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天安門城樓下的禮樂之神

  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周恩來建議,大家合唱《義勇軍進行曲》。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晉察冀軍區本沒有軍樂隊。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向天安門前部隊及群眾揮帽致意。

  清華的管樂隊奏著《團結就是力量》走過天安門。

  聶榮臻同誌還是為此撥了舊人民幣80億元來建設軍樂團。毛主席高呼:“軍樂隊萬歲!”

  1957年舉行國慶慶典時,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對毛主席稱讚軍樂團說:“他們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

  組建聯合軍樂隊

  一支好的歌曲要達到感動和鼓舞人的效果,離不開樂隊的演奏技能。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義勇軍進行曲》有如此感人的效果,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激動人心的力量外,還與軍樂隊的素質和演奏水平分不開的。

  開國大典上的軍樂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的軍樂隊擔任。

  羅浪、王建中同誌為正副總指揮。

  說起這個軍樂團的曆史來,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晉察冀軍區本沒有軍樂隊。1947年開國大典的軍樂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的軍樂隊擔任。晉察冀軍區並沒有什麽軍樂隊。1947年10月裏,晉察冀軍區野戰兵團在羅瑞卿同誌的指揮下,在保定南麵的清風店、明月店一帶聚殲了國民黨第三軍的主力及其軍部,把該軍軍長羅曆戎連同三軍的軍部和軍樂隊俘虜過來。這就是戰史上有名的清風店戰役。

  當時擔任軍區抗敵劇社(進入北京後改名為戰友文工團)樂隊隊長的羅浪請示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致祥對這個軍樂隊如何處理,意思是想留下來,不要遣散。

  張致祥同意他的意見,請示聶榮臻同誌同意後,要羅浪同誌對該軍樂隊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爭取全部留下來,再補充新的學員,進行訓練後,編成解放軍的軍樂隊,將來會有用場。

  羅浪同誌擔任了這個軍樂隊的指揮。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晉察冀軍區已成立了一個軍樂隊,那時條件艱苦,中西樂器混合使用,演奏一些革命歌曲改編的樂曲。到了1949年,樂隊不過80人。

  開國大典前一個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張致祥傳達了組織聯合軍樂隊的口頭通知,由羅浪和王建中負責組織訓練。

  軍樂隊包括晉察冀軍區軍樂隊約80人、華北人民文工團管樂隊約20人,受閱部隊軍師兩級軍樂隊約100人,共200人左右。

  列隊受閱聯合軍樂隊約195人,排成橫20人、縱10人的寬排麵隊形。由於樂器組成關係,最後一排低音樂器較大,所以不是20人。多餘樂器演奏員為預備隊員。

  開國大典總指揮是聶榮臻代總長,副總指揮是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兼閱兵指揮部主任。開國大典群眾遊行總指揮是劉仁。

  聯合軍樂隊受雙重領導。

  毛澤東批示:以我為主

  閱兵指揮部於9月初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各部隊負責人會議,會上除匯報部隊訓練情況外,碰到一個難題,即閱兵典禮樂曲問題。

  當時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用舊軍隊閱兵的樂曲,如歡迎曲、閱兵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等,基本是德國、日本所采用的樂曲;

  第二種意見是主張采用蘇聯樂曲,認為我們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用資本主義國家通用的樂曲;

  第三種意見是羅浪提出來的,主張利用在石家莊軍政大學結業典禮閱兵時所演奏的由解放軍一些歌曲改編的樂曲。

  一時意見難以集中。

  楊成武司令員讓羅浪寫一個閱兵樂曲曲名及群眾遊行的樂曲曲名交閱兵指揮部。指揮部將三種意見上報總指揮,總指揮又請示軍委主席、副主席。經毛主席批示“以我為主”,決定采用所報的曲目為開國大典樂曲。當時所報的曲目是:

  (1)閱兵式奏《東方紅》《軍大校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解放軍進行曲》。

  (2)分列式為《解放軍進行曲》《騎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等。

  (3)群眾遊行為《新民主主義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民主青年進行曲》《向勝利挺進》等。

  (4)烈士碑奠基奏《哀樂》。

  在閱兵式之前,當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走上天安門城樓時,演奏三遍《東方紅》,以便讓群眾知道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其次,開國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時開始,奏三遍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曲終時,28響的禮炮剛剛響完,國旗正好升到杆頂,迎風飄揚。

  然後,才舉行閱兵式,軍樂隊演奏閱兵式樂曲。

  國歌雖然於9月27日已經通過,但到9月30日才正式通知,因排練匆促,隻用主調加空八度低音伴奏。

  演奏哪些樂曲及其順序解決了,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沒有報話機一類設備,當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上怎樣通知羅浪開始奏《東方紅》呢?

