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5章 核戰爭幽靈出沒!鬥美帝炮擊金門(3)

  2月8日夜開始至12日,駐守大陳島之國民黨軍第46師和直屬炮兵、軍官戰鬥團等18000餘人及大陳居民14000餘人,共32000餘人,在美國第七艦隊直接參與下,撤逃台灣。

  撤離前,蔣經國從軍艦上取下一麵“中華民國”國旗,在島上舉行了最後的升旗儀式。蔣經國對在場眾人說:“不要難過,不要失望,此刻我們要下決心打回來。”也許,蔣經國為此心願一直在奮鬥,但最終至死也沒能再回到大陳島。

  軍艦起錨了,大陳島守軍司令劉廉一望著四處吐火冒煙的大陳島,淒然歎息:“完了,什麽都完了,落了一場空。”

  整個撤退行動在2月11日晚完成,島上守軍16353人和平民17132人全部分批運到台灣。居民不願走者慘遭槍殺。撤逃前,國民黨海軍爆破組在大陳島上進行瘋狂破壞,把大陳居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炸成一片焦土和瓦礫,把幾十個村莊燒為灰燼。大陳島國民黨軍頭目劉廉一在逃走之前,曾對合眾社記者說:“當我們離開時,島上隻剩下死人。”

  解放軍根據隔海觀察和情報偵察發覺敵人撤逃後,立即進占浙江沿海島嶼。

  2月8日至14日,浙東前指所屬部隊先後進占北鹿山、漁山、披山諸島。22日,又出動飛機轟炸南鹿山島,島上守軍於25日倉皇逃竄台灣,人民解放軍當即進占該島。至此,浙江東南沿海島嶼,全部回到人民的懷抱。

  蔣介石拒絕放棄金、馬人民解放軍取得浙東作戰勝利後,便開始實施福建沿海的作戰計劃。

  台灣戰爭一觸即發,美國政壇一片混亂。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格林寫信給艾森豪威爾總統,表示:“協防金門”,可能使美國“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刻,為一個並不會影響到我國重大利益的問題,而卷入戰爭的漩渦”。

  許多美國官員同意上述觀點,認為美國應信守對台灣安全所做的承諾,但極力反對美國以武力保衛金、馬。

  美國國務院認為,“保衛金門”很可能使之和中共,甚至和蘇聯發生直接衝突,因而一再建議國民黨當局撤離金門、馬祖。他們甚至提出以美國陸戰隊和戰鬥機群駐守台灣,換取台灣當局撤離金門、馬祖的建議。

  蔣介石斷然拒絕了這類建議。他到台灣後,一直以“反攻複國”來激勵殘軍敗將,說是“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如果可作反攻跳板的沿海最後兩個島嶼再丟掉,誰還會相信他能“反攻複國”呢。

  美國準備使用核武器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最後支持了蔣介石的觀點。他認為,國民黨的軍隊之所以能在丟失大陸後保持相當高的士氣,主要是他們相信總有一天會打回大陸,放棄金門、馬祖,等於粉碎了他們的這個夢想。如果士氣不保,台灣便將“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中共隨時會將它占領”。

  3月3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赴台灣同蔣介石進行了密談。回國後,同艾林豪威爾商討了保衛金、馬,防止中共進一步攻打台灣。據美國日後銷密的曆史檔案看,美國當局當時為保衛金、馬,不惜采取使用原子彈在內的一切打擊手段。3月10日,杜勒斯向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了他和總統的意見,又提出了使用原子彈的問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副總統尼克鬆在記者招待會上也暗示,美國可能使用核武器,這使得美國國內與世界輿論都對可能發生核戰爭的前景感到十分緊張。

  有了美國撐腰,台灣的口氣更硬了。3月22日,蔣介石在對美國報人談話時宣稱,台灣為保衛金門、馬祖,將戰鬥至最後一個人。此後在許多場合及私人談話中,他都一再表示,要誓死保衛金門、馬祖。

