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秦始皇秘錄

  詩曰:

  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將史記細鋪陳。便教王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六國縱橫易冰炭,孤秦興仆等雲輪。秦吞六代不能鑒,且使來今複鑒秦。

  鴻蒙肇判,風氣始開。以揖讓而傳天下者,盡說唐、虞;以征伐而取天下者,盡說三代。夫三代者:夏、商、周也。夏禹王得舜帝禪位,立國為夏,傳一十七代,享國得伺百三十一年。夏桀無道,商湯放桀於南巢田地裏,夏之天下盡歸於商。湯王立國為商,傳三十代,享國得六百二十九年。紂王無道,周武王伐紂於孟津田地裏,並商天下,立國為周。自武王至幽王時分喚作西周,自平王至赧王時分喚作東周。

  二周雖傳三十五代,享國得八百六十七年,自傳到那第十三代的君王喚做平王,那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勇。平王雖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孔夫子見平王身為天子,自統六軍伐鄭。那鄭伯無君,身為周家卿士,自率諸軍敵王,在那地名繻葛田地交戰。被鄭伯射著一箭,恰好射中平王左肩。孔夫子是春秋世儒道的宗師,要扶持這三綱五常。見那時王綱頹壞,為君的失為君之道;侯國強梁,為臣的失為臣之禮。怕天下後世亂臣賊子爭效這個模樣,便使三綱淪而九法鉤,不成世界。不免將那枝筆把那時一十二國,共有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跡,著一部史書,喚做《春秋》,從平王時事為頭,有善事的褒獎它,使人知勸;有惡事的貶責它,使人知怕。怎知世變推遷,春秋五伯之後,又有戰國七雄,天下龍爭虎戰,幹戈塗炭,未肯休歇。且說那戰國七雄是兀誰?

  秦王政滅六國後把全國定名為秦,國都定於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如再延用過去“王”的稱號就不能顯示成功,傳之後世,便於群臣商議,更換名號。

  李斯等人說:“過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過一千裏大。如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王比五帝強多了!古時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貴。大王就稱做人皇吧!”

  秦王政對人皇還不滿足,就將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來,稱為皇帝。他認為秦朝從自己開始稱帝,會二世、三世,至於萬世永遠傳下去,於是便自稱“始皇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了。

  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裏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製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就容易控製啦!”

  秦始皇決定采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為廷尉的建議是對的。”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麵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禦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裏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封建專製的政治體製,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製,大體上是在秦製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

  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樣子像刀,趙國的貨幣樣子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麵上流通。

  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等,也不大一樣。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另一個國家也許隻能算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一鬥米,到那個國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這樣亂,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鬥斤兩都得一律,這就克服了過去那種換算混亂的局麵。

  原先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麵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麵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鬆。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間的文化往來與經濟聯係。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的寫法不盡相同,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大障礙。所以秦始皇又下了“書同文”的命令。“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自從秦國兼並六國以後,中原地區比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騎兵卻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地區,嚴重地威脅著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打敗了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秦始皇決定采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把匈奴騎兵永遠隔離在邊界的北麵。秦始皇下令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民夫,讓蒙恬擔任總指揮,這一次修築長城,除了要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還要新造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麵的臨洮到東麵的遼東,連成一條萬裏長城。修築萬裏長城,雖然耗費了大量財物,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確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這座舉世聞名的長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曆史的象征。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實行的廢分封設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於加強全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績。

  徐福入海求仙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的一大嗜好就是求神訪仙,尋求長生不死之藥。於是秦朝的方士們,便迎合秦始皇的這種心理,向他索要錢財,或向海上,或向陸地去尋找仙藥。

  徐福,又叫徐市,是琅邪人,秦漢的方士。一年,秦始皇東巡到了琅邪,方士徐福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一聽這個建議,正合自己的心思,所以欣然接受,於是下令徐福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徐福入海求仙,一去就是幾年沒有音訊,花了很多錢財,也沒有找到仙藥。就這麽回去吧,肯定要受到秦始皇的懲罰;不回去吧,帶去的財物已經用的差不多了。怎麽辦呢?徐福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回來對秦始皇說:“蓬萊的仙藥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我們常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靠近仙藥,希望皇上派出善於騎射的人一同前往,遇到大鯊魚時就可以用弓箭射它。”