  張致祥偶然看了一下城樓上的紅旗,想了想,何不用塊小紅綢子在城牆上向羅浪同誌揮一揮,讓他指揮奏樂。

  這雖然是個落後的辦法,但解決了問題。張致祥同羅浪約定就這麽辦。1955年以後,城樓上與軍樂團的聯係信號正式改為揮動小紅旗。

  當時訓練時間比較緊,大約隻有三周時間,最後一周要跟部隊合練。各軍樂隊在樂總布胡同集中,在外交部街一個中學操場排練,每日還要到東單廣場練分列式,最後跟部隊合練是在黃寺華北炮兵司令部大院進行。

  閱兵指揮有不少蘇聯顧問,每次合練後都提了不少意見,如軍樂隊的樂器不統一,他們建議要整新。

  軍樂隊根據指揮部指示,把大小軍鼓都噴成銀白色,並且排列在第一排,這樣就整齊劃一,而且鼓音突出,便於徒步作分列式的部隊聽鼓點。

  這種隊形以後一直被保持下來,並為曆屆國慶大典閱兵時軍樂隊所采用。

  9月30日下午,隊員們加緊進行準備工作:擦號、著裝檢查,準備好開國大典的演奏。

  當天,軍樂隊派40人的樂隊參加政協閉幕式及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在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時,哀樂由張則恭指揮。

  10月1日,就要舉行開國大典。當天早晨,隊員們起得較晚,以便多休息一會兒,精神飽滿地迎接偉大時刻的到來。

  中午12時進入天安門東側軍區庫房大院休息,1點鍾集合列隊,按規定檢查著裝及攜帶樂器,有閱兵指揮部參謀及保衛幹事參加。

  檢查完畢,即由總領隊和總指揮羅浪、副總指揮王建中率領,分兩隊,一隊由張則恭分指揮帶隊,一隊由張仁輔分指揮帶隊進入天安門,於下午2時向總指揮部報告列隊完畢。

  這時軍樂隊第一排緊靠電車道南軌道北側、麵對天安門,分指揮手執指揮紅旗站於軌道前。

  軍樂隊為開國大典壯威助興

  下午2點半以後,張致祥一直守候在城樓西側毛主席拾級登樓處,看著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誌一級級往上登。

  總指揮手戴白手套,站於電車道北側,麵對天安門,注視天安門左側第一旗杆下的典禮指揮張致祥。

  2時50分,當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時,張致祥立即朝著樂隊揮動了紅綢。

  頓時,軍樂隊奏起第一支樂曲《東方紅》。這是9月30日指定的歡迎曲。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向天安門前部隊及群眾揮帽致意。

  下午3時,典禮司儀林伯渠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典禮現在開始。”

  當時氣氛嚴肅、熱烈又緊張。司儀隻提“升旗”“鳴禮炮”,而沒有宣布“奏國歌”。

  羅浪指揮軍樂隊準備演奏,等待司儀發命令,但未聽到聲音。約半分鍾後,按原來規定程序,他隻好機動指揮奏起國歌。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這時,全場歡呼。

  司儀宣布閱兵式開始後,軍樂隊奏《解放軍進行曲》。

  聶榮臻代總長由東三座門乘敞篷車開到東華表,朱德總司令乘敞篷車由天安門出來過金水橋,在東華表兩車相遇,樂聲暫停。聶代總長報告: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列隊完畢,請檢閱!”

  朱總司令回禮後,驅車由東而西檢閱部隊。

  軍樂隊奏《軍大校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解放軍進行曲》等解放軍軍樂曲。閱兵式結束,朱總司令、聶代總長登上天安門,發表了繼續進軍、解放全中國的命令。緊接著是分列式、徒步方隊行進演奏《解放軍進行曲》;騎兵部隊行進演奏《騎兵進行曲》;炮兵部隊行進演奏《炮兵進行曲》;坦克部隊、飛行大隊行進演奏《戰車進行曲》和《航空員進行曲》。

  最後,聯合軍樂隊縱隊向東,至東三座門列隊擊鼓向天安門前進。到敬禮線奏《解放軍進行曲》,總領隊行舉手禮,副總指揮王建中執旗指揮。到西三座門奏樂畢,全部閱兵結束。

  這時樂隊由西三座門南側以縱隊向東,到天安門前原軍樂隊位置為群眾遊行演奏,曲目有《新民主主義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民主青年進行曲》《向勝利挺進》《燈塔》《解放區的天》等。

  等到清華大學的遊行隊伍進入東三座門時,為了突出遊行的學生,軍樂隊就停止了演奏。清華的管樂隊奏著《團結就是力量》走過天安門。

  這時,毛主席等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中央領導人及觀禮台上的觀禮者觀看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的遊行隊伍,並頻頻向學生揮手致意。

  群眾遊行結束後,天安門前紅牆內外群眾歡呼著湧向金水橋邊,軍樂隊則演奏著《團結就是力量》的樂曲以密集隊形走向金水橋邊,場麵十分熱烈,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

  “甘當革命的吹鼓手”

  開國大典之後,軍樂隊的演奏得到部隊與社會上的好評,全體隊員都感到很興奮。

  然而,此後的事情並不那麽順利。

  在組建軍樂團之後,一些團員對專職演奏軍樂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在舊社會,人們辦紅白喜事時總要找一支鼓吹隊。在喜慶的日子裏,為了活躍門庭;在送終老人之時為了給人們製造惜別和悲哀氣氛,這支鼓吹隊就吹出一些樂曲。這些演奏者,就被稱為吹鼓手。

