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改舊立新探索新製 調整改造徘徊發展

  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是新中國教育不斷探索、在徘徊中發展的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轉變,教育發展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52年以前,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接辦和改造舊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接收改造原有學校,恢複和發展人民教育事業。1953年,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蘭州的各級各類教育以革命根據地辦教育的經驗為基礎,學習蘇聯經驗,進行教育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學校體製,並在繼續改革的同時,推動和促進各級各類學校穩步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基本完成,教育方麵貫徹中央“加速發展,提高質量,全麵規劃,加強領導”的方針,各級各類教育有了較為顯著的發展。1957—1965年,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蘭州教育事業在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指導下,緊緊圍繞教育的政治方向、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製,進行了旨在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的教育改革。在這期間,自1957年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開始,“左”傾錯誤的發展使蘭州教育一度受到挫折;1960年,在“大躍進”及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政治氛圍中,教育事業繼續遭受嚴重損害;1961到1963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大中小學《工作條例》,注重控製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協調教育內部各種關係,教育事業重新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64到1965年,盡管以黨的八屆十中全會精神和毛澤東關於教育工作的談話為指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推行兩種教育製度,但同時進行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階級鬥爭”觀念的進一步強化,使蘭州教育受到越來越大的政治衝擊及負麵影響。

  隨著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接管工作全麵展開。29日,蘭州市軍管會文教處召開各小學校長座談會,文教處副處長劉海聲代表軍管會對接管工作作了指示:接管就是要恢複、改造原有學校;國民黨在學校的各種反動組織必須停止活動,立即解散;政府對私立學校采取保護、鼓勵與輔助辦法;對回民小學本著民族平等的原則,尊重風俗習慣;廢除訓導製度。30日,蘭州市軍管會發布第一號通告,要求本著保護一切公私文化教育事業的方針,接管原有國立、省立及市立各級各類學校,辦理私立學校登記事宜,並提出接管的六項原則:各學校及圖書館、民教館等文教機關的公共財產、卷宗、表冊等必須切實保護,不使破壞損失;迅速建立學校新秩序,正式開學上課;國民黨的訓導製度和反動課程應即取消;各學校及文教機關內國民黨、三青團、青年黨等反動組織,應立即解散,停止活動,其負責人應自動向軍管會公安處登記;所有公立學校及圖書館、民教館等機關即應清查其全部財產,連同教職員工名冊呈報本會文教處,聽候派員點驗接管;所有私立學校即應依照規定向文教處辦理登記手續。遵照通告精神,軍管會文教處大、中、小學校接管組分頭接管城市、縣、鎮的各類學校。

  1949年8月30日,蘭州市軍管會發布53號令接管蘭州大學。9月1日,軍代表辛安亭率大專院校接管組成員正式進駐蘭州大學,按照謹慎、客觀、穩步的方針,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共產黨的政策,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接管組通過組織歌詠隊、秧歌隊上街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的方針政策,舉行追悼被國民黨反對派殺害的進步師生,檢舉揭發特務罪行,開展與解放軍戰鬥英雄聯歡和歡送參軍同學等活動,擴大黨的影響。廣大師生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積極擁護人民政府接管學校,但也出現接管與反接管,進步與落後的較量。9月下旬,蘭大校園貼出名為《正義》的小報,用社論、漫畫影射攻擊軍代表和接管工作;還發生過阻擋運送支軍藥品汽車的事件,有人散布學生會選舉“不應以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為標準”的言論,並發動簽名,企圖趕走當時設在蘭大的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等。麵對這些情況,軍代表支持進步學生進行辯論,開展批評,團結教育廣大師生員工,為順利接管掃除了障礙。

  接管組依靠廣大師生的支持,初步進行了校政改革。對原有的校長、教務主任、總務主任及其他有關人員作了必要的調整。組建了以辛安亭為主任委員,陸潤林、徐褐夫為主任委員,有教授、學生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並著手財產、圖書、設備等的清理登記工作。

