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5章 河神(4)

  陝北民間對蟲王與驅蟲神的信仰已模糊不清了,但從現存的習俗來看,蟲王與驅蟲神信仰還是有的。比如,民間認為,六月六這天不能下雨,否則,後半年的蟲害是非常厲害的。人們為了減少蟲害的發生,就用“領牲”的祭祀方式來祭蟲王。祭品一般為羊,人們把羊牽至廟堂,燒香禮拜後再將羊牽回宰殺後分食這一祭品。這是古之祭蟲王之遺俗。有了這一習俗,也就有了“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的俗語。又如,陝北民間有“七月十五高掛鋤”、“七月十五掛鐵□”的說法,所謂“掛鐵□”,其實是“掛田幡”的訛傳。田幡是用五色紙製作的小旗,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將五色彩旗插在田地的四方與中央,有雲是祭祀五方五帝的,有雲祭社稷神的,但應當是祭蟲王與驅蟲神的,因為,七月半以後陝北秋田已經趨於成熟,人們無須對農田再行作務,此時,人們所防的一是鳥害,一是蟲害,所以遍插田幡,祈求蟲王和驅蟲神將害蟲滅掉,保證糧食的豐收。有時人們還用棍棒綁上草禾製作成人像,再為其戴上一頂草帽,謂之“照雀老漢”,插在田地裏,讓他“照雀”。根據這一形象來看,它應是“劉猛將軍”,因宋元時期興起了驅蟲神劉猛將軍的信仰,宋元時期的人們又大都戴有鬥笠或草帽,把那一時期的人物形象搬到民俗中是信仰的具體化。另外,筆者家鄉於每年正月十三日要鬧秧歌轉九曲,以祈求一年平安,歲豐年稔。問及為何將正月十三日定為鄉土節日,能回答者無有。以驅蟲神劉秉忠的祭祀日來解釋是合情理的,因為人們在這天的習俗就是為了祈求五穀豐登,五穀豐登不僅需要風調雨順,更需要除掉蟲害,所以,人們在劉秉忠生日這天以轉九曲來娛這位驅蟲神,就是想祈求他滅掉蟲害。

  旱神(旱魃)

  《詩經·大雅·雲漢》中說:“旱魃為虐,以為民害。”毛萇羊桃,朱熹皆雲:魃為旱神。

  魃之旱,乃以其消雨止雨之能。此能可以為惡,也可以為益。所消所止之雨,若是於民有益之雨,則為民害;所消所止之雨,若是於民有害之雨,則為民祐。故而魃之形象,以其為善為惡,有或美或醜之分。美者尊為神,醜者當誅之。

  在古代,魃是以美的形象出現的,她是一位站在正義一邊,戰勝凶惡敵人的女神,她曾經幫助黃帝攻殺過“誅殺無道,不仁不慈”的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天女魃的這一正義形象被後世之人衍化成了“掃晴娘”,即陝北民間所說的“掃天晴娘娘”。掃晴娘是用紙剪成的一位女子形象,她身穿紅衣綠褲,手持一小帚,在久雨不晴,陰雨成災的月份裏,人們將她掛在屋簷下,在風雨中,她手持掃帚不停地掃著。傳說,她能把天上的雲雨掃得幹幹淨淨,使天空晴朗,故而又將她稱做“掃晴娘”,這一習俗大概在宋代就有了。《元詩選》中李俊明的《莊靖先生集》裏就有《掃晴娘》詩:“卷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李俊明是元朝初年的澤州人。明代的劉侗、於奕正也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寫北京民間在製作、懸掛掃晴娘中說:“雨久,以白紙作婦人首,剪紅綠紙衣之。以笤帚苗縛小帚,令攜之。竿懸簷際,曰掃晴娘。”江南也有此俗,陸雲錦在《芝庵雜記》卷三中雲:“今江南風俗,久雨後,閨閣中有剪紙女形,手持一帚,懸簷以祈晴,謂之‘掃晴娘’。”

