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袁紹殺宦官(1)

  三國朝野秘錄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他的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王,也稱“五世相韓”。

  秦滅韓以後,年輕的張良為報國恨家仇,變賣了家產,征求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後來,他交上一個朋友,是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使用的大鐵椎,足足有120斤重。兩個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出外巡遊的時候刺殺他。

  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害怕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起來反抗他,就下令把天下12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遷到鹹陽來住,認為這樣容易管住他們。他還常常到各地巡視,一來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們把頌揚他的話刻在山石上,好讓後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績,二來顯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國貴族敬畏他。

  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出去巡遊。到博浪沙,車正在緩緩行進的時候,突然“嘩喇喇”一聲響,飛來個大鐵椎,把秦始皇座車後麵的副車打得粉碎。全部車隊一下子都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刺客已經逃走了。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國進行一次大搜查,足足搜查了十多天,也沒有查到。

  原來,這是張良和他的朋友,探聽到秦始皇巡遊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在那裏找個隱蔽的地方埋伏起來。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大力士就把鐵椎砸過去。可惜這一椎砸得不準,隻砸碎了一輛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以後,便隱姓埋名,一直逃到了下邳,總算躲過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就在下邳住了下來。

  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看見一個老頭,身穿一件土黃色大衫,坐在橋頭上。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往回一縮,他的一隻鞋子卻掉到橋下去了。

  老頭兒轉過頭來,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很生氣,真想動手揍他一頓。可是再一看,人家畢竟是個老人,就忍住了氣,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上來遞給老頭兒。誰料想這老頭兒連接也不接,隻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了想,既然已經把鞋給撿上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給老人穿上。那老頭兒這才微微一笑,連聲謝謝也沒說,站起來走了。張良覺得這老頭有點奇怪,便跟在老頭兒身後,想看他往哪兒去。

  老頭兒走了裏把地,才轉過身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吧。”張良聽他口氣,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便連忙行了跪拜之禮,答應:“好,好!”

  到了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起來趕到橋上去,誰知老頭兒已經先到了。老頭兒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家約會,就該早一點兒來,怎麽能叫我等你呢!”張良隻好認錯。那老頭說:“去吧,再過五天,早一點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跑到大橋那邊,他還沒走上橋,就見老頭兒已站在橋上。老頭兒看了張良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靜靜地等著天亮。過了一會兒,隻見那個老頭兒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他一見張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說:“這樣才對呢!”說罷,從袖裏掏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回去好好地讀,將來可以給國家出點力。”

  等到天亮,張良趁著晨光,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編的《兵法》。從那時起,他就刻苦鑽研兵法等待機會報仇。

  不久,各路義軍紛紛扯旗造反,張良見時機已到,便結交豪士,拉起了隊伍。

  張良見著劉邦,經幾句交談,覺得劉邦大度識人,敬他如主人一般。劉邦也認為張良有滿腹韜略,把他當老師一樣看待。肖何見二人如此投機,便勸他們投奔項梁,共圖大業。劉邦和張良率領人馬,往薛城投奔項梁。項梁聞報,親帶眾將迎出城外。

  楚懷王聽從項梁的意見,封項梁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羽為大將軍,加封為魯公,其他人也各有封賞,隻有劉邦仍封為沛公。分封完了,各路諸侯連夜商議滅秦之事。張良趁此機會,打算恢複韓國。項梁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讓他找到韓國公子韓成,立為韓王,同時封張良為韓司徒,撥給他兩千人馬,令其攻略韓地。張良拜別項梁與沛公,領兵而去。

  張良拜別以後,尋到韓王成,經略韓國舊地,建立了韓國,韓王成封張良為相。領兵在穎川郡一帶打擊秦軍。聽到沛公路過此地,便特來輔助他攻擊鹹陽。他跟隨劉邦,為其出謀劃策,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封他為留侯,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十分敬重他。

  三國兩晉南北朝秘事集成

  公元前208年,項梁、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渡江之後,東陽起義軍首領陳嬰率軍2萬人來歸附;渡淮河後英布等首領也率所屬起義軍前來歸附,項梁人馬一時達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起義軍主力。

  項梁大軍一路順風,連戰連捷,進入山東薛城。這時,陳勝、吳廣等起義軍領袖犧牲的消息已被證實,項梁便召集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決定擁立舊楚國懷王孫心為王,仍用楚懷王名號,以統一號令天下各路起義軍。會議之後,項梁統帥大軍先後在東阿、定陶等地多次擊敗秦軍。接連不斷的勝利使項梁產生了嚴重的驕傲輕敵情緒,放鬆了對秦軍的警戒。秦將章邯利用項梁疏於戒備的缺點,在增援部隊的支持下,夜襲起義軍大營,起義軍損失慘重,項梁戰死。

  項羽當時正在進攻陳留,聞聽項梁死訊,8000子弟兵一時放聲痛哭,項羽強忍悲痛,與劉邦等起義軍首領立即退兵彭城,保衛楚懷王,伺機再起。

  章邯擊敗項梁軍後,認為楚軍主力已被殲滅,項羽等人已不足為慮,便渡黃河北上,向趙國發起進攻,並匯合秦將王離、涉間等部隊將趙王歇、大將陳餘等人包圍在巨鹿,形勢危急,趙王歇派出使臣向楚懷王求救。

  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出兵救趙,同時派劉邦率軍向西進攻秦國,並當眾約定:誰先入關中,誰為關中王。公元前207年,宋義率軍向趙國進發。行至河南安陽後,便按兵不動,停留長達46日。項羽對宋義說:“秦軍將趙王歇包圍在巨鹿,我們應迅速渡過漳河救趙,與趙軍內外夾攻,必大破秦軍。”宋義笑道:“披甲持刀,衝鋒陷陣,我不及你。然而運籌帷幄、設計劃謀,你不如我。此時秦軍正傾全力攻趙,無論勝負,都將疲憊不堪,我們便可趁其疲憊,大破秦軍。依我之計,不如先讓秦趙兩軍拚死決戰,待兩敗俱傷,我們坐收漁人之利。”說罷,宋義下令:全軍上下將士,勢如猛虎者、貪狠如狼者、倔強不服從軍令者,一律斬首!這一命令顯然是針對項羽的。

  宋義為拉攏齊國,把自己的兒子派往齊國擔任相國,親自率兵護送到無鹽,並在當地大擺筵席,遍請賓客。當時天氣寒冷,滂沱大雨,連綿不斷。士兵們都浸泡在雨水中,又餓又冷,怨聲四起。

  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本應合力攻秦救趙,但上將軍卻按兵不動。現軍中糧草已盡,大家都隻能以豆菜充饑,可宋義卻大會賓客、飲酒作樂,而不肯渡河打敗秦軍,從趙國取得糧草,不肯和趙國合力攻秦,卻想坐收漁利。一旦趙國被攻破,秦軍將更強,還有什麽疲憊之機可乘?現在楚懷王將國內軍隊全數交給上將軍一人獨掌,不僅是為了救趙,也是為了滅秦,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但宋義卻不顧及國家,不體恤士卒,而竟徇私情,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擔任相國,這決不是能夠安邦安國的臣子。”

