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5章 婚娶(2)

  通讚唱:新郎新娘進香燭。即向神位或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讚唱“跪”,新人跪下。“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插入香鬥),俯伏(叩首),興,平身(站起),複位(回到原處)。

  通讚唱: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即起身)。

  進香燭畢後,進入傳統的拜堂儀式,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引入洞房”。拜堂之後,請大親(即新娘之伯父、叔父)退位到“退堂屋”。退堂屋是堂屋後麵的小屋。請他們到那裏去吃“小酒”。小酒是以冷盤為主,不上大菜的酒席。大親們往往也是隨便嚐嚐而已。到這裏的目的隻是坐一坐,聽候安排。這一拜堂儀式顯得更加莊重。

  入洞房。入洞房之前又有“響帳”、“撒帳”等禮俗。在入洞房前,洞房裏應有“看帳”人,目的是為了阻止那些未婚女子和年齡與新郎相近的男孩以及再婚之人、寡婦、鰥夫等人進入洞房。民俗認為:新房是新郎新娘的合巹成婚之潔淨之地,未婚男女進入洞房就意味著他們已占了新房,寡婦、鰥夫則是不吉利婚姻的結果。所以,不讓他們進去是一種忌諱。隻有那些全福人,即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女人才可以成為“看帳人”。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開始“坐帳”、“合巹”、“結發”等一係列禮儀。坐帳有的是坐在被子上,但傳統的坐帳是在麩鬥上,因麩與富音近,所以民間又將此稱為“坐富貴”。有的則是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邊,新郎將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就應該壓女人一頭。應該說這一說法與婚姻的本意相差甚遠。從衣襟壓衣襟的形式來看,應當是表示衣衣(依依)相連或衣(依)襟(緊)相靠之意。所謂坐帳或坐福是一個寓意詞,俗雲:坐而福,立而勞,坐就是有福之人,所以言坐帳。

  在進洞房以後又有“鬧洞房”之儀。陝北民間又稱做“糟房”。所謂糟房就是親友們與新郎新娘嬉戲過程中把洞房“糟蹋”得不成樣子,有糟踐之意,故曰“糟房”。也有言“騷房”者,所謂“騷房”就是在這一儀俗中可以說一些戲謔之言,所謂新婚三日無大小,不言“禮”而出。陝北常將騷言稱蚤(音近糟)。鬧洞房習俗在漢代已十分流行。鬧洞房的目的除了逗樂外,還可以把洞房鬧得紅火熱鬧,消除了新婚夫妻之間的冷清感,所以,有些地方也把鬧洞房稱之為“暖房”。

  新人拜堂以後進入洞房,新娘就不再出來了。

  舊時有戲班鬧洞房的。戲班一來,先演一出“跳加官”,接著唱一段“福祿壽”三星來到凡間慶賀新婚的入場戲後,鬧洞房才開始。戲班入場時,主家要給他們一個紅包,到一定時候還設晚宴招待。鬧房時,新人坐在床沿上。劇目中一定要有“三星送子”。當扮演“三星使者”的演員抱著布娃娃送到新娘麵前時,新娘要高興地接過布娃娃,還要給演員一個“送子包封”。鬧房到一定時候,新郎領著新娘在洞房中作揖認親,男家尊長要給新娘見麵禮,此禮稱做“作揖包封”。

  開婚宴

  開婚宴也有許多講究。開婚宴之前,堂屋門上要有一幅加有橫批的對聯。堂屋中要高懸一盞方形彩燈,彩燈四麵分別繪上或書寫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樂”。堂屋的香案上要點燃一對碩大的大紅喜燭。兩邊對座的牆上要貼“陪對”一幅。後麵的“金牆”上要貼“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這六個字的寫法是:自上而下直寫,書寫時,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一定要寫平,不能有斜,更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一定要寫得寬一些,不能窄;君不開口,就是“君”字下麵的“口”字四周一定要封閉,不能有一絲縫隙;親不閉目,就是繁體“親”字右麵的“見”字,不能把“目”字的最後一橫完全封閉;“師”無一撇,要寫成。這一書寫要求的意思是:天平地寬,君不開口親睜眼,師則無偏。