  差不多就在這同時,秦始皇做了個夢,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的樣子很像人。他請來占卜的博士,來給他圓夢。博士說:“海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作偵探,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秦始皇一聽跟徐福說的一樣,便信以為真。於是命令徐福入海時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有機關的方弩去等候大魚出來,以便射它。

  徐福一行人從琅邪出發向北一直到榮成山,都始終沒有遇到大魚,到達芝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用弓弩射死了一條,接著他們又沿海繼續向西進發。徐福這次入海,不是幾年,而是一去不複返了。

  徐福求仙求到哪裏去了呢?有種種傳說。有人說徐福覆舟而亡了,也有人說徐福去了美洲,而更多的人說徐福東渡去了日本。在我國古代史籍上,對徐福東渡也有一些記載,有不少日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當時東渡去日本有沒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徐福等人入海求三神山時,正是濱海一帶商人企圖打通與日本諸島的商業通路的時候。山東沿海一帶的商人,在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海洋商業活動,在徐福等人入海之前,也許曾經有人到達過三島,所以徐福等人才知道海外有三神山,因而引起他們尋求聖地的熱望。到了秦代,這幻想中的海外世界卻引起了一些人尋求東方天國的渴望,但要靠個人的力量渡海是很困難的,幾乎不可想象,非常湊巧的是,秦始皇迷信鬼神,到處求神訪仙,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徐福等人以求仙問藥的名義,在秦始皇的支持下,率領船隊東航了。

  徐福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呢?徐福本人是一個博學多才、善於文學辯才、通曉神仙方術的人,同時他還精通醫藥學、煉丹、觀相、天文、氣象、航海等。他率領一行幾千人和足夠的財貨、五穀,以其熟練的航海技術和地理知識,帶領龐大的船隊,巧妙地利用海流的作用,比較順利地到達了日本,在那裏定居下來。

  徐福渡海來到了日本,也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在10餘年的時間裏,徐福曾經3次帶領大量人員東渡日本,最後留在了那裏,他們把中國先進的農、工、科技與神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對日本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日本也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傳說,還有不少曆史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墓、徐福從事農耕魚獵地等。日本人還組織了徐福會,每年搞祭祀活動,可以說,徐福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

  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體製、統一度量衡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鞏固了秦國的統治。但有不少讀書人士喜歡談論政事,話題往往觸及秦朝的政治製度。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借一些學者政見紛爭之際,向秦始皇提出焚百家書、杜絕混亂思想的建議。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製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焚書的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曆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的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裏去焚毀。以後還有偷偷談論古書內容的,處死刑;借古論今攻擊當前政治的,全家都要處死。官吏知情不告發的,判處同樣的罪。

  焚書的命令發布以後,各郡各縣的官吏立即嚴格地遵照命令去執行,挨家挨戶收繳書籍。在很短的時間內,秦國以外的曆史書和記載著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書籍,凡是收繳上來的,差不多全都燒光了。秦朝以前的許多曆史事實和學術思想著作從此失傳。這是秦始皇摧殘中國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書,使得許多讀書人都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秦始皇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裏的博士,也都在暗地裏議論,說秦始皇這樣摧殘文化,做得太過分了。

  焚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兩個替秦始皇求不死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偷偷地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十分殘暴,自信心太強。他專靠殘酷的刑罰來統治天下,他對誰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親自來決定。像他這樣貪圖權勢的人,我們還是不要為他求仙藥的好。”他們兩個人偷偷地帶著從秦始皇那裏領來的錢財,逃走了。

  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侯生、盧生還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要狠狠地懲治他們。於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禦史大夫去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被抓去審問的人,受不了殘酷的刑罰,為了給自己開脫,就一個一個的攀連其他的人,攀來攀去查出來有四百六十多個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證核實,就叫人在鹹陽城外挖個大坑,把他們全都給活埋了。其實四百六十多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是含冤死去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一思想,壓製那些反對中央集權製的思想和言論,但是他的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此以後,秦朝宮廷裏真正有學問的人大大減少,而那些專會欺上瞞下的奸賊如趙高之流,逐漸成了秦始皇身邊的重要人物,秦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指鹿為馬

