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章 不朽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小城。

  愛因斯坦再偉大,也該感謝他的雙親。父親的數學天賦,母親的音樂天賦,恰到好處地合成出一個偉大的愛因斯坦。非凡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就是愛因斯坦繼承父母天賦的明證。

  一個天才的童年,總會有些超乎尋常的故事。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大得不同一般,而且頭骨呈棱角形,頭骨的這種異狀,後來永久性地成為愛因斯坦的特征。愛因斯坦的母親曾為頭胎兒子的異樣頭骨而受驚,愛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孫子,也低聲嘀咕:“太重了!太重了!”她不是說孫子的體重,而是孫子大而怪的頭形讓她不安,一個弱小的身軀,如何支撐得住這個碩大的腦袋?她們當然還不曾意識到:就是這個大而怪的頭腦,將滋生出多麽偉大的意識。

  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誌,通過各種渠道,浸潤著小愛因斯坦的心田。

  慕尼黑郊外,遍布清新的田野和幽靜的森林。愛因斯坦一家的住處,位於慕尼黑郊區的林德林地區,濃蔭蔽地,綠茵環抱。天性浪漫的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生意之餘,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帶領全家郊遊。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於大自然,他常常瞪著兩隻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著父母,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衝撞著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直到以後,愛因斯坦也總是尋求遠離繁華都市的鄉村作為居住地。在柏林,他覺得住在哈裴爾河河畔最舒適。此外,他最喜愛的是北海群島和德國的東海海岸,尤其是阿倫斯霍卜和黑敦海島。流亡之後,他住在美國普林斯頓,住房四周就是一座大花園,住房像綠色海洋中的一個孤島。人們常以為這是愛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際的表現,其實不然。就文化背景來分析,愛因斯坦父子對慕尼黑郊外純樸、自然的風景的神往與欣賞趣味,有著濃鬱的時代感。

  當然,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可能向世人解釋自己個性的內涵。他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同學,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隻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愛因斯坦的妹妹後來回憶說:“每逢那樣的時刻,他會變得臉色蒼白,鼻尖發白,不能自製。”有幾次,愛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歲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愛因斯坦5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議,愛因斯坦的父母隻好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不愛和人交往的小愛因斯坦偏喜愛那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遊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絕不罷休。

  對於童年的愛因斯坦來說,獨立的個性還隻是一隻“空筐”,它需要充實精神、文化的內涵。第一個裝進這隻“空筐”的是什麽?是音樂。愛因斯坦3歲的時候,一天,母親波林坐在鋼琴旁,輕輕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溪水,從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覺得背後有人,她回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全神貫注地傾聽美妙的樂聲。年輕的母親高興了,她說:“瞧你一本正經的,像個大教授!哎,親愛的,怎麽不說話呀?”愛因斯坦沒有回答,他隻有3歲,還無法說清激起心靈感應的音樂到底是什麽,他那對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卻又分明閃爍著快樂的光輝。琴聲又響了,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小愛因斯坦邁著搖晃的步子,無聲地撲向一個新的世界,那裏隻有美麗、和諧和崇高。

  不愛說話的小愛因斯坦對音樂入迷了,6歲起練習拉小提琴。幾年後,愛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樂,在母親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紮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了。

  音樂以它那溫柔而深邃的懷抱接納了愛因斯坦,讓他吸吮著人類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給他一個安寧的精神家園,也給了他日後作為一代物理學大師的超凡想象力。1931年,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說:“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係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它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至於藝術上和科學上的創造,那麽,在這裏我完全同意叔本華的意見,認為擺脫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和在這個充滿著由我們創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尋找避難所的願望,才是它們的最強有力的動機。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據的公式組成。我們試圖創造合理的世界圖像,使我們在那裏麵就像感到在家裏一樣,並且可以獲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達到的安定。”