  同年9月2日,蘭州市軍管會接管西北師範學院。代院長李化方向軍管會移交了學院資產及被護校師生藏在水塔內的各項圖表、賬冊、檔案等。接管初期,由於學校負責人缺乏經驗,方法不當,引起一些師生的不滿,曾發生過學生包圍校慶宴會事件,要求代院長辭職。蘭州市軍管會派文教處處長辛安亭和省委宣傳部部長趙守攻前往調處。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事態基本平息。此後,在少數人煽動下,又有一些人提出共產黨員青年團員退出學校,反對上政治課,反對參加政治學習等要求,使學校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狀況。此後,西北教育部徐勁來西北師範學院協助工作,逐步穩定了學校秩序。

  1951年4月,政務院任命徐勁為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此後,學院領導認真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整頓教育教學秩序,調整係科設置,開展理論學習,建立各科教學和學科研究指導組。在教學製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方麵作了一係列改革,並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到李秉德、呂斯百等40多名教授和副教授來院任教。同時新建文科樓、理科樓、圖書館及師生宿舍、食堂等,添置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學校麵貌大為改觀。

  與此同時,蘭州市軍管會文教處大專院校接管組還分別接管了原國立獸醫學院和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獸醫學院院長盛彤笙積極配合軍代表,使接管工作進展比較順利。1950年,西北農業專科學校的畜牧科、牧草科和西北農業學院的畜牧獸醫係並入獸醫學院,次年改稱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盛彤笙繼任院長,繼續為改革和發展畜牧獸醫教學、科研及畜牧業生產辛勤工作。

  中等學校和小學接管組也分別開展接管工作。主要采取宣布接管、區別對待、逐步恢複、整頓改造等政策,先後接管了蘭州原省立、市立中等學校18所。接管公立學校的中心環節是任命校長,組建新的領導班子。1949年9月初,蘭州市軍管會接管了省立蘭州中學,劉海聲為接管組負責人,李成斌任校長;軍代表杜瑞蘭接管蘭州女子中學,並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蘭州師範學校被接管後,原校長李恭繼續留任。接管後的各中等學校,根據蘭州市軍管會《通告》精神和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中等學校改革的指示》,成立校務委員會和經濟稽查委員會,改選學生會,改級任製為班主任製,逐步建立並恢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民主生活製度。

  對於小學的接管工作,大體進行了以下幾項改革:由小學所在地基層政府派員或原校選用進步教員替換不稱職的校長;成立機構,護校清產,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改革課程,取消黨義、公民、童訓、軍訓等課程;采用寒暑假集訓、在職學習、星期日講座等形式,培訓提高原有教師。

  除接管上述各類公立學校外,為了保證黨和人民政府對教育的領導,對原有私立學校接管、接辦也勢在必行。蘭州市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對各級各類私立學校采取有目的、分步驟的方法進行接管、接辦,以求避免新舊交替引起的混亂,以保證教育事業的恢複與發展。建國初期,蘭州的私立學校大體分三類:一是國民黨官員、工商業者、少數民族社團及社會人士舉辦的學校,有西北中學、誌果中學、蘭州商業學校等;二是教會學校,有蘭州私立培坤小學等;三是私塾,是民國期間改良後的啟蒙教育組織,為數很少,多在偏遠山區。解放後,這些私立學校原有財源斷絕,在經費困難、學生減少的情況下,由人民政府接辦,對學校的維持與發展十分必要。接管之前,依照省人民政府製定的方針,對私立學校一般采取“允許存在、積極維持、重點幫助、逐步改造”的原則加以改造,要求他們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原則,執行人民政府的法令,采取人民政府或經審查合格的課程教材,校長及董事人選經人民政府批準並接受政府的領導,宗教性質的學校須遵行人民政府信教自由的法令,不強迫信教或參加宗教儀式。凡符合上述要求者,即可登記立案。

