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八章 夷訌[1]

  “一枝花”(吐番王上)香秔白蘭路,檉柳邏逤渡[2]。槍槊大幟也,三門豎[3]。虎帶鷹冠,甲士連巫祝[4]。寶楯護[5],高台鼓。俺冒結朝霞,袍穿鐵褐,劍熒金縷[6]。

  天驕雲幕動金微[7],沙磧年年臥鐵衣[8]。白草城中春不入,黃花戍上雁長悲。自家吐番彝太讚普是也[9]。俺國東連雋茂涼鬆[10],西陷龜茲疏勒[11],南至婆羅[12],北抵突厥[13],地方萬餘裏,人馬數十萬。土多金寶,戶有詩書。擁絕河西[14],並吞回紇。如今避夏臧河[15],壯心不快,不免掃帳南侵。俺國有中書令尚綺心[16],智計可資,請來與他商量一回。

  “粉蝶兒”(綺心上)撚碗氈盤[17],共醉駝蹄酥酪[18]。

  胡馬新裁綠玉鞍[19],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尤振,匣裏金刀血未幹。自家吐番中書尚綺心是也。讚普有召,不免進見。(相見介[20])(讚普)中書令,涉夏以來,牙帳高懸[21],不曾一向中原,取得片地。又可恨回紇小虜,倚著唐朝舊親[22],不來降服俺國。意欲卷帳南侵,分旗北指,於中書意下何如?(綺心)春間叔父尚子毗充朝正侍子,從中國還時,說中國民和歲樂,主聖臣忠。朔方軍府是老臣杜黃裳,此人首讚中興,練習時變[23];參軍是新翰林李益,此人軍鈐羽檄[24],才思如飛。要害連營[25],東西策應,俺國侵之,恐難得誌[26]。隴西地方,舊入俺國,近來打聽得唐朝用個石雄,字子英,向隴西經略。此人翹關曲踴[27],曉暢兵機。隴西部落,多無固誌[28]。隻有鬆州近蜀,地土豐華,守將花卿,其人已老,似可圖也。回紇地方被俺國占,十失其七。俺國之計,不如羸師匿馬[29],徙帳西行。唐朝聞之,隻說俺國無南侵之誌,定是收回朔方將相。待秋深之後,方可議兵。(讚普)似你叔父尚子毗所說,唐朝一發攻取不得了。尚子毗在中國半年,想知得中國事情。俺如今就要叫他為元帥,去攻打唐國,於中書心下何如?(綺心)叔父尚子毗,此人涉覽天文,厭絕人事。一自唐朝使還,歸去羊同,築室昆侖山下,不婚不宦,無意於時。讚普要用他時,須待秋深,親去聘他,方來赴命。(讚普)有理!有理!且先發大將論恐熱攻打鬆州[30],待秋深俺親過羊同去聘尚子毗。

  “紅繡鞋”想爰劍豪傑秦華[31],想爰劍豪傑秦華。烏孤占斷羌婼[32],烏孤占斷羌婼。開枹罕,戰允衙[33]。通跋布,走瓜沙[34]。還起用,讚心牙[35]。

  (讚普)中書就點起三萬人馬,著論恐熱去圍鬆州。(綺心)理會得。

  “前腔”(讚普[36])俺讚普氣擁山河,俺讚普氣擁山河。中書智算幹戈[37],中書智算幹戈。飛金箭,走零波[38]。齊擂鼓,響吹螺。驅漢婢,打羌歌[39]。

  大國河源星宿流,旄頭今夜照西州[40]。

  秦兒謾奏關山曲[41],《阿濫》聲中入破愁[42]。

  注釋:

  [1]夷訌:指敵夷內部出現矛盾。

  [2]“香秔”二句:白蘭有香粳米,邏逤河邊長滿檉柳樹。香秔,一種有香味的梗米。白蘭,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族的一支,分布於今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地區。檉柳,木名,也稱紅柳,落葉小喬木,赤皮,枝細長下垂。分布於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等地平原、沙地及鹽堿地。邏逤,也作“邏娑”,即邏些,唐時吐蕃的都城,今西藏拉薩市。

  [3]槍槊嗑嘟園儼健!

