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6章 生辰(4)

  上門拜認幹大幹媽的一般是由父母領著孩子,來到事先選好並認定了的受寄人家中舉行拜認儀式。被寄子女一進入受寄人家門後,首先要拜祭幹大家的祖先,然後再向幹大幹媽獻上禮物。禮物一般是豬肘一個,鮮魚一對。用豬肘的目的就是取“豬肘”與“諸”和“周”音近,希望幹大幹媽在日後能對小兒凡諸事都周全照料,以保證小兒健康成長。鮮魚,一般是活魚,用鮮魚的目的就是以受寄父母比做“水”,被寄小兒比做魚,魚有了水就能活,就能海闊憑魚躍。陝北民間一般用雞和酒。用雞的目的就是取俗語所雲“輩輩雞,輩輩鳴,輩輩公雞會叫鳴”的含義,以求得小兒在幹大幹媽的庇護下,能長大成人,為出寄人家傳宗接代,繼承香火。用酒的目的就是取天長地久之義,也就是為了求得小兒的長壽。所送禮品一般都是雙數,是取“兩家好”之義,希望兩家人家能夠世代通好下去。有些地方還有送鵝的,是取“你家即我家”之義,因為既然形成幹親關係,小孩無論在誰家都是自己的家,所以用鵝為禮品。獻過禮物之後,幹大幹媽要給被寄拜的小孩代取名字,改從己姓,列入自己子女的排行中,有的還很鄭重其事地將銀鎖片等物放在寫有為幹兒或幹女所取名字的紙上,送給出寄父母。有的還給幹兒幹女送一些鞋襪等物。

  我國南方許多地方將認幹親稱做“認寄父寄母”。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舉行認幹親時都要選擇一個吉利日子。儀式也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簡單的儀式一般是由孩子向幹大幹媽磕三個響頭後開口叫聲幹大幹媽,其儀式就算結束了。如果是孩子比較小,而且又很嬌氣,或者是體弱多病,又從命理上推出孩子的四柱八字或陰陽五行中有虧損或相克的,孩子又非過繼給他人不可的,要舉行拜認儀式就比較複雜。一般是孩子在認幹媽時,幹媽要穿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床上,讓別人將孩子從幹媽的褲腿裏導引著鑽出來,以象征孩子如同幹媽親生一般。孩子從幹媽的褲腿裏鑽出後,幹大則要立即給孩子取個乳名,送給幹兒或幹女一套小衣服,其中包括鞋、襪、帽、兜肚等,一應俱全。還要配給飯碗、筷子、長命鎖等。孩子的親生父母也要給幹親送上一些禮物,其中必不可少的幾件有:給幹大的帽子,幹媽的鞋,還有衣料等物。帽子則是寄希望於在幹大的庇護下,孩子將來長大以後可以做官,戴花翎頂戴;鞋則是說在幹媽的佑護和教誨下,孩子將來可以成為賢(鞋)人;衣料則是說孩子將來有依(衣)靠。這種認幹親,兩家必然是要世代通好下去的,無論紅白喜事,都如同一家人。

  拜親儀式結束後,幹大幹媽要給孩子戴上長命鎖。長命鎖一般用白銀製作而成,也有用金子或銅製做成的。長命鎖有兩麵都有字的,也有單麵鑄字的。所鑄之字不外乎是“長命百歲”、“富貴康樂”、“富貴雙全”等一類的祝福語。一般是由孩子的父母出資以幹大幹媽的名義來製作。如果能募化到百家之資,製作成真正的“百家鎖”,就可以得到百家的福佑,就是一把十分珍貴的百家鎖了,這是人們求之不得的長命鎖。戴鎖之後,幹大幹媽還要給孩子送碗筷,孩子從此就用這套碗筷來吃飯。其意思就是吃幹大幹媽的飯,就能托幹大幹媽的福,健康長壽。