  5月5日,台“行政院長”俞鴻鈞在向立法院報告施政工作時也說,保衛金門、馬祖的決心不會改變,台灣反對任何和談與停火的建議。9日,他對美國記者重申這一觀點說:“保衛金門、馬祖的計劃不會改變,不會因為外國的意見就放棄了這幾個島嶼。”

  陳誠也在多次和外國記者談話時表示,即使金門、馬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也一定要堅守下去。

  毛澤東決定停攻金、馬在形勢上,金門、馬祖是兩道伸入大陸心髒的觸角,澎湖則是控扼台灣海峽的衢地,也是台灣與金門之間的中繼站。台灣是“反攻複國”的主要基地,而金馬則又為登陸的踏腳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保台澎必須保金馬、保金馬以衛台澎。這是一位美國軍事家評價台澎金馬關係及其戰略意義時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常被蔣介石用來說明他所以誓保金馬的理論依據。其實蔣介石比誰都清楚,國民黨的力量已大大弱於共產黨的軍事力量,防守沿海島嶼尚且感到力不從心,哪裏還有“反攻”的力量?既然無力反攻,金門、馬祖也就失去了跳板的作用。隨著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金門、馬祖對於防衛台灣也已失去了價值,解放軍若進攻台澎,完全可以繞過金門、馬祖而直取目標,金馬實際上已沒有什麽戰略意義了。

  金門或撤或守,對台灣來說都無關緊要。美國之所以動員蔣介石放棄金馬,其中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為這樣一來,兩岸的距離拉大了,分裂起來變得容易。蔣介石之所以堅守金門、馬祖,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把美國人拉入中國的內戰。因為金、馬戰火一起,國民黨軍隊必然不敵,美國如果視而不救,必將在全世界麵前失去信譽;如果插手,則就要同中國共產黨軍隊發生直接衝突,這樣,中美戰爭就會爆發。

  毛澤東,這位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對美蔣的陰謀自然有所洞察,他當初決定在沿海地區采取有限軍事行動,主要目的是對國民黨的騷擾破壞予以懲罰,並顯示堅決反對美國侵略台灣分裂中國的決心,並不打算引發中美之間的全麵戰爭。通過浙東沿海作戰的勝利,這一目的已基本達到。接下來,新中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隻要中國強大了,美國是無法幹涉中國內政的,那時,隻要噓一聲,外國人就會脫身。因此,中共中央決定停攻馬祖,並適時地采取了緩和緊張局勢的措施。

  台灣在美國的庇護下,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形成偏安海島的局麵。

  大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也投入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節 炮擊下美蔣無措和為上國共有心

  美國多次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核戰爭的幽靈嚴重威脅著中國的安全。國民黨“副總統”也狐假虎威地宣稱,他將不在乎反攻大陸的戰爭“最終成為全麵毀滅的原子戰爭”。林彪光顧得討毛澤東歡心,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告訴美國人就等於告訴台灣方麵,這樣一來,突然猛襲的打法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美台狼狽為奸:劫持大陸船隻

  台灣島位於南中國海距中國大陸以東100餘公裏處。

  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海域通稱台灣海峽,其中包括台灣以西的澎湖列島和更西麵的金門群島。上述30多個小島,大多離台灣都有上百公裏之遙,而與中國大陸的距離卻短得能“涉水而過”,而且是大陸的兩處重要的海港所在地。金門在廈門對麵,離廈門隻有2公裏;馬祖群島位於福州以東,距福州不過10公裏;大陳群島位於中國東海,與台灣相距200公裏。

  國民黨1949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慌慌張張地逃竄到台灣,但仍然控製著金門、馬祖、大陳等30多個離大陸不遠的島嶼,在這些島嶼上駐紮著軍隊,夢想有朝一日反攻大陸時,以這些島嶼作為跳板。

  50年代初,國共兩黨的軍隊在台灣海峽不斷發生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台灣海峽並不是風平浪靜的。

  1953年10月和1954年5月,國民黨戰艦在公海將中國駛往波蘭的貿易貨船劫往台灣。北京譴責美國海軍提供了支持。

  一個月以後,台灣戰艦又搶劫了蘇聯為中國港口製造的油罐。為此,蘇聯政府向華盛頓發出官方抗議。

  1954年7月16日,《人民日報》對國民黨的“海盜行為”和美國“後台的支持”,進行了強烈譴責,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和國民黨狼狽為奸,在靠近台灣的海域劫持了70多隻屬於中國的貨船或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外國的貨船。”

