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隋朝興替

  隋朝(581~618)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短暫的統一王朝。公元581年由楊堅(隋文帝)建立。隋的統一,結束了自西晉滅亡以來,南北270餘年的分裂局麵。

  隋朝曆史雖然僅有38年,但在中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隋文帝統治時期以及隋煬帝楊廣統治前期,隋朝進行了一係列有利於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建立三省六部製、科舉製、中央任命地方官製度,改革府兵製、賦役製和戶籍管理法,並製定《開皇律》和鑄造新五銖錢,對後世王朝產生了巨大影響。

  隋朝初年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全國人口增加到4600萬,倉庫充實,手工業、商業發達。隋煬帝即位後,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興建舉世聞名的首都大興城(後為唐代都城長安)。

  隋代的對外貿易分海陸兩路,西北陸上貿易尤為發達,遠及歐洲東部。海路可通南洋、日本等國,與日本的貿易和友好關係尤為密切。

  隋煬帝統治中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對外連年征戰,賦稅繁重,刑罰嚴酷,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下滅亡。

  隋朝的統一推動了文化科學的發展,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等出現南北交流,共同發展的局麵。隋朝工匠李春在趙州河上修建趙州橋,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孔弧券大石橋,並采用空腔式拱式結構,比歐洲同類橋梁的出現要早700多年,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隋文帝勵精圖治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短命但又影響深遠的朝代,隋朝的建立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它是繼承北周而建立的。北周武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在曆史上以滅佛而聞名,然而繼他之後的宣帝、靜帝沒什麽本事,軍政大權掌握在左大丞相楊堅手中。

  楊堅是北周的皇親國戚。他的妻子是鮮卑大家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楊堅祖父為漢族人楊元壽,是北魏武川鎮的司馬,楊堅的父親楊忠是鮮卑大貴族獨孤信的得力部下,後從宇文泰起兵,以戰功封隋國公,任宰相,掌握軍政大權,聲名顯赫。楊堅的女兒嫁給周宣帝為妻,成了皇後,所生之子成為後來的周靜帝,所以,楊堅既是周宣帝的嶽父,又是周靜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身為宰相,權傾北周朝野。

  楊堅總攬國家大權後,在漢族官僚們的支持下,積極布置奪取帝位,周靜帝形同傀儡。

  楊堅篡位之心漸漸被人識破,親近北周皇族的勢力紛紛起兵反對楊堅。首先發難的是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同時,鄖州(今湖北安樂)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廉也相應起兵,楊堅針鋒相對,毫不示弱。部將高挺身而出,主動要求率兵前去鎮壓,他與眾軍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很快就把尉遲迥的部隊鎮壓下去了。

  尉遲迥是北周舊勢力最有力的代表,他一垮,其它幾股反楊勢力也就相繼衰敗。接著,羽翼已豐的楊堅開始大殺北周的皇族,北周宗室子孫死亡殆盡,周靜帝成了孤家寡人,徹底無助。公元580年,楊堅自稱隋王。次年2月,周靜帝被迫讓位,楊堅稱帝,即隋文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公元589年,隋軍平定南陳,結束了中國曆史上40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麵,隋文帝統一了全國。

  作為開國之君,隋文帝吸取了曆代因奢侈而亡國之帝王們的教訓,他以節儉著稱於世,與民同甘共苦。有一年,關中鬧饑荒,他得知百姓吃糠拌豆粉,就命人拿給大臣們看,責備自己沒有治理好國家,下令饑荒期間,百官一律禁吃酒肉,包括他自己。他平時的生活也很儉樸,他的車馬用具壞了,從不讓換新的,派人修補之後接著再用。有一次,他配止瀉藥,要用一兩胡粉,找遍宮中也沒有;還有一次,他的衣領實在是破舊得無法再穿,他想找一條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可見,他平素是不允許宮中為他儲備許多日常用品的。

  嚴於律己的隋文帝同樣也不允許皇後與皇子們有任何奢侈的舉動。皇後有一次去庫中領一條繡帶被他發現,毫不留情地訓斥了皇後一通,皇後愧然地將繡帶又交還庫中。

  太子楊勇喜好奢華,有一次,他又大擺宴席,歌舞彈唱,美姬如雲,隋文帝得知以後,斷然廢除了楊勇的太子之位,立了平素總是顯得異常儉樸的晉王楊廣為太子。楊廣攻於心計,知曉隋文帝的喜好,所以將自己裝扮成樸素的樣子。

  三兒子秦王楊俊自恃滅陳時立下戰功,生活也越來越奢侈。他模仿皇宮建造自己的宮殿,還從民間搜羅許多美女,日夜尋歡作樂。隋文帝知道以後,毫不留情地下令罷免了楊俊的官職,並將他幽禁起來。許多大臣都為楊俊說情,覺得楊俊不過是將房屋修飾得稍微華麗了一些,文帝的處罰未免太重了,隋文帝根本不聽大臣們的求情。又悔又怕的楊俊沒過幾天竟然病死了。有人請求為他立個石碑,隋文帝不允,並且命令將楊俊府中奢侈豪華的裝飾全部拆毀。

  對待自己以及皇室成員、文武百官如此嚴格的隋文帝,卻廢除了過去嚴苛的法律,製定了新律,即開皇律,減輕了刑罰,取消了宮刑、轅刑、梟首、鞭刑和孥戮連坐等酷刑。新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比以前的法律和緩許多。在法律訟訴程序上麵,也作了有利於百姓的改動。即使對待罪犯,他也讚成用感化的方式教育他們。

  勤政愛民的隋文帝深知暴虐的統治不得人心的道理,他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減輕人民的負擔。首先,他減輕封建剝削,縮短農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限。原來18歲的男子就要服兵役或徭役,被隋文帝改為21歲。並且50歲的男子可以用交納絹帛來免除徭役。其次,他減少了農民的服役時間,以前成年男子每年必須服役30天到45天,隋文帝減為20天,比北朝的減少了一半左右。

  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朝廷府庫堆滿了糧食,文帝下詔,令河北、山東當年的田租減收一份。5年以後,全國的府庫無不盈積穀糧,文帝再次下詔,令全國當年的賦稅全免,以獎賜黎民百姓。在封建社會裏,一般逢到災年荒歲,政府才會減免賦稅,而隋文帝卻能在平時減稅,充分說明了在他的統治之下,全國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以及國庫的充盈。

  農業的發展使隋朝的糧食儲備大增,設在各地的官倉,倉倉糧滿。庫藏之多,亙古未有,直到隋煬帝初年,洛陽的布帛,已堆積如山,太原的糧儲可支10年,而全國所有的糧食儲備可應五六十年之久。隋朝滅亡了20年,他們所儲備的糧食、布帛還沒被用完。

  居安思危,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設置義倉,作為救災之用。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農民交納一些糧食,放在義倉,由本地官員管理,一旦災荒出現,便開倉放糧,這樣,無論年景的好壞,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

  在實施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時,隋文帝還統一了貨幣與度量衡。南北分裂之時,錢幣輕重極端紊亂,文帝即位後,還漸廢除了各種標準不一的舊錢,新鑄一種五銖錢,作為標準貨幣,流通全國。南北朝時期的度量衡混亂不堪,隋文帝規定以古尺的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的三升為一升,以古秤的三斤為一斤,統一了度量衡。這兩項措施促使商業進一步發展,城市更加繁榮。

  隋文帝還有一項重大的貢獻,就是創立了科舉製度。隋以前一直奉行漢代的九品中正製,開皇年間,取消了九品中正製,實行科舉,即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而不像以前那樣推薦的方式選取官員。這項偉大的創舉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奉行了1000餘年,直到清末才被廢止。科舉製決定了封建社會文人的命運。

