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7)

  霸王祠項羽塑像項羽失敗的大局已定。他痛別愛姬,帶領八百騎兵潛出重圍。此時的項羽,還有東山再起的勇氣。漢將灌嬰率五千騎兵一路追擊,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時,項羽身邊僅有二十八騎相隨。項羽不由得感慨萬千,唯一令他不解的是,憑自己的武勇,為什麽會敗在劉邦手下?他還要向部眾顯示自己的勇敢善戰:“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兵鋒所指,無不破滅降伏,從未打過敗仗,所以才能稱霸於天下。但是,現在卻被圍困於此地,這是上天要我敗亡,不是我不善於作戰。今天我肯定難免一死,但還是願意讓你們看我如何痛快淋漓地大戰一場,必定連敗敵軍,踏破包圍圈,斬敵將,斷敵旗。請大家為我作證:這是上天亡我,不是我作戰無能。”項羽催馬衝向漢軍,聲如霹靂,目似噴火,所到之處,漢軍莫不驚避。結果,他僅損失兩位騎士,卻斬將、奪旗,突圍而出。

  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北),烏江亭長駕船相迎,勸項羽立即渡江,再圖善後。項羽卻斷然拒絕過江,他慘然一笑:“當年我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現在無一人還生,即使是江東父老寬恕我,我有何麵目與他們相見!”他徒步殺向尾追的漢軍,為自己的榮譽,作最後一搏,身負重傷之後,他自刎而死。

  項羽被劉邦、韓信等人擊敗於垓下,不得不自刎而死,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失敗了的英雄。

  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轟轟烈烈,叱吒風雲,最後卻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三十一歲。他活動在曆史舞台上,不過八年,卻如一顆橫掃天際的彗星,留下了多少輝煌和迷案。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項羽的滅亡而告結束,但兩千年來,文人雅士卻大多同情項羽、讚頌項羽,人們已習慣於寬恕項羽政策上的失誤,甚至於把他性格中的某些弱點,也當做一種美德來給予歌頌。於是,這位曆史上的失敗者,在人們的良知世界中,被塑造成了不倒的英雄。

  項羽身上最能喚起人們同情心的到底是什麽?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兩項會是對多數人頗具影響力的:率直、守信、重情的本性;麵對死亡的無畏和悲壯。

  鴻門宴和廣武相約獨鬥決雌雄,盡展項羽的直率。

  鴻溝守約撤兵,證明了項羽的言而有信。

  重感情,愛麵子,正是項羽鮮明的個性之所在。這一秉性,使項羽無法成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卻同時使他成為最具真實人性的悲劇英雄。他重鄉土之情:已入關中,盡管有人勸他自據關中,以圖天下,他卻選擇歸楚地,都彭城。盡管當時就有人譏笑他缺乏政治遠見,是“沐猴而冠”,但這種向故鄉父老顯示榮耀的願望,不是很正常的赤子戀鄉之情嗎?垓下之圍,他麵對強敵無所畏懼,聽聞包圍著他的漢軍營壘中“四麵楚歌”,他卻心慌意亂,其他地方的得失,項羽可以坦然麵對,故地失守,足以攪亂項羽的神智。張良巧設此計,正是抓住項羽鄉土觀念太重的性格,出奇製勝的,這也可說是“君子可欺以方”吧。他重宗親之情:敬重叔父項梁,項梁被秦軍襲殺之後,項羽殊死搏戰,必求複仇。叔父項伯有三次暗助劉邦的行為(鴻門宴前夜泄露軍機、鴻門宴間以身護敵、廣武對峙勸阻烹殺劉父),項羽對他未加半句申斥,還是以禮相待,並采納他的意見。他重男女之情:與對手劉邦“好色”不同,項羽的後宮生活不見於記載,兵困垓下時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千古絕唱,與虞姬的甘願殉死,都說明項羽是用情專一的大丈夫。他重部屬和故人之情: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很值得深入考辨。他曾對範增相當尊重,後來由於中了陳平的離間計,才疏遠了範增,致使範增負氣出走,為此,項羽一直被批評為無容人之量。實際上,設身處地來想,範增這樣一位倚老賣老的人,項羽對他已算是很有耐心,留足了麵子了。即以鴻門宴的收場戲而言,項羽已接了張良轉交的劉邦禮品,兩軍和解已成定局,憤憤不平的範增,卻當場拔劍砍破禮品,並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表麵上是在罵未能完成刺殺任務的項莊,實際上是譏責項羽。項羽中了離間計之後,對範增也隻是“稍奪之權”,並無過分舉動,範增即大怒告辭:“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這兩番言論的語氣,都有驕橫犯上之嫌。聯想到項羽和範增的年齡相差四十多歲,項羽又尊範增為“亞父”,範增大概在項羽麵前總是以尊長者自居,兩人之間能有幾年密切合作,已屬難得了,這必定是以項羽本人的謙恭自抑為前提的。如果以範增處理上下關係的方式,去侍奉劉邦,又會是何等局麵?恐怕早就被殺頭了!對於故交,項羽盡力給予信任和重用。大司馬曹咎,塞王(後為長史)司馬欣,因早年間曾救助過項梁,雖說才幹平平,項羽也委以重任。甚至對已背叛了自己的故交,項羽也存一份情義。烏江的最後一戰中,多處負傷的項羽,認出了已是漢軍騎司馬的呂馬童,大聲呼喊:“你不是我的故人嗎?我聽說劉邦以賞千金、封萬戶的重賞,懸賞購買我的頭顱,來,我成全了你吧。”說完即自刎而死。雖然有死前大言之嫌,但肯以自己的生命,贈昔日故人以榮華富貴,如此酬友,項羽當推千古一人。

