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倡辦新學,繁榮文化教育

  如前所述,蘭州市的文化事業在抗日戰爭時期空前繁榮,廣大知識分子與全體民眾、軍政各界緊密團結,對抗戰的勝利和蘭州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湧現出了一批愛國主義的文人學子,或著文、或吟詩、或作畫、或投身教育,試圖以文學救國,以教育救國。在文學方麵,出現了劉爾炘、王煊、楊巨川、張建等一大批愛國主義文人。

  劉爾炘的《無題詩》雲:

  中原大學屬英年,籌策紛紜上九天。

  海內同聲談富國,不如人處是無錢。

  諷刺一些年青知識分子空頭救國,而不奮起實踐的狀況。

  民國時期,蘭州的地方史誌亦有發展,雖然辛亥革命後,社會動蕩不寧,但有膽有識的知識分子仍然繼承中華民族治史的優良傳統,或篳路藍縷從頭寫起,或搜羅剔抉補遺訂偽,致力於地方誌的編纂工作。如張維總纂的《甘肅新通誌稿》和著錄的《甘肅人物誌》與《隴右方誌錄》等、王編纂的《皋蘭縣新誌初稿》、竇秉璋編纂的《金縣新誌稿》和《重修榆中縣誌稿》、周樹清編纂的《永登縣誌》、張鴻汀編著的《蘭州古今注》、楊巨川編纂的《青城記》等,均為研究蘭州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張維(1890—1950年),字維之,別號鴻汀,臨洮人。民國時期方誌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清宣統間拔貢,授學部書記官。辛亥革命間,潛歸故裏,聯合同盟會員與開明人士倡組狄道州議會。在蘭州任甘肅省臨時議會文書,倡辦《甘肅民報》、《大河日報》、《政聞報》,並為主筆。曆任國會眾議院議員、甘肅省署秘書長、甘肅省政務廳廳長、財政廳廳長、建設廳廳長、省政府委員、國史館顧問及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特約教授。在省府任職期間,在文化教育方麵,建議設立蘭州大學、西北農專、西北醫學院、獸醫學院及各縣專科學校並保送國內外留學生,設立西北圖書館、甘肅科學教育館等,為發展蘭州乃至甘肅全省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平生致力於西北史誌研究,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著有《甘肅新通誌稿》、《隴右金石錄》、《隴右方誌錄》、《甘肅人物誌》、《仇池國誌》、《隴右著作錄》、《隴學略述》等數十種。總纂的《甘肅新通誌稿》敘事上起遠古,下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甘、寧、青分省以前,共450萬言,取材豐富,內容翔實,為研究西北曆史的重要參考書。書成時正值抗戰爆發,無法刊印,遂將清稿交省圖書館保存。

  民國時期,蘭州士人也著有一些專著,但為數不多。主要有王樹中的《細陽小草》、《夢梅軒詩詞草》,劉爾炘的《果齋前集》及《續集》與《別集》、《勸學邇言》、《經日記》、《果齋一隙記》、《果齋日記》、《拙修子太平書》等,張林焱的《艤艇山房詩詞稿》,鄭元浚的《東遊日記》,王炳麟的《拙庵詩詞草》,劉繩武的《聽雲山房詩詞草》、朱雲龍的《中醫先後天陰陽經集》,周應灃的《周易四卦解》、《金剛經了解》、《棣園詩文集》,楊巨川的《青城記》等和幾部地方誌書。

  王樹中(1868-1916)是皋蘭長川村人,字建候,號百川,又號夢梅生。光緒二十年(1894年)考中進士,當時年僅27歲。以進士第指放安徽,為官十餘載,勤政愛民,皖人呼之為“王青天”。他在政事之餘,還潛心學術研究,與蘭州鄉賢、翰林劉爾炘過從甚密。在學術問題上,王樹中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從不盲目苟合。劉爾炘曾說:“思與君以學術相增益,遇事輒規君,君或怒而去,怒已而喜,喜複來,來或複怒。二十餘年中,相見輒相諍,相違輒相念。”他的詩作多收入《夢梅軒詩草》、《細陽小草》等詩集中,其內容除一些酬唱應和之作外,多屬生活紀實,樸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較好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詩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與他為官清廉,旨在愛民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如紀災詩雲:“攜筐認說求桑婦,齊向郊原掘草根。一縷寒煙誰舉火,斜陽黯淡照荒林。誰把嬰孩棄道旁,聲聲猶自覓爺娘。幾回惻念思留養,自顧殘軀且不遑。災禍流行盛癘疫,斯須人與鬼為期。荒原日暮群鴉噪,剩沒殘骸溝壑遺。”又如寫天旱:“籲嗟我農人,連年憂穡事。四月雪花飛,五月驕陽肆,六月麥垂穎,雨雹見災異。七八月間旱,良苗無嘉穗,壟畝悵徘徊,惻愴繼以淚。”在《長途遣懷》一詩中寫道:“十載牛刀聊複爾,歸來裘敝逢揶揄”、“鯨鯤揚鬣海翻濤,當道豺狼竦發毛。”抒寫了一小小縣令,在腐朽的封建社會中麵對百姓苦況,抑鬱憤怒但又無可奈何之心情。

