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西漢長安城(4)

  建章宮雙鳳闕遺址由於當時長安城中已布滿了大型宮殿建築,沒有發展的餘地。正好太初元年(前104),未央宮北闕附近的柏梁台被火燒掉,恰在此時,一個名叫勇的廣東巫徒向漢武帝提出,根據廣東那裏的風俗,發生火災燒毀建築物,在此就要建造一個比原來更高大的建築物,以用來鎮壓住火魔。漢武帝迷信思想嚴重,便以此為理由,在長安城外修築了號稱“千門萬戶”的建章宮。實質上這僅隻是一個借口,好大喜功的性格、城內建築的擁擠才是漢武帝修建建章宮的主要原因。

  漢武帝營築的建章宮,是一個含有很多宮室的建築群,實際上是作為新的皇宮來修築的,其製度雖仿造未央宮,但是在不少方麵還是有了新的發展。建章宮建成以後,漢武帝在那裏的活動是相當頻繁的,直到元鳳二年(前79),漢昭帝才把皇宮從建章宮遷回未央宮。

  建章宮前殿遺址建章宮的範圍,據《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裏,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建章宮建築組群的外圍築有城垣。

  就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

  建章宮遺址在長安城西邊,即今西安市三橋鎮以北的高堡子、低堡子、雙鳳村、太液池苗圃、柏梁村和孟莊一帶。建章宮周圍二十餘裏,四麵各有一座宮門。南宮門叫閶闔門,是建章宮的正門。因為門上裝飾有玉璧,所以又稱為璧門。東宮門和北宮門外各有一對高二十五丈的闕樓,其上裝飾有鎏金銅鳳鳥,高一丈餘。因此人們又稱其為鳳闕。其中東宮門外的雙鳳闕最有名。古代民歌中的“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中的“雙闕”,即東宮門外的雙鳳闕。它位於建章宮前殿以東七百米,在今雙鳳村東南。雙鳳村就是由雙鳳闕而得名的。建章宮北門的闕樓叫“圓闕”,其建築形式和規模與東宮門雙鳳闕相同。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占長安時,“圓闕”毀於戰火之中。

  建章宮遺址分布示意圖建章宮的建築是高大豪華的,有很多的超高多層建築。譬如,南宮門之內對稱分布有別風闕和井幹樓。別風闕又叫鳳凰闕,也稱折風闕,傳世的“折風闕當”文字瓦當大概就是此闕遺物。別風闕是用於辨別風向的,所以高達五十丈。井幹樓與別風闕同高,二者之間有天橋相連接,在這種空中閣道上雕畫有色彩繽紛的雲氣和珍禽異獸圖案。井幹樓的建造方法十分特殊,它“積木而高為樓”,好像井上的木欄,其形式有四角形或八角形。井幹樓也叫涼風台。超高建築的修建,反映出西漢時期的建築水平是很高的,難怪考古發掘出很多漢代的多層陶樓建築模型。

  穿過別風闕和井幹樓之間的天橋,就到了建章宮前殿,也叫“玉堂”。前殿為三層台,高三十丈,殿內有十二座門。屋頂之上裝飾有高大的鎏金銅陵鳳,下有轉動的樞紐。金色的銅鳳,隨風轉動,猶如翱翔於太空。前殿西邊的廣中殿,是個萬人大殿堂。蕭何營建未央宮時,曾經不顧漢初國困民窮的形勢,修建了高大宏偉的未央前殿,並且自以為後世不會有比它更加高大宏偉的建築了。但曾幾何時,漢武帝建造的建章宮前殿已經“度比未央”,使蕭何“且亡令後世有以加”的想法化為泡影。

  建章宮中宮殿很多,號稱“千門萬戶”。它們各具特色,如娑宮,規模甚大,馬在宮中疾行一日才能周遊一遍。詣宮中樹木鬱鬱蔥蔥;天梁宮的建築,猶如聳入雲天的梁木。奇華殿中收集了四海之內的珍寶、異獸、特產,如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即鴕鳥)、雄獅、西域駿馬等。還有一個鼓簧宮,是建章宮的樂器製作之處,位於前殿西北,太液池東南。

