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經略陰山

  開元末至天寶年間,牛仙客、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先後擔任朔方節帥。都子儀深蒙信任,定遠屯田,橫塞駐防,利理單於,安北兩都護府,經略陰山防線,成為負責方麵的戍邊宿將。

  當郭子儀奉調來到朔方鎮時,擔任節度使的是徑州鶉肛(甘肅靈台)人牛仙客。此人起家之初為縣衙小吏,後以累積軍功升遷至河西(甘肅武威)節度使。其為人誠信,居官清勤,在河西節度使任上,致力營田,節省開支,倉庫充實,器械精利,考績突出,得到唐玄宗嘉獎。

  開元二十四年(736)四月,深得玄宗歡心的李林甫升任中書令,他舉薦牛仙客人朝擔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宰相,並遙領朔方節度使(至開元二十八年十一月)這樣,郭子儀作為牛仙客的下屬,二人之間有了比較切近的關係。

  開元二十七年(739)四月,唐玄宗任命李林甫為吏部尚書兼中書令,牛仙客為兵部尚書兼門下侍中。二人總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大權。牛仙客上奏,改任郭子儀為定遠城使兼本軍營田使。早在太宗貞觀初年,凡邊州沃衍有屯田條件的,則設置營田使定遠城(寧夏平羅南)在靈州東北200餘裏的黃河西岸。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朔方軍大總管郭元振因西受降城(內蒙五原西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與黃河西岸的豐安軍(寧夏中衛)之間,千餘裏地無軍城,遼遠空闊,烽堆杳渺,致使豐安軍形勢孤單,故特置此城,作為行軍計集之所,招募兵士5500人駐紮鎮守。其後,駐兵逐漸增至7000人,並有戰馬2000匹。信安郡王李稀擔任朔方節度使時。又修築了羊馬城,幅員14裏。定遠城當南北大道,西麵不到百裏便是賀蘭山。此山南北長約500裏,東坡陡峻,實乃邊城的天然屏障。賀蘭山與黃河之間,士地平沃,有良田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又有池鹽出產。若盡收土地之利,足以贍給軍儲也而且,唐朝自開國以來,凡邊疆駐兵戍守之地,有條件的,皆置屯田,耕種墾殖,充實兵糧馬料,節省槽轉費用。

  郭子儀到定遠城主持駐防和營田事務,當與其上司牛仙客不無關係。牛仙客得以入朝為相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在河西軍鎮任上的營田成績。在他入朝為相遙兼朔方節帥期間,自然仍會重視這項駕輕就熟的軍政事務。而此時的郭子儀,已是年過四十的中年將領,秉性持重,寬厚仁愛,體恤士卒,又有十餘年的邊塞經曆,軍務練達,是最為合適的人選約略也是在這一年,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由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調任綏州(陝西綏德)刺史。郭敬之時年73歲,已是古稀之人,過了致仕(退休)年齡他由吉州調任綏州,並非升職,而是照顧年事已高,到離京城和故裏較近處供職開元二十八年(740)至二十九年,朔方軍鎮兩易節帥先是韋光乘代牛仙客,次年又以王忠嗣代韋光乘。王忠嗣時年37歲,係開元初年隴右勇將、烈士王海賓之子。他自9歲起被收養於宮中,是太子(李亨)的少年友伴,成年後雄毅寡言,長於武略,深得唐玄宗器重。自25歲以後,王忠嗣轉戰邊疆,十餘年間戰功卓著,晉升至河東鎮(山西太原)節帥。

  至天寶五載(746)正月,他一身佩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四鎮帥印,控製東西萬裏邊疆,勁兵重鎮,皆歸掌握。這是唐朝開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

  王忠嗣在朔方節帥任內和總理四鎮邊防期間,有兩項重要措置。一是在每年的絹馬互市之際,高估馬價,引誘諸蕃部落爭相賣馬於唐,來者一概買進,由是蕃馬益少,而唐軍益壯。二是在雲中(山西大同)至朔方緣邊數千裏的衝要之地,修繕或新築軍城,拓境各數百裏。這是繼張仁願築三受降城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邊城建設。開元末年,後突厥因內部分裂而實力大受削弱,唐朝乘此機會,聯絡原屬後突厥控製的回絕部落,構成南北夾攻態勢。

  王忠嗣調兵遣將,在強固邊防的同時,積極籌劃北伐。天寶元年(742),郭子儀調任單於都護府副大都護、東受降城使,朔方左廂兵馬使,負責朔方鎮轄區左翼的駐屯戍防。單於都護府(內蒙和林格爾土城子)西南方向至東受降城120裏;東南至河東鎮靜邊軍(山西右玉)120裏;南至朔州(山西朔縣)350裏。其北麵的白道,是古代穿越陰山南北的要道之一。北魏時,此道南穀口有白道城,出城向北有白道嶺,東西亙延皆古長城。白道因高阪色白如同石灰,距數十裏即可望見而得名,其沿途有土穴湧出泉水,可供人馬飲用,故而為兵家所重。

