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8章 三進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輝燭千秋(21)

  一大早,中央黨政軍群機關和首都各族各界代表,鄧小平同誌生前友好、家鄉代表就懷著悲痛的心情,從四麵八方絡繹不絕地來到人民大會堂,參加追悼大會。

  追悼大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主持。

  上午10時整,李鵬同誌宣布追悼大會開始。全場肅立,默哀3分鍾。由500人組成的軍樂團奏起悲壯的哀樂。

  默哀後,人民大會堂奏起了莊嚴的國歌。雄壯的旋律,表達著億萬人民共同的心願: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堅定不移,滿懷信心,一定能夠把鄧小平同誌開創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堅持下去,勝利地達到我們的目的地。

  接著,江澤民同誌含淚致悼詞。他在悼詞中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同誌光輝、戰鬥的一生和建立的豐功偉績。他指出,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上,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又領導人民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要把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兩次偉大革命的進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兩次偉大革命,兩次曆史性飛躍,造就了兩個偉大人物,這就是毛澤東同誌和作為毛澤東同誌的戰友、事業繼承者的鄧小平同誌。

  江澤民說,鄧小平同誌留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財富,就是他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製訂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世界範圍來說,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取得政權以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需要很好總結和探索的重大曆史性課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麵和新成就,使我們從曆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認識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正確的。這個理論,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江澤民指出,鄧小平同誌不僅以他創立的光輝的革命理論指引著我們,而且以他在長期革命實踐中錘煉出來的鮮明的革命風格感召著我們。他的風範同他的事業和思想一道,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江澤民強調,鄧小平同誌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製訂的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更高地舉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信念,也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和願望。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用這個理論武裝頭腦,統一認識,同心同德,開拓創新,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排除各種錯誤傾向的幹擾,在任何情況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江澤民最後說,鄧小平同誌和我們永別了。他的英名、業績、思想、風範將永載史冊,世世代代銘刻在人民的心中。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能夠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堅定不移,滿懷信心,把鄧小平同誌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江澤民同誌致悼詞後,全場向鄧小平同誌的遺像深深三鞠躬。

  上午10時58分,追悼大會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結束。隨後,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等與鄧小平同誌的親屬一一握手,表示親切的慰問。

  “鄧家老院子”尋根索源

  25日,天沉沉,廣安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深切哀悼故鄉人民最崇敬和懷念的親人――鄧小平。

  清代光緒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在四川省廣安州協興場姚坪裏(今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

  鄧小平故居是四川常見的農家三合院,整個院子呈“凹”型,即四川人說的撮箕口形,修建於清末。院子坐北朝南,分堂屋、廂房、殿堂、客房、臥室、磨粉房及豬、牛圈舍,麵積約700平方米。整個建築土木結構,青瓦蓋頂,竹片為牆。宅周茂林修竹,翠綠欲滴。一條水泥路直通門前,一看便知這條路是專為參觀者而修的。

  庭前,有一雄一雌的兩株蘇鐵,昂首蒼穹,渾身鐵甲。附近村民說,這兩株鐵樹極有靈氣,1977年小平“複出”時,它們便開出燦爛而鮮豔的花,這是百年難遇的奇事,此後年年盛夏繁花怒放。雄花約高0.6米,狀如寶塔;雌花形似鵲巢,大如籃球,實為一大奇觀,吸引著眾多的參觀者。

  當地人把鄧小平舊居稱為“鄧家老院子”。解放後,這裏住進了14家農戶,其中有鄧小平的舅舅淡以興。到了1987年至1988年間,這14戶人家生活富裕了,再也不願擠在這狹小破舊的屋裏,才逐漸搬出去另蓋新房。於是,這些空房就陳列了鄧小平的照片和舊物,專門供人參觀。據管理人員介紹,他們本來也打算把小平舊居修整得像樣點,但小平同誌一再叮囑:“照原樣,不搞紀念館”。他們也隻好尊重他老人家的意見。但越是這樣“原封不動”,越像磁石般吸引了萬千參觀者。近年來,參觀鄧小平故居的人絡繹不絕。一個港澳旅遊團中年過花甲的老太太說:“真了不起,山溝裏飛出金鳳凰。”一些外國朋友到這後拿起相機不斷拍照。

