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文人的內耗:“新舊黨爭”到“戰和之爭”

  自宋初獨尊儒學,宋太祖刻石立約,不殺文臣及言事官,列為祖訓,終宋一朝,文人擁有寬鬆的政治氛圍,享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言論自由。

  宋代文人們最熱衷的就是作詞——鬱鬱乎文哉,在“小樓閑窗”和“欲說還休”的文字遊戲中,宋代文人們尋找著自身價值。誠然,儒文化熏陶下的“治國平天下”是文人們追求的最高理想,他們的理想是好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可以在字裏行間創造出一個強盛時代。他們或許會感歎百姓疾苦,憂慮天下蒼生,但這一切都是他們從文字、書本等間接信息中得來,實際上,他們隻是“居廟堂之高”,卻很少會去“處江湖之遠”。更多的時候,他們缺乏具體的社會實踐,隻是在宏觀絢麗的藍圖下自我感覺良好,由此造成的一係列失誤乃至災難,成為國家的不幸。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開始了宋朝曆史上、乃至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熙寧變法”。

  此時的宋王朝建國已有百年,由於太祖、太宗立下的“崇文抑武”政策,導致文官數量泛濫,政府機構冗繁,國家體製膨脹如同毒瘤一般,消耗大量社會財富。從宋仁宗後期開始,“積貧積弱”的現象凸現,官場人浮於事,軍隊喪失鬥誌,國庫的銀兩總是入不敷出。宋神宗即位,為了振興國家,大膽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變革運動。

  王安石變法,曆史上頗為有名,王安石其人甚至被有些人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從今人的角度來看,王安石的許多政策確實利國利民,具有超時代的經濟思想:他推行“青苗法”,是采用“借貸生息”貨幣政策,在青黃不接時把種子借給農民,秋天收取利息,這樣政府可以得到利潤,農民也得以維持生活;“均輸法”、“市易法”也具有現代商業思想,在物價下跌時政府購入物資,進行儲備,在物價上漲時拋出,以此平衡物價,既維護了百姓利益,又遏製了大商人壟斷的行為,還增加了政府財賦稅收,可謂“一箭三雕”。

  這些方法在理論上頗為可行,也類似於今天許多經濟學者們的理論。年輕的宋神宗初登帝位,剛滿二十歲,熱血沸騰,很快就與王安石一拍即合,推行新政。王安石本人也迫切想要改革,凡事都依據他自己的理想原則,要以閃電般的速度進行一場類似“休克療法”的大換血。

  但中國之大,人口之多,如何經得起王宰相這般迅雷不及掩耳的“革命”?

  “新政”的效果,竟朝著相反方向發展。改革速度太快,王安石不計後果,引發了社會動亂,乃至全國經濟癱瘓——當上層的政策傳到基層時,幾乎完全變味:青苗法本是用來幫助農民,貸款給資金財產不夠者,豈料該法的利息率被下層官僚層層加碼,演變為“高利貸”,最終成為強迫農民借貸的勒索工具;均輸法初衷是平抑物價、抑製大商人重利盤剝,豈知這種“政府經商”成為腐敗的根源,最終演變為政府的官商勾結,國家壟斷,使許多中小工商業者瀕臨破產……一時間,北宋王朝陷入政治、經濟的極大混亂中,達官貴族、朝廷重臣、各地官員乃至平頭老百姓、農民、失業者全部起來反對王安石。

  可以說,王安石的改革是不成功的。自從變法開始,宋廷的文人群體就分裂為兩派,一派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他們強調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一派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都是些社會經驗不夠、又想幹大事的低級官員組成。

  “舊黨”中涵蓋當時許多優秀的人才,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批朝廷重臣對王安石展開了批判,自此,宋王朝延續數十年的“黨爭”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最初隻是司馬光與王安石在朝堂上的爭論,既而發展到王安石對司馬光一派加以打擊,借神宗名義,貶斥了許多舊黨中的精英,提拔一些沒有經驗的下層官吏。在神宗年間,舊黨人士屢遭排擠,司馬光不得已罷職,蘇軾被外放地方,後來蘇軾一係列的厄運、乃至下獄論死,都因新黨中人的陷害打擊。