  新房的門框上也要貼帶有橫批的對聯一副。橫批多采用“鸞鳳和鳴”四字,以求夫妻和好。門窗上都要貼大紅雙喜。四角要貼上剪紙的蝴蝶圖案,以表示蝶戀花。新房正中掛彩燈,四壁掛字畫,表示新婚燕爾,畫堂情侶。男家各個房門都貼一個喜字,表示處處喜,喜滿門,喜滿家。

  喜筵開始前,應騰出堂屋,這裏是宴請“大親”(又叫上親、高親,就是新娘的伯父、叔父)的地方,也是婚宴的主席。座位上首右邊的席位是新娘的尊長、新郎的尊長,即父親或舅在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人依其尊卑長幼依次排定。

  新房內也有一席,是宴請新娘女尊長的,新郎的女尊長,即母親或妗子作陪。

  座位排定後,儐相宣稱動樂鳴炮開宴。新郎此時要先到上席去敬酒並有祝酒詞。之後,廚房上第一道菜,婚宴開始。

  婚宴所上酒菜是一樣的,唯有男大親和女大親的席上多一道清蒸肘子,其意是表示若有不周,請大親見諒。

  喜筵結束後,大親又退到“退堂屋”休息,當堂屋清理後,大親就該告辭。男家在這時要“打發”一些諸如衣料、鞋襪之類的東西,講究的還有送紅包的。送大親要鳴炮動樂,送出村口,以示敬重。新郎的父親是送大親的主角。

  結婚習俗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婚俗由來已久,傳統的婚典禮儀是在《周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歲月中,各民族、各地區又結合自己的文化特點不斷產生新婚俗習慣,最終形成了我國一套完整的中華民族婚俗禮儀。但這些都散落在各地區、各民族之中。《桃花女鬥法》這部傳奇小說所載的婚俗為我國民間婚俗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藍本,所以有必要將該書所描寫的婚俗內容作以介紹。

  金童、玉女這二位神仙故事的大量出現,是在宋元以來的戲曲中,成為神仙戲中的重頭戲,宋元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戲《金童玉女傳奇》。元代賈仲明的《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的雜劇中所講述是:在王母的蟠桃會上,金童玉女有了思凡之心,被王母謫下凡去,結為夫妻,後王母又命鐵拐李將其二人度脫歸真。明初的劉兌在他的《金童玉女嬌紅記》中說:金童玉女是因思凡被謫下凡界的,在凡間,金童叫申純,玉女叫王嬌娘,二人偶然相遇後便產生了愛慕之情,但遇挫折,未能結為夫妻,都患上了相思病,神婆為他二人占課,認定他們應當是夫妻,能夠成親。此時,仙女董雙成來到二人麵前,說他們是金童玉女下凡,現在業緣已滿,理當歸天,他們最終還是沒有結為夫妻。在諸多有關金童玉女的神話劇中,元代李好古的《張生煮海》中說:書生張羽與龍女瓊蓮相愛後結為夫妻,後來東華仙人接引二人歸位,成為金童玉女。這是金童玉女結為夫妻的第一部戲,所以它的影響也很大很廣。

  金童玉女是周公和桃花女的說法出自元明時期的戲曲和小說。是在元代已有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雜劇上演化來的,不過,此時的戲名叫做《智賺桃花女》和《破陰陽八卦桃花女》。劇中說,為人算命三十餘年從未出過差錯的周公,給一位叫石婆婆的老人因兒子外出、久未歸家占卜時,卻出了差錯。命相中顯示出其子死期已到。石婆婆因思念兒子,一路號啕回家,恰遇桃花女,詳其情後為石婆婆作了破解之法,其子生還。周公又為彭祖占課,斷定彭必死無疑,桃花女又為彭祖作了破解之法,沒有死去。周公從彭祖口中知道了桃花女後,遂生妒意,要加害於桃花女,請彭祖為媒,賺騙桃花女為兒媳。桃花女知是騙局,也做了準備,進門後,一一破解了周公的魔法。桃花女沒有死,周公反而害死了自己的女兒。欲再次加害於桃花女,又被她破解了,周公也死了。桃花女不記仇恨,施法救活了周公一家。後真武大帝將周公與桃花女收去,成為身邊執掌皂旗的金童玉女。