  經過隋文帝的勵精圖治,隋朝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全國人口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國庫充盈,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另外,隋文帝製定的一係列政治、經濟製度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製度,後世的許多製度都是由此沿襲而來。隋朝的社會發展為此後我國的封建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點上,隋文帝楊堅可謂功不可沒。

  隋文帝雖然極會治國,卻不善於治家,他去世後不久,由於隋煬帝的暴政,隋朝很快便滅亡了。

  陳後主亡國

  陳武帝建立南陳王朝的時候,北方的東魏,西魏已經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公元550年,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北齊和北周互相攻戰,到北周武帝時,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在北方政治上動亂的時候,南陳王朝獲得了一個暫時的安定局麵。經濟漸漸恢複起來。

  南朝陳自公元557年陳霸先登基開國,隻當了三年皇帝便病故,皇位傳給侄子陳茜,陳茜在位7年去世,兒子陳伯宗繼位,僅二年,又被他叔叔陳頊篡位。14年後,公元583年。傳到第五個皇帝,卻是一個荒唐得出奇的陳後主。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他不懂國事,隻知道喝酒享樂。他大興土木,造起了三座豪華的樓閣,讓他的寵妃們住在裏麵。宰相江總、尚書孔範等,都是腐朽的文人。陳後主和寵妃經常在宮裏舉行酒宴,宴會的時候,讓他們一起參加,大家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你唱他和,還把他們的詩配上曲子,挑選了一千多個宮女,為他們演唱。

  陳後主窮奢極侈,他對百姓的搜亂當然非常殘酷。百姓被逼得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到處可見倒斃的屍體。有個大臣傅宰上奏章說:“現在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的田地了。這樣下去,恐怕東南的王朝就要完了。”陳後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對傅宰說:“你能改過認錯嗎?如果願意改過,我就寬怒你。”傅宰說:“我的心同我的麵貌一樣。如果我的麵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陳後主就把傅宰殺了。

  陳後主過了五年的荒淫生活。這時候,北方的隋朝漸漸強大起來,決心滅掉南方的陳朝。

  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揚言要進攻陳朝,使得南陳的百姓沒法收割。等南陳把人馬集中起來,準備抵抗隋兵,隋兵又不進攻了。這樣一連幾年,南陳的農業生產受了很大影響,守軍的士氣也鬆懈下來。隋兵還經常派出小股人馬襲擊陳軍糧倉,放火燒糧食,使陳朝遭到很大損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率領五十一萬大軍,分兵八路,準備渡江進攻陳朝。

  隋文帝親自下了討伐陳朝的詔書,宣布陳後主二十條罪狀,還把詔書抄寫了三十萬張,派人帶到江南各地去散發。陳朝的百姓本來恨透陳後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詔書,人心更加動搖起來。

  楊素率領的水軍從永安出發,乘幾千艘黃龍大船沿著長江東下,滿江都是旌旗,戰士的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南陳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嚇得呆了,哪裏還有抵抗的勇氣。其他幾路隋軍也都順利地開到江邊。北路的賀若弼的人馬到了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到了姑孰。江邊陳軍守將告急的警報接連不斷地送到建康。

  陳後主正跟寵妃、文人們聚會取樂,他收到警報,連拆都沒有拆,就往桌下一丟了事。後來,警報越來越緊了。有的大臣一再請求商議抵抗隋兵的事,陳後主才召集大臣商議。陳後主說:“東南是個福地,從前北齊來攻過三次,北周也來了兩次,都失敗了。這次隋兵來,沒有什麽可怕的。”

  陳後主這麽一說,大臣們也隨和著。然後,繼續玩樂。公元589年正月,賀若弼的人馬從廣陵渡江,攻克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從橫江渡江到采石,兩路隋軍逼近建康。到了這個時候,陳後主才有些驚醒過來。城裏的陳軍還有十幾萬人,但是寵臣江總、孔範一夥都不懂得怎麽指揮。陳後主急得手足無措。隋軍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軍將士隻好投降。

  隋軍打進皇宮,到處找不到陳後主。後來,捉住了幾個太監,才知道陳後主逃到後殿投井了。隋軍兵士找到後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個枯井,隱約看到井裏有人,就高聲呼喊。井裏沒人答應。兵士們威嚇著叫喊說:“再不回答,我們要扔石頭了。”說著,真的拿起一塊大石頭放在井口,裝出要扔的樣子。

  井裏的陳後主嚇得尖叫了起來。兵士把繩索丟到井裏,好幾個人一起用力去拉,才把陳後主和兩個寵妃拉了上來。這口井原名景陽井,自從陳後主跳了這口井,它就被改稱胭脂井了,人們借此嘲笑荒淫無道的陳後主。陳朝的遺老們稱此井為“辱井”。

  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滅亡了。中國自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起,經過270多年的分襲局麵,重新獲得了統一。

  那位荒淫無道的陳後主,被擄到長安之後,隋文帝賜了他一個官職,過了一段日子,他厭倦了,請求隋文帝賜給他一個閑職,隋主恩準了。於是,他日日無所事事,渾渾噩噩,直到604年客死於洛陽,才結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奇妒”皇後

  中國曆代皇帝,都是妻妾成群,因有“後宮三千佳麗”之說。但是,也有例外,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隻有一位老婆,即皇後獨孤氏。獨孤氏為人厲害,而且嫉妒心特別強,有“奇妒”之稱。為了避免楊堅與別的宮女有染,幾乎寸步不離丈夫身邊,上朝同乘一輦,散朝雙回後宮。

  有的大臣提出選妃之事,楊堅卻說,我這樣更好,一個母親生的兒子好團結,將來不能互相迫害。有一天獨孤皇後患病臥床,沒法監督皇帝。楊堅趁此機會,獨自出宮散步。文帝沿著一條青石小路西行,走著走著,發現一座二層小樓,門額牌匾上書“珠璣樓”三字。楊堅聽說過珠機樓是藏書樓,便想進去看看書。剛走到門口,一位宮女走了出來,向皇帝下跪施禮。

  楊堅沒見過這位宮女,她長得非常俏麗,不覺心動。隨口問她姓氏,宮女回答叫尉遲珠兒。這尉遲珠兒也有些來曆,她的爺爺尉遲迥在北周時期與楊堅同在朝廷任宮,楊堅想篡位時,被尉遲迥發覺,起兵討伐,但被高打敗,自殺而死。尉遲迥死後,其眷屬收入宮中,此事至今已19年,尉遲珠兒當時還在繈褓之中。19年來,她是以奴隸的身份度過的。

  尉遲珠兒掀起門簾,請皇帝進屋。楊堅進去,隨便拿下幾本書翻看,但心不在焉,始終打量尉遲珠兒。尉遲珠兒發現皇帝總看她,臉倏然紅了,越發顯得嫵媚動人。楊堅控製不住自己,當時就把尉遲珠兒寵幸了。事畢,楊堅表示,要好好賞賜她。第二天賞了尉遲珠兒許多珍珠。

  不料,皇帝光顧珠璣樓的事,被皇後的侍女發現,向獨孤皇後告了密。皇後一聽,怒不可遏,病似乎一下子好了,爬起床,同宮女、太監一行人,奔向珠璣樓。獨孤皇後見了尉遲珠兒,妒火中燒,命令太監用竹杖往死裏打。太監把她摔倒在地,便舉杖狠打,獨孤皇後站在一旁邊看邊罵,仍不解氣。文帝楊堅去仁壽宮回來,不見了皇後,聽說皇後出宮門向西走了,不禁又吃一驚,擔心珠兒,慌忙往珠璣樓跑。楊堅三步並做兩步,一腳踢開門,隻見尉遲珠兒已經血肉模糊,早就死了。楊堅怒火直躥,但還是忍住,一跺腳離開珠璣樓,信步走到馬棚邊,要了一匹馬,騎著出了宮門。

  獨孤皇後讓太監把尉遲珠兒的屍體丟在山穀喂狼,才算出了口氣。她回到後宮,不見皇帝,命令宮女、太監到處尋找也沒找到,不禁慌了,忙報告了高和楊素。

  隋文帝一氣之下,騎著馬往山上走了20多裏,天漸漸黑了,也不理會,高一行追了上來,勸他回去,楊堅說:“朕枉為天子,不能保護一區區宮女,真沒意思。”高安慰道:“陛下乃萬乘之尊,豈能為一婦人而不顧江山社稷呢?”

