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0章 神祇(3)

  太上道君雖被列在太上老君之上,但他的來曆有些不太明白,因而,他在民間的地位遠遠比不上太上老君。據宋代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簽》中引《洞元本行經》和《洞真大洞真經》所稱:太上道君是由“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暈煥耀,金映流算,結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其母懷胎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嶽。出世後,“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太上道君登高仙位後,治玄都玉京,有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人侍衛,萬神入拜,天皇抱圖。另據明代徐道所編著的《曆代神仙通鑒》中雲:靈寶天尊“凡遇有緣好學,請問疑難者,不吝訓誨。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觀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皆到”。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這位尊神的稱號,也就是陝北民間所說的“老君爺”。

  東漢時期,張道陵、張魯等人創立了道教,奉老子為教主,成為道教的開山祖師。六朝以後,道教又塑造了“三清”尊神,老子成為三清之一,列在第三位,自此,成了道德天尊,沒有了祖師稱號。

  關於老子有著種種說法。老子是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據《史記》記載,他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又說即老萊子或周太史儋。秦漢以前的文獻多稱他為李聃,傳說是東周王室管理典籍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過“禮”,現存《老子》一書,是他的主要思想。他主張“無為而治”,以為萬惡皆始於“有為”。他反對儒家的“仁義”觀和墨家“尚賢”說。又否認傳統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權威。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是一種生於天地之先,處於萬物之外,無形體、無匹敵、無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稱為“無”或“虛無”。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依存和轉換關係,然最終又主張消解矛盾,複歸於“虛靜”。就是這樣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偉大的思想家,被道教奉為祖師以後,為他編出了許多傳說。有說因其母有“感大流星而有娠”,稟受的是天地之氣。因他生在李家而姓李。也有說他是先天地而生,是萬物的本源,天之精魄。也有說,老子之母懷孕七十二年(一說八十一年)後,老子從其母親的左腋下生出,生而白發蒼蒼,所以被稱做“老子”。還有說老子是他母親在李樹下生的,並生而能言,指李樹曰:“此我所姓。”因而才姓李。但在如此眾多的說法中,最受道教推崇的說法是:老子稟承天地之精神後人育而始成,因此,無世不出。在上三皇時,他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他是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在越國是範蠡,在齊國是鴟夷子,在吳國是陶朱公。他能成為這麽多朝代的人物,真可謂老子不老也不死。《抱樸子》一書中說他“身長九尺,黃色,鳥啄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尺,額有三埋,上下徹,足有八封,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迭之冠,鋒鋌之劍。”《酉陽雜俎》中說他:“耳三門,又耳附連環,又耳無輪廓。”《集說詮真》和《列仙傳》中又說他:“耳有三漏門”,所以又叫“重耳”。這些說法將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人說成了如同怪物一般,可見,宗教為了教義可以采取各種手段對人物進行改造。到了魏晉時期,道教又說老子是玄妙玉女所生,並說老子是宇宙生成的根本,就這樣,老子與其生身母親沒有了血緣關係。北魏時期的道教將“太上老君”的尊號加封給了老子,使老子步入三清之列。唐初,又因老子與李唐王朝同姓,被唐皇敕封為“玄元皇帝”、“先聖宗師”。

  在《雲笈七簽》卷一百二《混元皇帝聖紀》中將老子的誕生說得“玄而又玄”。說“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說他是在經曆了數個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後,“三氣混沌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此稱最早見於《魏書·釋老誌》,而“老君”之稱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孔融傳》。所謂“太上”二字,以示尊崇。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它的影響日漸擴大,而且佛教徒們將佛祖釋迦牟尼的法力說得神乎其神。道教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僅憑老子一人和他的法力是無法與佛教和如來佛抗衡的。於是,就虛構出元始天尊這位尊神,將他的來曆和法力說得更是玄乎,並將其奉為道教第一大神,取代了老子第一大神的地位。就這樣,道教徒們還覺得不夠理想,又編出一個釋迦牟尼是由老子化生而來的故事,從時間順序上企圖壓倒佛教。據《曆代神仙通鑒》一書說:老子“從兜率天降神,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剖右腋出”。“墮地便周行七步,目顧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獅子吼聲,曰:‘兩大之間,獨我為尊’,頰如獅子,皮不受水,手足皆鉤鎖,毛悉向上生,名曰悉達多”。這位悉達多聽說東方有金蟬子在嵩山說道,便不辭勞苦前來學道,與金蟬子論道十三天後徹悟大道,便歸西方傳教去了,自號釋迦牟尼。這樣,就將釋迦牟尼說成是老子采日精投入摩耶口中而生,又向金蟬子學道,把佛祖釋迦牟尼說成是道教的晚輩和門生。這是道教中的“才子化胡說”故事。這一故事一出世,使佛教徒們怒氣衝天,對道教很是不滿。道教為了平息事態,又編了一個“老子化胡說”的故事。此說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即《老子化胡經》。

