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2)

  中國政府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的政府,台灣隻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人在聲明中表示,對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美國政府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而我國的聲明則對美國和台灣的共同防衛條約隻字不提,但是要求美軍全部撤出台灣。我們要求美國在聲明中表明和平解決海峽兩岸的問題是美國的“希望”,美國卻堅持使用“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明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同時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

  2月22日,“基喬會談”的第一天,他們兩人逐句審查公報草案,首先肯定已經達成協議的部分,然後雙方各自闡述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第三天,24日,雙方開始了關於台灣問題實質性的談判。兩位外交博士,旁征博引,針鋒相對,各具風格,據理力爭。每天相持不下的時刻,雙方都會把緊繃的弦放鬆,說兩句俏皮話,用輕鬆、友善的態度緩和緊張氣氛。兩人都是爐火純青的外交家,熟諳談判藝術。

  喬冠華提出中國方案,基辛格就撤軍問題說:“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的立場,我們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堅持撤軍跟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緩和整個亞洲緊張局勢聯係起來。”

  “但是,這個前提,必須是美國無條件地撤軍。”喬冠華堅持著。

  “這樣做會破壞整個關係,美國公眾輿論決不會答應的。”基辛格毫不退讓。

  喬冠華為了打破僵局,風趣地說:“博士,你是在德國出生的,我是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我們應該有共同點。但在德國哲學裏,我喜歡黑格爾的辯證法,你喜歡康德的自在之物,這大概是我們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基辛格哈哈大笑起來,會談氣氛立即活躍起來。

  第四天,尼克鬆參觀故宮。基喬會談仍在繼續,雙方在實質問題上仍然各執已久,泛泛而談,不緊不快,巨大的決心用極其友好的態度掩蓋起來,似乎談判沒有最後時限,好像後天無須發表公報似的。緩和態度增加了緊迫感,雙方都在異常微妙地共同使用心理戰術施加壓力。下午,喬冠華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基辛格向尼克鬆作了匯報,雙方都稍作了讓步。

  喬冠華指出,隻要提到全部撤出駐台的美軍,中國就不再反對美方表示關心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也提出,把全部撤軍這個最終目標和美方在此期間逐步撤出軍隊這兩個問題分開,以前是兩點包括在一個句子裏的。喬冠華對此有興趣,並表示了一個略有不同的寫法。他說最好提出和平解決“前景”,而不要用“前提”。這樣含義更積極些,“前提”聽上去像是華盛頓單方麵強加上麵的東西。基辛格認為這樣對美國更有利,就欣然同意了,並說:“我看台灣命運不會取決於如此微妙的意見上的差別。”

  “基喬會談”已經取得了突破。周恩來參加進來,經過半小時更高的談判,經過後來毛澤東和政治局批準,這就產生了引起強烈反響的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公報指出: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麵重申自己的立場: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幹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台一中”、“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公報在談到反霸權問題時做出重要規定,指出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中美雙方將反對蘇聯或其他任何國家支配亞洲的努力。

  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將敵對的兩個大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了,隨著歲月的推移,兩國政府和人民還將繼續為中美兩國的世代友好做出巨大努力。

  尼克鬆總統完成曆史使命,在北京賓館舉行最後一次長時間會談時,周恩來、尼克鬆都顯出稍微輕鬆的神情。經過一周的談判磋商,他們之間已建立了相互尊敬和友好信任的個人關係。

  周恩來在會談結束前對總統說:“在你樓上的餐廳裏,我們掛了一首毛主席書寫的關於廬山的詩,最後一句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你到中國來是冒了一定風險的。”

  “現在我們已經在頂峰了。”尼克鬆說。

  周恩來接著說:“還有一首《詠梅》,我想掛而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主席在那首詞裏指的是,采取主動的人不一定是伸手的人,等到百花盛開時,他就要消失了。”