  宋神宗病逝後,宋哲宗即位,高太後掌權,重新起用舊黨,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上任後,盡罷新法,把朝廷製度重新恢複到原來,連新法中一些有利的政策也罷黜了,此時新黨人士大遭貶斥,又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而蘇軾因為不容於司馬光,又被打成“新黨”被貶斥外地;而後,高太後去世,宋哲宗親政,又再次打擊舊黨,起用新黨,把司馬光一派全部打倒,重新施行王安石的政策。在這種反複折騰下,兩黨之間的攻訐中已經開始變味。由最初的“改革之爭”,演變成了“君子小人之爭”。大臣們分成兩派,相互攻訐,內鬥不止。這些文官們都自命清高,自我標榜是“道德君子”,各成一派,各有說辭。從政治觀點的不同演變到是非立場的原則問題,今天我掌權了,就要置你於死地,明天你上台了,也要把我往死裏整。

  這種內耗在曆朝曆代層出不窮,漢有“黨錮之禍”,唐有“牛李黨爭”,但都隻是王朝末葉時期,時間不長。唯有到宋代,朝廷內耗的狀況延續百年,從北宋“新舊”黨爭一直到南宋“戰和”之爭,對整個國家的政權穩固產生了相當大的打擊。每一次內耗,都會清除掉一批仁人誌士、社會精英,可謂是宋王朝為自己挖掘了墳墓。

  北宋“新舊”黨爭的情況愈演愈烈,到宋徽宗時,遊走於新黨、舊黨之間的政客蔡京掌權,利用新黨打擊舊黨,將司馬光、蘇軾、文彥博、呂公著、黃庭堅等一百二十人定罪,稱做“奸黨”,由徽宗親自書寫姓名,刻於石上,稱之“元祐黨人碑”。此時碑上人多已逝世,他們的子孫都被趕出京師,不許參加科考,“永不錄用”。自從新黨淪為蔡京的政治工具,新法也變異為國家榨取百姓的工具,將北宋帝國推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宋王朝從神宗年間開始,卷入的這場“新舊黨爭”持續了四十多年,在這種內耗下,北宋王朝走向衰竭。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破中原,兵臨城下,北宋都城汴京岌岌可危,可這時,宋廷內部的朝臣們還在為是戰是和爭論不休,吵成一團。金人要求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宋廷內部又產生了意見分歧,欽宗也無法斷然而決,隻好在十一月七日“集文武百官於崇正殿,議存棄三關之地”。

  在崇正殿上,文官們繼續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唾沫橫飛,吵鬧不止。

  諫議大夫範宗尹讚成割地:“割讓三鎮,與金人有言在先,如若不給,金人必定認為我大宋失信於人,遂進兵攻打,我們就隻有屈辱投降了。”

  宰相何桌反對割地:“三鎮是大宋的肢體,割去肢體,國家還能存在嗎?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下,我們怎可以重蹈石敬瑭賣國求榮的覆轍?”

  於是,以範宗尹為首,耿南仲、吳仟等七十多人讚同割地求和,以何桌為首,梅執禮、孫傅、呂好問、秦檜等三十六人堅持決戰。朝廷之上,這些文臣們喋喋不休,口若懸河,陷入無休止的辯駁之中,相互間爭吵不堪,互相攻訐,導致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混亂,無法進行正常抉擇。

  宋欽宗難以抉擇,舉棋不定,無奈之下,第二天又“集百官議三鎮於延和殿,各給筆劄,文武分列廊廡,凡百餘人”。朝廷之上仍然是爭吵不休,主和派與主戰派難分上下,在這種無休止的爭論中,時間一點點過去,政府的不作為導致軍事上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直到十五日,金人發出最後通牒,“以十五日以前告割地書到,不然,以十五日渡河”,最後宋欽宗不得已才派大臣前去談判。

  宋王朝最終沒能阻止金兵南下,都城汴京攻破,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在大臣們的爭論不休中,北宋轟然坍塌,宣告破滅。

  當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時,文官們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動輒引經據典,口誅筆伐,可對實際政策沒有一點意義,反而在相互的你攻我訐中耽誤時間,錯過戰機。

  北宋的“新舊黨爭”,到了南宋演變為“戰和之爭”,朝臣們在對金人是戰是和的決議中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內鬥。