  楊堅一聽,覺得有理,調轉馬頭,慢慢往回走。文帝楊堅賭氣出走,高把他勸回來,當時說過一句話:豈能為一婦人而不顧江山社稷。此話並無惡意,但傳到獨孤皇後耳中,立時來了火,認為用“一婦人”來指皇後,是對自己極大的侮辱,發恨非報負高不可。高與獨孤皇後兩家是世交,獨孤氏小時候,她父親去世以後,高家對她家曾多方照顧,她也常去高家玩耍,她當皇後以來,對高也不錯,這句話應該無所謂。可今非昔比,皇後的脾氣見長,不管是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還有一件事,獨孤皇後也對高不滿。她想廢掉太子楊勇,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但高不同意,他認為長幼有序,楊勇是長子,應該為太子,不能隨便廢掉。

  這兩件事和在一起,使獨孤皇後對高很憎恨,總想尋找個報負的機會。不久,高的夫人去世,獨孤皇後想:何不將自己親戚的女兒嫁給高,套上親戚關係,把他拉過來,為己所用,豈不更好?皇後把自己的想法對文帝說了,當然隻是說續娶之事,以示關心。皇帝自然同意,一天,皇帝親自對高說:“皇後聽說你最近喪偶,非常關心,特意讓朕給你提媒說親,你看如何?”高含淚推辭道:“臣已老矣!退朝之後,隻能在家裏讀讀佛經而已。對‘二聖’(指皇帝和皇後)的垂愛,臣銘記在心。至於續娶,臣已不想。”皇帝一聽,也就把續娶之事放下。

  幾天之後,高的妾生了男孩,文帝很替高高興,並對皇後說了。獨孤皇後一聽,更來了氣,她對妾、妃、嬪之類本來就反感,又放在高身上,焉能不氣?於是說:“前幾天,陛下親口為高提親,他卻用一套好聽的話來敷衍,現在明白了吧,他是鍾愛小妾,所以用假話來欺騙皇上,按說是欺君之罪。這樣的人不治他的罪,也不能信任他了。”

  文帝覺得皇後說得似乎有理,於是也對高有了看法,漸漸地開始對他疏遠了。

  開皇十九年(公元600年),涼州(今甘肅武威)總管王世積被人密告,王世積是高原來的部下,文帝殺了王世積,借機撤了高仆射的職務,讓他閑居。一些大臣知道高受了冤枉,便上表求情,然而,不僅沒求下來,反而連他們也受了處罰。給高講情不起作用,但對高落井下石的,卻立竿見影。有人見高落了威,便想揭發他,好立功受獎,於是向皇帝密告。這樣,高被送進獄中受刑審訊。有司判高死刑,皇帝心裏明白,高沒什麽罪過,就給了點麵子,貶為庶民,免去一死。

  高出獄,高高興興地搬出齊公府,沒有半點怨恨情緒。因為,他常想著母親說過的一句話,那是他剛當上仆射時,母親說:“你的富貴已達到頂點,再往前一步,就要殺頭了,可千萬小心呀!”現在,已經下了大獄,又頂著腦袋出來,豈不萬幸?

  到仁壽年間,文帝楊堅想起了高許多好處,又把他封為太常寺卿重新任用。可是,楊廣即位以後,在大業三年,編了個罪名,把高殺害。她母親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楊廣為什麽要殺高呢?那還是隋軍剛攻進南朝陳國都城建康時,捉住了陳朝皇帝陳叔寶和貴妃張麗華,楊廣見她長得漂亮,便捎信給高,不要殺她。高想,張麗華乃妲己一樣的人物,留著後患無窮,便下令把她殺死了,楊廣聞聽,便說:“我將來一定要報答高公的!”心胸狹窄的楊廣一旦得勢,又怎能放過對他嗜好於不顧的高呢?

  楊廣弑父奪皇位

  隋文帝的長子楊勇因為生活奢侈,漸漸失去隋文帝的歡心。又因為他不聽獨孤皇後的話,寵愛一個叫雲昭訓的姬妾,因此也受到皇後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來越不穩固了。這時候,隋文帝的兒子晉王楊廣加緊活動起來,想取代楊勇的地位。

  楊廣為了得到隋文帝的歡心,就處處投其所好。每當隋文帝要到他的王府來,他就把那些花枝招展的姬妾們鎖在屋裏,隻留下幾個又老又醜的女人,穿著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故意把樂器的弦弄斷,樂器上的塵土也不讓人擦掉,擺在惹人注意的地方。隋文帝看到這種情景,以為楊廣不好聲色,非常滿意。

  有一次,楊廣外出打獵,遇到大雨,侍從給他送上油衣(雨衣),他說:“士兵們都被大雨淋著,我怎麽能一個人穿呢?”堅持和士兵們一樣淋雨。隋文帝聽說以後更加高興,認為楊廣有仁愛之心,可以成大事。

  楊廣知道皇後不喜歡楊勇,對皇後更加恭敬。凡是皇後派來的人,不論地位高低,他都和妻子親自設宴招待;凡是執掌權力的大臣,楊廣都去結交;他還籠絡了一大批人材。這樣,大臣們都說晉王仁義厚道,皇後對他更是寵愛有加。

  有一次,楊廣要離開長安回揚州,去辭別皇後的時候,他故意裝出難舍難分的樣子,哭哭啼啼地說太子要害他,他怕再也見不到母後了。皇後非常氣憤,越發地恨楊勇。

  楊廣回到揚州,就開始秘密策劃謀取太子地位。他的部下宇文述對楊廣說:“廢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皇上最信任楊素,如果這事有楊素支持,定能成功。楊素最信任他的弟弟楊約,我和楊約有交情,願到長安去辦這件事。”楊廣非常高興,就派宇文述到長安去找楊約。

  宇文述到了長安,就請楊約喝酒。他知道楊約最愛古董,事先把各種珍寶擺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楊約一見就被吸引住了,摸摸這件,看看那件,讚不絕口。宇文述乘機說:“這些珍寶都是晉王特地讓我送給您的。”楊約十分驚訝,問:“這是為什麽?”宇文述笑了笑說:“這點小禮物算什麽,晉王還要送大富大貴給您和越國公(楊素)呢!”楊約更加吃驚了,他說:“我楊約雖然談不上富貴,可是家兄卻是富貴已極,哪裏還要人送呢?”宇文述說:“雖然你和越國公富貴已極,可還很難說能永保富貴。越國公執掌大權多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太子做事,越國公又常常反對,太子能高興嗎?一旦皇上去世,太子登了基能饒過他嗎?”楊約忙問:“您有什麽高見?”宇文述貼在楊約耳邊說:“皇上皇後有意要廢除太子,改立晉王,這全仗您一句話了。事成之後,晉王一定感激您,您的富貴還愁不長久嗎?”楊約連連點頭。