  英國人明智地認為,由金門、馬祖等島嶼所引起的爭端,是屬於中國人內部的爭吵,其他國家不應介入。

  然而,美國當局並沒有從朝鮮戰爭中吸取教訓,在台灣海峽的爭端中繼續幹涉中國內政,執行侵略政策,依賴核優勢,不斷對中國進行核威脅。這樣,從1954年9月開始,就出現了長達九個月的危機局麵。在這段時間和以後一個時期,美國多次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核戰爭的幽靈嚴重威脅著中國的安全。

  美國人為什麽迷戀於“持索捕風”

  中國古詩雲:“持索捕風何時得,將刀斫水幾時斷?”這詩句的意思是不要樹立不切實際的目標,辦無法辦到的事情,否則就會勞而無功。

  50年代美國幫助蔣介石控製金門、馬祖的舉動和對中國進行核威脅,實質上無異於“持索捕風”“將刀斫水”,然而美國當局卻執迷不悟,對“持索捕風”極為熱心。這是為什麽呢?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稱霸世界的野心,使得美國的決策者利令智昏,失去了明智的判斷能力。稱霸世界的野心,使美國當局作出了三個帶有偏見、失去理智的判斷:(1)中國是一種可怕的力量;(2)放棄金門等島嶼必然引起可怕的連鎖反應;(3)核武器同其他武器一樣是可用的。

  50年代初,白宮有一份報告,題為《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政策》。該報告認為,中國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必須設法削弱、孤立中國,並且提出了“削弱中國勢力”的戰略。50年代朝鮮戰爭以後的二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美國顛倒黑白地把中國看做侵略者,稱中國為“亞洲的赤色帝國主義”,把中國作為最大敵人之一,用長期包圍戰略體係與之對立。正是這一戰略和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極大威脅。從1950年的朝鮮戰爭起,一直到60年代末的越南戰爭後期,由於美國當局的錯誤政策,美中兩國一直處於劍拔弩張的對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美國積極向台灣提供軍援以阻止共產黨占領台灣海峽的金門等島嶼,這當然不足為奇了。

  中國近海的金門和馬祖群島,都在中國大陸的大炮射程之內,兩個群島加在一起,總麵積不足100平方英裏。在許多人看來,為這些沒有多大價值的小地方與中國公開對抗,甚至冒核戰爭的危險,顯然是荒謬和愚蠢的。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之所以公然宣布美國對“保衛”這些島嶼有很大興趣,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引起連鎖反應。因為他們都認為,“如果襲擊或是投降使金門失守”,可能的結果將包括通過“顛覆和(或)軍事行動”使台灣失守,幾年後整個西太平洋的“多米諾骨牌”都將倒下,最後,“具有巨大工業潛力的日本很可能會落入中蘇軌道”。一句話,在他們的想象中,“多米諾效應”在遠東引起的後果,遠比中國大陸被接管的後果更深遠和更具有災難性。

  在這種連鎖判斷中,最弱的一個環節,就是第一個環節,它把金門失守和台灣失守、遠東共產主義聯係在一起。因此,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實際上成了蔣介石及其發言人、支持者所宣稱的觀點和主張的俘虜。他們兩人都認為,一項躲避保衛金門和馬祖的決定,可能對台灣的中國人的精神造成致命的打擊。從金門和馬祖撤退以及“為此我們不得不施加的壓力,將嚴重損害福摩薩(即台灣)非共產力量的士氣和效忠,以後我們就指望不上他們了”。

  正是這一信念,驅使艾森豪威爾下決心幫助蔣介石守住金門和馬祖。同時,他也清醒地估計到,如果共產黨對兩島嶼發動全麵攻擊,不求助於使用核武器,就不可能進行成功的抵抗;他知道,這將是他的指揮官們所要堅持的建議。他本人同意杜勒斯的觀點,一旦參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挽救島嶼。

