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章 權誇選士

  “越調蠻牌令”(眾擁盧太尉上)獨坐掌朝樞[1],出入近乘輿[2]。君王詔乘春令[3],殿前兵馬洛陽都[4]。指鸞旗暫此東巡遊駐[5],大比年怕試期躭誤[6]。詔就此開科選俊儒,咱怎生閉塞了賢門戶[7]。

  西賓東主帝王家[8],行幸中都止翠華[9]。才子來攀春月桂[10],君王垂問洛陽花。自家乃盧太尉是也[11],盧丞相是我家兄[12],盧中貴公公是我舍弟[13],一門貴盛,霸掌朝綱。今年護駕東遊洛陽,怕春選誤期[14]。即於洛陽行省掛榜招賢[15]。思想起俺有一女。年將及笄[16],不如乘此觀選高才為婿。左右那裏?(堂候跪介[17],淨[18])聽分付,說與禮部[19],凡天下中式士子[20],都要參謁太尉府,方許注選[21]。正是: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22]。(下)

  注釋:

  [1]朝樞:朝政大權。“樞”本指門上轉軸,引申指要害、關鍵處。

  [2]乘輿:天子或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借指帝王。

  [3]乘春令:趁春天時節。

  [4]洛陽都:唐時建都長安,然高宗以洛陽為東都,武則天稱帝時又以之為神都。武則天死後中宗複辟,又恢複“東都”之號。

  [5]鸞旗:天子儀仗中的旗子。上繡鸞鳥,故稱。

  [6]大比:周代每三年對鄉吏進行考核,以選賢能,稱大比。隋唐以後以“大比”指科舉考試。

  [7]賢門戶:當作“求賢門戶”。

  [8]西賓東主帝王家:漢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這句是說長安與洛陽同為帝都。

  [9]行幸中都止翠華:皇帝出遊,到東都停下來了。行幸,古代專指皇帝出行。《漢書·武帝紀》:“(元鼎)四年,冬十月,行幸雍。”唐杜甫《壯遊》詩:“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中都:唐代未曾以洛陽為“中都”,參見本出注[4]。此處蓋“東都”之誤。翠華,指皇帝的車子。見本書第五出注[10]。

  [10]才子來攀春月桂:指各地才子來應春試。月桂,月中桂樹。原指士子秋試登科為“折桂”,後泛指登科。參見本書第十三出注[50]。此處所言為春試,故謂“春月桂”。

  [11]盧太尉:劇中虛構的一個人物。

  [12]盧(s歟??-約785),字子良,唐德宗時大臣。有口才,為人陰險狡詐,為相時忌賢妒能,又征房屋“間架稅”、“除陌稅”,致天下怨聲載道。後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於貶所。《新唐書》列之於《奸臣傳》。

  [13]盧中貴公公:也是劇中虛構的一個人物。中貴,也叫“中貴人”,指有權勢的宦官。公公,也用於稱呼宦官。

  [14]春選:即春試或春闈。見本書第二出注[7]。

  [15]行省:此處將“行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的名稱使用,然此製始於元代,唐代無此製度。元以前是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稱行省,行省官亦稱行省。

  [16]及笄:女子到了該戴笄的年齡,表示可以許配或出嫁了。《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後遂以“及笄”指代許嫁之年。笄,束發用的簪子。參見本書第三出注[30]。

  [17]堂候:指堂候官,為大官署中司迎送、接待賓客的屬吏。

  [18]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角色名,亦稱“花臉”、“黑頭”,一般扮男角。其特點是麵部化妝用圖案化的臉譜為標誌,音色宏亮寬闊,演唱風格粗壯渾厚,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這裏的淨扮演的是盧太尉。

  [19]禮部:官署名,北周時始置,自隋唐起為政府機構的“六部”之一,科舉為其職司的一部分。

  [20]中式:指科考得中。

  [21]注選:即“注擬”。唐時選官,凡應試獲選者先由尚書省登錄,經考詢後再按其才能擬定官職,稱為“注擬”。

  [22]“近水樓台”二句:比喻因近便而獲得利益。宋俞文豹《清夜錄》:“範文正公(仲淹)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評析:

  這又是一出過場戲,講盧太尉“一門貴盛,霸掌朝綱”,欲借春試之機為女兒選婿。為達到這一目的,他要求“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參謁太尉府,方許注選”。而且因皇帝行幸洛陽,今科春試在洛陽舉行。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李益為應試而與小玉分別;李益中式後因未去拜謁盧太尉,而招致盧太尉的不滿以至陷害,從而造成了他和小玉愛情的不幸。

  這一出出場人物隻有兩人:盧太尉和堂候官。而以盧太尉為主。唱詞主要是他的“自我介紹”。這是古代戲曲的一種特定模式,無論人物家世品行如何,全部由自己報告給觀眾。像“一門貴盛,霸掌朝綱”這樣帶有諷刺甚至否定性評價的話也一般由當事人出場時自己報告給觀眾,即由劇中人充當敘述者的“角色”。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