  次日清晨,項羽利用朝會宋義之機,進入大帳砍殺了宋義。隨後在軍中發布命令說:“宋義暗中與齊國勾結,陰謀反叛楚國,我奉楚懷王密令將其處死。”軍中將領都懼怕項羽,無人敢提出異議,大家都說:“率先擁立楚懷王的是項將軍一家,如今將軍誅殺宋義這個亂臣賊子,有大功。”紛紛表示願聽從項羽指揮。

  項羽殺死宋義的消息傳到楚國,舉國震驚,楚懷王接到報告後,便命項羽為上將軍,統率全軍救趙。

  項羽接過指揮權後,立即出兵。他首先派大將英布等率兩萬人馬先渡過漳河,直撲巨鹿。英布等人與秦軍交戰數日,雙方互有勝負。項羽於是率領大軍全部渡過漳河。渡河之後,項羽突然下令,將渡河船隻全部鑿沉,把做飯用的鐵鍋和瓦甑(音zèn)全部砸碎,把營舍全部焚毀,每人隻準帶3天的口糧,用以向士兵表示此戰不勝即死亡的決心,全軍將士明白已無退路,隻有死戰才可生還,個個精神大振,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

  大戰前夕,項羽與謀士範增商議進攻策略,認為巨鹿已被包圍一年,城內糧草將盡,危在旦夕,應先解除巨鹿之圍,然後集中兵力對付秦軍主力章邯。隨後,項羽率全軍兵分三路殺向巨鹿,將圍困巨鹿的秦將王離部隊包圍。楚軍因無退路,隻能死戰,所以將帥士兵個個勇猛作戰,無不以一當十,衝殺聲驚天動地,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衝向秦軍。秦軍將人馬分成9路,布成嚴密的戰陣,拚力抵抗,但在楚軍排山倒海般的凶猛攻勢下,土崩瓦解,全線潰退。在3天中,楚軍與秦軍大戰9次,擊敗秦軍9路兵馬,九戰九捷,大破秦軍於巨鹿之野,斬殺秦將蘇角、生擒大將王離,秦將涉間進退無路,引火自焚而死,章邯所率秦軍主力也被擊潰。

  當楚軍與秦軍大戰時,前來援救巨鹿的齊、燕等諸侯國軍隊都不敢參戰,他們躲在高高的壁壘上觀戰。楚軍將士凶猛無比的戰鬥精神、驚心動魄的大廝殺場麵、山崩海嘯般的喊殺之聲,諸侯國軍隊即使在壁上觀望,也都驚駭萬分,肝膽俱裂。

  項羽大敗秦軍之後,在駐地召見各路諸侯將領。他們剛一進人營門,就都跪在地上,膝行前進,一個個戰戰兢兢,不敢抬頭仰視項羽。項羽從此威震天下,作了諸侯上將軍,所有諸侯軍隊都統歸項羽麾下,他成為反秦鬥爭中叱吒風雲的英雄的領袖。

  巨鹿大戰後,項羽乘勝追擊,在汙水上再次大破秦軍。秦將章邯走投無路,於7月間率剩餘秦軍20餘萬人向項羽投降。項羽領導的反秦起義軍主力獲得了全殲秦軍主力部隊的重大勝利,從而為整個滅秦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為劉邦軍順利進攻關中,攻取秦都鹹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鴻門宴

  巨鹿大戰後,項羽率各諸侯大軍浩浩蕩蕩向關中地區挺進。行至安城附近,恐秦軍降卒不服,就將20餘萬降卒全部坑殺,隨後進軍函穀關。

  而劉邦軍紀嚴明,“所過勿得掠虜”,又采取了收買秦將的方針,很快瓦解了秦軍,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的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秦朝的京都鹹陽城。許多將士認為多年征戰,如今總算勝利了,可該享享福了。他們紛紛到皇宮裏爭搶財寶。這時,劉邦在將士們的陪同下,來到豪華的阿房宮。他看到這富麗堂皇的宮殿,價值連城的珍寶,粉麵桃腮的宮娥彩女,越看越不想離開,竟迷迷糊糊地躺在寢宮的床上。

  這時部將樊噲闖進來說:“沛公,強大的秦王朝,就是因為貪戀這些奢侈豪華的東西才滅亡了,您還是趕快回到軍營去吧!”

  劉邦聽了這些話,不耐煩地說:“你別羅嗦了,讓我在這兒歇歇吧!”恰巧張良也來到這裏,就勸解劉邦說:“樊將軍說得很好,應該以天下大事為重。六國的軍隊正在向鹹陽逼進,可千萬大意不得呀!”劉邦一向是很敬重張良的,聽了他的話,猛然醒悟,立刻從床上跳起來,吩咐部下查封了皇宮的府庫,帶領將士回到了軍營灞上。

  劉邦回到灞上以後,為了爭取人心,就把鹹陽附近各縣的父老和有名望的人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我來這裏是為了解除你們痛苦的。現在我隻和大家約法三章:殺人的償命;傷人的辦罪;偷盜的嚴懲。除此以外,秦國的一切法律禁令一概廢除。”劉邦的“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百姓的稱讚和擁護。

  項羽率領大軍向西推進。他仗著盛勢,一路上沒有遇到抵抗,很快地就到達了通往關中的函穀關。誰料關門緊閉,守關的將士說:“我們奉沛公的命令,不論哪一路軍隊,都不準進關!”項羽一聽,非常氣惱,一怒之下,便命令猛將英布攻城。項羽進關後,一直向西挺進。當他的軍隊開到鴻門(今陝西省臨潼縣東)的時候,天色已晚,隻好暫時住下。

  項羽安下營寨,當晚就召集各位將領商議,準備明天攻打劉邦。項羽的軍師範增鼓勵項羽說:“大家都知道,劉邦當年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可進入關中後,不貪財物,不占婦女,看來誌向不小啊!應趕快趁他未站穩腳,把他除掉,以免後患。”項羽點頭稱是,便派自己的叔父項伯去探聽劉邦的動靜。

  項伯與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交誼很深。知道了項羽明天要出兵討伐劉邦,擔心張良的安全,就連夜溜進劉邦的軍營,先找到張良,急忙對他說:“明天項羽就要率大軍打過來了,你們不是他的對手。你趕快跟我一起逃走吧。”

  張良說:“我奉了韓王的命令來送沛公,現在沛公有難,自己逃走,天下人會笑我不義。我一定要把這事告訴沛公。”張良讓項伯在帳中等候,自己去見劉邦。他們經過一陣商討,才想出讓項伯勸阻項羽的主意。

  於是,張良把項伯請進劉邦的大帳,擺上酒席,熱情接待。酒至半酣,劉邦做出誠懇的樣子說:“我進關以來,大事小情都未擅自作主。哪裏敢抵禦將軍呢?望兄長務必在項將軍麵前代為解釋明白。”又說明天一早,親自去向項羽賠罪,請項伯到時多多關照。

