整體觀,即不拘泥於個別詞句而影響了對整體詩歌主旨的理解,要從躲躲閃閃的言辭中發現作者的真正意圖:“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以意逆誌,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孟子還提出了“知人論世”的批評原則,“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莊子強調對“韻外之致”的領會,而不止於言辭的表麵。“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秋水篇》)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強調作家的個性、氣質和藝術風格。鍾嶸《詩品》提出“溯流別”和“滋味”的批評尺度,點明在文學的曆史中詩歌藝術的縱向繼承,以形象說詩,評論家將詩歌中那種朦朧的、模糊的、飄忽的情感體驗通過形象化的言辭表達出來。劉勰認為應以比較的眼光和辯證的態度來評價作家的創作得失,應“擘肌分理,唯務折衷”(劉勰《文心雕龍·序誌》),要力避個人主觀武斷和片麵性,應有豐富的閱讀鑒賞經驗,居高臨下審視評論對象,所謂:“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文心雕龍·知音》)其他如“神韻”、“情調”、“意境”、“風骨”、“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概念都是從文學批評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這些基本的文學規律無疑是當代文學批評的重要理論資源。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注重對文學實踐的指導作用,比如評點的方式是評論者溝通作者、讀者的重要方式,金聖歎評點《水滸傳》、《西遊記》,張竹坡評點《金瓶梅》,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脂硯齋評點《紅樓夢》,評點擴大了小說的影響,提高了讀者讀小說的“眼力”,其實用性很強。

  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注重暗示、領悟的思維方式對當代文學批評也具有啟發意義。文學批評的第一步是感悟作品,隻有借助評論主體的感悟才能對評論對象做出合理的闡釋,並進而上升到文學理論的總結。王國維在論“境界”時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這段話以詩論人生事業的境界,並沒有做具體的概括,三重境界都是形象化的詩意描述,其人生旨味留待讀者通過情感想象去品味、闡釋,給人以深長的意味。這種將理論總結寓形象描述之中的思維方法對於當代文學評論的寫作無疑是有借鑒價值的。

  四、中國現代文學評論

  中國現代文學評論是隨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曆史轉型而產生的,知識體係的變更,西方現代科學理論方法的引進,邏輯思維體係的引進,對現代文學評論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代文學評論是為發表而寫的一種評論,有著明確的社會效應,中國現代文學評論是與中國現代新文學運動一同誕生的。五四時期,一些反傳統、追求自由戀愛的作品受到封建保守派文人的攻擊。鬱達夫的作品《沉淪》被人指責為“誨淫”之作,周作人撰文指出:“人間的精神活動無不以廣義的性欲為中心„„這些本能得到相當的發達與滿足,便造成平常的幸福的性的生活之基礎,又因了升華作用而成為藝術與學問的根本。”①《沉淪》是一件藝術的作品,而不是色情作品,《沉淪》是用藝術的形式對性心理的升華,周作人的評論肯定了《沉淪》的現代藝術地位。茅盾、魯迅、郭沫若等作家都寫了大量的文學評論。郭沫若認為批評家應具有“深厚的同情”、“敏銳的感受”和“豐富的知識”,“文藝是發明的事業,批評是發見的事業;文藝是在無之中創出有,批評是在沙之中尋出金。”②

  魯迅的文學評論大多是采用通信和序跋的形式寫的,他對青年作家的創作提出了很多指導意見。魯迅與葉紫、蕭軍、端木蕻良等人通信,既指出了他們創作的成就,又指出了他們作品的不足。魯迅還為青年作家寫過 11 篇序言,這些序言對於那些無名的青年作家來說,起到了推介作用,讓人們認識到了他們創作的意義所在。如魯迅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指出:白莽的詩作可能不為一些習慣“圓熟簡練,靜穆悠遠”的讀者所喜愛,但它是“東方的微光”、“林中的響箭”、“冬末的萌芽”,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是“屬於別一世界”,具有“別一種意義”。