  [4]“虎帶”二句:腰圍虎頭帶,頭戴鷹形冠,兵士披甲衣,巫祝隨軍行。巫祝,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稱祭主讚詞者為祝。合用則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5]寶楯:即寶盾。對盾牌的美稱。

  [6]“冒結”三句:頭係著朝霞頭巾,穿著鐵褐色戰袍,劍柄上的金絲穗閃閃發光。冒,同“帽”。富春堂本即作“帽”。這裏指纏頭巾。朝霞,即朝霞布。隋唐時南海區域的一些小國所產的一種布。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按,“一枝花”曲所敘俱見《新唐書·吐蕃傳下》中穆宗長慶二年(822)遣劉元鼎使吐蕃與之結盟場麵。

  [7]金微:即今阿爾泰山。唐貞觀年間,以鐵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得名。這裏指代邊塞。

  [8]沙磧塹惱匠?

  [9]彝太讚普:即唐憲宗、穆宗時期吐蕃君長可黎可足。“彝太”是其年號,史書作“彝泰”。

  [10]雋茂涼鬆:雋,當作“巂”。即巂州、茂州、涼州、鬆州,為唐時管轄西部諸蕃的都督府。巂州、茂州、鬆州屬劍南道;涼州屬隴右道。

  [11]龜茲置疏勒都督府,貞觀二十年(646)置龜茲都督府,俱屬隴右道。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市一帶,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縣。

  [12]婆羅:即婆羅門。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名稱》:“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13]突厥:古代民族名;國名。為南北朝至唐朝我國西北地區遊牧民族,西魏恭帝時(552年)始建政權,隋開皇二年(582),分裂為東、西二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攻滅東突厥,高宗顯慶四年(659),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

  [14]河西:泛指黃河上遊以西地區。漢、唐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唐玄宗時置河西節度使。

  [15]臧河:吐蕃境內河流名。即今雅魯藏布江。《新唐書·吐蕃傳下》:“右行數十裏,土石皆赤,虜曰赤嶺……赤嶺距長安三千裏而贏,蓋隴右故地也。曰悶怛盧川,直邏娑川之南百裏,臧河所流也。”吐蕃讚普夏季的牙帳在臧河北川。

  [16]尚綺心:人名。《新唐書》作“尚綺心兒”,是吐蕃可黎可足為讚普時的中書令。曾率吐蕃軍隊圍困唐邊城鹽州、沙洲等。詳見《新唐書·吐蕃傳下》。

  [17]撚碗氈盤:吐蕃風俗,用手捏和好的炒麵成碗,用毛氈做盤。《舊唐書·吐蕃傳上》:“接手飲酒,以氈為盤,撚麨為碗,實以羹酪,並而食之。”撚,同“捏”。

  [18]駝蹄酥酪:駝蹄,駱駝的蹄足,加工後可為珍饈。酥酪,以牛羊乳精製成的食品。

  [19]綠玉鞍:綠色美玉裝飾的馬鞍。

  [20]底本無“相見介”,據富春堂本補。

  [21]牙帳,古時將帥所居的營帳。因前建牙旗,故名。

  [22]唐朝舊親:在唐代,朝廷多選派宗室女為公主下嫁回紇、突厥、吐穀渾、吐蕃等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和親。這裏指回紇在德宗貞元元年(785)迎娶了鹹安公主。事見《新唐書·回鶻傳上》。

  [23]練習:幹練熟悉。

  [24]軍鈐羽檄:軍鈐,指古代兵法書《玉鈐篇》。羽檄,指古代插有鳥羽的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25]要害連營:指軍事要地營地相連。要害,關鍵之處。這裏指軍事上的要地。連營,紮營相連。

  [26]得誌:指實現誌願、達到目的。

  [27]翹關曲踴:言力能翹關,勇敢無比。翹關,舉起門關。為古代武舉考試科目之一。曲踴,指奮力跳躍。

  [28]固誌:穩固的想法;堅定的主張。

  [29]羸師匿馬:擺出疲憊之師,將戰馬隱匿起來。

  [30]論恐熱:劇作者虛擬的吐蕃將領姓名。據《新唐書·吐蕃傳下》,吐蕃有一叛將尚恐熱,曾邀兵擊鄯州節度使尚婢婢。

  [31]“想爰劍”句:想到曆史上的羌人首領無弋爰劍,他在秦國也算得英雄豪傑。爰劍,即秦厲公時期的羌人首領無弋爰劍。他曾被秦國人抓去為奴,逃歸。羌人見他沒有被秦人所放的火燒死,遂推其為首領。他教羌人種田、養牲畜,獲得了羌人的信任與尊重。見《後漢書·西羌傳》。按,吐蕃出西羌,故這裏以爰劍為其先祖。秦華,指中華。羌人對中原了解是從秦國開始,故這裏稱中原地區為“秦華”。