  相信原子彈可以使用,是台灣海峽核危機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有限核戰爭”的戰略設想,雖然在50年代末才被係統化(1958年基辛格的《核戰略和外交政策》、1960年赫爾曼·康恩的《論熱核戰略》和《關於戰爭升級》是主張“有限核戰爭”的代表作),但在50年代初,美國決策者就已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有限核戰爭”的戰略設想行事了。

  所謂“有限核戰爭”,就是不使本國遭受核戰爭的巨大破壞,把自己擁有的戰略核武器當做威懾力量加以炫耀,而在局部地區對核武器加以戰術上的控製使用的一種戰爭方法。如對準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這種有限區域,分階段地發射一兩枚核炸彈或核導彈等有限核武器,通過這種核攻擊,使對方看到核武器的威力,迫使對方投降。如果對方不投降,就加以威脅:你不投降,就將繼續用核武器打擊你們,並毀滅你們的國家!

  1953年10月30日,美國政府在其印發的一份代號為NSC162/2的文件中,就要求建立一種以核打擊能力為基礎的強大的軍事態勢,使美國及其盟國的部隊能迅速對衝突作出有力的反應,並在核衝突中保證勝利。美國宣稱,印度支那和台灣“在戰略上是如此重要,如果對它們進犯,可能會迫使美國使用軍事力量進行反擊……在與蘇聯或中國的敵對衝突中,美國將認為核武器如同其他武器一樣是可用的。”

  1954年1月,美國戰略空軍司令G·勒梅將軍說:“在朝鮮沒有合適的戰略空投的目標。然而,我可以在中國的東北和蘇聯的東南部合適的地方投幾顆原子彈。對於朝鮮和印度支那這樣的‘撲克牌’,我們……在有些情況下,應該嚐試提高賭注。”

  白宮的一份文件《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政策》認為,“在與中國全麵衝突時,美國的力量(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將給中國共產黨的空軍和地麵裝備以致命打擊”;並且指出,這樣做,“或許會消耗掉美國原子彈儲備的一個相當的比例”。

  1954年8月3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布,美國將向台灣提供軍援,“以阻止共產黨占領台灣”,並將與台灣進行簽訂軍事條約的談判。此後的第二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艇與國民黨軍艦在海上相遇時發生激烈戰鬥,國民黨“副總統”也狐假虎威地宣稱,他將不在乎反攻大陸的戰爭“最終成為全麵毀滅的原子戰爭”。

  台灣海峽的核危機,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發生和延續的。

  中央決定炮擊金門

  1957年11月25日,午飯過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來到他的辦公室。坐在辦公桌前,他開始在一些信件上簽名。突然,一陣頭暈。他掙脫這種感覺,伸出手去拿另外一封信。當拿起來時,覺得信裏的字好像跑出來似的。於是,他沮喪、迷惑,無力地放下筆,癱倒在椅子上……

  此後,艾森豪威爾拖著他那沉重、疲憊的病體,繼續執行“國際憲兵”頭子的任務。令他頭痛的是這段時間,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全世界反美呼聲日益高漲,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中東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形勢,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爆發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為撲滅中東的反美火焰,艾森豪威爾於1958年7月15日,下令派遣海軍陸戰隊入侵黎巴嫩等中東國家,並宣布其遠東地區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隨著英、法的介入,蘇聯也有所動作。於是,中東局勢驟然緊張,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

  7月16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和抗議美國的侵略行為,要求美國立即從黎巴嫩撤軍。隨後,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中、小城市舉行了反對美國侵略中東地區的示威。世界進步輿論也都紛紛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但是,台灣國民黨集團則表示“完全支持”美軍侵略黎巴嫩的行動,並叫嚷要“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為了借機擴大事態,7月17日國民黨當局宣布所屬部隊處“特別戒備狀態”。金門、馬祖與台灣的國民黨軍也先後進行軍事演習,同時加強空軍對大陸偵察活動和襲擊準備。一時間,台灣海峽硝煙彌漫,形勢險惡。