  據傳說,《老子化胡經》是西晉時期的王浮所著。王浮身為“祭酒”,或是五鬥米道的道士。他與一些名僧辯論時常是大敗而歸,王浮便於惱怒之餘,編造了老子化胡說的故事。其實,胡者,是指外國,但在老子化胡說中的“胡”卻是特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老子化胡說是利用《史記·老子傳》中所載,老子西遊,至函穀關著“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說法編織出來的。其實,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說”的並不是西晉的王浮,而是東漢末年的襄楷。據《後漢書》記載:“延熹九年(166),(襄)楷自家詣闕上疏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又稱做“浮圖”、“佛圖”,是梵文的譯音,也被稱做“佛陀”,即“佛”,又指“佛塔”。從這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佛)的傳說,並且把老子與浮屠同樣作為神來加以禮拜。但在《後漢書·襄楷傳》中卻沒有說襄楷曾講過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的記載。到了三國時期,老子到西方去教化胡人的說法出現了,甚至說老子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師父。《魏略·西戎傳》中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老子弟子,別號合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所以,到了西晉時期,道士王浮將以上說法作進一步的發展,編撰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經》來。據梁朝和尚曾佑所著《出三藏記集》雲:

  昔祖(法師)平素之日,與(王)浮爭正邪。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

  《老子化胡經》把佛祖釋迦牟尼說成是道教祖師老子的晚輩,佛教咽不下這口氣,也編造佛教曆史,抬高佛祖,貶低老子。東晉名僧支遁在《釋迦文佛像讚序》中說:“昔周姬之末,有大聖號佛……絡聃周以曾玄”。這樣不僅將佛祖說成是老子的祖師,而且還是他的“太爺”輩,老子和莊子成了佛祖的曾孫和玄孫,連當弟子的資格都沒有了。“絡聃周以曾玄”,聃,即李聃;周,即莊周,也就是莊子。

  “老子化胡說”在佛道兩教中爭論了一千餘年,到了元朝才算結束,《老子化胡經》被焚。

  老子還有一個更為有趣的故事。相傳,老子西出函穀本想上昆侖山修身養性,但在函穀關遇到了縣令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便在終南山的樓觀台為尹喜傳道,留下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有一傭人,名叫徐甲,從小就被老子雇在身邊聽差,當時說好每月傭金一百錢,二百年過去了,老子分文未給,共計欠徐甲七百二十萬錢。徐甲聽說老子要出門遠遊,就請人代書一函,致送到老子麵前,請求支付傭金。老子看後既未支付傭金,也沒說什麽,收拾好行李後便一路西行來到函穀關,被尹喜留住求道。徐甲也因此一路跟來,懇請老子支付傭金。老子給尹喜講道,沒有理會徐甲,徐甲仍索要不依。幾天過去了,老子與尹喜在廳堂說道之餘召徐甲近前,對徐甲說:“照理你早就不在人間了,我當初憐你家貧如洗才雇用了你,還給了你一幅‘太玄清真符’,你才活到今天。你現在忘恩負義,索要傭金,我讓你先回到安息國,再給你償還傭金。”說完後,讓徐甲張口向地,不一會兒,“太玄清真符”從地下冒了出來,墨跡依然如新。徐甲隨即化為一堆枯骨。尹喜目睹此情,感到很內疚,便叩頭懇請老子讓徐甲還生,自己願意代替老子還清那筆傭金。老子沉思片刻後,又擲真符於地,徐甲立刻複活。尹喜取來二百萬錢打發徐甲回家。老子見尹喜如此心善,便收為弟子,尹喜也潛心學習《道德經》,終於成了仙人。太上老君塑像前的那位大仙人就是尹喜。