  桃花女的故事流傳甚廣,被後來的小說、戲曲大量地吸收。諸如明代小說《西遊記》、《七曜平妖傳》中都有其內容。到了清代,由夢花公主編寫的《桃花女陰陽鬥法傳》將桃花女的故事推向高峰,其內容也更加詳盡。在它的影響下,後來又有了《桃花女鬥法奇書》、《桃花女陰陽鬥異傳奇》。它們博采曆代傳說,突出桃花女向人的生死大數挑戰的內容,並將一些民俗,尤其是婚娶中的習俗寫在書中,對後世影響很大,民間的婚俗也大都來源於這些小說中以及傳說故事和戲劇,成為我國民間重要的婚俗參考書。

  桃花女與周公的鬥法是在人間進行的,鬥法又是在人生大數的基礎上展開,最後集中在婚慶典禮上,因此,它是民俗化了的神仙之鬥。所以,無論小說還是戲劇,都將金童和玉女首先人性化,再產生民俗。

  在傳說中的金童玉女,本是真武大帝的戒刀。說真武玄天上帝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將腹剖開,在洗滌腸子時昏迷過去,醒來後,歸神仙洞府時,將戒刀遺棄。經過長期修煉,戒刀修成一個陽體,刀鞘修成一個陰體。五百年後,王母召刀鞘上天,管理桃花園,遂成為桃花仙子,戒刀被太上老君收為隨身童子,後私自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的諸侯家中,取名周乾。周乾後襲父職,世稱周公。周公下凡之事被太上老君知曉後,奏於玉皇大帝,命桃花仙子下凡,投胎在朝歌任太公家中。因桃花仙子降生時,任太公夫婦見滿天彩雲,從雲中降下一位手中拿著一枝燦爛桃花枝的仙女來,並將桃花交與院君,一嗅而醒,未出三日,產出了桃花女,故取名桃花。桃花女奉玉旨臨凡,要激惱周公與之鬥法,好收其返本還原。

  周公要加害桃花女的唯一辦法就是將桃花女騙至家中才有機會施法謀害。這一辦法也隻能是婚姻。但周公下凡早,已成老頭,是不能以此來騙桃花女的。周公便托彭祖請來蔣媒,以為兒子娶親為由,向桃花女提親。周公本無兒子,蔣媒是知道的,但不便說出真情。周公要在七月十九日凶神下界的日子裏治死桃花女,所以要蔣媒在三日內將桃花女迎進府中。蔣媒到任太公府上提親時,帶淨水七杯,鬥燈七盞,一隻筐內裝十來個點心,上蓋一塊紅綾,紅綾上又放一對金花。進門後,取金花為院君戴上,紅綾為任太公披上,這就是水酒、點心、定親布的來曆。也是後來民間習俗中從提親到迎娶不超過三日,即便有好日也是不能辦事的信俗,是一種忌諱。此日乃大敗之日,也被桃花女掐算出來,周公所用之法是想將桃花女衝死,掐算出四絕四滅星要下降在東北方,哭喪星下降在正北方,天羅地網在東方,鬥木杆鬼金羊卯日兔星日馬在東北角,真是群凶聚合,其惡無比。又加上為桃花女準備的房子甚合凶神下降方位,不用說將所有凶神拘齊,僅用一方之凶神就可以結束了桃花女的性命。就此周公還覺不妥,恐怕失手,沐浴更衣後取出天罡神書,提了天罡寶劍,來到後花園,備了香花燈燭,擺於桌上,至三更時分,摘下金冠,披頭散發,畫定符篆,左手仗劍,右手焚符,念動咒語,又請得黑煞神,命其在桃花女上轎之時用鋼鞭將其打死在轎中。又請來喪門正神,讓其在桃花女下轎時將其衝死。又請了吊客尊神,把守在桃花女左右,將其衝死。最後請來白虎神,讓他在洞房之中等桃花女坐帳時,將其咬死。真可謂不失算機,一招不成,另有招數補救,桃花女似乎在劫難逃。原來,周公的天罡神書隻有占算之法,並無破解之用,而桃花女則既有占算之術,又有破解之術,所以要了許多看來是一些飾品之物,卻是破解的鎮物裝飾在花轎上和擺布在周府的院中。這也是陝北民間常說的“周公的好算法,不如桃花女的好禳法”說法的來曆,以致使桃花女所用之物成為民間婚禮中的重要內容。