  秦二世胡亥當了皇帝以後,便把趙高的官升為郎中令。趙高本是個中車府令的宦官,為人狡詐陰險。胡亥曾經拜趙高為老師,兩人有師生之情;趙高又精通法律、法令的學問,胡亥便把治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交給趙高,這正是趙高所日夜盼望的,他便利用這樣的好機會膽大妄為起來。

  首先,趙高要除掉和自己有仇的人。當年,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趙高曾經犯過法,秦始皇讓蒙毅去審理趙高案子,蒙毅發現趙高犯的罪很重,應該殺頭,便如實向秦始皇報告。秦始皇因為趙高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胡亥的老師,又精通秦朝的法典,是個有用的人,便對趙高警告了一番,免去殺頭的罪,仍然留在身邊使用。現在,趙高等於掌握了生殺大權,完全可以造個罪名來殺掉蒙毅了。

  蒙毅和蒙恬是親弟兄,兩人一文一武,是秦朝的幾代老臣,趙高決定從殺蒙恬這條線索上順藤摸瓜,把蒙毅也幹掉。胡亥奪權後,假造秦始皇遺書,要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公子扶蘇立即自殺了,蒙恬還關在牢中,胡亥想饒了蒙恬,趙高卻堅決說蒙恬要造反,不殺不行,胡亥便派人去殺了蒙恬。蒙恬一死,趙高又在秦二世胡亥麵前說蒙毅的壞話,說蒙毅一直堅持要立扶蘇為太子,現在對二世皇帝又很不滿意,如果不及早除掉,將來又是大禍害,胡亥對趙高的話深信不疑,便同意由趙高去審理這件案子,趙高毫不費力地殺掉了蒙毅。

  趙高接著又捏造了許多罪名,把那些平時和自己有仇的人一個個地治了罪,殺了頭,又把胡亥隔離進了深宮,讓胡亥成天和宮女們在一起飲酒玩樂,自己則主持了朝政大權。到這時候,朝廷中已經沒有人能對趙高構成威脅了,唯一能對趙高不利的就是左丞相李斯了。在秦二世胡亥當皇帝這件事上,李斯也是主謀之一,而且李斯是秦朝的元老,李斯如果領頭反對趙高的話,趙高將會非常危險,為了消除這個隱患,趙高決定對李斯下手。

  這一天,趙高找到李斯,對李斯說:“現在二世皇帝成天玩樂,不理國家大事,我是個地位很低的宦官,沒辦法阻止他,可你是國家的重臣、老臣,你應該阻止他才是啊,不然怎麽才能算作忠臣呢?”李斯不知道趙高是設陷阱害自己,認為趙高真是為國家大事著想,便說:“我怎麽不想勸阻呢?隻是沒辦法見到皇帝的麵,叫我怎麽勸阻呢?”趙高說:“這好辦,我有辦法,這幾天你在家等著,一有機會我就派人去告訴你。”這時候正是陳勝、吳廣起義軍步步逼近的時候,李斯急於要和皇帝商量這件事情,便天天在家等候消息。

  過了兩天,趙高果然派人通知李斯說:“皇帝現在沒事,趕快進宮去議事!”李斯慌忙穿好朝服,急急地趕進皇宮求見皇帝。而這時的皇帝胡亥正在玩得快活的時候,忽然聽說丞相李斯求見,非常掃興,胡亥不高興地說:“叫他明天來!”李斯隻好明天來,到了第二天,又被擋在宮門外進不去,李斯不敢再去,可趙高又派人催促趕快去議事,還是被擋了回來。秦二世很不高興,覺得李斯在故意讓自己難堪。

  趙高見火候已到,對胡亥說:“李斯這樣三番五次地跑,一定沒安好心,他和他的大兒子李由想一同謀反,您千萬要小心防備他!”