  從南宋第一任帝王宋高宗趙構開始,主和派與主戰派就相互內耗。主和派首領秦檜處死了主戰派將領嶽飛,此後武將們再次被打壓,文官群體完全掌政,由此引開的“戰和之爭”成為南宋朝廷的常態。

  公元1162年,隆興元年,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即位,改變宋高宗“求和”政策,打壓主和派,啟用主戰派人士,一時間,朝廷振奮,大有欣欣向榮之景。

  也正是在這一年,宋孝宗任命主戰派老臣張浚統率抗金大業,發動北伐。此時朝廷內部又為“和戰”展開了激烈爭論,宰相史浩的觀點與張浚截然相反,堅決反對北伐,力求十年時間養精蓄銳,老將張浚則全力支持北伐,要立即出兵江淮。

  宰相史浩說:“帝王之兵,應當考慮萬全之策,豈能以圖僥幸心理?”

  張浚反駁:“中原淪陷已久,如今再不攻取,恐怕有豪傑興起,取而代之,到時軍閥割據,日後更難以收複。”

  史浩追問:“中原已經淪陷,再無豪傑,如果真有割據勢力的話,為何不見興起亡金?”

  兩人針尖對麥芒,爭論走入極端,開始鑽牛角尖。

  張浚又說:“正因為中原百姓手無寸鐵,才需要我們起兵拯救。”

  史浩又說:“金國殘暴,百姓自會像秦朝陳勝、吳廣起義那樣揭竿而起,又豈會等待救兵?”

  張浚認為起兵北伐是民心所向,史浩則認為太過冒險,需要養精蓄銳。

  主戰派與主和派在朝廷上辯論五日,誰也說服不了誰,難以決斷。朝中大臣,張浚、王十朋、胡銓等人主張立即北伐,史浩、陳康伯等主守,虞允文、陳俊卿等主戰但不主張立即北伐。

  我們通過比較北宋徽宗、欽宗時代,可以發現,當曆史到了南宋宋孝宗時代,情勢已經發生變化,由於之前秦檜執政二十年,朝中精英被鏟除殆盡,大臣都老的老,死的死,軍隊士氣不高,長年疏於練習。宋孝宗剛剛登上皇位,準備得相當不充分,無論是人才還是兵馬糧草都極度缺乏,此時欲以北伐重振國威,實在是過於急躁了。此時主和有利,主戰有弊。

  史浩穩重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對張浚說:“你想收複中原,這是忠義之舉。可是這樣不自量力出兵,就是空徒虛名罷了。以十年時間培養人才,厚積薄發,後世同樣會讚賞你的功勞,這樣不是更好嗎?”(“明公先立規模,使後人藉是有成,亦明公之功,何必身自為之?”)

  張浚卻回答:“我年紀大了,再不北伐,恐怕時日無多。”

  主戰派張浚剛愎自用,誌大才疏,他本是文臣,不懂領兵作戰,早在宋高宗時期就因魯莽出兵壞了大事。此刻他年歲已大,愈發固執,生恐北伐大功為他人搶奪,名利心日趨加重。第二天張浚就暗地上書宋孝宗,避開宰相史浩,立即出兵北上。

  與當年宋神宗如出一轍,這位宋孝宗也是初登皇位,血氣方剛,急功近利,欲要做一番大事業。他與張浚一拍即合,命張浚統領抗金一切事務,於四月發大軍攻金兵。

  但由於這場北伐準備倉促,很快就出現弊端。戰爭才進行不到一半,國庫就因空虛拿不出足夠資金,加上前線軍隊配合不佳,內部將領不和,導致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這場宋金之戰,宋軍潰逃慘死者數不勝數,南宋朝廷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糧草鎧甲,也都被燒毀殆盡,在金軍的趁勝追擊下,南宋軍隊損失慘重,退回長江以南,隻能依靠天塹維持均勢。南宋王朝元氣大傷。

  北伐失敗後,金兵大舉南下,欲以報複,宋廷岌岌可危,內部主和勢力再次抬頭。於是,在宋孝宗的朝令夕改下,主戰派人士被冷落,主和派人士湯思退等人上台執政。湯思退其人原本是秦檜黨羽,掌握朝政後,又開始打擊主戰派,並且暗示金人出兵兩淮,影響宋廷決議。迫於壓力,宋孝宗與金人簽訂“隆興和議”,割讓商州、秦州(今甘肅天水)。