  吹鼓手在舊社會是底層的行業之一,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是被人瞧不起的。

  解放後,人們由於習慣勢力、傳統觀念的束縛,還不可能一下子改變陳舊的觀念。當羅浪在1951年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兼總指揮時,他的老父親來信時說:“老家的鄉親們說你參加革命那麽些年,原來是個吹鼓手。”

  軍樂團的一些演奏員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有的不敢把自己的職業告訴給家裏人,而說是當技術兵;有的給家裏寫信時,信上的地址也不敢寫軍樂團,而由駐地老鄉轉交。

  個別幹部知道自己的兒子在軍樂團工作,就多次寫信要求孩子調離。

  上述等等情況,都反映了舊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

  然而在50年代每年的五一、國慶節都有在天安門前的歡慶活動,是少不了軍樂團的演奏的。

  為了更好地完成軍樂團的光榮任務,總指揮羅浪提出了“甘當革命的吹鼓手”的口號。他向軍樂隊員們解釋說:技術兵是革命的需要,我們在軍樂團工作同樣是為革命工作。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從長遠觀點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進行,這項工作一定會不斷發展,社會將需要更多的樂隊隊員。

  後來,不少隊員複員後,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為社會服務。一些隊員在學校裏做了音樂教員,中央廣播樂團還吸收了不少軍樂團的團員。

  在耐心說服教育的同時,總指揮羅浪提出把軍樂當做一門藝術來看待,加強訓練,提高隊員的演奏水平,使之逐步為社會所接受。

  毛澤東高呼:“軍樂隊萬歲!”

  軍樂團的成長,離不開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關心。而這種關心,正是鼓舞軍樂工作者甘心做革命吹鼓手的最根本的動力。

  早在1949年夏,晉察冀軍區軍樂隊參加全國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時,為大會儀式進行了演奏。

  大會休息時,毛主席走到軍樂隊前,與軍樂隊員一一握手。

  所有隊員都被毛主席這一舉動感動得流淚。

  1950年國慶一周年時,當聯合軍樂團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時,毛主席高呼:“軍樂隊萬歲!”

  隊員們聽了毛主席的話,鼓舞了全體軍樂工作者。接著毛主席又為建設一支千人軍樂團作了指示:

  “我們國家這樣大,要有一支千人軍樂團嘛!”

  1956年8月,毛主席在一次對文藝工作者發表講話中指出:現在到機場、車站歡迎外賓,軍樂隊就很好。它是西洋的,也可以很好地演奏中國樂曲。

  毛主席一係列的指示和講話,體現了中央領導對軍樂工作的關懷,也使軍樂隊員更加珍視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加努力地訓練。

  周恩來總理也同樣十分關心軍樂團的工作。

  凡是軍樂團任務完成得好,總理總是親自打電話鼓勵軍樂團的成員;如果任務完成得不理想,同樣是親自打電話詢問,使大家親切地感受到國家領導人對軍樂工作的重視。

  1951年,有關部門根據毛主席關於中國應有大型軍樂團的指示,委派羅浪和王建中等人負責籌備一個千人樂團。

  當時國家經濟還很困難,經費緊張。聶榮臻同誌還是為此撥了舊人民幣80億元來建設軍樂團。軍樂隊用40億元向捷克斯洛伐克定購了1000件樂器,餘下的40億擴建了營房。樂器於1952年全部到齊,7月10日軍樂團以晉察冀軍區樂團為基礎,擴編為1000人的大型軍樂團。

  1957年,全軍軍樂隊大整編,軍樂團留500人,其餘500人分配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五大軍區,每年國慶節慶典時再抽調進京。

  以後,每年國慶節前兩個月,軍樂團就要進行準備。首先分十個大隊各自練習,最後合在一起。這屬於基礎訓練。此外,還要配合閱兵部隊進行訓練。訓練時要練習“站功”,經常是一站一個小時。

  在演出前,為了保證良好的演奏狀況,入場前的那頓飯隻吃幹麵包、饅頭,很少喝水。當然,典禮前十分鍾可以去廁所方便一下。這時隊員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管天安門廣場發生什麽事情,沒有命令,不能動。

  經過嚴格訓練的隊員,個個認真按照命令行動。演出時,既演奏了雄壯、威武的進行曲和旋律優美的舞曲,也表現出整齊的隊形。

  軍樂團嚴格的紀律和高超的演出技巧,受到過許多國家領導人的讚揚。

  1957年舉行國慶慶典時,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對毛主席稱讚軍樂團說:“他們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他們像地底下長出來的樹一樣,站得那麽穩。隻有像中國這樣有紀律的人們,才能做到這一點。”

  此後,如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布什,以及德國、奧地利等國總統訪華時,都對中國的軍樂團讚美有加。

  軍樂團的出訪,也產生了轟動的效果,許多國家稱中國軍樂團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