  從1951年7月開始,按照西北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要求,蘭州市對私立學校進行登記、接辦。接辦的方針、步驟是:先接辦經費困難、難以維持的學校,後接辦普通私立學校;少數民族團體或民族上層人士興辦的學校暫緩接辦,酌予補助,自願交公者也可接辦,但須保持少數民族的特點。本著“有利於解決兒童上學”的原則,允許私塾存在,創造條件,逐步轉為民辦小學或並入公辦小學。接辦後,原有私立西北中學改為蘭州西北中學,隴右中學改為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蘭山中學並入蘭州第一中學,興文中學並入誌果中學後改建為建國中學,後又改為蘭州第二中學,蘭州私立培坤小學改名為蘭州第一中學附屬小學。同時,蘭州市人民政府同意蘭州回民教育促進會的申請,接辦該會所屬的蘭州私立清華、尚德、崇德、明德四所小學為公辦小學。至1952年,接辦全市私立學校的任務基本完成。

  為了加強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和管理,推進原有學校的改造工作,各級政府都設立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調整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管理體製,確立了黨和政府對教育的統一領導,對原有學校教育製度的改革工作逐步展開。

  學製是學校教育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反映,是對學校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其銜接、轉換等的具體規定,對學校教育工作起著指導和約束的作用。

  我國舊學製,基本模仿日本、美國的教育製度。建國後,隨著人民教育事業的建立和發展,舊學製的弊端越來越明顯。1951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製的決定》。新學製規定,所有學校都要向工農開門,把各種形式的幹部學校、補習學校、訓練辦班和工農速成學校放在重要地位;小學“四二製”改為“五年一貫製”;大學和專門學院的修業年限為3-5年,專科為2-3年。新學製頒布後,甘肅省及蘭州教育行政采取措施,落實學製改革的決定,開展工農識字教育,舉辦工農速成學校、業餘學校、各類幹部專修科、補習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等。小學五年一貫製的推行,由於師資、教材等條件準備不足,困難較大。於是,從1953年秋季起,停止推行五年一貫製,小學仍暫沿用四二製,分初、高兩級,初級四年,高級二年。由初小升高小,須經過入學考試。入學年齡,初小為7歲,高小為11歲。

  高等教育體製的整頓與改革,從院係調整開始。1950年,中央教育部結合高校的接管、整頓與改造,學習引進蘇聯高等教育的經驗,陸續提出了院係調整的原則和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重點的院係調整。蘭州高校的院係調整在上述背景下開始進行。同年2月,奉西北教育部命令,設在蘭州的西北農業專科學校撤銷,將其農田水利科並入蘭州大學,後又調整到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科並入獸醫學院,農業經濟科並入蘭州大學。12月,原國立獸醫學院改名為西北獸醫學院,又將西北農學院的畜牧獸醫係並入,1951年冬擴充、改建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8月,新成立西北民族學院,設語文係、政治係、軍政幹部訓練班和預科。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發布《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計劃》。不久,甘肅各院校先後成立院係調整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調整過程中,蘭州大學文學院英文係並入西北大學,俄文係並入西安新建的西北俄文專科學校,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係並入新建的西北民族學院。同時對校內部分係科也進行了調整合並。如停辦法律係,將動物係、植物係合並為生物係等。1953年7月,西北教育係並入蘭州大學中文係。1954年9月,中央教育部決定蘭州大學醫學院獨立建院,定名為蘭州醫學院,設醫療專業。西北師範學院的院係調整較早,變動較大。從1951年起,先後增設中文、史地、美音、理化、數學、外語,生物等7個二年製專修科,將外語係合並到西北大學英語係,1954年將幼兒教育係合並到教育係,體育係、科合並到西北體育學院,同時又將曆史與地理、物理與化學、音樂與美術分科設置。1956年暑期,仍恢複設立體育專修科,並設5年製的音樂、美術專修科,招收初中畢業生。

  經過院係調整,在甘肅設有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畜牧獸醫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和蘭州醫學院5所高等院校。加上新成立的甘肅師範專科學校,六院校共有本專科在校學生近8000人。1958年,又增建了蘭州鐵道學院和甘肅工業大學兩所高等工科院校。