  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境內,是周朝關名。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測天象氣數,所以又叫做“草樓觀”,草樓觀後來被道教奉為最早的道觀。

  樓觀台在陝西周至縣的終南山麓,被視為道教發祥地,有“仙都”之稱。樓觀台的中心是說經台,有一大殿,殿內塑三尊神像,中為老子,另兩人是尹喜和徐甲。傳說徐甲不用心學道,老子便用“吉祥草”變作一個姑娘去試探他。徐甲見色忘義,對姑娘動手動腳。如果不是尹喜苦苦向老子求情,老子便要打發走這個六根不淨的弟子了。

  因為老子的尊號是“太清太上老君”,所以,主祀他的廟、殿,規格高的稱做“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則稱做“老君廟”、“老君堂”。最有名的太清宮是老子家鄉河南鹿邑縣的“太清宮”。

  三清中的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在民間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來曆不明,又與民間也沒多少往來,所以民間不買他們的賬。唯有太上老君備受民間尊崇,一則因他是由“人”被推崇到“神”的,另則,人們也經常有求於他。比如,正月二十三這天,太上老君會騎著青牛來到人間散丹,為人們驅除瘟疫疾病。巫師在為人治病的時候都要用他的《洞神》真經來“召製鬼神”。人們常用符咒來驅鬼邪。所以人們敬奉他、尊崇他。陝北民間主祀他的廟宇也很多,除了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寺,延安清涼山這些大的道觀中有他的祀殿外,還有專門的祀廟,如子洲“老君殿”。

  四禦

  “禦”者,帝也。四禦,就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的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鉤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四禦中以玉皇大帝為首。這位玉皇大帝不是現在道觀中玉皇殿裏的玉皇大帝,但在唐代以後是由他升任而來的。關於這位玉皇大帝已在前麵述過,此處不作贅述。

  北極大帝,是四禦中的第二禦。這一神名來源於古代星辰崇拜。北極是北極星的簡稱,北極星又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誌上》雲:“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係星天之樞也。”北極星就是現代天文學中小熊座的a星。

  我國古人最初把星辰作為自然神來加以崇拜和祭祀。如《周禮·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爾雅·釋天》雲:“祭星曰布。”星辰崇拜後來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把人類社會搬到天上,比如,有人將星座與人間帝王相配合,將天上恒星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認為北極星是帝王星,被稱做“紫微”。紫微又叫“紫垣”、“紫宮”。《後漢書》卷四十八雲:“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後人把紫微垣比喻作帝居,故而,稱禁中為“紫禁”,明清時期所建的北京皇宮被稱為“紫禁城”的來曆就是因此而得名。又把太微垣說成是宰相三公,把天帝垣(或雲二十八宿)對準地上九州,說成是地上州國的分野。唐初的孔穎達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北鬥環繞北極,猶卿上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就這樣,把人間的統治機構、社會階層統統與天上對應起來,成為天地間的“星辰官職錄”。

  道教把以上這些說法吸收後塑造出北極大帝這一神名,說他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的大神。北極大帝信仰產生以後,受到曆代帝王的禮祀,常與玉皇大帝合祀,成為道教神係中的第一等神祇。明代宮廷內還敕建了紫微殿,“設象祭告”。

  天皇大帝。天皇是四禦中的第三位天帝,即鉤陳大帝。它也是由星宿信仰演變而來的。“鉤陳”共有六顆星。《星經》中說:“鉤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軍將軍,又主三公。”所以,鉤陳也用來指後宮。《晉書·天文誌》稱:“鉤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禦群靈,執萬神圖。”道教就是根據這些說法設立了鉤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的神名,被尊為四禦之一。但在道教信仰的發展中,天皇大帝的職權早已超出了最初的信仰範圍,說他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禦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的大神。所以,在祭告天地、祈禱降雨等呈文中與玉皇大帝、紫微同列榜首。