  楊約見了楊素轉告了宇文述的話,把楊素也說動心了。楊素答應馬上行動。過了幾天,楊素便對皇後說:“晉王對父母很孝順,平時非常節儉,很像皇上。”接著又說了一通太子的壞話。楊素的話正合皇後的心思,皇後便給了楊素很多金銀,讓他想辦法廢太子,立晉王。隋文帝派楊素去看望太子時,楊素故意拖延著不進去,想激怒太子。太子果然大怒。楊素回去對隋文帝說:“太子怨恨陛下,我去的時候他正在發脾氣,恐怕會發生意外,陛下得多加防範。”隋文帝信以為真,派人監視楊勇。

  楊廣又收買了太子的親信姬威,姬威寫表揭發太子說:“太子經常找人算卦,然後高興地說,十八年(開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隋文帝看了之後,流著眼淚說:“想不到楊勇心腸這樣狠毒!”於是下令把楊勇抓起來。

  公元600年,隋文帝宣布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4年以後,隋文帝得了重病。楊廣以為時機已到,就寫信給楊素,詢問應該怎樣處理隋文帝的後事。想不到,楊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錯送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楊廣責問。

  這時候,隋文帝的妃子陳夫人慌慌張張跑了進來,哭著向隋文帝說:“太子無禮!”原來楊廣見陳夫人長得漂亮,趁陳夫人換衣服的時候跑去調戲。隋文帝拍著床大罵:“這畜生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哪!快把我兒子叫來。”身邊大臣柳述、元岩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楊廣。隋文帝臉氣得通紅,好半天才說出兩個字:“楊勇!”柳述、元岩這才明白隋文帝要重新立楊勇為太子,就急忙去寫詔書。

  誰知楊廣和楊素已經得到消息,帶著軍隊,拿著假造的詔書,包圍了仁壽宮。他們宣布皇帝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隨後,又用東宮的衛士代替了仁壽宮隋文帝的衛士,把守住宮殿的各個出入口,並命令照顧隋文帝的人一律離開,由右庶子(東宮官員)張衡負責一切。大家剛剛走開,隻聽見殿內一聲喊叫,過了一會兒,張衡出來說:“皇上早已死了,你們為什麽不及時稟報?”宮內外的人大驚失色,可是誰也不敢說什麽。就這樣,隋文帝被楊廣、楊素一夥害死了。隨後,楊廣派人給楊勇送信,說皇上有遺囑,要楊勇自盡。還沒等楊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楊勇拉出去殺了。

  這年7月,楊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就是隋煬帝。

  隋煬帝遊江都

  公元604年7月,楊廣指使親信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隋文帝,又殺掉了自己的哥哥楊勇,當上了皇帝。楊廣就是我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煬帝。

  荒淫無恥的隋煬帝在位期間,曾經先後3次乘舟南下,遊曆江都(今揚州),這種遠出巡遊,既是為了炫耀武功,以達到政治和軍事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滿足遊玩享樂的欲望。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8月,通濟渠剛告竣工,隋煬帝就迫不及待地帶著皇後、嬪妃以及百官出遊的龍舟以及雜船幾萬艘,乘輕舟從洛陽顯仁宮出發,到河南洛口(今鞏縣)換乘龍舟。

  隋煬帝所乘龍舟,高45尺,寬50尺,長200尺。船上共分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間120間,每間都是雕梁畫棟、玲瓏剔透,金玉裝飾、滿壁生輝。下層是宦官和內侍住的底艙。這艘巨大的龍舟就像一座水中的宮殿,如此龐大的身軀,在水麵上篙撐不動,櫓搖不動,槳劃不動,2000多裏的路途是怎樣走完的呢?早有大臣王弘獻計,命人用七彩緞匹製成錦帆掛在船上,遇風時,龍舟可乘風張帆,順風而行,無風時,就用五色錦緞拴住龍舟上的殿柱讓人牽著往前拉。拉船的人叫做殿腳,龍舟有殿腳1080人,所選的全是吳越之地的民女。岸上有郭衍帶領的前軍騎兵20多萬人,沿兩岸護送。這支綿延200餘裏的船隊見首不見尾,浩浩蕩蕩地向江都行去。

  隋煬帝與皇後、嬪妃坐在舟中,一邊飲酒作樂,一邊觀賞著沿途風光,不禁心曠神怡。船隊所過州縣500裏地以內的,皆令百姓貢獻食物,多者每州100抬,少的也得數10抬,所獻山珍海味、美饌佳肴,皇上與嬪妃們吃不完的就丟棄,出發的時候就地埋掉。走了1個多月,才到達江南繁華勝地江都。隋煬帝住在豪華的江都宮裏,宮中以金玉為飾,富麗堂皇。

  留居江都的日子,隋煬帝邀約了一批當地的文人學士,帶領著嬪妃,每日遊山玩水,春賞瓊花,夏觀長江,無邊美景使隋煬帝樂不思蜀,一直流連到第2年3月,才戀戀不舍地起駕回東都洛陽。回程改走陸路,自然又免不了一路的招搖,沿途百姓再被搜刮了一次。隋煬帝暢遊一次江都,耗費財物不計其數,隋煬帝一路歡歌,百姓怨聲載道。

  隋煬帝回到洛陽,住不多久,又思念起江南的遊樂生活,決定再次巡幸江都。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大運河全程通航,隋煬帝高興萬分,隨即乘龍舟出發,沿途百姓再次遭殃,貪官汙吏拚命搜刮民脂民膏,爭著向皇上敬獻厚禮,以換得升官晉爵。

  隋煬帝在第3次準備下江都時,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建東都、挖運河,百姓徭役繁重,死傷無數;對外3次出兵高麗,窮兵黜武。為造戰船,民夫們晝夜在水中勞作,腰部以下都腐爛生蛆,死者十之三四。人民再也忍受不了他的暴虐統治,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的烈火此起伏彼,尤其是北方的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住在東都洛陽的隋煬帝驚恐萬分,隨時都在擔心起義軍會殺入宮中。

  隋煬帝預感到自己的末日來臨。一次,東都大業殿的西院失火,火光衝天,宮中慌作一團,隋煬帝以為是起義軍殺進宮中,嚇得逃出宮殿,直奔後院,躲在草叢中。當大火撲滅以後,人們四處找尋隋煬帝,終於找到了蹲在草叢裏的他,拉他出來,他全身仍在瑟瑟發抖,顫聲問宮人叛軍走了沒有。

  住在洛陽的隋煬帝為保全他的性命,企圖在南方維持半壁河山。於是隋煬帝在公元616年決意三下江都。前兩次遊江都的船隻已被起義軍燒毀,隋煬帝下令重新造龍舟和隨行船隻幾千艘,龍舟的規模絲毫不減,反而越發奢華,排場也絲毫不比前兩次遜色。一意孤行的隋煬帝帶著一群佞臣出發了。當他的車駕走到建國門時,奉信郎崔民象攔駕上表,請求皇上不要拋棄北方的百姓,隋煬帝大怒,命人將他拉下去斬首。

  隋煬帝的龍舟行到汜水時,奉信郎王受仁冒死攔駕上表,試圖勸他回心轉意,留在洛陽。隋煬帝不等王受仁說完,就派人將他斬首示眾,至此,誰也不敢再上書勸阻他下江都。

  幾千艘製作精美的船隻跟隨著豪華的龍舟,最後一次向江都行去。一路上隋煬帝繼續強令各地貢獻食物,永濟渠沿岸的村落,幾乎找不到男丁,勞力缺乏,田園荒蕪,加之洪水泛濫,政府橫征暴斂,人民隻能靠樹皮野菜充饑,而荒淫的隋煬帝根本不顧人民死活,仍然加緊搜刮百姓,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舟中宴飲不斷,笙歌不停,一路載歌載舞地前往江都。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冬天,隋煬帝到了江都,住在江都宮,一麵連忙命人修建丹陽宮(在今南京市),準備將都城南遷。同時,還命令王世充在江淮地區大肆選取美女進宮,他偏安江南,繼續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每日醉生夢死,雖然全國農民起義已風起雲湧,但他平日不許一個人在他麵前提及當前紛亂的局勢,過著自欺欺人的歌舞升平的日子。