  秦二世胡亥說:“謀反?這不大可能吧?”趙高連忙說:“怎麽不可能?陳勝、吳廣叛賊和李斯是鄰縣人,陳勝起兵,李斯大兒子李由就在那裏當官,為什麽不領兵出擊?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嘛!”胡亥覺得事情重大,決定先派人去調查一下李由的情況再說。

  李斯幾次進宮沒見著皇帝,已覺得情況不妙,又聽說派人去調查李由的情況了,知道自己上了趙高的當,便上書秦二世,指責趙高是奸臣,秦二世更加惱火,駁回李斯的奏章。

  李斯見自己的奏章被駁回,心中著慌,便聯絡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一道上書,請二世皇帝減緩刑法,罷修阿房宮,罷免趙高,這樣便可阻止天下大亂局勢的發展。秦二世看過奏章,更加憤怒,趙高又在旁邊添油加醋,請將三人一起罷官論罪。秦二世立即下詔,將三人逮進獄中。

  禦林軍去逮捕馮去疾、馮劫二人時,他倆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古代以來刑不上大夫,自己是將相之官,怎能戴刑具、進監獄,便自殺了斷,李斯還指望將來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便進牢服刑。趙高買通審案官員,先在牢中審訊,強迫李斯承認父子共同謀反,李斯大呼冤枉,隻要李斯一喊冤,立即就有大棒劈頭蓋臉地往下打,把李斯打怕了,隻好屈打成招。

  審案官把李斯的供詞送給二世看,二世很高興,說幸虧趙高看得準,會辦事,便把李斯定成死罪。又過了幾天,派去調查李由的官員回來了,他先向趙高報告,說李由已經戰死,死無對證,趙高又指示他造了個李由造反被殺的假情報,二世皇帝更加憤怒,下令將李斯全家一道處死,李斯本人受五刑而死(五刑是:先刺字,再割鼻子,再截斷左右腳趾,再砍頭,最後剁成肉泥)。

  李斯死後,二世便任命趙高為丞相,趙高的權勢更大了。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威信,一天,趙高牽了一頭鹿上殿,對二世胡亥說,送他一匹寶馬,二世一看,原來是一頭鹿,便笑著說:“明明是一頭鹿,怎麽說是馬呢?”趙高堅持著說是馬,二世問左右的人,要大家講到是鹿還是馬,有的人怕趙高,默不作聲,有的人附和著說是馬,也有幾個人說是鹿,趙高記下了這幾個說是鹿的人,幾天後,把這些人一個個都殺掉了。從此後,朝廷中誰也不敢和趙高對著幹了。

  趙高耍一些陰謀詭計升官篡權可以,拯救秦王朝是不行的。農民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劉邦領導的一支軍隊已攻下了武關。趙高怕胡亥知道了這個消息,會一怒之下殺了他的頭,便想了一條毒計,殺死了二世皇帝胡亥。

  趙高派自己的心腹殺了二世皇帝胡亥,怕大臣們不服,自己沒敢即位當皇帝,而是把二世皇帝胡亥的侄兒子嬰抬出來繼承了皇位。

  子嬰知道趙高的為人,便找來心腹韓談和兩個兒子商議如何除掉趙高。他們商議好之後,便秘密準備起來。到了第五天早上,趙高率領眾臣來到祖廟,準備迎立子嬰繼位。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趙高便派人去請,不一會兒,那人回來稟報道:“公子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前來。”趙高聽了,怒氣衝衝地說:“今天是什麽日子,還要托故不動,看我親自去請他。”說著便騎馬去找子嬰。下馬入宮,看見子嬰還伏在桌案上打盹兒,便氣呼呼地斥責道:“公子今天要到廟堂祭祖登上皇位,為什麽屢請不動?”話未說完,兩旁閃出三個人來,持刀上前,罵了聲:“你這亂臣賊子,還敢在此胡言!”趙高還沒來得及答話,韓談便手起刀落砍倒了他,子嬰的兩個兒子又連補幾刀,結果了趙高的性命。