  以掃晴娘驅雨是黃帝派天女魃停止降雨的遺意,但在長期的民俗經曆中,為民造福而消雨止雨的魃被蛻化成了掃晴娘,並且說她是興旱作災,禍害人民的怪物,將其說成形貌醜陋、猥瑣,性情凶惡、狡詐,甚至連神的資格也沒有了,隻不過是地麵所生之怪。在《雲漢》中,鄭玄箋雲:“旱既害於山川矣,其氣生魃,而害益甚。”托名東方朔所撰的《神異經·南荒經》中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俗曰旱魃),一名格子。”宋人張耒在《柯山集》卷五《訴魃》詩自序雲:“壽安夏旱,麥且死,民憂之,無所不禱。雲既興,輒有大風擊去之。間而雨塵,不辨人物,類有物為之者。張子考於詩,以為旱之神曰魃,意者魃為之乎。”是說因為魃將雨消去,不為降也。就是在這種認識觀下,民間對付旱魃之俗也由此而起,若遇有魃,就必須用最強硬的手段將魃置於死地或趕跑。《神異經》中說:“遇之者,投著廁中,乃死,旱災消也……或曰生捕得殺之,禍去福來。”元好問在《續夷堅誌》卷一中雲:“貞祐初,洛陽界夏旱盛,登封縣四十裏告成,人傳有旱魃為虐。父老雲,旱魃至,必有火光隨之,命少年輩合昏後憑望之,果見火光入一農民家,隨以大棒擊之,火焰散亂,有聲如馳。”

  民俗以為,魃怕人發現它,所以施展伎倆,或托於他物,或化為異物。傳說中,魃最慣用的手段是托於墳墓,附於屍身。顧景星在《白茅堂詩集》中《攻魃篇》裏有大名八裏莊“打旱骨”的事,其序雲:“今北路遇旱,或指野塚為魃,擊鼓聚眾,發而戮之,謂之‘打旱骨’。雖塚主子孫不得問。”山東也有此俗。《蒲鬆齡集》卷四《擊魃行》詩雲:“旱民憂旱訛言起,造言魃鬼殃群農。墳中死者瘞三載,雲此枯骨能為凶。十二村人強屬至,紛操矛弧聲洶洶。蟻屯蜂集滿四野,墓主飲泣排心胸。既不敢言豈敢怒?坐聽百鍤環相攻。”民間還有魃能化人化狐之說。於是,竟有人將人視為魃,加以痛擊。鄒梁仿此尤奇特,發柩蒼鼠竄禾叢,逐鼠不獲逢野叟,群疑魃鼠化老翁。目瞠口吃翕不合,一梃踣地群戈椿。蒲鬆齡為此發出了“齊魯被災八十處,豈有百鬼盈山東”的長歎。

  黑龍江有請喇嘛除魃之俗。張光藻在《北戍草》中有《龍江紀事絕句百二十首》記黑龍江風俗甚詳,記除魃一事雲:“妄說孤椿扇旱災,驅除枉自費錢財。”他自注說:“黑龍江謂旱魃為‘旱孤椿’。昔有喇嘛祈雨,率健兒十餘人大索孤椿不得,詭雲將與龍戰,致士人耗金錢無算,卒不雨。”

  為善之魃,為惡之魃,都是傳說中的東西。掃晴娘與驅魃之俗都是以這些傳說和民俗觀來體現的,有用於民,則得民愛,若用於害民,則取民憎。

  從以上所言來看,魃在民俗信仰中可謂是五花八門。魃由原來的天女形象演變成為害人的惡相,與《說文解字》有一定的關係。《說》雲:旱魃就是旱鬼。旱魃棲於各地山川,因地域不同,形象屬性又各不相同。就是在這一解釋的影響下,魃的形象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了。有將旱魃形容成燦然發光,來去倏忽的魂靈,有說潛伏在□於母逢山的旱魃是全身雪白,頭為鮮紅的蛇形。(見《山海經·北山經·次三經》)又有說法,在鮮山的鮮水中出現的旱魃“其狀如蛇而四翼,其聲如磬。”(見《中山經·次十一經》)沔水的旱魃也是蛇形,但全身黃色,而且一邊飛行,一邊放光。在這裏卻不叫魃,而被稱做□。後來,又有鳥獸之形的旱魃出現,在《東山經·次一經》中雲:居於栒伏山裏的一種像雞但全身鼠毛,名叫□鼠的旱妖,成為魃的一種。《西山經·次三經》中說有一種像鴟的旱鬼,頭白腳赤,直直的長嘴上長滿了黃色斑點,名叫□。還有獸形旱魃,它們雖然是獸類,但都帶有翅膀,“姑逢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獙獙見則天下大旱。”僅此還不夠,人們又幻想出了更為可怕的魃的形象,在《西山經·次一經》中雲:“太華山……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在渾夕山和彭毗山有一種旱怪與此同名,但一首兩身。南朝梁人顧野王在《玉篇》中說:商湯之世,一首二身四翼六足的肥□曾出現在陽山,致七年大旱。就這樣,在長期的民俗衍化過程中,人們對魃的認識產生了分化,將魃的神職功能一分為二,即人們認為,大旱之年是魃造成的,而到了久雨不晴的時候,人們又求她來“掃晴”。建立在這種認識觀念上,人們便錯誤地將魃認為是“物”而不是天女,所以,本應受到人們崇敬的天女神這一概念早已蕩然無存了,而給人類帶來災害的旱魃卻深深留在了人們心中,即便是到了陰雨天象時,人們需要她來“掃晴”的這一現實也不會將她與天女聯係在一起,可見人們在認識方麵的極端性。