  科學和藝術的互補性與統一性,使音樂成為愛因斯坦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裏,他總是身不離提琴,甚至參加柏林科學院的會議,也要隨身帶著琴盒,以便會後拜訪普朗克、玻爾時,能在一起拉拉彈彈。在緊張思索光量子假說或廣義相對論的日子裏,愛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難,思索陷入困頓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放下筆,拿起琴弓。那優美、和諧、充滿想象力的旋律,會在無形中開啟他對物理學的思路,引導他在數學王國作自由、創造性的遐想。音樂往往催化出愛因斯坦的科學創見和思維火花。在音樂的自由流淌中,深奧的理論物理學有了美妙的旋律。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還能彈一手好鋼琴。他與同時代的物理學家們有過許多理論上的爭吵,也有深厚的並肩戰鬥的友誼。在他們的交往中,音樂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愛因斯坦和荷蘭萊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埃倫費斯特是終身摯友,但在相對論問題上,又總是爭論不休。從1920年起,愛因斯坦接受荷蘭的邀請,成了萊頓大學的特邀教授,每年都來幾個星期,住在埃倫費斯特家裏,討論、爭論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倫費斯特思維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評意見尖刻、毫不留情。這點恰好與愛因斯坦棋逢對手,唇槍舌劍之後,能統一觀點自是皆大歡喜。遇到無法統一的爭論,兩個好朋友會自動休戰。埃倫費斯特是位出色的鋼琴家,他喜歡替愛因斯坦伴奏。愛因斯坦則隻要埃倫費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時,一支樂曲奏到一半愛因斯坦會突然停下,用弓敲擊琴弦,讓伴奏停止演奏。或許是一段優美的旋律觸動了靈感,爭論又開始了。爭著、爭著,愛因斯坦又會突然停下,徑直走到鋼琴邊,用雙手彈出三個清澈的和弦,並強有力地反複敲打這三個和弦。

  科學之光普照著大地,也照亮了小愛因斯坦成長的道路。愛因斯坦上學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來沉靜的孩子更像一隻溫順的小貓,靜靜地蜷伏在家裏,一動也不動。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兒子解悶。愛因斯坦的小手捧著羅盤,隻見羅盤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並不聽他的話,照舊指向北邊。愛因斯坦又把羅盤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向北邊。不管他怎樣轉動身子,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就是頑強地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隻剩下一臉的驚訝和困惑:是什麽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邊呢?這根針的四周什麽也沒有,是什麽力量推著它指向北邊呢?

  愛因斯坦67歲時仍然為童年時的“羅盤經曆”感慨萬千。

  他在《自述》中說:

  “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曆過這種驚奇。這隻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觸’有關的作用)。我現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麽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麵。凡是人從小就看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於物體下落,對於風和雨,對於月亮或者對於月亮會不會掉下來,對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等都不感到驚奇。”

  小小的羅盤,裏麵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在愛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學領域的最初幾步,有兩個人是很重要的,雖然很難說他們兩人在思想上對愛因斯坦有什麽大的影響,但正是他們,把打開自然科學殿堂大門的第一把鑰匙遞給了愛因斯坦。這兩個人是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和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

  雅各布·愛因斯坦是個很有事業心並且精力充沛的人,是一個工程師,也和赫爾曼·愛因斯坦一樣愛好數學,就是他動員赫爾曼·愛因斯坦一家移居慕尼黑。在工廠裏,他管技術;在家裏,他則是小愛因斯坦入學前的數學啟蒙者。愛因斯坦上學後,雅各布叔叔常常給小愛因斯坦出些數學題讓他解答。每當正確解答後,愛因斯坦就特別高興。

  1888年10月,愛因斯坦從慕尼黑國民學校進入路易波爾德中學學習,一直讀到15歲。這期間,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成為愛因斯坦家裏的常客。塔爾梅每星期四到愛因斯坦家來吃晚飯,這是慕尼黑猶太人幫助外國來的窮苦猶太學生的慈善行動。塔爾梅是學醫的,但對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哲學均抱有興趣。他對小愛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能力很吃驚。那本讓愛因斯坦終身難忘的“神聖的幾何小書”便是塔爾梅送給愛因斯坦的。一開始,塔爾梅總是和愛因斯坦談論數學問題,越談就越引起愛因斯坦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學校枯燥教學方式厭倦的愛因斯坦幹脆自學起微積分,他提出的數學問題常弄得中學數學老師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

  盡管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永遠第一,但老師並不喜歡他。一次,一個老師公開對他說:“如果你不在我的班上,我會愉快得多。”愛因斯坦不解地回答:“我並沒有做什麽錯事呀!”老師回答說:“對,確是這樣。可你老在後排笑著,這就褻瀆了教師需要在班級中得到的尊敬感。”

  羅盤、幾何、微積分、自然規律,一步一個階梯,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愛因斯坦揚起了科學遠征的船帆,和實驗物理學家不同,數學,始終是愛因斯坦的主要工具。