  建章宮中最為壯觀的建築物要算神明台了。神明台高達五十丈(合今天115米),台上有個銅鑄的仙人,仙人的手掌就有七圍之大,至於仙人之巨大那就可想而知了。仙人手托一個直徑達二十七丈的大銅盤,盤內有一巨型玉杯。因為這個大銅盤中的玉杯是用來承空中的露水,所以取名為承露盤。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雕塑。漢武帝認為隻要喝了這個盤中玉杯的露水,人就可以成仙,所以他不惜耗資億萬來營建神明台。神明台上除了承露盤之外,還設有九室,象征九天。其中有巫士百餘人,他們說,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能夠和神仙通話,其實他們不僅以此欺騙人們,也欺騙自己,更欺騙想當神仙的人間皇帝漢武帝。

  神明台遺址神明台一直保存了比較長的時間,魏文帝時,承露盤還在神明台上,他要把它搬走,但因銅盤過大而折斷,其聲傳數十裏之遠。建章宮遺址西北部,今孟村村北有一大夯土台基,高約10米,東西52米,南北50米。它與雙鳳闕對稱分布於建章宮前殿東西兩邊,正與文獻記載的“左鳳闕、右神明”位置一致。孟村的夯土台很可能為神明台遺址。從以上神明台、井幹樓和別風闕的建築形式和高度來看,西漢時期的建築藝術已經很高超了,已經能夠修建多層超高建築。這一點也可以從考古發現的大量多層陶樓看得出來。

  太液池相當於皇宮的後花園,在建章宮前殿西北。其遺址在今三橋鎮高低堡子西北的西安太液池苗圃。《三輔黃圖》雲:“太液者,言其津潤所及廣也”。筆者曾去當地考察,現仍低於周圍地區。《史記·郊祀誌》雲:“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史記·封禪書》也雲:“三神山在渤海中,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山上有諸仙人及不死藥”。漢武帝為了求神祈仙,在太液池中建造了二十餘丈高的漸台,又築起了三座假山,用以象征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

  建章宮太液池漸台遺址太液池風景秀麗。《西都賦》雲:“覽滄海之湯湯,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覽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金石崢嶸”。濤濤湖水為水族水禽棲息繁衍創造了條件,形成了水上動物園。“始元元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漢書》卷7《昭帝紀》。封建統治者視黃鵠為吉祥,遂記於書中。“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綠節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鴻,動輒成群”。[晉]葛洪撰,周天遊校注:《西京雜記》卷1,三秦出版社2006年。是皇帝經常遊樂之地。正如《三輔黃圖》雲:“成帝常以秋月與趙飛燕戲於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

  宮城之內開池,始於西漢,池的名稱亦為後代沿用。太液池占地十頃。池北岸有人工雕刻的石鯨,長約3丈、高5尺。池西岸有石鱉3枚,長6尺。1973年在太液池西北側發現一件長49米、中間最大直徑1米、形如橄欖的魚形石雕,現存陝西曆史博物館正門前水池中。此外,還有各種石雕的遊龍、珍禽、異獸等。

  太液池出土的石鯨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建章宮遺址首次進行了科學考古勘探與部分發掘,發現了一處建築考究的皇室宮殿院落。

  漢長安城工作隊在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街道辦事處東柏梁村東南約250米處,發現了命名建章宮一號建築的遺址。經對遺址進行考古勘探,明確這處建築遺址位於建章宮內的太液池西岸。經發掘,這處遺址麵積達2420平方米,從南向北由三部分組成,即南部庭院、主體建築與北部庭院。南部庭院部分,南北發掘長328米,東西寬2475米,根據殘存方磚及鋪磚泥痕跡推測,原來地麵應有鋪磚。北部庭院清理部分南北長約24米,東西寬約10米,出土遺物多為漢代的磚、瓦及瓦當殘塊,並有大量的五銖錢範殘塊。

  這處建築遺址的主體建築位於整個發掘區的中部,現清理部分東西2672米,南北約73米,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部建築部分由5個房間和過廊等組成;北部建築的地麵鋪磚,多為素麵,個別為小方格紋方磚,建築十分考究。

  建章宮是漢武帝的一大傑作,代表了西漢時期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考古發掘對於搞清漢代皇家建築的規模、形製等具有重要價值,也為認識中國古代皇宮建築的布局和科學複原提供了可貴資料。《漢長安城建章宮遺址首次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華商報》2007年8月7日。

  10.武庫

  漢初,蕭何主持建造的皇家兵器庫。位於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全麵考古發掘。這是唯一一座經過考古發掘的我國古代中央級的“武庫”遺址。武庫建築平麵為長方形,東西長710米,南北寬322米,中有一內隔牆。武庫遺址有兩組建築,內隔牆以東1-4號遺址為一組建築,內隔牆以西5-7號遺址為另一組建築。四周修築了高大圍牆,形成一座封閉式的大院落。

