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羅馬協定的內容

  1935年1月4日,賴伐爾如期抵達羅馬。從5日開始,法意兩國談判代表就有關協定的最終文本進行了兩天的討論,其間有關埃塞俄比亞問題的談判曾一度陷入僵局,最後協議是賴伐爾與墨索裏尼在6日夜晚進行了絕密的單獨會談後才達成的。1月7日晚8點,法意羅馬協定正式簽字。

  羅馬協定是一係列文件的總稱,主要包括以下8個文件,即《法意共同維護和平的宣言》、《法意關於共同維護奧地利現狀的議定書》、《關於法意在非洲利益的條約》、《關於意大利人在突尼斯地位的議定書》、《法意保證自由通過曼德海峽的議定書》、《法意關於裁軍問題的議定書》,以及墨索裏尼致賴伐爾的兩封信。在這八個文件中,前四個文件是公開發表的,主要涉及奧地利問題以及兩國在非洲殖民地僑民和經濟利益等曆史問題,其內容基本上為人所知。後4個為秘密文件,內容涉及法意就德國軍備問題和埃塞俄比亞問題所作的政治交易,它們才是羅馬協定真正的核心所在。

  在4個秘而不宣的文件中,法國的收獲主要體現在《法意關於裁軍問題的議定書》中。該議定書不但宣布兩國一致反對德國單方麵重新武裝,而且還明確規定了兩國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所應采取的行動:

  1.在德國單方麵重新武裝的情況下,法意應就雙方將要采取的態度進行協商以便協調行動;

  2.在形勢允許恢複裁軍談判的情況下,兩國政府應在有關軍備限製的數額方麵共同合作,以便能夠確保兩國在彼此公平的基礎上擁有相對於德國的優勢。

  從這份議定書的內容看,法國不僅在德國軍備問題上的立場獲得了意大利的認同,而且為法意締結軍事同盟作了鋪墊。事實上,羅馬協定締結三天後,法意軍事參謀長會議便開始籌備了。由此可見,法國在拉攏意大利、孤立德國的政策已經初見成效。

  賴伐爾事後曾得意地表示,他在羅馬得到了巴都所切望而未實現的結果:“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兩人的聯係已被削弱了;意大利傾向法國了;奧地利的獨立已有保證了;歐洲和平的基礎已奠定了。”為此,大多數法國人都將羅馬協定看作是法國外交的一大勝利,法國參眾兩院先後都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該協定。社會黨領袖布魯姆甚至不無誇張地評價說:“這些公布的協議……是如此的高貴,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寓意深遠,以致於即使隻有一部分得以實現,人們也會感到高興。”

  然而,法國在羅馬協定中取得的成果是靠犧牲第三國的利益換來的——埃塞俄比亞成了法意秘密交易的犧牲品。法意關於埃塞俄比亞的秘密協議是以墨索裏尼致賴伐爾的兩封書信的形式表述的,這兩份“必須嚴格保密”的文件,分別表述了法國所作出的兩點讓步:

  第一,“法國政府向意大利政府聲明,除了有關自吉布提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交通相關的經濟利益之外,法國不在埃塞俄比亞尋求其他方麵的利益”;

  第二,“為了便於兩國在自吉布提至亞的斯亞貝巴鐵路利益上更緊密地合作,法意確認該線法國特許公司出讓2500股公司股份給意大利公司”。

  此外,賴伐爾還在與墨索裏尼的私下秘密會晤中口頭作出了允許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放手行事”的承諾。盡管賴伐爾事後辯解說他當時的“全部的考慮就是意大利將隻會以和平的方式來利用這個行動自由”,同時極力否認會談中“存在任何可能推動或鼓勵意大利動武的事”,但這並不能否認法國已默認了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存有野心的事實。因為不論賴伐爾允許意大利自由行事的承諾是否意味著認可意大利動武,下列事實都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法國的確將埃塞俄比亞作為外交籌碼出賣給了意大利,而這一點恰恰是日後導致意埃衝突步步升級,直至意大利最終發動侵略戰爭的關鍵一環。

  1935年底,意大利外交部的一份文件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實質上,埃塞俄比亞的命運及法國在東非問題上的立場在墨索裏尼與賴伐爾羅馬會談結束時就已經決定了。隨著1月7日信件的起草及賴伐爾口頭的保證,法國政府已注定同意意大利為滿足其在東非擴張,及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埃塞俄比亞政府間的任何問題而自由行動了。”