  愛麵子,實質上是一種自我保護人格尊嚴的方式。項羽自愛自重,希望別人給他麵子,他也樂於給別人保留麵子。劉邦的父親、妻室,在項羽軍中拘押約二年,項羽未曾借以給劉邦難堪,雖有烹殺劉父的一次要挾,終究未下殺手。對劉邦的妻子也未加以非禮淩辱。劉邦對於被俘的敵人妻室,卻不如此循禮守矩,罰作奴婢,以供軀使,已算是幸運;稍有姿色者,劉邦還從肉體上給予占有。魏豹之妻薄氏,就經曆了“被俘—奴役—侍寢”的全過程,這不是單純的好色、泄欲行為,而是有意顯示戰勝者的地位,淩辱對手的人格尊嚴。兩相對照,更顯示出項羽的寬厚。

  在死神麵前能無所畏懼者,終是少數,所以人們難免對他們產生敬意。但是,仔細想來,並非所有不畏懼死亡的行為,都值得尊敬,關鍵取決於為何不懼死亡。有人出於對信仰或理念的虔誠而自甘獻身,也有人悲觀厭世而自行解脫,甚至流氓無賴可借以欺壓良善!那麽,項羽在垓下之戰、烏江自刎中所表現的神勇、無畏、悲壯,是源出哪種精神境界?答案恐怕隻有一個:珍惜榮譽,勝過珍惜生命。請看,在勝負已經判分之後,項羽還在執著地向殘存的部屬證明他是亡於天數,而不是敗於戰陣。勝敗,甚至生死,項羽實已置之度外,他所關心的是後人如何評價他的敗亡,權利、生命可視為過眼煙雲,榮譽則高於一切,隻有從這種貴族的人生觀、生死觀入手,才能理解項羽的絮叨多語。項羽神勇善戰,確為千古一人,司馬遷以雄逸之筆寫神勇之戰,也屬亙古無二;但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辯白,卻也未曾真正理解,於是在《史記·項羽本紀》結尾處,對項羽的執迷於武力,頗有譏刺,誠為一大憾事。

  對於榮譽和實惠,項羽和劉邦,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取舍。兩相對照,自有一番體悟。滎陽詐降,不惜以部將紀信代死;成皋獨逃,劫奪韓信部屬以挽回成皋敗局,劉邦處之坦然。隻要可以絕處逢生,可以轉敗為勝,采用何種手段,中間丟了多少“麵子”,劉邦都不會在意。劉邦可以在遭遇失敗之時一逃再逃,屢敗屢起,項羽卻一敗垓下,即自刎於烏江。榮譽一旦喪失,項羽即自認為天地之間無所容身,所以他別無選擇。

  後世的文人騷客對項羽的慷慨赴死,大多予以同情和惋惜。唐代詩人胡曾的《烏江》(《全唐詩》卷六百四十七)一詩,可為其中的代表之作: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另一位唐代詩人李山甫的《項羽廟》(《全唐詩》卷六百四十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羞見漢江船?

  停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

  周曇的《項籍》(《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九)一詩,是唐代詠史詩的名作,詩篇出以婉責的口吻,表達的是深沉的惋惜:

  九垓垂定棄謀臣,一陣無功便殺身。

  壯士誠知輕性命,不思辜負八千人。

  更加令人感慨的是,項羽的雄豪悲壯之氣,竟使得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感歎不已,寫出過“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女詞人,一改其“婉約”之風,寫出了慷慨激昂的詩篇《烏江》,以歌詠項羽的英勇無畏: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此一歎,項羽已足以不朽。人中之傑,鬼中之雄,項羽當之無愧。