  陝北若遇幹旱之年,人們一般采用許願、領牲的方法來祈求上蒼降喜雨。萬一不行,就抬神樓向龍王祈雨,祈雨時有禱告詞,開篇第一句就是“旱魃為虐”,可見,陝北民間也將旱象歸罪於這位天女魃了。但在陰雨時用來掃天晴的這位娘娘人們卻不將她與魃聯係在一起,故而,“旱魃為虐”是天女之為禍,掃天晴則是娘娘之益民。

  床神

  人們的生活起居離不開床或炕,所以,對床神或炕神也要進行祭祀。這一習俗與民間信仰井神、灶神和門神習俗是相同的。

  祭祀床神之俗由來已久,早在宋代就有此俗。詩人楊循吉在《除夜雜詠》詩中說:“買糖迎灶神,酌水祀床公。”這位“床公”就是床神。這一說法表明,祀床神與接灶君是先後進行的禮儀,但床神的神位太低,隻需一杯茶水作祭品就足矣了。

  舊時,祭床神之俗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在皇宮內也信仰此俗。宋人曾三異在《同話錄》中說:翰林崔大雅在翰林院值班,忽然皇上降下聖旨,讓他馬上寫一篇《祭床婆子文》。崔翰林接旨後,“惘然不知格式”,他連夜趕到周丞相家去討教,周丞相告訴他,可以套用民間格式來寫,如:皇帝遣某人致祭於床婆子之神曰,汝司床簧,雲雲。崔大雅如此照搬交差了。

  民間俗傳,床婆子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這叫做“男茶女酒”。(見《清嘉錄》)祭床神時,要置備酒茶糕果於寢室,祈“終歲安寢”。祭祀床神的時間各地不盡相同,有在除夕夜裏接灶君神回宮之後,接著就是祭床神。有的則是在上元日後的一日,即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祭床神之儀。

  在祭床神習俗的影響下,有些地方出現了“安床”習俗。一般是在婚禮之前的幾天,要在洞房裏安放新床,在安放新床時還要依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來確定婚床的位置,忌諱與桌櫃衣櫥相對。安床還要選擇吉日良辰進行。安床的當晚還要行拜床母之儀。在婚禮中禮拜床神是希冀床神保佑新婚夫婦從此如魚似水,如糖似蜜,姻緣美滿,日子和美。

  舊時,不但新郎新娘在入洞房後要拜床神,就連婦女生孩子,兒童出疹都要拜床公床母。產婦順利產下孩子後,要在產房裏設置床母神位來祭拜。以感謝她保佑母子平安。舊時的北京是在孩子生下以後的第三天,即“洗三”日以糕點來祭床神。

  一般的祭床神大多在年底,但也有在每月初一、十五羅列一些飯菜在床上,以孝敬床公床母,祈求他們保佑平安。

  床神在南方又被稱做“公婆母”,他們在母親的心目中說是兒女的保佑神,因此,不僅母親要祭拜床神,而且還要抱著嬰兒一齊跪拜,孩子十五歲之前,都是母子同拜。

  床公床母是沒有塑像和畫像的,一般是在床頭上擺上一隻插著焚香的粗瓷碗,這就是“公婆母”的神位了。

  我國古代一般將神明附會給一些名人,那麽,床公床母又是誰呢?有一種說法是周文王夫婦。床公床母還有自己的“官名”,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的西配殿叫廣嗣殿,裏麵供的都是送子娘娘和子孫爺,主神叫“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這就是床公床母。

