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卷第十六”

  文章小伎“原文”"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雖杜子美有激而雲,然要為失言,不可以訓。文章豈小事哉!《易·賁》之彖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稱帝堯煥乎有文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詩》美衛武公,亦雲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聖賢,桀、紂、幽、厲之昏亂,非《詩》、《書》以文章載之,何以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傳?孔子至言要道,托《孝經》、《論語》之文而傳。曾子、子思、孟子傳聖人心學,使無《中庸》及七篇之書,後人何所窺門戶?老、莊絕滅禮學,妄言去為,而五千言與《內》、《外篇》極其文藻。釋氏之為禪者,謂語言為累,不知大乘諸經可廢乎?然則詆為小伎,其理謬矣!彼後世為詞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華而落其實,流宕自遠,非文章過也。杜老所雲"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間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多指詩而言,所見狹矣!

  “譯文”"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雖然是杜子美(杜甫)有感而發,但應算作失言,不可以為典訓。文章難道是小事嗎!《易·賁》的彖辭說:"剛柔互相交錯,乃為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處事,乃為人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之運行,用以考慮一年四季的時令變化;觀察文明之道,據此以教化天下。"孔子稱讚堯帝時煥然而有文章。子貢說:"孔夫子的文章,可以得到,可以聽見。"《詩經》讚美衛武公,也說他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各位聖賢,桀、紂、幽、厲等昏君,沒有《詩經》、《尚書》的文章記載,何以得之流傳至今?伏羲畫八卦,文王推繹為六十四卦,若不是孔子用文章進行登載解說,何以流傳下來?孔子的高深哲理,是寄托在《論語》、《孝經》的文字中流傳。曾子、子思、孟子傳授孔聖人的學說,假使沒有《中庸》以及《孟子》七篇等書,後代人從哪裏窺見其學說的門徑?老子、莊子滅絕禮學,妄說無為,而《道德經》五千言和分為內外篇的《莊子》卻又極文章之能事。佛教徒參禪,認為語言是累贅,不知大乘諸經是否可以廢棄?然而把文章貶詆為小伎,理由是荒謬的。後代寫作詩詞文章的人,隻注意它的表麵形式而忘了文以載道的根本,隻注意辭藻的華麗而忽視了它的內容,此一習氣由來已久,但不是文章本身的過錯。杜甫所說"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達","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大多是指詩歌而言,其識見甚是狹窄。

  三長月“原文”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其說雲:天帝釋以大寶鏡,輪照四天下;寅、午、戌月,正臨南贍部州,故當食素以徼福。官司謂之"斷月",故受驛券有所謂羊肉者,則不支。俗謂之"惡月",士大夫赴官者,輒避之。或人以謂唐日藩鎮蒞事,必大享軍,屠殺羊豕至多,故不欲以其月上事,今之他官,不當爾也。然此說亦無所經見。予讀《晉書·禮誌》,穆帝納後,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北齊書》雲高洋謀篡魏,其臣宋景業言:"宜以仲夏受禪。"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於其位。"景業曰:"王為天子,無複下期,豈得不終於其位乎?"乃知此忌相承,由來已久,竟不能曉其義及出何經典也。

  “譯文”佛教以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長月",所以信奉佛教的人在這三月都吃素。他們的說法是:"天帝釋迦牟尼用大寶鏡,輪流照耀天下四方,寅、午、戌月,正照到南贍部洲,所以應當吃素求福。"官家衙門稱之為"斷月",所以驛站接受驛卷中的領羊肉之卷,則不支給羊肉。世俗稱之為"惡月",士大夫為官赴任,輒避開這三個月。有人說是唐代藩鎮到官視事,必定大肆犒賞軍隊,屠殺的羊、豬非常之多,所以不願意在這三個月上任,現在上任做官,不應當有什麽忌諱。並且這些說法也不見載於任何經傳之中。我讀《晉書·禮誌》,晉穆帝娶皇後,打算在九月舉行婚禮,可九月是"忌月"。《北齊書》說高洋謀篡東魏之位,高洋之臣宋景業說:"應該在仲夏五月接受禪讓。"有人說:"五月不可禪讓,犯了忌,會終於該官位。"景業說:"大王為天子,不會下位,哪裏能不終於其位呢?"由此可知,這種忌諱由來已久,可始終不知道它的含義出在什麽經典之中。