  院子當中是堂屋,兩邊偏房各有數間,中間有小壩子,壩子四周有青綠蔥蘢的芭蕉、翠柏,略走近些看,堂屋正門上方有一塊匾,上麵方方正正地寫著“鄧小平同誌舊居”。門的兩邊有一對用金色的字鐫刻而成的楹聯,聯曰:

  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傑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

  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

  這楹聯是四川著名作家馬識途撰寫的。

  據說“老院子”正堂中央早年是供有神位的,如今這裏懸掛著各種圖片。其中有鄧小平赴法勤工儉學、紅軍時代、抗戰、解放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後各個時期照片。當然還有在聯合國大會上慷慨陳詞的偉人英姿,在日本、美國從事外事活動的“小平風采”。這些照片,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鄧小平80多年光輝卓越的革命生涯。

  牌坊村目前尚存的最老的一本鄧氏家譜記載,鄧小平祖籍乃江西吉安廬陵。據說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時任兵部員外郎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鄧鶴軒,受命帶兵入川,參加了統一全川的戰爭。四川戰亂平息之後,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開發四川,朱元璋下令向四川移民,並鼓勵朝廷官員舉家遷川,於是鄧鶴軒就安家於川東廣安州姚坪裏,開始了鄧氏家族在廣安的曆史。

  這本鄧氏家譜還說,鄧家在曆史上代有名人。其中有“文行魁蜀”鄧顯,吏部尚書晉大學士鄧士廉,明萬曆進士、南京戶部主事和湖廣按察司副使鄧士昌,清乾隆翰林學士、大理寺正卿鄧時敏等。曆史進入20世紀,鄧氏家族又誕生了一位震驚世界的偉人。從鄧鶴軒入川算起,至此計524年,鄧氏家族繁衍到第19代。

  對偉人尋根索源,我們發現一個偶然的巧合:一代偉人毛澤東、鄧小平的祖籍都在江西吉安。

  據有關資料考證,毛氏家族可溯源至元末明初。韶山毛氏始祖毛太華,生於元末至正元(辛已)年(公元1341年),是江西吉州龍城縣(今吉水)人。紅巾起議時,年輕的農夫毛太華丟掉鋤頭,拾起長矛,投奔了朱元璋的隊伍。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毛太華先後生了4個兒子,分別取各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數年後,毛清一,毛清四又遷到了湘潭的七部七甲(就是今天名聞天下的韶山),至此毛氏家族便在韶山繁衍開來。過了552年,即1893年,毛氏家族的第20代孫毛澤東誕生了。

  鄧家老院子左邊橫房的第一間廂房是當年小平的居室。現在屋內陳列著一張極其普通的舊得發黑的條桌和一張依稀可辨、做工精細的木床。管理所所長陳賢鬆老人嚴肅而肯定地說:“據考證,舊居的那架床就是小平小時候用的那架床。小平就是在這龍鳳床上來到人間的。”據說,德國著名作家烏利?弗蘭慕名來小平舊居瞻仰時,曾在這張床上睡了一晚。這位外國作家高興地說,在這張床上他做了一個好夢。後來他寫了力作《鄧小平傳》。

  與左廂房相對的是3間右廂房。這裏有小平父母睡過的床和一座石磨等。其中兩間如今成了舊居管理所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和照相營業室。

  村裏的老人說,牌坊村本來是有牌坊的。清代因鄧家出了翰林學士,乾隆賜禦旨建石牌坊一座。牌坊高兩丈有餘,做工極為考究,上鐫有“德政牌坊”4個字。自“德政牌坊”立起來後,便有了“牌坊裏”這個地名。在“倒鄧”的年月,有兩位戴紅袖標的“革命小將”將炸藥包枕於牌坊柱下,隨著“轟”的一聲巨響,牌坊村民便麻木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目中神聖的牌坊淒然倒下。

  新中國成立後,牌坊裏順乎民意地改名為牌坊村。其後,隨著小平的沉浮,牌坊村曾幾易其名,令人啼笑皆非。三年自然災害,百餘人的牌坊村竟病餓死40餘人。從生死線上掙紮過來的人在回憶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時說,為了活命,匯集在牌坊村路上的全是剝樹皮、刨樹根、挖野菜的災民。在那憂患深重的非常時期,小平的“貓論”如一枚重型炸彈,引起一個時代的震蕩。“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雖隻是四川一句農家俗語,可經過嚴酷的政治錘煉和貧困生活的磨難之後,它便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由貧窮走向富裕的政策和理論的基礎。於是乎,牌坊村便被譽稱為“偉大大隊”。可惜好景不長,“牌坊村”不久又被塗成“反修大隊”……