  子嬰殺了趙高,當下召集群臣入宮,曆數了趙高的罪孽,夷滅了他的三族,並處死了殺害胡亥凶手閆樂等人。子嬰告祭祖廟,登上皇位。

  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陽城(今河南方城)一帶的數百名貧苦農民到漁陽(今北京密雲縣)戍邊駐守,陳勝、吳廣為屯長。陳勝,又名陳涉,陽城人;吳廣,又名吳叔,陽夏人(今河南太康)。陳勝雖然出身苦寒,卻是個胸懷大誌的人。有一天,幹活兒幹得太累了,陳勝跟幾個夥伴在田頭歇息,並帶頭訴說著世道的不公和農民遭受的苦難。說著說著陳勝激動起來,他對周圍的人說:“以後我們富貴起來,大家可別忘了今天的朋友。”而夥伴們覺得自己都窮得隻能做苦役了,還談什麽富貴。陳勝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頭長歎道:“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勝、吳廣被征集後與900個農民在兩個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晝夜兼程地趕路。隊伍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附近)的時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澤鄉地處淮河支流,地勢低窪,大雨淹沒了道路,衝壞了橋梁,實在沒有辦法再繼續前進。而且大雨根本沒有要停下來的趨勢,估計是無法按期到目的地漁陽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報到,必被斬首。陳勝、吳廣當時在隊伍中被指派為屯長,他們為自己和整個隊伍的命運商議起來。早有起義之心的陳勝在這事關生死的時候毅然說:“現在我們已不可能如期趕至漁陽,死路一條;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幹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與其等死,還不如拚一回命去爭奪天下呢。”吳廣沒有表示反對,但他問:“你有沒有想過怎麽個造反法兒?”陳勝平日裏是個關心國事的人,對於政治形勢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他心中有數地說:“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統治的苦已很久了。聽說秦二世殺害了哥哥公子扶蘇,才當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傳扶蘇是個賢德的人,另外楚將項燕數有戰功,並且愛惜士卒,現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們以扶蘇和項燕作號召,發動起義,必然得到天下的響應。”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醞釀已久的造反實際上都在等待著一個真正的有魄力的領頭人。

  兩個人密議之後開始了行動。當時的人們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們煽動起來,還要用一些裝神弄鬼的辦法,取得群眾的信任,樹立領導者的威望。

  陳勝和吳廣用朱砂在帛條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然後把帛條藏入一條魚的肚子裏。第二天戍卒買魚烹食,剖開魚腹時看到了帛條和上麵的紅字,大為驚訝。難道陳勝是真命天子嗎?大家開始議論起來。晚上,吳廣暗地裏躲進附近的草叢中,點起燈籠。人們以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閃爍著,耳邊又傳來吳廣裝的狐狸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這場麵一下子傳開了,人們在驚訝之餘更加覺得陳勝不是個凡人。

  陳勝的威望借著這種帶著迷信色彩的辦法一下子樹立起來。當然,這和他以及吳廣做屯長、會辦事、得人心大有關係。“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之後,二人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能幹大事的領袖。

  一天,吳廣趁押送隊伍的將尉喝醉的機會,故意揚言說要逃走。將尉氣極之下先是鞭打吳廣,而後又拔出劍來要殺他。吳廣平素人緣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殺,再也呆不住了。一群人擁上去,幫助吳廣反抗。吳廣借勢奪劍殺死了將尉。一霎時群情激憤,趁機把另一個將尉也幹掉了。

  陳勝看到時機已成熟,便召集大夥兒到一起並站出來慷慨陳詞:“弟兄們!咱們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漁陽去了。誤期是要被砍頭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邊的人到頭來十個有七個也是死路一條。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是死出個名堂!那些王侯將相,難道天生就該壓迫咱們嗎?”陳勝的話得到了大家的齊聲讚同。陳勝、吳廣看到這個局麵,決定立即起義。他們上山砍伐樹木、竹竿作武器,壘起一個平台作誓師之地,還做了一麵紅旗,在上麵繡上一個巨大的“楚”字。

  義軍決定以“大楚”為號,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義軍的紅旗在風中飄展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烈火,就在大澤鄉燃燒起來。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很快攻占了大澤鄉和蘄縣,並繼續挺進,連攻數城。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紛紛加入進來,起義軍發展迅猛,很快成為一支兵車六七百乘,人數萬餘的強大隊伍。占領了陳縣以後,陳勝召集三老豪傑會議。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就是要張大楚國的意思。從此陳縣便成為起義軍的根據地。

  陳勝起義軍的勝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們。分散於各地的起義軍與陳勝、吳廣遙相呼應,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國大部分地區,類似數千人的聚眾起義在各地不可計數。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義軍對鹹陽形成包圍之勢。

