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產生與發展

  公司治理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就成為一個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等多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公司治理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激勵與約束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產權契約安排,因而公司治理機製在本質上是一個產權契約治理機製,包括內部和外部產權契約治理機製。本章主要在分析公司治理的一般概念框架的基礎上,分析公司治理的產權契約治理機製的理論框架。

  公司治理是與公司管理具有重要區別的概念。盡管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所定義的公司治理概念有所區別,但關於公司治理概念的本質內涵的界定是一致的。同時,公司治理概念內涵隨著公司治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不斷豐富、發展。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詞來源於拉丁文“gubernare”,意思是統治和駕馭。諾伯特·威奈爾(Norbert Wiener)使用這個希臘詞根作為控製論(Cybernetics)一詞的基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指針對公司經理人員的各種激勵與約束活動。關於公司治理的概念,中外學者有不同定義。

  在國外關於公司治理的較早文獻中,R。I。Tricker(1984)在其《公司治理》中從管理與治理的比較視角給公司治理下了較早的定義。他認為從管理文獻來看,管理角色被認為主要是使企業經營活動更有效率和效力,包括在公司業務範圍內的產品設計、采購、人員、管理、生產、營銷和融資等。管理活動包括內部和外部活動,其核心是業務的經營管理活動。相反,公司治理不涉及公司經營,但涉及給予企業總體指導,以及製定和實施監督與控製管理的行政措施,通過說明責任滿足合法期望值,並對超出公司邊界之外的利益進行調整。如果說管理側重經營的話,那麽治理則是指是否被恰當地經營。戰略管理是管理和治理的交叉領域。公司治理過程包括四個主要活動:指導(Direction)。為企業長期未來設計戰略性指導。行政活動(Executive action)。參與關鍵性行政決策。監督(Supervision)。監控管理績效。說明責任(Accountability)。向那些對說明責任提出合法要求的人確認責任。R。I。Tricker(1984)認為治理的本質涉及權力的獲得、使用和限製。它確認權利與責任、合法行動和說明責任。公司治理涉及與企業實體,尤其是與被治理的有限責任公司有關的過程。即指導企業、監督和控製行政活動的權力訓練,涉及企業實體對其他團體的影響。根據R。I。Tricker的上述論述,其公司治理的定義是指為了防止公司權力的濫用而進行的指導、監督和說明責任的活動。

  青木昌彥(1995)認為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是控製內部人控製。其中,轉軌國家的公司治理問題是內部人控製,治理對策是控製內部人控製的機製。相機治理機製是轉軌經濟中的有效機製。青木昌彥、奧野正寬和關口格認為所謂法人治理結構是指關係到企業控製權的權利和責任的結構,是指股東、債權人、職工、關聯企業和顧客等企業權益人之間有關經營與權利的配置機製。

  凱(J。Kay)和西爾伯斯通(A。Silberston)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托管模式,認為公司治理是用一種恰當的結構來治理那些控製和管理不屬於他們自己的資產的個人或集團的行為。公司的受托人是董事會,而不是股東的代理人。受托人的職責是維護和增加在他控製下的資產的價值,並公正地平衡對這些資產產生的收益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公司治理的托管模式要求公司圍繞它的核心技能和活動來開發。公司的本質是這些技能和活動,不是一係列金融要求。受托人不僅要平衡現有股東的利益衝突,而且必須衡量現在和未來的利益相關者如顧客和雇員以及現有的供應商等的利益。

  Carolyn Kay Brancato(1997)在《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治理》一書中認為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為了設計提高所選擇的投資者的績效。機構投資者強調公司治理旨在確定公司董事會的責任範圍。美國董事的權力來自州政府的法律,代表股東指導公司經營,美國公司董事全國協會強調董事的主要責任是對股東負責,最大化股東的長期財富,強調在決定戰略方麵董事會的角色與審計任務的重要性。公司內部治理問題主要包括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否分離、獨立董事製度設計、總經理和董事會的績效評估、股東和董事的關係等。