  舊俗認為“多子多福”、“兒孫滿堂”是幸福家庭,所以人們對子嗣問題看得很重。一些求子者,特別是想祈求多子者,經常禱告於床公床母——周文王夫婦,這是為什麽?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他活了九十七歲。《封神演義》第十四回中說姬昌原來有九十九個兒子,後於燕山收養了雷震子,湊成百子之數。所以民間將周文王夫婦看成是“多子多福”的楷模,將他們兩個供為床公床母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多子。

  月光娘娘

  月神是我國民間流行的民俗神之一。月神又叫“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月娘”、“月光菩薩”等。

  拜月神習俗由來已久,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因為古人對月亮的盈虧現象持有很大的好奇性和神秘感,月球表麵的不規則黑斑又誘發了人們的種種幻想。在漫長的黑夜中,月亮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夜空裏最明亮的天體就是月亮,所以人們又將月亮稱做“大明”,並與太陽並稱。如,漢字“明”就是一個會意字,即“日月為明”。月亮以它的光明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便利,人們也就很自然地會喜歡月亮和崇拜月亮。

  古人對月亮的崇拜與生育有關。

  遠古時期的人們發現,月亮由朔到望,再由圓到缺,需要經曆二十八天的周期。女性們又發現自己的信水(即經水)也是二十八天為一個周期,遂將信水與月亮聯係起來,稱之為“月水”、“月信”、“月經”。但古人是無法認識和解釋月亮與信水之間的關係的。也沒有認識生育與這些現象之間的關係能力,在漫長的時期裏,誤認為女性的月經與生殖直接相關。他們也從直覺中發現,女人有了月經才能懷胎生育,懷孕後,經血中止。分娩後,月經又恢複;女人閉經後,就失去了生育能力,遂認為人是由經血生成的。在這種觀念下,古人為了多生育子女,男女同房時特別注重在婦女的經期進行。《聊齋誌異·林氏》中就寫有“落紅”之日,是同房交而得孕的佳期,“每值落紅,輒一為之(交媾)。”

  月亮的圓缺變化,又使女性先民們聯想到自己在懷胎以後日漸鼓起,分娩後重新平複的肚子,如同蛙肚的鼓平,於是遠古先民們就將蛙(蟾蜍)作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之後,又想象出月亮原來是一隻或者是月亮中有一隻肚腹渾圓而且可以膨大縮小的神蛙(蟾蜍),由它來主司生殖。月神就這樣被賦予了生育神的神職。《漢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元帝的皇後元後之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元後。三國時期的吳侯孫策,據說在他出生前,其母夢月入懷而生之。(見《三國誌·吳誌》卷五注)這種感生傳說,在我國古代各民族中都有。大約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周公解夢》一書中就有夢“日月會合妻有子”,“吞日月當生貴子”,“月入懷主生貴女”等占夢口訣。月神主生育在我國民間的影響十分深遠。月神既然主宰生育神職,當然與男女性愛有著密切的關係,男女戀人祈拜月神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所以在我國古代時期,那些情人在熱戀的時候,常常是在月下山誓海盟以定終身。有些失散了的戀人,也常常拜祭月神,祈求破鏡重圓,團圓相聚。祭拜月神之俗也就流傳千年而不衰。

  人們崇拜月亮,還因為月亮是團圓之神。蘇軾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表達的就是人們盼望團圓的情感。一年中,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國民間信仰,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也應是親人們團圓的時候。人們為了這一信仰,不辭路途勞苦與遙遠,趕回家中與親人相聚,因此,中秋節也叫“團圓節”。這一天,“民間以月餅相遣,取團圓之義。”(見《西湖遊覽誌餘》)“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見《帝京景物略》)

  我國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又作常羲、常儀、恒娥、常娥。傳說,她是羿的妻子。據《淮南子·覽冥篇·本經》記載:羿原來是一位天神,帝堯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一齊出來,曬死了草木,烤焦了莊稼,百姓們沒吃沒喝,奄奄待斃。帝堯便派羿下凡到人間來救助百姓。羿用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還除掉了大地上的毒蛇猛獸,百姓們這才得以安寧。

