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7章 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江澤民入主中南海(4)

  早在江澤民同誌任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期間,吳孟超就與江澤民同誌有過交往。老一輩外交家宦鄉因肝癌在第二軍醫大學治療時,江澤民同誌曾數次前去探望。在此期間,他與吳孟超教授就肝膽外科事業的發展,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貫徹,以及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交談,從而也有了對吳孟超教授的了解。

  1994年盛夏,吳孟超被評為“全國僑界十大傑出人物”。

  6月14日,江主席來到人民大會堂會見大廳,與“僑界十傑”一一握手,然後坐下合影留念。正巧吳孟超站在江主席座位之後。江主席剛一落座,吳孟超便附在他的耳邊,悄悄地說:“江主席,非常感謝您給‘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題名。我們將不負您的重托,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努力去攻克肝癌這個堡壘!”江主席聽後點頭微笑,並轉過頭對吳老說:“我等待著你們的好消息!”

  說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那是吳孟超和他的助手及學生在肝膽外科手術方麵實現了世界性突破之後,經過多年的思考和運籌,建造起來的一幢造價達2300多萬元的專科大樓。它以宏偉的規模、先進的設備、優雅的環境和一流的技術著稱,吳老在這裏首創了一個臨床與科研相結合、醫教研為一體的嶄新模式。1993年4月,吳老將這一喜訊用電話報告江主席辦公室,並通過總後提出,希望江主席為院、所題名。接到總後的報告後,江主席欣然揮筆,寫下了“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兩幅渾厚有力的大字,並由總後轉送到吳老手裏。

  5月3日,當大樓落成剪彩,人們看到江主席的這一手跡時,無不歡欣鼓舞,豪情滿懷。江主席的題名是對吳老發展肝膽外科規劃的肯定和支持,包含著我們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對中國肝膽外科事業所寄予的殷切期望!

  為了不負江主席的重托,吳老把“吳氏刀法”毫無保留地傳給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成功地為患者摘掉毒瘤。吳老深知,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手術仍是對早、中期肝癌患者治療的最好辦法。為把“吳氏刀法”傳給他的弟子,他將如何選刀,如何目測,如何分離,如何打結,如何預防和處理各種險情,對學生進行嚴教細訓,一絲不苟。近幾年來,已有400多名進修學員,從這裏帶著“吳氏刀法”分赴全國各地,從病魔手裏奪回無數條生命。

  為了不負江主席的重托,吳老下大氣力抓基礎理論研究。他說:“我開了一輩子刀,對肝癌病隻能是通過手術救治。如果能通過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防治肝癌,那將是廣大肝病患者的福音!”基於這一指導思想,他和他的戰友與學生在基礎理論研究上攻關不止。目前肝膽外科承擔著五項總經費達313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並已在基因工程等方麵,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為了不負江主席的重托,吳老獨辟蹊徑,運用多種高新技術向肝癌這一頑症進軍。近幾年來,他和他的助手及學生一起,將新興的生物高技術和醫學新材料等引入肝癌非手術治療領域,成功地探索出了單克隆抗體導向殺傷術等五種新技術捆綁式聯合療法,使一些中晚期肝癌由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病。今天,吳老所領導的肝膽外科已發展成為擁有一個現代化實驗室、五個病區、一個手術室和監護室、200多張病床的具有一流水平的臨床和實驗基地。

  1995年5月20日,江主席在上海市市委書記黃菊,市長徐匡迪,原總後勤部部長、現任總參謀長傅全有等的陪同下,親臨吳孟超所領導的肝膽外科視察。傅全有對吳老說:“江主席這次在江浙滬等地視察的途中,就說一定要來你們這裏看看。”

  上午9點45分,江主席一下車便與吳老親切握手。隨後江主席興致勃勃地參觀了肝膽外科展覽室。展室裏掛了一張我國肝癌發病分布圖。吳老指著圖說:“肝癌在我國是高發區,85%的肝癌患者是由肝炎轉化而成,極大地威脅著我國人民的健康。”江主席問:“為什麽?”吳老講明原因後,江主席在圖前沉思良久。當吳老說肝癌診治的重點是早期診斷和防治時,江主席插話說:“一定要把重點放在肝癌的早期診斷和防治上。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吳老說:“一是要對群眾進行科普教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是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三是要加強醫學人才的培養。”江主席連連點頭。