  武庫遺址是漢長安城內重要建築群之一,它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各遺址大體相同,均有隔牆廊道等,但由於用途不同,如放置不同類型的兵器及住房等,因此建築形製也略有區別,如第一、七、三、四為庫房遺址,二、五、六為駐兵住房遺址。第7遺址是武庫遺址中最大的一個遺址,遺址規模大,有16個門,隔牆多而又寬,而且每個大房門外又有一小夯土垛,可能是守門兵站崗的地方,這些都是武器庫房遺址的特點,因此建築結構也比較複雜,特別是夯土隔牆和夯土牆垛上麵發現柱礎石是罕見的。

  由第7遺址房內發現大量木灰和柱礎石及兵器看,房內放置了大量兵器架,存放的兵器均放在架上。在第1遺址發現大量鎧甲,第7遺址出現大量鐵鏃,這一情況反映武庫各庫房是分類存放武器的。由第1和第7遺址發現的武器看,以鐵兵器為主,銅兵器次之,反映鐵兵器代替銅兵器的情況,同時反映西漢武帝鹽鐵官營以後,鐵兵器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武庫遺址照片武庫中建築物包括兵器庫和士兵兵營兩種。兵器庫較兵營的建築規模大。由於建築物用途不同,所以形製也不一樣。就是同為儲藏兵器的庫房,由於存放兵器的種類不同,它們的結構也各具特色。如七號建築是武庫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它位於西院南部,東西235米,南北457米。庫房內有三條南北向隔牆,將其均分為四個大房間。每個房間南北對稱各開兩個門道,門旁有門衛用房。該庫出土兵器有劍、刀、戟、矛、斧和鏃等。劉慶柱、李毓芳:《漢長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

  11.居住區

  長安城中幾十萬人都住在哪裏?居住在若幹裏坊之中。《三輔黃圖》雲:“長安閭裏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南平、大昌、戚裏”。這些閭裏大部分集中於城內東北部。

  長安城中的大部分為宮殿區,因此居民區受到限製,而且集中分布於城中北部。關於長安城中裏的情況後文中還要論述。

  12.禮製建築區

  禮製建築是都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禮製建築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古之大事,在祀與戎”。《墨子·明鬼》雲:“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必擇國之正壇,治以為宗廟。”《禮記·曲禮》亦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宗廟之所以成為古代都城布局的中心,是因為古代社會是以宗法製為核心的,宗主要鞏固其統治地位,就必須加強本宗族的團結,而宗廟正是維係這種團結的紐帶。因此宗廟不僅是這種血親關係的象征和本族人心目中的神聖殿堂,而且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象征,國家的主要活動都在此進行,宗廟自然成為統治中心之所在。

  漢長安城南郊地形及禮製建築遺址禮製建築反映在都城建築上就表現為:“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三國誌》卷25《魏書·高堂隆傳》。到了西漢時期,經儒家的緣飾附會,禮製建築更臻完備,並且賦予新的含義。漢長安城當不會例外。漢長安城的禮製建築集中在漢長安城的南郊,有宗廟、辟雍和社稷遺址等禮製建築。

  西漢的禮製建築,由於受到儒家思想和王莽托古改製的影響,名目繁多。有所謂“明正教”的明堂,“宣教化”的辟雍,“觀天象”的靈台及祭祀天帝、地、祖宗、神明的郊祀、社稷、宗廟。根據《漢書》的《郊祀誌》、《王莽傳》及有關史籍記載,漢長安城南郊的禮製建築有平帝元始年間興建的明堂、辟雍,新莽地皇元年(20)興建的“王莽九廟”。此外,有郊祀用的泰一壇(圜丘)和社稷壇(官社、官稷)。西漢禮製建築遺址於1956年由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1957-196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發掘後可以確定名稱的有辟雍和“王莽九廟”。官社、官稷大體上也可以推定。明堂、靈台、泰一壇待考。

  辟雍遺址,位於長安城安門南出大道15公裏處的東側,今西安市大土門村的北邊。根據《漢書·平帝紀》應劭注、蔡邕《明堂·月令論》和《三輔黃圖》的記載,對照本遺址的建築形製和建造地點,推定為漢平帝元始四年(4)創建。平麵呈“外圓內方”,方位平正。正中是中心建築,建於圓形夯土台上。台麵直徑62米,高出地麵03米。台上的中心建築平麵似“”字形,四麵對稱,每邊長42米。正中是一個方形的夯土台,每邊長約17米。發掘時殘高15米,台麵已毀。推測台麵上原有高大的主體建築(太室)。在中心台的四角,各有方形的小夯土台兩個,大小相同,台麵也已毀。緊鄰中心台的小夯土台應是為加固中心台上的主體建築而設的。外麵四角的小夯土台應是襯托主體建築的4個“夾室”的建築台基。中心台的四邊有4個廳堂,各長24米,應即所謂“明堂”、“總章”、“青陽”、“玄堂”。堂內兩側又各有小房間,應即所謂“左個”、“右個”。四堂前麵圍繞敞廳。