  周恩來充滿深情地吟誦毛澤東的《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周恩來寓意深刻地說:“因此,我們同意你的想法,你是采取主動的人。你也許看不到它的成功,但是我們當然會歡迎你再來的。”

  周恩來告訴尼克鬆,在他來華之前,他的專機“空軍一號”被中方改名為“七六年精神號”。周恩來說:“不管誰是下屆總統,76年精神依然存在,並且會占上風。從政策的角度上看,我希望我們的對手不變,以便繼續我們的努力。我們不僅希望總統能繼續任職,而且希望你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助理們繼續任職。”

  周恩來講話中寄托了信任、鼓舞和寬容,尼克鬆受益匪淺,他認真地說:“很重要的是,我們觀察世界時不應該僅看到當前的外交戰役和決定,而應該看到推動世界的那些巨大力量。也許我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知道一定會發生變化。我們知道,盡管我們之間有分歧,隻要我們能找到共同點,我們兩國人民一定能夠在一個美好的,我想也是更安全的世界裏生活。”

  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後,成為全世界的重大新聞,尼克鬆一周的北京之行,被稱為是改變世界的一周,各國都給以極大關注和報道。中美兩國即在聯合公報的精神指導下,開始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關係,建立著跨越1.6萬英裏和過去兩國分隔22年之久的橋梁。

  第五節 中美耐力大較量,總理不搞小動作

  國務院的人把總統氣得發瘋。

  中美婚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中國對美國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適應於這個三角外交的現實。

  在沒人指點的情況下,記者們挑出最有戲劇性的可能性加以渲染。

  尼克鬆很得體地說,他真的很高興見到那些孩子,不管她們是怎麽去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運用中國人高超的政治家手腕,他們發現尼克鬆是一個天然的夥伴。

  中美在比較誰的忍耐力強

  尼克鬆到中國後認識到,中美雙方有原則性的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事實上,雙方正冷靜地使觀點趨向一致。然而這種並行不悖的戰略確實需要有一種形諸文字的表示。這次訪問結束時的公報,對於全世界和中美兩國人民將是一個象征。公報還要指導兩國政府機構(它們將不會知道全部談判的情況)執行新的方針。因此公報要成為檢驗兩國關係的標準,而隻要華盛頓繼續正式承認台北是全中國政府的所在地,那麽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就不會是正常的。

  其實,中美有爭議問題的措辭大部分,已在基辛格10月的那次訪問期間得到了解決,其中包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把雙方衝突的觀點一並列出。把這些對立的觀點寫進公報,反而使得那些中美能夠采取一致立場的事情更加突出,更加可信,特別是在反對“霸權”方麵。這樣,公報也不大可能被雙方曲解或作不一致的說明,而通常的文件倒傾向於把分歧點和共同點一樣搞得含糊其辭:把分歧點搞得似乎雙方協調一致,而在共同點上則是避免被人指責為合謀。公報使中美雙方的盟國和朋友都感到比較放心。

  但是,台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10月間那次訪華時,雙方已經同意,可申述自己的立場,就像在其他問題上一樣,中方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的前途是中國內政。在美國的聲明中,同意對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美國政府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而北京方麵則同意在他們的聲明中不抨擊美國和台灣的共同防衛條約,甚至對此隻字不提,而隻要求美軍撤走。雙方同意聲明主張中國統一,但在由此而引伸出來的若幹問題上,直至尼克鬆到達北京時,雙方仍有分歧。中國要求美國聲明,和平解決是美國的希望。華盛頓卻堅持要申明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中國方麵要美國無條件答應從台灣撤出全部美軍。美方隻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美方仍然堅持,要把撤軍跟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緩和整個亞洲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

