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6、傳統禮儀是如何影響民眾的

  中國傳統禮儀博大精深,雖然有些屬於繁文縟節,已被快節奏的嶄新時尚所揚棄,但其中仍有許多禮儀早已一代代滲透至我們的骨血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華禮儀向來由禮製和禮俗兩部分組成。禮製是國家層麵的禮儀製度,禮俗則是民間形成的禮儀習俗。禮俗具有自發性和隨習性特點,自在傳承,而禮製則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最初的禮製是借鑒禮俗製定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民間禮俗的優良基因。可以說,禮製取之於禮俗,又明顯高於禮俗,解決了禮俗散亂、隨意的弊端,而升華為一套莊嚴神聖、規範統一的製度細則。禮製的主要功能在於為國,而禮俗的主要功能在於為民,前者維持國家正常運轉,後者保證社會充滿情趣,二者互補互用,共享榮光。

  曆代統治者都將禮儀作為調整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的準則。儒家文化是傳統禮儀的正宗源頭,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禮儀走向,成為中國禮儀之魂。儒家提倡修身為本,認為對人誠實無妄是禮之最高境界。為了社會和諧、世界大同,儒家將人際關係劃為五類,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也就是常說的“五倫”,並追求和恪守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信誠的準則。當上述準則重在調節、整合、潤滑各種社會關係並以有形規範出現時,就衍生了方方麵麵的禮儀。

  中國禮儀早已變成一種文化形態,長期以來,猶如一隻無形之手製約著萬民行為,雖然具體的儀式和禮節會隨時代而調整,但其蘊含的基本精神從未改變。

  檢索典籍,夏之前的禮儀已無從查考,但夏、商、周三代禮儀已有明確記載,商代之禮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和鬼神,禮製則始於殷而成於周。周人將“禮”“德”合一,成為區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的人際交往準則。隨後,禮儀逐步擴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等各種禮製。“五禮”基本包含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全麵規範著社會生活。至周朝時,相關禮儀典籍已成氣候,特別是為後世稱道的“三禮”——《禮儀》、《周禮》、《禮記》更是全麵反映了周代的禮儀製度,其中,《禮儀》分為冠、婚、喪、祭、射、鄉、朝、聘八禮,多為禮俗;《周禮》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職掌,是治國安邦之匯典;《禮記》主要闡述禮儀的作用和意義。周禮的內容無所不包,已經具備相當的係統性和完備性。後經儒家在理論層麵的闡釋,更加深入人心,傳承不衰,深刻影響著炎黃子孫的言談舉止。

  中國傳統禮儀教化民眾的手段其實並不艱深,一為典籍潤心,一為儀式修身。比如儒家強調方正做人,牢牢把持仁、義、禮、智四端,同時將這些理論以經典為文,朝庭著令,家庭成訓的方式讓子孫萬代熟記在心,溶化於血,意識於行。即便是吃飯這樣的天天從事的生理本能,不少家庭也以食禮家訓的形式將餐桌改造為教子的課堂。清代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即提到此類訓條:凡進饌於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後雙手捧食器,置於其上,器具必幹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於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於案,亦隨置之。這樣的程序和規矩,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日久天長,自然會深入孩提的心裏,成為其一生的行為準則。

  再有便是各種禮儀儀式。比如最為常見的冠禮,就是今日成人儀式的雛形,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男子的加冠禮儀。古代女子也有成年禮,稱為笄禮,是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證明從此成人。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儀式結束後,冠者要身穿成年人服飾,拜見尊長及地方長官,聆聽教誨,完善心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