  不料,被羿射下來的九個太陽全是天帝的兒子,天帝為此十分惱怒,便將羿和妻子嫦娥都貶下人間,不準上天。羿和嫦娥倆還想回到天上去。羿聽說西王母那裏有不死之藥,就去尋找。西王母也很同情羿的遭遇,便把藥給了他,並說:“這藥你們夫妻倆吃了,準保長生不死,要是一個人吃了,還能升天成神。”沒想到嫦娥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一人偷偷將藥吃了。果然身輕體飄,飛上天去了。嫦娥又害怕自己到了天庭以後引起眾仙的恥笑,隻好奔到月亮裏去了。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嫦娥奔月”。《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

  嫦娥奔到月亮以後,就成了月亮的主人,即月神娘娘。

  嫦娥偷吃仙藥的做法引起了後人的許多非議,認為她“對丈夫不忠”、“居心不良”,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嫦娥卻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神。人們常用“月中嫦娥”來形容人間的美女。

  嫦娥本作“恒娥”,“恒”,弦也,在甲骨文中作弦月之狀,為月亮的上弦之貌,可代月解。“娥,美也”,指美女恒娥,即美麗的月亮姑娘。“恒”字又有“常”義,漢朝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改“恒娥”為“常娥”。因其為女性,遂作“嫦娥”,並成為習俗。

  民間流傳著嫦娥能把幸福灑向人間的故事。說她在八月的中秋節時要把桂花灑到人間。傳說,嫦娥飛到月亮以後,在月宮栽了一棵桂樹,這棵桂樹每三十六年落葉兩片,落到哪裏,哪裏就好;落到山上,荒山就會變成花果山;落在海中,海裏的魚蝦就捕不完;落到人家以後,人家就會幸福無疆。據傳說,杭州靈隱寺旁有一座山峰叫“月桂峰”,就是當年從月宮落下桂葉的地方。唐代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詩中雲: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古人又把月亮上的暗影想象為蛤蟆,兔子,桂樹。還給兔子附會了“白兔搗藥”的說法,以借月宮之兔來宣揚長生不老。

  民間傳說,月神常常化作月華來人間,凡遇之者,拜求福祿即得。但普遍習俗是人們常向月光菩薩祈求美滿姻緣。人們還在單相思的戀情中,祈求月神來評理,以祈心理上的公平。明代有一首《桂枝兒》雲:

  悶來時獨自在月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另有一首《月》雲:

  悶懨懨獨坐在葡萄架下,猛抬頭見一個月光菩薩。菩薩你有靈有聖,與我說句知心話。月光菩薩,你與我去照察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薩,他倒待我是假!

  人們把嫦娥看做是幸福吉祥之神,尤其是婦女,更把嫦娥看做是貼心人,救助者,經常向她乞求,所以才有了以上之詞。

  青年男女們為什麽要在花前月下傾訴愛情?因為有月光菩薩這位以慈悲為懷的愛情保護神在浩瀚的星空中,向她作祈求,愛情一定會成功,也一定會美滿的,同時也可以讓月光菩薩對山盟海誓作以監督、監察,日後也好有個評理的主。

  在對月光菩薩的信仰下,有些地方又出現了“偷月亮菜”的習俗。中秋之夜時,姑娘們選好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園子,乘著月光去“偷”摘瓜菜。“偷”來別人家的菜或蔥,就暗示著即將要遇到如意郎君了。所以,也就流傳著“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的民諺。

  廁神

  茅廁雖是汙穢之所,但廁神在舊時的影響很大,因為它與扶乩有關。

  舊時的廁神主要有紫姑、坑三娘娘和三霄娘娘。

  紫姑神相傳是唐朝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氏。自幼知書達理,長大後嫁給了一個戲子。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將何媚納為侍妾。因何媚年輕漂亮,引起了李景老婆的忌妒,於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夜裏“陰殺於廁”。(見《顯異錄》)何媚冤魂不散,“(李)景如廁,忽聞啼哭聲,常隱隱出現且有刀兵嗬喝狀,大著靈異。”這一事情讓武則天知道了,“敕為廁神。”也有說讓天庭知道了,“天帝憫之,命為廁神”。(見《曆代神仙通鑒》卷十四)