  司馬遷本來就是以意氣相尚的人,他對於項羽,是出於欽佩、惋惜之情,而給以重點刻畫的,所以,項羽的性格及其悲劇,就有動人心魄之處。讀史每到楚亡漢興之時,常使人有憤憤不平之感。特別是秉性豪爽的人,這種感覺往往更強烈。筆者也正是帶有這種感情色彩的人,對於在天下之爭中,慣用機詐權術,以四萬黃金離間對方君臣而巧奪天下的劉邦,往往帶有一種鄙夷之感,每讀宋代學者文同的《讀史》詩,“可憐一擲贏天下,隻使黃金四萬斤”,常擊節感歎,引為同調。當然,曆史就是昔日的政治,不可純以意氣相爭;楚亡漢興,有諸多因素共同發揮作用,項羽與劉邦的個人性格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更何況,在項劉二人的性格中,都存在著自相矛盾的現象,如:項羽的仁愛與殘暴;劉邦的豁達與猜忌;劉邦的知人善任與傲慢善罵,等等。這使得兩人的性格和形象,產生了一種立體感。

  項羽的性格中,確實有殘暴的一麵,主要表現在戰爭中的屠城和殺降。楚懷王的老將舊臣們批評他為人剽悍,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尤以坑殺秦降卒二十萬、西屠秦都鹹陽二事,影響最為惡劣。但是,如果從項羽的身世和誌向來分析,此二事並非全由殘暴的性格所引發。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後裔,一直接受著複興楚國的教育,自孩童有識之時,即懷有向秦複仇的誌向。既以複仇為職誌,手段的過激,也就成為難以避免和可以理解的了。自古受降如臨敵,更何況項羽在新安坑殺秦的降卒,史籍明載起因於東方將士與降卒之間的冤冤相報,降卒心中不服,激成兵變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或許在項羽看來,當年秦兵在長平之戰後,曾將趙國降卒數十萬人盡行坑殺,新安殺降未嚐不是對長平暴行的循環報複。至於秦都鹹陽,是在秦始皇征服六國的過程中而急劇擴大其規模的。讀史者都不會忘記,秦始皇當年每攻滅一國,都令隨行工匠描摹其宮殿樣式和尺寸,然後依樣畫葫蘆,在秦都鹹陽附近重建。六國舊都群集於關中,並非正常的“文化交流”,秦始皇用以顯示戰勝者的天威不可測,而對於項羽等有滅國之恨的東方貴族人物而言,卻無疑是恥辱的象征。宮殿巍峨,付之一炬,從旁觀者和後世論史者的立場來看,確為殘暴和愚蠢的行為,但從項羽的複仇心態而言,恐怕不如此不足以雪恥泄憤。

  且不要簡單地斥責項羽為人殘暴,他又有仁愛的一麵,甚至因此而被譏笑為“婦人之仁”。鴻門宴上,範增安排項莊借舞劍之名行刺劉邦時,就對項莊說項羽“為人不忍”。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仁慈之心。甚至劉邦的文武大臣,在對比劉項二人性格同異時,都異口同聲地把“仁愛”歸之於項羽。韓信為劉邦指陳規取天下大計時,說項羽“對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可親,部屬有人生病,他前去探望,相對涕泣,與患者共進飲食”。陳平也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人中講究廉節禮儀的人,大多去投附他。”陳、韓二人,都曾在項羽部下任職,必是依據耳目聞見所及而論人論事,自然真實可信。劉邦部下第一個憨直長者王陵,直到項羽敗死、劉邦稱帝之後,仍毫不避忌地說:“陛下傲慢淩辱人,項羽仁慈而愛人。”聯想到王陵之母曾被項羽拘為人質,要挾王陵降楚,王母為使兒子一心事漢,自殺身亡的一段往事,王陵與項羽有事實上的殺母之仇,而能稱項羽“仁愛”,可以推知項羽為人仁慈,必有過人之處,且為當世人所公認。

  項羽失敗的原因,“婦人之仁”的性格,當為其中之一。問題是如何看待“婦人之仁”,它可以被指斥為不顧大局,而在小節處優柔寡斷,坐失良機,這是爭天下者的一大忌諱。然而,直觀地想來,“婦人之仁”與“英雄之誌”相對立,它所表現的,正是不折不扣的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之性),也就是顧念情義、慮及倫理、關注輿論,不敢輕易地背信棄義,在該耍陰謀時不耍陰謀,在該殺人時不殺人。而“英雄之誌”,則是對正常人性的踐踏和背叛,為了奪得天下,甚至隻是為了博取利祿,可以不擇手段,於是有了恩將仇報、骨肉相殘。劉邦在麵對項羽烹殺其父的威脅時,坦然談笑,求分一杯肉羹,大出常人常情之外,這就是所謂的“英雄之誌”的典型,自然毫無“婦人之仁”的蹤影。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