  愛因斯坦於1915年完成的廣義相對論,正是數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相互有效結合的光輝範例。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物理問題,迫使某些數學方法必須加以完善。因而,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物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1915年年底,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闡明了引力的幾何學理論,這是自然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成就之一。1955年,物理學家玻恩在一次報告中評價道:“對於廣義相對論的提出,我過去和現在都認為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最偉大的成果,它把哲學的深奧、物理學的直觀和數學的技藝令人驚歎地結合在一起。”

  1894年6月,愛因斯坦一家除愛因斯坦外,遷居意大利。留在慕尼黑的愛因斯坦借住在一位老太太家裏。父親要兒子讀完高中,取得畢業文憑。有了文憑,才能進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師的資格。這是父親為兒子謀劃的人生道路。

  獨自一人在慕尼黑,本來就生性孤癖的愛因斯坦更是意氣消沉,心神不定。他十分思念家庭,又厭惡學校的教育。慕尼黑給了他清新寧靜的自然風情,給了他美妙動聽的音樂,也給了他深摯的宗教情感,可路易波爾德中學的6年生活,卻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憶。有強烈獨立個性的愛因斯坦對一切驕橫權威的抵觸情緒,同當時德國推行的教育製度,實在是水火不容。

  愛因斯坦無法忍受了,他在學校與在校外完全成為兩個人。在校外,愛因斯坦雖不愛說話,可心靈是恬靜自由的。他的同學在學校還在平麵幾何的淺水裏撲騰,他卻利用課餘時間暢遊在微積分大海裏。他整日與音樂為伴,以宗教般的狂熱做著理想和希望的夢。按照自己的思維,與學校教育格格不入的愛因斯坦,隻能孤獨地走著自己的路。

  在校內,未來的物理學大師的成績,除數學外,他幾乎就沒有什麽好分數。老師們嫌他“生性孤癖、智力遲鈍”,責備他“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學們大都視他為陌路人,從不來往。有一次,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問學校的訓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應該從事什麽職業,這位主任直截了當地回答:

  “做什麽都沒關係。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的。”

  1895年春天,大地回春。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當時的法律,男孩隻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學校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麽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裏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麽原因,隻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麽了。他隻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懷著解放的心情投入到意大利的懷抱。當心煩意亂的父母告訴愛因斯坦,他不能在米蘭上學,因為米蘭的德語學校隻收13歲以下的學生,愛因斯坦根本不想分擔父母的憂慮,他隻想盡情享受成功逃離路易波爾德中學的自由與暢快。

  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登上了開往蘇黎世的列車。通過母親的關係,愛因斯坦獲準參加聯邦工業大學的入學考試。考試科目有政治史、文學史、德文、法文、生物學、數學、圖形幾何學、化學、物理學、圖畫,還加一篇文章。結果他落選了。那些需要記憶的課程,他都考得不好,加之沒有中學文憑。好在他的數學和物理學考得十分出色,引起了學校教授和校長的關注。

  著名的韋伯教授派人通知他,如果他留在蘇黎世,可以破例特許他來旁聽自己的物理課。校長也十分欣賞愛因斯坦非凡的數學能力和淵博的數學知識,他給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善意的忠告:應當在瑞士的一所中學畢業後,過一年再來投考。校長還親自推薦了阿勞小鎮上的州立中學,這所學校無論在教學方法上還是教師的組成上都是最先進的。

  愛因斯坦自己雖不想再進中學,因為慕尼黑中學生活在他心裏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但怎麽辦呢?繼續待在家裏無所事事肯定是不行的,愛因斯坦也不想再傷父母的心了。

  愛因斯坦懷著懊喪的心情來到離蘇黎世不遠的阿勞鎮上。這依山傍水的小鎮,美麗如畫的景色,一點也引不起他的興致。踏進州立阿勞中學大門的愛因斯坦,心上仿佛壓著一塊大石頭。他寄住在溫特勒先生家裏。溫特勒先生是州立阿勞中學的教師,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深知教育心理學。他帶著愛因斯坦在學校裏到處散步參觀,並讓自己的妻子和七個孩子都與愛因斯坦交上了朋友。很快,愛因斯坦就在溫特勒先生家裏找到了溫暖,抑鬱的心情過去了,一個新愛因斯坦誕生了。