  這時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誌的地主分子和六國的舊貴族也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他們的加入一度對起義軍擴大聲勢、加強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使戰爭的形勢越來越複雜。

  陳勝起義軍在陳縣設立政權後,兵分三路向秦都鹹陽進攻。一路攻打滎陽,由吳廣率領;一路正麵攻打鹹陽,由周文統率,是起義軍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陽,準備從側翼進軍鹹陽。各路人馬一開始勝利前進,其中周文所率起義軍勢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鹹陽隻有百裏的地方。

  然而,起義軍卻在這種形勢下,從勝利走向了失敗。先是周文的部隊遭到了秦軍幾十萬武裝的反撲。周文是楚國項燕的舊將,雖然勇敢,但他的隊伍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畢竟沒有打硬仗的經驗,他們深入秦朝統治中心地區而無後援,陷入極大的被動。再加上其中的六國舊宗室貴族各有異心,從中搗亂,牽製了起義軍的力量。最後,周文的部隊被秦將章邯打敗,周文自殺。

  吳廣一路一時間攻不下滎陽,內部發生分裂。吳廣被部下田所殺。接著田與章邯交戰,兵敗身死。

  陳勝隻有很少的兵力據守陳縣。陳勝自稱王後,驕奢之氣日重,許多與他共患難的朋友都離開了他,這為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重重的伏筆。當章邯的部隊大舉進攻陳縣時,陳勝還是帶領人數不多的兵馬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又無外援而步步後退。當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附近)時,陳勝竟被他的車夫叛徒莊賈給暗殺了。

  隨著農民主力軍的失敗和農民領袖的犧牲,農民起義轉入了低潮。雖然陳勝死後還有一些舊將如呂臣組織“蒼頭軍”繼續堅持戰鬥,但終究沒有成大氣候。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它既有領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農民起義缺乏經驗的弱點,更有六國貴族從內部對起義軍力量的耗損和分裂等多方麵因素。但陳勝、吳廣起義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殘暴的勇氣和能力,使統治階級不得不對民眾有所顧忌,采取一些相對緩和的政治措施。

  項氏率子弟兵抗秦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被楚國封在項地,因而姓了項。項羽從小死了父親,跟著叔父項梁生活。他是在國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長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紀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國恨的決心。

  項羽小時候,家裏送他去讀書。可是他學了好幾年也無什麽長進。文的不行,家裏又送他去學武。可是他雖然力氣大,還是不專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氣,責備他說:“像你這樣,學文不成,學武不就,到底打算幹什麽!”小項羽倔強地一揚頭,道:“我又不想給秦朝去當刀筆吏,字寫得好又有什麽用?至於劍術嗎,用處也不大。”“我要學那種能夠橫掃千軍萬馬的大本領!”項梁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起來。於是便向項羽講起用兵布陣的兵法來。項羽一開始學得還很起勁,可是略知大意之後,便不肯往深處鑽研了。

  有一年,項梁在家鄉一怒之下殺了人,隻好帶著項羽逃離故土,到處避難,這樣,他們叔侄就來到了會稽郡的吳中。吳中過去是楚國的領土,本地的豪門大戶對項家本來很景仰,現在聽說項梁來了,都紛紛前來拜訪。項梁又喜歡結交四方豪傑,很得本地豪強和百姓的擁戴,就是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巡遊路過吳中,百姓們都好奇地擠在路邊上,想親眼看看這個暴虐的皇帝究竟是個什麽模樣。這時,遠處黃土騰空,隱隱傳來隆隆車輪聲和嗒嗒馬蹄聲。步兵馬隊擁滿了馳道兩側,旌旗蔽日,戈戟耀眼,秦始皇的車駕過來了。站在馳道兩旁的百姓,都屏住氣息,哪裏不敢吭聲。唯獨站在人群中的項羽,一點也不害怕,看著這暴虐的皇帝,想起了國恨家仇,不僅脫口說道:“哼!我倒可以取而代之!”項羽話音未落,叔父急忙將他嘴捂住,一把將項羽拉出人群,匆匆忙忙溜走了。

  回到家中,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你總是督促我習練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報仇雪恨。今天您怎麽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一聽,心中暗喜,免不了教訓他說:“我們圖的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業,心急氣躁是幹不成的。要成大事,就要等待時機。時間一到,我們就要動如脫兔!”