  20世紀50年代初、中期的院係調整,對於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計劃、按比例地培養各類建設人才,起了積極作用。對於建立甘肅地方高等教育,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體係,奠定了基礎。隨著院係的調整,學科發展,調進補充了一批師資和學科帶頭人,提高了教學、科研水平。但是在高等教育基礎仍相當薄弱的甘肅,將一些係科調往外省或停辦,造成農、商、外語、體育類專業的削弱,工科、法學類專業的缺門,在以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對蘭州高等教育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學製改革的同時,進行了教育管理體製、學校行政管理體製、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等各方麵的改革,還通過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確立教育向工農大眾開門的方針,初步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建國初期建設新教育的過程中,學習蘇聯教育管理體製和教育教學方法是一項重要內容。1950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新教育,必須借助蘇聯的先進經驗。建國伊始,我國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得到蘇聯援建的有156項大型工程及其配套項目。學習蘇聯教育經驗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興起的。對蘇聯教育經驗的學習經曆了兩個階段:1952年以前,主要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以後,以改革教育內容為中心,全麵仿照蘇聯的教育製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包括教法和考法、教育教學管理等內容。1953年9月,省教育廳派中小學教育參觀團赴全國各地考察先進地區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情況。到1954年,蘭州的中小學掀起了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熱潮。學習蘇聯教育理論,強調“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教學的指導思想,加強教學工作的思想性、目的性、計劃性。在教學結構上,形成以組織教學、複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和布置作業為步驟的“五段教學法”,並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啟發性、量力性、係統性和鞏固性的教學原則。同時,也注意了備課、講課和課後輔導的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通過示範教學、公開教學的觀摩、評議、改進教學方法。這些改進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學習蘇聯的考試方法,取消了原來的百分製,改用五級分製。重視課堂提問和平時測驗,印發了各科成績五級計分法的評定標準及學生手冊。學生手冊主要記載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提問當堂評分,記入學生手冊,綜合課堂提問、平時測驗以及單元、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評定總成績。

  學習蘇聯加強中小學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是普遍推行“校長負責製”,在校長領導下製訂學校學年、學期工作計劃,確定學年、學期教育的主要任務,並負責檢查、監督執行。印製統一的“教師日誌”,每天由班級值日學生填寫,內容包括學生出席、缺席、各科教師的教學情況及班級當日的主要活動等。校長、教導主任每天查閱,以了解掌握情況。二是建立校長領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製度和班主任、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三是建立教學組織和教研製度,建立學科教學研究組,開展具體備課和相互觀摩聽課。各地研究室還開展了一些教學研究活動,如編寫教學參考資料,組織觀摩交流,舉辦講習會、研討班,逐步實施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業務的管理和指導。

  高等院校學習蘇聯經驗,首先是調整院係,取消“學院”一級建製,按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設置專業。其次,全麵學習蘇聯高等學校的教育製度、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管理體製。

  蘭州大學經院係調整後,即成為文理學科兼備的綜合大學,實施專業教育製度。同時,為便於直接學習和吸收蘇聯先進科學技術和教育經驗,全校教職員中有150多人參加了俄文初級班學習。1953年9月全國綜合大學會議後,蘭州大學以係為單位,開展了關於過渡時期國家經濟建設總路線、綜合性大學的辦學方針、任務和培養目的,以及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的討論。同時還整頓了教學研究指導組和試行新的教學方法。這就為學習蘇聯經驗,實施專業教學計劃,確立教學改革以教學內容的改革為中心,進而為學習、采用蘇聯教材,作了思想上的準備。與此同時,根據部頒教學計劃,參照蘇聯經驗,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習題課、實驗課、生產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考試考查等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其他各高等院校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都曾得到蘇聯教育專家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在此期間,蘇聯農學專家伊凡諾夫、獸醫專家彭達林、教育專家葉爾紹夫、天文學家節依基和格列夫等多位專家學者曾來蘭州各高校作學術演講、與師生座談,了解情況,提出建議,幫助改進工作。

  與此同時,中等技術學校也仿照蘇聯模式,進行了調整,開展了教學改革。按初、中級專業化的原則設置專業,分普通課、基礎技術課、專業課三類開設課程,強調貫徹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針,實施實驗教學、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生產設計、畢業設計的教學製度。