  中心建築的四周有圍牆,呈正方形,四邊各長235米,距中心建築各96米。夯土築造,殘高015至030米,基寬18米。圍牆內外側有方形柱礎石,排列有序。牆基內外有防水坡。坡下有磚砌的滴水溝。從現存的現象觀察,圍牆頂上應有板瓦覆蓋的小坡頂。圍牆每邊的正中各有完全相同的一座大門,門道寬45米,長125米。門道中央有木質門檻和門框柱。門道兩側有夯土台。複原後,門道上方應有樓觀式的兩層門樓建築,門樓下部應是木架構造的門闕。圍牆內的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邊長47米。房後緊靠圍牆,房前未見門、牆的遺跡。從發掘現狀推測,應是單坡頂的敞廊建築。環繞圍牆外側有圜水溝,直徑360米左右,寬約2米,深18米,溝壁磚砌。正對四門的水溝上又各有長方形小圜水溝,北邊的小水溝與西來的昆明故渠相通。

  有些古建築學家根據遺址出土現狀,結合古文獻記載,對這組建築的原狀作了多種推測,至今未有定論。

  大土門遺址平麵圖“王莽九廟”遺址,位於漢長安城安門和西安門南出的平行線之內。共有12座建築,出土的石礎上有“始建國”年號,還有王莽改易的地名“節碭”等題記。據《漢書·王莽傳》記載,“九廟”似應包括王莽的三個遠祖——帝、田和、田建,由於廟數應指常數,故以“九廟”稱之。也有人認為,多出的三個是新廟,即王莽自留廟及其子孫有功德而為祖、宗者。

  12座建築形式完全相同。1-11號建築的四周有方形大圍牆,圍牆每邊長約1400米。12號建築在南邊大圍牆外的正中,兩者的圍牆相距10米。每座建築都由中心建築、圍牆、四門和曲尺形配房所組成。中心建築和圍牆的平麵作方形,輪廓如“回”字形,規矩方正。1-11號建築,大小相仿,間距相等,分三排,東西並列。北排的1-4號遺址與南排的8-11號遺址,方位一致,南北對應;中排的5-7號遺址錯落於南北排之間。12號建築的圍牆與1-11號建築的圍牆無別,但12號的中心建築比1-11號的中心建築約大一倍,細部結構也稍有區別。中心建築方形,每邊長約55米(12號中心建築每邊長約100米),四麵對稱。中央為“主室”,四隅有“夾室”,平麵呈“”字形。台基夯土築造,高出周圍地麵。出土時,台基麵上的主室、夾室建築,已經毀沒,殘存少數鋪草泥的台基地麵,上塗朱紅色。“主室”的四麵各有一廳堂,內部構築完全相同。廳堂內的右邊有一“廂房”,左邊有一“隔牆”。四堂之間有繞過夾室的回廊相通。4個廳堂的前麵各對著3個方形土台。方台外側有磚砌路麵,正對四門。整個中心建築還環繞著河卵石鋪砌的散水。每座建築的四周都有夯土圍牆。每邊長260至280米。圍牆每邊正中的大門和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形製與辟雍一樣。

  官社和官稷遺址。官社遺址在“王莽九廟”圍牆外西南邊,現存夯土台基高43米,東西殘長240米,南北寬70米。主體建築已毀,僅存四周廊廡建築。發掘證明,遺址始建於秦或漢初,西漢中期重修擴建,西漢末年廢棄。

  官稷遺址在官社的西南邊,現存兩重圍牆,平麵呈“回”字形。外圍牆每邊長約600米,內圍牆每邊長273米。內外圍牆正中各有一門。門道建築與“王莽九廟”的門道相同。未發現中心建築,估計是未及修建而王莽政權已迅速覆滅的緣故。

  大土門遺址複原鳥瞰圖通過長安城南郊禮製建築遺址群的發掘,一方麵了解了西漢建築技術,這種中心為夯土台的建築形式、以中軸線為基礎,到西漢末年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13.太學

