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範蠡:風口浪尖上順舟而下的陶朱公

範蠡,字少伯,楚國人,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他曾協助勾踐抵禦吳國,越國失敗後,隨勾踐赴吳為質數年,靈活地應付了在吳國的各種複雜情況。回國後他幫助勾踐礪誌複仇、刻苦圖強,經過戰略上的全麵準備,終於使越國滅亡吳國,創建了霸業。後來,他洞察到了越王機險陰狠的為人品格,遂辭別越王,遁入五湖(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不久,使人載取妻子,遊入齊國,稱鴟夷子皮,仕為上卿。其後又棄官隱於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號陶朱公,以經商致富,據傳他曾寫有《致富奇書》。勾踐在範蠡離越而去後追之不及,因念其大功,使工匠在自己的座側鑄範蠡銅像以誌紀念。

範蠡的政治活動是在越國,輔佐越王反亡為霸、轉衰為興,構成他一生政治活動的全部內容。從《左傳》上看,範蠡首先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他以自己簡約深邃的理論指導了越國戰略策略的製定,並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將其身體力行,越國霸業的創建顯示了他作為春秋末年政治理論人物的特色。

順應“天時。”

作為一名政治理論家,範蠡非常重視客觀環境和外部條件的作用,甚至將其看成是政治行為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必有以知天地之恒製,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主張“隨時以行事”,“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他反對背離客觀實際的任意妄為,提出“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認為“爭者,事之末也”。把違背天時的主觀用事看成是不好的行為。越王勾踐即位後,與他商議伐吳之事,他根據自己應天順時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治國理論:“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他首先認為保守成業應該效法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從而持盈保泰,他反對勾踐不顧客觀情況而伐吳,勾踐未聽他的勸諫,興師戰吳,敗於會稽。勾踐在喪敗之餘召他商議,他這次著重強調了“定傾者與人”,認為安定國家,免除危難必須取得人心,人道好謙,傾危之中,應當“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提出了向吳國卑詞乞和、以身為質的策略方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向勾踐提出向吳王嚐糞診疾,以取歡心的建議。勾踐去吳三年回到越國,與範蠡商議複仇之策,範蠡這次著重強調了“節事者與地”的思想,認為成事應當法地,地有包容萬物的全麵性,在萬物的自然發展中成其功利。他主張越國應當等待天時的變化,如果“事無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後來,勾踐一度急於伐吳複仇,範蠡勸諫說:“強索者不祥。得時不成,反受其殃。”他認為伐吳的時機尚未成熟,勸勾踐說:“夫吳,君王之吳也,王若蚤圖之,其事又將未可知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向勾踐提出了修兵練武的主張。

範蠡特別強調政治行為應從客觀情況出發,順時應天,以此“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主張將人的能動性與客觀實際相配合,以取得事情的成功。但總的來講,範蠡的思想理論特別注重對客觀實際的遵從,他認為客觀環境具有不斷變化的必然趨勢,“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人隻有等待客觀環境變化到有利的時機,在這種條件下積極努力,事情才能成功。

範蠡將自己應天順時的思想用於軍事鬥爭,製定了待時擊敵的策略,勾踐伐吳報仇時,兩軍對陣,吳國出兵挑戰,範蠡力勸勾踐勿戰,以等待戰機。他解釋說:“古之善用兵者,贏縮以為常”,“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陽節不盡,輕而不可取”,“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必順天道,周旋無窮。今其來也,剛強而力疾,王姑待之。”他提出了天地萬物贏縮轉化的觀點,認為敵軍剛來,銳氣正盛,應等其剛陽之氣耗盡後以兵攻之。

範蠡應天順時的思想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消極等待,其中包含了在成熟時機下的積極進取。他認為:“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他將這種思想用之於對吳國的最後處理。吳國戰敗後,派人向越國乞降請和,欲效法昔日越對吳的故事,勾踐起先準備許諾,範蠡勸諫說:“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得時不成,天有還形。”“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他認為辦事應以天時為功用,不應違背天時而自遭懲罰,並提醒越王要防止吳國像越國一樣由衰轉盛,主張乘時滅掉吳國,勿使再興。越王同意他的見解,但又覺得不好推卻吳國的使者,於是範蠡出麵對吳使說:“昔者上天降禍於越,委製於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以上均引自《國語·越語下》)他認為客觀情況如果具備了勝敵滅敵的條件,就應當抓住時機,消時是一個贏縮轉化、陰陽互變的運動過程,人應該辨清形勢,努力不怠,在情況不利的時候盡其陰柔,耐心等待,而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積極努力,爭取成功。根據這種思想,他向越王提出過治理國事的三條原則,提出過待機擊敵的軍事策略和滅掉吳國的主張,對越國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忠且不愚

範蠡是春秋末期出色的政治家,他受到過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很有智謀,在輔佐越王的實踐中,真正做到了忠與智的統一。