  20世紀50年代初期,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對改造舊教育,創建社會主義教育體製,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當時對蘇聯經驗、中國國情、甘肅省情認識上的局限性,也由於處在封閉的曆史條件下,因而產生了照搬蘇聯教育模式的偏向,出現過一些問題。例如,在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中,套用蘇聯學製,倉促推行五年一貫製,一度造成小學教育的混亂;機械照搬蘇聯十年一貫製的教學計劃和各學科內容,將其拉長到十二年,降低了一些學科的水平。同樣,在移植蘇聯高等學校的教育製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學習蘇聯教育經驗,進行院係調整,強調專才教育,批判通才教育,致使專業設置過窄,課程門類繁多,有一定片麵性。學製過於強調正規化,取消了解放區和解放初采用的本專科並重、正規班次和各種短訓班並存的辦學方式;教材照搬蘇聯五年製本科教材,要求四年學完,加重師生負擔,引起成績下降。考試考察方法上,過於重視口試五級分製,缺少中國特色。如此等等,由於認識上一邊倒的政治氛圍,把蘇聯教育經驗抬得過高,同時簡單地批判、否定西方教育中諸如重視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可供借鑒的經驗,妨礙了對舊中國教育某些有用經驗的吸收借鑒,勢必出現脫離實際、故步自封的傾向,從而影響了新中國教育的健康、正常發展。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把德育和有社會主義覺悟放在重要位置,把培養勞動者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點。1957年至1965年的蘭州教育事業,正是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探索前進的。1957年4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就教育內容、途徑和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製度,提出了一係列規範化措施。據此,蘭州的各級各類教育從以下各方麵入手進行貫徹執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拓寬中小學勞動教育內容,增設農業基礎課;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工作;提倡群眾辦學,發展民辦小學;加強對各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實行優惠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教育;試辦特殊教育,為殘疾兒童創造入學條件;在職工教育中以文化教育為主,並加強政治教育,結合進行生產、衛生教育;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述措施對完善、深化社會主義教育製度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與全國各地一樣,蘭州教育的良性發展進程隨著1957年開始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而被打亂。1957年6月,針對整風運動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偏激、片麵的言論,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反右派鬥爭正式開始。在教育戰線,高等學校,反右派鬥爭從開始發動就被擴大化了。蘭州教育係統各學校也由“鳴放”辯論轉為揭批右派言行,在鳴放辯論中發表的各種有錯誤、有偏頗,甚至是正常的批評意見,被當作“右派言論”揭發批判,說成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言論,給以打擊和嚴厲處置,造成了一場曆史性錯誤。這使剛剛開始貫徹的“雙百”方針遭到破壞,一些正確的教育主張和學術成就被否定,不少敢於直言的教師、幹部被戴上“右派”帽子,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據蘭州大學等4所高校的統計,在反右派鬥爭中,共有703人被劃為“右派分子”,以蘭州大學為例,在61位正、副教授中,即有18人被劃為“右派”,占總數的29.5%,在學生中被劃為右派的90%以上受到從開除校籍到留校察看等各種處理和處分。後來的實踐證明,1957年劃定的“右派分子”,基本上都屬於錯劃。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陸續得到平反、糾正,而他們在政治上、事業上、生活上所受的損失,已經難以完全彌補,教訓極為深刻。

  在遭受反右擴大化的衝擊之後,新中國教育史上又掀起了教育革命和教育“大躍進”運動。1958年,中共甘肅省委圍繞貫徹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在全省逐步開展教育革命運動。此後,隨著加強黨的領導、開展勤工儉學、改革學製、改革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下放教育權限等一係列改革措施的實施,教育革命深入發展,到1958年下半年,形成了第一次群眾運動的高潮;從1959年開展反對“右傾機會主義”、保衛總路線的大辯論之後,又掀起了第二次群眾運動。在上述形勢下,蘭州教育係統在三年期間投入以“大躍進”為方向的改革熱潮之中。在中小學教育方麵,省教育廳為貫徹“中小學麵向農村”的方針,提出“初中出城,小學上山”的口號,要求1962年全省達到“鄉鄉有中學,社社有小學”,使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0%以上,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之後省委對教育廳提出的發展指標又作了全麵修訂,改“基本普及小學教育”為“普及小學教育”,時間要求比原計劃提前兩年。隨後,省教育廳、省委先後頒發一係列規定,提出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師範教育的“大躍進”發展目標。其決策的主要失誤,是沒有實事求是地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而在執行過程中,又不適當地采取群眾運動的形式,強調“政治掛帥”,“思想領先”,助長了“寧左勿右”的傾向,使得主張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的人不敢講話,難以抵製,導致了執行過程中的更大失誤。