  事實的確如此。當法國人正為自己通過羅馬協定贏得了一個新的盟友而彈冠相慶時,埃塞俄比亞卻麵臨著滅頂之災:1935年10月,得到法國默許的意大利在經過幾個月的軍事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1935年1月7日羅馬協定的締結,實質上是法國對德政策的產物。作為抵消納粹德國給歐洲帶來的日益加劇的危險而采取的一係列外交手段之一,法國與意大利接近的最終目的在於加強自身安全、孤立納粹德國。然而,法意談判期間,法國為了換取意大利的合作,不惜縱容意大利的侵略野心,將埃塞俄比亞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這種通過犧牲第三國利益來維護本國安全的外交政策是典型的綏靖政策。法國這種損人利己的短視政策,不但未能使羅馬協定成為遏製德國危險的王牌,反而使國際局勢日趨複雜與動蕩。

  羅馬協定的締結給當時的國際關係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事實證明,1935年初締結的法意羅馬協定,與10月間爆發的意埃戰爭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法意接近以及法意談判期間關於埃塞俄比亞的秘密交易,事實上最終為意大利日後武裝入侵埃塞俄比亞敞開了大門。從這個角度來看,稱1935年秋意埃戰爭的爆發,源於8個月前簽署的法意羅馬協定,並不為過。

  日本人征服滿洲是對遠東現狀的野蠻挑戰,但是,更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對歐洲現狀的威脅。在此之前,法國聯盟體係幾乎是毫不費力地統治著歐洲大陸。墨索裏尼曾試圖組織反對集團,但是,他與下等修正主義國家如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簽訂的協約幾乎沒有什麽價值。同樣,蘇聯被“封鎖線”切斷了同外界的聯係,而且,不管怎樣,它隻埋頭於“在一國中建設社會主義”。隻有德國呆在一旁,這個國家在接受《洛迦諾條約》和加入國聯時,已在斯特來斯曼的領導下與戰時的敵國講和。

  剛剛當上總理的希特勒和戈林(右)同德國總統興登堡(中)在一起1933年,當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時,這種令人欣慰的形勢被急劇地改變了。這位納粹黨領導人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為德國人要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引自《我的奮鬥》(1924年)中的以下幾段話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和目標,在以後幾年中,他一直不斷地、沒有重大改變地重提這些思想和目標。

  ……如今,不能靠強烈的抗議,而要靠一把巨大的劍,使被蹂躪的地區回到共同的德意誌帝國的懷抱。

  鍛造這把劍是一個國家內部政治領導人的任務;維護鍛劍工作和尋找戰友則是外交領導人的職責……

  恢複1914年時的邊界的要求在政治上是十分荒唐的,其荒唐的程度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使提出這一要求就象是在犯罪一樣……德意誌帝國1914年時的邊界是根本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實際上,這些邊界從包括日耳曼民族的人民的意義上說,是不完整的,從地理軍事是否合宜的角度而言,也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我們國社黨人自覺地……關注我們600年前放棄的領土。我們不允許德國人繼續不斷地向南方和西方遷移,要把注意力轉向東方領土。如果我們今天談到歐洲領土,我們首先能想到的隻是俄國及其邊境上的仆從國……新德意誌帝國必須各次使自己沿著過去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前進,用德意誌的劍為日耳曼人獲得耕地,為這個民族獲得每日食糧。

  幾乎一點也不奇怪,當這幾段話的作者成為德國的主人時,外交上立即有了反響,首先是幾年來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的小協約國開始恢複元氣。

  1933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建立了由三國外交部長組成的常設委員會,來促進其外交政策的協調和執行。同樣,這年春天,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周遊了小協約國各國首都及華沙,加強了法國與其東歐盟國的聯係。

  甚至連後來同希特勒結成“羅馬-柏林軸心”的墨索裏尼,一開始也強烈反對他的這位獨裁夥伴。由於許多德意誌少數民族在南蒂羅爾,墨索裏尼對以“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為口號的擴張主義的納粹政權感到不安。因此,1933年7月15日,他主動與英、法、德締結了《四國公約》。公約重申,簽約國必須堅持《國聯盟約》、《洛迦諾條約》和《凱洛格-白裏安條約》,未經四國同意不得對《凡爾賽和約》作任何改動。這一做法證明是無用的,因為希特勒一再違反這些諾言——甚至無視與他一同簽約的國家。1933年10月,他宣布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雖然他沒有立即透露其重整軍備的計劃,但這一計劃的存在——如果不是就其進度和規模而言——已普遍地為人們所知道。

