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終南古鎮

  周至政協

  終南鎮位於周至縣城正東12公裏處,總麵積60.6平方公裏,耕地麵積53616畝,鎮區麵積8平方公裏。轄30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63000人,占周至縣總人口的九分之一,是周至縣第一古鎮,為周至東部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終南鎮門樓

  終南古鎮曆史悠久,約形成於西周初期,曾因山清水秀、村社輳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享譽關中。西周時矢侯封地被封為矢國。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於終南初次置縣,稱為宜壽縣。後曾曆置終南郡、周南郡、恒州等,僅置縣曆史就長達700餘年。因曾置縣,故鎮區尚存城隍廟一處,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終南古鎮人文底蘊深厚,早在秦漢時期就被視為風水寶地。秦昭王時被封為上林苑。其時,苑內百畝翠竹枝繁雲天,百畝垂楊婀娜多姿,稱曰長楊宮。漢初“休養生息”之時曾開放秦的苑囿園池讓人民耕種,成為米糧之鄉。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凡事爭強好勝,好大喜功,啥事一人說了算,建元三年(前138)武帝經常微服出遊,去終南山一帶打獵,大隊人馬馳於禾稼之地,百姓極為所患,民皆呼號罵詈。後來,武帝為了他的十萬大軍能夠不受任何影響和幹擾的奔馳校獵,於是命中大夫吾丘壽王征購戶、杜民田,擴建上林苑。此舉亦引起朝臣不滿,時有從臣東方朔上《諫起上林苑疏》極力勸阻興建宮苑,建議武帝重視農桑,恤民疾苦。武帝雖然肯定了進諫的好意,並進行了嘉獎,但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擴建了上林苑。《漢書·元帝紀》記:永光五年(前39)上幸長楊射熊館,大事騎獵。《雍勝略》載:長楊宮在周至東南32裏(今終南鎮竹園頭村),“宮門建有高台射熊館(亦作觀)”供皇帝觀看校獵。漢武帝曾多次在此狩獵,而且喜好親自與獸搏鬥。司馬相如見武帝以萬乘之尊親履險境不以為然,乃作《長楊賦》。王龍標在《青樓曲》曾寫道:“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獵長楊。樓頭少婦鳴箏笙,遙見飛塵入建章。”描寫的就是漢武帝射獵的宏大場麵。漢成帝元延二年(前11),下今扶風郡調集民眾,西自褒斜穀,東達弘農郡,南到漢中秦嶺中,張設捕獸網點。捕到熊羆、豪豬、虎、豹、長尾猴、狐、兔、麋鹿等,運到射熊館,建圍欄圈住,令少數民族使者入欄與野獸搏鬥,誰捉到什麽野獸,就獎賞給誰。漢成帝以觀賞為樂。關中地區因這次民眾捕獸,致使秋收無法進行。因之揚雄方作《長楊賦》。

  在終南古鎮村堡史話中,當數終南毓興村的北堡最為有名。終南北堡位於終南鎮北麵,北周天和二年(567)命名為終南北堡。宋元曾在終南北堡城南建立太平興國宮,簡稱太平宮。殿閣宏麗莊嚴,四周風光清幽。內有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禦容。有碑,徐鉉作銘,王欽若作記,今廟碑俱毀,僅存遺址。宋仁宗嘉七年(1062)二月,蘇軾任鳳翔府通判,奉詔分往屬縣減決囚禁,曆經寶雞、虢、眉、周至四縣所《行紀》詩,在寫到太平興國宮時說:“先帝膺符命,行宮畫景冕旒。待臣簪武弁,女樂抱箜篌。秘殿開金鎖,神人控玉虯。黑衣橫巨劍,披發凜雙眸。”暗諷趙光義斧聲燭形弑兄篡位,怕人心不服,特意讓道士待守真編造了一套神告身膺符命應為帝王的鬼話,來欺騙朝野,震懾人心。並廟視神,而道教因待守貞的緣故,也大大地興盛起來。

  毓興村不僅古跡悠久,而且人文蔚起,終南北堡乾隆二十五年(1760),郝適就中了進士,先後任江西新奉縣,四川南部縣等知縣。在任政績卓著,為百姓稱道。從嘉慶到同治年間,僅路氏一門三代就出了五位進士,並且文才出眾,三位進了翰林院,其中路德、路慎莊父子最為出名。

  路德(1785-1851),字潤先,號鷺洲,終南鎮北堡人,資質穎悟,刻苦好學,自幼隨父於任所秉承嚴教,矢誌讀書。清嘉慶十二年舉人,十四年(1822)進士,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改任戶部湖廣司主事。父喪丁憂三年,十八年考為軍機章京。公事之暇,讀書作字,京師求文字考殆無虛日。道光二年(1822)因眼疾請假歸裏,靜養三年,目複明,以母老不複任,決意潛心治學。曆主關中乾陽、宏道、象峰、對峰各書院,教人專以自省身心,講求實用為主,古以不對求,不嗜利為治心立身之本。生平研經躬道,不事偏倚。朝邑閆敬銘師事路德最久,稱其懷抱峻潔,遺棄榮利,言學理切近踏實,無門戶標榜氣習。