  時機沒用多久就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舉義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吳中六國的舊地。項梁叔侄聽到這個消息,萬分激動,便加緊了起兵的準備工作。他們明白,要想起兵,必須首先把駐守吳縣的會稽郡守殷通除掉。

  這年九月,會稽郡守突然派人把項梁請到官府裏,同他悄聲商議道:“江西一帶的郡縣已經全造反了,我看秦朝已到滅亡的時候了。常言道:‘先發製人,後發受製於人。’我想趕快起兵,擴大勢力,打下一塊地盤,我當首領,請你當將軍,為我帶兵,你看怎麽樣?”

  項梁聽了,覺得正是時機,他假意說道:“蒙您抬愛,我哪能不效力呢?可惜我隻有個將門之後的虛名,您要起兵,最好把原來楚國的大將桓楚請來。可是聽說楚國滅亡之後,桓楚逃亡在外,我侄兒項籍大概知道他的隱身之處,您看是不是把項籍召來問問?”

  郡守說:“既然你侄兒知道桓楚的行蹤,那就請他走一趟,去請桓楚。”項梁答應了,走出官府,找來項羽,說了自己的打算,然後讓項羽帶著佩劍,隨他去見郡守殷通。項氏叔侄來到殷通跟前時,項羽飛跨一步,抽出佩劍,隻見寒光一閃,殷通便人頭落地。項梁提起郡守的人頭,摘下他的印授,佩在自己身上。這時府中大亂,衛兵們各持兵器,一擁而上,項羽見擁上來不過百八十人,他大吼一聲,如同睛天霹靂,接著揮起寶劍,一口氣砍倒幾十人。僥幸未死的,被項羽如同下山猛虎一樣的氣勢,嚇得丟魂落魄,跪地求饒。

  項梁拿到了郡守的兵權,首先到附近屬縣選拔了八千多精兵,然後安排手下的賓客和吳中的豪傑充任校尉、侯、司馬等各級武官,並任命項羽為副將,協助自己率領八千子弟兵,征占各縣,穩定住江東的局勢。

  到了這年冬天,陳勝伐秦的主力軍被秦將章邯擊敗,大將國文自盡,副王吳廣被害。北方割據稱王的武臣等人,隻顧自己搶奪地盤,拒不發兵援救。陳勝手下的將領召平,聽到這個消息,決定說服江東項梁這支義軍西進抗秦,援救張楚政權。

  項梁早就有此打算,便很高興地同意了召平的建議,立刻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方前線挺進。各路義軍紛紛前來投靠,使這支部隊迅速擴大到六七萬人。

  不久,陳王被害的消息證實了。張楚政權失去了首領,嚴重地影響著楚地反秦的鬥爭形勢。項梁當機立斷,決定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在萍縣開會,擁立新領袖。參加大會的義軍首領中有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劉邦。

  劉邦斬蛇舉義

  劉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豐邑(今江蘇沛縣)人。公元前256年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裏一農民家庭。其父劉太公,勤勞樸實,忠厚老實,頗受鄉裏人尊重。其母為家庭婦女。

  劉邦生就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相貌堂堂。他自幼遊手好閑、整日東遊西逛,不事生產作業。然而,他卻生性寬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在鄉鄰中小有名氣。因其待人熱情,被鄉人推選為泗水亭長,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捉拿盜賊。劉邦任亭長後,與沛縣衙署主吏蕭何、獄掾曹參以及夏侯嬰等人來往密切,結為至交,常聚一處飲酒交談,議論天下大事。

  劉邦任亭長後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國都鹹陽去修建驪山陵墓,進入鹹陽後,恰逢秦始皇出巡,劉邦站在街頭,望著秦始皇盛大威嚴的儀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觸,長長地歎息說:“唉!大丈夫應當如此才威風啊!”站在劉邦左右的人們,聞聽此言,感到此人與眾不同。