  阿勞中學的老師教育思想開通、民主。19世紀初葉,瑞士偉大的教育學家佩斯塔洛齊曾在阿勞州附近活動過,他的民主和人道主義思想在阿勞州立中學十分盛行。他們不讚成用權威的棍棒和名利的誘餌當做教育的手段。他們主張學生自我負責,老師的責任就是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的智力自由地發展。溫特勒先生教德文和曆史。他純樸熱情,學識淵博,采集鳥類標本是他的業餘愛好。他常帶著學生到山裏去遠足,采集動植物標本。讓孩子們歡笑,來洗去歲月留在身上的塵翳,這是溫特勒先生最大的快樂。愛因斯坦與溫特勒先生朝夕相處,尊重他,熱愛他,他們成了好朋友。

  愛因斯坦有生以來第一次喜愛學校了。老師這樣親切,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問、研究問題,第一次享受到這樣的民主和自由,愛因斯坦變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他青春的朝氣和活力迸發出來了。路易波爾德中學裏那個怯生生、不多說話的少年,現在變成笑聲爽朗、步伐堅定、情緒激昂的年輕人了。他濃密的黑色卷發下麵,那一雙棕色的大眼睛裏,時常帶著嘲笑的神色。早年的那種靦腆已經痕跡全無了。有一位同班同學後來還回想起愛因斯坦的那種有力而又自信的步伐,臉上的那種微帶嘲諷意味的表情以及他的那種“不顧是否會冒犯別人而敢於表達自己意見的大無畏方式”。

  1896年秋天,愛因斯坦在阿勞中學順利地以下列分數(規定最高分數為6分)拿到了中學畢業證書:德語5分、意大利語5分、曆史6分、地理4分、代數6分、幾何6分、圖形幾何學6分、物理學6分、化學5分、自然曆史5分、繪畫(美術)4分、繪畫(技術)4分。

  在阿勞的生活,更堅定了愛因斯坦不做德國人的決心。在慕尼黑的時候,他就曾經向父親要求放棄德國國籍。一個孩子,要放棄自己祖國的國籍,這多少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愛因斯坦再次懇求父親答應他的要求。父親性情隨和,經不住兒子的一再懇求,就向當局寫了申請。當局接受了申請,在付了3個馬克之後,愛因斯坦便獲得了一份1896年2月28日由烏爾姆地方簽發的文件,正式宣布愛因斯坦不再是德國公民。10月29日,愛因斯坦考上了瑞士聯邦工業大學,而且是一個無國籍的大學生。

  從1896年10月到1900年8月,是愛因斯坦大學生活的4年。他就讀的是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教育係。其實,這個教育係應本稱為物理—數學係,專門培養物理、數學教師。像大多數充滿好奇心的大學一年級新生一樣,愛因斯坦的選修課程也是五花八門,從日晷投影、瑞士政治製度到歌德作品選讀,樣樣都有。但他很少去聽物理學和數學的主要講課。教授物理學課的韋伯是位傑出的電工學家,但在物理學方麵,他的講授內容愛因斯坦早已熟悉。愛因斯坦寧可自己直接攻讀物理學大師麥克斯韋、基爾霍夫、波爾茨曼和赫茲的著作。大學期間,愛因斯坦對數學,他曾鍾愛的數學改變了看法。數學分支太多、太細,每一個細小的分支都可以消耗一個人的終生。可在物理學中,特別是在理論物理學中,很容易找到本質的東西。你隻要鑽進去,再鑽進去,自然的奧秘就呈現在眼前了。

  經常曠課的愛因斯坦每當考試時就得提心吊膽了。幸好,他的同班同學格羅斯曼筆記記得非常出色,考試前,這些筆記就成了愛因斯坦的救命船。

  格羅斯曼總是準時去聽明可夫斯基和其他教授講授的高等數學的各章節的課,愛因斯坦和他很要好,後來吸收他參加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工具的製訂工作。格羅斯曼把自己的課堂筆記本借給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對科學研究的理解在守舊的教授們那兒,被視為離經叛道、胡思亂想。在他們眼裏,愛因斯坦是個糟糕的、叫人頭疼的學生,能否畢業都成問題呢!