  後土娘娘,全稱是“承天效法厚德廣大後土皇地祇”,是四禦中的第四位天帝。

  我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要早於對天的崇拜,土地崇拜是古代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一。所以,原始民族都是先親地而後尊天的。《禮記·郊特牲》中說:“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

  關於“後土”一名有多種說法,有說“後土”是人名的,有說是官名的,也有說是神名的。《國語·魯語》中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社。”此說是指共工氏的兒子伯九有能平九州,所以被尊為地神。依鄭玄所注《禮祀·月令》說:“後土亦顓頊之子,曰犁兼為土官。”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將後土說成是追趕太陽的誇父的爺爺。但依以上這些說法,後土均為男性,並非“娘娘”。

  後土由男性轉變為“娘娘”,是在中國陰陽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古人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土地就是“地”,它應當是“陰”。男屬陽,女屬陰,所以,土地神應當是女性。隋朝以後,土地神逐漸被衍化為女性,但仍以皇帝配享。因為後土神在此以後已經成為女性形象了,所以民間又將後土神俗稱為“後土娘娘”。“後”字的初義是指女性,在我國的甲骨文與金文中都將“後”字作為女人形象,有的還帶有明顯的雙乳。王國維先生說:“後字皆從女,或從母、從子。像產子之形。”因此,有人認為“後”字的初義就是全族之尊母。在母係社會中,生育了本族子孫的高母理所當然就是本族領袖,“而其名稱就是後”。“土”字在《釋名·譯天》中雲:“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所以,生人者稱母,生萬物者可稱為“土”。依此而言,“後土”一詞從其本源來說,應指“大地母親之神”——地母。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說:後土是自初民社會所祭的“地母”神衍化而來。

  自秦漢以來,曆代帝王都祀後土。北宋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宋徽宗親臨玉清和陽宮,封後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並規定禮儀規格與玉帝一樣。這樣一來,道教把後土請來,列為四禦之一,稱她是掌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天帝。

  後土除了與其他三禦合祀外,有些道觀有專門的後土殿,另有專祀後土的後土娘娘祠。

  在封建時期,供祀後土多以皇後配祀。《文獻通》雲:“漢平帝時,祭北郊,以高後配祀。”《後漢書·世祖本紀》雲: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太後為高皇後,配食地祇。《通典》雲:曹魏明帝景初元年,詔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後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之祀。以武宣後配。《晉書·禮誌》雲:東晉成帝鹹和八年,祀北郊,以宣穆張皇後配。《宋書·少帝紀》雲:宋武帝永初三年,郊北郊,以武敬皇後配。封建王朝的祭祀規製是,天祭於南郊,地祭於北郊。祭天於冬至日,祭地於夏至日。以皇後配祀是“地為陰”之故,但在隋朝以後,國家祭祀後土一般以皇帝配祀了。《隋書·禮儀誌》雲:“隋高祖文帝定祀典,祭皇地祇,以太祖配。”

  地方亦有祀後土者。劉鼎卿在《隋唐嘉話》卷下中雲:“後土祠,隔河與梁山相望。舊立山神像以配,座如妃匹焉。至開元中年,始別建室而遷出之。或雲張燕公之為也。”這一所指,就是漢武帝元鼎四年初建於汾陽睢上的後土祀,在黃河之東,據說,這一後土祠很是靈驗,洪邁在其《夷堅支誌》甲卷就有描述,雲:“汾陽後土祠,在汾水之南四十裏,前臨汾河、連山為廟,蓋漢唐以來故址,宮闕壯麗。紹興間陷虜(金人)。女真統軍黑風大王者,領兵萬,將窺梁,益,館於祠下,腥羶汙穢,盈積如阜,不加掃除。一夕,乘醉欲入寢閣,觀後真容,且有褻瀆之意。左右因諫弗後,率四十餘奴仆經往。未及舉目,火先勃鬱,雜煙霧而興,冷氣襲人,立不能定。統軍懼,急趨出,殿門自閉。有數輩在後,足脛為關閂剪斷。統軍百拜禱謝,乞以翌日移屯。至期,天宇清廊,杲日正中,片雲忽從祠上起,震電注雨,頃刻水深數尺,向之糞汙,蕩滌無纖埃。統軍齋戒致祭,捐錢五萬緡以贖過,士卒死者十二三。”