  江淮地區的農民起義勢力日趨強大,而衛護隋煬帝的禁軍多是關中人,他們思念家鄉,想要逃回北方,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利用兵士的不滿情緒,發動兵變。這天夜裏,隻聽得外麵殺聲震天,內監急報叛軍已殺到內殿來了,隋煬帝與蕭後並坐而泣,束手無策,宇文化及領兵前來,武士們一齊動手,用一條白絹勒死了隋煬帝,這位荒淫之君死時才29歲。隋朝的統治就此結束,三下江都的隋煬帝最終死於江南。曆史無情,14年前,隋煬帝對亡國的陳後主極力嘲弄,在陳後主病死後,賜給陳後主“煬”的溢號。他連陳後主都不如,不僅被自己的部下所殺,而且戴上自己製造的“煬帝”的醜名。隋朝就這樣葬送在隋煬帝手裏。

  李春與趙州橋

  隋朝雖然短暫,但是科學技術方麵卻有不少卓越的成就。比如,保留至今的趙州橋和曆史上曾經繁榮一時的著名城市——東都洛陽,在工程設計、技巧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河上有座雄偉的石橋,叫做趙州橋。這座橋的設計和監造者,是隋朝時候的一個名叫李春的石匠。盡管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和無數次的洪水衝擊,趙州橋依然挺立在河麵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據一些研究者介紹,趙州橋不僅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可惜史書上對他並沒有什麽記載。雖然我們已無從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但是我們可以斷定,他既是心靈手巧、不畏辛勞的工匠,也是一位才智出眾、富於創造精神的建築大師。他默默地勞動一生,沒有人知道他的曆史;但他的勞動成果卻在我國的建築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千千萬萬人所津津樂道。

  趙州橋也叫“安濟橋”,整個橋身隻有一個弧形橋洞。這種弧形橋洞以及門洞之類的建築,在我國曆來習稱為“券”。石橋的券,一般都是半圓形,而趙州橋卻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樣子十分美觀。券的兩肩叫做“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趙州橋卻與眾不同,券的兩肩還有兩個弧形小券。人們把這種形式的橋叫做“空撞券橋”。

  原來,這樣的設計符合科學原理。首先,節省了大量石料。科學家曾作過估算,不把撞砌實而砌成四個小券,節省的石料約為180立方米,使橋身的重量減輕500噸左右。其次,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在洪水季節,河暴漲,流量很大,如果把橋的撞砌實了,水流不暢,上遊的水就會漫上岸來,石橋可能會承受不了洪水的衝擊而倒榻。有了四個小券,增加了橋洞的過水量,自然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保證了石橋的安全。這種空撞券橋,在歐洲直到十四世紀才出現於法國,也就是法國太克河上的賽雷橋。算起來,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卻早就毀壞了(不是因為戰爭的破壞)。從這個比較中,我們更能看出李春設計的高明與卓越。

  趙州橋的設計,除了采用“空撞券橋”這種形式外,還有許多別致而值得稱道的地方。例如,趙州橋的橋洞跨度很大,兩端的距離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這樣長的跨度,按照通常的設計,采用半圓形,券的高度一般是長度的一半。這樣算來,趙州橋的橋洞就有18.7米高,車馬行人過橋,像是翻過一座小山,吃力而不方便。因此,跨度較長的橋,隻好多造幾個橋洞,以減低橋的高度,這樣做,又會導致另一不足,既費石料又費工時。趙州橋的高度比通常的設計低出很多,隻有7.23米,克服了兩方麵的缺陷,而這主要歸功於李春獨特的創造,他設計的橋洞不是半圓形,而是小於半圓的弧形,像一張弓。因此,趙州橋的橋麵沒有陡坡,比較平緩,便於車馬上下,路人行走,而且省工省料,實是一舉多得,超逸絕倫的設計。

  趙州橋設計的別致之處,還在於橋洞的砌法也是一反常規的。橋洞的砌法,常用的是“縱聯式”,就像砌牆那樣,一層一層往上砌,各層石塊相互交錯,最後形成的橋洞是一個整體,比較堅固。另一種砌法,叫做“並列式”。這種方式是先並排砌成許多道窄券,最終合成一個整券。由於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沒有聯係,因此不如縱聯式堅固,一般也就不為人們所樂於采用。然而李春的設計卻恰恰選擇了後一種。整個趙州橋的寬度是9.6米,這麽寬的大券,就是由28道小券並列而成。

  李春之所以采用並列式而不用縱聯式,是因為他看到了縱聯式的缺點,發揮了並列式的長處。縱聯式雖然堅固,但是隻要有一塊石塊壞了,修補起來十分困難,就會牽連整個橋洞,以致造成全部的倒塌。恰恰相反,並列式的橋券,壞了一塊石塊,隻不過是壞了一個窄券,在整個大券中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影響全局,而且壞了的石塊,修補起來也並不困難,即使在修補的時候,橋的交通也用不著中斷。正是因為李春看到了一般人所沒有看到的兩種方式的優短點,所以他大膽地采用了並列式,同時又吸取了縱聯式的優點,即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丁,把各道窄券拴連在一起,成為整體,從而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係的獨特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堅固效果。

  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正是這種效果的最好體現與檢驗。

  楊玄感造反李密獻策

  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被打得大敗。一百萬隋軍兵士,逃回來的不到三千人。沉重的慘敗,這個暴君仍不死心。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他又發動第二次對高麗的進攻。他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遼東,派大臣楊玄感在後方黎陽督運糧草。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原是隋煬帝的親信,幫助煬帝奪取皇位。因楊素功高蓋主,楊廣想除掉他,便設宴同楊素太子楊昭一起喝酒。有一杯毒酒是給楊素準備的。但宮人弄錯了,毒酒被太子喝了。三天之後,毒性發作,太子臨死前說:“想不到我替楊素死了。”楊素知道後,鬱鬱不樂地死去。楊玄感恨透了隋煬帝,這一回看到局勢混亂,就想利用這個時機推翻隋煬帝。

  楊玄感用督運糧草的名義,征發了年輕力壯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們運糧到遼東前線。那些年輕人怨透了勞役,聽說叫他們遠離家鄉去幹苦差使,更加氣憤。

  有一天,楊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說:“當今皇上不顧百姓的死活,讓成千上萬的父老兄弟死在遼東,這種情況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來幹這件事的。現在我決心跟大夥一起,推翻暴君。你們願意跟我一塊起兵造反嗎?”

