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受托輔孤,重結東吳

  在蜀漢政權建立前後,吳、蜀兩國為爭奪荊州而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荊州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重要戰略基地之一。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占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孫權為了結盟於劉備,共同牽製曹操,又把江北的南郡借給劉備。劉備占有益州後,勢力迅速壯大,荊州成了蜀國隨意啟閉的門戶,從荊州北上可以進兵中原,沿江東下可以出擊東吳,給孫權造成很大威脅。

  建安十九年,劉備剛剛奪取益州,孫權就派人索取荊州,遭到劉備的婉言拒絕,於是孫權就派兵攻占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雙方發生了局部戰爭。後來,劉備因曹操進攻漢中,怕危及益州安全,便和孫權講和,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劉備,出現了雙方瓜分荊州的局麵,吳蜀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下來。

  盡管吳蜀之間的矛盾很大,但孫劉雙方的最大敵人是曹操而非對方,因此維持吳蜀之間的友好關係,共同抗拒曹操,不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早就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進軍益州前,一再囑咐關羽,要慎重妥善處理好吳蜀兩國關係。但是自恃勇敢,藐視孫權的關羽,卻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方針,惡化了兩國關係。建安二十三年,當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也侵荊州之兵,北伐曹操,擒於禁,圍樊城,使曹操為之震動。正當關羽在樊城與曹軍打得難解難分之時,孫權乘關羽麻痹大意,後方空虛之機,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致使關羽腹背受敵,隻好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北),被吳軍殺死,終於丟失了荊州。

  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置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於不顧,又不聽趙雲等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於章武元年(221)七月,親率大軍攻吳,結果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被東吳大將陸遜打得大敗,全軍覆沒,劉備隻身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山上)。

  第二年六月,劉備心想,自己違背諸葛亮丞相聯吳抗曹的正確方針,不聽大臣勸告,結果兵敗夷陵,使剛剛建立起來的蜀國元氣大傷,因此心情十分悔恨,整日鬱悶寡歡,再加上征戰疲勞,又染上痢疾,便一病不起。到了章武三年二月,劉備病情惡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把諸葛亮請到白帝城,安排後事。劉備囑托諸葛亮說:“丞相的才能高出曹丕十倍,定能安邦治國,完成統一大業。嗣子劉禪可輔則輔,如不成器,您就取而代之吧!”劉備發自肺腑的托孤之言,使諸葛亮感慨泣下,並立即表示:“臣一定竭盡全力,以效忠貞之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劉備就把輔佐劉禪完成統一大業的重任,托付給了諸葛亮。四月,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終年六十三歲,諡昭烈皇帝。

  諸葛亮受命輔佐幼主劉禪,在哀痛中把劉備的靈柩護送到成都安葬。五月,劉禪即帝位,改元建興。諸葛亮肩負起重新結好東吳,治理蜀國,光複漢室的重任。國家的大小事務,都由他全權處理。

  夷陵之戰,不僅使蜀國精銳喪失殆盡,力量大大削弱,而且導致吳蜀聯盟的破裂,使蜀國在三國中陷於孤立地位。諸葛亮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使蜀國免於兩麵受敵,恢複元氣,重整軍隊,最後北伐中原,統一全國,就必須重新和東吳結為聯盟。孫權雖然向曹魏稱臣,接受曹丕封他為“吳王”的稱號,但並不是出於心甘情願,況且吳蜀聯盟破裂後,孫權曾接連遭到魏國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使他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需要支援。諸葛亮分析了和東吳重新結盟的可能性後,從大局出發,在夷陵戰後不久,便迅速果斷地作出決定,派一位精明能幹的人,到東吳去重修兩國之好。

  諸葛亮身為丞相,日理萬機,政務繁忙,不能親往說服孫權,締結盟約。究竟派誰去完成這一重大使命呢?一時拿不定主意。恰巧在這時,鄧芝來見諸葛亮,並向諸葛亮進言說:“今主上幼弱,初即帝位,應該派遣一位大臣出使東吳,重結盟好。”鄧芝高瞻遠矚,與諸葛亮的意見不謀而合。諸葛亮對他說:“這件事我早就考慮到了,可是一時沒有找到合適人選,今天終於找到了。”鄧芝忙問:“這人是誰?”諸葛亮答道:“就是你呀!”於是便派鄧芝出使東吳。

  建興元年(223)十月,鄧芝到達東吳。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孫權在沒有和曹操斷絕關係前,態度猶豫,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急中生智,上表孫權說:“我這次來吳,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孫權感到很蹊蹺,其中必有緣故,於是就接見鄧芝說:“我早想和蜀國和好,隻恐蜀國剛遭新喪,蜀主幼弱,勢單力薄,一旦遭到曹魏進攻,我也自身難保,所以猶豫未決。”鄧芝針對孫權的疑慮,向孫權分析吳蜀聯盟的好處說:“吳蜀兩國據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四海聞名的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今俊傑。蜀國占有險要的地勢,吳國也有長江天險可作為屏障。如果把兩國的長處加在一起,唇齒相依,結為盟好,進可以奪取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嗎?如果大王怕得罪魏國,和它保持臣屬關係,曹丕必然要大王入朝,要太子去做人質。大王如不從命,魏國就會以反叛為名討伐大王。到那時,蜀國也會順流而下,江南這塊地方,恐怕不會再歸大王所有了。”孫權聽後,沉思良久,覺得很有道理,終於下定決心絕魏聯蜀,立即派張溫使蜀議和。兩國一度中斷的盟好關係,又得到了恢複。

  第二年,諸葛亮又派鄧芝使吳,吳蜀聯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建興七年,當孫權在武昌(今湖北武漢市)稱帝,並派使者到蜀國,提出吳、蜀並稱二帝時,蜀國的一些大臣認為這是叛逆,損害了蜀國的正統地位,因而主張和吳絕交。諸葛亮審時度勢,從統一全國的長遠利益出發,針對有損於吳蜀聯盟,不利於共同抗曹的錯誤言論,進行了說服工作,發表了《絕盟好議》的談話,深刻地分析了與東吳絕盟的危害和繼續保持聯盟的必要性。他勸那些主張和東吳絕交的人,要從大局和長遠利益出發,不要目光短淺、感情用事,不考慮後果。接著就派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稱帝,再次訂立吳蜀聯盟。

  這樣,諸葛亮就減輕了東顧之憂,為治理國家、發展生產,進行南征和北伐創造了有利條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