  因為後土神是一女人像,而且又是一大神,所以,也將後土稱做“後土夫人”。

  我國漢民族自古以來就行土葬之俗。認為人死以後,埋入地下,就是投入到後土神的懷抱之中。在這一觀念下,民間又有了後土亦是幽冥世界主宰的說法。屈原在《楚辭·招魂》中雲:“君無下此幽都兮。”王逸注雲:“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所以,人們在墓祭時也要祭祀後土。這一習俗自上古到現在一直都有,從未間斷過。比如,在開挖墳塋前要先祭土,安葬後要“獻土”。

  後土是土神,是大地之神,隻要有土地就有它,它是無處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埋死人的地方也有它,死者的後代祭祀後土就是為了祈求後土保佑亡人早日轉世,保佑後人安寧吉祥。這樣,後土主幽之說也就產生了,流行開來了。並成為一種禮俗,在民間俗信中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人們普遍認為,後土受了他們的禮敬和賄賂,就會善待他們的祖宗了。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是星神,後來又將它改造為龜蛇的複合圖像,成為原始信仰圖騰。在漫長的宗教衍化過程中,人們又逐漸將這種原始圖騰人格化,最後上升為人化了的神,即真武大帝。

  在民間傳說中,大海的西邊有一個淨樂國,國王很清廉,皇後勝善也很善良。淨樂國有這麽好的國王和皇後,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是一派祥和景象。有一天,勝善皇後正在禦花園裏觀景時,忽然天空裂開一道口子,有眾仙捧著紅日朝下一扔,一道金光飛到皇後麵前,變成一顆紅果子,鑽到皇後嘴裏,滑落到肚中了。勝善皇後也因此而懷孕,十四個月後三月初三日正午時分,皇後忽然感到肚子疼了起來,與此同時,天地也猛地一亮,皇後的左肋上裂開了一個大口子,從裏麵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子,這就是真武大帝,他降生了。太子從小就很聰明,又讀了不少書,還學得一身好武藝。他長得很魁偉,也很漂亮,人們都稱讚他、敬仰他。可是,他怎麽也不肯繼承王位,而是到處拜師學道,一心想成為神仙。

  有一天,從花叢中走出一位紫衣道人,對太子說:“你想得道成仙就要斷了酒色財氣,避開紅塵,越過大海向東方而去,那裏有一座武當山,是修道的好地方。”說完就不見了。原來,那位道人就是玉清聖祖紫元君。太子聞聽此言後,便告別了父母,來到武當山修煉。在修煉的幾年中,他能把道經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成仙,他因此也不想修煉了。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位老太太正用一根鐵杵在石頭上磨礪。太子覺得奇怪,上前問老太太在做什麽。老太太說她在磨針。太子覺得有些好笑,問能成嗎?老太太堅信不疑地說:“隻要功夫深,自會磨成針。”太子就是從這一簡單的道理中感悟出了大道,於是,他又回到武當山修煉。四十二年過去了,這年的九月九日,太子忽然覺得心裏特別明,眼睛也很亮,胸中恍若水晶,一塵不染,身軀猶如浮雲。這時,一位絕代美女來到他的麵前,手捧金盤、玉杯,嬌滴滴請太子用茶。太子不為女色所動,他拔出寶劍對女子說:你若是良家女子,就應自尊自愛,如若輕舉,定斬不饒。那女子聽言後,羞得滿麵通紅,自覺天地難容,便縱身跳下了深淵。太子見此慘狀,覺得自己不該逼人太甚,認為自己應該償她一條性命才無愧於這四十二年的功德,隨即也跳下了懸崖。沒想到,有五龍將太子托住,才沒有墜落下去。太子睜眼一看時,隻見那女子站在雲頭向他點頭。原來,這位女子就是紫元君,是來試探太子的。太子終於修煉成功,成了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武大帝。