  周公算計已定,桃花女袖裏陰陽分明。來到繡房從錦囊中取出一枝小小桃枝,來到後花園,口中念念有詞,往桃枝上吹了一口仙氣,並喝聲:“如意主好生還原!”忽見桃枝長了起來,竟有七尺長,如同畫戟一般,桃花女將其提在手中,打開青絲,罩定粉麵,一邊念咒,一邊將畫戟往上一指,喝道:“紅煞尊神速降。”一時紅煞落地,桃花女命紅煞尊神保她上轎後領黑煞神複位。桃花女又向畫戟上吹了口仙氣,竟然成了小小桃株,遂在株上撅了三枝嫩枝兒,做了三枝小箭,又在柳樹上撅了一枝,做了一張小弓。回到房中又取了幾根棉錢,左十字,右十字,做了一個篩籮兒,分出經緯後用戒法戒好。

  桃花女還要周家準備了三尺紅綾,寶瓶一對,所乘花轎上要繡上八洞神仙,所用之線必須是雜色的,轎內還要放五穀熨鬥一個。當花轎到了周家大門後,周家人要手提裝有檀香和柏葉的熨鬥點燃後繞轎三匝,方才可以進門。大門與二門之間要放馬鞍一個,方鬥一隻,新人下轎跨過馬鞍後才能拜堂。還要從大門起用彩色氈一直鋪到內堂,新人下轎後腳不沾地走到洞房。又向周家說到了迎親那日,必須讓周公子親自來迎,周公的仆人彭祖也要到任府聽候桃花女的差使。周公一一答應。到了七月十九日,周公子並沒有去,因為周公根本沒有兒子又何以去得。這大概是陝北婚俗中新郎不去迎親的由來。

  桃花女命周家迎親車仗應當避開午時,當於巳時進門。巳時牌掛,彩輿來到任府,任太公夫婦全身吉服,迎候車仗。彭祖依桃花女所言,將一應鎮物放入轎內。桃花女帶了隨身各物,諸如八寶珠等。身穿大紅蟒袍,足穿一雙黃緞道鞋,坐在任府炕上,係上了碧玉帶後進入中堂,官媒急忙遞上三尺紅綾,一對寶瓶,其中盛滿了五穀。桃花女讓官媒把紅綾蓋在自己頭上後一手提著一個寶瓶準備上轎。其用意是八寶珍珠保八方平安,大紅蟒袍可以避邪,黃緞道鞋可以鎮邪,因道是可以鎮邪的。碧玉帶中的碧與“逼”、“避”音近,即可以將邪逼走或避開。吉時已到,任太公將桃花女抱上花轎,且大哭曰:“兒啊,你讓老父抱你出去,願兒同父母一樣年紀。今日把你養大成人,願你夫妻百年好合,子孫昌順,福壽綿長,百無禁忌。”這就是父親抱女兒上轎的由來,後來又有了舅舅抱外甥女上轎、兄長抱妹妹上轎等習俗,這都是取決於抱新娘上轎人的年紀,若父親年老抱不動時,即由舅舅或兄長來抱。舊時有雲:長兄如父,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的說法,說明兄長有父親一樣的家庭地位。桃花女上轎時大放悲聲,哭訴父母的養育之恩。並對父母說:“無陰無陽不到頭,莫道行善反無後;無兒日後卻有兒,大數來時白日飛;雙跨木雲朝玉闕,子午甲戌是了期;絲毫不爽天地數,桃園久已待狐椿;方顯人間行善樂。”這就是哭嫁的由來。上轎後,桃花女向父母說三日後回來看望二老,就成為後世在婚後三日回門的習俗。