  在反右傾、大躍進的形勢下,高等學校“躍進”的主要表現,是進行“挖潛力”,大辦各種全日製學校、業餘訓練班和業餘大學,或分出部分專業或某個係獨立建校,有的依托科研機構、農場或工廠辦高等院校。同時還要求農業社、廠礦企業都要辦學校,學校也要辦學校。大學辦中學,中學辦技校,小學辦掃盲班,全日製學校辦各種業餘學校。在“大躍進”中,創辦了大量各級各類學校,帶來了學校數量的畸形發展。從全省的情況看,三年期間,高等學校發展到43所,是1957年的8.6倍;建中等學校821所,增長5.5倍;小學新增5304所,增長1.5倍;幼兒園29158所,增長3.6倍。

  上述做法,違背了教育發展的規律,造成了嚴重後果。第一,致使教育與經濟失調加劇,教育失去了穩定增長的經費保證,教育投入處於臨界狀態,教育事業連續三年處於嚴重的沒有物質基礎保障的狀態中。第二,忽視教育規律,強調階級教育和勞動觀點教育,大量組織社會政治活動和參加生產勞動,致使教育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第三,掃盲運動和業餘教育追求虛名,忽視實效。盡管教育管理部門多次下發了關於加強掃盲工作的通知,但由於經濟尤其是農業生產的大滑坡,使掃盲工作很難開展起來。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麵也出現了反複。事實證明,無視生產力水平、脫離經濟發展而單獨發展成人教育是不可能的。第四,教育的冒進結局,激化了教育內部的矛盾。自各級各類學校激增之後,學生的流動輟學現象日趨嚴重。1960年3月,省教育廳在《關於製止普通中小學在校學生流動現象的緊急報告》中指出,大中小學學生流動現象十分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停學謀求出路;學生體弱多病,無法堅持學習;學校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安排不妥等。為此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教育學生明確堅持長期學習的重要意義;學校對申請休、退學學生的審批要嚴格;積極改善夥食,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學生健康、正常學習。顯然,上述措施並未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無法真正解決失學輟學問題的。教育盲目發展,比例失衡,生源更是嚴重不足。同時教師奇缺的矛盾也很突出,為此,1958年4月,省委在《關於對教育工作幾個問題的指示》中,要求整頓教師隊伍,強調缺額要從下放幹部或回鄉知識青年中聘請,也可在專、縣之間互相調整補充。上述降格任用的辦法,雖然補充了一定數量的教師,但師資質量下降的矛盾更加突出。小學教師教初中、初中教師教高中、知識青年教小學的作法,成為“大躍進”所造成的一種奇特現象,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