  有一次上實驗課,教授照例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條,上麵把操作步驟寫得一清二楚。愛因斯坦也照例把紙條捏做一團,放進褲子口袋。過了一會兒,這張紙條就進了廢紙簍裏。原來他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步驟。愛因斯坦正低頭看著玻璃管裏跳動的火花,頭腦卻進入了遙遠的抽象思維的世界,突然,“轟”的一聲,把他震回到現實世界中來。愛因斯坦覺得右手火辣辣的,鮮血直往外湧。同學、助教、教授都圍了上來。教授問明情況,就憤憤地走了。他向係裏報告,堅決要求處分這個膽大包天、完全“不守規矩”的學生。前不久,因為愛因斯坦不去上他的課,他已經要求係裏警告愛因斯坦。未來的物理學大師果真受到了處分。一個不聽老師話的學生能成材嗎?

  十幾天以後,愛因斯坦看到教授迎麵走來,想躲已經來不及了。教授走到愛因斯坦麵前,目光很自然地落到他那隻包著繃帶的右手上,教授歎了口氣,心裏又同情又遺憾。教授再次歎了口氣,說:“唉,你為什麽非要學物理呢?你為什麽不去學醫學、法律或語言學呢?”

  愛因斯坦並未意識到教授的話中話,教授認定,一個不循規蹈矩的人是進不了物理學殿堂的。

  誠實的愛因斯坦老老實實地回答:

  “我熱愛物理學,我也自以為具有研究物理學的才能。”

  教授迷惑了。一個不守規矩的學生還加上一份固執,他搖了搖頭,再次歎了口氣,說:

  “唉……”

  “算了,聽不聽由你,我是為你好!”

  曆史得感謝愛因斯坦的“不守規矩”和固執。假如當初愛因斯坦真聽了這位教授先生的“忠告”,物理學真不知要蒙受多大的損失呢!幸好,固執的愛因斯坦是有自信的。他繼續走自己的路,繼續刻苦攻讀物理學大師的著作,不為守舊教授們的態度而退縮。

  1900年秋,愛因斯坦通過了畢業考試,拿到了文憑。他的朋友們也都在工大畢業了。米列娃除外,她在下一學年結業,但沒得到文憑——當時文憑是不發給婦女的,代替文憑的是一份結業證明書。

  愛因斯坦步入了漫長的求職道路。他替蘇黎世聯邦觀象台做過計算工作。為了尋求固定工作,他不得不考慮加入瑞士國籍。1901年2月,愛因斯坦花掉了自己的全部儲蓄,回答了有關祖輩們的健康和性格問題,並向當局保證不酗酒之後,才獲得了瑞士國籍。這個新公民沒被征入瑞士聯邦軍隊,因為發現他是平足還有靜脈曲張。

  5月間,愛因斯坦得到了在溫特圖爾城的職業技術學校當幾個月教師的職位。1901年秋,愛因斯坦又失業了。下一個短暫的安身之處是夏富豪森——萊茵河畔的一座小城鎮,這裏以吸引了許多旅遊者的瀑布而聞名。愛因斯坦在工大時結識的哈比希特的家就住在這裏。由哈比希特推薦,愛因斯坦進了一所私立的中學生寄宿學校當補習教師。讓他把學生們教好以便應付畢業考試。他接手數學,並努力使它變得生動活潑和饒有興趣,破除了那些童年時給他本人帶來過不少痛苦的陳規陋習。但是,愛因斯坦和他的老板雅科巴·紐易莎對教學的觀點和目的不一致。補習教師表現出來的判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紐易莎不滿,於是愛因斯坦被解雇了。

  愛因斯坦再次失業,而且無法重新謀得一個教師的職位。貧困和屈辱,不能使愛因斯坦降低人格。他不自怨自艾,也不乞求憐憫。他用幽默來排遣愁悶,在給一位同學的信中,這樣寫道:“上帝創造了驢子,給了它一張厚皮,這使驢子的處境比我有利……”

  愛因斯坦把痛苦咽到肚裏,化做微笑和玩笑,去安慰親朋好友。

  他常愛說:“我最後還有一條出路呢,我可以拿起小提琴挨家挨戶去演奏,這總能掙幾個錢吧!”