  緊接著,江主席參觀了“腫瘤免疫和基因治療中心”。該中心主任郭亞軍教授,兼任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院、俄亥俄州西方儲備大學醫學院教授和美國國家“腫瘤轉移免疫治療研究室”主任。他每年一半時間在美國工作,一半時間回國工作,帶領中美學者穿梭在兩個實驗室之間。這種中國與外國進行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就是吳孟超院士和他的學生郭亞軍教授共同創建的“啞鈴模式”。當江主席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關切地問道:“你們和美國的這種‘啞鈴模式’的機製怎麽樣?”郭亞軍回答:“我們主要是利用國外最先進的設備技術和我國國內的人才優勢與病例資源,做出我們國內缺少而又無條件進行研究的東西,出了成果兩國分享,並拿回這裏繼續研究和向臨床使用過渡,使我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醫療技術,真正做到與世界接軌。”

  江主席聽了高興地說:“這個方法很好。”為了給江主席節省時間,郭亞軍教授打算隻請首長看幾個實驗室,而江主席說不急,要一個一個地看。他每走進一個實驗室,都要認真地看每台儀器,和教授、研究生一一握手,問年齡多大了,正在做什麽實驗。郭亞軍說:“這兒都是吳老帶出來的博士和博士後,除了我剛到40歲外,其餘都30歲左右。”江主席說:“噢,吳孟超同誌後繼有人啊!”

  江主席視察後,吳老撫今憶昔,心潮澎湃:半個多世紀以來,自己和戰友們一起在肝膽外科領域披荊斬棘,曆盡艱辛,雖然開創出今天這樣的局麵,但要最後戰勝凶頑的肝癌,還要走相當長的路,中國的肝膽外科事業任重道遠。如今我已年過七旬,有生之年要多給後人留點東西,以報答生我養我的祖國和人民,不負江主席對我的期望和重托。想到這裏,他揮筆寫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大字。

  從此,吳老以隻爭朝夕的精神,頑強地拚搏在攻克肝癌的前沿陣地上。

  吳老的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天涯海角,國內國外,請他開刀,等他會診……不管工作如何繁忙,他始終堅持主管病區,親自查房,親自為病人做手術。70多歲的老人有時一天接連做兩三台手術。有一年,他出差25次,乘飛機53次。每次出差前,他總是要把病人的醫療方案逐一過一遍,對重病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預作方案;出差在外地時,盡管天天都要接待病人,但晚上一定要掛長途電話到病房,讓值班醫生匯報當日的醫療情況;出差回來,一下飛機就直奔病房……

  對於吳老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廣大患者無不感動,各級領導無不稱讚。1996年元月,江主席簽發命令,中央軍委授予吳孟超“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當組織上將此事正式通知他本人時,吳孟超無限深情地說:“我這雙當年在南洋拿過割膠刀的手,今天能操起手術刀攻克肝癌頑症,完全是黨和人民培養的結果。這個殊榮不僅屬於我,同時也屬於我們肝膽外科的全體同誌,屬於中國肝膽外科事業。我國肝膽外科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我們黨三代領導人的心血。”

  吳孟超不會忘記,1956年,當毛主席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後,他與肝膽外科攻關小組一起,刻苦攻關,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第一”。1963年11月,吳孟超第一次應邀走進中南海,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巨大的關懷給吳孟超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吳孟超不會忘記,1978年後,他兩次聆聽了我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誌的親切教誨,出席了鄧小平同誌主持的全國科學大會,他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髒解剖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鄧小平同誌的教誨,科學春天的到來,極大地激發了吳孟超勇攀醫學高峰的鬥誌。

  吳孟超更不會忘記這些年來與江主席的交往。他決心在有生之年,為實現江主席的重托,為攻克肝癌、製服億萬人民健康的大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一位沒有打過仗的軍委主席

  1990年春天,數百名人民代表齊聚高大而寬闊的人民大會堂,為通過一項重要決定,他們在謹慎地行使著全國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

  80多歲的鄧小平堅決地提出了辭去軍委主席的職務,這個辭職要求被接受了,沒有人有權不讓這位80多歲的老人退休,他已經做得很多,他最有權力提出休息。

  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必須有新的軍委主席出來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

  黨的總書記江澤民被授予指揮這威武三軍的權力。這可是一個沉重異常的擔子呀!

