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六節 三絕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是我國東晉時期最負盛名的大畫家,字長康,小名叫虎頭,出生於公元345年前後,生長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東晉的大官。顧愷之少年時代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請人教他讀書、寫字,稍大一些,就教他寫文章、作詩。他十多歲時寫過一篇有影響的《箏賦》,許多人誇他的《箏賦》可與晉著名詩人嵇康的《琴賦》相比,他有自知之明,沒在讚揚聲中飄飄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顧愷之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舉興趣,覺得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很美,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於是,他拜了大畫家衛協為師,進步特快,不久畫技超過了老師。到18歲時,他已經技壓群雄了。

  在不知不覺中,顧愷之長成了青年,他在當時很有權勢的大司馬桓溫手下做了一名“大司馬參軍”。由於他聰明機敏,很受恒溫器重。也就在這個時期,因為公務,顧愷之到過許多地方,如四川、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壯美遼闊、風光旖旎的山川景色陶醉了他,更增添了他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繪入畫中的興趣和決心。

  顧愷之畫人物像大部分以日常生活為主要題材,非常注意傳達人物的神情。據說,他畫人物像時,從來都是把所有的地方都畫好後最後才畫眼睛,甚至有時畫好的人物都好幾年了,也不畫眼珠子。他認為:人的身體的其它部分畫的美一些或醜一些都不十分要緊,要能夠傳達人的精神麵貌,真正畫得很像,關鍵全在這眼睛相傳。

  顧愷之雖然在注重畫人物的眼睛,但也十分注意人物形象本身的特點,人物的性格、神態。相傳有一次,他為朋友裴楷畫像,裴楷的臉上有三根毫毛,一般人為求好看,決不會把這毫毛畫上,而顧愷之卻形象地把這三根毛畫了出來,這就使得裴楷的麵目特征十分鮮明。還有一次,他為朋友謝鯤畫像,把謝鯤畫在了岩石中,有人問他為什麽要這樣畫,他說:“謝鯤喜歡遊山玩水,這樣的人應該把他畫在山石之間。”又有一次,顧愷之給一位一隻眼睛有殘疾的朋友殷仲堪畫像,為使畫上人物的病眼得到很好的掩飾而又不失真,他就用飛白(枯筆露出的線條)指在病眼上,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繪畫手法。

  顧愷之受老師衛協的影響很深,但又有所發揮和創造。雖然他以畫人物肖像為主,但也畫了許多神仙、佛象、禽獸、山水等。尤其在山水畫方麵最富有創造性。在我國晉代以前,畫家一般是不單獨畫山水畫的,山水隻是作為人物的襯影。顧愷之進行了大膽的嚐試,他以山水為主題作畫,開創畫史上山水畫的先河。顧愷之一生的創作很多,流傳下來的有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洛神賦圖》以三國時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題材,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表現了賦的內容。

  顧愷之多才多藝,詩、書、畫樣樣在行。當時人們稱顧愷之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

  所謂“才絕”,說的是他的詩、賦、畫都很出色。他寫過許多詩、賦和遊記,比較有名的有《雷電賦》、《冰賦》、《箏賦》、《觀濤賦》等,他描寫浙江會稽山水之美的名句:“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雲蒸霞蔚”,一直流傳至今。所謂“畫絕”,指的是顧愷之繪畫出色超群,自成一體,表現了他卓越的繪畫才能。

  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許多知識分子苦悶徊惶,借以逃避現實,顧愷之更是裝呆賣傻,因此稱為“癡絕”。據說顧愷之曾將一箱最寶貴的珍品畫卷存放在朋友桓玄家裏,但桓玄還給他時隻是一隻空箱子,顧愷之看了之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說:“這些畫太好了,可以像人成仙一樣變化而去。”顧愷之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在當時桓玄是個有權勢的官僚,顧愷之惹不起他,隻好假裝糊塗。

  顧愷之不僅能詩、能畫,而且他還寫了繪畫理論的幾篇專著,如《論畫》、《畫雲台山記》,《魏晉勝流畫讚》,這是我國較早的繪畫理論專著。

  顧愷之憑著自己的才氣,又經過不懈的刻苦努力,使他的繪畫有所成就,超過了晉代以前的所有畫家,成為我國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也是我國繪畫史上最早的繪畫理論家,被稱為一代畫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