  茅盾的文學評論風格平和,多從作品的主題、結構、語言、形象等方麵展開分析。周揚的文學評論體現出無產階級文藝家的評論特點,多從“鬥爭”、“階級性”、“典型”等側麵展開分析。胡風的文藝評論注重閱讀體驗。錢杏邨的文學評論受日本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藏原惟人的影響,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條化,把文藝當作宣傳,認為表現過渡時代落後心理的和精神病態的作品沒有時代性,隻有積極上進的作品,才能體現無產階級文學的革命使命。他將魯迅視為是“老生”、“保守的封建餘孽”,認為魯迅的創作屬於“死去的阿Q時代”。

  李健吾是印象派批評的代表。他強調批評家的藝術天分和學者的思維力,其批評受法國印象主義批評家法郎士的影響,認為:“批評的成就就是自我的發現和價值的決定。發現自我就得周密,決定價值就得綜合。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化合,有顆創造的心靈運用死的知識。”①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注重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用自己的存在應證別人的存在,認為評論者是靈魂的冒險者,並在此基礎上綜合自己的觀察和體會,展開理性分析,強調批評應是“靈魂與靈魂接觸”的碰撞,批評活動應“把一顆活動的靈魂赤裸裸推呈出來,作為人類進步的明證”。②李健吾的評論對象包括巴金、沈從文、蕭乾、卞之琳、林徽因、葉紫、蕭紅、蕭軍、艾青等作家。

  沈從文的文學批評也帶有印象派批評的特點,強調對批評文本的獨特感受和個人體驗,充分調動個人的藝術感覺,並注重將感覺化為形象的可感的批評語言。他認為馮文炳的作品“略帶牛糞氣味與略帶稻草氣味的鄉村空氣”,許地山的作品是用“中國的樂器”“奏出了異國的調子”,讀周作人的文章,仿佛看見作者“在路旁小小池沼負手閑行,對螢火出神為小孩子哭鬧感到生命閱樂與糾紛,用平靜眼睛所疏忽處看出動靜的美,用略見矜持的情感去接受這一切。”③

  李長之的《魯迅批判》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品。對魯迅的藝術氣質和精神個性與其藝術世界之間的關係展開係統而全麵的分析,認為魯迅的精神特質是“詩人和戰士”,屬於“內傾”型性格,這些導致魯迅寫作偏於主觀與抒情,擅長描寫早年印象中的中國鄉村,而不善於表現都市題材。

  五、西方文學評論

  西方文學評論對中國現代文學評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重暗示的片斷式評論不同,西方文學評論重邏輯思辨,創造了恢宏的批評體係。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總結了文學的四大要素:作品、作者、讀者、世界。圍繞四大要素產生了多種文論係統,如:圍繞作品中心產生了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後結構主義批評、符號學、敘事學、新批評等;圍繞作者中心產生了傳記批評、心理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等;圍繞世界中心產生了社會曆史批評、文化批評、新曆史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等;圍繞讀者中心產生了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闡釋學批評等。20世紀以來,曆史以快於前代數百年的步伐前進,各種批評理論旗幟林立,文學批評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其重要性也愈來愈突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認為:“幾乎所有文學評論都是在20世紀寫出來的。”20世紀的文學評論呈現出一種泛學科的趨勢,在融合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結構主義文學批評受現代語言學的影響,精神分析批評以精神分析心理學為基礎,文化批評借鑒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20世紀的文學批評還呈現出一種批評的理論化傾向,很難找到單純地對作品的感悟式印象閱讀描述的評論文章,評論文章多是通過一定的哲學思想或理論角度,以特別的方法入手,運用專門的術語,對作品進行條分縷析的分析,從而揭示文學的規律和獨特性。在不同的批評理論視野下,呈現了不同色彩的文學批評,使文學批評擺脫了文學作品的附庸地位,成為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