  Helmut M。Dietl(1998)在《資本市場與公司治理》一書中認為在非中間的資本市場範圍內公司治理基於以下兩種機製之一:在所有權集中的情況下,主要股東投資於公司治理;在所有權分散的情況下,公司治理依賴於二級股權市場的約束。股東沒有任何公司治理激勵。債權的治理效率受到可流動現金流的代理成本的減少的限製。一級股票市場依賴於二級股權市場價格的影響。在新古典規製下,公司所有權高度分散,公司治理依賴於以控製公司為目的的積極市場的約束影響。反敵意接管保護負責任的管理層反對敵意接管。在關係型資本市場內的公司治理不依賴於以公司控製為目的的積極市場的約束影響。關係規製鼓勵投資者放棄風險分散以支持所有權集中。

  Sandra Berns和Paula Baron(1998)在《公司法和治理》一書中從公司法的角度論述了公司治理的含義。認為自從19世紀現代公司法誕生以來,公司體製不解決公司存在的問題。公司治理涉及內部治理機製對弱者的責任,尤其是要提高消極投資者的支配性。公司治理持續爭論主要包括管理和所有權的分離和消極股東問題。

  Magdi R。Iskander和Nadereh Chamlou(2000)在《公司治理——一個現實性框架》一書中認為公司治理是對公司失敗或製度危機的反應。第一個經典的治理失敗例子是18世紀初的南海泡沫事件,它導致商業法的創新。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崩潰後,美國出現了一些安全法。Magdi R。Iskander和Nadereh Chamlou(2000)關於公司治理的定義是從製度層麵予以定義的,特別是從法律層麵予以定義的,強調有關公司治理的法律製度安排是對危機的反應和一種預防危機的機製。

  Paul J。N。Halpern(2000)認為,各種公司治理製度的共同特征是通過製度的各種要素監控經理人員的活動。依靠市場提供公司治理,被稱為以市場為基礎(以市場為中心)的公司治理製度。而以銀行為基礎的公司治理製度缺乏諸如資本市場一樣的外部控製機製,在這一治理製度下的委托代理問題解決依靠內部治理機製。經濟視角的公司治理製度對公司的成長和贏利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公司治理製度影響企業的決策製定,並最終影響公司財富創造。從公司視角來看,治理製度是法律、規製製度和關於所管理的公司部門狀況的報告需求。隨著全球化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公司治理與全球化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一方麵,全球化調整的困難是關於公司治理新視角的來源;另一方麵,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公司治理製度影響全球化過程。

  在國內關於公司治理的文獻中,吳敬璉(1994)認為“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是指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即高級經理人員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總經理組成的一種內部治理結構。

  張維迎(1996)在《所有製、治理結構與委托—代理關係》一文中,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指有關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和股東的權力等方麵的製度安排;廣義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指有關公司控製權和剩餘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製度性安排。廣義的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所有權安排是同一個含義,強調公司治理結構具體由一係列契約所規定,包括正式契約和非正式契約。非正式契約是由文化、社會習慣等形成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沒有在正式的合同中寫明,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執行性。正式契約包括適用於所有企業的通用契約和隻適用於單個企業的特殊契約。通用契約包括政府規定的一整套法律,包括公司法、破產法、勞動法、證券法、信托法和企業兼並條例等。特殊契約包括公司章程、條例和一係列具體合同。在治理結構層次上,剩餘索取權表現為在收益分配優先序列上的“最後的索取者”,控製權主要表現為投票權。

  楊瑞龍(2000)認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主要包括:治理主體(企業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和工人等;治理客體,主要解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責利關係,特別是剩餘索取權和控製權的合理配置;治理手段,包括達到合理分配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製權必須具備的一定程序和機構。程序指表決程序、利益分配程序和人事任免程序等。強調治理結構是通過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餘索取權和控製權,以形成科學的自我約束機製和相互製衡機製,目的是通過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和權利關係,促使其長期合作。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擁有剩餘索取權和控製權,即雙邊或多邊式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