  兄弟直西垣“原文”《秦少遊集》中,有《與鮮於子駿書》雲:"今中書舍人皆以伯仲繼直西垣,前世以來未有其事,誠國家之美,非特衣冠之盛也。除書始下,中外欣然,舉酒相屬。"予以其時考之,蓋元祐二年,謂蘇子由、曾子開、劉貢甫也。子由之兄子瞻,子開之兄子固、子宣,貢甫之兄原甫,皆經是職,故少遊有此語雲。紹興二十九年,予仲兄始入西省,至隆興二年,伯兄繼之,乾道三年,予又繼之,相距首尾九歲。予作謝表雲:"父子相承,四上鑾坡之直,弟兄在望,三陪鳳閣之遊。"比之前賢,實為遭際,固為門戶榮事,然亦以此自愧也。

  “譯文”《秦少遊集》中,有《與鮮於子駿書》,其中說道:"如今中書舍人有許多是親兄弟,一個接一個要繼到中書省上班,前代以來沒有此事。此乃國家興盛的表現,並非隻是人才輩出的表現。任命的文書剛剛頒布,朝廷內外都是欣欣然,舉酒相慶。"我以寫信的時間考查,大概是元祐二年,指蘇子由(蘇轍)、曾子開(曾肇)、劉貢甫三人。子由之兄子瞻(蘇軾),子開之兄子固(曾鞏)、子宣(曾布),貢甫之兄原甫,都經曆中書舍人之職,因此秦少遊有這一說法。高宗紹興二十九年,我二哥開始進入中書省,至孝宗隆興二年,大哥又接著進入,孝宗乾道三年,我自己又進入,相距首尾達九年。我作的謝恩表說:"父子相承,四次進入翰林院當值,弟兄相望,三次到中書省為官。"和前賢相比,實為人生際遇之甚,為家門之光榮,然亦為此自愧!

  續樹萱錄“原文”頃在秘閣抄書,得《續樹萱錄》一卷,其中載隱君子元撰夜見吳王夫差,與唐諸詩人吟詠事。李翰林詩曰:"芙蓉露濃紅壓枝,幽禽感秋花畔啼,玉人一去未回馬,梁間燕子三見歸。"張司業曰:"綠頭鴨兒咂萍藻,采蓮女郎笑花老。"杜舍人曰:"鼓鼙夜戰北窗風,霜葉沿階貼亂紅。"三人皆全篇。杜工部曰:"紫領寬袍漉酒巾,江頭蕭散作閑人。"白少傅曰:"不因霜葉辭林去,的當山翁未覺秋。"李賀曰:"魚鱗甃空排嫩碧,露桂梢寒掛團璧。"三人皆未終篇。細味其體格語句,往往逼真。後閱《秦少遊集》,有《秋興》九首,皆擬唐人,前所載鹹在焉。關子東為秦集序雲:"擬古數篇,曲盡唐人之體",正謂是也。何子楚雲:"《續萱錄》乃王性之所作,而托名他人。"今其書才有三事,其一曰賈博喻,一曰全若虛,一曰元撰,詳命名之義,蓋取諸子虛,亡是公雲。

  “譯文”近在秘閣抄書,得到《續樹萱錄》一卷,其中記載隱士元撰夜間見到吳王夫差,與唐代諸位詩人吟詠詩歌之事。李翰林(李白)詩說:"芙蓉露濃紅壓枝,幽禽感秋花畔啼,玉人一去未回馬,梁間燕子三見歸。"張司業(張籍)詩說:"綠頭鴨兒咂萍藻,采蓮女郎笑花老。"杜舍人(杜牧)詩說:"鼓鼙夜戰北窗風,霜葉沿階貼亂紅。"三人的詩在書中都是全篇。杜工部(杜甫)詩說:"紫領寬袍漉酒巾,江頭蕭散作閑人。"白少傅(白居易)詩說:"不因霜葉辭林去,的當山翁未覺秋。"李賀詩說:"魚鱗甃空排嫩碧,露桂梢寒掛團璧。"三人的詩不是全篇。仔細品味詩的風格語句,感到很逼真。後來閱讀《秦少遊集》,其中有《秋興》九首,都是模擬唐人的作品,前麵所載的都包含在裏麵,關子東為《秦少遊集》寫的序說:"模擬古人的數篇詩作,使用了唐人的各種體裁。"說的正是這些詩。何子楚說:"《續萱錄》是王性之所作,可是托名為他人。"現在托名的有三人,一為賈博喻,一為全若虛,一為元撰,他仔細推敲其命名的意義,大概是取之於子虛有、無是公之意義而來。