  詩詞楹聯創作有新的發展。詩詞方麵,除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詩詞外,主要仍是吟詠鄉土風物、紀遊懷古、名勝古跡、抒發情懷,展現蘭州具有北國之雄、江南之秀的盛貌,抒寫了熱愛家鄉,熱愛蘭州的激情。間有一些表現民間疾苦、抒發憂國憂民情懷的詩詞,但為數不多。

  民國周應灃的《五泉記遊》詩雲:

  細雨如煙滴翠台,幽花澗底向風開。

  岩頭瀑布垂垂下,林角溪雲故故來。

  半卷詩成動蒼海,一壺興盡寄蓬萊。

  諸君到此須留醉,不醉湖山未是才。

  詩歌描寫了五泉山優美景色,抒發了詩人對五泉山林泉之美的熱愛。

  民國劉爾欣的《蘭州懷古》詩雲:

  天開地辟幾多時,山自淩峋水自奇。

  秦漢以還辛慶忌,羲軒而後段容思。

  累朝文獻原非足,繼去人才未可知。

  靈秀鬱盤應發泄,家家誕有好男兒。

  表現了詩人對先賢名哲的仰慕,表達了希望有更多後起之秀的心情。

  民國王樹中的《辛亥春日譙陵紀災》詩組之一雲:

  攜筐認說求桑婦,齊向郊原掘草根。

  一縷寒煙誰舉火,斜陽黯淡照荒村。

  其二雲:

  家無長物剩鋤犁,舉室群如凍雀棲。

  兒女頻頻啼索食,自加嗬責自酸淒。

  描寫了災區人民心酸生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作為母親的心靈痛苦。

  續範亭的《蘭州黃河樓遠眺》詩:

  浩浩蕩蕩全是正氣,蔚蔚蒼蒼皆有生機。

  綠樹兮蔭濃,黃河兮長流。

  此地也有黃鶴樓,雁灘勝似鸚鵡洲。

  皋蘭山水真如畫,欣逢崔顥與同遊。

  作者以濃烈的情感,描寫了登上蘭州黃河樓遠眺時所見的美麗壯觀的景色,熱情地抒發了對蘭州山河大地的熱愛之情。

  無名氏的《虹橋春漲》詩二首,其一雲:

  不憑支柱架虹腰,獨臥河幹曆幾朝。

  橋上行人橋下影,年年來去送寒潮。

  其二雲:

  春橋春渡觀春華,春水春山春景佳。

  河漲春橋橋春漲,流沙過客客流沙。

  緊扣“虹橋春漲”四字作文章,記述了該橋的作用,描寫了它的景色。

  民國張思溫的《享堂峽》詩:

  享堂峽裏且尋幽,峭壁行經動客愁。

  險道輸煤仗驢背,高崖辟地種竽頭。

  兩山突兀摩天起,一水奔騰破石流。

  東望中原烽火滿,太平何日寫心憂。

  描寫了享堂峽的險要,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渴望太平的心情。

  楹聯方麵在近現代甘肅楹聯家中,最有成就,堪稱楹聯大家者,當數劉爾炘。他所做的聯語,立意清奇、構思精妙、語言清麗、飄逸灑脫、情趣橫生、通俗活潑、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富有哲理、耐人尋味、引人入勝,是中華楹聯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劉爾炘平生所做楹聯頗多,僅題五泉山的楹聯就多達一百三十多副,是其楹聯中的代表作品。

  如題孰樂台聯:

  最好四月天,嚐聽此七級台前,泉聲乎?鳥聲乎?鍾磬聲乎?高下悠揚,引我去遊仙境裏;

  偶登三教洞,試看那萬家城外,車來者,馬來者,杖履來者,貧富貴賤,無人不在戲場中。

  新中國成立前的蘭州,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都有過廟會的習俗,那一天的五泉山十分熱鬧,置身五泉山中,側耳傾聽,泉聲、鳥聲、鍾磬聲、唱戲聲溶為一體,使人如置身仙境裏。登上山巔的三教洞,俯神茫茫紅塵,芸芸眾生,熙熙攘攘,坐車的、騎馬的、扶杖的……無論“貧富貴賤”,就好像全都在天地這個大戲場中。“無人不在戲場中”,通俗形象地寫出了一個深奧的哲學道理:唱戲的戲台所表現的是一個小小的世界,而整個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大的戲台,帝王將相、庶民百姓,無一不在這個大戲台上遊戲,從而通過寫唱戲來表達作者對時勢及百姓的憂思之情。

  題睿源寺中門聯:

  我來敲不二法門,催座上菩提,快拔眾生登彼岸;

  佛既辟大千世界,種人間煩惱,莫耽獨樂守名山。

  此聯看似問佛,實則質問時局之當道者,為何隻顧自己享樂,而不管民生之疾苦呢?借聯抒發悲世憫人之意願,真是嫉惡如仇。

  題睿源寺左“明月前身”門聯:

  花即是禪,鳥即是禪,山耶雲耶亦即是禪,鍾磬聲中,隨你自信禪意去;

  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鬆杉影裏,何人不抱佛心來。

  這一聯全用禪語,借佛喻世。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具有禪意,人間男女老幼,人人都可成佛。關鍵在人是否心地純正,有佛心即是真佛。

  題睿源寺拈花塢門聯:

  白鳥忘機,任林間雲去雲來,雲來雲去;

  青山無語,看世上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這一聯語巧妙運用聯語表達了作者曠達無羈但又消極出世的悵惘情緒。

  題大雄寶殿聯:

  運法眼看得分分明明,這個該如何,那個該如何,到頭來無可如何,絕世慈悲都入夢;

  把性靈養的活活潑潑,動機亦在此,靜機亦在此,立腳處全然在此,自家智慧便通神。

  此聯是借禪語來表達自我心境。上聯抒寫了憤世嫉俗而又“有心報國,無力回天”的悲愴心情。下聯提出隻有腳踏實地,盡可能做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事業,才算不負此生。

  另一聯雲:

  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諸所有;

  天不可說,地不可說,人人物物都不可說,既然如此說個甚麽?

  這一聯也是借用佛語來諷刺當世,表麵上看,聯語似乎輕鬆詼諧,但實際上心情十分沉重,無可奈何,隻好自我調侃了。

  題大悲殿千手千眼佛聯:

  眼不宜多,眼多則遍觀那人世間困苦顛連,徒增難過;

  手尤要少,手少則專抱我自家的精神念慮,免得亂抓。

  這一聯將千手千眼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題臥佛殿聯:

  還不起來麽?此等功夫,怕是懶人都藉口;

  何妨睡著了,這般時代,倘成好夢亦歡心。

  這是一副驚世駭俗的楹聯,上聯借笑罵睡佛來譏諷那些不自食其力,專要百姓養活的懶人,下聯是說在這樣一個時代裏,如果能真是像睡佛一樣睡著了,或許能做個好夢,即使是夢,隻要是好夢也會令人高興的。

  題太昊宮二門內東廊“步履尋幽”門聯:

  人都要擠著進去,便鬧得紛紛擾擾,亂亂哄哄,我勸你緩些兒好;你既然遊了出來,回想那彎彎曲曲,高高下下,他教人看個什麽?

  此聯以生動風趣的筆觸,寫出了人世的曲折、官場紛擾。

  題擇步山房聯:

  進門來有賢有聖有佛有仙,他曾將宗旨說明,分為三教;

  這路是可東可西可南可北,你須要主意拿定,走哪一條?

