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二節 怪人王猛輔佐苻堅

  王猛是晉朝時期一位奇才怪人,能力似孔明,作派像濟公。祖居北海劇縣(今山東省壽光縣),以後搬到魏都(今河北省臨漳)生活。王猛自幼家境貧寒,靠賣簸箕為生。他酷愛讀書,有點兒餘錢便用來買書,致使學問淵博。但他並不滿足,又去華陰山求師學道,拓寬了知識麵。當時關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經請他在前秦的官府裏做小官吏,他也不願去。後來索性在華陰山隱居了下來,但他有自己的誌向。

  晉朝始終處於動亂時期,民不聊生。王猛很想幫助一位賢能之人打天下,但始終未能找到這樣的人。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想收複中原,這一天率兵打到灞上,王猛聞訊,便想見見桓溫。

  桓溫很重視人才,便讓他進見。桓溫仔細打量來人,隻見他衣衫襤褸,舉止隨便,但身材魁梧,麵目不凡,一看就不是等閑之輩,於是提出幾個問題,讓他解答。

  王猛侃侃而談,從國家大事、政治軍事形勢,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談得頭頭是道,最後總結說,當前優勢在晉朝而不在胡人,應該趁這種機會收複中原。王猛說話的同時,一隻手伸進衣服裏又摸又抓,原來是在捉虱子,惹得在場的將士竊笑不止。王猛“捫虱而談”的故事,由此傳開了。

  桓溫覺得王猛是個人才,便聘他為官。但王猛見桓溫不是可以信賴的英雄,缺少雄才大略,便拒絕邀請,回華陰山隱居去了。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與東晉成對立的前秦皇帝苻生,大逆不道,濫殺無辜,被苻堅殺死。苻堅奪過前秦軍政大權,開始治理朝政。他聽說過“捫虱談天下”的王猛的事,便盛邀王猛共事。兩人相見恨晚,話語投機。王猛講起打天下的理論,有根有據,使苻堅歎服。苻堅把他當做諸葛亮對待。王猛終於遇見知音,決心竭盡全力輔佐苻堅創建大業。

  苻堅任命王猛為始平縣信。始平縣的秩序十分混亂,幾任縣令無力治理。王猛上任以後毫不客氣地懲治貪官汙吏,逮捕橫行鄉裏的惡霸,老百姓拍手稱快。由於王猛治理始平縣有功,不久升任京兆尹。

  王猛任京兆伊後,一個月之內一鼓作氣處決了20多個仗勢欺人、胡作非為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震驚了朝廷內外,風氣大有好轉。苻堅非常欽佩王猛的才幹,一年之內居然升了他五次官,從京兆尹到吏部尚書、再到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中書令。堅在王猛的輔佐之下,凡事能抓住根本,他從長遠利益出發,提出興教育、辦學校,並親自到學校調查研究。苻堅還關心百姓的疾苦,注意宮廷的節儉,深得民心。

  有一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帶領大軍討伐前燕國,前燕國派人向秦國求救,表示可將虎牢以西贈給秦國。苻堅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多數人的態度是,以前我們秦國有難求燕國相助時,燕國坐視不管,現在也不應管他。王猛卻一言不發。

  苻堅把王猛單獨叫到後庭相問,王猛才說:“燕國強大,卻不是東晉的對手,如果桓溫侵占中原,對我們秦國不利,陛下難舉大事。不如聯合燕國,共退晉兵,然後再伺機滅燕,中原則唾手可得了。”苻堅連連讚同,派兵助燕,打敗了桓溫。

  不久,秦王苻堅命王猛為統帥,督繞鎮南將軍楊安等十將率領步騎6萬兵力,討伐前燕。王猛領命,做了充分準備,於太和五年六月出兵伐燕國。秦軍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銳不可當,連連取勝。但是,楊安率軍攻打晉陽遇到麻煩。

  晉陽守軍憑借城牆高大,拚命死守,楊安久攻不下,死傷1000餘人。正在無計可施之際,王猛趕來支援。他看了一下地形,說:“晉陽城高池深,不可強攻,隻可智取,你就看我的吧!”夜裏,王猛命令300名強壯士卒由城下掘挖地道進入城內,打開城門,秦軍蜂湧而入,燕軍猝不及防,結果,晉陽眨眼之間被王猛占領。

  燕主慕容暐聽說晉陽失守,大驚一吃,命令太傅慕容評率領40萬人馬抗擊秦軍。慕容評屯兵潞州(今山西潞城東北)不敢前進。王猛隻派遊擊將軍郭慶帶領5000人於深夜繞到燕營後麵。點燃火炬,焚燒軍糧。燕兵驚醒,看見漫山遍野的秦軍拿著火把殺過來,嚇得四散而逃。慕容評倉促應戰,也無濟於事,隻好帶領幾十人逃回鄴城。王猛率軍將鄴城包圍,同時將捷報送與秦王苻堅。苻堅大喜,親自統領十萬大軍趕赴前線,以助王猛。

  燕主慕容暐見鄴城危在旦夕,便趁夜色掩護,棄城逃往龍城。半個月之內,燕國的州郡牧守全都投降前秦。前燕就此滅亡了。前燕自公元317年慕容德封公算起,至公元370年慕容暐亡國為止,共計53年。

  前秦王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之下,力量由弱變強,地盤由小到大,吞並前燕以後,又陸續臣服了巴氐族建的成漢國,滅了前涼國,攻占了晉兵掌管的襄陽等地,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方,等於擁有了半個大中國的土地。大宛、肅慎、天竺等國和海東諸國畏懼大秦的勢力,紛紛貢獻豐厚的禮品,以求和平相處,免遭侵擾,苻堅能成就大業,王猛立下了頭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