  在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文學評論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並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文學評論一直被看作是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創作的附庸,將文學評論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學科在西方是近二百年以來的事情,而在中國則是“五四”以後才開始的。美國文論家韋勒克說:“18世紀和19世紀都曾被人稱為‘批評的時代’,然而把這個名稱加給20世紀卻十分恰當。我們不僅積累了數量上相當可觀的文學批評,而且文學批評也獲得了新的自覺性,取得了比以前重要得多的社會地位,在最近幾十年內還發展了新的方法並得出了新的評價。甚至在 19 世紀後期,除了法國和英國,文學批評還不能超越地區的局限。今天,在以前似乎處於批評思想外圍的一些國家中,文學批評已經開始受到重視。”①新時期以來,我國在思想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廣泛吸收國外文學評論的新方法,文學評論開始出現一種蓬勃發展的局麵,出現了大批優秀的文學評論家。

  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實際的文學評論活動中,往往很少采用單一的角度,多從不同的側麵對作品做出闡釋,隻有掌握評論的多種方法才能在文學評論中靈活地運用。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是中國第一篇借用西方文學理論體係來評價中國文學作品的評論。王國維自幼受到重考據重詩文的學風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缺乏理論係統性、缺乏固定的標準、缺乏邏輯思辨性的局限性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傳統文學批評隻有進行拓展革新才能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必須打破文學批評的文人小圈子趣味,實現文學批評向廣大民眾傳播社會信息的社會功能。《〈紅樓夢〉評論》以係統的哲學和美學的觀點對《紅樓夢》展開評論,王國維接受了叔本華悲觀論人生哲學的觀點。叔本華認為,“人生者,為鍾表之擺,實往複於苦痛與倦厭之間者也。”悲劇有三種:一種是由壞人陷害造成的,一種是由命運擺弄造成的,一種是人生所固有的。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是第三種悲劇,即“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界,逼之不得不如是”的悲劇,是“悲劇中的悲劇”。減輕人生痛苦的辦法就是文藝,《紅樓夢》是教人解脫之書,揭示了“離此生活之欲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的解脫之道。王國維由此推之,文學評論的價值也在於從作品中發現“人類全體之性質”。王國維以叔本華的理論來解釋《紅樓夢》有很多穿鑿附會之處,以理論演繹代替了對作品的實際分析,但王國維“誤讀”《紅樓夢》的意義在於他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以感悟或考證出發的模式,將現代文學批評帶入推理、思辨的體係之中。

  六、文學評論寫作的特點

  對象性。文學評論總是要針對具體對象作出評論分析。艾略特指出:“我說的批評,意思當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達的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價和解釋。”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認為:“評論是對文藝作品以及文藝問題的理性思考。”文學評論的對象可以是最新發表的作品,也可以是文學史上的名篇舊作,前者是“新作時評”,注重及時、快速作出反應,後者是“名作重讀”,講究新思路、新看法。文學評論對象的選擇要契合評論主體的閱讀趣味,要有感而發方能出新。

  本體性。當代文學評論多是應實際需要發表的論文,應成為一個文學文本,要講究辭采,要具有可讀性。理論研究注重情理,意在發現規律,文學評論則注重“情誌”,注重審美判斷,偏重情感,注重藝術形象。對於理論來說,評論更像是創作,對於創作而言,評論更像是理論。朱自清在談朱光潛的寫作風格時說:“全書文字像行雲流水,自在極了。他像談話似的,一層層領著你走進高深和複雜裏去。他這裏給你一個比喻,那裏給你來一段故事,有時正經,有時詼諧,你不知不覺地跟著他走,不知不覺地‘到了家’。”艾略特說印象批評的作品分析是“用一首散文詩解釋一首詩”,強調的是文學評論文字的文學性。