  大夥兒一聽有人帶頭反對朝廷,怎麽不願意,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楊玄感見狀,深受鼓舞,當下同王仲伯、趙懷義一起商議整編隊伍。

  楊玄感把八千民伕編成隊伍,發給武器,準備進攻隋軍。他發現他身邊缺少一個謀士幫他出謀劃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長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父親是隋朝有名的武將,被封為薄山公。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正好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在後麵趕上來,看到前麵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麽用功啊?”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會兒,覺得這個少年人很有抱負。回家以後,楊素跟他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幾個兄弟強得多。將來你們有什麽緊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從那以後,楊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楊玄感想起他父親的叮囑,就派人到長安,把李密接到黎陽來。李密到了黎陽,楊玄感向他請教:要推翻隋煬帝,這個仗該怎麽打法。李密說:“要打敗官軍,有三種辦法。第一,皇上現在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昏君退路。他前有高麗,後無退路,不出十天,軍糧接濟不上,我們不用打也能取勝,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們的老巢。官軍如果想退軍,我們就拿關中地區做根據地,憑險堅守,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東都洛陽。不過這可是一條下策。因為朝廷在東都還留著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來。”

  楊玄感聽完這三種計策,卻認為李密說的下策是上策,以為攻下洛陽,可以動搖東征的軍心。當即決定進兵洛陽,讓他弟弟楊玄挺為先鋒。楊玄感的反朝廷隊伍,迅速得到擁護,很多士兵和百姓來投奔,短時間便達到5萬人。但是,洛陽守軍聽到消息,加強防守,而且洛陽城本身修得非常堅固,楊玄感久攻不下,造成僵局。在這種形勢下,楊玄感采取了李密的中策,放棄洛陽,去攻長安。

  不久,楊玄感的隊伍已發展到10萬人。他率領10萬人馬,向長安進軍,路過弘農(今河南省靈寶)時,弘農太守楊智積(楊廣叔兄弟)站在城樓上大罵楊玄感。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拖住楊玄感,不讓他攻占長安。楊玄感不知是緩兵之計,命令兵士攻城,李密看出問題,說:“我軍目的是西進長安,兵貴神速。追兵就在後麵不遠,怎能在此逗留?如果不能迅速占領潼關,追兵趕到時,退無可守,就非常危險了。”

  楊玄感不聽李密的勸阻仍下令攻城。就在這時,追兵趕到,楊玄感這才命令撤軍西進,可惜已經來不及了。追兵數量多出好幾倍,把楊玄感的隊伍切割成小塊包圍,以多勝少,楊玄感大敗。他和弟弟楊積善逃到一個小地方叫葭蘆戍,麵對荒涼的景色,楊玄感悔恨交加,對弟弟說:“我後悔沒聽李密的話,落到今天這一步。我不能讓他們殺戮,你把我殺了吧!”

  楊積善無奈,舉刀刺死楊玄感,然後自殺。但未殺死,追兵趕到,將他抓獲。

  隋煬帝從遼寧省東返回後,下令焚毀楊玄感的屍體,又把楊玄感的弟弟全部殺死。楊廣怒氣未消,對禦史大夫裴蘊說:“楊玄感造反,隨從者達十萬之眾,看來天下人太多了,如不多殺一些,就不能懲戒後人!”斐蘊等人瘋狂的大開殺戒,凡是與楊玄感沾點邊的,全部處死,累計有3萬人;還有6000人被發配邊境。

  這次楊玄感造反失敗,戰鬥中死傷的和受株連被殺被流配的人數遠遠超過十萬之眾,損失慘重。作為隋朝高官,楊玄感無論是出自個人的恩怨,還是國家的前途,他率民眾奮起反隋的精神都是難能可貴的。在此之後,各地的起義軍不斷攻打隋軍,隋王朝處於搖搖欲墜之中了。

  李世民雁門解圍

  隋煬帝楊廣兩次征討高麗未果,覺得臉上無光,於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又帶領幾十萬人馬,第三次討伐高麗。

  大隊人馬趕到遼水西岸時,已經沒有剛出發時人多了,有一些兵士在途中偷著開小差跑了。水軍船隊登上平壤西海岸,準備進攻平壤。實際上隋軍將士已無鬥誌,如果高麗兵還像頭兩次那樣勇敢抗擊隋軍,很有可能再次獲勝。但經過兩次戰爭,高麗國大臣不願再交戰,大多要求講和。高麗王同意了多數人的意見,押解著以前逃到高麗的隋將兵部侍郎解斯政,過遼水去見煬帝,表示願意歸降。

  楊廣很高興,因為他內心也沒有把握是否能打贏這一仗,更怕第三次再輸,現在高麗求和,正合他意,這就等於他勝利了,挽回了已經丟過兩次的麵子。於是下令退兵返朝。

  班師路上,楊廣讓士兵們大唱凱旋歌,他自己不在車輦裏坐著,而是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顯出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樣子。不料,大軍走到邯鄲境內時,突然殺來一夥農民軍,帶頭的是楊公卿,一馬當先撲向楊廣。楊廣大吃一驚,幸虧有勇敢的禁衛軍保護,才算保住了命,楊公卿一夥義軍搶走40多匹好馬飛奔而去。楊廣沒了威風,從馬背上爬下來,鑽進車輦裏,不敢露麵了。

  十月份,楊廣回到長安,把押回來的叛將斛斯政處死了,然後讓高麗國使臣回去捎信,說大隋皇帝宣高麗王來朝,當然是要顯示一下他的威風。然而,高麗王不買他的帳,推辭不去,這又使楊廣丟了麵子,下令做好第四次東征高麗的準備。

  事後楊廣冷靜一想,時值冬季,遼東寒冷,不宜作戰,於是決定推遲到來年再做計較。

  這期間,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但大臣們都知道楊廣願聽好消息不願聽壞消息,所以誰也不報告義軍的事,楊廣則以為天下太平無事,他可盡情享樂了。長安住膩了又移居洛陽,第二年夏天,楊廣又帶領百官到北方避暑。

  楊廣在各地都修了行宮,宮中都有妃嬪宮女太監。他們一行首先來到太原郡晉陽宮,宮中兩位貴人不知空等了多少年,才算見到了皇上。楊廣在這裏住了幾天,覺得太原不算涼快,又繼續北走,來到汾陽宮(山西陽曲)。這裏氣溫涼爽,適合避暑,但行宮小,百官和兵士住不下,隻好在野外山穀搭草棚子住,楊廣卻不理會這些,隻管自己涼快。

  轉眼到了秋天,楊廣心血來潮,要到邊塞去視察。這一天,楊廣一行過了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往北走進入牧區,正放眼欣賞草原風光,遠處急馳而來的兩匹快馬,眨眼間來到楊廣麵前,從馬上跳下一位突厥打扮的人,呈給楊廣一封密信。

  楊廣展開書信,見是義成公主親筆寫的。義成公主是楊堅宗室的女兒,當年文帝楊堅把她許配給突厥酋長啟民可汗,結成親戚關係。大為五年,啟民可汗病亡,他兒子咄吉即位,稱始畢可汗,按風俗,義成公主成為始畢可汗的可賀敦(即妻子)。如此以來,楊廣與突厥酋長始畢可汗也是親戚了。但是,楊廣竟無事生非,鼓動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沒與他哥哥作對。叱吉沒告訴了哥哥,始畢可汗大怒,遂與隋朝斷絕往來。

  始畢可汗聽說楊廣隻帶領2萬禁衛軍,便召集幾十萬兵馬,進攻隋煬帝。義成公主擔心隋朝沒有防備會吃虧,便寫信密報這個消息。

  楊廣看罷義成公主的信,嚇得立即往回返,剛進入雁門關,始畢可汗率突厥大軍追過來了。突厥大軍全是騎兵,進軍的速度快,煙塵滾滾而來,刹那間將小城雁門關包圍起來。

  楊廣膽戰心驚地登上北城樓,察看敵情,突厥騎兵之多,一眼望不到邊,嚇得他冷汗直流,就在這時,突厥兵一齊往城樓上射箭,一支箭射中楊廣頭上的皇冠,嚇得他撲通一聲坐在地上,竟失聲大哭起來。楊廣哭夠了,才想起召集大臣們商量退兵之計。有人提出讓皇帝帶3000騎兵突圍,但大部分人反對,認為3000騎兵要突破幾十萬大軍非常危險,應該派人到四方調兵救援,再派人去突厥讓義成公主幫忙。

  楊廣采納了後一種意見,然後又親自對守城的士兵許願,隻要守住城,以後不再征遼,而且論功予以重賞。士兵們增添了勇氣,前赴後繼,堅持戰鬥。

  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淵,接到皇帝的救援信,忙派二兒子李世民帶1000親兵奔赴雁門關。