  桃花女剛到轎內,一陣怪風向花轎吹來,正是周公驅使黑煞神前來加害桃花女,正值此時,一條金鞭舉起,閃出一道金光,把黑煞神的鋼鞭架住,是紅煞神前來救駕桃花女。桃花女在轎中坐穩,出了自家大門,一路鼓樂喧天,笙簧載道,又有無數家丁前呼後擁,向周家走來。因花轎之上有八洞神仙,轎的四周又用紅緞包裹過,各路凶神也不敢近,所以桃花女一路安然無恙。

  花轎來到周宅門首,任府人役就叫官媒報於周府讓人出來熏轎。本來熏轎之事由其他人完成就行了,但周公想急於知曉轎內動靜,便親自來到轎前,拿著焚燒著檀香、柏葉、芸香的熨鬥,繞轎三匝,直熏得那些哭喪一眾凶神無法行凶,一刻間,竟躲閃在一旁,哪顧得對桃花女施惡。此法又有說“熨鬥”與“運鬥”音近,可使鬥轉星移,將惡運去,將吉運來。是一種討口彩的說法。這一習俗被後世所用,即花轎到來後,公婆來到轎前,迎候兒媳下轎。陝北常用之法是在轎前及洞房內打醋壇,俗信認為,醋壇一打,有薑子牙到壇,諸神退位,薑太公在此則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桃花女的花轎未進大門,已是傍晚時分,彭祖受了桃花女的傳授,先於花轎來到大門口,麵朝裏,背朝外,將柳弓取出,拔出三枝桃箭叩在弓上,並高聲念道:“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左扇射右扇,喪門吊客影無蹤,一切凶神都不見。”照定門上正中就是一箭。喪門吊客二位凶神最害怕的就是從柳木弓上射出的桃箭,再加上桃花女的這段咒語,弓弦響處,二神哪敢停留,急忙一躥,鑽入雲端,又被桃花女破了。後世凡遇不吉利時年或不吉利事情,在大門掛上柳木弓、桃木箭來避邪正出於此。周公正在觀望花轎進門之際,也正是彭祖釋放第二枝桃箭的時候,周公眼快,將頭一閃,箭從耳旁擦過。周公怒斥彭祖,彭祖言稱自己是奉桃花女之命放的箭。周公掐指一算,才知自己之法被桃花女所用。

  桃花女連破幾路凶神後,下得轎來,由官媒攙著,足踏黃緞道鞋,雙腳不沾泥土踩著紅氈行走。來到二門前,彭祖從轎中取出桃花女早已編好的篩籮兒,走到桃花女跟前,雙手掬著向空中一拋,從空中降蓋下來,把桃花女的頭麵罩住,又急忙念咒曰:

  “線作篩籮比就天羅網,大紅氈兒壓住絆腳繩。跨馬鞍,騎住了星日馬,羊見凡草走無踵。”

  彭祖將桃花女所教的咒兒念完,又在二門口上所放的方鬥中抓起了一把草節,向四周亂撒。桃花女趁此機會,縱步從馬鞍上跨過,又急忙取出寶瓶,將瓶內五穀往外一倒,大步來到大堂以內。這一做法就是後世人們向新郎新娘頭上拋彩色紙帶和紙屑的習俗的根由。