  此聯仍以佛理喻哲理,警告世人,要選對道路,不要誤入歧途。

  劉爾炘所撰五泉山清虛府左文襄公祠聯:

  提江南江北數千裏掃蕩之師,靖隴上烽煙,修明禮樂;

  願關內關外億萬戶弦歌之士,學湘中豪傑,旋轉乾坤。

  在讚頌左宗棠的同時,呼籲國人要像左宗棠一樣,“旋轉乾坤”。

  五泉山三教洞聯:

  看眼中滾滾塵寰,曾講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以唐虞傳授為經世大猷,天地無私,隨在容佛國袈裟,真人爐鼎;

  歎腳底茫茫孽海,全蔑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歐美文明奪聖門要道,乾坤將毀,何處著梵王宮殿,仙子樓台。

  表達了作者對西方文化嚴重衝擊華夏文化所產生的後果的極大關注和憂慮。

  五泉山清虛府嶽忠武王殿聯:

  若要教天下太平,須體貼王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

  這才是人間豪傑,能扶持世道,入則為孝子,出則為忠臣。

  針對當時官場上文官愛錢又怕死,武官怕死又愛錢的吏治狀況,借嶽武穆之言予以勸誡,表達了作者對澄清吏治,振興中華的渴求。

  除劉爾炘外,還有不少士人寫出了很多名聯。

  薛篤弼所撰莊嚴寺國民戲院聯:

  因時製宜,開通民知;

  旁術博采,發揮國光。

  提出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碰撞,但要“因地製宜”,既要“旁術博采”,吸收一切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文化,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此來發揚光大中華文化。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思想,代表了蘭州士人文化和士人思想的一種趨向。

  牛劍秋的舊省民政廳進思堂聯:

  宦遊經四載,壯誌未酬,看農林工商礦甫具萌芽,恐辜負玉塞葡萄,金城楊柳;

  勝地重三邊,環奇待辟,願漢滿蒙回藏共殫心力,齊造成文明世界,錦繡河山。

  此聯緊扣“進思”這一主旨,指出蘭州的近代工業已“甫具萌芽”,希望各民族團結一致“共殫心力”,創造一個“文明世界,錦繡河山”。

  萬眾同心,蘭州將宰喪家犬;

  匹夫有責,甘肅不乏救國人。

  這是上世紀30年代初,蘭州一位學子針對被北伐革命軍趕下台的吳佩孚在蘭州妄圖東山再起而寫的一幅對聯,充分表達了蘭州人民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立誌革命救國的決心。吳佩孚於1927年被北伐軍趕下大帥的寶座後,先跑到四川投靠軍閥楊森,不遇。1931年,西北軍失敗,甘肅空虛,便又竄到蘭州,與盤踞隴南的馬廷賢和洮岷一帶的魯大昌,以及鄉紳李俊潭等勾結,妄圖恢複北洋舊製。第一次吳李共餐,吳出一上聯“才同南海,金城喜相逢,何以著籌匡一統”。李遂對一下聯“德並東山,玉帥慶再起,不能席卷收八方”。吳佩孚等人在蘭州的反動活動激起了蘭州人民的極大憤慨,一位中學生用白紙寫了這副對聯,晚間貼在吳公館的大門上。次日,吳佩孚一看形勢不妙,連夜溜之大吉了。

  不過,這一時期的大量楹聯仍然是山水名勝、酬和應答、借景論理、即景抒情之作。如劉爾炘的五泉山“若登天然”坊聯:

  高處何如低處好;

  下來還比上來難。

  五泉山太昊宮南“涼處坐”亭聯:

  誰教人隻管好高,上,上,上,上;

  我替你從容定喘,來,來,來,來。

  這些楹聯語言淺顯易懂,所含哲理十分深刻,耐人尋味。慕壽祺的蕩喧樓聯:

  望白塔盤空,樓閣直連霄漢上;

  展青天作紙,河山都在畫圖中。

  把站在蕩喧樓上眺望白塔山高聳入雲,雄奇秀美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教育方麵,民國時期,蘭州一些有識之士麵對國家積貧積弱,受西方列強欺淩而無能為力的現況,深感人才的不足是國家難以富強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教育上,試圖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培養人才,以達到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目的。於是,近代意義上的教育事業便在蘭州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時期,蘭州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據《蘭州市誌·教育誌》載:“民國時期,新學發展,近現代教育初具規模。”民國二年,鄧宗、王之佐等籌辦第一所女子師範和女子小學。蔡大愚改辦原政法學堂為公立政法專門學校,近代高等教育開始建立。民國六年,改原停辦的農林學堂為甲種農業學校。新辦甘肅測量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內遷,人才西流,蘭州國立高等學校相繼成立。民國二十八年,蘭州先後設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私立學校蓬勃興起。民國二十七年,蘭州首先設立北平私立西北中學分校。此後又先後設立蘭林中學、誌果中學、知行中學和蘭山中學。