  江澤民上大學時,學的是理工科不是軍事,1949年後,他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第一副廠長,上海製皂廠第一副廠長,一機部上海第二設計分局電器專業科科長。1955年赴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實習。1956年回國後,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副總動力師、動力分廠廠長,一機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一機部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所長、代理黨委書記,一機部外事局局長等職務。1980年後,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1982年後,任電子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等職務。1985年後,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1987年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

  他似乎什麽都幹過,但卻從沒帶兵打過仗。不過,說他在軍事方麵沒有任何經驗是歪曲事實,當他任上海市委書記時,他同時是當地武警部隊政委。關鍵是人民代表選舉了他,他就負擔起了這一重任。

  一年前,江澤民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就有人問他: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何時引退?這樣的職位又將由誰來接替?江澤民說,這“事關重大”,“需要由黨和國家來最後決定”。

  在江澤民總書記與其他五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德國廣播電台記者問:在不久的將來,中央軍委主席有可能發生變化嗎?

  江澤民說,他注意到國外報紙這方麵的報道,這不是個奇怪的問題。

  他說,鄧小平曾幾次提出來,希望新常委能很好地負起責任,“表達過這樣的願望”(即引退)。

  江澤民稱鄧小平是“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久經考驗的”,是中國這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他指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是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的。國家的軍委主席的變更則要經過全國人大。

  現在,人大代表們把他舉到軍委主席的位置上。事實上,他是先被中共中央選舉為中央軍委主席的。

  許多人對江澤民在電視上首次以軍委主席身份露麵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回憶起來仍曆曆在目。

  那是1989年11月的一天,空軍隆重集會,慶祝人民空軍成立40周年。江澤民首次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身份出現在會場。參加這次活動的還有楊尚昆、劉華清、楊白冰以及洪學智、秦基偉、遲浩田、趙南起等新的軍委領導成員。江澤民身著中山裝,楊尚昆身穿毛料大衣,主席台上其他人士均身著戎裝,肩佩軍銜。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大會上說,40年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空軍在軍委鄧主席、楊副主席領導下,取得了顯著成就。他號召空軍將士團結在以江澤民為首的中共中央周圍,為空軍現代化、正規化而奮鬥。

  楊尚昆代表江澤民主席致了賀詞。

  江澤民關心國防建設二三事

  1991年,江澤民出任總書記離開上海已有兩年多了,但他關心軍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好作風,仍在浦江兩岸流傳,在軍營內外傳頌――

  上海的人民群眾說,上海的軍政軍民關係越來越好,江總書記起了重要作用。

  上海的部隊官兵說,軍委江主席對軍隊建設一直很關心,他和我們軍隊早就心心相印。

  作為一個統攬全局,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對國防建設的關心是從整個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的。江澤民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期間,盡管工作千頭萬緒,然而對軍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傾注了滿腔的心血。

  1987年8月1日。吳淞口。

  江澤民率上海市委、市顧委、市紀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委武裝委員會的100多名領導同誌,來到馳名中外的軍事要塞,當年民族英雄陳化成抗擊英軍的吳淞炮台、當年淞滬戰役的重要戰場,進行國防教育。他們聽了警備區領導關於上海戰略地位的介紹,觀看了民兵軍事表演,還興致勃勃地來到海軍某部,登上軍艦,度過了一天難忘的軍營生活。

  國防教育要深化,首先領導幹部的國防觀念要增強。在江澤民的倡導下,上海市委常委確定,把“軍營一日活動”作為一項製度堅持下去,讓全市在職的數千名局級以上幹部在幾年內普遍到軍營體驗生活,加深對軍隊的了解,進一步懂得“天下雖安,國不可一日無防”的道理,更好地關心、愛護、支持軍隊建設。

  江澤民調北京工作後,上海的“軍營一日活動”還在延續。

  1989年“八一”前夕。上海市領導率全市116名局級以上幹部,來到“南京路上好八連”駐地,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八連的內務,觀看了八連官兵3公裏武裝越野、跨越百米障礙、戰鬥班敵火下運動。官兵們走獨木橋、翻“土牆”、跨壕溝、鑽鐵絲網,在泥地裏摸爬滾打,個個汗流浹背。那敏捷嫻熟的動作,雷厲風行的作風,一往無前的精神,局級幹部們看了連聲讚歎:“難以忘懷,難以忘懷!”