  館職名存“原文”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討,均謂之館職。記注官缺,秘於此取之,非經修注,未有直除知製誥者,官至員外郎則任子,中外皆稱為學士。及元豐官製行,凡帶職者,皆遷一官而罷之,而置秘書省官,大抵與職事官等,反為留滯。政和以後,增修撰直閣貼職為九等,於是材能治辦之吏、貴遊乳臭之子,車載鬥量,其名益輕。南渡以來,初除校書正字,往往召試,雖曰館職不輕畀,然其遷敘,反不若寺監之徑捷。至推排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無別矣。

  “譯文”我宋朝館閣官職的人選,都是天下英俊之才,但必須經過考試才能任命,一旦擔任這一職務,就成為了當世名流。其中高等的,稱為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一等的,稱為集賢、秘閣校理。較低的稱為館閣校勘、史館檢討,但都稱為館職。修起居注的官員有空缺,必定於館職中補充。不經過任記注官的階段,就不能直接任命為知製誥。官階到了員外郎一級就可以保任子弟一人為官。朝廷內外都稱被保任者為學士。到神宗元豐時進行官製改革,館職中凡是兼任其他職事官的,都升遷一級但免去館職,而所置秘書省的官職,官階大抵與職事官相等,反而呈現出升遷遲滯的局麵。徽宗政和以後,增加修撰、直閣、貼職為九等,於是有才能的官吏,乳臭未幹的貴遊子弟,車載鬥量,館職的聲名越來越無足輕重。南渡以後,開始任命校書、正字之官時,往往召集進行考試。雖說館職不能輕易予人,但升遷反不如寺、監等部門來得快。至於遞次推舉為郎,則失去了原來的步驟,與其他官職混同無別了。

  南宮適“原文”南宮適問羿、不得其死,禹、稷有天下,言力可賤而德可貴。其義已盡,無所可答,故夫子俟其出而歎其為君子,獎其尚德,至於再言之,聖人之意斯可見矣。然明道先生雲:"以禹、稷比孔子,故不答。"範淳父以為禹、稷有天下,故夫子不敢答,弗敢當也。楊龜山雲:"禹、稷之有天下,不止於躬稼而已,孔子未盡然其言,故不答。然而不正之者,不責備於其言,以沮其尚德之誌也,與所謂'雍之言然'則異矣。"予竊謂南宮之問,初無以禹、稷比孔子之意,不知二先生何為有是言?若龜山之語,淺之已甚!獨謝顯道雲:"南宮適知以躬行為事,是以為之君子。知言之要,非尚德者不能,在當時發問間,必有目擊而道存,首肯之意,非直不答也。"其說最為切當。

  “譯文”南宮適問孔子關於羿、不得好死,而禹、稷有天下的問題,聲稱武力不值得重視,而德義最可尊貴。他已把道理說盡,孔子已沒什麽值得解答,故孔子等南宮適出去後而感歎他是一個君子,說他崇尚道德,以至於把這意思重複了兩遍,比較明顯地表示了孔子的意見。然而明道先生(程顥)說:"把禹、稷同孔子相比,所以不回答。"範淳父(即範祖禹)認為禹、稷有天下,孔子不敢回答,是不敢跟禹、稷相比而已。楊龜山(楊時)說:"禹、稷所以得到天下,不僅僅是靠親自帶頭耕種土地,孔子不認為南宮適的話全對,故不回答。然而不製止、不責備南宮適的話,是出於不阻止南宮適崇尚道德的誌向,這同孔子在其他場合所說的"雍(即冉仲弓)的話正確"之類全然肯定是不同的。我不成熟的看法是,南宮適的提問,開始並無拿禹、稷與孔子相比的意思,不知二位先生怎會有這種看法?至於楊龜山的分析,淺陋之極。唯有謝顯道說:"南宮適知道把以身作則當成大事,因此孔子稱他為君子。能夠抓住說話的要點,非崇尚道德的人不能做到。在當時提問題之間,必定有眼神進行的示意,表示首肯,並非隻是不回答。"這一說法最為恰當。

  吳王殿“原文”漢高祖五年,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吳芮為長沙王。十二年,以三郡封吳王濞,而豫章亦在其中。又趙佗先有南海,後擊並桂林、象郡。則芮所有,但長沙一郡耳。按芮本為秦番陽令,故曰番君。項羽已封為衡山王,都邾。邾,今之黃州也。複侵奪其地。故高祖徙之長沙而都臨湘,一年薨,則其去番也久矣。今吾邦猶指郡正廳為吳王殿,以謂芮為王時所居。牛僧孺《玄怪錄》載,唐元和中,饒州刺史齊推女,因止州宅誕育,為神人擊死,後有仙官治其事,雲:"是西漢鄱陽王吳芮,今刺史宅,是芮昔時所居。"皆非也。