  隨著一些外來回族穆斯林知識分子,如湖南的馬鄰翼、四川的蔡大愚等在蘭州的宣傳倡導,蘭州回族的中國傳統教育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馬鄰翼等創辦了蘭州回教勸學所和所屬清真第一高等學校,即後來的清華小學,有力地推動了蘭州回族的中國傳統教育。抗戰時期,東北、華北大批知識分子來到蘭州從事文化教育活動,較大地影響和改變了蘭州地區回族的思想觀念。蘭州地區出現了更多的回族中小學校。如蘭州市的清華、明德、進德、尚德、崇德小學和知行中學,以及西北中學等,回族學生人數最高達到1200多人。

  隨著近代教育製度的建立和發展完善,蘭州士人開始采用創辦公共圖書館等形式,普及文化科學知識,推動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早在明清時期,隨著書院的建立,大量儒家經典、史誌著作的印行,藏書樓應運而生,但藏書樓隻為少數人服務,一般社會士人很難看到,更不麵向社會開放。書院作為古代教育機構,也有藏書,但藏書很有限,五泉書院是蘭州府官立書院,藏書僅80多種。蘭山書院是甘肅最大的一所省立書院,號稱藏書豐富,乾隆時藏書200多種,鹹豐四年(1854年)失火被焚,此後陸續購置,至光緒時也僅101種,因此書院藏書也不向社會開放。清末建立的向西方學習的近代中國教育製度,使書院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據《蘭州市誌·文化事業誌》記載:民國五年(1916年),甘肅省教育廳廳長閻士璘會同士紳劉爾炘、張繼祖等將原學務公所及蘭山、求古、五泉三家書院的書籍搜羅到一起,創辦了甘肅公立圖書館,誕生了蘭州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計有各類圖書9913種、78686冊;雜誌9931冊;報刊4種。20世紀30年代,甘肅學院院長鄧春膏廣籌資金,派員到上海購書。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有中、西文書籍16355冊,訂雜誌近百種。抗日戰爭後期,北京大學圖書館係主任劉國鈞教授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創辦了國立蘭州圖書館,計有圖書1萬多冊,雜誌30多種,報刊18種。民國三十五年,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為滿足學校需要,不遺餘力花重金到京、滬等地購書,兩年間,積書15萬冊,為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總的情況來看,民國時期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除國民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外,廣大知識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西北名流水梓、蘭州大學的創建者辛樹幟、西北師範大學的創建人李蒸、倡導回族新式教育的馬鄰翼、致力於回漢教育的蔡大愚、創辦私立誌果中學的趙元貞、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劉爾炘等。

  水梓,字楚琴,蘭州人,西北名流之一。清光緒十年(1884)生,二十八年(1902年)中秀才。三十年(190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甘肅文高等學堂,曾為學堂總提調楊增新編譯俄文外交條約等資料。

  民國三年(1914年)畢業於京師法政學堂,回甘從事教育工作,曆任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甘肅法政專門學校教授,並代表甘肅省教育界出席全國教育會成立大會,奉派考察直、魯、江、浙等省教育。民國八年(1919年),代表甘肅省參加教育部考察團,赴歐、美各國考察。回國後仍任一中校長,提倡女學,創立省教育會,當選首任會長。自1922年起,先後任甘肅省政府代理秘書長、狄道(今臨洮)縣知事、甘肅省自治籌備處處長、蘭州市政籌備處總辦、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參事兼全國賑災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政府秘書長、甘肅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甘肅省銀行董事長、省中蘇文化協會會長。1940—1949年間,先後任考試院甘寧青銓敘處處長、隴右公學董事長、甘寧青考試銓敘處處長、蘭州大學特約法學教授等職,被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蘭州解放後,曾致函新疆、河西國民黨駐軍將領陶峙嶽、劉任等,敦促和平起義。