  在牌坊村,如今還流傳著那個時代的順口溜:“我是廣安叫花子(乞丐),最恨江青幾爺子。小平同誌快出來,免得我們餓肚子。”

  1977年,“打不倒的小個子”再度出山,喜訊傳來,牌坊村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隨即,一塊嶄新的“牌坊村”村牌掛了出來。

  私塾先生贈送學名

  鄧小平的父親叫鄧紹昌(文明),清末曾就學於成都法政學校,以後長期在外謀事,民國三年時作過縣上的團練局長。他的母親姓淡,是廣安縣望溪鄉人,16歲嫁到鄧家。鄧小平是她的長子。

  從家譜記載上看,鄧紹昌這一家不能算人丁興旺,到了鄧紹昌這一代已是三代單傳。大概出於望子成龍的願望,鄧紹昌給他的頭一個兒子起名叫鄧先聖。

  農曆1909年正月十五剛過,不滿五歲的鄧小平被叫到父親跟前。鄧紹昌嚴肅地對兒子說:“賢娃兒,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今天送你發蒙。從現在起就要發憤讀書,好好聽先生的訓導。”

  鄧小平目不轉睛地望著父親認真地點了點頭。母親急忙替他換上一件嶄新的土蘭布長衫,父子虔誠地向神壇上的列祖列宗牌位叩首後,便一道離家去塾館。

  這是一處設在塾師家中的教館,朝門懸有妙趣橫生的楹聯:“老夫耄矣無能為隻得猶開子曰鋪;蒙童懵焉有何識初來且讀教科書。”橫批:“聖道維新”。此聯膾炙人口,塾師遠近馳名。教室就是一間廳堂的廂房。塾中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紅紙楷書豎寫大字,兩旁分寫著“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核桃大小的字。父親牽著小平徑直走到神位前,點上帶來的香燭,引導小平向孔夫子行跪拜禮,然後向端坐側旁的先生兩揖三叩頭。先生在受拜時說了發憤攻讀,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吉慶話,向新學生表示祝福。接著,父親一揖,雙手遞上一個紅紙包“請先生笑納”。按舊時的習俗,發蒙是兒童讀書的第一天,學穀照交外,必須送一份賀禮。當時,這沉甸甸的紅包中裝著八百文銅錢。

  拜師禮畢,鄧紹昌一旁落座。先生拿出一本《三字經》,用紅筆將後頁八句圈出,教小平跟著念:“幼兒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先於前,裕於後。”讀過三遍,掩卷贈書,並讓小平入座,隨即把著他的小手填寫“幼學壯行”四個紅模大字,又工整地寫上學名――“鄧希賢”。原來,私塾教師對“先聖”名字十分不滿:孔子且稱“聖人”,你怎麽能“先聖”呢?

  從此,鄧小平開始了他的人生的啟蒙學習,“三伏”“三九亦不缺課。私塾的功課有三項:讀書、寫字、作文”啟蒙兒童隻是讀與寫。讀是識字教育,先生單個教授,不講解,誰成績好先生就教得多。小平天資聰穎,不到一年時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三字幼儀》等啟蒙雜書他都讀了,而且背得滾瓜爛熟。按照私塾的規矩,頭天教的課文,第二天就得熟背,如背誦有錯漏或不流暢,先生就用戒尺打學生的手板,並罰跪在孔夫子神位前朗讀,直到死記硬背清楚方準回家。這種囫圇吞棗的教與學,對年幼而活潑的小平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好在他的記憶力極強,又挺用功,所以從來沒挨過手板,深得先生的喜愛和同學的羨慕。