  李世民路經五台山時,發現一支隋朝人馬駐紮在這裏,原來是屯衛將軍雲定興帶領的2萬救援部隊,他們見突厥兵太多,沒敢交戰,在這裏待候其它援軍。李世民雖然隻有18歲,卻很有頭腦,他對雲定興說:“突厥可汗始畢因為我軍離雁門關遙遠,才敢發兵攻擊大隋天子。如果等援兵到齊,雁門我軍就危險了。不如采取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之策,白天在幾十裏山林中插滿旌旗,夜半擊打鉦(行軍用的銅製打擊樂器)鼓遙相呼應,突厥則誤以為我援軍匯齊,便會自行撤兵。”

  雲定興認為是好計,立即製做旗幟籌集鉦鼓,短短三天時間,五台山腳下處處飄揚著隋軍旌旗,夜裏鉦鼓聲陣陣,不絕於耳。始畢可汗果然以為隋朝來了大量援軍,不禁心虛起來。義成公主也派人報告始畢可汗,說突厥有緊急戰事,讓他立即返回。於是,始畢撤兵而走。

  隋煬帝終於轉危為安,急忙趕回洛陽,但對守城將士論功獎賞的諾言,早忘得無影無蹤,對於立了大功的李世民,也沒有半點兒封賞。

  瓦崗軍大敗張須陀

  從大業七年到大業十年(公元611年到614年),隋煬帝曾接連三次發動侵略高麗的戰爭。這又給人民帶來一次大災難。一次征兵就是三百萬人,還征調民工在東萊(今山東省萊州市)、海口造船三百艘。不僅如此,隋煬帝還征發民夫運軍糧,兩個人推一輛小車,車上隻能裝三石糧,道路遙遠,三石糧僅夠民夫一路的口糧,運到指定地點,米已吃光,民夫無力繳納,隻好逃亡。百姓為了逃避兵役、徭役,甚至把自己的手腳砍掉,還起名叫“福手”、“福足”。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首先在山東長白山(今章立、鄒平、長山等縣交界處)起義,活躍在齊郡(今濟南)、濟北郡(今茌平)一帶。隋煬帝調集大軍進行鎮壓,更加激起了廣大農民的憤怒。不久,各地起義軍匯合成三支強大的隊伍,一支是由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一支是由翟讓領導的瓦崗軍,一支是由杜仗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其中瓦崗軍力量最強大。

  瓦崗軍的首領翟讓,是韋城(今河南省滑縣)人,在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衙門做法曹(管理監獄的小官)。後來,因為犯了一點小過,被關進監獄,判了死刑。獄卒黃君漢平日很敬佩翟讓,看到翟讓突遭橫禍,非常同情他。一天夜裏,趁天黑無人,黃君漢打開翟讓身上的枷鎖,讓他逃跑。翟讓一邊道謝,一邊哭著說:“蒙您救助,我得以死裏逃生。可是,我走了以後,您怎麽辦呢?”黃君漢生氣地說:“你這是什麽話!我看你是個有抱負的人,將來能幹出一番拯救百姓的事業,才不顧個人安危放了你,你隻管去幹大事業吧,不要為我擔心。”說完,兩個人就分手了。翟讓逃出東郡,回到韋城老家。這時候,他家鄉的農民正在醞釀起義,他和哥哥翟弘、侄兒翟摩侯,還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績(後來改名李績,績(音jī))、單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崗寨,舉起了起義的大旗。起義軍活躍在南北河之間二百多裏的廣大地區,殺富濟貧,隊伍不斷壯大。

  一天,瓦崗寨門口突然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要見翟讓,衛兵把他帶到翟讓那裏。原來他就是遠近聞名的李密。原來李密在構定感起義失敗之後,也被捉去。在押送的路上,李密逃了出來。他在外麵流浪了兩三年,窮到吃草根、樹皮的地步。隋朝官府到處追捕他,最後,他終於上了瓦崗寨。

  李密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他做過隋朝的官,政治鬥爭經驗和指揮作戰的本領比翟讓這些人高明。他看到瓦崗軍力量越來越大,可隻是襲擊來往官兵、搶劫運河上運貨的船隻,沒有遠大政治目標,便給起義軍的將領們分析形勢。他對翟讓說:“如今楊廣昏庸殘暴,老百姓怨聲載道,這和秦朝末年劉邦、項羽起兵時候的形勢完全一樣。憑你的才幹,又有精銳的兵馬,完全可以席卷洛陽和長安,推翻隋朝!”李密的分析,使農民軍的首領大開眼界,他們對李密十分欽佩和信任。接著,李密又去說服瓦崗軍周圍的小股農民起義軍和瓦崗軍組成聯軍,共同作戰。這樣,瓦崗軍越來越壯大,成為一股強大的反隋力量。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瓦崗軍在翟讓、李密的指揮下,打下金堤關(今河南省滑縣南)。拿下滎陽附近的幾個縣城,直逼滎陽城下。滎陽地勢險要,是通洛渠入黃河的樞紐,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瓦崗軍圍困滎陽,嚇壞了滎陽太守楊慶,他急忙向隋煬帝告急。隋煬帝任命張須陀為滎陽通守(一個郡的副長官),帶領二萬精兵,去援救楊慶。

  張須陀是隋朝有名的猛將,十分陰險狡猾,王薄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就是被他鎮壓下去的。過去,他曾幾次打敗過翟讓,所以,翟讓聽說張須陀帶兵來救滎陽,很緊張。李密和他研究,決定“智取”,由翟讓帶領部分兵力迎擊張須陀,李密把大部分兵力埋伏在滎陽大海寺北邊的樹林裏,徐世績和王伯當分別埋伏在大海寺的兩側,擺成口袋形的陣勢,等著張須陀的到來。

  翟讓按照計劃行動,邊戰邊退,把張須陀引入埋伏圈。隻聽咚、咚、咚三聲鼓響,左邊徐世績,右邊王伯當,背後李密,一起殺出,把張須陀團團圍住。張須陀急忙下令撤退。可是,退路早被截斷。隋軍亂成一團,被瓦崗軍殺得屍橫遍野,潰不成軍。張須陀也送了命。從此,瓦崗軍聲威大振。

  第二年春天,李密又率領七千精兵,攻下了隋朝設在東都洛陽附近最大的一個糧食倉庫洛口倉(又叫興洛倉),打開倉庫,把糧食分給老百姓。人們奔走相告,感謝瓦崗軍,紛紛送自己的子弟參加起義軍。瓦崗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翟讓看到李密很有政治眼光,又屢建戰功,就把瓦崗軍的領導權讓給了他。瓦崗軍發布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狀,指出:“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號召人民起來共同推翻隋王朝。

  李密咎由自取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2月,強大的瓦崗軍正式建立統一的政權。屢建戰功的李密擔任了魏公兼行軍元帥,翟讓任司徒。建立政權後的瓦崗軍,吸引了南北許多小股起義軍,他們紛紛前來歸附,李密成了中原起義軍的領袖。

  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殺富濟貧,縱橫千裏,與腐敗的朝廷對抗,使隋朝皇帝害怕,老百姓歡迎,其中名將程咬金、秦瓊、單雄信等一些膾灸人口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占據中原的瓦崗軍,極有可能奪取全國的勝利。但是起義軍內部發生了一起流血事件,動搖了瓦崗軍的基礎。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11月,瓦崗軍與王世充帶領的隋兵交戰,取得勝利,李密設宴為主將們慶功,將翟讓、翟弘、單雄信、徐世績等人請至帥營。幾位將領剛剛坐下,衛士們站在身後,李密就讓自己的衛士下去喝酒,隻留下一名叫蔡建德的隨從,左長史房彥藻建議翟讓的衛士也到外麵去喝酒,翟讓同意了。