  水梓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主張“教育救國”,一直關心文教事業,並積極支持、促進。歐美的考察,使其更深刻地感到,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故在甘肅省工業會成立紀念特刊題詞說:“神禹往矣,考工失傳。貨棄於地,國計維艱。科學技術,借石他山。群起建設,力能回天。”同時提倡學好外國語,為吸收外國的文化科學技術創造基本條件。因此任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時,特別重視英語教學,還曾引起讀經派的反對。在任教育廳長時,極力提倡“尊師重教”,曾為全省教育界有成就的人士繪製畫像,張貼於省教育會樓廊牆上,以示表彰。水梓創立省教育會,主張教育救國,提倡學好外語並身體力行,對蘭州乃至甘肅全省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促進了蘭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辛樹幟,字先濟,湖南人,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和農史學家。1946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合並國立甘肅學院與國立西北醫科專科學校,成立國立蘭州大學,由辛樹幟任校長。他在上教育部的簽呈中說:“西北諸省,為我國古代文化發祥之地,亦今後新國運發揚之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國防價值,於今尤重,複興文物,開發資源,實目前最按原計劃要之工作。”他來到蘭州後,對蘭州大學機構進行調整建設,使其更加科學,他按綜合大學的規程,增設文學院、理學院、新設獸醫學院。為適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在文學院內增設邊疆語文係。為提高教學質量,聘請國內著名學者顧頡剛、石聲漢等數十名專家來蘭大任教。重視圖書館和教學硬件設施建設,使蘭州大學很快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辛樹幟創建蘭州大學,為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教育、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蒸,字雲亭,河北省灤縣人,我國著名教育家。北平師範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北平師範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西北師範學院任校長、院長,為西北師範學院首任院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相繼西遷,組成西安臨時大學。次年,改西安臨時大學為師範學院,李蒸任院長。1939年,又改稱西北師範學院,校址設於陝西城固。1940年4月,遷來蘭州。李蒸院長親自來蘭州勘定校址,選定在十裏店。建院之初,院長李蒸和廣大師生員工一起備受顛沛流離之苦,不怕苦,不怕累,就地取材,一邊建設,一邊搬遷,一邊教學。經過四年的艱苦創業,到1944年底,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全部遷來蘭州,李蒸、黎錦熙先後任院長。全國著名學者數十人來學院任教,使西北師範學院真正成了西北教育的搖籃。

  馬鄰翼,字振吾、振五,回族,湖南邵陽人。他為了在回族中倡導新式教育,殫竭畢生精力。1912年任甘肅提學使時,即與甘肅提督馬安良、甘州提督馬麟、甘肅省印花局局長喇世俊、政法專門學堂校長蔡大愚等籌辦甘肅回族新式教育。次年5月,在蘭州孝友街清真寺創辦了“蘭州回民勸教所”,使甘肅回民新式教育有了良好開端。隨後,又在今酒泉路、新華巷、臨夏路、金城關等處創辦回民學校5所。並在甘、寧、青三省創辦回族新式小學100多所。1928年,馬鄰翼在北京與孫繩武、白崇禧、馬鬆亭、馬福祥等回族著名人士聯合創辦清真中學。1930年改名西北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校遷蘭州,仍稱西北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改名蘭州回民中學。

  劉爾炘(1864—1931年),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晚年自號五泉山人,蘭州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受聘任五泉書院講席。二十年(1894年)進京述職,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後辭官歸裏,次年複任五泉書院講席,繼任主講。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期間,聯合同仁整頓健全了皋蘭興文社,創辦了兩等小學堂、蘭州修學社、皋蘭修學社、隴右公社義賑處及隴右樂善書局等文化教育和慈善社團。1931年卒於家。劉爾炘一生對蘭州文化教育、社會公共事業以及園林景觀等作出了巨大貢獻。1935年,地方官為他在五泉山豎立銅像,並改五泉山層碧山莊為“果齋祠”,以誌紀念。

  趙元貞,字正卿(1879年~1974年),正寧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甘肅文高等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工科。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礦學工程師、冶金學工程師,後又獲匹茲堡大學冶金博士學位。1922年後,曆任甘肅實業廳、建設廳、教育廳廳長,創辦《建設月刊》、《甘肅教育月刊》,在小西湖創辦農村講習所。1939年,日本飛機狂轟濫炸蘭州,絕大部分中等以上學校遷至鄰縣或郊區,許多小學畢業生輟學在家,趙元貞十分關切,故於同年創辦以劉爾炘的字果齋命名的私立“誌果中學”,以示對劉爾炘的紀念。他自任校長兼教師,將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業。為提高教學質量,延聘了不少蘭州著名的專家、學者,如慕少堂、李孔昭、李端嚴、穀苞、薛國璋、李恭等先後來校任教。因此,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成為全市中學的佼佼者。