  習字是私塾每天的必修課,先生反複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字猶如出馬槍,會寫就是打馬槌”。小平對這些“千古信條”不能明白,但他對寫字特別有興趣。“端端平坐,手握筆管,對準鼻梁,飛龍走蛇”,他感到十分神氣。私塾寫字一般有三個程序:首先是寫紅模字,即先生把手執筆,教學生練習基本筆畫,寫些“一去二三裏,王子去求仙”等詩句;其次是影寫先生寫好的樣子,稱之“蒙格”。待有一定基本功後便臨摹王顏魏柳碑帖,大小楷並行。小平每天從不懈怠,兩篇小字四篇大字準能按時交給先生批改。先生搖頭晃腦地看著,對寫得較好的字用朱筆畫圈,孩童戲稱為“大鹽蛋”;寫錯了就打上一個,叫做“紅筷子”。小平總是“大鹽蛋”比“紅筷子”多,有許多時候竟無一個,先生給的“大鹽蛋”多,家長是要獎賞的。每天下學,小平總是快步如飛,因為媽媽和姐姐在朝門口等他,姐姐急著數他的大紅圈,媽媽則塞給他一個滾燙的大雞蛋。如果父親在家,見著兒子回來,會當即端坐在堂屋“太師椅”上檢查作業。前後對照,左右審視,凝思良久,方吐出一句話:有長進,要刻苦。小平這時趕緊回答:“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話畢似箭離弦,跑出家門,去找小夥伴打“泥巴仗”了。

  小平不滿七歲便結束了私塾的學習,進入協興小學堂接受初步的新式教育。經過私塾的嚴格訓練,他的書法有了良好的基礎,直到晚年其字依然剛勁有力,這或許可以說是他童年時代入私塾學習的最大收益。20世紀90年代,離鄉70餘載的鄧小平為廣安建設相繼題寫了“萃屏公園”“涼灘電站”八個大字,現均分別鐫刻在兩地門首。每當年長的鄉人們遊園或參觀而見其墨跡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說起他童年入塾的故事。

  童年頑皮不信邪

  離小平家半裏之遠有一石壩,從協興到廣安的大路穿石壩而過,路旁有兩塊神道碑,是清朝嘉慶年間朝廷為表彰兩名廣安籍高官鄧時敏和鄭人慶的功績而賜造的。石碑高3米,寬1米多,鑲立在兩個巨大的石烏龜背上。當地庶民對這兩個大人物是尊崇的,流傳著一些敬畏兩人的神話,連兩塊神道碑似乎也摸不得,攀不得。有一次,鄧小平與小夥伴在石壩裏玩耍他看著碩大的石烏龜對小夥伴說:“我們爬到烏龜背上去耍好不好?”小夥伴都嚇住了,紛紛拒絕說:“爬石烏龜會肚子痛!”“聽大人說,得罪了神碑家裏要招災的!”鄧小平卻壯起膽子說:“一個石頭打的烏龜有那麽大的本事,我不信。你們不敢爬,我去試試!”說著他走向神道碑,爬到石烏龜伸出的腦袋上,坐在上麵踢打著兩腿喊道:“快來喲!好耍!好耍!”其他小夥伴見了都驚叫著跑過來說:“賢娃爾,快下來,你要惹禍的!”“你惹了禍我們也跑不脫!”小平還是若無其事地玩著,扭轉身來向烏龜背上爬去說:“惹禍就惹禍,看它怎麽奈何我!”最後爬到神道碑上坐著,小夥伴們是又驚怕又羨慕地注視著小平。以後小平經常爬到石烏龜及神道碑上去玩,其他小夥伴慢慢地膽子也大起來,跟著小平一起爬到石烏龜背上玩。

  關於鄧小平的童年,還有很多傳說。胞弟鄧墾曾有如下回憶:

  有這樣一些故事,都是我媽媽、我姐姐她們講的。我們那個家鄉,有一個姓劉的,是個地主,和我們家和我父親他們有些來往。那個時候父親不在家,家裏很困難,不是過年過節要寫個春聯嗎?寫對子啊。那個地主他有文化,又會寫又會畫。那時候,就請他寫個春聯,買了張紅紙,請他寫個春聯。他那個家夥很壞,他就寫幾句話,挖苦我家裏麵。我家裏麵我母親,我姐姐她們都不識字,不知道啊。他(鄧小平)看到了,看到了之後他很生氣,把它撕掉,自己又買了幾張紅紙。他那時還很小啊,自己來寫,寫個對子貼上去。

