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京西北形勢

  隴州和邱州,是關中西北的兩座門戶。京西北諸軍鎮以那寧為核心,鳳翔、徑原、靈州為主力,構成控製軍事要道的防禦格局。神策軍原為一支邊軍,東調平效泛後,逐漸發展,由宜官統領,因緣事變,升為天子禁軍代宗永泰元年(765)春,天旱無雨,青黃不接,關中糧價騰貴,一鬥米賣錢1000文。三月初,左拾遺獨孤及上疏指出:自興兵平叛以來,生產荒廢,百姓饑疲困苦;吏治混亂,長安城中甚至出現白晝殺人搶劫者,官吏反而不敢依法查究;東盡大海,西到巴蜀,南至番禺(廣東廣州),重兵不散,朝廷傾天下之財貨糧穀,用來供養閑置的軍隊;請朝廷保留京西北地區和戰略要衝的守兵之外,解散其餘不用的軍隊,以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但未能被代宗采納。

  三月十九日。吐蕃派遣的使者來到長安。請求議和。代宗命宰相元載、杜鴻漸等人,在興唐寺(長樂坊內)與吐蕃使者盟誓修約。同時,代宗就議和事宜向坐鎮河中(山西永濟)的郭子儀征詢意見。郭子儀上奏答複道:“吐蕃是想利用我們不做防備,乘虛進攻。如果是那樣的話,京城就守不住了。”隨後,郭子儀陸續調遣河中的朔方軍前往奉天(陝西乾縣)等地駐屯防守;又派出巡邏尖兵到徑原一帶。偵探吐蕃軍隊的動靜。

  前文已經敘道,唐朝初年開拓邊疆,經營西域,在大漠東西形成呼應之勢;唐朝控製住隴右道內的河西走廊,就可以阻遏南北兩側的吐蕃和突厥相互聯兵,從而保衛關中和京城的安全。但吐蕃崛起即強盛擅兵,向外擴張,北爭西域,以去腹背受擊之顧憂。是故隴右道東部,既是唐朝重要的牧馬區域,又是抵禦吐蕃,保衛京師的前沿陣地。至代宗廣德元年(763)時,吐蕃乘唐朝西師東調平叛,已盡取河隴之地,兵鋒直接威脅長安,成為唐朝的頭號外敵。是年十月,吐蕃攻陷長安,代宗倉皇出幸陝州,形勢極為險惡。此後,吐蕃軍徘徊於隴山和六盤山一線,虎視耽耽,頻頻東侵,致使唐朝疲於應付,難有寧歲。當安史叛亂尚未平定時,唐朝為解吐蕃、黨項東侵擾掠的燃眉之急,在京城西北地區陸續設置了那寧、嘟坊、鳳翔等軍鎮。但由於軍鎮初設,所統之兵又非唐軍主力,隻能勉強維持治安和防守,難以克奏反擊驅虜之功。所以,安史之亂才告平定,代宗即調平叛主力西來駐防,並增設軍鎮,充實關中西北的防禦力量。

  關中西部,縱橫聳峙著隴山和妍山(千山),兩山之間為研水(千河)河穀。妍山東麵是徑水河穀。這兩條河穀,便是從西北方向進人關中的軍事交通要道。子是,地當徑水河穀的那州(陝西彬縣)和研水河穀的隴州(陝西隴縣),就成為關中西北的兩座重要門戶。湃水流向東南,於毓縣(陝西寶雞)西麵注人渭河。因此,妍山對於其南麵的鳳翔、麟遊、岐山、扶風諸縣,皆具有屏障作用。

  代宗朝的京西北諸軍鎮,就是依托上述自然河穀山原形勢,以那寧為中心,以鳳翔、徑原、靈州為主力,以嘟坊、振武及夏、鹽諸州為輔助,構成控製各條軍事通道的防禦布局。

  鳳翔鎮設置於肅宗上元元年(760),亦稱興鳳隴節度使,轄有鳳翔府和隴州。鳳翔鎮向東有渭北道通長安;向西南有陳倉道可人蜀中;向北則連接著徑原和那寧,處於交通樞紐地位。因而被稱為“國之西門”。渭北道又與函穀道東西相連,貫穿關中,是一條控製性大道。由於長安以西的渭河南岸靠近秦嶺,地勢起伏而不利交通,故而西行須自長安北渡渭水走渭北道。廣德二年(764),唐朝調原李光弼的部將、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到鳳翔鎮駐守,大約保持有3萬人兵力。鳳翔鎮地當衝要,駐有重兵,且地形上易守難攻,故而較徑原、那寧、靈州等鎮的戰事為少。廣德元年(763),吐蕃軍進人大震關(隴關)後,趨向東北進攻徑州、鄰州和奉天,就繞過了鳳翔。

  徑原鎮設於代宗大曆三年(768)冬天,因原州(寧夏固原)在廣德元年已陷於吐蕃之手,實際上隻轄有徑州。徑原鎮南接鳳翔,北通靈州,地勢較為平坦,因而是吐蕃人侵經常選取的進攻方向。唐朝名將馬礴統領2萬餘名士卒,駐守此地8年,在幾乎是一片廢墟之上建築營堡,善完守備,頻破吐蕃,填塞住了其人侵之路。