  西漢的太學位於長安城以南,是我國最早的大學。出於對儒家思想宣傳的需要,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命令丞相公孫弘等製定設立太學的具體計劃,不久,就批準了公孫弘提出的創立博士弟子的製度並在長安城南建築校舍,漢代太學正式誕生,漢代太學相當於後世的國立大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其主官叫仆射,東漢時改稱祭酒。教師稱為博士,學生稱博士弟子員,又稱弟子,也稱太學生。太學剛設立時,隻設五個五經博士,每人名下有十個博士弟子員,規模是很小的。因為數量很少,所以正式的博士弟子隻得由太常選擇“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的貴族官僚子弟充當。從地方上選送的所謂“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的青年知識分子,隻能做旁聽生,不受名額限製。學習一年,經過考試,能通一經以上,即可依次補官。太學成為西漢入仕做官的重要途經。

  漢長安城地下通道照片後來不斷擴大其規模,五經博士增至五經十四博士,太學生的數量更是一增再增,昭帝時增至百人,宣帝增至二百人,元帝時增至一千人,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輔政,為了取得廣大知識分子的好感,於公元4年為太學生增築了可容萬人的校舍。太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五經,即《書》、《詩》、《禮》、《易》、《春秋》等今文經。由各經的博士按師法、家法進行傳授,學生必須死記硬背。由於後來今文經越來越煩瑣,“一經說至百萬言”,因而真正掌握一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皓首窮經”就是對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

  14.漢代皇宮神秘地道

  考古工作者在長安城中宮殿建築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神秘地道。長期從事漢長安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劉慶柱先生認為:“這些地下通道多發現於後宮,有的還設有門房,以控製進出人員”,“在漢以前的古代宮殿遺址內,還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建築。”

  地道是在二十年的考古發掘中逐步呈現的,這些秘密的、縱橫交錯的地下通道是隨著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逐步呈現出來的。

  劉慶柱先生指出:“挖掘現場沒有供多人一起開挖的平台,為了避免破壞古建築的地基,我們都是用小刷子、小鏟子一點點地細摳,進展快不起來。”由於挖掘的速度很慢,最先挖到皇後居住的未央宮椒房殿地下的通道時,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隻覺得那可能是通往地下儲藏室的甬道。隨著未央宮椒房殿挖掘的縱深和廣度,通過飛機航拍,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數條地下通道將未央宮內的各個屋宇連接了起來,使得未央宮的地下形成了一個互通的蛛網。這讓考古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通道究竟是幹什麽用的呢?

  緊接著,自1997年11月至2001年5月,考古學家在漢宮的嬪妃居住的桂宮下也發現了數條通道,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太後居住的長樂宮的地下也找到了縱橫交錯的地下通道,所有這些發現的通道,長度基本都在20米到30米之間,從地下距離地麵約2米多高。

  劉慶柱先生作了一個假設,形象地描述這些地下通道,假設從長樂宮太後議事的屋子裏的密道口,從地麵往下走4或5格樓梯,然後走上20米左右平直的甬道,再抬腳登上四五格樓梯,就能到太後的書房。

  漢長安城地下通道台階遺址 一條條通道裏到底隱藏著什麽秘密?如果說皇帝挖地道是出於防備政變或被行刺的安全考慮,那麽,後宮嬪妃中的地道又有什麽作用呢?難道秘密地道是嬪妃們偷情所用?但怎麽又會有如此多的嬪妃同時做這樣的事?一個個疑問困擾著考古專家。

  眾多戲說清朝的電視劇中,都有這樣的鏡頭,皇帝通過秘密地道出宮微服私訪,而野史上更有皇帝鑽出地道尋花問柳的記載。但用這來解釋漢長安城中的地道卻進入了“死胡同”。漢長安城宮殿的神秘地道是將兩間屋通過通道連接起來,而且僅限於各自的宮殿,並沒有和別的宮殿或外界連通。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認為這些神秘的地下通道可能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建築是凝固的曆史,它雖無言,但卻能告訴後人一些信息。根據這些密道的分布和特點,可以看出這是出於政治信息安全的需要。在西漢之前,唯我獨尊的皇帝都是依靠諸侯的力量殺伐,也就是借助親兄弟的力量來鞏固政權,而到了漢代,由於皇帝年齡太小,無法處理政事,於是太後便借外戚之“勢”來鞏固政權,也就是依靠皇後、妃子的家族人。大將軍衛青正是因為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他自己才有幸被召到建章宮當差,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數次出征匈奴,平定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從而名垂青史。而之後的王莽之所以能篡權,也和他的姑姑是漢元帝的皇後有直接的關係。