  1901年12月11日,報上登出了伯爾尼專利局的“征聘啟事”:

  “征聘二級工程師。應征者需受過高等教育,精通機械工程或物理學……”

  愛因斯坦馬上趕到伯爾尼專利局,呈上了申請書。他來到局長辦公室,麵對著坐在辦公桌後麵的局長那一雙鋒利的眼睛,心在怦怦直跳。他知道,必須通過這場考核。父母親希望他生活安定下來;米列娃期待他找到個固定職業;他自己,受夠了學術界的冷淡,也把專利局的職位看作幸福的所在。

  局長叫他坐下,拿出幾份專利申請書,要他當場提出意見。愛因斯坦缺少工程知識,不懂技術細節,這一點逃不過局長的眼睛。可是,愛因斯坦對新事物的敏銳反應和判斷真偽、對錯的能力,也引起了哈勒先生的注意。局長收起專利申請書,和愛因斯坦談起了物理學,從牛頓談到麥克斯韋。哈勒理論修養不高,但是多年的專利局工作,使他獲得了一種無與倫比的鑒別優劣的能力。他看出,這個說話溫和的年輕人,確實像老格羅斯曼介紹的那樣,是有天才的,他決定錄用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搬到了伯爾尼,未來物理學大師終於走到了輝煌的起點。

  愛因斯坦是在1902年6月16日正式得到伯爾尼專利局的正式任命的,聘他為三級專家,實際上就是技術審查員,年薪3500法郎。

  愛因斯坦應聘二級工程師,結果降為三級,名稱也改了。但是這些對於愛因斯坦都無關緊要。他終於有了固定的職業,不必再為生活操心。他可以在工作之餘,專心致誌地研究他心愛的物理學了,夠了,他滿意了。

  愛因斯坦每天上午步行到專利局,走上四樓,坐在他那間狹長的辦公室裏,工作8個小時。當時,專利局裏使用的是一種長腿坐椅,那些審查專利的工程師和專家們養成了一個習慣:把坐椅往後一仰,雙腿翹到桌上,悠閑地審查圖紙。愛因斯坦不習慣這樣,他寧可緊張、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有一天,他從家裏帶來一把鋸子,一聲不響地把椅腿鋸掉了一截。他又可按自己的習慣,整個身子都埋在桌子上的圖紙中。

  愛因斯坦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一個同事問他:“怎樣才能做一個好公務員?”

  愛因斯坦微笑著看了這位同事一眼,慢吞吞地說,這有一個公式:

  A=X+Y+Z,

  在這個公式中,A是成功,X是幹活,Y是遊戲,Z是沉默。

  愛因斯坦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這些五花八門的新發明。敏銳的直覺,使他很快就從複雜的圖紙中抓到了本質的東西。錯誤的、荒唐的、異想天開的,往邊上一扔;有價值和新穎有趣的新發明、新創造,分別寫出鑒定書,歸檔。一天的工作,往往不到半天就做完了。

  這時,他就可以拿出小紙片來,做自己的物理學研究了。原來,這就是他那個成功公式中的遊戲Y呢!一行行數字,一個個公式,很快就寫滿了一張;一張張紙片,很快變成了一疊。他眼睛盯在紙上,耳朵聽著門外,一有腳步聲,就趕緊把紙片藏到抽屜裏去。因為局長規定,上班時間不準做私事。他“偷”上班的時間做私事。不,他是在發現自然的規律,這應該算是人類最大的公事。

  8小時之後,愛因斯坦回到家裏,又繼續他那發現自然規律的工作,至於到什麽時候結束,那誰也不知道了。上班是有鍾點的,下班以後,時鍾上的那兩根指針對於愛因斯坦來說,其實已沒有任何作用。

  有了固定職業後,愛因斯坦在克拉姆胡同49號租了一套便宜的住房,他可以考慮成家了。在定居伯爾尼之前,愛因斯坦就有了和米列娃結婚的打算。但愛因斯坦的雙親極力反對這門婚事。1902年,愛因斯坦為此事還與母親之間產生了暫時的不和,他的母親不論當時還是後來,一直都不喜歡米列娃。1902年,愛因斯坦的父親患心髒病,愛因斯坦回到米蘭父親身邊。父親終於在臨終之前同意了兒子的婚事。1902年10月10日,赫爾曼·愛因斯坦逝世,葬於米蘭。1903年1月6日,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結了婚。1年多後,米列娃生下一個兒子,起名叫漢斯·阿爾伯特。兒子的出生,給愛因斯坦帶來快樂,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他本來已經拉著專利局和物理學研究這兩部沉重的車,現在又套上了家庭這部車。

  一匹馬同時拉著三部車!

  這是奇跡,是人的智慧、精力和耐性極度發揮的奇跡。

  5個星期以後,愛因斯坦寫成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以前他還寫了三篇論文,連同剛寫成的這一篇,一共有四篇了。在這四篇論文中,他挑了份量最輕的那篇寄到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這次,大門向他敞開了,他成了愛因斯坦博士。這一切,都發生在1905年。

  在伯爾尼的歲月裏,愛因斯坦在科學上取得豐碩的成果,第一批研究結果的問世,就像閃電劃破了時代的夜空一般。1905年,對於26歲的愛因斯坦來說,是碩果累累的一年,對物理學史來說,則是革命的一年:相對論誕生出來了!