  沛縣城郊有一富戶呂公,家有錢財萬貫,原籍山東單父,因躲避仇家,攜妻子女兒來沛縣居住。一日,呂公大擺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劉邦也來赴宴。呂公見劉邦美須飄灑,氣度不凡。便有了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的意思。劉邦與呂雉成親後,仍舊擔任亭長,空閑之時,常返回家中幫助妻子料理農活,夫妻恩愛,幾年間先後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長,劉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驪山服役。劉邦心中雖是不滿,卻又不能抗命不遵,隻得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兒女,啟程上路。

  當時正值盛夏,驕陽當空,遍地似火。沛縣至驪山路途遙遠,行走艱難。劉邦押送大隊刑徒餐風露宿、兼程趕路,唯恐誤了期限。眾人疲憊不堪,怨聲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劉邦心中也十分鬱悶。

  這天夜晚,夜色昏暗。劉邦心事重重,獨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飲酒解愁。他一邊喝著悶酒,一邊望著蜷縮在篝火四周的刑徒們暗中思索,刑徒們逃亡日眾,人數已不足額,如此下去,不出數日,刑徒們便會逃亡一空,待到了驪山,該怎樣向官府交待。依當時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達目的地時,刑徒人數不得缺少,否則將依法治罪。想到這裏,劉邦不由得眉頭緊鎖,止不住長籲短歎。不知不覺之中已然半醉了。終於劉邦下了決心,他將周圍沉睡的刑徒們喚醒,對他們說:“諸位,我知道你們都不願到驪山服刑,每人都盤算著逃走,與其如此,索性我現在就放了你們,大家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要遠走他鄉了。”說罷便將刑徒們一一釋放。刑徒們見此情景,感激涕零,紛紛拜倒在劉邦腳下感謝救命之恩。刑徒們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如此仗義,敢作敢為,心中欽佩,不肯離去,願與劉邦一同逃亡。

  劉邦帶領留下來的十幾位壯士高一腳低一腳地在黑暗中行進。進入一片沼澤地時,走在前麵的一位壯士突然高聲驚叫著退了回來,驚慌失措地說:“前邊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我們退回去吧!”劉邦此時酒意正濃,聞聽此言,不由勃然大怒道:“壯士行路,何懼蟲蛇!”說罷,抽出隨身佩帶的長劍,趁著酒性衝上前去。借著朦朧的月色,果見一條巨大的白蛇昂頭吐舌橫臥在路中,劉邦大喝一聲,奮力揮劍斬去,頓時血花飛濺,白蛇分為兩段。站在後麵的壯士們見劉邦如此勇敢,對他愈加欽佩了。

  事後忠於劉邦的人士將他斬蛇之事加入迷信色彩,加工改編為一段神話故事,說劉邦斬殺白蛇離去之後,有人經過斬蛇地點,見一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坐在死去的白蛇旁,於黑暗中失聲痛哭。行路人問老婦人為何哭泣。老婦人說,有人殺死了我的兒子,故此哭泣。行路人又問:“你的兒子為何人所殺?”老婦人回答說:“我兒子乃白帝之子,化作一條白蛇橫擋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斬殺,我如何不痛苦哭泣呢?”老婦人說罷突然消失不見了。這個故事傳入劉邦耳中,他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暗暗欣喜。眾人卻認為劉邦乃赤帝之子下凡的真龍天子,對其愈加敬畏。

  此後,劉邦率眾人藏匿在芒、碭山中,那裏山高林密、雜草叢生,劉邦與眾人借山澤岩石隱身,防備官府的搜捕。不久在劉邦身邊便聚集了數百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各地民眾紛紛殺掉秦官吏響應起義。同年9月,劉邦在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聚眾起義,殺死秦沛縣縣令,占領縣城,劉幫被起義民眾擁立為縣令,尊稱他為“沛公”。此時,劉邦年已48歲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沛公劉邦在沛縣縣衙大堂舉行了隆重的起兵儀式。他依照“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傳說,以赤帝之子自居,命人製作了大批紅色旗幟,上繡“劉”字,作為本軍軍旗,並派蕭何、曹參等人分頭招兵買馬,起義軍迅速擴展到二三千人。劉邦仍感兵力不足,便率部投奔另一支起義軍首領項梁。項梁撥給劉邦人馬5000、小將10員。此後,劉邦與項梁及其他起義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逐漸成為起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秘史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