  幾年來,全市參加“軍營一日活動”和各類軍事活動的縣處級以上幹部有一萬餘名。為了增強中高級領導幹部的國防意識,江澤民總是身體力行。在上海工作的幾年間,凡是比較大的軍事活動,他都擠出時間參加。僅1988年至1989年5月,他和市委領導一道參加軍事活動,看望部隊就達十多次。在江澤民的提議下,上海市委確定,每年7月,常委集體聽取警備區軍事工作的匯報。1988年,市委將“全市各級黨政領導都要重視國防教育工作”寫進了五屆七次全會文件。

  在對全市人民開展國防教育中,江澤民十分重視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市民的素質,提高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振興上海做出貢獻。為此,市委把國防觀念的培養看成是城市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1988年6月6日下午。上海市委機關禮堂。

  江澤民和市委副書記曾慶紅、吳邦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趙啟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至立等領導接見了來滬治病的“鋼鐵戰士”劉琦,並請他為上海的黨員幹部作了報告。

  市委組織部將劉琦的事跡編成《生命之樹常青》的小冊子,把他的報告製成錄音磁帶,發到全市各基層黨組織,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了劉琦的自傳小說《去意彷徨》。

  1988年10月25日,江澤民在《解放軍報》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國防教育應納入思想教育總體係》的文章。他指出,“應當認識到,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是當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整個思想教育總體係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應當把它納入到這個總體係中去。”他還對如何解決全民國防教育社會化,如何納入思想教育總體係的問題作了論述。

  第二天,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也在頭版顯著位置全文轉載了江澤民的這篇文章,這對深化上海的全民國防教育無疑起了“推進器”的作用。

  幾年來,上海的國防教育方興未艾。

  江澤民在上海工作期間,對軍隊建設十分關心。他經常告誡“一班人”,既要看到上海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要看到上海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能把當年陳老總留下的軍政軍民團結的好傳統在我們手裏丟掉,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軍民團結,不能摻進一粒沙子。

  1988年1月4日,他在上海警備區常委擴大會上指出:保持部隊的穩定,對上海市整個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保證作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總是把部隊當做一個很大的依靠。

  “過去我們有句老話‘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我看這是一個真理。如果我們軍隊同誌和地方同誌團結一致,我看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江澤民在擔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期間,市委、市政府為上海的駐軍和優撫對象辦了許許多多有目共睹的實事:

  1986年,市政府撥出2000平方米統建公房指標,解決軍隊轉業幹部住房問題;撥款300多萬元支持第二軍醫大學營房建設,並劃出7000多平方米地皮給二醫大長征醫院;撥款90萬元解決上海警備區雲峰劇院和85醫院的人防工事建設。

  1986年5月,人武部改歸地方建製,有幾十名從事人武工作時間較長、家屬子女戶口在外地的軍官需要在移交時辦理隨軍隨調手續,但這與當時上海的有關落戶政策不相符合。正在駐軍和有關部門感到為難時,當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提出,對於人武部改歸地方建製要作為支持部隊精簡整編的一項政治任務,給予“特事特辦”。他強調指出:“中央5號文件的各項政策、規定,如幹部的移交、職工的安排、家屬的隨遷隨調等,是針對人武部改歸地方這一特定情況而製定的,它同平時一年一度的軍隊幹部轉業和家屬隨軍的規定是不同的。”經過“特事特辦”,使這部分軍官的實際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1986年至1987年,經江澤民簽發,上海市政府連續下發了三個有關支持部隊建設的文件,即《關於進一步做好現役軍人家屬工作,支持軍人在部隊安心服役的意見》《關於妥善解決隨軍的軍隊幹部家屬住房困難的意見》和《上海市優待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和革命殘廢軍人辦法》,從而使上海的擁軍優屬工作逐步走向製度化、法規化。

  分管全市經濟工作的副市長黃菊一再對經濟戰線的同誌說,上海對國防現代化負有重大責任,在國防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為部隊服務應貫徹“微利保本”的精神,有時甚至準備吃點虧。從保衛國家的長遠利益看,這筆賬是合算的。

  從1988年開始,上海市政府在地方財政也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決定為駐軍的全民所有製企業免稅兩年,並為駐軍提供了近千萬元無息、低息貸款。上海警備區14個以安置隨軍家屬為主的小型企業,上海各有關單位從技術力量、設備到產、供、銷等各個方麵給予大力扶植,使這些家屬工廠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江澤民在任上海市市長期間,不僅關心上海市民的“菜籃子”,而且十分關心上海駐軍連隊的“菜籃子”工程。在上海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市政府想方設法滿足部隊的需要,做到了“標準內保證供應,緊俏商品照顧供應,特殊需要優先供應”。