  那寧鎮設置於肅宗乾元二年(759),起初轄有九州之地,廣德二年(764)起,先後由白孝德和馬34鎮守。大曆四年(769),郭子儀率朔方重兵自河中(山西永濟)移鎮於此時,隻轄有那、寧(甘肅寧縣)、慶(甘肅慶陽)三州。那寧鎮西南與鳳翔相接,北麵可通靈、夏(陝西靖邊白城子)、鹽(陝西定邊)等諸州,向西則支援徑州,與之形成雙重防線。那寧鎮的防守重點,是那、寧二州交界的宜祿縣(陝西長武)長武城(甘肅徑川東)。此城高踞原首,下臨徑水,俯瞰通道,地當要衝,駐軍常多達萬人。

  靈州(寧夏靈武)在安史叛亂前就是朔方鎮的治所,是防禦漠北突厥和回絕等部族的重鎮。在安史叛亂平定之後抵禦吐蕃的防線上,靈州仍然是國之北門,娜坊鎮是肅宗上元元年(760)正月,從那寧鎮分出娜、坊、丹、延四州之地而設置,亦名渭北節度使,治所在坊州(陝西黃陵)。建中四年(783)徙治於娜州(陝西富縣)。其地南臨京徽,東傍黃河,北接鹽、夏、綏,西連那、寧、慶,處子西抗吐蕃的內線,很少遭受直接人侵,所駐兵力相應也就比較單弱。

  吐蕃侵占隴右地區後,東侵矛頭主要指向隴州和那州,即取蕭關(寧夏固原西南)道和馬蓮河穀道為進兵路線。此外還曾有過兩個攻擊方向:一是繞道原州北上,經靈州之南,向鹽州及其以東進攻;一是從徑州、寧州向東越過子午嶺(橋山),進攻廊坊。其意圖一是對關中作較大的遷回;二是企圖糾合已移居於鹽、夏、麟(陝西神木)三州的吐穀渾、黨項諸部族,以增強其軍事實力。廣德二年(764),吐蕃越過那州進攻奉天、徑陽時,黨項即向南進攻同州(陝西大荔)一帶。

  代宗時京西北地區駐防兵力的構成:一是各軍鎮所統之兵;二是由宦官統領的神策軍;三是從關東諸道征調的“防秋”戍卒但關東戍卒調到關中後,便分隸於諸鎮和神策軍行營,並不是作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來使用。

  神策軍原是一支邊防軍,駐地在眺州(甘肅臨潭)西南的磨環川,係天寶十三載(754)時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所置。安史亂起,神策軍將士1000餘人在軍將衛伯玉帶領下,奉命東調。其駐地不久便被吐蕃軍所占領。後來,神策軍長期駐紮在陝州(河南陝縣)。上元元年(760),衛伯玉升任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調任後,神策軍一度由陝西節度使郭英又兼統。郭英又人京任職後,便由監軍使、宦官魚朝恩專統。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大軍進陷長安,代宗倉皇東幸,魚朝恩率神策軍人漁關勤王,奉迎代宗至陝州行營。代宗返京後,魚朝恩將神策軍歸人禁軍,仍由他統領。自安祿山叛亂之後,皇帝對諸道節度使心存猜疑,不敢再完全信任。但又迫切需要一支直屬而且忠誠的軍隊,既能擔負宮禁警衛任務,又能征討擁兵自立對抗中央的地方鎮帥。這樣一支軍隊,不能依靠招募,因為臨時招募之兵缺乏訓練,沒有戰鬥力。最佳之途是挑選一支建製完整且戰鬥力較強的軍隊,調走其原任統帥,改由忠於皇帝的人來統領。於是,神策軍因緣這次吐蕃人寇之變,而適得其選。永泰元年(756)九月,仆固懷恩再次引吐蕃、回綸聯軍人寇關中,進逼長安。代宗下詔親征,自率六軍電於禁苑。魚朝恩統領“其勢盛”的神策軍也駐於禁苑,分為左、右兩廂,其地位居於北門六軍之上。大曆四年(769)二月,代宗允準魚朝恩的奏請,以京傲的好峙(陝西永壽西南)、麟遊、普潤(陝西鳳翔北)三縣隸屬神策行營。大曆五年(770)正月,宰相元載向代宗獻“欲擒故縱”之計,謀除魚朝恩,奏請以興平、武功、天興(陝西風翔)、扶風諸縣隸屬神策行營至德宗時,雜處於京西北諸鎮間的神策行營之兵就達巧萬人之多,實力超過了任何一個節鎮。

  雖然神策軍的勢力在代宗朝已大為膨脹,但在唐史所載的京西北駐防軍曆次抗擊吐蕃人侵的戰事中,卻很少見到神策軍在其中發揮突出作用。代宗時,“關中有朔方、徑原、隴右三師,以扡西戎。河東有太原全軍,以控製北虜。此四軍者,皆聲勢雄盛,士馬精強。”由此可見,抗擊吐蕃人侵的核心主力,仍是京西北諸軍鎮,尤以朔方軍為突出。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