  這些發展促使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組成另一個地方性集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擁有相當多的德意誌少數民族。1934年8月9日,四國簽訂了《巴爾幹公約》,公約規定四國相互合作、共同維護東南歐的現狀。

  比巴爾幹協約國的組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蘇聯的對外政策這時有了根本的改變。傳統上,蘇聯領導人認為國聯是掠奪成性的各帝國主義強國保持一致的組織。但是,1933年12月,當美國記者沃爾特·杜蘭蒂問蘇聯對國聯是否始終持否定態度時,斯大林答道:

  不,並非始終,並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持否定態度。你們可能不十分理解我們的觀點。盡管德國和日本都退出了國聯——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國聯也許仍然多少能起製止或阻止軍事行動爆發的作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要我們不顧國聯的嚴重缺點而支持國聯,並不是不可能的。

  這段話反映了蘇聯政府對希特勒的出現極為擔心。由於這種擔心,蘇聯人這時認為,國聯是一種組織共同抵抗、以擋住納粹先發製人的侵略的可能的工具。這一新態度得到了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都的鼓勵。巴爾都在國內問題上是保守派,在外交事務方麵,他的簡單的、始終如一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強大到可以勸阻希特勒不從事擴張主義冒險活動的聯盟。除了鞏固法國、小協約國和波蘭之間的關係外,巴爾都這時還力圖使蘇聯加入維護現狀集團。基本上正是由於他的努力,國際聯盟才邀請蘇聯加入它的行列,而蘇聯也於1934年9月19日接受了這一邀請。

  第二個月,一個刺客在馬賽槍殺了巴爾都和南斯拉夫國王亞曆山大。這是歐洲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巴爾都的繼承者們奉行一種比較錯誤的、自相矛盾的對德政策。

  皮埃爾·賴伐爾尤其如此,他的陰謀詭計曾使羅馬尼亞外交部長尼古拉·蒂圖列斯庫破口大罵:“賴伐爾這頭豬。”頗為典型的例子是1935年1月7日賴伐爾同墨索裏尼達成的和解協定,在這個協定中雙方同意,如果希特勒采取行動,他們就一起對付;他們還解決了有關其非洲領地的各種爭端。

  法國將一些與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和厄立特裏亞接壤的荒涼地區割讓給意大利,墨索裏尼則放棄了對擁有許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束。

  不過,有關埃塞俄比亞的口頭協議導致了很大的爭議:墨索裏尼聲稱,他得到了在那個國家裏行動完全自由的許諾,而賴伐爾堅持認為,這個協議僅限於經濟事務方麵。

  安東尼·艾登斷定:“這一口頭協議的真實內容人們將永遠無法知道……這兩位詭辯能手……在賴伐爾垮台之後還會繼續爭論……了解了他們的解釋後,我本人的看法是,賴伐爾當時把話說得十分模棱兩可,給了墨索裏尼利用他這種暖昧態度的機會。”

  無疑,這位“領袖”得到了最壞的書麵協定和最好的口頭許諾。

  兩個月後,也就是1935年3月雙日,德國正式背棄了《凡爾賽和約》中關於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再次提出征兵,並直布德國軍隊將增加到36個師。

  英、法、意在4月11日的斯特雷薩會議上作出了反應,它們一致同意共同行動,反對德國的威脅。事實證明,這一“斯特雷薩陣線”與兩年前的《四國公約》一樣無用。各簽約國很快就開始自行其是:意大利忙著準備入侵埃塞俄比亞;英國於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單獨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立起一支相當於英國海軍力量的35%的海軍;法國於5月8日與蘇聯締結了一份為期5年的同盟條約,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遇到無端的進攻,另一方將予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於5月16日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不過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決於按照1924年的同盟條約也必須提供援助的法國。

  總之,在希特勒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內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團——巴爾幹協約國、複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但是,在這些外交集團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1934年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寧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隨著埃塞俄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第五章 汪精衛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