  1988年底,部隊老戰士推遲退伍,給地方的優撫安置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為此江澤民同誌專門在一個文件上批示,要求地方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部隊做好工作,並請副市長倪鴻福深入區、縣,具體部署落實。

  每逢征兵,江澤民都親自作動員,並向全市市民發表電視講話。這個傳統被後來的市委領導傳了下來。

  1986年9月19日,江澤民在全市征兵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天,我做市長的親自過問,你們區長、縣長要上行下效,回去後也要親自動員。征兵是以命令的形式傳達的,命令沒有什麽商量餘地,命令就要堅決執行!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征兵任務,為部隊送好兵,送強兵,上海市政府實行了“三招服從一征”,即招生、招工、招幹服從征兵的政策;對應征青年實行了入伍、招工“兩張通知”一起發的規定。1989年2月28日,市政府頒發了《上海市征兵工作懲處規定》。1989年4月16日,市政府又下發了《上海市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實施細則》。這些政策和規定,從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應征青年和其家長的後顧之憂,保證了征兵任務的完成。近幾年,上海市無責任性退兵,被南京軍區評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江澤民對軍隊轉業幹部的安置,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軍地兩用人才的開發使用,擁軍優屬工作也很關心,經常過問,聽取匯報,及時指示。

  江澤民還對預備役和民兵工作十分注重。

  1987年3月12日。連綿的春雨剛停。上海南京路民兵正在開展為民服務活動,十裏長街蕩漾著春天的氣息。

  下午2時,江澤民等市黨政領導來到南京路上,視察民兵為民服務活動。當江澤民聽到南京路民兵自1981年3月以來堅持每月20日上街義務設攤為群眾做好事,他連聲稱讚道:“好,很好!南京路民兵帶頭傳播社會主義新風,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在上海市服裝商店門口,江澤民見上海市民兵建設精神文明標兵陶依嘉正在開展免費為群眾測血壓、小病問詢等服務活動時,他握著小陶的手說:“你們雷鋒精神學得好!”

  接著,江澤民來到第一食品商店門口,見到民兵正在為群眾修補雨鞋、雨傘,他風趣地說:“你們真是送來了‘及時雨’呀!”在場的群眾鼓起掌來,掌聲在十裏長街回蕩。

  南京路民兵為民服務已堅持了十年,被譽為“不穿軍裝的好八連”。

  1987年3月,春雨。

  江澤民和上海警備區領導驅車來到位於嘉定縣的上海冶金設備製造廠,視察了普陀區長風民兵高炮團。

  警備區和普陀區人武部領導向江澤民匯報了全市民兵和長風民兵高炮團的情況:上海民兵實現了三級武器管理網,已連續三年安全無事故,受到總參謀部和南京軍區的表彰;長風民兵高炮團在南京軍區和上海警備區組織的實彈射擊中,四次取得了優秀成績。

  江澤民聽了介紹,十分滿意。這時,雨越來越大,他情緒高昂地冒雨觀看了民兵高炮射擊演習。

  接著江澤民又到普陀區人武部和地處長寧區的上棉五廠,視察了民兵武器庫。他仔細詢問了民兵武器管理情況,要求各單位管好民兵武器,做到萬無一失。

  江澤民事務繁忙,有多少軍民關心的事需要他操心啊!然而,他對民兵武器管理著實沒有少操心。

  在1988年1月召開的警備區黨委擴大會議上,他作了有關加強軍民團結的重要講話後,會議主持人宣布散會了,他突然又說,等一等,我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說一下,武器管理可是一件大事,千萬要管好,決不能出事啊!上海各級人武部門沒有辜負江書記的期望,上海的民兵武器管理,已連續七年安全無事故。

  1988年3月,江澤民針對改革開放,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責任製後民兵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撰寫了關於民兵、預備役工作納入企業管理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上海具有較強的產業和科技優勢,較強的城市綜合功能,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一支龐大的產業大軍等特點,全麵論述了民兵、預備役工作納入企業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章指出:必須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牢固樹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切實重視和加強後備力量建設。

  曆史經驗證明,隻有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才能使一個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企業要抓好生產,離不開安全工作保障;一個國家要搞好建設,更需要有強大的國防來保證。”