  路德曆講諸書院20餘年,訂立課程,因材施教,陝、晉、江、浙從多士子恭拜門牆,其中進士,任京處各職者數以百計,舉人、生員及再緒弟子數以千計。於製藝文,試帖詩的造詣,路尚為清季一代宗師。因之,海內持詩卷以求品題而增聲價者,更是不可勝數。一生著作有《仁在堂示集》11種,《檉華館示集》、《檉華館詩集》、《蒲編堂訓縈草》,還有評改的《明示明》,厘定他人著作的《五經文漪》、《三老人詩集》、《二竹齋詩集》等。皆風行海內,甚至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俄羅斯。

  路德半生從事教授,對子侄輩嚴厲訓導,每日五更,子侄輩環立榻前,背誦詩書,數十年如一日。路氏一門,文風甚盛,路慎莊之孫路孝植,字壬甫,日本東京駒場農科大學畢業,曆任學部主事,教育簽事,湖北省教育廳廳長,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等職。可謂是克紹箕裘,不墮家風。路德死後,安葬於馬召南金盆山中。

  民間諺語有曰:“天下村數豆村,豆村下來是路村。”終南鎮的豆村之大,全國有名,號稱“天下第一村”,人口過萬,南北六裏,東西三裏。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遠近聞名物資集散地,古以製售陶皿器具“豆”聞名天下,稱為豆村。豆村村北的馬家曾是西周時期的古戰場,在此遺址上曾出土過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青銅鼎一尊,其製造工藝比故宮珍藏的還要精細。豆村四月初八古臘會規模盛大遠近聞名,每逢古會,商販雲集,行人如織,四裏八方的莊稼人都來這裏逛會、看戲、走親戚。遊古臘時,八台神龕前行,百竿靈幡搖曳,數百彩旗漫卷,一路鑼鼓喧天。古臘工藝,巧奪天工,瓜果人物,魚蟲鳥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所到之處,八村九社鳴炮相歡,家家戶戶瓜果伺候,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整個村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終南鎮老街西街

  提起終南鎮的“老王會”,在周至境內及至關中地區名氣甚大,共有甘溝、解村、三灣等13個村堡聯合舉辦,廟會祭祀的所謂老王,是指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張巡和許遠。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堅守數日,援絕糧盡,城陷被殺。張、許二人在唐代就被立廟祭祀。《新唐書·張巡傳》:“天子下詔,贈巡揚州七都督,遠荊州七都督……皆立廟睢陽,定時稱祀。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雲’。”後來在南各有立廟奉記,進而遍及全國。宋時封張巡為東平威烈昭濟顯莊靈王,許遠為孚應昭烈王。故十三堡古會稱張、許為老王。

  人們何以對張、許二人如此敬仰,這主要是被他們的英雄氣概所感染。按《舊唐書·張巡傳》: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皆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正是由於張巡有“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之語,所以民間都以張巡為驅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麵,吻出四牙,狀其獰惡。

  老王會最早的發起,為甘河村人司際虞所首倡。司際虞,字舜山,號艮齋,道光八年舉人,曾任綏惠州學正。著《醒世要言》。同治五年(1966)裏後在村南孤魂廟(祀張巡之廟)教學。由於當時清口正處於外患日劇之時,司際虞出於愛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許遠,愛國忠君。於是聯合甘溝、梁家村、陌阡、強家莊、解村、徐家村、南北圪塔興、千家灣、韓家灣、黑河三灣等十三堡,於每年正月二十七、八舉行盛會祭祀,每年輪流一村主辦,唱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紅火熱鬧,至今不衰。老王會不僅弘揚了廟會文化,而且於古會之上進行物資交流,十分有利當地經濟的開發。

  在終南鎮內,要提起勒馬村還有一段神奇的來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內亂四起,劉秀被王莽的大將軍圍追堵截,一路朝東,躍馬越過田峪河畔,剛勒住馬韁,隻見田峪河內洪水大發,追兵受阻,才使劉秀在此大難不死,不久後東山再起,一舉殲滅王莽做了後漢皇帝,勒馬而立的地方後來形成的村子就叫勒馬村。

  如今的終南古鎮交通便利,301國道橫東西,縣域骨架路四通八達,連接南北,與107省道旅遊線貫通。水利資源也十分豐富,黑河、田峪河、天井河穿境而過。在經濟發展中已由原來的農業大鎮轉化為經濟強鎮的發展戰略。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格局初具規模,以果業儲藏、建築材料、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木器加工、釀造為主的產業基地已經形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終南鎮實施的“12211”計劃(即1萬畝蔬菜、2萬畝苗木花卉、2萬畝高效糧田、1萬畝果品、1萬畝牲畜飼料基地)初具規模。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6.5億大關,人均純收入達以2620元。有著悠久曆史的終南古鎮正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小康之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