  單於都護府與白道嶺之間,是黃河及其支流金河(大黑河)衝積而成的穀地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其地皆為黑沙土壤,省功力而多收獲,自秦漢以來,曆代都在這裏興置屯田,金河在隋朝時已能通水運。在唐代北方東西萬裏的邊疆線上,陰山之下的河套地區,不僅地位居中,而且地形平坦,水草豐美,宜於胡騎馳騁。陰山的南坡陡峭盜立,形如屏障。唐朝在陰山之下屯田積穀,在橫山以北牧養馬匹,可收軍糧和戰馬就近供給之利。

  是年八月,王忠嗣出兵北伐後突厥,降其西殺所屬部眾千餘帳。天寶三載(744),王忠嗣再次出兵,擊破後突厥左廂十一部。四載,回屹擊敗後突厥,斬殺其白眉可汗,傳首長安。後突厥汗國滅亡,回絕便取代了其在大漠南北的地位三載正月,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病逝。郭敬之的最後一任官職是壽州(安徽壽縣)刺史,其時約在天寶元年。他雖然年壽位崇,畢竟桑榆晚景,老態龍鍾,未久便病歸故裏,壽終正寢。父死失估,百日泣血。按照喪服製度,父母亡故,親子要服孝三年(實為27個月)。在任官員必須離職成服,歸家守喪(丁憂)。喪期結束,才能重新任職天寶五載(746)夏天,郭子儀丁憂結束,官拜右金吾衛將軍兼判單於副都護,又返回北,這年四月,王忠嗣生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由張齊丘接任。八載(749)三月,張齊丘在中受降城(內蒙包頭西)西北500裏外的木刺山(內蒙五原西北,陰山南麓),利用故可敦城址設置橫塞軍,將安北都護府治所由中受降城移置於此處。郭子儀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兼安北副都護、橫塞軍使本軍營田使。橫塞軍城更遠在西受降城之北,處於陰山防線的最前沿天寶九載(750)八月,張齊丘發放軍糧不公,引起士卒怨憤,群起毆打了他身邊的判官。當時郭子儀也在場,急忙將張齊丘擋在自己身後,才使他免遭毆辱。風波平息後,張齊丘被降職調離,由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兼任朔方節帥。十載(751)正月,玄宗任命宰相李林甫遙領安北副大都護和朔方節度使,以戶部侍郎張昨擔任節度留後,坐鎮理事。是年二月,深受唐玄宗寵信和李林甫扶持的範陽(北京西南)、平盧(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又兼任河東鎮帥,權勢熏天,炙手可熱。

  十一載(752)三月,朔方鎮轄區內發生了一場動亂。當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調集了20萬大軍,準備討伐契丹安祿山奏請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同羅騎兵一起出征。阿布思與安祿山素來不和,擔心其借機陷害,便請節度留後張昨上奏朝廷,不與安祿山同行。但被張緯拒絕。阿布思進退兩難,一怒之下,率領他的部眾打破糧倉和軍械庫,大肆搶掠後叛逃漠北。這一來,安祿山進攻契丹的計劃隻好暫停。九月,阿布思率領部眾南下侵擾,圍攻水清柵(中受降城西),被守將張元軌率軍擊敗,又竄歸漠北。

  朔方鎮發生動亂,遙領節度使的李林甫臉上無光,遂於四月下旬自請解職,舉薦河西節帥安思順接任朔方節帥和安北副大都護。安思順到朔方鎮任職後,針對阿布思叛亂後的軍事形勢,對陰山防線作了一些調整。先是於當年奏調河西節度副使李光弼擔任單於府副大都護。李光弼原是王忠嗣屬下愛將,剛毅善戰,治軍威肅。安思順對其很器重。隨後經過勘查權衡,決定將橫塞軍移置於大同川之西。十二載(753)冬天,安思順以地偏土摘,苦寒難耕為由,上奏朝廷。唐玄宗準其奏請,並改橫塞軍為天德軍,仍由郭子儀擔任安北副都護兼天德軍使安思順奏請設置天德軍,其戰略部署是以中受降城和東受降城連接振武軍為朔方鎮的左翼,以西受降城和豐州連接定遠城為右臂,向南控製黨項部落,向北防禦回綸進犯。而天德軍左右鉤帶。居中處要,成為陰山防線的指揮中心。至十四載(755)時,天德軍城修築完畢。其城“周回一十二裏,高四丈,下闊一丈七尺,居大同川中,當北戎南進大路”。天寶十三載(754)春天,郭子儀又兼任豐州(內蒙五原西南)都督、西受降城使、朔方軍右廂兵馬使。此時的陰山防線東、西兩翼,分別由郭子儀和李光弼負責防守。郭子儀時年58歲,戍守邊疆已近30年,霜染兩鬢。李光弼時年47歲,轉戰邊塞已有20餘載,熟諳蕃情。郭、李二人都是胸懷城府,富有韜略,深得鎮帥安思順器重信賴。

  這年四月,郭子儀的母親、平原郡君向氏老夫人去世他又遵從喪禮,離職歸家,服孝守製,直到次年冬天安祿山起兵叛亂時,郭子儀喪製未滿,被奪情起複,摧升為朔方節帥,奉命率軍東進,討伐叛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