  承寄關係形成以後,兩家人家就成為幹親,每遇時分八節,或者幹大幹媽的生辰壽誕幹兒或幹女要給幹大幹媽送禮物去,到了年根,就是大年三十,要給幹大幹媽送去茶飲,以及歲燭一對,以表示對幹大幹媽的祝福和添壽。幹大幹媽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壓歲錢。

  承寄關係一般是三年,但也有因兩家關係密切,終生往來的,甚至有的在幹大幹媽謝世以後,幹兄弟姊妹之間仍然相認往來的。認幹親既是一種由神靈觀念思想引發而形成的習俗,又是一種“通好”的民風,如果這種風氣盛行,人們相互之間都以“親情”相處,正應了古語“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會大行於世。

  完生禮俗

  完生禮俗是陝北民俗中的一種獨特禮俗。在漢民族傳統的禮儀活動中,將二十歲作為“成年禮儀”。在大多數的漢民族地區都在二十歲時舉行人生的“成年禮儀”,而陝北和極少數的北方地區,如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區,都在十二歲時舉行完生禮儀活動,以表示孩子的成年。正因為這一禮俗的流行,陝北民間不舉行“成年禮儀”活動,致使有些人認為陝北民間的成年禮“久廢不用”,甚至產生了陝北根本不存在成年禮儀習俗的這類說法,在舊時的各縣誌中都有記載。

  陝北為什麽要舉行完生禮儀,它與人的成年之間究竟有什麽樣的關係?因為陝北民間信奉佛道兩教的靈魂觀念,認為人的靈魂是由三魂七魄構成的,隻要三魂七魄齊全,就已成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俗信中認為,人自出生以後三魂七魄逐年附身,到了十二歲時,三魂七魄全部附入到人的軀體之中。人就形成了。這一認識觀是在天幹地支的值年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們認為每年都有一個值年將軍,即以天幹地支相配對的值年神祇在執掌著人的流年,也同時將人的魂魄交付給人身,到了人生的十二歲,這一任務完成,剩下來的是這些神祇能夠給予人的隻是人的流年運與福壽了。陝北民間信仰這種觀念,而對儒教的宗法理念中的人生二十歲成年之說,隻是信而不遵,所以在民俗中不用。

  完生禮俗在陝北民間看得很重,認為孩子既然三魂七魄齊全,就是長大成人的標誌。孩子一旦長大成人,就應當享有人生的全部權利。諸如婚姻大事、喪葬大事等。比如舊時,有些女孩在十二三歲時就出嫁到婆家,為婆家生兒育女。十二歲以後夭折死亡的,必須依禮安葬,未婚者要為其實行“冥婚”,等等。十二歲的年齡在陝北民間標誌著成年與權利的獲得。

  完生之儀在舊時也是很隆重的。邀請的客人一般有外家、族家,以及幹親等。在完生之儀上首先要“開鎖”,開鎖有兩種,一種是為沒有“保鎖”的孩子開鎖,由外祖父母為外孫子女開麒麟鎖。麒麟鎖是外祖父母送給外孫子女以取麒麟送子之義,小兒既已長大,就無須此義了,隻求麒麟降祥瑞。由祖父母為孫子女開“長命鎖”。戴長命鎖是為了祈求孩子長命百歲,三魂七魄既全,人就可以長壽了。由父母為子女開長命富貴鎖。開鎖之儀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既然魂魄齊全了,就不怕鬼邪的侵擾,就可以健康成長了,另一種是取古語所說,“頓開金鎖走蛟龍”,龍被釋放,就會飛黃騰達。如果是被“保鎖”的小兒則由保鎖的幹親開鎖,以祝願小兒健康成長,福壽無量。開鎖之儀進行完後,各參加人要給小孩送紅包,以“添精神”、“添洪運”、“添福壽”,以示孩子還能得到更多的人的保佑。開鎖時仍然有一番祝詞,其詞雲:

  開了麒麟鎖,麒麟呈祥瑞。

  開了長命鎖,長命又富貴。

  開了富貴鎖,富貴福祿至。

  所有鎖打開,蛟龍四海遊。

  上可到天庭,下能入龍庭。

  前程美如錦,後福永長綿。

  開鎖之儀後,完生之宴開始,由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搛取酒食喂兒,以祝願孩子長大以後酒食福祿永無享盡之期。開鎖宴上,孩子一般坐在上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陪坐。陝北民間有“爺爺孫子沒大小”的說法,此說是,爺爺孫子可以平起平坐。另則,孫子是爺爺的香火傳承人,尤其是長孫,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禮記》中雲“君子抱孫不抱子”,正是這一儀俗的由來。陝北現在的完生禮雖沒有這麽複雜,但其儀仍然舉行,為民間所重視。

  成年禮

  成年禮在陝北雖不舉行,但它是我國古代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必須舉行的禮儀。古時候,無論男女,在少小的時候,都是以垂發為妝飾的,所以也把少小時期的男女稱做“垂髫”。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桃花源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裝束就是垂髫的裝扮。雖男女已為成年,但仍然為垂髫的裝扮,說明成年之禮的束發之俗是在晉代以後流行開來的,晉以前,人們的裝束皆為垂髫,還沒有形成成年禮俗中的“束發”之俗。

  所謂“成”,因各年齡段的不同,又有各種稱謂。孩子到了求學的年齡時,稱為“成童”,用以與幼兒的區別,成童時,把頭發束起來,叫做“總發”或“束發”。歸有光在其《項脊軒誌》中說他自己“自束發,讀書軒中”,這是男子二十歲以前的稱謂。這時雖已成童,可以讀書,但還不算是成年,所以不舉行“成年禮”。

  “成年禮”在男女來說,也是有區別的,而且稱謂也有所不同。男子在二十歲舉行“成年禮”,成年禮也稱做“冠禮”,因為要束發戴帽,故名“冠禮”。在舉行“冠禮”之時,家長要鄭重其事地發出邀請文書,廣延親友,參加加冠禮儀。加冠禮雖然很鄭重,但其儀式並不複雜。一般是先由家中的長者預先製作好一頂黑色的帽子,擺放在神龕前的供桌之正中,待客人到齊以後,由孩子的父母引領孩子來到神龕前,拈香焚紙,祝告天地,然後在祖先牌位前行三叩首禮。再由族中長者為孩子戴上帽子,摘下長命鎖,儀式便告完成。因為孩子是在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所以又把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弱冠”。《禮記·曲禮》中雲:“二十曰弱冠。”冠禮完成以後,家長就可以考慮為孩子操辦婚姻大事了。

  女子在十五歲時舉行成年禮,稱為“笄禮”。“笄”就是插在頭發上的簪子。女子到了十五歲時,就把頭發盤成髻,為了不使頭發鬆散開來,就把笄插上,把頭發拴穩以後再掛上釵子之類的飾物,將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寶氣,容光煥發。“笄禮”的儀式和“冠禮”的儀式一樣。禮成之後,女子就可以“以姓配字”出嫁給族外的人了。

  男女在舉行過成年禮之後,都應該自立了,也可以在父母為自己取的“名”之外,另外加“字”。《禮記·曲禮》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加字是表示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去建功立業了。《白虎通》中雲:“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從這些記載來看,人之所以用“字”就是為了鼓勵人們去建功立業,有了功業後,可以表明功業,以使人們尊敬。

  以古人對男女成年禮舉行的年齡和“賦予”的權利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法律中所規定的民事權利。在古時,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就可以成婚配。男子二十就可以去建功立業,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女子十五歲就可以出嫁並可以配以“字”。這說明,十五歲之前的女子是不能配字的。陝北舊時的婦女隻有姓,而無名,更沒有字,在嫁人以後,又冠以丈夫之姓,己姓排後。如張姓之女子嫁給王姓人家之後,就是王張氏,死後,家譜所載或墓碑之上,也僅以“王門張氏女”為其名了。