  以上表明,1958年以來持續三年的教育“大躍進”,使教育發展過快,戰線過長,規模過大,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實際承受能力,特別是超過了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也超過了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條件。因此,為了改變教育事業和國民經濟水平不相適應的局麵,把縮小教育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結合起來,中央決定在調整國民經濟的同時,對教育事業進行調整。1960年11月,中央文教小組召開全國文教工作會議,討論了在文教戰線貫徹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問題,檢討了文教係統存在的問題,集中研究了在教育工作中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問題。根據中央的精神,1961-1963年期間,在省委的統一領導組織下,蘭州的教育事業進入調整發展階段,決定縮短教育戰線,壓縮規模,集中力量提高教育質量。1961年,根據省委的部署,調整重點是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範圍包括縮短教育戰線,合理安排學校布局和各級學校的發展比例,強調“在數量上要堅決地退,在質量上要堅決地進”。1962年,教育部提出了進一步調整教育事業的意見,決定繼續裁並高等學校和新設立的條件差的中等專業學校,對全日製中小學適當壓縮規模,調整布局,將裁撤後剩餘的優秀教師,用來逐級提高各級學校的師資力量,用裁並學校的校舍、圖書、儀器、設備來充實保留下來的學校。根據中央精神和省委指示,蘭州的各級各類學校又進行了調整,對進一步整頓學校教學秩序、提高教育質量起了積極作用。經過兩次調整,壓縮了教育事業的規模,減少了國家商品糧的供應,增加了農業勞動力,使教育事業規模同當時的國民經濟水平大體相適應,教育事業內部嚴重失調的關係得到了調整,改變了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專業設置重複的情況,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教學條件、領導力量和教學力量有了充實和加強,初步恢複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教學質量開始提高。在此基礎上,於1963年,在總結前兩年調整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廳的指示,對中小學和高等教育又進行了後續調整,強調要把調整工作的主要力量和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調整和補充中小學領導幹部和教師,組織各級重點學校和教育行政幹部學習中小學暫行條例,改進工作,整頓學校教學秩序,製定培養各級學校教師的計劃。

  在貫徹“八字方針”,調整推進教育改革的同時,還貫徹落實中央下發的大中小學工作條例。1961年9月,據中央批準下發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即高教六十條),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三次召集會議,討論貫徹意見,規定蘭州大學全麵試行高教六十條,其他高等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準備試行。1962年3月以後,相繼試行“高教六十條”的有蘭州鐵道學院、甘肅師範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在試行中,部分院校還各自製定了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關於學習和試行高教六十條的工作規劃。蘭州大學校長江隆基根據學習和貫徹的體會,在《試論高等學校工作的經驗》一文中,提出了高等院校工作的八條原則。1963年4月,省教育廳對全省高等院校試行高教六十條的情況進行了初步總結,認為一年來的試行工作使高等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對於穩定教育秩序,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鞏固和發展蘭州高等教育事業具有明顯成效。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全日製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指出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關係的子孫後代,而且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水平。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要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同時提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針對學生的特點,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避免一般化和簡單化。之後,蘭州教育係統開始試行中小學暫行條例,以教學為主,全麵安排學校各項工作。蘭州市教育局召開減輕學生負擔、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座談會。甘肅教育學院和甘肅師範大學聯合召開中學教育問題座談會,就提高課堂質量、改進計分方法和開展學科競賽問題進行了討論。到1965年,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又達到一個較合理的新水平。

  1964年2月到1965年12月,毛澤東先後7次對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學改革發表了重要指示,指出現行的“學製、課程、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都要改”,以“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這對於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此,高教部領導強調了思想要積極,步驟要穩妥的改革思路,甘肅省委確定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兩種教育思想、兩種教育方針、兩條道路的鬥爭,深入開展教育革命的工作方針,省教育廳先後頒布了一係列改革的規定與要求。蘭州地區除認真學習、廣泛宣傳毛澤東的指示外,按照甘肅省委、省教育廳的具體要求,在調整教學計劃,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方麵逐步進行改革。在全日製中小學教育方麵,對中學生學業成績的考試、考查的目的、內容,期中、期末考試學科,學期、學年成績評定辦法,補考、留級、畢業考試等環節都進行了改革。為了減輕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適當減少了各年級的課程門類和周數。注意減少學生活動總量,以保證學生休息時間和自由支配時間。以上改革盡管在不斷進行並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高,加之同時在全國城鄉進行的“四清”運動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影響,強化階級鬥爭的觀念,注重教育為政治鬥爭服務,因此,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實難度頗大。

  總體而言,在新中國成立的17年間,蘭州教育事業在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這一時期,全市高等學校發展到7所,中等專業學校增加到37所,職業中學達到34所,普通中學計有48所,小學有492所,各類學校在校人數總計達到22.9萬人,掃除文盲19.6萬人。至此,在每萬人口中,大學生由1949年的24.9人增加為60.8人;中專中師生由26.6人增為52.6人;中學生由48.9人增為250人;小學生由610.4人增為1135.4人。盡管經曆了不少曲折,但全市各級各類教育仍達到新的水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