  後來,人們便“作其形”,於元宵節之夜於廁中祭之,並念“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曹夫,指的是李景的大老婆,是個母老虎。子胥指李景,小姑則指紫姑——何媚。如果何媚這個偶像動了,說明她的神來了,“以占眾事,能知禍福”。(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十)

  還有一種說法,紫姑就是“戚姑”,“紫”與“戚”音近。《月令廣義·正月令》中說:“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於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因與劉邦的妻子呂後為立太子一事發生爭執,結下了冤仇。劉邦死後,呂後就對她進行了狠毒的報複,先罰戚夫人做了奴隸,整天幹苦力活,就這樣,呂後還覺得不解氣,要把她變成“豬”,所以就把戚夫人的兩手、兩腳砍得跟豬腿一樣長,並削光了戚夫人的頭發,挖掉了雙眼,熏聾了雙耳,還逼她喝下了啞藥,最後將她扔到廁所裏。呂後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人彘”——人豬。然後讓兒子漢惠帝和大臣們去觀看“人豬”。

  也有些地方將廁神稱為“七姑”,其實是“戚姑”的近音之訛。還有的地方稱廁神為“三姑”的。但一般都稱做“紫姑”。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中稱:雖各地呼稱有異,如“蘇州有田三姑娘,嘉興有灰七姑娘”,但“皆紫姑類”。古代的廁神雖有不同的叫法,但曆來都是女性,因為女性每天也要上廁所,放一個男神有些不方便。另則,古代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高,同時把分娩之事也被認為是汙穢不潔之事,所以,婦女常被逼迫到廁所去分娩,因此,廁神也就主要是由婦女來崇拜。

  紫姑除了被稱做戚姑、七姑外,還有叫做子姑的,這是人們在發音上的訛傳。紫姑因為她是廁神,又有稱之為廁姑者,茅姑者。因北方稱廁所為“茅房”,南方稱廁所為“茅廁”,故而有此別稱。也有稱為“三姑”者,這是後人將廁神附會給三位姑娘的緣故,因而,紫姑又有了“坑三娘娘”的稱呼。“坑”,即茅坑、糞坑。屬北方式茅廁。《清嘉錄》卷一中說:“正月望夕迎紫姑,俗稱坑三娘娘,問終歲之休咎。”

  坑三娘娘指得是誰?《封神演義》中說她們是三座仙島上的三位仙姑,即雲霄、瓊霄、碧霄姊妹三人。她們的哥哥是後來被薑子牙封為財神的趙公明。因趙公明助紂為虐,被周將射死,雲霄三姐妹齊來陣前,要為兄長報仇。她們用混元金鬥及金蛟剪屢戰屢勝,薑子牙請來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把她們的法寶收去後,她們三人都戰死了,三個魂魄飛往封神台後,薑子牙歸國封神,三霄姑娘被封為“感應隨世仙姑”,執掌“混元金鬥”,專擅先後之天,凡一應仙、凡、人、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先從金鬥轉劫,不得越此。書中的說明是“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鬥’即人間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嬰兒降生,要先落入淨桶,雖天子、聖賢亦不能免。張政烺先生所著《〈封神演義〉漫談》一文中說:三霄姑娘當初與薑子牙鬥法時所擺“九曲黃河陣”當是華北一帶農家的大糞坑。

  古時請廁神紫姑之儀是,取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簪一支插在箕口上,供在糞坑旁。再另設一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香案上攤碎白米,扶者將箕口對著案上碎米,銀釵即在米上亂畫,“略似筆硯剪刀花朵等形”。祈禱者問其年歲若幹,“則箕口點若幹點以示之”。扶箕者均為女性,她們宣稱“亂畫時糞箕微覺加重,且轉動亦不能自由”(見《集說詮真》),這就是所謂的“扶箕”之俗。

  扶箕是舊時的一種巫術,又叫“扶乩”。扶乩是求神降示吉凶的一種方法,由二人共扶一丁字木架,架上吊一根棍兒,下放沙盤,棍在沙盤上畫出的符號能為人決疑治病,預示吉凶。《說文解字》中雲:“乩”作“卟”、“卟,卜以問疑也,從口、卜,讀與‘稽’同。”因扶乩是假借鬼神的名義預示凶吉的,所以又說,神仙來的時候都是駕鳳乘鸞,故而又稱做“扶鸞”或“飛鸞”。扶箕之俗是伴隨著紫姑信仰所產生的。產生於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十分盛行。在流傳過程中,它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起初,是用銀釵、筷子等插於畚箕之上、下置碎米,以後改箕為木製丁字架,丁字架的兩端由一個施術者,或兩人合作用手扶著,請神後,木架的下垂部分(或插上的筆)就在沙盤上或紙上寫成文字(叫“降筆”或“降箕”)來顯示“神靈”的意旨,回答卜問等。