  項伯聽信了劉邦的,連夜趕回本營去見項羽,把劉邦的一席話原原本本地給項羽說了一遍,勸項羽不要打劉邦,並建議項羽趁明天劉邦親自見他的時候,以禮相待,友好地招待他。

  第二天一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見項羽。守衛的將士隻準劉邦帶張良一人進帳,其他人都被擋在外邊。劉邦見了項羽,恭恭敬敬地行了拜見之禮,並十分虔誠地說:“我與將軍合力攻秦,沒想到我能先入關,這也都是依仗將軍的虎威。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今天才有幸見到將軍。聽說有人在中間挑撥將軍和我的關係,使將軍生氣,真是出人意料。”項羽是個粗放豪爽、有勇少謀的人,聽了劉邦的話,心頭的怒火早就煙消雲散了。

  項羽設宴招待劉邦。宴會上,項羽和項伯坐在主位,亞父範增坐在旁邊作陪。項羽舉杯祝酒,席間,範增一再丟眼神示意,要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卻隻顧飲酒說話,不予理睬。範增實在忍不住了,便找個借口,到外麵找到了項羽的堂弟項莊,要他進帳,佯裝舞劍,伺機殺死劉邦。

  項莊聽了範增的,立刻來到席間,首先給劉邦斟酒祝福,然後征得項羽的同意,便舞起劍來,寒光閃閃,不斷向劉邦靠近。張良見這情形,急用眼色示意項伯,項伯馬上站起來,對項羽說了一聲,便拔劍與項莊對舞起來。

  一個要刺殺,一個要保護,劉邦全看在眼裏,驚慌萬分。

  張良一看形勢十分緊張,便悄悄溜到營門外,找到樊噲,說明了帳裏的危急情況。樊噲聽了,右手提著劍,左手抱著盾牌,闖了進去,氣呼呼地站在劉邦身邊。

  項羽按著劍問:“這是什麽人,到這兒幹什麽?”張良連忙搶著回答說:“這是替沛公駕車的樊噲,前來討賞。”

  項羽說:“好一個壯士!”接著就吩咐侍從的兵士賞他一杯酒,一隻豬腿。樊噲一邊喝酒,一邊氣憤地說,項羽不該聽信小人挑拔,不但不獎賞劉邦,反而殺害他。項羽聽了,無話可說,隻好讓樊噲在劉邦身邊坐下。

  過了一會兒,劉邦借口上廁所,便帶領隨從抄小道跑回灞上。張良約摸劉邦已回到灞上,才向項羽辭行。

  經過這場緊張的鴻門宴,項羽和劉邦的矛盾暫時緩和。鴻門宴之後,項羽大軍進入鹹陽,殺了子嬰,火燒阿房宮,又自稱楚霸王,大封諸侯。從此,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一代梟雄唯才是舉

  項羽在鹹陽縱兵燒殺擄掠、大封諸侯王,並與謀士範增計謀說:“巴蜀漢中道路險惡,秦時流放罪犯都住在巴蜀。”範增說:“當初楚懷王與眾將相約,先入關破秦者為關中王。巴蜀漢中也是關中之地,將劉邦封在巴蜀,可堵天下人之口。”於是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劉邦從富饒的關中地區遷往漢中巴蜀。並三分關中之地,立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等3人為王,分別管理關中,以製約漢王。

  當時漢中巴蜀僅有41縣,地方偏僻、人口稀少、生產落後、交通閉塞。劉邦聞訊大怒,欲起兵攻打項羽。劉邦手下大將周勃、樊噲等人極力勸阻,謀士蕭何規諫說:“如今大王兵勢不如項羽,倉促起兵,怎能不敗?古人亦雲:‘天漢’。以漢為大王的國號,上順天意,是很優美的名號。願大王至漢中為王,養百姓、招賢能,收服巴蜀漢中,反過來平定關中,天下便在大王掌中了。”蕭何的建議劉邦聽從了。

  臨行前,謀士張良又向劉邦獻策:公開燒毀從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以向項羽表明漢王安於偏僻的漢中地區,無意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而暗中在漢中招兵買馬,擴大勢力,積極準備東進。這一建議也為劉邦所采納。劉邦隨後率領大軍進入了漢中,並放火燒掉了所經過的棧道。到達漢中後,劉邦封蕭何為丞相。發布告示,安定民心,積極發展生產,招兵買馬,屯集軍糧,為奪取關中做準備。

  棧道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柱,上鋪木板而成的窄路,在當時是漢中通往關中的主要交通道路。劉邦軍中將士大多為江東或中原人士,他們眼見棧道隨熊熊的烈火化為灰燼,以為再也無法重返故鄉了,於是一個個捶胸頓足、痛哭流涕,許多人甚至偷偷開了小差。劉邦手下的糧草保管都尉韓信也加入了逃亡者的行列,在一天夜晚跨一匹快馬,不辭而別投奔他鄉。

  韓信是江蘇淮陰人,早年家境貧寒。生就體格偉岸、英姿勃發,自幼喜愛讀書、習武,成年後胸懷大誌,一心想成為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軍事統帥。

  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韓信投奔項梁,參加反秦鬥爭。項梁陣亡後他又轉歸項羽,任郎中,多次為項羽出謀獻策,均未被采納。劉邦受封漢王入漢中之際,韓信離開項羽來到劉邦軍中,仍未受重用。不久,即因為一次失誤犯罪而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仰天長歎:“漢王劉邦不是想統一天下嗎?可為何要斬殺豪傑壯士呢?”監斬官夏侯嬰聞聽此言,又見韓信相貌英武、氣度不凡,便當場釋放了他,並與之交談,發現韓信確有奇才,便推薦他作了管理糧草的都尉,仍未得重用,韓信心中十分鬱悶。不久,韓信與丞相蕭何相識,蕭何發現韓信熟讀兵書,滿腹韜略,是難得的軍事將領,便極力向漢王推薦,仍無結果,韓信心中更加鬱悶。這時正值軍心渙散,許多官兵開小差,韓信感到前途渺茫,便也離開了劉邦的軍隊。

  韓信走後不久,即有人向蕭何報告了這一消息。蕭何聞聽,頓時焦急萬分,未向漢王劉邦稟告,便親自縱馬連夜追趕。他轉過一座山峰,眼前豁然開朗,遠遠望見在一片空曠的草地上,有一匹戰馬正在低頭吃草,韓信坐在一旁休憩。蕭何不由心中一喜,趕忙打馬奔至近前,連聲高叫:“韓都尉,韓都尉!”韓信聽出了蕭何的聲音,轉臉注視著來人,卻默不作聲。蕭何來到韓信身邊,翻身下馬,氣喘籲籲地說:“你我一見如故,為何不辭而別?要知道,漢王確是重視人才的,你且隨我回去,如若再不得重用,你再走不遲。”蕭何拉著韓信的手,婉言卑詞,萬般挽留,終於使韓信回心轉意,同蕭何返回軍營。

  返回漢中後,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說:“好吧,既是丞相極力舉薦,我就封他個將軍吧。”蕭何道:“這還是留不住韓信啊!”劉邦沉思良久,說:“好,我就拜他為大將軍吧!”蕭何說:“拜大將軍太好了。但大王應選擇良辰吉日,並舉行隆重的授封儀式,才能真正留住韓信啊!”