  男子在“成年禮”之後,在其他不同年齡裏有各種稱謂。如三十歲時被稱做“而立之年”,四十歲被稱做“不惑之年”,五十歲則稱“知天命”,六十歲稱“花甲之年”,七十歲稱“古稀之年”,八十、九十稱“耄耋之年”,百歲則稱“期頤之年”。這些不同年齡段的稱謂,有的是男女通用的,如“花甲”以上者,男女都可用之;有的則不然,如“知天命”,隻為男子所用,女子用之者少見,或不見。另如“而立”、“不惑”、“頤”皆亦然。各種年齡稱謂,標誌著人的社會閱曆、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曆等等的個人狀況。因此,在使用上就有了男女區別,這大概是我國舊時婦女所參加的社會活動較少所致。如“不惑”與“知天命”就是指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所以婦女多不用之。

  其他習俗

  洗三

  有一種洗三是在男嬰出生後的第三天為其舉行的祝福儀式。通常由家人采來槐枝、艾蒿煮為水,請有經驗的接生婆為嬰兒洗身,並唱祝詞。洗畢以薑片、艾團擦關節,用蔥輕擊三下,寓意長大以後聰明伶俐。也有洗三時,請一位兒女雙全、受人敬重的老婦,在一個大銅盆裏放入槐枝、艾蒿,倒入熱水,水汽上冒時,前來吃三朝酒的親友,依次將帶來的銅錢、紅棗、花生、蓮子、雞蛋等投入水中。俗稱“添盆”。老婦按親友所放之物念喜歌,如添水時,便念“長流水水長流,聰明伶俐好兒郎”。放紅棗、蓮子時念:“早立子,胖小子,長命百歲壽星子,連生貴子登科子……”洗三之俗起源甚早。唐代已盛行。韓偓《金鑾密記》“天夏二年,大駕在歧,女皇生三日,賜洗兒果子。”司馬光《資治通鑒》載唐代皇室“洗三”:“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又據宣域《梅氏家譜》載:“梅堯臣五十八歲得幼子,三朝,歐陽修,範仲淹,富弼皆作‘洗兒詩’以賀。”此俗除有祝福之意外,還有一定的清潔防腐作用,故而,至今仍還流行未絕。

  胎教

  胎教古已有之。《大戴禮記·保傅》:“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至後世戒。”又稱:“古之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就萱室。”漢賈誼《新書·胎教》:“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宣,獨處不據,雖怒不罵,胎教之為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今之學者,據醫學典籍和民間經驗總結了胎教十律,即暢情誌,適寒溫,節飲食,慎起居,調勞逸,遠房事,美環境,悅身子,戒酒漿,避毒藥,慎針刺,安待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胎兒在體內有知覺、有聽力、有記憶,母體的心理、生理、病理狀態和品德修養以及飲食起居均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可以產生直接的影響。

  十二朝

  十二朝是舊時上海一帶漢族的生育習俗。

  嬰兒降生十二天以後,產婦家設酒宴款待親朋,是日,應剪下新生兒胎發少許。富有的娘家將陪嫁之田契交給產婦及其丈夫。

  吃百家飯

  吃百家飯有兩種方式:一是嬰兒出生後,其祖母向村鄰象征性地討取五穀雜糧,碾成粉末後熬成粥糊,供產婦食用,俗信可使產婦奶水充足,嬰孩亦可消災避難。一是幼孩長期體弱多病,家人持紅布口袋向眾鄰挨家乞討糧食少許,並將其煮成飯喂病孩,俗信可使之避災消難,體格健壯。有的小孩不慎掉落糞池,亦用此俗消災。

  子孫娘娘

  子孫娘娘是我國漢民族祈求保佑生育的女神。但不同地區對這一女神崇信的個數和名稱又不盡相同。舊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和崇文門外南藥王廟裏的塑像都是九尊。川西一帶漢族還有向神求子的廟會——“娘娘會”,屆時,人們往廟集會進香。當地相傳,東嶽大帝有妻妾三人,均主管人間生育,故而“子孫娘娘”亦稱為“三婆娘娘”。廟會通常在二月二十日舉行,也有在“童子會”後舉行的,會後,將東嶽大帝、三婆娘娘的偶像抬出遊行出舁。