  為了粉碎台灣當局的挑釁,打擊美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聲援中東人民的正義鬥爭,7月18日晚,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大規模炮擊金門島。

  毛澤東說:“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支援,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打金門,就是支援黎巴嫩人民的反侵略鬥爭。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借口,而對帝國主義則有牽製作用。要用地麵炮兵實施主要打擊,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於炮擊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

  廈門和小金門的距離隻有2000多米,解放軍前沿陣地大,小嶝島和大金門距離最近,不到1000米。自1949年停止收複金門戰鬥以後,廈門前線和蔣占島嶼大、小金門一直處於對峙狀態。蔣介石以一個兵團的重兵防守金門,在廈門海堤未修建以前,解放軍一直以一個軍的兵力防守廈門。朝鮮戰爭停戰以前,即從1950年至1953年,金門蔣軍不斷以海軍襲擾我福建前線沿海地區,並封鎖了廈門港、福州馬尾港;其空軍部隊則經常空襲廈門、福州,特別是對廈門的空襲更為頻繁。金門敵軍自恃炮兵占優勢,更是經常炮擊廈門。為了保護沿海島嶼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漁業生產,改變雙方軍事局勢,我軍早已製定了炮擊金門的方案,中東地區國際局勢的突變,對實施這一方案起了重大的促成作用。毛澤東的提議,很快在會議上通過。

  “主席,有沒有想好由誰來擔任此次戰鬥的指揮?”周恩來在決議形成後問。

  “我的意見,還是由葉飛來指揮,我們有必要把機會留給他。”毛澤東說。

  葉飛受命指揮戰鬥

  盛夏的福州,天氣十分炎熱。一場大台風過後,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福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葉飛,在台風過後,正緊張動員組織部隊、機關的人員幫助當地農民搶收糧食作物。

  突然,一輛吉普車風風火火地直衝到正在為群眾搶收糧食的葉飛身邊。

  “報告首長,請您馬上回軍區司令部。”車子還未停穩,通訊員便從車子上跳了下來。

  葉飛問:“發生了什麽事?”

  “北京打來了一個電話。”

  “把電話內容記下來,我回去看不就行了。”葉飛說。

  “對不起,首長,是一個保密電話。”

  “保密電話!”葉飛心中一震,到底發生什麽事了?

  “走,我們馬上回去!”葉飛顧不上整理自己的衣服便跳上了吉普車。

  吉普車並未開到葉飛的辦公室門前,而是直接開到福州軍區作戰室門前停下。

  葉飛立即明白,有作戰任務下達。

  “我是葉飛?”葉飛拿起電話大聲說,“請問你是誰?”

  “葉飛同誌,我是王尚榮。”話筒裏傳來了總參謀部作戰部長的聲音。

  “上級有何指示?”葉飛問。

  “中央決定炮擊金門,並指定由你負責指揮。”王尚榮說。

  “由我負責?”葉飛一頓。心想,軍區新任司令員韓先楚已接替了我的工作,我現在雖兼軍區第一政委,但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地方了。這是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應該由軍區司令員指揮,為什麽中央要指定我呢?

  葉飛滿腦子疑問,但已來不及多想了,隻脫口問王尚榮:“是不是中央決定要我指揮的?”

  “是中央決定的。”王尚榮回答道。

  “是不是毛主席決定的?”葉飛又問。

  王尚榮遠在北京,看不到葉飛的表情,但從問話中已能感覺到葉飛心中在想什麽,就說:

  “劉培善同誌在這裏,你可以問問他。”

  此時在北京的福州軍區副政委劉培善接過電話說:“是的,是毛主席決定要你指揮。”

  葉飛說:“韓先楚司令員現在北京,應該由韓司令員指揮啊!”