  1988年12月9日。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警備區聯合召開民兵、預備役工作“八納入”學術研討會。就在這次會議上江澤民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後指出,我們雖然處在相對緩和時期,但並沒有排除發生局部戰爭和邊境衝突的可能性。我們決不能放鬆警惕,應當居安思危。

  他告誡大家,上海是一個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大城市,一定要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麵,保持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局麵。各種敵對勢力,不論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隨時都可能對我們的經濟建設進行破壞、幹擾。我們要提高警惕,要警鍾長鳴,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輕心。

  他提醒各級領導說,為消除上海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要充分發揮民兵在維護社會治安中的骨幹作用。民兵、預備役人員是人民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社會治安方麵是有義務的。真正有了緊急情況,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民兵,確實可以起很大的作用,這已被曆史並且將繼續被曆史所證明。我們決不能把民兵、預備役建設看成是可有可無的事。隻有在平時重視和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才能在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

  鑒於當時的形勢,這篇講話的全文沒有見諸報端,今天看來,確實意味深長。

  對學生軍訓工作,江澤民極為關注,多次指出:“學生搞不搞軍訓大不一樣。”

  1988年8月30日,黃浦區體育館。

  剛從北戴河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回滬的江澤民,還顧不上處理各種事務,就檢閱了上海市高一新生暑期軍訓隊列會操,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看了同學們的隊列會操,我被同學們的青春活力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所感動。組織學生軍訓,有利於學生學習解放軍的高度組織紀律性,有利於增強國防觀念。希望全市的學生軍訓逐年開展,一年比一年搞得更好!”

  上海掀起了空前的“軍訓熱”。大學生要求軍訓,中學生也要求軍訓。

  上海新客站落成後服務質量要求達到一流水平,於是,鐵路局也要求開展對職工軍訓。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確定了“兩個引進”的方針:對外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對內引進解放軍嚴明的紀律和優良的傳統。於是,2000多名青工分期分批在上海警備區“葉挺團”幫助下搞軍訓,他們以新的風貌上崗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管理。

  希爾頓、太平洋、錦江、和平、華僑、國際等上海著名涉外賓館飯店的800多名職工先後組織軍訓,使這些在豪華大飯店工作的年輕人,思想上有了一根國防的“弦”。

  1988年以來,上海20餘所大學近10萬大學生參加了軍訓,近12萬中學生接受了軍訓。新一代國防後備軍正在浦江兩岸茁壯成長。

  1989年4月,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上將在上海考察後作了這樣的評價:“上海對國家的貢獻很大,對國防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同樣也了不起!”

  江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對國防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將載入史冊。

  江主席冒雨登上!望塔

  1995年6月的一天,對某部邊防連官兵來說,是個很不平常的日子。

  幾天前,連隊接到通知,江澤民主席要來哨所看望指戰員。喜訊傳來,幹部戰士無不歡欣鼓舞。可這裏地處邊界,路途遠路況也差,又趕上連下了三天雨,官兵們不免有些擔心。

  高高的%)+望塔上閃現出一雙雙翹望遠方的眼睛。淅淅瀝瀝的雨,把還有積雪的山嶺滋潤出一層新綠,也使山路更加泥濘。上午11時,哨兵從望遠鏡中發現,繚繞山間的公路上出現了一輛中巴,在風雨交加中緩緩向哨所駛來。半小時後,一個魁梧的身影從車上走出。是江澤民主席!江主席冒雨與列隊的邊防連全體官兵一一握手,親切問候。

  這裏的“老邊防”們不止一次見到過江主席了。1991年冬天,江主席曾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登上過高高的%)+望塔。時隔四年,江主席又一次來到邊防部隊。他驅車四個多小時,行程數百裏,頂風冒雨,風塵仆仆,來看望官兵。江主席四年兩次到這一帶邊防,一寒一暑,兩個時節,一樣的深情:邊關戰士的冷暖時刻裝在軍委主席的心中,邊防團團長緊緊地握住江主席的手,激動地說:“邊防團全體官兵感謝總書記的關懷。”

  雨沒有停。江主席不顧長途驅車的勞頓,向高高的%)+望塔走去。

  哨所排長見江主席步履穩健地登上77級台階,以標準的軍人姿態向主席報告了哨位執勤情況。江主席筆直地站在雨中接受報告後,走上前去,與哨所劉日行、單曉偉等七名戰士親切握手,詳細地詢問戰士家在哪、當兵幾年了、在這裏生活習不習慣,當江主席看到戰士們的衣服被雨淋濕時,握著哨兵韓文明的手說:“衣服穿少了吧,這裏氣溫低,當心感冒,執勤時一定別忘帶雨衣……”這時,韓文明看到,江主席的上身也全都被雨淋濕了,褲子上還濺著泥水。被雨水打濕了的韓文明雖覺透心涼,可胸中湧動著一股暖流。