  劉邦依從蕭何的建議,待授封之日,漢王劉邦全身吉服,在高大的將台上,以大禮拜封韓信為大將軍,總領三軍,漢軍上下震驚。授封儀式結束後,韓信全副大將軍戎裝,英姿勃發,眉宇間漾出威武、睿智的神采。他莊重地步入劉邦大帳,與漢王相對而座,向漢王獻策說:“當今天下,能與大王一爭天下的僅有項羽一人。項羽比您強,但這隻是表麵現象。首先,項羽是一猛士,他怒吼一聲,威震天下。然而,他卻不能任用賢人,他的勇猛便隻是匹夫之勇;其次,項羽稱霸天下,不占據關中的天時地利,卻在千裏之外的彭城建都,豈不喪失先機,做無用功!還有,項羽違背楚懷王當年之初,稱霸天下,以親疏分封諸侯,不公不平。更令人痛恨的是,他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怨聲載道。所以項羽名為霸王,實則已失去民心,他的強大很容易轉變為弱小的。”

  韓信的一席話,聽得劉邦心花怒放,連連點頭稱是,心中暗讚韓信果然為天下奇才。韓信繼續說道:“您與項羽正好相反。您入關後軍紀嚴明,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深得關中百姓愛戴,所以您被分封到漢中,天下百姓都很同情。因此,假若利用軍隊士卒企望東歸的心情,舉兵東進關中,奪取關中,推翻三王統治易如反掌。”聽完韓信的宏論,劉邦不勝感慨,高聲說:“天賜韓信與我啊!”

  劉邦采納了韓信的策略,立即著手部署東進關中。當時,從漢中通往關中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經由棧道進入關中;另一條是走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小路,那裏山高路險、懸岸峭璧、野獸蟲蛇出沒,路途險惡,已多年無人行走。正因如此,被項羽封到關中西部地區的雍王章邯不曾派兵駐守。韓信決定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韓信調動大批士卒和民,大興土木,日夜搶修棧道。當時正值盛夏,烈日當空,熱浪滾滾,施工的士卒和民夫一個個汗流浹背,形容憔悴,叫苦連天。經過近半月的艱苦作業,僅僅修好了一小段棧道,被燒毀的棧道長達300餘裏,施工的士卒民夫無不抱怨連天,紛紛怠工。韓信聞訊,立即加派人力,並派出數名手執長鞭的監工來到工地,眾人敢怒不敢言,隻得埋頭搶修。

  漢王興師動眾修複棧道的消息傳到關中,雍王章邯感到十分好笑:“劉邦拜胯夫韓信為大將軍,率兵修複棧道,企圖東入關中,談何容易。便是動用10萬人,修上一年,也完不成。”話雖如此,章邯仍是一個有經驗的軍事將領,他立即加派兵員,重兵守衛棧道出口,防止劉邦大軍進攻。

  韓信見章邯果然中計,便於公元前206年秋天的一天深夜,與漢王劉邦率大軍悄悄離開南鄭,偃旗息鼓,無聲無息地撲向陳倉。章邯加派了棧道的防守後,也日日派人刺探漢軍虛實,所得情報都稱漢軍仍在大修棧道,章邯便要守衛棧道部隊注意防範,以防萬一。

  一天,章邯正在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王宮中飲酒作樂,突然傳來緊急戰報:“漢軍已度過棧道,攻戰陳倉。”章邯聞訊將信將疑,慌忙調動兵馬,親自趕往陳倉抵擋漢軍。然而,歸心似箭的漢軍一個個如出山的猛虎,排山倒海般地湧向章邯軍,章邯大敗,逃回廢丘,閉門不出。漢軍遂包圍廢丘,四麵攻打。章邯無力支撐,不久便兵敗自殺。

  章邯死後,漢軍攻戰鹹陽。關中剩下的兩個大王司馬欣和董翳更加孤立,先後向漢軍投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一舉從漢中返回關中,消滅了項羽為牽製劉邦而建立的三王勢力,平定了關中地區,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了堅實的軍事基地,並奠定了豐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基礎。

  漢王劉邦揮師南下,來到洛陽新城時,傳來了九江王奉項羽之命殺了義帝的消息。他采取了董公的計策。第二天,他舉行隆重儀式,為義帝大辦了喪事。接著,他又派出使者,遊說眾王,申張正義,除奸保國。這麽一搞,還真起作用。各諸侯果然立即響應,紛紛派兵支援劉邦。劉邦的隊伍一下子就增加到56萬人,浩浩蕩蕩向楚國首府彭城殺去。這時候,項羽正率領楚軍的精銳與齊國打仗,留在楚國的隻是一些老弱殘兵。劉邦領兵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楚都彭城。

  項羽聽到彭城失守的消息,焦急萬分,再也顧不得與齊國對峙,親率3萬精兵,去奪取彭城。一天早晨,楚軍向彭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漢王和他的將士們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中午時分,楚軍攻入彭城,漢軍被徹底打垮,劉邦在眾將的掩護下急促奔逃。

  漢軍見主將奔逃,立時慌亂起來,四處潰散,逃至彭城東北的穀水和泗水時,因船少人多,搶渡不及,十幾萬漢軍在這裏被消滅了。這一仗,漢王劉邦傷亡慘重,他的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也都被項羽俘虜了。

  劉邦好不容易逃到滎陽、成皋一帶,收集了散兵。正巧,蕭何從關中發來一支兵馬,韓信也帶著隊伍趕到滎陽。經過休整,士氣又振作起來,劉邦見楚軍陣容強大,先是堅守不出,然後挑選精兵,突然襲擊,大敗楚軍。結果兩軍在滎陽一帶,形成對峙之勢。

  韓信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楚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由於一度楚占上風,魏、趙、燕、齊等依附項羽。漢王劉邦的大將、左丞相韓信,率領大軍,對這些小國進行痛擊。

  韓信首先大破西魏兵,生俘了叛漢的魏王豹。接著又同張耳一起,一舉殲滅代軍,擒住代相夏說。隆冬十月,韓信率領數萬大軍,準備東出井陘(今河北省進陘)攻趙。趙國的國君趙歇和他的大將陳餘,聽說韓信就要來進攻,便集結兵力,號稱20萬人馬,準備迎戰漢軍。

  謀士李左車向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獻計道:“漢軍來勢凶猛,我們應該利用有利地勢,用智才能取勝。請您給我3萬精兵,從小道迎上去,截住他們的糧草和軍需物資。您要深挖溝,高築牆,堅守到底,形成對峙之勢。讓韓信他們前進,打不了仗;後退,又無退路。這時,我再出奇兵不斷偷襲騷擾,讓他們得不到半點接濟。這樣,他們就會不戰自敗。”

  陳餘是個迂腐透頂的書呆子。聽了李左車的計策,不耐煩地說:“兵書上說,兵力十倍於敵,就可以進行圍攻;兩倍於敵,就可以交戰。我軍數十倍於敵,敵軍又遠道而來,我們以逸待勞。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我們不敢正麵迎戰,卻要躲避起來,豈不讓諸侯恥笑我陳餘太軟弱。他們就會輕而易舉地來攻擊我們。”李左車見陳餘是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不采用自己的計策,便憤然而去。

