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5、有多少古禮可以重來

  中國素為禮儀之邦,禮儀猶如細胞,滲透至整個社會的肌體,無論國家典製、平民交往還是個人的修身,處處發散著禮儀溫暖而迷人的味道。《中庸》稱“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可見禮數之多。而《周禮》則將紛繁之禮、複雜之儀分為五大類,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即祭天、祭地、祭祖宗時所行之禮;凶禮指操辦喪事、賑災時所行之禮;軍禮指發動戰爭、集結軍隊、宣布出征時所行之禮;賓禮則是中央政府招待各路諸侯以及地方諸侯之間相互交往時所用之禮;嘉禮則指結婚、成年、祝壽時所行之禮。

  上述五禮,經曆代傳承,日臻成熟,但也出現了儀禮規範過於繁雜、形式主義日益嚴重等現實問題。及至宋代,才將其有所簡化,合並為冠、婚、喪、祭四禮,涵蓋人一生的幾大必經階段。

  中國禮製精神本質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人際交往中,強調低調示人,內斂待人,欽重他人,以期贏得對方同等的禮遇。“若要好,大敬小”,越是地位崇高、威望深重者越要放軟身段,由衷善待他人。尊人之禮並非簡單作秀,或是禮節性表示,而是發自肺腑地敬重他人,否則厚重的禮節就變成了淺薄的客套,背離了傳統的禮儀標準。

  許多傳統禮俗發展至今,雖然有些已經斷檔失傳,現存之禮也被貼上了鮮明的時代標簽,但從不少仍然通行的禮儀中依舊能夠找到曆史的影子。所以,古禮未必一概落伍,新禮也不一定生機長存,關鍵在於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完善。以下幾種傳統禮儀都是經過時光檢驗的,其中的優秀因子仍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1、行走之禮。三人行,不僅必有我師,還必有我禮。傳統的行走之禮是行“趨禮”,即地位低者在地位高者麵前走過時,務必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姿態對尊者表示敬意。傳統行走禮儀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之規,也就是說,走路不能走在路中間,應該靠右邊行走;站立時不能站在大門中間。

  2、見麵之禮。與不同身份者相見,傳統禮儀講求看人行禮。比如一般性招呼,僅行拱手禮即可。拱手禮是最常用見麵禮儀,姿勢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握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此為基本層麵禮儀。如果到他人府上做客,進門後與落座前,主賓要相互行禮謙讓,此禮為作揖之禮,稱做“揖讓”。作揖的姿勢是同樣是雙手抱拳,先抬起再垂下,同時低頭示意,上身略向前傾。直至今天,作揖之禮仍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除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情況下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者向身份低者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禮儀中,對至尊者還有跪拜之禮,即雙膝著地,額頭有節奏地觸地叩拜,也就是常說的“叩首”。如今跪拜之禮隻能在老派人家的除夕之夜和大婚場麵上可以見到,而現代人的交往見麵禮一般均以握手替代了。

  3、入坐之禮。座次是社會秩序的表象之一,是當局者身份的象征之一,古今中外莫不對此有著明確而嚴格的界定。坐席之上彰顯著主、次、尊、卑,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中國傳統禮儀規定,室內座次東向為尊,即貴客坐於西席之上,主人一般坐於東席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位置,也就是北席。陪酒者和晚輩、隨員一般居於北向位置,也就是南席。入坐的規矩是用餐時身體盡量靠近桌案,用餐後身體盡量靠向椅背,也就是“虛坐盡後,食坐盡前”。這種坐法一箭雙雕,一方麵要求就餐前坐得比尊者靠後以示謙恭;另一方麵又要求進餐時盡量坐得靠前接近桌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髒座席。無論坐於何處,當貴客光臨時,一般情況下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中國的入坐之禮經曆了幾次演變,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流行分為主客位的分餐製,主人居北邊上座,客人分坐左右兩側,並均有自己獨立的餐案和餐具;隋唐時期開始出現長條方桌,取消了單獨餐案,但每人仍有專用餐具,到了清代,已經普遍使用圓桌,並沿用至今。

  4、待客之禮

  中國傳統禮儀中的招待客人,大到迎候恭送,小到餐具擺放,有著一整套中規中矩的流程,《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均有明細條文——

  安排筵席時,菜品放置位置必須遵循固定法則。一般說來,帶骨之肉要放在淨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調味品放在麵前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果回答客人提問,一定將臉略側一邊,以免呼氣和唾星濺至盤中或客人臉上。端上整尾烹魚時,務將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尾部最易脫刺;但幹魚卻恰好相反,要將魚頭指向客人,因為幹魚頭部更易剝離;冬季時,魚腹肥美,擺放時應將魚腹向右,便於取食;夏季時背鰭部肉厚,所以擺放時應將魚背向右。

  主客共餐是待客之道。陪同長者飲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麵向長者拜而受之。待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後,少者方可返還入座而飲。如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將酒喝光。

  麵對年長位尊者時,少者還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嚐飯”,但不能盡飽,而要等尊者用畢後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最佳狀態是小口快咽,以備隨時回複長者問話。

  大凡熟食,少者必先品嚐第一口。如是水果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準搶先。古人喜生食,遇尊者賜與桃、棗、李等水果,吃剩的果核絕對不能隨地扔掉,而須懷而歸之,否則將被視為極不尊重之舉。

  5、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催生出來的飲食文化,給了曆代重禮人士以無窮的想象空間。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之說,聚餐暢飲成為一個絕佳的社交平台,上演著一幕幕或喜或悲的禮儀大劇。僅從迎送有別的稱呼上,就不難了解傳統飲食禮儀的豐富。迎賓宴飲稱“接風”、“洗塵”,送客宴席稱“餞行”,乃至“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的規矩,無不是飲食禮儀的外化之物。席上飲酒規矩多多,主要包括: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後方可飲酒,即“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要表達謝意,可在席間舉杯向主人回敬。夾菜也是如此,需先由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即“與人共食,慎莫先嚐”。此外,古時還有一係列的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與人共餐,不可吃得過飽)、“共飯不澤手”(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毋投骨於狗”等,以確保營造和諧、文明的用餐氛圍。

  6、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注重人情,親朋鄰裏相親相近,共享共榮,迎來送往之事貫穿全年,特別是節慶、吉日,更是走動頻繁,於是,在拜賀慶吊方麵,產生了不少儀禮俗規。拜賀之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地位低者向尊長的禮敬。行拜賀禮時,態度必須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將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人生重大事件中。比如,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之禮務求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朋上門恭賀,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用品。孩子長大成人後要行成年之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禮儀中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時行加冠之禮,將獲一個新的名號,表示其正式取得結婚生子、承擔責任的資格。女子15歲時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已到出嫁年齡,可以女大當婚。現代社會將成人禮年齡定於18周歲,學校統一舉行集體成人宣誓儀式,強調擔負起應盡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婚嫁是人生重要節點,傳統禮儀將其分為六道程序,即“周公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到了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高潮在於親迎,也就是新郎親赴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後進入洞房,行結發之禮與合巹之禮。壽誕禮一般在40歲後才有資格舉行(當今社會,公民壽命大幅度延長,一般多掌握在60歲時開始慶祝大壽)。人生的告別儀禮是喪禮,中國人曆來重視送亡,將壽終正寢的高齡人士去世看做白喜事,親朋前來吊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