  在高高的%)+望塔上佇立遠眺,四周樹木蔥蘢,一片翠綠。江主席連連稱讚,年輕的士兵們用青春和熱血在建設著美麗的第二故鄉。團政季向江主席介紹了這個邊防連的光榮曆史:這個連隊在戰爭年代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解放後,風雨兼程,開赴這裏,結茅為屋,築起了新中國的邊防哨所。官兵們憑著對祖國赤誠的熱愛,曆經幾代人艱苦創業,才把腳下這片土地建設得如此美麗。江主席聽說後,非常高興。他欣然走到界碑旁,以身後的巍巍青山為背景,讓記者照了張相。手撫那座界碑,極目遠方,江主席讚揚邊防連官兵:“過去你們在捍衛和平保家衛國中立了功,現在你們又為國家經濟建設枕戈邊關,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

  當江主席從%)+望塔下來,踏著泥濘走到連隊營門時,36名官兵肅立雨中。江主席朗聲地問:“同誌們好!大家辛苦了!”這問聲同戰士們“為人民服務!”的應答聲一道,融入山穀,在山中回蕩。進了連隊榮譽室,江主席左手拉著連長的手,右手拉著指導員的手,讓這兩位戍邊的帶兵人坐到自己身邊後,準確地說到連隊多少人,其中有多少幹部、多少戰士。指導員感到又驚奇,又敬佩:總書記日理萬機,卻對一個邊防連隊了解得這般詳細。當指導員匯報黨支部按照江主席“五句話”總要求建設連隊的情況時,江主席連說:“好,好,你們長年駐守邊防,非常辛苦,請你們向今天沒在場的同誌轉達我對他們的問候!”此時,江主席心裏還惦記著在哨位上冒雨為祖國和人民站哨的戰士們。

  午飯時間早過了。江主席來到了連隊飯堂同大家一道就餐。江主席不停地給同桌的戰士朱海、劉培強、廖宏劍夾菜,指導員給江主席倒了一杯飲料,代表全連官兵向主席敬“酒”,主席見指導員站起來,也放下手中的碗筷,站起來說:“我也站起來喝,這樣才平等嘛!”指導員又給主席夾了一塊肉。主席問:“肉是買的嗎?”指導員說是自產的,連隊每月保證殺一頭豬。主席說:“這很好!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曆來是我軍的光榮傳統,到什麽時候也不能丟啊……”隨後,江主席又拿起水杯,逐一向各桌連隊官兵敬“酒”,還說“我主要是敬戰士們一杯‘酒’。”這時,飯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副團長楊立成唱了一首《小白楊》,主席邊聽邊輕輕合掌擊節而歌,對身邊的軍區司令員說:“部隊有人才啊……”隨後江主席又提議北京來的同誌也唱一首歌。於是,隨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唱起了大家熟悉的《說句心裏話》,送給邊關指戰員。“說句心裏話,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發……”官兵們聽著這親切的歌聲,想到祖國內地來的親人沒有忘記他們,這樣理解他們,心裏頓時感到熱乎乎的。

  13時零5分,江主席乘車離開連隊,全連官兵列隊歡送。江主席打開車窗,揮手致意。斜風細雨飄進車內,又一次打濕了江主席的衣服,可他仍不停地向戰士們揮手。

  中巴車漸漸遠去,消失在茫茫雨霧中,卻在邊防戰士心中……

  離開連隊後,總書記還牽掛著%)+望塔和哨所的77級台階。在車上,他囑托同行的副總參謀長、軍區司令員和連隊駐地省委書記說:“一定要把哨所前的77級台階削掉,把那條小路修成一條可以四人並肩行走的水泥路,便於戰士執勤、放哨,邊防戰士太辛苦了……”第二天,江主席又說起哨所修路的事,並和有關領導同誌詳細地商定了修路的時間、經費等事宜。

  邊防哨所的那條小路連著北京,連著中南海,總書記和邊防戰士心心相連啊。

  十天後,當總書記聽說哨所那條新修的水泥路已經破土動工的消息時,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