  劉培善說:“那你就不用問了,這件事中央已經決定了。”

  葉飛沉默了一下說:“既然這樣,那行,我接受命令來指揮。”

  葉飛接受命令後,立即召開省委會議,安排工作,決定讓江一真替他主持省委日常工作。旋即又組織了前線指揮所。

  接受命令的第二天,葉飛率領軍區副司令員張翼翔和副政委劉培善,及前線指揮所參謀長張兼,由福州乘車奔廈門,迅速展開多項準備工作。

  7月20日,葉飛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在廈門召開了作戰會議,研究確定組成蓮河和廈門地區兩個炮兵群,分別負責打擊大金門和小金門的國民黨軍。另外,在廈門、蓮河地區組成一個高射炮兵群,各自保障本地區的對空安全。會後,各部隊立即向集結地域開進,秘密展開。

  當時,福建沿海地區氣候還相當惡劣,狂風呼嘯,大雨滂沱。由於山洪的衝擊,主要公路、鐵路多處塌方,有的橋梁折斷,摩托化炮兵部隊在運行中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軍令如山倒”,我英雄的炮兵部隊在工程兵部隊、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協助下,克服重重困難,晝夜兼程,向預定位置推進,並在風雨泥濘中搶修道路、構築工事、搬運炮彈和開設觀察所。

  到24日,所有一切作戰部署全部準備完畢。

  25日20時,福建前線指揮部接到中央軍委電令:前線炮兵部隊立即進入射擊位置,待命開炮。於是,各參戰部隊立即行動,於26日拂曉前全部進入發射陣地,隻待一聲令下,便可發起攻擊。

  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毛澤東,不但把目光盯住台灣海峽,更把視線放到世界,準備隨時應付可能出現的事情。

  7月28日,葉飛收到北京的一份電報,內容是毛澤東致彭德懷、黃克誠的信(彭德懷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主持軍委工作,黃克誠任參謀總長):

  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幹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彼方換防不打,不換防也不打。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這個主意,你看如何?找幾個同誌議一議如何……如彼來攻。等幾天,考慮明白,再作攻擊。以上種種,是不是算得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我戰則克,較有把握呢?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必須堅持。如你同意,請將此信電告葉飛,過細考慮一下,以其意見見告。

  葉飛接到毛澤東的電示後,立即找來張翼翔、劉培善商議,覺得各項準備工作比較緊張,加之福建沿海遭受台風襲擊,連續暴雨19天,衝毀大小橋梁43座,公路鐵路塌方情況嚴重;部隊在陰雨中晝夜作業,疲勞過度,疾病叢生;特別是空軍部隊進入福建前線的轉場尚未完成,海軍入閩部隊尚在調動中,認為推遲炮擊時間較為有利。

  於是,葉飛當即複電中央:根據前線情況,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些再進行炮擊,較有把握。由於推遲炮擊時間,福建前線領導,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穩定了參戰官兵急於求戰的情緒,並對部隊進行了新的調整部署,各級指揮員和指揮分隊,周密計劃使用火力,區分射擊任務,對炮擊的所有目標,都進行了現場交叉測量、觀察,把目標都一一標在作戰圖上。前線指揮部還調派步兵和工程兵部隊協助炮兵部隊加緊構築工事和搶修道路。截至8月23日,在預定作戰區域內,有掩蓋的地麵炮兵工事構築120多個,各種急造軍用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

  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

  炮擊金門的序幕,是由我英雄的人民空軍拉開的。葉飛經過實地考慮後,清醒地認識到,隻有首先進行一場空戰,打破敵人的優勢,掌握福建前線的製空權,炮擊金門的戰鬥才能順利進行。

  當時沿海機場的飛機起飛,不能朝向大海方向,隻有往後飛,升空後再調頭。如果朝前起飛,就飛到台灣海峽上空了。我空軍要在福建前線站住腳,首先必須要戰勝敵人的空軍,不然,就掌握不了製空權。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抽調殲擊航空兵第1師第1團、第3團,第18師第54團,第9師第27團,第16師第46團和海軍航空兵第4師第10團,從原駐地轉場到福州、漳州和江西漳樹等一、二線機場。

  為了加強福建前線空戰的指揮,中央軍委將原誌願軍空軍司令員聶鳳智調到福州軍區任空軍司令員。7月25日零時,聶鳳智“到位”,駐進了設於晉江的指揮所。盡管是大規模的空中行動,聶鳳智也要求部隊準備邊打邊進,爭取隱蔽接敵,以軍事上“出其不意”這一克敵製勝屢試屢驗的方法。根據司令員的指示,空軍部隊采取低空、分批、梯次推進、前後掩護的方法,神不知鬼不覺地向核心陣地移動。