  宋孝宗是南宋一位頗有雄心的帝王,可是他在位二十八年,先後出任宰相的有十七人,參知政事更是有三十四人之多,如此頻繁地更換宰臣,這在宋朝曆史上是很少見的。南宋朝廷內部的動蕩,主和與主戰兩派勢力內耗不止,國家效率低下,決策難以執行,這是宋孝宗的一大敗筆。

  反觀整個宋王朝,其任命官吏的體製最典型的特征是:注重分權,削弱朝臣的權力。這一方麵維護了內部穩定,三百年間幾乎沒有發生武將、宦官、外戚亂政掌權的事件,另一方麵又大大降低了政府效率,人浮於事,官員不作為,黨爭頻繁。

  在宰相的具體人選上,宋孝宗秉承“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大臣之間存在不同的政見,以此來相互牽製他們。

  殊不知,正是這種做法,使宋孝宗的中興大業難成。隆興元年,宋孝宗以主和派湯思退為左丞相,主戰派張浚為右丞相,讓主和派重新控製了朝政,他們對金人采取妥協政策,放棄江淮防線,導致金兵大軍壓境,最後迫使宋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間,宋孝宗第二次北伐,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在任命主戰的葉顒為左丞相的同時,任命主和的魏杞為右丞相,不僅沒有起到相互製衡的作用,反而導致二人互相攻訐,兩方勢力內鬥,使國家政策難以施行;

  僅僅一年後,宋孝宗無法忍受二人,覺得他們意見分歧,敗壞朝政,罷去了兩人相位。但是,宋孝宗並沒有改變其錯誤的用人方法,“注重分權”的祖訓始終左右著他的思想。在乾道八年,他又想要北伐,於是任用主戰的虞允文為左丞相,又將主和的梁克家升為右丞相,結果可想而知,主戰派虞允文顧慮重重,擔心主和派從中作梗,破壞抗戰方針,所以遲遲不肯從四川出兵,最終北伐大計流產。

  宋孝宗既用主戰派,又用主和派,朝令夕改,使得兩方勢力水火不容,結果數十年下來,大業無成,張浚、虞允文都已逝世,史浩、湯思退也罷官回鄉。

  其實,早在北宋真宗時期,皇帝就有意製造這種“文官內鬥”的狀態。宋真宗任命王欽若為宰相,又同時任命派係不同的寇準為宰相。有人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卻說:“且要異論相攪,即各不敢為非。”所謂“異論相攪”,就是同時起用派係不同、政見不同的大臣,以便相互牽製,削弱兩方,最終目的是穩定皇權。皇帝們的皇權是穩定了,可是江山卻是拱手讓人,被北方蠻族一撥接一撥地攻占。

  宋朝帝王中難得出了神宗和孝宗兩位,都力圖中興,可惜偏偏都輕率急躁。北宋之亡,實亡於神宗時期的新舊兩黨,宋神宗與王安石,君臣兩人心懷大誌,卻急功近利,使後世陷於黨爭,開創北宋內耗不止;南宋的偏安一隅,成形於孝宗兩次失敗的北伐,宋孝宗與張浚,君臣兩人都想重振河山,卻魯莽盲目,使北伐功虧一簣,給後世製造爭端,導致南宋“戰和”紛爭。

  這南北宋兩對君臣,竟卻如此相似!豈非上天在冥冥之中暗示什麽?

  宋王朝的“崇文”政策,使文臣們地位有史以來上升到最高,可惜的是,這些通過科舉選出來的文臣,隻懂得詩詞歌賦,缺乏社會實踐和世事的磨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端端一個大宋王朝就葬送在他們的口誅筆伐中。

  古人雲:君子群而不黨。豈料宋代文人紛紛結成黨派,或“新黨”或“舊黨”,或“和派”或“戰派”,相互間你攻我訐,在朝廷上爭論不休,從大打口水戰發展到置對方於死地,最終弄得兩敗俱傷,對人對己沒有半點好處。宋朝皇帝們也在這種無休止的爭論下頭腦發熱,或是難以抉擇,或是貿然武斷,一次又一次引發為國家災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