  李維安(2001)認為公司治理包括狹義和廣義兩方麵的含義:狹義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製衡機製,即通過製度安排來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係;廣義的公司治理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益關係的集團,強調公司治理不僅要確保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要確保公司決策的科學性,以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

  何玉長(1997)認為公司治理結構內涵具有多樣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經濟關係,即出資者、經營者、管理者和監督者之間均是一種經濟關係,治理結構的各方有各自的經濟利益,公司治理目的是協調各自的利益關係;二是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契約關係,公司治理的各方通過契約紐帶連接起來,這種契約關係體現在股東和董事之間是一種信任托管的契約關係,董事會和總經理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的契約關係,董事會和總經理通過相關的契約接受監督;三是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權力製衡機製,它是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總經理在各自權責範圍內行使權力,承擔相應責任,享有相應利益;四是公司治理結構是基於特定產權的經濟民主形式。

  二、公司治理的產生和發展

  發達國家公司治理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其公司治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經理人員的高薪酬與股東、職工等的利潤及回報下降。經理人員的高薪酬並未與企業的績效掛鉤,而且往往在損害股東、職工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前提下獲得,公司高層經理人員報酬的增長大大快於公司利潤的增長。如1981~1990年英國100家大公司高級職員的報酬增長了351.5%,而同期公司的盈利增長隻有106.8%。公司高層經理人員的報酬快速增加,大大超過了工人報酬的增加幅度。1980年,《財富》500家公司執行董事與工人的薪金比例為50:1,而到1990年,這一比例擴大為150:1.二是股東訴訟案件增加。據美國WYATT公司的調查,在《財富》1000家大公司中,20世紀初期沒有一家公司的董事和經理人員卷入股東訟訴,而1979年有1/9的公司董事卷入了股東訴訟案件。股東們提出訴訟的理由是公司執行董事與經理勾結或密謀作假、誤導股東、未有效保護少數股東利益以及不當支出等。三是機構股東戰略轉變和治理要求增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構投資者的崛起表明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加強,機構股東不再是消極的股東,開始向公司經營者的支配地位挑戰。四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護與治理要求增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司並購興起,敵意接管、杠杆收購盛行,股東為了短期利益而接受收購,損失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相繼有29個州修改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經理不僅要為股東利益服務,而且要為利益相關者利益服務。

  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以來,轉軌國家公司治理問題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出現嚴重的內部人控製問題。青木昌彥(1994)認為,狹義的內部人控製是指在私有化的場合,多數或相當大量的股權為內部人持有,在企業仍為國有的場合,在企業最大戰略決策中內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強調。內部人控製是轉軌過程中一種固有的潛在可能現象,是指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企業經營者或員工控製企業的情況。廣義的內部人控製是指在公司內部出現了董事會與經營者、雇員共同構成的“內部人階層”。內部人控製導致的公司治理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低薪酬下對於隱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的攫取。二是犧牲國家股東利益,轉移國有資產,造成國有企業的重大虧損。三是追求內部人短期利益,忽視企業長期發展。四是在職消費過高。五是信息披露不規範。如俄羅斯經理人員通常采取的手段:在商業競標和私有化拍賣中購買股票;通過歸其管理的分公司(基金會)購買股票;大股東轉移資產和利潤等。別列佐夫斯基1997年控製了石油控股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該公司擁有子公司61%的股份。別氏接管前,該子公司盈利6萬美元,但別氏接管後該子公司利潤為零,其原因是別氏將子公司全部利潤轉移到了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嚴重的行政治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對經理人員的激勵與約束方式等行政化。如行政晉升激勵和行政處罰。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等外部治理機製不完善。梅裏特·福克斯、邁克爾·海勒在分析俄羅斯公司治理結構失敗的教訓時指出,盡管俄羅斯國有企業私有化了,股票市場建立起來了,但直到1998年之前俄羅斯工業通過股票市場資本化的總額隻達到1300億美元。資本市場的不發達和不健全影響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發揮。

  發達國家和轉軌國家公司治理的興起表明,現代公司治理的突出問題是公司高層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委托代理契約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對稱性與不確定性等因素導致現代公司法人內外部製衡機製存在缺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