  桃花女進得大堂後,早已聞知桃花女乃國色天香之女子的婦人們一擁而進,將大堂圍得嚴嚴實實爭相觀看桃花女的芳容。周公安插在大堂內的眾凶神因滿堂婦人,陰氣太盛,又有不潔者,恐怕沾染上穢氣而不能歸位,隻得一齊駕雲歸還神位複命去了。桃花女又來到內堂,一連進了三道門安然無恙。這也是後世之俗,認為洞房內婦人越多越好,以迫使凶神逃離。

  桃花女在內堂中稍事休息後,命官媒傳出話去,要與新郎交拜成親。周公無奈,隻得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天香代替“新郎”交拜,並言稱,今日不利,新郎不能與新娘交拜,今讓小姐權作新郎入房坐帳。桃花女算定周公的最後一招是在洞房內,今有天香小姐暫作新郎就可使自己躲過此劫,所以也就應允了,遂將寶瓶交與官媒帶出內堂,暗暗從胸前的錦囊中取出一麵青銅鏡子,收入袖中,兩手高高拱著。天香小姐進來後,隻聽得鼓樂喧天,兩位佳人互相拱揖,交拜完畢後,在一幫婦人的簇擁下進了洞房。進入洞房,二人謙讓坐帳。桃花女言道:“小姐今既僭令兄,就算是新郎了,理當先坐。”天香無由可對,隻得先到上首坐了帳。原來坐帳也有方位利害,天香剛剛坐下,桃花女忙將繡帳往身上一遮,口中念起催神咒來,驚動了白虎大神,一陣風過後,現了原形,見床上坐著一女人,當即將天香咬死了。

  天香一死,驚動了周府上下。周公亦趕來哭自己的女兒。桃花女因憐天香的人品,答應了周公的請求,施法將天香小姐救活了。周公非但沒有感激桃花女,反而自思桃花女有如此本領,不除掉她,自己在世上就沒有了麵子,當即就與桃花女鬥起法來。二人從周府鬥到院中,又從院中鬥到空中,正在難解難分之際,真武大帝出現在雲端,將二人收為身邊弟子,執掌皂旗。故事結束。

  後人在桃花女所用鎮物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將火盆也用上了。用火盆的目的,一則是火可以避邪,將隨之而來的邪魔嚇跑,另則,火盆的火燒得正旺,人們取小兩口今後的日子會像火一樣紅紅火火,富貴綿長。

  《桃花女鬥法》中的婚俗在成書前亦有,但人們總願意說是桃花女所創諸多習俗,這是因為人們崇尚神仙的思想反映,神仙用的,就是吉利的。無論從何言,這些習俗被經常運用到婚禮中。現在雖然在人們的思想中沒有了神的概念,但總想以此來討個吉慶,所以一直為人們所看重。

  婚娶禮儀中的關鍵人物

  迎娶之日一般要請廚師、儐相、伴娘、轎夫、賬房、師爺等人。

  廚師是婚宴的主角,在婚典中他與冰公(即媒人)的地位相等。所以,廚師與冰公在婚禮中所尚禮金是不能收的,先由他們尚禮後,其他人才能尚禮。開宴前新人要先“參廚”,即參拜廚師,以表對他們的感謝。

  儐相。古時將迎接客人或讚禮的人稱做“儐相”。婚禮中陪伴新郎和新娘的人也稱儐相。

  儐相的任務很多。當花轎進院後,儐相要上前讚禮。拜堂時,由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讚”和“通讚”的身份主持拜堂禮儀,排定婚宴座次,宣布動樂鳴炮開宴,等等。

  賬房。賬房是婚禮中的記賬先生和收禮金的人。

  伴娘。伴娘是男家請來陪伴新娘的女子。新娘上轎時,伴娘要攙扶新娘上轎,花轎到達新郎家門時,伴娘要掀開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在迎娶隊伍中,媒人先導,然後是新郎與伴娘,其次才是花轎、吹鼓手、禮盒隊等。