  至29日,第一批航空兵已抵達龍田、福州、汕頭等第一線位置。這時蔣介石還毫不知道。就在這天上午11時許,國民黨空軍第一大隊少校副中隊長劉景泉率領F-84G型戰鬥機四架,貼著雲層,搖搖擺擺地來廈門上空“正常”巡邏。聶鳳智一聲令下,我空軍殲擊航空兵18師54團大隊長趙德安立即率領四架米格-17型殲擊機,從汕頭機場起飛迎擊。

  我機在雲下高度150米處集合編隊後,迅速穿雲上升,巧妙地接近目標。三號機飛行員高長吉報告發現兩架F-84G型飛機,地麵指揮員林虎師長根據雷達所顯示的飛機架數,當即告訴空中飛行員,目標是四架而不是二架,提醒他們謹防對方的“誘餌”戰術,並果斷命令他們大膽、沉著地實施攻擊。高長吉首先進入攻擊,開炮將敵劉景泉的僚機擊落。劉景泉見狀後立即大幅度急轉下降,企圖逃脫。正在他後邊的我軍僚機飛行員張以林當即推下機頭,緊緊咬住他,在距離150米時連續開炮三次,將其擊落。劉景泉負傷後,跳傘落海。其餘兩架國民黨飛機,一架被趙德安擊傷後立即同另一架一起掉頭向外海上空逃竄。激戰三分鍾,我空軍擊落敵機二架,擊傷一架,而我軍飛行員無一損傷,取得了入閩、粵後首次空戰的勝利。

  國民黨空軍受到這次打擊後,為查明我空軍進駐東南沿海機場的情況,便改用性能較好的F-86型戰鬥機、掩護RF-84型飛機實施“強行偵察”。我軍起飛攔截後,很快擊落了敵機二架,擊傷三架,剩下三架匆匆地跑了回去。就在這一兩天之中,我軍飛機已在一、二線機場完全部署停當。

  8月7日、13日和14日,我空軍又先後同國民黨空軍連續進行三次較大規模的空戰,國民黨空軍又被擊落擊傷六架飛機。8月14日的空戰中,我空軍十六師飛行員周春富單機與國民黨空軍11架飛機作戰。他在擊落國民黨空軍F-86型飛機二架、擊傷一架後,座機不幸中彈,被迫跳傘落海。福州軍區領導人得悉後,緊急組織軍民進行海上救援。15日,毛澤東讓秘書打電話,指示福州軍區領導人,一定要救起落水飛行員。我海軍炮艇和福建平潭縣1800多艘漁船,連續數日在海上反複尋找,但終未找到。11月28日,空軍政治部決定,給英勇捐軀的周春富烈士追記一等功,並根據他生前的申請,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整個空戰,國民黨空軍損失飛機50多架,大約占敵機總數的三分之一。我空軍部隊也損失20多架。

  我軍空軍入閩後連戰皆捷,基本上奪取了福建地區的製空權,有力地保障了陸、海軍參戰部隊展開部署和進行戰場準備。前線軍民對我空軍在空戰中所取得的勝利深受鼓舞,紛紛說:“福建的天空現在真正解放了。”

  在我軍炮兵部隊和航空兵部隊緊張進行炮擊金門準備工作的同時,海軍水麵艦艇部隊采取水陸並進的方法,迅速隱蔽地入閩,準備參戰。7月19日,海軍入閩參戰部隊接到海軍司令部的預先號令後,緊張地進行入閩參戰的準備工作。7月底,東海艦隊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命令駐上海的魚雷快艇6支隊一大隊隱蔽南下。該隊全體官兵一律改著陸軍服裝,“陸地行舟”。8月2日晨,專列安全到達廈門。當天夜間,用平板車全部將快艇推到海軍碼頭,隨後將快艇吊放海中,再用護衛艦把魚雷快艇全部拖至停泊地點。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