  出井陘口往東,就是南北走向的大河,叫綿蔓水。陳餘根據自己的戰略思想,把趙軍的大本營紮在大河東岸較遠的山坡上。顯然,這是一個圈套:引漢軍渡河,背水作戰。

  韓信派出的偵探悄悄溜進趙國,暗中探聽到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趕忙回來報告了韓信。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便籌劃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計劃。

  按照計劃,韓信率領部隊浩浩蕩蕩地向井陘國進軍。軍隊過了井陘,在離趙軍30裏的地方紮了宮。這時已是半夜了,他挑選出二千騎兵,讓每人拿一麵紅色的漢軍旗幟,趁月色掩護,悄悄地從山間小路,繞到趙軍大營的後麵,埋伏在叢林裏。臨出發韓信為他們送行,並命令道:“明晨將交戰,等到我軍佯敗。趙軍見我軍潰敗逃走,一定會全部出營追擊我們。你們趁此機會,立刻衝進敵營,拔掉他們的旗幟,換上咱們的旗幟。”接著,又讓他的副將弄一點食物給騎兵們吃。他堅定地對士兵們說:“你們先隨便吃點吧,等明天我們打敗趙軍,要大擺慶功宴。”士兵們很快地吃完飯,便悄然出發了。

  韓信率主力部隊,趁著月色,越過井陘口,渡過大河,在東岸麵對趙軍、背靠大河紮下大營,擺開陣勢。將士們都覺得這樣的擺陣法無疑於白白送去挨打。然而大家都知道韓信神機妙算,善於用兵,雖然有懷疑,但誰也不好發問。

  趙軍將領望見漢軍背水擺陣,不禁哈哈大笑,議論紛紛。要知道背水擺陣,是兵家大忌,等於斷絕自己的退路,使自己陷於絕境,自取滅亡。陳餘見韓信中了圈套,心中不僅暗喜。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漢軍大宮裏的號角嗚嗚地吹響了。韓信率領一支精兵,打著帥旗,帶著大將的儀仗鼓樂,大吹大擂地向趙軍進攻。

  陳餘看到韓信親自帶領漢軍來攻,笑道:“韓信,你終於出來了,今天叫你有來無回!”接著,把令旗一擺,大聲命令:“全軍立即出擊!”

  趙軍打開營門,部隊一擁而出,漫山遍野地向漢軍殺來,雙方展開了一場混戰。戰鬥持續了一段時間,韓信見時機已到,便命令:“全軍假意潰逃!”這一來,漢軍向水邊陣地逃去。趙軍見漢軍敗退,便不顧一切地向前追擊。

  韓信帶領的部隊退到河邊,跟原來背水列陣的主力會合了。他回轉身來,高聲喊道:“將士們,敵人殺過來了。現在我們後退無路,隻有死裏求生,立功的時候到了,殺啊!”頓時,漢軍將士們發起了勇錳的衝擊,綿延水邊展開了一場血戰。這時,埋伏在山坡上的二千騎兵,發起了突然襲擊,衝進了趙軍大營,遍插上紅色的漢軍旗幟。

  在水邊的陣地上,韓信指揮著漢軍,拚命廝殺。漢軍個個精神百倍,勇猛無比。這時,趙軍已經精疲力盡,支持不住了。陳餘眼看一時無法取勝,急忙下令撤退。可是回頭一看,才發現大事不好,見自己的營寨,插滿了漢軍的紅旗。這一下,趙軍驚慌失措了,秩序大亂,自相踐蹋。這時,漢軍埋伏的二千騎兵,也衝出趙營,左突右攻,配合著背水陣地,兩麵夾擊,把趙軍打得大敗。斬殺了陳餘,並活捉了趙王歇。

  接著,韓信和灌嬰又在齊地大敗楚軍,彭越也在梁地襲擊楚軍斷了楚軍的糧道。霸王陷入進退兩難之境。漢王趁機派人來講和,條件是:“霸王將劉邦的父親太公、夫人呂氏放回;楚漢雙方以鴻江為界,以西屬漢,以東為楚。”霸王同意了這種“楚河漢界”的劃分,放了劉太公和呂氏,收兵東歸。

  割據江東征戰南北

  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繼秦朝而出現的強大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由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劉邦建立。包括前漢和後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為前漢,因建都長安通稱西漢;公元25~220年為後漢,因移都洛陽又稱東漢。西漢最強盛時其疆域東、南到大海,西抵巴爾喀什湖、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壯達大漠。

  漢王朝建立後,全麵繼承了秦朝的政治製度,但在施政方麵則以秦朝滅亡為鑒,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穩定局麵。第五代皇帝漢武帝統治時,國力空前強大,達到西漢鼎盛時期。漢武帝在各方麵均有所建樹,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馳名中外的絲綢之道,促進了漢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和漢朝與中亞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漢王朝統治時期是中國統一後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當時的社會環境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西漢和東漢分別出現了兩位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他們所著的《史記》和《漢書》成為二十四史的開端。漢代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同樣取得重要進展,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製造地動儀,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作了重要貢獻。

  西漢後期,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加深,外戚王莽趁機奪取政權,建立新朝,實行托古改製,然而卻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加重了人民痛苦,引發了赤眉綠林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王莽政權。曾參加農民起義的漢室宗親劉秀利用農民起義力量重建漢政權,定都洛陽,又使得社會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重新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中期以後,豪強地主經濟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以及連年對外用兵,國勢日益衰弱。東漢末期經曆了兩次“黨錮之禍”,使統治階級和社會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84年,爆發全國性黃巾大起義,東漢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及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中名存實亡。最終於公元220年被魏文帝曹丕滅亡。

  霸王烏江自刎

  “楚漢邊界”劃分後,漢王見霸王退兵,也想往西回到關中去養傷。張良、陳平建議說:“如今漢王已占了大半個天下,諸侯都已歸附咱們。霸王兵疲糧盡,是天要滅他,若不乘此機會把他消滅,等於放虎歸山,留下後患。”漢王采納了建議,撕毀和約,派兵追趕楚霸王,並且通知韓信、英布、彭越,叫他們配合作戰,答應勝利之後,把臨淄、淮南、大梁等幾大塊地盤分封給他們。

  公元前202年歲末,漢王劉邦和韓信、英布、彭越等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布置十麵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ɡāi)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

  項羽沒法突圍,隻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很多。

  項羽聽到四麵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麽漢營裏有這麽多的楚人呢。”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為了讓霸王率眾順利突圍,虞姬趁霸王一轉身之際,突然拔劍自刎,香消魂散。成語“四麵楚歌”、“霸王別姬”之詞,就來自這段故事。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隻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隻見前麵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隻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曆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28名騎兵隻損失了兩名。

  項羽帶著26個人殺出漢兵的包圍,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隻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麽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26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