  西漢時期,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對西漢社會造成的重大影響。西漢時代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二三十歲就駕崩,剛登基的皇帝年齡都很小,這時,皇帝隻能由他母親(即太後)操縱國家大權,太後所能依靠的隻有她背後的娘家人,皇帝在成人的過程中,其不甘皇權旁落的家族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外戚的政治角力,這就形成了所謂的二元政治,另外,不同時期皇帝依靠外戚,導致外戚政治勢力崛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外戚的政治勢力和地下通道環環相扣。政治鬥爭在作為政治中心的皇宮中沒有一天停止過,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婦女要賢德、安心於相夫教子,後宮不得幹政這在中國古代傳承了幾千年,所以,有這個老規矩在,借助外戚之力也就不能堂而皇之地擺上台麵,這就需要避諱,所以,能隱藏秘密的地道也就必不可少。

  從實際需要的角度而言,地下通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皇宮中各種勢力錯綜複雜,基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為避人耳目,轉移眾人視線,通過地道商談政治計劃,製定政治聯盟也就勢在必行。因此外戚的政治勢力和地下通道環環相扣,也是因為有大量的考古學界挖掘的證據來證明的,秦朝時代的太後、皇後、嬪妃居住的宮殿下,以及西漢皇帝辦公的前殿(也就是太和殿)、祭祀大殿、宗廟、陵墓下都沒有發現有地下通道,唯獨漢代太後、皇後、嬪妃居住的宮殿下,有秘密通道,這也客觀的印證了二元政治造就了秘密地下通道。

  據《漢舊儀》記載:西漢長安城中有三十六座監獄,東市和西市都有自己的監獄。東市獄屬京兆尹,西市獄屬左馮翊。

  漢長安城的平麵布局符合《周禮·考工記》的基本原則,即南部為宮殿區,北部為市場、居民、手工業區,十分整齊。應該說,它第一次完整地體現了《周禮》規定的城市布局原則,開創了中國都城總體布局的新規製,為後來都城的規劃設計樹立了樣板。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規劃出功能不同的區域,使各種地形特點都能發揮作用。尤其是廣開水源,開鑿完備的供水渠網,為中國都城的供水打開了新的局麵。

  漢長安城是中國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討它的布局特點,對解剖中國城市平麵布局的規律能提供一把金鑰匙。

  15.西漢以後各代對漢長安城的維修和利用

  東漢王朝滅亡以後,中國曆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被多個少數民族占領,處於分裂割據時期,政權就像走馬燈一樣。因此西漢長安城先後曾作為西晉末、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和北周的國都,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這些王朝對長安城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是345年,後趙石苞鎮守長安時,征發了十六萬人維修長安未央宮。這次維修,對長安城和未央宮的保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居長安獻帝宮。西晉湣帝建興元年(306)西奔長安亦居此。前趙劉曜光初元年(318),建光世殿、紫光殿、淩霄台等。前秦時,長安有太極前殿、東堂、西堂、前秦明光殿、露堂、雲龍門等建築。後秦有後秦西宮、永安宮等。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西奔長安,居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安城建築主要有:獻帝宮、晉太極殿、東明閣、西華閣、光世殿、紫光殿、淩霄台、太極前殿、東堂、西堂、前秦明光殿、露堂、雲龍門、後秦西宮、永安宮、孝武帝宮、乾安殿、瑤華殿、憑雲觀、清暉室、延壽殿、正武殿、紫極殿、麟趾殿、大武殿、大德殿、崇信殿、天德殿、崇義宮、弘聖宮等。

  北朝後期、西魏和北周時期,中國北方出現了短暫的局部統一,漢長安城作為首都,見證了這一既有破壞也有建設的曆史時期。西魏時期的主要宮室有乾安殿、瑤華殿、憑雲觀、清暉室;北周的主要宮室有延壽殿、正武殿、紫極殿、麟趾殿、大武殿、大德殿、崇信殿、天德殿、崇義宮、弘聖宮等。現遺存的部分宮殿基址在城內東北部。

  隋初,仍然將漢長安城作為都城,公元583年,遷都於龍首原南邊新建的大興城,即以後著名的唐代都城長安。隋唐時,漢長安城成為了禁苑。未央宮的最後一次修葺是在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此後,隨著唐王朝的衰亡,京都東移,漢長安城變成了廢都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