  師爺。師爺是婚禮中的核心人物,婚禮前後的禮儀習俗都由他來安排和調停。他不僅對男家所在一方的習俗熟悉,也要對女家所在一方的禮俗有所了解。婚禮中的禮儀規矩都是由他來完成的。

  喜娘,是男家在舉行婚禮時所雇請的曉知禮儀的婦女。她專門指引安排結婚禮儀,扶接照料新娘,導引新娘跪拜,當親友鄰居戲弄新娘,尤其在鬧房時,對新娘加以護衛。一般是能說會道,善於應酬的婦女。

  喜棚與喜房

  婚慶典禮上要有“喜棚”和“喜房”。

  “喜棚”是設宴招待賓客的地方,如現在所說“餐廳”。民間也叫做“酒棚”。喜棚的裝飾標誌著事主的財富與地位。講究的,喜棚上要有窗,窗框要漆成紅色,窗的四角還要繪上一些吉祥圖案,如蝙蝠,象征“福”。喜棚中要繪大紅雙喜,嫁女一方的喜棚隻繪一個單喜。門框貼有喜聯。傳統的喜棚聯是“勿曰乾坤定矣,詩雲鍾鼓樂之”、“吹簫堪引鳳,攀桂喜乘龍”。橫批則為“天作之合”、“龍鳳呈祥”等。因喜棚是臨時性的,一般家庭花費不起,所以民間多不采用。

  “喜房”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洞房”。通常情況下,喜房應當設在正麵靠東的房屋。民間有一說法是:新媳婦娶到東房,敦敦實實。這一說法也是源自宋代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上京趕考時曾宿於嶽父家的東床,被招為婿後有了東床快婿的說法。喜房的門框要貼喜聯,窗上要貼大紅雙喜。這也是王安石被招為快婿大辦喜事時,又傳來狀元及第之喜,可謂雙喜臨門,喜上加喜,就成了後世習俗中的雙喜。房屋頂角也要貼喜字,表示喜滿天地。喜床要安放在靠山牆的地方,其寓意是“有靠山”。

  大婚、嫁娶

  大昏,又稱“大婚”,是古代帝王的婚娶禮儀。陝北民間將婚姻合與不合稱做“大婚”合與不合,這是不對的,應當說“婚姻合否”。《禮記·哀公問》中雲“大昏即至,冕而親迎”,也就是說,帝王在大昏之時,要穿冕服去親迎。

  嫁娶是古代婚姻禮儀之一。即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關係。女子適人為嫁,男子娶婦為娶妻。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嫁娶,伏羲氏製定。《白虎通·嫁娶》:“人承天地,施陰陽,故設嫁娶之禮者,重人倫,廣繼嗣也。”說明嫁娶的目的為重人倫,傳宗接代。古代對嫁娶有一定的規定,《周禮·地官·媒氏》:“今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適人是我國古代漢族對女子出嫁的一種稱呼。《儀禮·喪服》:“子嫁反在父母之室。”鄭玄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適人。”《孔子家語·本命》:“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或簡稱“適”。《世說新語·任誕》:“表彥道(躭)有二妹,一適殷淵源(浩),一適謝仁祖(尚)。”

  醮盆

  陝北女子在出嫁時,父母給女兒的陪嫁品中總少不了一個盆,稱做“醮盆”。醮盆陪嫁的用意現在很多人都說不清,但婚嫁時仍要將其放在轎中陪嫁給女兒。正因為說不清,就給醮盆演繹出很多名堂來。有說當麵盆的,用來給新娘洗臉,有說作日常生活用品的,更有人說將醮盆當做尿盆的。說新娘進洞房後因不便外出撒尿,就用醮盆作尿盆。也因為這種說法又衍生出“人家的香燒到醮盆了,自己的香燒到尿盆了”,來比喻人家走好運,自己走黴運是因為敬神時燒香燒錯了地方。所以將醮盆當尿盆就成為一種流行說法,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