  “譯文”漢高祖五年,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等數郡冊立吳芮為長沙王。高祖十二年,以包括豫章在內的三郡冊封給吳王濞。又因趙佗先據有南海郡,而又將桂林、象郡用武力兼並,則吳芮所有之地,僅僅為長沙一郡。據查吳芮木是秦朝的番陽縣令,故稱為番君。項羽時已賜封他為衡陽王,立都於邾,邾就是現在的黃州(今湖北黃崗),後來侵占奪取了他的土地。因此漢高祖將吳芮遷往長沙,以臨湘為都城,一年後就死了,那麽也離開番陽已經很久了。如今我家鄉的人還把番陽郡的正廳指認為吳王殿。唐人牛僧孺的《玄怪錄》記載,唐元和年間,饒州刺史齊推之女,因為住宿在州宅之中生小孩,被神人擊死,後來有道士辦理此事,說:"這裏西漢鄱陽王吳芮為祟。現今刺史的住宅,是吳芮過去所居住的地方。"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王衛尉“原文”漢高祖怒蕭何,謂王衛尉曰:"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係治之。"衛尉曰:"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唐太宗疑三品以上輕魏王,責之曰:"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耳。"魏鄭公曰:"隋高祖不知禮義,寵縱諸子,使行非禮,尋皆罪黜,不可以為法,亦何足道!"觀高祖、太宗一時失言,二臣能因其所言隨即規正,語意既直,於激切中有婉順體,可謂得諫爭之大義。雖微二帝,其孰不降心以聽乎!

  “譯文”漢高祖惱怒蕭何,對王衛尉說:"李斯為秦始皇的宰相,有善則歸之於皇帝,有惡則自己攬著,如今相國請求將我上林苑賜給百姓,他這樣討好老百姓,居心叵測,因此我將他逮捕治罪。"衛尉說:"秦始皇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丟了天下,李斯去分擔過失,這值得後人效法嗎?"唐太宗懷疑三品以上的官吏輕視魏王李泰,便責備他們說:"我見隋朝諸王。一品以下官員見到諸王時無不畢恭畢敬行禮。當然,我是不會允許兒子驕縱不法的。"魏鄭公(魏征)說:"隋高祖(隋文帝)不懂禮義,過分地寵愛、放縱自己的兒子,使他們多行非禮,隨即又因犯罪而被廢黜,這樣的作法不值得效法,更不值得一提。"漢高祖、唐太宗一時失言,二臣都因其所言不確而隨即予以糾正,直截了當,但於激切之中又不失婉轉、恭敬,真可謂得諫爭的大義。即使不是舉高祖和唐太宗這樣的雄才大略之帝,其他人又怎能不虛心聽取這樣的規諫呢?

  前代為監“原文”人臣引古規戒,當近取前代,則事勢相接,言之者有證,聽之者足以監。《詩》曰:"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曰:"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又曰:"我不可不監於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周公作《無逸》,稱商三宗。漢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項氏所以失天下,命陸賈著秦所以失天下。張釋之為文帝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賈山借秦為喻。賈誼請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觀之。魏鄭公上書於太宗雲:"方隋之未亂,自謂必無亂;方隋之未亡,自謂必無亡。臣願當今動靜以隋為監。"馬周雲:"煬帝笑齊、魏之失國,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齊、魏也。"張玄素諫太宗治洛陽宮曰:"乾陽畢功,隋人解體,恐陛下之過,甚於煬帝。若此役不息,同歸於亂耳!"考《詩》、《書》所載及漢、唐諸名臣之論,有國者之龜鏡也,議論之臣,宜以為法。

  “譯文”臣僚引述古代事例規勸君主時,應當選取與當代較近的前代史實,這樣列舉的事實與當時尚有某些聯係,說的人證據確鑿,聽的人足以引此為戒。《詩經》說:"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說:"今商朝喪失了自己的江山,我周朝能不引此為鑒嗎?"又說:"商朝承受天命,雖有較長的曆史,隻是由於不敬天命,不修其德,致使國命墜喪。"周公旦寫作《無逸》,稱頌商朝的三宗(指中宗、高宗、祖甲三王)。漢高祖命令群臣討論他之所以獲得天下,項羽之所以喪失天下的原因,命令陸賈撰文論述秦朝所以喪失天下的原因。張釋之為漢文帝分析秦漢之間的曆史,指出秦朝所以失敗,漢朝所以興起的原因。賈山也借秦朝來比喻。賈誼請示皇帝多看一些商、周、秦之曆史。鄭公魏征上書唐太宗,說:"當隋朝尚未發生戰亂時,自己當然會認為必定無亂發生;當隋朝尚未滅亡時,認為必定不會滅亡。我希望今天的舉措以隋朝為鑒。"馬周說:"隋煬帝曾譏笑北齊、北魏的亡國,今天看待隋煬帝,猶煬帝之看待齊、魏相同。"張元素諫止唐太宗修治洛陽宮說:"乾陽宮修成,隋朝的人心就解體了,我擔心陛下的過錯,比煬帝更甚。倘若此役不停,將與隋朝一樣陷入動亂!"考察《詩》、《書》所載以及漢、唐各位名臣的言論,是國家的一麵鏡子。後世負責諫議的大臣,應以此為法。