  喬冠華和基辛格為解決這些分歧花了20個小時,就像基辛格上次秘密訪問一樣,雙方都把對方推到最後的時限,看誰的彈性更大些。巨大的決心用極其友好的態度掩蓋起來。雙方都裝作好像根本沒有最後時限,這是向對方施加壓力的最好辦法。緩和的態度增加了緊迫感,卻不致使個人關係過分緊張。雖然在任何談判中都避免不了施加壓力,但這些會談還是用異常微妙的手法進行的。雙方都小心翼翼地不提什麽無可挽回的要求,也不搞似乎一方走一步必須對方讓一步的討價還價。由於不同的原因,台灣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關係到原則的問題。如果暗示一下原則可以出價購買,那會是唐突的。因此,雙方都顯出好像必須用對問題的共同理解,而不是通過激烈的討價還價來解決一個共同問題。中美都極力非常坦率地解釋各自國內的需要,因為雙方知道,假如公報是通過耍手腕談成的,或者不被國內所接受,它就不能存在下去。雙方認識到,在有些問題上,談判雙方惟一能做到的是以莊嚴的姿態爭取時間。在台灣問題上,就是把最終解決留待未來,而這種未來將由公報其餘部分建立的關係以及公報談判的方式加以締造。

  在尼克鬆處理白宮事務的時候,喬冠華和基辛格利用第一天的談判時間逐行審查公報現有的草案,肯定雙方已經達成協議的部分。基辛格解釋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需要;喬冠華表示他無權改變中國方麵原提的建議。基辛格決定把這事暫擱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談判時間向中國介紹了美國準備在莫斯科最高級會談中達成的協議。

  中國對美國的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中方不得不使自己適應於這個三角外交的現實。中美共同利益之所在是防止蘇聯利用任何手段――包括進攻中國――來破壞全球的力量平衡。但是,美國認為,永遠同蘇聯處於敵對狀態對美國不利,除非蘇聯向國際平衡挑戰。作為核超級大國,美國有義務減少核對抗的危險。北京希望看到一個更簡單的格局,即美國和蘇聯公開敵對。這樣就能使北京少絞腦汁,並且提高它的國際談判地位。美國認為,他們必須做的事要更複雜。北京希望美與蘇對抗,而美國則需要向公眾和盟國表明,衝突並非他們引起,否則國會就會裁減防務費用,盟國也會背離而去。美國隻有采取和解性的政策,才能夠得到支持,以便在危機時刻采取堅決的行動。美國準備抗衡蘇聯的擴張行動。但是他們不願事先摒棄真正緩和同蘇聯緊張關係的這一選擇,如果到時候這種緩和能夠實現的話。美國一直想方設法使得中國明白他們的目的,而不致對他們的行動感到吃驚,他們把采取的每一步行動都告訴北京。他們力圖避免有任何美蘇共同主宰的印象。不能讓蘇聯對美中關係有否決權,也不能讓中國對美蘇關係有否決權。美國認為,這是一場三度空間的遊戲,任何簡單化的做法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如果他們顯得遊移不決或是傾向於蘇聯,就會逼得北京對蘇聯言和。如果采取中國的立場,並不能給北京幫忙;這樣做,反而可能促使蘇聯來個先發製人,進攻中國。這是全世界都不願看到的情況。