  單純的醮有多種含義。《七修類稿·義理類·酒》中稱獨酌而醉為醮。道士設壇做法事稱做“打醮”。《荀子·禮論》中說:“利爵之不醮也。”這裏的醮當“盡”來解。但是,在禮儀中就不是這些意義了。宋玉在《高唐賦》中說:“醮諸神,禮太一。”就是祭祀諸神。所以,在任何廟堂都有醮盆供香客燒香以祭祀神靈。民事活動中醮是指具體的行為,如婦女再嫁稱做再醮,改嫁稱做改醮。逼其婦醮,就是逼婦女嫁人。民俗禮儀中醮是一種禮儀形式,是古人在冠禮、婚禮中的儀式。《晉書·禮誌下》雲:“古者婚、冠皆有醮。”冠禮是男子二十歲時所行的加冠之禮,表示已經成年,婚禮用醮儀是表示婚配。冠禮在陝北久已不行,所以禮儀形式與禮儀名稱已為人所不知。婚禮中的醮禮亦不舉行,但醮盆一俗卻被沿襲下來。

  那麽,醮盆在婚、冠之禮中的作用是什麽?是用來醮諸神、禮太一的。諸神即各路大神仙,太一是儒道兩教所信奉的神,是源於太一信仰,但各有說法。

  儒教信仰太一是漢武帝采納繆忌之建議,以太一為最尊貴的神。為此,漢時曾在京城長安東南郊立祠祭祀太一。又在甘泉作太一祠。王莽時改訂上帝稱號,稱至上神為皇天上帝太一。東漢時又稱皇天上帝。漢儒一般認為太一神就是至上神,與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異名而實同。還有人認為太一和黃帝一樣,都是成仙上天的人。但有的儒者則認為太一就是北極星。到了晉代,太一神被降到和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並列的天神之一。後來曾一度停止了對太一的祭祀,唐代又恢複其製。到了宋代,將唐時九宮神壇改為太一九宮神。又有九宮太一和十神太一說。南宋初期,將太一祭祀和祭天一樣定為大祀,祭祀太一被推上高峰。

  道教的太一信仰據《史記·天官書》載:“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可見,此時是星宿之名。成為天神是後來在星宿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封禪書》中雲:“天神貴者太一。”宋均說:“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道教各派對太一有不同稱謂,太平道稱“中黃太一”。梁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中所列第一神階之右位中有玉天太一君和太一玉君之別稱,其居玉虛境,得策命學道,號令群真。《隋書·經籍誌》載:道士每在“夜中於星辰之下,陳列酒脯餅餌幣物,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據道經說:太一是天界專管拯救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大神,受苦難者隻要持著書有天尊名號的符咒,祈禱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

  從儒道兩教對太一的信仰來看,人們禮太一就是以敬天法地,脫離苦難為宗旨的。當人們加冠和婚配時,首先要敬天地、告祖,敬天地就是禮太一。人們為了達到祈福和脫離苦難的目的,就將醮盆陪嫁給女兒,希望女兒在任何時候都要敬天法地,得到太一的保佑,一生平安。所以,醮盒也就成為婚儀中的象征物,讓女兒始終以敬天法地為宗,恪守婦道。

  翁、姑、舅

  翁、姑、舅在我國民俗中經常出現。

  翁指父親,即丈夫的父親或妻子的父親。用在丈夫父親中的稱謂如“翁姑”、“姑嫜”等,也就是指“公婆”。陸遊在《示兒》詩中雲“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翁指父親,乃翁即自己的父親。稱別人的父親時可稱“尊翁”,稱別人的公婆時稱“翁姑”,嶽父與女婿之間稱“翁婿”。

  姑指丈夫的母親,亦指妻子的母親。用在丈夫母親的稱謂中有“翁姑”、“姑嫜”。“嫜”(音張),是丈夫的父親。杜甫在《新婚別》中雲“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這裏的嫜就是丈夫的父親。用在妻子母親的稱謂中有“舅姑”,這裏“姑”就是指妻子的母親,舅指妻子的父親。《禮記·坊記》中雲:“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就是此意。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