  科學性。文學評論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的突出現象為基礎的。美國“新批評派”的創始人之一約·克·蘭塞姆在《批評公司》一文中說:“批評一定要更加科學,或者說要更加精密,更加係統化,這就是說,文藝批評一定通過學問淵博的人堅持不渝的共同努力發展起來。”以波普爾為代表的 20世紀科學哲學提出的新科學觀認為,一切科學理論都隻是猜測和假說,它們最終不會被證實,卻會隨時被證偽,因而不盲從、不迷信的批判探索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文學評論接通文學史研究,匯入文學知識係統中,不是絕對正確的合理性,而是曆史中的合理性。真正的批評家並不是從自己的藝術見解來推演出法則,而是根據事物本身所要求的法則來構成自己的藝術見解。①文學評論的科學性主要是指其解釋的合理性,是對文學理論規律探討的必要性。從根本上說,文學評論是一種人文科學的解釋,無所謂絕對的科學正確,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中提出“詩無達詁”的原則,即對詩的解釋沒有正確與否的問題,隻有解釋合理與否的問題。

  想象修辭性。“文章”一詞的含義是:文,條紋;章,色彩;文章,即紋理和色彩,有戲諷中國文章華而不實的意味。所有的文學評論文章都是一種帶有個體特性的想象性解釋,這種解釋必然帶有特定的曆史性和偶然性,正如所有的曆史敘事都帶有曆史的虛構性,海登·懷特在《作為修辭想象的曆史敘事》中提出:“誰能知道曆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麽。”在一定的意義上,讀者對作品的閱讀總是一種誤讀(即使正確也無從印證),正因為這種想象性修辭性的普遍存在,文學評論是一種能充分發揮個性、展示個人才情的空間,這也是文學批評的魅力所在。文學評論總是帶有個人獨創性的“體溫”,一位批評家如是說:“評論就是一種生命的述說,而且是獨特的,讓自己生命自由舒展,無拘無束的述說,因為唯獨這樣,它才能全身心地接觸另外一個藝術生命,從各個方麵和層次去感受和理解對方,把自己獨特之處表現出來。從這個意思上說,文學評論不是‘捍衛’什麽,也不是‘批判’什麽;不在乎發現什麽‘轉折’,也不一定要建立什麽‘體係’,它是一種持續不斷地追求心靈自由、理解和寬鬆的藝術活動,使人們能夠從中發現某種更久遠,更廣大和更寧靜的東西,我總以為,獨創是在某種自然而然的氛圍和心境中產生的,是思想和審美意識達到一定境界的產物,這是刻意和硬說所無法達到的。”

  七、文學評論的價值

  評論與創作

  文學評論對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古羅馬著名批評家賀拉斯把作家比作鋼刀,把自己比作磨刀石,他說:“我不如起個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鋼刀鋒利,雖然它自己切不動什麽。我自己不寫什麽東西,但是我願意指示(別人):詩人的職責和功能何在,從何處可以汲取豐富的材料,從何處吸收養料,詩人是怎樣形成的,什麽適合於他,什麽不適合於他,正途會引導他到什麽去處,歧途又會引導他到什麽去處。”在現代社會,一個作家的成名,往往離不開優秀評論家的推舉。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剛剛涉足文壇時還是一個無名之輩,他的第一部小說《窮人》得到了別林斯基的高度評價。別林斯基鼓勵他說:“請珍惜您的這份天賦吧!隻要始終不渝地忠實於真理,您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這番話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創作,寫出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死屋手記》、《白癡》、《惡魔》和《卡拉馬卓夫兄弟》等享譽世界的作品。在他最終成為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家之後,他回憶別林斯基的鼓勵時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隆重的時刻,此時發生了決定著我終生命運的大轉變,一種嶄新的東西已經開始出現,這種東西即使在我當時最狂熱的幻想中也未曾料想到。”④曹雪芹的《紅樓夢》在全書尚未完成時交給親友評論,脂硯齋的評論給了他很多有益的啟示,曹雪芹邊寫邊改,終使《紅樓夢》成為一部文學巨著。