  舊時“扶乩”之風盛行,於是出現了一些專職人員叫“乩仙”,是由男覡女巫來充當的。扶乩時常要到糞坑旁去請神,這樣,既不方便,又不衛生。“乩仙”們便在自己家中或祠廟裏擺起“乩壇”,或者應邀到人家裏去降神卜示。

  問卜者從農桑耕織、商賈貿易、建房造屋到婚喪嫁娶、生兒育女乃至生老病死都有。還有問卜科舉仕途、功名利祿的,也有問國事、征戰的,總之,無所不有。扶乩時要請神,所請之神除了紫姑外,還有“玉虛真人,太乙真人,南華真人之類”。(見《夷堅三誌》壬卷三)

  人們為什麽信仰扶乩,曆史上有紫姑“顯靈附體”之事。沈括說,他年輕時常見人召之,親戚間甚至有“召之而不肯去”的,就是說,紫姑要附體於他的親戚,親戚不願讓紫姑附體。太常博士王綸家因為迎紫姑而“有神降其閨女,自稱上帝後宮諸女”。王小姐“能文章、頗清麗”,所以,後來她還出了本《女仙集》,刊行於世。對王小姐說的更神的是,她家裏人“亦時見其形”,從腰以上能看見她是一個漂亮的小姐,但腰以下卻“常為雲氣所擁”。(見《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蘇東坡在《東坡集》卷十三《子姑神記》、《天篆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沈括和蘇東坡這樣著名的學者都對紫姑的“靈驗”深信不疑,常人則自不必說了。

  明清筆記中也有此記載。袁枚在《子不語》卷二十一中記載了康熙戊辰年(1688)的會試,說舉子們求乩仙出示考題,乩仙書“不知”二字。舉子們再拜求告曰:“豈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書曰:“不知,不知,又不知。”眾人大笑,“以仙為無知也。”誰料這次會試“科題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三節。’”

  扶乩請神被民間宗教會道門利用後,又衍化出了新的內容,如,義和拳宣揚神力,大搞畫符吞朱,扶乩請仙,神明附體等活動,說神明附體後可以“刀槍不入”,其實是一種惑人之術。

  舊時,常有出售紫姑神碼的,神碼在祭祀時燒化。有的廟宇中也有紫姑的牌位或塑像,多與其他神祇合祀。

  坑三娘娘也有神碼,一般是在紅紙上印有三女並列,是民間的木版印刷品。三霄塑像是娘娘模樣,三位合祀。在廟觀的“百子堂”中供她們的塑像。

  清人陳楝寫的《紫姑神》雜劇中說,紫姑是魏子胥的妾,被大老婆所妒忌,用藥將其藥死。紫姑死後被封為神,奉命巡查人間,專門剪除一切妒婦。

  也有說法,廁神叫做後帝,可能是因廁所一般在人家屋後的緣故,故而名其為後帝。此說之淵源已無稽可考,但其故事是有的。《異苑·陶侃》中雲:一日,陶侃去廁所,見數十人皆拿大印,其中一人著單衣,紮平頭巾,自稱為後帝。對陶侃說,你是長者,故而現形相見。並且囑咐陶侃三年內不要亂講話,日後會有富貴來臨。後來果然應驗了。《南史·沈慶之傳》中說,沈慶之常常夢見自己導引著天子的車駕到廁所中去。慶之感到很疑惑,占夢者解釋說:“引天子車駕如廁,固然象征著富貴,但廁中之神叫後帝,所以,你的富貴不在現在,而在以後。”

  又有將廁神說成廁鬼的。《甄異記·庾亮》中說:廁鬼如方相,兩眼通紅,身上發光。庾亮上廁所看見廁鬼漸漸從土中出來,庾亮以拳擊打時,應手有聲,便縮入地下去了。庾也因此染疾而亡。《紀聞·刁緬》中說,刁緬看見廁鬼形大如豬,遍體皆有眼。出入糞中,遊行院內。《紀聞·王升》中雲,王升在表兄陸望家看見的廁鬼是兩手據廁,大耳深目,虎鼻豬牙,麵色紫而斑斕。兩眼直盯著他,嚇得王升拚命逃跑。他將此事告訴了陸望,陸望說:“見廁神無不應立死。”王升回家後便死了。