  治盜法不同“原文”唐崔安潛為西川節度使,到官不詰盜。曰:"盜非所由通容,則不能為。"乃出庫錢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盜,賞錢五百緡。侶者告捕,釋其罪,賞同平人。"未幾,有捕盜而至者。盜不服,曰:"汝與我同為盜十七年,贓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潛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來?則彼應死,汝受賞矣。汝既為所先,死複何辭?"立命給捕者錢,使盜視之,然後殺盜於市。於是諸盜與其侶互相疑,無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內遂無一人為盜。予每讀此事,以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擇治齊州事,則又不然。齊素多盜,公擇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盜,察其可用,刺為兵,使直事鈴下。間問以盜發輒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繇富家為之囊。使盜自相推為甲乙,官吏巡捕及門,擒一人以首,則免矣。"公擇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盜之家,皆發屋破柱,盜賊遂清。予乃知治世間事,不可泥紙上陳跡。如安潛之法可謂善矣,而齊盜反恃此以為沈命之計,則變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譯文”唐代崔安潛為西川節度使,到任後不審訊盜賊,說:"盜賊若無人通容幫助,就不可能達到目的。"於是從國庫裏撥出巨款放到三個市場上,旁邊貼上一張文告,宣布道:"告發和捕捉到一名盜賊,賞錢五百緡,如果是同夥告捕,則免其罪,賞賜同於一般人。"不久,有人捕獲盜賊而來,盜賊不服氣,說:"他與我同為盜賊十七年,贓物都是平分的,他怎麽能捕我呢?"崔安潛說:"你既然知道我出了文告,何不把他捕來呢?你將他捕來,他就會處死,你就獲得賞賜,你既然被他先逮捕,受死就無話可說了。"立即命令給逮捕盜賊的人以賞錢,使盜賊親自看見,然後將盜賊在街上處死。自此以後,盜賊與自己的同夥互相猜疑,無地容身,竟在一夜之間紛紛逃散出境,西川境內遂無一個盜賊。我每讀此事,認為是治盜的上策。後來了解到李公擇治理齊州的經曆,才知道才有更高明的辦法。齊州一貫盜賊多,公擇下決心治理,但治而不止。一天捕獲得一名狡猾的慣犯,李公擇覺得這名慣犯可以利用,於是在他臉上刺了字並讓他當了兵,分在自己帳下聽事。得便時就詢問發現盜賊就予以逮捕但盜賊又累禁不止的原因。原先的慣犯說:"這是由於富裕之家為他們作掩護。假使讓盜賊自己推舉掩護他們的最得力人物,官史巡視到那掩護盜賊最得力人的家裏,將其逮捕,其他窩藏犯就不敢再掩護盜賊了。"李公擇說:"我知道治盜的辦法了。"於是下令凡是獲得藏匿盜賊的家庭,一律拆房破柱,沒有過多久,盜賊就肅清了。從這件事我才知道治理世間的事情,不可拘泥於過去的記載。如果說安潛的辦法是好的,但齊地的盜賊反而借此作為隱藏之法。可見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變通,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嗎?

  和詩當和意“原文”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三謝諸人贈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載。姑取杜集數篇,略紀於此。高適寄杜公雲:"媿爾東西南北人。"杜則雲:"東西南北更堪論。"高又有詩雲:"草玄今已畢,此外更何言?"杜則雲:"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嚴武寄杜雲:"興發會能馳駿馬,終須重到使君灘。"杜則雲:"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杜公寄嚴詩雲"何路出巴山","重岩細菊斑,遙知簇鞍馬,回首白雲間。"嚴答雲:"臥向巴山落月時","籬外黃花菊對誰,跂馬望君非一度。"杜送韋迢雲:"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迢雲:"相憶無南雁,何時有報章?"杜又雲:"雖無南去雁,看取北來魚。"郭受寄杜雲:"春興不知凡幾首?"杜答雲:"藥裏關心詩總廢。"皆如鍾磬在簴,叩之則應,往來反複,於是乎有餘味矣。