  文學評論不僅僅有利於作家藝術家提高創作水平,還能宣傳、推廣其中的優秀作品,擴大作品的社會影響。18世紀德國批評家赫爾德說:“批評家應當是作者的仆人、友人和超然的評判者。”⑤缺少文學評論,即使優秀的作家、作品也可能被埋沒。契訶夫說:“隻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好評論家,許多有益於文明的東西和許多優美的藝術就埋沒了。”《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西晉詩人左思花十年心血寫就了《三都賦》,自以為很不錯,卻遭到了一些人的譏笑、指責,他無所適從,便去請教文學家張華,張華告訴他,他的文章之所以不被人看中是因為沒有高明人士的推薦。左思於是又去求助文學家皇甫謐,皇甫謐看了《三都賦》讚不絕口,並給《三都賦》作了序。因為皇甫謐的推薦,那些早先非難左思的人也開始奉承起他來,《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這就是曆史上的“洛陽紙貴”。

  當然,文學批評家並不總是受作家歡迎的:歌德稱批評家為母豬,他說:“把那頭母豬打死吧!因為它是一個批評家!”狄德羅稱批評家總是躲在路旁向行人噴射毒箭的野蠻人,契訶夫將批評家比喻成在田間嗡嗡作響幹擾農人辛勤耕作的牛虻,艾略特把批評家看作一群利用星期天在公眾場合向公眾胡說八道來嘩眾取寵的遊手好閑之徒。在《斷裂》問卷中,一些當代青年作家把批評家視為“一夥麵目猥瑣的食腐肉者”。文學批評是需要文學才華的工作,隻有優秀的批評家才能獲得作家的敬意。

  評論與鑒賞

  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將批評比作是有修養的導遊或者是博物館的解說員,能夠告訴人們許多不懂的事情,他認為:“偏見、習慣和忘性築成阻礙人們通往藝術作品的籬笆;這就要求解釋者和評論者用熟練的雙手把籬笆拆除。在這種意義上,批評當然是很有用的。”①俄國美學家鮑列夫說:“批評家既幫助藝術家,也幫助讀者了解當代藝術,既了解時髦藝術,也了解經典藝術的遺產和傳統,又了解整個藝術文化。”②普通讀者大多隻關心故事情節,隻有經過批評家的研究,才能揭示出作品的隱喻、象征等深層意蘊,那些具有先鋒精神的作品,大多艱澀、難懂,隻有經過批評家的分析指點,普通讀者才能明白作品的獨到之處。如吳亮指出馬原的小說價值在於營構了“馬原的敘述圈套”,再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法國新小說家羅布—格裏耶的《忌妒》經過批評家的解讀,讀者們才認識到其藝術上的創新性。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讀了別林斯基稱讚普希金的文章„„我才真正了解普希金。”“批評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說明隱藏在藝術家創作內部的意義。”③金聖歎曾說明自己評《水滸傳》的初衷是:“吾特悲讀者之精神不生,將作者之意思盡沒,不知辛苦,實負良工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將批評比作是有修養的導遊或者是博物館的解說員,能夠告訴人們許多不懂的事情,他認為:“偏見、習慣和忘性築成阻礙人們通往藝術作品的籬笆;這就要求解釋者和評論者用熟練的雙手把籬笆拆除。在這種意義上,批評當然是很有用的。”俄國美學家鮑列夫說:“批評家既幫助藝術家,也幫助讀者了解當代藝術,既了解時髦藝術,也了解經典藝術的遺產和傳統,又了解整個藝術文化。”普通讀者大多隻關心故事情節,隻有經過批評家的研究,才能揭示出作品的隱喻、象征等深層意蘊,那些具有先鋒精神的作品,大多艱澀、難懂,隻有經過批評家的分析指點,普通讀者才能明白作品的獨到之處。如吳亮指出馬原的小說價值在於營構了“馬原的敘述圈套”,再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法國新小說家羅布—格裏耶的《忌妒》經過批評家的解讀,讀者們才認識到其藝術上的創新性。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讀了別林斯基稱讚普希金的文章„„我才真正了解普希金。”“批評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說明隱藏在藝術家創作內部的意義。”金聖歎曾說明自己評《水滸傳》的初衷是:“吾特悲讀者之精神不生,將作者之意思盡沒,不知辛苦,實負良工,故不辭不敏,而有此批也。”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後,起初並沒有在文壇引起關注,後來茅盾發表了評論文章,人們才看到了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茅盾說:“隻覺得受著一種痛快的刺激,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陽光。這奇文中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含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征主義的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這種快感正像愛吃辣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覺。”米爾蓋·杜夫海納也說過這樣的意思:“批評家的使命有三種:說明、解釋和判斷。說明,就是揭示作品的意義,教育公眾„„(作品)有一種意義,但這種意義可能是不明確的或隱蔽的,這就要由批評家去辨認,去翻譯成更清楚的語言,使之能被公眾掌握„„”