  從這一傳說來看,它是將佛祖釋迦牟尼不願做國王而去苦修的故事用在真武大帝身上,為真武大帝增加了神秘色彩。

  有關真武大帝來曆還有另外幾種說法。

  一種說他是由天地神變化而來的。這一說法將真武大帝早期像塑成男女擁抱像,以象征天精地靈。後來又將其衍化為龜蛇擁抱像,這樣,就由原來的愛情之神演變成了戰鬥之神。最後,又將龜蛇複合成一個人像,即真武大帝像。龜蛇分開即為二將,合則就是真武大帝。從這一演變過程來看,真武大帝的原始形象是一條長蛇擁抱著一隻烏龜的自然神神像,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物體,所以說真武大帝是由天地神變化的是不無道理的。從龜蛇圖騰來看,真武大帝信仰應是源自禹之父,水神鯀。禹父鯀,為鱉氏族酋長,死後化為三足鱉,鱉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了。又相傳,鯀之妻名“修己”,修己即“修蛇”,鯀為龜或鱉,其妻為蛇,正是龜蛇相交,即玄武圖上的龜蛇交尾之像。

  真武大帝像的這一演變過程和這一氏族信仰圖騰與現代科學所認識的生命起源有著一定的關係。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太陽已經有五十億年的壽命了,地球也有四十六億年的壽命,它們都是宇宙大爆炸的產物。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還是一團塵埃。大約進化到二十億年左右時,地球才凝聚起來,並被水包圍著。到了距今三億年左右時,海洋生命開始繁殖,最初是以單細胞的形式產生,並逐漸向細胞鏈發展。海洋初級生命誕生了。又進化了數百萬年後,海洋開始退縮,陸地出現。到了距今一億兩千萬年時,由於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洋發生了危機,生物擁擠不堪,一部分海洋動物隻好爬上岸來求生,它們便成了最早的陸地動物。恐龍成了那一時期的主宰。在它們統治地球不久後,氣候、環境、生態等諸多自然因素發生了變化,使得恐龍大量死亡和蛻化。蛻化了的恐龍開始異化,飛龍成為鳥類的祖先,行走類恐龍成了爬行類動物的祖先,如蛇。又逐漸進化為靈長類動物,如猿、類人猿等。大約在距今三百萬年的時候,類人猿進化為人。在蛇的身上仍然保留著陸地恐龍的原始生命成分,龜就是海洋恐龍蛻化的結果。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認識了這兩種動物生命的原始秘密,所以,道教將其衍化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可以說,它是人類對生命起源的信仰,對人類進化的認識觀。無論是道教,還是民間,至今仍認為蛇與龜是有靈氣的,所以人們不敢輕易傷害它們。

  另有說法認為真武信仰是源於水神“玄冥”,玄冥就是鯀。古文字訓詁言:“玄冥之冥。”在上古音係中與“武”(古音讀作“莫”)相通,因此,音近而通假,這就是“玄武”一名的由來。在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龜蛇,龜蛇就是玄武。“玄,龜也,武,蛇也。此本虛,危星(北方七宿中的星宿)形似之。”故稱北方七宿為“玄武”。