  諸如以上廁鬼之說很多,廁神、廁鬼,是善、是惡,無法辨其之實。

  八仙

  八仙是指八位道教仙人,有鍾離權、鐵拐李、張果老、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流傳很早,但說法不一,直到明朝時期才逐漸衍化成型。漢代有淮南王劉安之“八公”,是撰寫《淮南子》的作者,後人稱他們為“淮南八仙”。晉代相傳有“蜀中八仙”,即容成公、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等人。唐代盛傳“飲中八仙”,是指李白、賀知章、張旭、李適之等八位飲酒成癡的詩人。

  道教所稱的“八仙”大致產生於元代,但仙人之組成尚經曆了一個過程。元人雜劇《呂洞賓三醉嶽陽樓》中的“八仙”皆為男仙,無何仙姑,而有餘仙翁。明代《三保太監西洋記》中無張果老、何仙姑,而別有風僧壽、玄壺子。《列仙傳》中無張果老,而別有劉海蟾。直至明人吳元泰著《八仙出處東遊記》後,傳誦甚廣,家喻戶曉的“八仙”之姓名才得以確定。明代青花瓷瓶上以王母為中心的八仙祝壽圖即以此八人為八仙。“八仙”之中,有的為傳說之仙人,有的確實在史實上就有其人。明清以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關於“八仙”的各種傳說故事,其中以“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最為著名。

  “八公”是指東漢淮南王劉安門下的八名方士。據《淮南子》高誘《敘目》稱,他們八位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錄異記》將他們衍化為八位仙人,謂有八老人,須眉皓白,詣門求見淮南王。閽者不為通,八人皆變為童子,年十四五,角髺青絲,色如桃花。淮南王聞之,出迎問其姓名,答曰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椿、鳴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各能吹噓風雨、震動雷電,傾天駭地,回日駐流,役使鬼神,鞭撻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變化之事,無所不能。”時小臣伍被告淮南王謀反,漢武帝遣使案問,乃為淮南王取鼎煮藥,使與親屬近三百人服之,同日仙去,雞犬舔藥,亦同飛升。

  “八仙”在全國流行開後,各地陸續建有祀奉八仙的宮庵。尤以“八仙宮”最為有名。

  “八仙宮”原名“八仙庵”,是中國道教宮觀。位於陝西西安市東關的長樂坊。原係唐代興慶宮遺址,初創於宋代。宮前原有一石碑,上刻“長安酒肆”四字,旁題“呂純陽先生遇鍾離權先生成道處”。傳說仙人鍾離權於長安酒肆以“黃粱夢”點悟呂洞賓成道就是此地。又相傳宋代八仙曾遊宴於此,遂建八仙廟祠祀之。元代,全真教興起後,於此大建廟宇,取名八仙庵。明代為著名道教宮觀。清康熙初,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並擴建,於此開壇傳戒,成為全真道十方叢林。嘉慶十一年(1806),道士董清奇住持八仙庵,增建西跨院。八國聯軍侵入北京(1900)後,光緒帝與慈禧太後逃來西安,曾住八仙庵,敕封為“萬壽八仙宮”,後遂名“八仙宮”。現存殿宇均為明清以後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西花園。中路有靈官殿、八仙殿、鬥姆殿;東路有呂祖殿、藥王殿;西路有丘祖殿。八仙殿為主殿堂,內奉八仙像。

  陝北民間對八仙信仰主要是在婚喪嫁娶、生辰壽誕等諸方麵。比如,人們在婚娶時常以“八仙”來裝扮花轎,祈求八仙保佑,花轎一路平安,無妨無害。人們在壽誕時懸掛“八仙慶壽圖”以祈壽若仙人。在喪葬方麵,人們在魂幡上繪上“八仙”,以示仙人接引亡人飛升仙去。另外,人們平時也喜歡懸掛八仙圖,圖個喜慶吉祥。

  總之,八仙在陝北民間的影響是很大的,人們知道八仙,但不知其來曆仙績,故而作以介紹。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