  “譯文”古人唱和詩歌,必定要回答其來意,不像今天為詩的韻律所局限。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三謝(謝靈運、謝朓、謝惠連)諸人的贈答詩,就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唐代的例子特多,不可全部登載。這裏姑且從杜甫集中選取幾首,略記於此。高適寄給杜甫的詩說:"愧爾東西南北人。"杜甫則說;"東西南北更堪論。"高適又有詩說:"草《玄》今已畢,此外更何言?"杜甫則說:"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嚴武寄杜甫詩說:"興發會能馳駿馬,終須重到使君灘。"杜甫則說:"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杜甫寄給嚴武的詩說:"何路出巴山","重岩細菊斑,遙知簇鞍馬,回首白雲間。"嚴武和答說:"臥向巴山落月時","籬外黃花菊對誰,跂馬望君非一度。"杜甫送韋迢詩說:"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韋迢說:"相憶無南雁,何時有報章?"杜甫又說:"雖無南去雁,看取北來魚。"郭受寄杜甫詩說:"春興不知凡幾首?"杜甫答詩說:"藥裹關心詩總廢。"有如鍾磬掛在弓把上,叩之則有回應,往來反複,因而餘味無窮。

  稷有天下“原文”"稷躬稼而有天下"、"泰伯三以天下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皆以子孫之事追言之。是時,稷始封於邰,古公方邑於梁山之下,文王才有岐周之地,未得雲天下也。禹未嚐躬稼,因稷而稱之。

  “譯文”"周之祖先後稷親身耕稼而擁有天下","周太王的長子泰伯三次辭讓天子之位","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些說法都是以子孫的事追述而言。那時,後稷剛被封於邰(今陝西武功),古公亶父(即太王)剛剛在梁山下修築城邑,周文王剛剛據有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之地,還遠遠談不上有天下。禹未嚐親身耕作,借後稷而稱讚他。

  一世人材“原文”一世人材,自可給一世之用。苟有以致之,無問其取士之門如何也。今之議者,多以科舉經義、詩賦為言,以為詩賦浮華無根柢,不能致實學,故其說常右經而左賦。是不然。成周之時,下及列國,皆官人以世,周之劉、單、召、甘,晉之韓、趙、荀、魏,齊之高、國、陳、鮑,衛之孫、寧、孔、石,宋之華、向、皇、樂,鄭之罕、駟、國、遊,魯之季、孟、臧、展,楚之鬥、蒍、申、屈,皆世不乏賢,與國終畢。漢以經術及察舉,魏、晉以州鄉中正,東晉、宋、齊以門第,唐及本朝以進士,而參之以任子,皆足以盡一時之才。則所謂科目,特借以為梯階耳!經義、經賦,不問可也。

  “譯文”經世人才,自然可以滿足一個時代的需要。隻要能夠獲得真正的人才,不必計較取士的途徑如何。如今對科舉製度中的以經義、詩賦取士的作法頗有微詞,認為詩賦浮華無根底,不能選拔到具有真才實學的士人,因此這種議論往往推崇經義貶低詩賦。其實,這種看法不對。從西周初年到戰國時代,官員都是世卿世祿製。周朝的劉、單、召、甘,晉國的韓、趙、荀、魏,齊之高、國、陳、鮑,衛之孫、寧、孔、石,宋之華、向、皇、樂,鄭之罕、駟、國、遊,魯之季、孟、臧、展,楚之鬥、蒍、申、屈,都是世代不乏賢才,並與其國家相始終。漢代以經術及察舉取士,魏晉以州鄉的九品中正製取士,東晉、宋、齊以門第取士,唐朝及本朝以進士科取士,並參用任子之製,這些方法都足以取盡一世之才。至於所謂的科目。不過是取士的階梯,以經義還是以詩賦取士,自然不必注重了。

  王逢原“原文”王逢原以學術,邢居實以文采,有盛名於嘉祐、元豐間。然所為詩文,多怨抑沉憤,哀傷涕泣,若辛苦憔悴不得其平者,故皆不克壽,逢原年二十八,居實才二十。天畀其才而嗇其壽,籲,可惜哉!