  在這一年,來比錫出版的《物理學紀事》雜誌上發表了三篇論文,作者是同一個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篇是討論布朗運動的,用最有力的證據證明了分子的存在,它的作者在物理學史上占有光榮的一頁。一篇是發展普朗克的量子論,提出了光量子假設,它的作者將因此獲得科學界的最高獎賞——諾貝爾獎金。第三篇就是《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是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它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它的作者的名字是和牛頓並列的。

  一個26歲的青年,伯爾尼專利局裏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物理學三個未知領域裏,齊頭並進,同時取得巨大成果,這在科學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新一代物理學家,則進行了物理學的第三次革命,創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1906年4月1日,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幹了19個月後,終於升了一級,成了聯邦專利局的二級技術員,工資也漲到每年4500法郎。哈勒局長相當不錯,他按自己的職業眼光欣賞著愛因斯坦的能力,並在給上司的報告中,極力表揚愛因斯坦克盡職守,成績優異,並說他工作之餘堅持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

  可惜,哈勒先生不懂相對論,他以為博士頭銜遠遠勝過愛因斯坦發表的有關物理學的文章。所以,在給上司的報告中,他對這些文章隻字未提。

  對於愛因斯坦來說,博士、晉級、工資除了養家糊口之外,實在沒有任何意義,他隻需要一個可以全身心研究相對論的環境。

  一個百年難遇的天才難道就讓他這一輩子當個平凡的公務員嗎?

  1907年,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克萊納教授寫信給愛因斯坦,建議他向伯爾尼大學申請“編外講師”的職位,然後再申請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教授職位。因為按當時的規定,先要當一段時間沒有薪水的“編外講師”,才能被任命為教授。

  不過,到了1907年,他終於決定,在專利局工作的同時,提出到大學任教的申請。6月17日,他寄了一封信給伯爾尼州當局,內附他的博士論文以及已經發表的17篇論文的副本、所學的全部課程簡介。討論這件事時,有幾位教師發言表示讚同,但是實驗物理學教授表示反對。不知什麽原因,愛因斯坦忘記按照要求,隨申請一道寄去一篇授課資格的文章,即還不曾發表過的科學文章。愛因斯坦的申請被否決了,整個事也就耽擱下來。一向豁達的愛因斯坦不知怎麽突然急了,在大學吃了閉門羹後,竟又為中學教師的職務奔波了。

  1908年2月28日,愛因斯坦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的申請被伯爾尼大學接受了,並授與他教課的權利。

  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學術界的一員。

  專利局的工作迫使愛因斯坦隻能在零星時間裏講課。

  1909年3月,聯邦工業大學教師委員會秘密投票,以10票讚成,1票棄權通過了愛因斯坦的任職申請。

  1911年初,從奧匈帝國波希米亞省的省會布拉格發來了聘書,請他去當布拉格德國大學的正教授,愛因斯坦接受了。

  與蘇黎世相比,布拉格的待遇高,工作條件好。還有,馬赫是那裏第一任校長,開普勒曾經在布拉格附近工作過,這些都給愛因斯坦想象中的布拉格增添了一層誘人的浪漫主義色彩。

  1912年秋天,愛因斯坦回到了母校!聘書的期限是10年。在蘇黎世工大,1912—1913年冬季學期,愛因斯坦講授過的課程有:解析力學、熱力學;1913年夏季學期有:連續介質力學、熱的動力學理論;1913—1914年冬季學期有:電和磁、幾何光學。此外,他還主持每周一次的物理學討論課。

  1913年7月10日,在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學部全會上,愛因斯坦以44票對2票,榮膺為正式院士。愛因斯坦在1914年4月去了柏林,並且在柏林一直定居到1932年12月。遺憾的是,米列娃沒有,她從此沒有再跟隨愛因斯坦了,他們分居了,一個家庭終於破裂了。

  1916年初,愛因斯坦在《物理年鑒》上發表了長達50頁的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以此暫時結束了他從1908年以來所從事的相對論研究。這篇論文是20世紀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峰巔。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愛因斯坦與世長辭,終年76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