  又有說法是:真武大帝原本是元始(或太始)的化身,脫胎為淨樂國王子,入太和山修行,功成飛升,上帝封其為“玄天上帝”。到了隋煬帝時,又有一種說法是,玉皇大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淨樂國皇後,長而厭惡塵世,遂舍棄王位,入武當修行,功成飛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又有說,玉皇大帝一日於靈霄寶殿上看見遠處有一片霞光升起,問群臣此為何處,因何而有霞光。群臣曰,乃陳天君府第,有七星寶樹,所以有此異光。玉帝親往觀之,甚感奇異,想據此樹為己有。陳天君曰,寶樹若移非死不可,玉帝遂罷。回駕後一直悶悶不樂,心想自己貴為玉帝都不能有此寶樹,便每日怏怏懶散,不理朝政。太白金星見狀後很擔心,天地間每日有萬事須玉帝禦批,長期下去如何是好,便出了一個主意,讓玉皇指一魂投胎到陳天君家,既為人子,樹又何不為己有。玉帝遂指一魂投胎到陳天君家。長大以後,有一日,玉帝觀樹高興,便向著寶樹參拜起來。不想這七星寶樹上原來有七個金身如來,因陳天君好善樂施,所以來樹上暫居,才有了萬道祥光,勝於靈霄寶殿上的紫氣。玉帝這樣一拜,七位如來如何經受得起,紛紛跳下樹來向玉帝還禮後辭去,以後再也沒有來過,寶樹從此沒有了光芒,玉帝心灰意冷,整日裏在天空沒有目的遊逛。太白金星請了幾次都不肯回宮,隻好找太上老君商議。太上老君說,既已投過胎,已經有了凡心,就必須修煉後斷去六根方能歸入體中,遂使法捉玉帝魂魄,送至武當修行。四十二年後,玉帝雖已修成,但因留戀武當風光,仍不肯回到天庭。太上老君來到武當,用拂塵一指,把玉帝屍骸留在武當,將魂捉了,帶回天宮,逼入玉帝體內,玉帝頓覺精神抖擻,恢複了往日神情。在這一傳說下,說真武大帝是玉帝的一個魂魄,所以,武當真武像如同玉帝一樣,頭戴十二冕旒,身著黃袍,是一個玉帝像。武當也因有玉帝魂的屍骸而成為真武大帝的祖庭。

  玄武崇拜如果單純從星象角度來說,又有另外的說法。人們認為“玄武”是四象之一,即“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殷商前後我國就有了這四象的說法。四象一般是把春季黃昏時候出現在南方天空的若幹星群想象成一隻鳥,叫做“朱雀”;出現在東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一條龍,叫“青龍”;出現在西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一隻虎,叫“白虎”,出現在北方天空的星群想象成龜、蛇形象,叫做“玄武”。人們把這些星群規定在天空,每一星群又以七顆星組成一種動物形象,用來代表各自的方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五方配五色的說法很流行,所以,四象也就配上了顏色。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也就是黑色)。

  由於四象的每一天象都是由七星組成,所以,四象也被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說法產生了。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過的天區)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故而稱做“二十八宿”。所謂“宿”者,是指星的位次和集合體,即一撮星,即陝北民間所說“宿(秀)成一團的宿。二十八宿是以北鬥(大熊星座)的鬥柄所指角宿為起點的,由西向東,依次排列”。

  東方蒼龍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寶、壁;

  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昂、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為: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與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結合在一起,就成為我國古代劃分天區的天文標準。這一天文標準不僅是我國古人觀測日、月、星方位的坐標,有些星宿還是人們用來測定歲時季節變化的天體現象,所以,我國最初的二十八宿體係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聯係的星係。正因為這些星係與農業有聯係,才使人們對它們產生了信仰,而且,四象中的龍、虎、雀、蛇在原始動物崇拜中都被視為靈物、神物,有的還是一些部落的圖騰,有的則是人們祈求的動物。比如,龍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虎是猛獸,但可以用它們來鎮鬼避邪,人們求它們驅鬼,這在民俗中是廣為流傳的。代表南方的朱雀,就是殷商所崇拜的,也是殷商的信仰圖騰,他們將玄鳥視做自己的始祖。龜蛇是古代有名的神靈之物,龜為四靈(龍、鳳、麒麟、龜)之一。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神龜知人情,知吉凶”的說法。並且充當著神與人之間的媒介。北方玄武七星的排列酷似龜形和蛇形,這是古人將自己所崇拜的動物形象與主觀想象附會而成的結果,所以說,玄武信仰是淵於古代的星辰信仰與動物崇拜的結合體。

  玄武形象是龜蛇相纏體。現代生物學理論認為:龜蛇是不能交配的,但在宗教信仰中出現了這一圖騰,大概還隱藏著什麽宗教秘密沒有被揭示出來,人們隻好因禹父鯀(龜)與鯀之妻“修己”(蛇)這一婚姻家庭來做解釋。但是,古人認為,雄龜是不能性交的動物,因而隻好聽任雌龜去找蛇與之交配。有了這樣的認識觀,就有了後來人們所稱的那些縱容妻女與他人為淫的男人是“烏龜”的由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