  “譯文”王逢原的學術,邢敦夫的文采,在宋仁宗嘉祐、宋神宗元豐年間享有盛名。然而所作的詩文,多怨憤沉悶,哀傷涕泣,似乎是辛苦憔悴未得到公正的對待,因此兩人都未得到長壽,逢原年二十八,敦夫年二十就死了。上天賜給他們才能卻舍不得多給年壽,哎呀,多麽可惜啊!

  吏文可笑“原文”吏文行移,隻用定本,故有絕可笑者。如文官批書印紙,雖宮、觀、嶽、廟,亦必雲不曾請假;或已登科級,見官台省清要,必雲不曾應舉若試刑法。予在西掖時,漢州申顯惠侯神,頃係宣撫司便宜加封昭應公,乞換給製書。禮、寺看詳,謂不依元降指揮於一年限內自陳,欲符下漢州,告示本神知委。予白丞相別令勘當,乃得改命。淳熙六年,予以大禮恩澤改奏一歲兒,吏部下饒州,必欲保官狀內聲說被奏人曾與不曾犯決笞,有無翦刺,及曾與不曾先經補官因罪犯停廢,別行改奏;又令供與予係是何服屬。父之於子而問何服屬,一歲嬰兒而問曾與不曾入仕坐罪,豈不大可笑哉!

  “譯文”公文行移隻用定本,因而有極為可笑的。如文官批發文書印信,盡管是如宮、觀、嶽、廟這樣一些非政府職能的閑散或民間的機構,其文書也必定要寫上"不曾請假"的字眼,以示該機構的官員恪盡職守。有的人已從科舉進入仕途,甚至擔任了台省清要之官,也必定說他不曾應科舉考試過刑法之類。我在西掖(中書省)時,漢州(今四川廣漢)申奏顯惠侯神,不久前已由宣撫司加封為昭應公,請求換成皇帝下發的製書。禮部以及有關寺監審定,認為沒有依照原先頒布的詔令在一年之限內自行申報,準備給漢州下符。告示本神知委。我向丞相建議重新審核,才得以改下製書。宋孝宗淳熙六年,我因為大禮恩澤保奏一歲的兒子為官,吏部下書我的家鄉饒州,一定要求保官的文狀內說清楚被保奏人是否曾被判處笞刑,有無剪刑,以及是否曾經補官卻因犯罪被免職,於是另行改奏(將上述疑問解釋清楚)。又令被保奏人說明與我是什麽親屬關係。父親與兒子之間是什麽親屬關係?一歲的嬰兒而被問及是否曾入仕、犯罪,豈不令人笑掉大牙!

  靖康時事“原文”鄧艾伐蜀,劉禪既降,又敕薑維使降於鍾會,將士鹹怒,拔刀斫石。魏圍燕於中山既久,城中將士皆思出戰,至數千人,相率請於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為慕容麟沮之而罷。契丹伐晉連年,晉拒之,每戰必勝。其後,杜重威陰謀欲降,命將士出陳於外,士皆踴躍,以為出戰,既令解甲,士皆慟哭,聲振原野。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向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虎旅雲屯,不聞有如蜀、燕、晉之憤哭者。近讀《朱新仲詩集》,有《記昔行》一篇,正敘此時事。其中雲:"老種憤死不得戰,汝霖疽發何由痊?"乃知忠義之士,世未嚐無之,特時運使然耳。

  “譯文”鄧艾伐蜀,劉禪投降後,又下令薑維向魏將鍾會投降,時蜀國的將士十分憤怒,用刀斫石,以發泄心中的恥恨。北魏圍困後燕於中山(今河北定縣)既久,城中將士紛紛請示燕王出戰,其中慕容隆表現最迫切,但為慕容麟所阻止,隻好作罷。五代時,契丹人連年攻打後晉,晉人奮起抵坑,每戰必勝。後來,杜重威陰謀投降,命令將士出營列陣,士卒十分踴躍,以為出去決戰,及至杜重威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士兵都痛苦失聲,哭聲振原野。我最近修《靖康實錄》,對靖康之禍感到十分痛心,作為一個堂堂大國,朝廷內外的軍隊尚有數十萬人,但不曾向北發一支箭,俘獲一個胡人,端坐都城,束手就擒待斃!數十萬精兵雲集,但不聞有如蜀、燕、晉那樣的痛哭之人。最近讀《朱新仲詩集》,其中有《記昔行》一篇,寫的正是靖康之事。其中說道:"老種憤死不得戰,汝霖疽發何由痊?"乃知忠義之士,並不是沒有,隻是當時的形勢沒能使他們展現自己的忠義罷了。

  並韶“原文”梁武帝時,有交趾人並韶者,富於詞藻,詣選求官,而吏部尚書蔡撙以並姓無前賢,除廣陽門郎。韶恥之,遂還鄉裏謀作亂。夫用門地族望為選舉低昂,乃晉、宋以來弊法,蔡撙賢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譯文”梁武帝時,有交趾(今越南)人名叫並韶,能說會寫,來到吏部求官,萬裏吏部尚書蔡撙認為並姓沒有著名人物,因而隻任命他為廣陽門郎。並韶感到恥辱,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圖謀作亂。以門第族望來作為選拔人才的高低標準,是晉宋以來的流弊,蔡撙是個賢人,但也不能免除這種流俗,為什麽呢?