  中美都需要對方保持力量平衡

  喬冠華和基辛格會談的最後時限是2月26日,這天上午尼克鬆要離開北京去杭州。在旅途中是沒有機會談判的,而且中國領導人也很難再召開政治局會議批準談判結果。2月24日,也就是雙方談判的第三天,尼克鬆和隨行人員去遊覽長城,而喬冠華和基辛格之間開始了真正的談判,這時隻剩下36個小時了。在上午兩個半小時的談判中,喬冠華再次提出中國的方案,即:美國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他要求美國聲明――和其他條件沒有聯係――美國將逐步減少並最終從台灣撤出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基辛格拒絕了這個方案,他說這會破壞整個關係,美國的公眾輿論決不會答應。下午,喬冠華和基辛格進行短暫的會晤,讓美方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實際上是稍微修改了一下美國原來的建議。美國把撤軍同一個前提聯係起來,這前提就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和緩和遠東緊張局勢,這樣就和越南問題聯係了起來。喬冠華答應進行研究。晚宴之後,過了午夜,喬冠華拒絕了這個建議。於是雙方陷入了僵局,而這時隻剩下大約18個小時的談判時間了。2月25日,星期五,上午尼克鬆遊覽故宮,喬冠華與基辛格又談了90分鍾,他們兩人都沒顯出著急。隨便交換著意見,把自己想法說出來,讓雙方都可以裝作說的話並不約束自己。基辛格堅持美國撤軍一定要有某種條件,尤其是要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前提。那天下午,尼克鬆休息的時候,喬冠華和基辛格又見了兩次麵。下午2點35分,喬冠華提出一個方案,第一次符合了美方的基本原則。隻要提到撤出全部美軍,中國就不再反對美國表示關心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答應迅速答複。

  基辛格和他的同事,然後又和總統進行了商量以後,下午3點30分左右,基辛格和喬冠華再次見麵。基辛格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把全部撤軍這個最終目標,和美國願意在此期間逐步撤出軍隊這兩個問題分開,而迄今為止這兩點是包括在一個句子裏的。基辛格建議把最後撤出美軍同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前提聯係起來,而把逐步減少軍隊同逐漸緩和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喬冠華對此有些興趣,並提出一個略有不同的寫法。他說最好提和平解決的前景,而不要用前提,說這樣寫,含義更積極些,更顯示出是雙方的意見;而用前提看上去像是美國單方麵強加的東西。基辛格覺得這樣從美國的觀點來看反而更好,這裏含有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承擔義務的意思。基辛格相信台灣的命運不會取決於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別。喬冠華那時還沒有準備接受把撤出美軍同美國的另一項要求,即緩和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聯係起來。

  基辛格相信雙方已經取得了突破。在任何談判中,都有那麽一個點,達到那一點,雙方就走得太遠而不能再回頭了。相互讓步積累起來,會造一種勢頭;到達某一點以後,後退會使談判者的判斷力成為疑問。毛澤東曾用慣常的間接方式對尼克鬆談過同樣的道理,雖然同時假稱協議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說:“……如果頭一次我們失敗了,人們就會問,為什麽我們頭一次不能成功呢?惟一的原因隻能是我們走錯了路。如果我們第二次成功了,他們又會說什麽呢?”毛澤東說的是對的。第一次的失敗必然會使後來的成功遜色。

  周恩來那天下午參加了半小時談判,這表明他相信,雙方第一次就不會失敗的。雙方不需要周恩來來證實談判處於僵局;他的出現表明他將負責做出必要的妥協。基辛格再次說明,美國不能無條件地承諾撤軍;而撤軍條件,哪怕是部分撤軍,也必須是現實的和能夠向美國公眾說得通的。美方確實關心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而東南亞的戰爭事實上也將影響美國在台灣的部署。隻要誠實地闡明中方所關心的這些事情,基辛格等人就能夠在美國為公報講話。否則,美方宣稱,他們將被迫單方麵公開申明這些同樣的條件,這樣就會破壞雙方相互間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正是雙方這次談判和訪問的最主要的目的。周恩來說,他將考慮基辛格的觀點。

  在談判的激烈程度和這個問題的內在的重要性之間存在某種不協調。周恩來明白,台灣問題不可能在美國總統訪問期間得到解決。不僅如此,企圖這樣做還會同中國要和美國建立合作關係的目標背道而馳。這兩種可能性都會把兩國間的新關係窒息於繈褓之中。雙方的根本目的都不在領土,而在地緣政治。雙方都已做出結論,自己需要對方來保持力量平衡。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中國的需要大一些。從心理的角度考慮,美國的需要大一些。美國需要使他們的外交有更多的周旋餘地,並且在國內外經過痛苦的10年之後,使人民看到一些希望。

  記者們被搞懵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