  民國時期的蘭州文人書畫也是碩果累累,主要書畫名家有曹兆鏡、劉爾炘、範振緒、裴建準、魏振皆、趙西岩等。

  曹兆鏡,字月如,號蓉江、鎔江,別署蘭穀後生、也和尚,蘭州人。曹兆鏡出身於世宦名門,但淡薄名利,一生追求無拘無束的精神生活和繪畫藝術。他的畫著力追摹八大山人等名人畫法,形成自己的花鳥山水畫風格,名列甘肅畫壇前茅,聲名遠播省外。

  趙西岩(1900年~1955年),原名錫坤,字子厚,靜寧人。著名國畫家。據《甘肅大辭典》介紹,趙西岩於1925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專習國畫,師事齊白石,深得器重。1929年畢業,先後在山西太原美專、西安第一師範、蘭州中學、蘭州女師、蘭州農校、甘肅學院教授美術,並在蘭州、太原、西安、寧夏等地舉辦過多次畫展。與張大千、常書鴻等名家交誼很深。1931年,北平京都書局出版《趙西岩畫冊》。其力作《刮》、《蘆雁》等,得到齊白石、張恨水等讚譽,被選入《西北美好展畫冊》。作品以功力深厚、氣韻生動見長。

  魏振皆,名著中,字繼祖,號振皆,甘肅皋蘭人。自幼喜愛書法,尋師求教,如饑似渴。啟蒙於劉爾炘,後遊學京師,結識在京書法界名流,眼界大開,並選定魏碑為主攻方向,廣采博納,兼收並蓄,反複臨摹,特別對張玄墓誌用功尤勤。終於形成了自己空靈瀟灑、疏密相間、獨具風格的魏碑書體。對魏振皆的書法藝術,國內書法界評價很高,有的論者指出:近兩百年來,在魏碑書體方麵打破陳式,獨樹一幟,創出新風的惟於右任與魏振皆二人。於右任的書藝世人皆知,與他顯赫的地位齊名。而魏振皆自求學歸來之後,長期僻居隴上,一生以舌耕為業,辛勤耕耘、不求聞達,盡管書藝精湛,但因地域所限,聲名不卓也在情理之中。著名書法家舒同在《魏振皆書法藝術》的序言中說:“他學書於古而不拘泥於古。他以魏碑古樸拙勁為基礎,吸收隸書的活脫美巧的結構,取金文之勢,采擷篆、隸、楷、行、草之精華為一體。寫魏體,一般要寫出像張旭、懷素狂草那樣飛動流暢、揮筆多變的筆路是比較困難的。但在魏先生的書藝中形成的魏碑書體確能在嚴謹中求多變,在用筆、結構上求創新,從而使渾厚、蒼勁見長的魏碑也吸收了多變的筆路,頗為生動感人。……獨樹一幟,達到較高的藝術成就。”

  在醫療衛生方麵,自晚清以來,蘭州醫療衛生事業受西方理論和技術影響,逐步打破中醫的一統天下,向近代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發展,其間,地方官府和知識分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據《蘭州市誌·衛生誌》記載,清鹹豐十年(1860年),吳可讀在蘭州倡設牛痘局。清光緒七年(1881年),護理陝甘總督楊昌浚在蘭州設牛痘局,管理牛痘接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立官醫局。光緒時,俄羅斯商婦為西固農民醫療接生,創蘭州西醫治療接生之先河。但蘭州近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主要在民國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英國傳教士金品三設博德恩醫院,為蘭州首家西醫院。民國十二年,董季高創辦陸軍醫院及陸軍衛生教習所,是為中國人最早在蘭州創辦西醫院和西醫學校。民國十七年,公立中山醫院開業應診。此後,醫療單位逐漸增多。民國時期,蘭州雖有西醫傳入,但群眾有病仍主要靠中醫治療,中醫較前有所發展,出現了一批醫術較為精湛的名中醫師,如柯與參、牛孝威、馬鳳圖、於有五、甘惠廷、董靜庵等,這些人士大多成名於民國時期,貢獻於解放以後,為蘭州乃至全省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