  楚霸王一人殺死了漢軍幾百人後,自己也受傷十多處。霸王抹去糊住雙眼的血液,突然看見漢軍中的司馬將軍呂馬童。他喊道:“這不是我的老鄉呂馬童嗎?”呂馬童不敢正視項羽,隻用手指著項羽對漢將王翳說:“這位就是霸王。”項羽見狀仰天長笑,說:“我知道漢王用千金和萬戶侯的封賞來購我的頭,今天我就送個人情給我的故人吧!”說完將寶劍往頸中一揮,一代雄主就此消亡。項羽死時年僅31歲。

  楚霸王項羽一死,劉邦得了天下,正式稱帝,建立漢朝,史稱漢高祖。

  漢高祖殺馬立誓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由楚王韓信牽頭,群臣共同上書,推尊劉邦稱帝。劉邦看了諸侯王的上書,心裏美滋滋的,表麵上卻故意推辭,內外臣僚再三懇請,他才答應。劉邦於二月正式做了皇帝,後世稱他為漢高祖。起初在洛陽建都,後來又遷都長安,這就是曆史上的漢朝。

  楚漢戰爭初期,一些諸侯王被劉邦所滅,但由於楚強漢弱,形勢於劉邦不利。劉邦為爭取諸侯的支持,先後封了張耳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芮為長沙王、荼為燕王。與此同時,對部下直接帶兵的大將,也采用封王的辦法,加以拉攏。先封韓信為齊王,後又改封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韓國貴族信為韓王。這樣,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劉邦先後封了7個異姓王。在當時,這一措施確實起到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分化敵方,孤立項羽,最後打敗項羽的積極作用。

  漢高祖封這些異姓功臣為王,原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他深知這些異姓王能征慣戰,有才幹,有實力,他稱帝後,生怕他們的勢力強大起來,會奪取他劉氏的江山。所以便尋找各種借口,一個一個地來消滅這些異姓王。

  首先,他借口燕王荼謀反,親自帶兵征討,俘虜了荼,改封與自己同一年出生的同鄉、同學又是好友的盧綰做燕王。

  第二年,漢高祖聽說楚王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大將鍾離昧,懷疑韓信有意謀反。有心去征討韓信,又怕自己不是韓信的對手。於是便采用了陳平的計謀,假裝要去遊玩楚國的名勝雲夢澤,帶著自己親信的部隊來到韓信的封地,準備伺機行事。

  韓信覺察到劉邦這次來者不善。起兵反叛吧,覺得自己有功無罪,劉邦不會那麽不講情義;真的去拜謁劉邦,又怕掉進圈套,被他暗算。正當韓信猶豫不決的時候,有人為他出謀劃策說:“漢高祖是為鍾離昧而來,你殺掉鍾離昧,提著他的腦袋去朝見高祖,高祖必定喜歡,你就會平安無事了。”

  韓信找鍾離昧商量此事,鍾離昧大罵韓信道:“你這人太不夠朋友了。劉邦不敢派兵進攻你,就是因為有我在這裏。如果我今天死了,明天你必定滅亡。”說完,他就拔劍自殺了。韓信真的拿了鍾離昧的頭去拜見漢高祖。漢高祖當場叫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裝進囚車帶回洛陽。後來漢高祖考慮到韓信功勞很大,威望很高,謀反的事又沒有確鑿的證據,殺了他會有人不服,就釋放了他,把他降為淮陰侯。

  後來,呂後采用了蕭何的計謀,把韓信騙到未央宮殺害了,並誅滅了韓信的三族。所以,後人這樣評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韓信被殺後,劉邦以彭越謀反為借口,把他逮捕,廢為庶人,流放蜀地。彭越在半路上遇到呂後,哭訴無罪。呂後答應為彭越說情,便把他帶回洛陽。見了劉邦,呂後卻說,放了彭越是放虎歸山,不如殺了他,以絕後患。劉邦聽了呂後的話,殺了彭越,並把他剁成肉醬遍賜諸王侯。

  淮南王英布,得知韓信被殺,就驚恐不安,又見到彭越的肉醬,更覺得大禍就要臨頭,便於公元前195年,聚集了兵馬,發動了武裝反叛。劉邦率兵征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亂,殺了英布。在戰爭中漢高祖被飛箭射傷,從此一病不起。

  就在劉邦征討英布那一年,燕王盧綰曾經與陳希有過秘密勾結的事暴露了。劉邦派樊噲、周勃率兵征討。盧綰隻帶了幾千人逃入匈奴。趙王張耳死於公元前202年,由其兒子張敖嗣繼任為王,並娶了劉邦的女兒為妻,後因趙明貫高謀反,受到牽連,被貶為宣平侯。

  異姓諸侯中就隻剩下長沙王吳芮了。他的封地內隻有2.5萬戶,地少力弱,與漢中央集權的矛盾尚不尖銳。長沙王一直傳位五世,到漢文帝時,才因沒有子孫可傳,被除國。

  劉邦先後用了7年時間,削平了主要的異姓王國,解除了漢初分裂割據勢力的禍患,鞏固了西漢的統一。

  漢高祖劉邦在征討英布的戰爭中受傷以後,便經常胸痛難忍。到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天,病情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一天,就帶領文武大臣到太廟裏去宣誓。叫手下人牽來一匹白馬,親自主持了殺馬儀式。

  劉邦端起一杯冒著熱氣的馬血酒,當著祖宗的靈位,帶領大家起誓說:“從今以後,凡不是姓劉的人,一概不許封王;沒有功勞的人,一概不許封侯。誰違反這個誓約,天下人就共同討伐他。”起誓完畢,漢高祖把馬血酒灑半杯在地上,剩餘的半杯一口氣喝下去。在場的人都照著他的樣子,每人喝了馬血酒,發誓一定永遠遵守此約。

  漢高祖殺馬宣誓,是怕異姓王造反,搶他的劉氏天下。可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後來造反篡權的,並不都是那些封王封侯的異姓功臣,而是他的妻子呂後和呂氏子弟。

  迎獻帝收張繡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乘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於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的封地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抵擋不住匈奴的強大功勢,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辦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率漢軍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著大雪,氣候特別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傷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後來,聽說冒頓單於逃到代穀(今山西代縣西北)。

  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漢高祖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說著,就把劉敬關押起來。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周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麵的白登山。

  冒頓單於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

  陳平派了一個使者帶著黃金、珠寶去見冒頓的瘀氏(音yān-zhī,就是匈奴的王後),請她在單於麵前說些好話。瘀氏一見這麽多的禮物,心裏挺高興。

  當天晚上,瘀氏對冒頓說:“我們占領了漢朝地方,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有人會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冒頓聽了瘀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網撤開一角,放漢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著濃霧,漢高祖悄悄地撤離了白登。陳平還不放心,叫弓箭手朝著左右兩旁拉滿了弓,保護漢高祖下山。漢高祖提心吊膽走出了匈奴的包圍圈,快馬加鞭,一口氣逃到廣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劉敬放出來,說:“我沒聽你的話,以致在白登被匈奴圍了起來,險些不能和你見麵了。”

  漢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沒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隻好回到長安。以後,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很讓漢高祖擔憂國家的安危。他問劉敬該怎麽辦?劉敬說:“最好采用‘和親’的辦法,兩方講和,結為親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過日子。”