勾踐赴吳為質前,非常傷感,範蠡前去勸勉說:“臣聞‘居不幽者誌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古之聖賢,皆遇困厄之難。蒙不赦之恥,豈獨君王哉?”(第八十回)勉勵勾踐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不利的遭遇。勾踐臨行前,他又對越國諸臣講:“吾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主上有去國之憂,臣吳之辱,以吾浙東之士,豈無一二豪傑,與主上分憂辱者乎?”激勵諸臣為越國的事業奮鬥到底。範蠡隨勾踐去吳期間,他朝夕侍於君側,寸步不離,有時越王與夫人坐於馬廄之旁,他執鞭立於其側,君臣之禮不去,連吳王夫差也感動地說:“彼越王不過小國之君,範蠡不過一介之士,雖在窮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禮,寡人心甚敬之。”(第八十回)有一次,夫差召勾踐入見,勾踐跪伏於前,範蠡立於後,夫差對範螽說:“寡人聞‘哲婦不嫁破亡之家,名賢不宦滅絕之國’。今勾踐無道,國已將亡,子君臣並為奴仆,羈囚一室,豈不鄙乎?寡人欲赦子之罪,子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重用,去憂患而取富貴,子意何如?”夫差以富貴為誘餌,對範蠡公開勸降,範蠡稽首對答說:“臣聞亡國除,出給趨走,臣願足矣。尚敢望富貴哉?”(第八十回)他在夫差麵前承擔了敗國責任,實行自我貶損,以此委婉而堅決地拒絕了吳王的勸降。夫差見他不降吳,很不高興地對他說:“子既不移其誌,可仍歸石室。”範蠡回答:“謹如君命。”夫差本想以囚禁生活相威脅,範蠡卻故意將他的話視為君命,表示堅決遵守,使夫差再也無話可說。在吳王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麵前,範蠡機智地表現了自己的忠貞立場。他在勸勾踐為吳王嚐糞診疾時,勾踐起先不肯,他對勾踐說:“夫欲成大事者,不矜細行。不如此,何以取其憐乎?”(第八十回)正是靠他這一策略的實施,吳王才下定了赦放勾踐的決心。據說勾踐自嚐糞之後,常患口臭,回國上朝時臭氣尚存,範蠡知城北山上生長一種名叫蕺的植物,有腥味,可食,便讓人采下蕺草,舉朝皆食,諸臣上朝後俱有口臭,也就覺不出勾踐的口中氣息。範蠡用這種方式淆亂其氣,維護了君王的威信和尊嚴。

範蠡曾以應天順時的理論來指導越國的政治實踐,他同樣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個人的生活行為。越國滅吳稱霸後,勾踐在祝賀的宴席上聽到有讚揚大臣之功的歌詞,麵失喜色,範蠡以他機敏的洞察力看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他私歎說:“越王不欲歸功臣下,疑忌之端已見矣!”(第八十三回)次日他入辭越王說:“臣聞‘主辱臣死’。向者,大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欲隱忍成越之功也。今吳已滅矣,大王倘免臣會稽之誅,願乞骸骨,老於江湖。”

越王惻然泣下,他以戮其妻子相威脅,拒絕範蠡離去,範蠡回答說:“臣則宜死,妻子何罪?死生惟王,臣不顧矣。”晚上乘扁舟而遁。範蠡懂得,隻有在敵國存在的環境中,君主心目中才有謀臣的價值,敵國破亡了,客觀環境變化了,謀臣的價值自然就會喪失,一個沒有價值的智謀之士必然被君王視作威脅統治的心頭禍謀臣,在成功後的必然選擇隻能是棄官離去、隱居一方,以避免成為下一步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越王另一功臣文種後期的遭遇從反麵說明了範蠡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據傳夫差愛妾西施被範蠡離開時一並帶走。明人高啟認為範蠡並不是迷戀西施的傾國之色,而是包含著熱愛越國的一片苦衷。他在吳江縣作《三高祠三首》,其中雲:功成不戀上將軍,一舸歸遊笠澤雲。

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

但更多的人確信,西施歸越後,勾踐夫人暗中派人將西施綁上大石,沉於江中。也有人認為是範蠡將其沉於江中。清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手感歎西施的命運不及當年效顰的東施,作《西施》一詩,看來是相信沉江一說,認定範蠡是獨身離吳的。其詩曰: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然而,範蠡以自身所具有的才智,是絕不甘心於終身隱居、老死江湖的。政治鬥爭中失去了他的價值和地位,他把自己的才智投之於政治之外的經商貿易活動,他在這個領域重新獲得了自己的價值。越為臨海之國,非農業的生產經營必然形成他們的商品交換活動,範蠡早先就有很強的商品意識。當年勾踐陰圖吳國,欲將西施獻於吳王,範蠡奉命聘西施入城,國人慕美人之名,出郊爭相觀看,道路被人流擁塞,範蠡將西施停於館舍,布告說:“欲見美人者,先輸金錢一文。”他設櫃收錢,頃刻而滿,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收獲金錢無數,他用美人展覽所得的金錢來充實國庫。商品意識加上他的才智,使他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不少錢財,現在,他棄政從商,專搞貿易,實際上是進入了另一個熟悉的活動領域,據在政治活動之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