  營帳內,酒喝到高潮之處,李密讓翟讓鑒賞一下新買的弓。翟讓站起身,接過弓,兩臂用力將弓拉圓,就在此時,蔡建德突然揮刀向翟讓砍去,翟讓慘叫一聲,倒地而亡。李密埋伏在帳後的殺手一擁而出,將翟弘、王儒信等人殺死,對單雄信、徐世績等將領予以保留。

  翟讓等高級將領被殺以後,從表麵看,李密的統治地位更牢固了,實際卻相反,一些將士心灰意冷,同他離心離德了。

  隋朝皇帝楊廣被殺死以後,朝廷大權落在禁軍統領宇文化及手中,他將皇室宗親不管老弱婦孺,統統追殺,又借肖皇後名義立楊浩為皇帝,他自己任仆射,下令江者的朝廷官員、兵士全部出動,奔赴長安。

  宇文化及一行5萬人馬,走到滑台(今河南省滑縣),所帶糧食快沒了,正在著急之時,得到消息,滑台附近的黎陽有個糧倉,但被瓦崗軍占據,宇文化及當即決定,帶領3萬人馬去打黎陽。

  他來到黎陽,才知糧食不在黎陽而在黎陽附近的倉城,他立即率大軍直赴倉城。黎陽守軍由瓦崗軍大將徐世績統領,他原本屬於翟讓麾下,李密殺翟讓時,沒有殺他。此時聽到宇文化及要來奪糧,徐世績考慮兵馬不多,便放棄黎陽,全力保衛倉城,又派人去向主帥李密報告,李密派秦瓊、程咬金為先頭部隊,自己隨後,共有兩萬兵馬,來倉城救援。

  宇文化及來到倉城下,指揮禁軍攻城,禁軍個個武藝超眾,作戰勇敢,很快衝上城頭。但瓦崗軍毫無懼色,拚力抵抗,將撲上城頭的禁軍打下城去。

  就在宇文化及指揮攻城之際,遠處殺來一支人馬,在宇文化及大軍的背後開戰,為首的兩員大將,一個是手執長槊的秦叔寶,一個是手舞雙斧的程咬金。宇文化及見狀,急忙迎上去與二將廝殺,大戰數十回合,漸漸力不能支,幸虧禁軍人多,才沒有吃大虧。此時天色已晚,雙方隻好休戰。

  第二天,宇文化及繼續指揮禁軍攻城,幾乎同時,瓦崗軍又在背後殺來,宇文化及無奈,再回過頭來迎戰秦叔寶和程咬金。李密大軍這時也趕到澌水河邊。李密和宇文化及都不願戀戰,怕被夾擊。宇文化及怕李密大軍和倉城之中徐民績大軍夾擊;李密怕宇文化及和洛陽城內隋軍的夾擊。

  洛陽城由越王楊侗和王世充留守,王世充與李密多次交鋒,勝少負多。他聽到楊廣被殺的消息,便立越王楊侗為皇帝,改元皇泰,王世充為鄭國公。

  洛陽城中官員也人心惶惶,害怕李密與宇文化及聯合起來攻打洛陽,一位叫蓋宗的出了個主意:招降李密,讓李密繼續與宇文化及鬥,等到一方敗退、一方疲憊時,再乘虛而入,定可取勝。官員們都讚成這個計策,所謂的皇帝楊侗派蓋琮帶著他的詔書去招降李密。

  李密見到詔書非常高興,認為這樣就解除了後顧之憂,馬上表示同意。於是,他專心對付宇文化及了,他知道宇文化及缺糧,便假裝與他講和,並說送他3500車糧食。

  宇文化及對李密的建議正求之不得,立即答應講和退兵。想到馬上就有了糧食,便讓將士們吃頓飽飯,將剩餘的糧食一掃而光。但是,預定交糧的時間過了,糧食不見送來,派使者催問,使者一去不返,宇文化及這才知道上當,不由大怒,命令全軍與李密決鬥。

  戰鬥在童山下展開,從清晨打到下午,雙方傷亡慘重,李密被一箭射中,倒在馬上,大將秦叔寶揮舞一支長槊,像無數長蛇,擊敗李密身邊的禁軍,將昏迷的李密到自己馬上,殺出重圍。

  戰鬥結束以後,真正是兩敗俱傷,宇文化及隻剩五分之一(一萬)人馬,逃往魏郡(今河南省安陽)。李密則率領疲憊不堪的瓦崗軍,去歸順洛陽皇泰帝楊侗。走到半路,得到洛陽發生宮廷政變的消息:王世充殺死幾位重臣,軟禁了楊侗,自己主持朝政。李密這才有所醒悟,不能去洛陽,返回金鏞城,準備休息整頓之後再說。但是,王世充不給李密喘息的機會,按照蓋琮的計策趁瓦崗軍剛進行完一場惡戰需要補充與休整之際,發兵討伐。

  李密召集軍事會議,研究抗敵之策。老將裴仁基說:“王世充率大軍離開洛陽,洛城必然空虛,我軍可兵分兩路,一路守在他進軍的重要通路;一路繞道去攻洛陽。當王世充回軍救助洛陽時,我軍剛撤兵;王世充再來進攻時,我軍又去攻打洛陽……如此三番兩次,王世充兩頭奔命,這時我軍全麵出擊,便可獲勝。”

  這是一條非常英明的計策,然而,多數將領卻不同意,認為王世充如在城內不出,難以攻下,如今傾城而出,正是殲滅的好機會。單雄信積極要求出戰,投降瓦崗軍的禁軍陳智略、樊文超也要求當先鋒。在這種情形之下,李密決定親率大軍,與隋軍正麵決戰。

  這天,隋軍趕來,王世充派幾百騎兵先去攻打先頭部隊單雄信。李密讓裴行儼、程咬金去支援單雄信。二人走到途中,遇到隋軍,一箭射中裴行儼,掉在馬下。隋軍衝過來,程咬金掄起兩把大斧,殺開隋軍,把裴行儼救到馬上便往回撤。就在此時,一名隋將追來,猛刺一槊。程咬金不慌不忙,躲過長槊,左手順勢抓住槊杆,一用力,居然將槊杆折斷,右手大斧一掠,隋將慘叫一聲掉到馬下。其餘隋軍驚得目瞪口呆,不敢再追,程咬金平安地救回裴行儼。

  以前李密多次戰勝王世充,所以這次相遇,仍不把他放在眼裏,不認真思考戰略戰術,認為正麵決戰便可獲勝;而王世充做了充分準備,又設伏兵用巧計,首先在戰略上勝出一籌。

  第二天,王世充帶著一位麵貌酷似李密的兵士,向瓦崗軍進攻,李密指揮大軍與隋軍展開激烈交戰,你來我往,殺聲震天,正在這時,隋軍大喊:“李密被抓住啦!”瓦崗軍循聲一看,果然有一人被綁在馬上,很像李密,便信以為真,頓時慌亂起來。就在這時,隋軍號炮大響,伏兵出擊,進攻瓦崗軍的後陣,並放火燒了李密大營。李密指揮不靈,隻好率軍退到路口,當初積極請戰的陳智略等卻投降了。

  洛口守將是瓦崗軍邴元真,他對李密殺翟讓一向很不滿,此時見李密兵敗來到洛口,便悄悄派人與王世充聯絡,裏應外和。

  王世充大軍渡過洛水,直逼洛口李密。單雄信見李密有難也不去救,因為他也對李密殺翟讓心懷憤恨。此時此刻,李密才意識到,當初殺翟讓是不應該的。

  瓦崗軍兩年多時間,發展到數十萬人,威震四方,使隋朝統治者恐懼。然而北邙山一仗,竟然徹底瓦解。李密還想重整旗鼓,但所剩將士心灰意冷,他隻好帶領兩萬人馬去投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