  漢高祖同意劉敬的意見,派劉敬到匈奴去說親,冒頓同意了。漢高祖挑了一個宮女所生的女兒,稱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同時,又送去許多特產及糧食。冒頓就把她立為閼氏。

  從那時候起,漢朝開始采取“和親”的政策,跟匈奴的關係暫時緩和了起來。

  擒呂布 平二袁

  漢高祖劉邦殺馬立誓以後,這病一天比一天重,呂後找了一位當時很有名氣的醫生來給他治病。漢高祖卻不想讓醫生治,他認為自己已經不行了。他趕緊忙著安排後事。呂後早有野心,現在見高祖就要命歸西天,趕緊問:“陛下百年之後,如果丞相蕭何也死了,誰能接替他?”劉邦想了想說:“曹參可以。”呂後又接著問:“曹參以後呢?”劉邦說:“王陵能接替,不過他這個人忠厚正直卻有些愚笨,可以讓陳平來協助他。陳平很有智謀,但他不能夠獨當一麵。周勃他辦事穩重,為人厚道,將來安定劉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以讓他做太尉。”不久,劉邦去世了。

  劉邦一死,呂後就開始四處活動起來,她偷偷地和自己的親信審食其商量要殺害功臣。有人得知這個消息以後,立即跑去告訴大將酈商。酈商對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已經死去4天了,你們卻打算殺害功臣,這不是給天下製造危險嗎?陳平和灌嬰帶著10萬兵馬駐守在滎陽,樊噲和周勃率領20萬兵馬在平定燕代,如果他們聽說皇帝已經去世,朝廷又想殺害他們,那他們聯合起來造反不就壞事了嗎?”審食其把這話轉告呂後,呂後也覺得不能輕舉妄動,就把太子劉盈立為皇帝,這就是漢惠帝。

  漢惠帝剛滿17歲,天生軟弱無能,身體又不太好,這樣呂後就掌握了朝中的大權。呂後本是個心腸狠毒的人。她曾經用毒計幫劉邦殺了韓信,剁了彭越,對劉邦清除異姓王起了很大作用。一旦掌了朝中的大權,她就開始對劉姓的子孫下了毒手。

  呂後平常最恨的,就是深受高祖寵愛的戚姬,她讓人剃光戚姬的頭發,用鐵鏈鎖住她的雙腳,關在一間潮濕陰暗破爛的屋子裏,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接著,呂後又把戚姬的兒子越王如意從封地上召到京城裏來,準備殺害他。漢惠帝聽說母親呂後把如意召來,就知道呂後想要對如意下毒手,他趕緊派人把如意接到皇宮裏,吃飯睡覺都跟他呆在一起。兩人從小呆在一起玩耍,惠帝對這個弟弟非常疼愛,所以就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他。呂後好幾個月都沒有機會對如意下手,氣得咬牙切齒。這一天,漢惠帝清早起來出去打獵,如意由於睡懶覺,沒起來跟著去。呂後終於找到了可乘之機,就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給害死了。

  漢惠帝打獵回來一看,如意口中、鼻子全部流血,變成了一具直挺挺的僵屍。惠帝抱著這位弟弟的屍體大哭了一場,隻好讓人給埋掉了。如意死後,呂後又讓人砍掉戚夫人的手腳,挖掉眼珠,弄聾耳朵,又灌了啞藥,把她叫做“人(音zhì)”,放在廁所裏麵。過了幾天,呂後又叫漢惠帝來看“人”,惠帝認出這個沒了手腳、又瞎又聾又啞的“人”是戚夫人,他悲傷得大哭了一場,病了一年多。他在病中對呂後說:“把人折磨成這個樣子,這哪裏是人的行為?我做為您的兒子,沒有臉再治理這個國家了。”從此,他天天喝酒作樂,也不再管理國家大事,到他即位的第7年8月就在憂傷裏死去了。

  漢惠帝的張皇後一直沒有生兒子,呂後讓人從宮中抱來一個美人生的嬰兒,並把那個美人給殺了。這個嬰兒當了皇帝,曆史上稱為少帝。

  呂後奪了朝中大權以後,想封呂家的人為王,但她又怕大臣們反對,於是就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是個直心腸,他當時就表示反對,對呂後說:“不行!高祖在世的時候,曾經殺白馬訂盟約,誰不遵守這個盟約,天下人共同討伐他!如今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是違背盟約的,我不能同意!”呂後聽了這話,臉上立即掛了一層霜,冷冷地看著王陵。陳平和周勃見她神色有變,兩個偷偷地交換一下眼色,互相微微點頭,齊聲說道:“高祖皇帝平定天下,曾封子弟為王,今太後掌管朝政,分封呂氏子弟又有什麽不可呢?”呂後聽了這番話後,立即轉怒為喜。

  不久,呂後就免掉了王陵右丞相的職務,叫他去做少帝的老師。王陵很生氣,說自己有病,告假回故鄉去了。呂後立即把左丞相陳平升為右丞相,把自己的親信審食其提升為左丞相。

  接著,呂後又向大臣們放出口風,極力地鼓吹自己的侄子呂台如何如何能幹,大臣們順從了呂後的意見,為呂台請封,呂後就把呂台封為呂王,把濟南郡作為他的封國。不久,呂台死了,他的兒子呂嘉繼為呂王。後來,呂後又封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台的兒子呂通為燕王,還封了6個呂家的人做列侯。

  就這樣,由於呂太後的專權,呂氏子侄一個個被破格提拔,呂後恐怕劉呂兩姓互相爭鬥,就想出了一條親上加親的政策。她把呂祿的女兒嫁給齊王劉肥的二兒子朱虛侯劉章,又讓趙王劉友、梁王劉恢娶了呂氏為妻,以為這樣可以使劉呂兩姓相處無事。結果,劉友的妻子到長安告密,說劉友造反,呂後立即把劉友抓住,活活地折磨死了。梁王劉恢也很快就自殺了。

  請諸葛劉備初戰告捷

  少帝漸漸地長大了,懂了一點兒人情事故。他聽說張皇後不是他的母親,呂後不是他的祖母,他自己的親生母親已經被害死了,就憤憤不平地說:“太後怎麽殺了我的母親?我現在還小,將來長大了,一定要替我母親報仇!”這話很快就傳到呂後的耳朵裏,於是,她就把少帝偷偷殺害了。又找了一個名叫劉弘的小孩子來做皇帝,也稱少帝。這劉弘連個年號都沒有,他不過是呂後手中的玩具,朝中大權完全由呂後執掌。到這時候,呂太後和她的侄子侄孫們,已經把劉姓的天下給篡奪去了。呂後的篡權,不僅誤國害民,也為呂氏家族惹來了災禍。

  周勃安劉

  呂後執政以來,大權牢牢地掌握在呂氏集團手中。多年勾心鬥角的朝廷紛爭,讓呂後的身體愈來愈虛弱,她已無力操勞更多的事情了。

  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三月,呂後為了求福去災,要到長安城外齋戒沐浴,那時候把這種事叫作祓祭。