  評論家對作品的評論不僅能幫助讀者看到作品中隱蔽的、讀者不易看出的意味,還能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甚至出現評論闡釋遠遠超出作者的構思意圖的情況。曹禺在創作完《雷雨》之後,聽到別人對劇本的分析後,表示:有些分析“我可以追認——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惡’——但是很奇怪,現在回憶三年前提筆的光景,——我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什麽”。俄國19世紀作家岡察諾夫看到評論家對其作品的主題思想分析的時候萬分驚訝:我的作品真是表達了這種意思嗎?

  評論與理論

  “批評家和考證學者們對具體文本所提出的問題,歸根結底屬於文學理論對文學所提出的那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文學理論不是在真空中產生的。相反,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產生於讀者、批評家以及考證學者與作品的實際接觸之中,產生於他們對於所碰到的問題的解決之中。”⑦文學理論的成熟離不開文學評論的成熟,亞裏士多德在對古希臘的文學藝術做過大量的文學評論工作的基礎上創立了模仿說,馬克思、恩格斯也都是極為出色的文學評論家,他們的文學評論工作為他們的文藝理論體係打下了基礎。文學批評的職能之一是從具體的文學現象的評述、分析、概括中提取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總結出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文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如馬克思在對古希臘藝術、莎士比亞戲劇與現代藝術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物質生產的發展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係”的結論。文藝理論研究要借助文藝評論為中介,來溝通與文藝實踐的關係。19世紀30年代,文學評論在俄國引起廣泛的關注,經過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人的努力,在文藝評論實踐的基礎之上,建立了現實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古典詩歌理論中“意象”、“滋味”、“神韻”、“妙悟”、“風骨”、“比興”等範疇都是來自於具體的詩歌評論。

  文學評論與文學史

  文學評論是文學史寫作的基礎。並不是每個作家都會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那些有一定思想含量,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的文學作品,隻有經過文學評論的篩選和經典化,才能進入文學史。德國文藝家瑪爾霍茲曾指出:“評論家是文藝史家的先驅。„„文學上的演進之闡發者——發現之前,便總有一整世紀的成群的評論家來開路。”莎士比亞生前隻是個普通的劇院編劇,他死後,他的戲劇作品集由他的朋友本·瓊生編印出來,在他逝世的一百多年間,雖然肯定他的人不少,但貶抑他的更是大有人在。直到歌德、柯勒律治等人反駁以往對他的不公正看法,給他極高的評價以後,人們才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這才有文學史上“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中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通過司馬遷、劉安、王逸等文學評論家的闡釋,才得以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遺澤百世,才取得了與《詩經》並稱為“風騷”的重要地位,屈原的憂國憂民情懷、高沽堅貞的人格品格,才為更多的後世文學家所景仰。

  文學評論還主導著一個時代的進步傾向,對欣賞者和作家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初唐時陳子昂力主“漢魏風骨”,引起了一個時代詩風的轉變,扭轉了齊梁“綺麗”文風;“五四”時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反封建主義的新文學的發展。新時期文化思想的發展,與文學批評不無關係。正是批評和文學的共同繁榮,新時期文壇才出現了朦朧詩潮、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新潮小說等文學潮流,這些文學思潮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文學史脈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