  [32]“烏孤”句:指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建立者禿發烏孤奪取了後涼的樂都、湟河、澆河諸郡(今青海樂都至同仁一帶),姑臧(今甘肅武威)南麵的洪池嶺以南的羌胡數萬落都歸附於禿發部。詳見《晉書·載記第二十六》。烏孤,即禿發烏孤。南涼國的建立者,河西鮮卑人。初服屬於後涼呂氏,後叛,自稱大都督,建國南涼,397年——399年在位。按,吐蕃向被視為禿發烏孤之弟禿發利鹿孤之後,故這裏提及吐蕃先輩偉績時要提到烏孤。

  [33]“開枹秋,燒當羌首領滇吾與其弟滇岸率步騎五千寇隴西塞,隴西太守劉盱“遣兵於枹罕擊之,不能克,又戰於允街,為羌所敗,殺五百餘人”。見《後漢書·西羌傳》。枹罕,古縣名,故治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北。允衙,當作“允街”,漢代縣名。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屬金城郡。

  [34]“通跋布”二句:言讚普的居住地通到了跋布川,軍隊行走在瓜州、沙州一帶。跋布,即跋布川,吐蕃境內地名。《新唐書·吐蕃傳上》:“其讚普居跋布川,或邏娑川,有城郭廬舍不肯處,聯毳帳以居,號大拂廬,容數百人。”瓜沙,瓜州與沙州。均為唐時西域地名。

  [35]讚心牙:即吐蕃貴相尚婢婢。曾任鄯州節度使,並多次擊敗吐蕃叛將尚恐熱。見《新唐書·吐蕃傳下》。

  [36]底本無“讚普”二字,據富春堂本補。

  [37]智算:謀劃;計謀。按,“算”,底本作“弄”,據富春堂本改。

  [38]“飛金箭”二句:指吐蕃以金箭調動軍隊,渡河涉水。零波,富春堂本作“淩波”。指湍急的河水。

  [39]打羌歌:唱著羌人的歌曲。

  [40]西州:唐代州名。唐貞觀十四年(640)滅麴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天寶、至德時改名交河郡。領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縣,治所設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安史之亂後,吐蕃陷隴右,西域被隔斷,貞元七年(791)始為吐蕃占領。

  [41]秦兒:猶秦人。吐蕃係西羌分支,西羌的先祖無弋爰劍曾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為奴,西羌對中原的認識是從秦國開始的,唐都城長安又是秦地,故吐蕃稱中原漢人為“秦兒”。

  [42]“《阿濫》”句:在《阿濫堆》的樂曲聲中轉入繁碎的旋律,使聽者愁怨。《阿濫》,即《阿濫堆》。相傳係唐玄宗模仿阿濫堆鳥的鳴叫聲所創樂曲。“阿濫堆”本為鳥名。俗名告天鳥,其鳴聲相續,有如告訴,至為動人,故以其聲翻曲。唐張祜《華清宮》詩之三:“至今風俗驪山下,村笛猶吹《阿濫堆》。”入破,唐宋大曲的專用語。大曲每套都有十餘遍,歸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破的第一遍即稱“入破”,樂聲驟變為繁碎之音。《新唐書·五行誌二》:“至其曲遍繁聲,皆謂之‘入破’……破者,蓋破碎雲。”

  評析:

  《夷訌》一出寫吐蕃讚普與其中書令尚綺心商議入侵唐朝領土之事。讚普覺得久未取得片地,壯心不快,意欲即刻侵唐;尚綺心覺得對唐朝應該韜光養晦,使唐朝失去戒心,召回朔方將相,這樣方可伺機起兵。兩人之間出現了不同意見,是為“夷訌”。最後決定先派大將論恐熱領兵去圍攻花卿駐守的鬆州,並準備在深秋時赴昆侖山請出隱居的尚子毗,再議侵唐大計。

  本出借吐蕃讚普之口對吐蕃的曆史沿革作了一番精簡的介紹,顯示出劇作者豐厚的曆史文化知識。鑒古知今,正是由於安史之亂後,唐代國力的逐漸衰弱,導致了吐蕃等邊塞割據勢力的壯大。或許劇作者已看到明代自土木堡之變後,外交政策的軟弱,因而期望著皇帝能夠勤於朝政,國家能夠重新強大起來,因而在創作此劇時不自覺地表現於字裏行間。

  結構上,本出在主線索之外又旁生了一條支線,也為後麵“和親出塞”等情節埋下了伏筆,惜此劇未能最後完成,以致我們不能了解其詳情。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