  祓祭這天,從未央宮到長安城外渭水南岸20多裏的路上,全部由呂產指揮禁衛皇宮的南軍警戒,長安四郊則由呂祿指揮北軍禁衛,呂後身邊由呂更始調宮中衛士護駕。一時間,戈矛斧鉞,金光耀眼。路上不僅斷了行人,連鳥獸也躲得遠遠的。

  呂後身穿紅色寬大的祭服,登上事先築好的祭壇,焚香跪拜,然後步行到渭水邊,蹲下用手沾了沾水,往臉上抹了抹,就算是沐浴了。隨行人在呂後沐浴之後,也都依次到渭水邊,學著呂後的樣子沐浴,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才算禮成。

  這樣的迷信活動,當然不會為呂後求福去災。她在回宮的路上,就覺得十分疲倦,昏昏欲睡。從此便臥病不起。到了夏末秋初,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自感不久於人世。於是她便發出詔令,封呂產為相國,呂平為未央宮衛尉,呂更始為長樂宮衛尉,又封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種為中將。她又告誡呂產、呂祿說:“你們千萬要抓住兵權,守住皇宮。你們不必為我送喪,以防被人暗算。”

  呂後一死,呂產在內護喪,呂祿在外巡防,防備得非常嚴密,到出葬那天,兩人遵照遺囑誰也沒去送葬,帶著南北兩軍,護衛宮廷。準備劫持少帝,發起叛亂,篡奪劉氏江山。陳平、周勃等人,想要乘此機會除滅諸呂,怎奈防備森嚴,無處下手,隻好耐心等待時機。

  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是呂祿的門媚,他從妻子那裏,打聽到呂氏要篡奪劉氏天下的陰謀。呂後一死,他趕快派密使去告訴自己的哥哥齊哀王劉襄,讓他帶兵從外邊進攻,自己在京都作內應。齊哀王劉襄一邊出兵,一邊寫信給諸侯王,控訴呂後一家的篡權罪行,提議聯兵討伐諸呂。

  呂產等人聽說齊哀王出兵打來,便派大將軍灌嬰帶兵阻擊。灌嬰暗想呂家控製住了關中地區,想要篡奪劉家的天下,我如果去打齊王,這不是違背高祖殺馬宣誓的行為嗎?於是他把兵帶到滎陽,便屯兵不動,並同齊王訂了一同除掉諸呂的密約。

  周勃去和丞相陳平商量除掉諸呂的辦法。他們知道曲周侯酈商的兒子酈寄和呂祿是好朋友,便把在家養病的酈商軟禁起來,叫酈寄去勸說呂祿交出兵權,呂產交出相印,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並告訴他們隻有這樣,大家才能過太平日子。

  呂祿相信了酈寄的話,害怕遭到齊王和灌嬰聯軍的進攻,打算把兵權交給周勃。他找呂產和呂家其他人商量此事,有的說這樣做有利,有說這樣做不利,爭執不下,一時難以決定下來。

  宮闈淫亂

  周勃一方麵從襄平侯紀通那裏弄到了進入北軍的符節(相當於通行證),一方麵叫酈寄去警告呂祿,叫他交出兵權。呂祿被迫交出大印,到自己封地去了。周勃拿了節符和大印,進入北軍,立即下命令:“現在呂家要篡奪劉家的天下,你們願意跟著呂家的,脫下右臂的袖子;願意幫助劉家的,脫下左臂的袖子!”將士們本來就不滿呂家篡權的行為,現在聽了周勃的命令,都脫掉了左臂的袖子。這樣,北軍就全部被周勃掌握了。

  這時,呂產還把持著南軍的大權不肯撒手。周勃命令劉章守住軍門,又命令守衛皇宮的武官,不許相國呂產進入宮門。呂產還不知道呂祿已經交出了兵權,冒冒失失地想衝進未央宮,劫持皇帝,發動叛變。怎奈皇宮守衛不讓他進去,他隻好在皇宮的庭院裏徘徊,焦急地思考著該如何行動。

  周勃命令劉章:“迅速進宮保衛皇帝,逮捕呂產!”傍晚時分,劉章率領一千精兵來到未央宮,向呂產發動攻擊。在未央宮正殿大門外的廣場上展開了混戰。呂產搶先控製了幾處有利地勢,以弓箭向劉章等猛射,劉章遵照周勃的安排,采取分割包圍的辦法,很快地便將呂產的軍隊消滅。呂產匆匆忙忙地逃到郎中府的廁所裏躲藏,結果還是被搜出來殺了。

  第二天,周勃同其他將軍、大臣們商量之後,派軍隊到呂祿的封地上逮捕了呂祿,把他也殺了。接著,又到各地去搜捕呂氏一族的人,不論男女老少,殺了個一幹二淨。這樣,漢朝廷的大權又回到劉氏集團手中,經過大臣們的商討,迎立了代王劉恒為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漢文帝。

  呂氏篡權的陰謀全部破產了。周勃沒有辜負漢高祖的期望,在消滅諸呂叛亂,安定劉氏天下的鬥爭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後人把這一曆史事件,叫“周勃安劉”。

  漢文帝體恤民眾

  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8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24歲做了皇帝。他的母親是漢高祖的妃子薄姬。薄姬因為害怕呂後,長期和兒子住在封地,不管朝中的事情,他們母子倆沒有引起呂後的重視,所以,沒有受到呂氏的陷害。

  劉恒正式稱帝以後,看到老百姓因為受戰爭殘害都很窮,政府收不上來捐稅。他想到首先要恢複農業生產。春耕開始的時候,他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外去耕地、下種。他還叫皇後、皇妃在皇宮的園地裏種桑養蠶,為廣大農民做出榜樣。

  漢文帝知道老年人生產經驗比較豐富,應當鼓勵人們敬老扶幼。於是,他便下了一道命令:政府要關心無兒無女的老年人,關心沒有父母的孤兒。政府借錢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還從政府的倉庫裏撥出一部分麻布和絲綿,發給他們做衣服。漢文帝實行的各項政策中,最受人歡迎的是減輕刑罰。他首先廢除了一人犯法父母妻子同罪的法律,後來又規定了罰錢贖罪的法律,並且還廢除了肉刑。

  說起廢除肉刑,那是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事,當時,一位著名的醫生,齊國太倉縣的縣令淳於意,因治病死了人,犯了法,被判處肉刑。那時候的肉刑有三種:在臉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隻腳。因為淳於意是縣令,是現任官吏,要到首都長安,由朝廷的司法機關來執行肉刑。

  淳於意的小女兒緹縈跟隨父親去長安。緹縈到了長安,便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了守門人。漢文帝接到奏章,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縣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為官清廉,齊地人都稱他是清官。他犯罪,受到刑罰是應該的。可是,肉刑是一種可怕的刑罰,刺了字,就終生難以抹掉;割掉鼻子,就不能再安上;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當奴婢,替父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看了信,覺得小姑娘說得也很有道理,便召集製訂法律的官員,要他們用別的刑罰來代替肉刑,後來就改為以打板子來代替肉刑。

  改革遷都融合漢化

  有一天,漢文帝出行。浩浩蕩蕩的車駕隊伍剛走到中渭橋,還沒出長安城,忽然從橋下躥出一個人來,這人一見是皇帝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