  讖緯之學“原文”圖讖星緯之學,豈不或中,然要為誤人,聖賢所不道也。眭孟睹公孫病己之文,勸漢昭帝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不知宣帝實應之,孟以此誅。孔熙先知宋文帝禍起骨肉,江州當出天子,故謀立江州刺史彭城王,而不知孝武實應之,熙先以此誅。當塗高之讖,漢光武以詰公孫述,袁術、王浚皆自以姓名或父字應之,以取滅亡,而其兆為曹操之魏。兩角犢子之讖,周子諒以劾牛仙客,李德裕以議牛僧孺,而其兆為朱溫。隋煬帝謂李氏當有天下,遂誅李金才之族,而唐高祖乃代隋。唐太宗知女武將竊國命,遂濫五娘子之誅,而阿武婆幾易姓。武後謂代武者劉,劉無強姓,殆流人也,遂遣六道使悉殺之,而劉幽求佐臨淄王平內難,韋、武二族皆殄滅。晉張華、郭璞,魏崔伯深,皆精於天文卜筮,言事如神,而不能免於身誅家族,況其下者乎!

  “譯文”圖讖星緯之學,哪有不偶爾言中的時候,但更多的時候是使人誤入歧途,因而不被聖賢所稱道。西漢時眭孟看到公孫病己之文,勸漢昭帝尋找賢者,把帝位禪讓給他。卻不知此讖為漢宣帝所應,但眭孟由此獲罪被殺。劉宋時孔熙先知宋文帝將禍起於骨肉之間,江州當出天子,故謀立江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為帝,而不知孝武帝劉駿實應了讖言,而孔熙先則由此被殺。當塗高之讖,漢光武帝劉秀以此詰問公孫述,袁術、王浚都自以為本人的姓名或父親的姓名應之,結果都是自取滅亡,而其中預兆實為曹操的魏國。兩角犢子之讖,周子諒以此彈劾牛仙客,李德裕以此來影射牛僧孺,而其預兆實為朱溫所應。隋煬帝以讖言李氏當有天下了,於是把李金才全族誅殺,而唐高祖李淵乃代隋。唐太宗了解到女武將篡奪李氏江山,於是有濫殺五娘子之誅,而阿武婆娘武則天幾乎使李家江山換了姓。武後以以為代武者為劉姓,因劉無強姓,估計大概是流民,於是派遣六道使者將流人全部殺害,而最後劉幽求輔佐臨淄王李隆基平定內難,韋、武二族都被誅滅。西晉的張華、郭璞、魏崔伯深,都精通天文卜筮,料事如神,但也不能免於身家被誅滅的命運,何況是造詣不如他們的人呢?

  真假皆妄“原文”江山登臨之美,泉石賞玩之勝,世間佳境也,觀者必曰如畫。故有"江山如畫","天開圖畫即江山","身在畫圖中"之語。至於丹青之妙,好事君子嗟歎之不足者,則又以逼真目之。如老杜"人間又見真乘黃","時危安得真致此","悄然坐我天姥下","斯須九重真龍出","憑軒忽若無丹青","高堂見生鶻","直訝杉鬆冷","兼疑菱荇香"之句是也。以真為假,以假為真,均之為妄境耳。人生萬事如是,何特此耶?

  “譯文”登高俯視江山之美,下泉賞石玩之勝,此為人世間的佳境,觀者必說得如同圖畫般美麗。故有"江山如畫","天開圖畫即江山","身在圖畫中"的說法。至於圖畫之妙,愛好美術的君子在歎服之餘,仍覺言猶未盡,於是又說畫得很逼真。如杜甫的"人間又見真乘黃","時危安得真致此","悄然坐我天姥下","斯須九重真龍出","憑軒忽若無丹青","高堂見生鶻","直訝杉鬆冷","兼疑菱荇香"等詩句都是這樣。以真為假,以假為真,都是虛亡的境界。人生在世,萬事如斯,何得隻限於圖畫呢?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