  陝北民間的娘娘廟大都為七尊,中間為王母娘娘,兩邊有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送子娘娘、奶母娘娘,另在地下有兩尊聽差的執牌娘娘。

  冠義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正容體,就是使態度端莊;齊顏色,就是使容貌表情恰如其分;順辭令,就是使辭令順暢平和。此義是,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人懂得禮義,禮義的開始,在於使態度端莊,容貌表情表現得恰如其分,辭令順暢平和。之後,禮義才開始趨向完備。隻有這樣,才能使君臣關係端正,父子關係融洽,長幼關係和睦。這樣之後,禮義才得以確立,所以,行冠禮之後服飾才完備,服飾完備之後容貌姿態才能端正,表情的運用才能恰如其分,辭令的表達才能順暢平和。所以說,行冠禮是禮的開始。所以,古代的聖王是很重視冠禮的。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筮日筮賓是指用蓍草占卜,以選定為子弟加冠的日期和主持人。此意是說,在古代行冠禮之儀,要通過占筮的方式來選定吉日和為子弟加冠的貴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對冠禮的嚴肅恭敬。嚴肅恭敬地來行冠禮之儀是對禮的重視。重視禮又是立國的根本。“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阼是阼階,是主人登堂時所走的位於東麵的台階,與賓位相對。客位即客人登堂時所走的位於西麵的台階。代是指以子代父而成為一家之主。醮是指酌而無酬酢,即用於婚禮和冠禮的一種斟酒的儀式。三加是指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緇布冠,第二次加皮弁服,第三次加爵弁服。爵弁服要比皮弁服尊貴,皮弁服又比緇布服尊貴,所以說“三加彌尊”。《郊特牲》中作“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諭其誌也”。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所以在阼位上行冠禮,是用來表示兒子代替父親,在客位上行醮禮,三次為受冠者加的冠,一次比一次尊貴,這是為了表示受冠者已經成為成年人了。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玄是指黑中帶紅。玄端是衣服名,上衣為緇衣,下裳為玄、黃、雜色皆可。摯通“贄”是初次與長者見麵的禮物。鄉大夫、鄉先生,是分別指在鄉裏有官職的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此文說:加了冠之後,就可以為受冠者取名了,這是成為成人的標誌。加冠以後和母親見麵,母親要給他行拜禮,與兄弟見麵,兄弟也要給他行拜禮。因為受冠者已經成年,所以要為他行成年人的禮儀。受冠者戴著黑中有紅的帽子,穿著黑中帶紅的衣服,把禮物放在地上,拜見國君,然後帶著禮物與鄉裏有官職的人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相見,見麵時都用成人禮儀。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成人是指使其為人,應懂得人倫物理。責是要求的意思。此文是說:使一個人成為成年人就要用成年人的禮來要求他。用成年人的禮要求他,就要遵守做兒子、做人弟、做人臣、做晚輩的禮節來辦事。要求受冠者對這四種行為都要實行,能不重視禮嗎?

  “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嘉事,指嘉禮,冠禮就屬於嘉禮的一種。此說是,所以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國君和順長輩的道德確立了,然後才能夠做人。能夠做人,然後才能治理人。所以,聖明的君王很重視禮,因此說:“冠禮是禮的開始,是由於冠禮是嘉禮中最重要的禮啊。”“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於廟。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重事,是指重要的禮儀。是說,所以古代的人都重視冠禮,所以冠禮在宗廟中舉行。在宗廟中舉行冠禮,是為了表示對禮儀的尊敬。尊敬重要禮儀,而不敢專擅重要禮儀。不敢專擅重要禮儀,是為了表示自己地位卑下以尊重祖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