  小平童年、少年時期正是中國變革、動亂的年代。全國、四川都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這些曆史浪潮也衝擊著沉睡的廣安。1911年夏秋,四川人民掀起了“保路運動”,6月成、渝兩地的保路風潮傳到了廣安,也傳到了協興這樣的偏僻小鎮。最初是一些號召參加保路運動的宣傳品,如《來日大難歌》,這類歌謠在學校廣泛地傳播開來。全川罷市、罷課風潮掀起後,協興場上一些店鋪也關門罷市,北山小學也罷課放假。廣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社會的黑暗給小平以強烈的印象。

  能言善辯傳為佳話

  1915年,小平插班在廣安高等小學堂讀書。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擴充,他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也越來越動腦筋,越來越講究科學。在他讀高等小學堂時,班上曾發生過一件轟動全校的奇事,和小平要好的同班同學李再標要割肝救母。李出身廣安一個富商家庭,是個深受母親寵愛的孩子,他對母親亦十分孝順。不久前他母親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李再標得知後十分焦急。由於他讀了不少舊書,受傳統封建禮教的毒害比較深,於是一些孝子離奇古怪的行孝故事啟發了他。認為隻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母親吃,便會治好她的病。為了表示自己盡孝和挽救病重的母親,他決定割肝救母,幸好被及時發現阻止,刀子隻在胸脯上劃了一個口子。

  小平聽說後馬上去探望。他問明了事情的原委後嚴肅地對李說:“你是有點科學知識的學生,肝子是藥物嗎?能治好你母親的病?你割了肝後還能活命?既然你母親很愛你,她又重病在身,如果你割肝而死,你的母親一定為你的死而傷心,以致命歸西天,結果是你想治母病而適得其反。”

  小平這番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話說得李再標羞愧無言,見此情形小平又耐心地安慰道:

  “你也是讀新學的學生,要相信科學,今後再不要做這樣的蠢事了,你還是先請幾天假回家請醫生給母親治治病,好好照顧她老人家,這才是你作兒子的真正孝心。”

  李再標醒悟了,請假回去侍候母親。小平相信科學能言善辯,開導李再標的事受到了普遍讚揚,一直被縣立高等小學堂的師生傳為佳話。

  走出山城

  五四運動前後,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一些誌士仁人倡導的留洋運動達到了高潮。法國是比較先進的歐洲國家,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它的影響很快就遍及全國。1918年,重慶商會會長汪雲鬆在重慶夫子祠開辦了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當時鄧小平正在廣安讀中學。

  父親鄧紹昌從重慶來信,主張兒子去報考留法預備學校,將來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去法國學習。鄧紹昌做出這樣一個不平凡的決定不是偶然的,他是在成都受過幾年新式教育的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對軍閥統治、教會橫行不滿,希望兒子到歐洲去學點真本事,將來光耀門庭,報效社會、國家。

  對於父親的意見,小平十分高興地接受,因為這與他科學救國、工業救國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母親卻竭力反對,她認為小平年紀太小而且從未出過遠門,現在到外國去她很不放心。最後擋不過父子的一致勸說,還是為小平收拾了行裝。

  1918年的下半年,14歲的鄧希賢和他的叔父鄧紹聖還有一名叫胡明德的同鄉,一起離開了廣安。

  從廣安到重慶的幾百裏水路遙遠而漫長。那時,鄧希賢腦子裏想的是外出學點本事,沒有想到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父親為兒子選擇了留洋的路,以後的路,是兒子自己選的。

  1919年秋,鄧希賢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這所學校為鄉下來的學生打開了眼界,在那裏讀過書的青年,後來有許多人投身革命。其中,除了鄧小平,還有聶榮臻。在重慶這段日子裏,最使他們難以忘懷的是他們的校長汪雲鬆。建國後,鄧小平說汪雲鬆為共和國培養了兩名副總理。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這時的鄧希賢有了樸素的工業救國的愛國思想,他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製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

  1920年8月27日,從重慶留法預備學校畢業的83名川東子弟,告別家鄉,乘船離開了重慶,鄧希賢是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他們沿著浩蕩的長江激流,走出了封閉在萬山之中的綠色家園,離開了疤痕遍體、病痛呻吟的國土。

  牌坊村裏的小平親戚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