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活化石”——永豐毛邊紙

  永豐毛邊紙是一個有著兩種得名版本的傳統手工藝。

  第一個版本特別能表現中國古代文人的嗜書如命。明朝有一個叫毛晉(1599—1659)的常熟人,家裏非常有錢,特別喜歡藏書、刻書。他在30歲左右開始經營校勘刻書事業,建了汲古閣、目耕樓,以高價購求宋代、元代刻本,藏書至少有8.4萬冊。為了尋訪和借抄藏於他人之善本,毛晉采用影寫的方法抄書,故人稱“毛抄本”。毛氏的這種影抄本能夠基本上保持原書的麵貌,後來有些宋元刻本在流傳中散失了,“毛抄本”則被視為同原刻一樣珍貴。毛晉印書所用紙張,都是在江西定做毛邊紙。林業資源豐富的江西,有一大半縣市生產紙張,其中著名的有鉛山連史紙和永豐毛邊紙。毛晉喜歡用竹紙印刷書籍,在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永豐“毛邊紙”就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版本更為寫實,少了些傳奇色彩。據《永豐縣誌》記載,永豐造紙的曆史可以上溯至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鄉梅子坪村人巫山興、巫山發兄弟從福建學會造毛邊紙的技術後,回鄉建棚,開始生產毛邊紙。後來鄉民耳濡目染,憑借山裏得天獨厚的毛竹資源優勢大興手工造紙,因此造紙日益成為鄉民們的主要副業。永豐當地稱造紙的作坊為“紙棚”,專門生產紙的廠主為“槽戶”,鑒別紙張等級的師傅為“看紙師傅”。當地人認為:“因為紙做出來後邊緣毛糙,所以得名毛邊紙。”據此看來,永豐毛邊紙,其製作工藝曆史悠久,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曆史。

  有記載說,永豐在唐代曾用蕨類植物纖維製成“陟厘紙”,被列為宮廷用紙。元和年間,又列為貢品,到明朝則命名為“永豐紙”。因永豐的毛竹又大又嫩,且造紙用的都是清純的山泉水,水越是清冽,越是純淨,其紙質也就越好。因考究用料,精工細製及特殊的製作工藝,毛邊紙光滑柔軟,韌性好,吸水性強,不淡墨,字跡經久不變,而且百年不蛀不變色,是書寫、印刷之佳品。因其色澤潔白如玉,被譽為“玉潔冰清”,故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正是因為手工毛邊紙如此多的優點,毛晉才會在印刷書籍的時候使用它,這也為永豐毛邊紙在古代出版印刷界贏得了極高讚譽,有記載說:“凡印書,永豐綿紙為上。”這種綿紙就是永豐的手工毛邊紙。

  這來自山野的土紙,也曾有過輝煌的曆史。明清之際,朝廷官員多用毛邊紙書寫奏折,故有“日近天顏”之譽。

  《江西近代地方文獻資料匯編》記載:“江西八十一縣,產紙者在半數以上。永豐是產紙最多的縣份之一,縣內傳統出口商品有毛邊紙等。”這些毛邊紙經吉安或南昌,賣到南洋。

  清朝末期是毛邊紙生產最為鼎盛時期。清光緒年間,永豐有紙棚160多個,產毛邊紙2萬餘擔,至1949年上升到5萬擔。1951年7月成立石馬造紙廠,1978年3月更名中村造紙廠,1985年該廠撤銷。1978年至1985年,永豐縣的紙棚仍有60餘家,全縣年產毛邊紙約5500擔。

  今天,雖已進入現代社會,但永豐縣中村鄉梅子坪村還完整地保存著1900年前蔡倫的手工造紙工藝,即砍竹、破竹、浸竹、洗竹、剝竹、踩料、抄紙、鉗紙、焙幹、切割、包裝11道工序,而且道道工序不馬虎。

  造紙首先要砍竹麻,就是到山上采集那些未成年的嫩竹。不過隻能用一年生的,兩年的就“老”了。砍毛竹在立夏時節,這時要嚴格把握時機,“立夏前三天沒有砍,立夏後三天砍不贏”,過早過遲砍下的毛竹都會影響紙的品質。竹子砍回後,然後是“破”,即用竹刀破成2米長、2厘米寬的竹條,再放在紙池浸泡。每放一層竹片要灑一層生石灰,依此疊至池麵。泡兩個月後,把池內的竹片全部翻動一遍,此刻竹片已經比較軟了,撈出來用清水洗去竹片殘留的石灰,再置之於露天發酵,俗稱“發汗”,時間持續約15天。“發汗”期滿,重新將竹片放入池中浸泡一段時間,直至竹片全部腐爛。

  此時,竹子中的纖維才被充分軟化,達到做紙漿的要求。但還不能直接用於造紙,必須把它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他雜質。然後,將腐爛的竹片撈上來,由工人光著腳板踩爛,即“踩料”,直到踏成紙漿。這是造紙過程中勞動強度最大的一環。踩料工一手攀住懸在上空的“吊環”,以保持身體平衡,一邊側轉著身子,光著腳丫用力踩踏腳下窄木槽裏的紙料,嘴裏還隨著踏料的節奏喊著高亢的號子,好似跳古老的舞蹈,別具一種雄渾、剛強……

  由紙漿變成紙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抄紙。與“踩料”相比,“抄紙”是技術活,沒有長時間學習,恐怕連紙都抄不出來,更不要說速度和質量了。

  抄紙需要用一種類似篩網的長方形工具——扛簾,抄紙工用扛簾往前一推,然後一沉,再往後輕輕提起,扛簾上就已經均勻地鋪滿一層薄薄的紙漿。抄紙看似簡單,實則難以嫻熟地掌握,漿太薄了不行,太厚了也不妥,一張紙的均勻、滑膩,全靠師傅的好眼力和手感。抄紙工依照先祖們留下的錦囊之技“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振動紙簾”。因而,成功率極高。

  而最麻煩的工序則是“鉗紙”,榨幹水的濕紙須用鉗子從紙頭處一張張鉗開。鉗紙的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這需要細心和耐心,不然就會把紙扯爛。

  流水作業無閑人,焙紙也不容易。鉗開的濕紙要運到焙紙房焙幹。焙紙房正中間是兩麵背靠背的牆,牆下一頭砌土灶。這兩麵牆叫焙壁,灶火燒起來,焙壁升溫。一個焙紙工用刷子把牆刷濕,分開濕紙,按順序一張張貼在焙壁上,當他回到第一張紙前,濕紙正好蒸去水分,變成幹紙,一張張揭下。另一位焙紙工緊隨其後,前者每揭下一張幹紙,後者便糊上一張濕紙,如此不斷循環。焙幹水分的紙張一般裁剪為62厘米×138厘米,包裝成捆後出售。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對造紙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主要工序有“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幹”等。而梅子坪村保留的造紙工藝流程幾乎與之吻合,有的工藝甚至比《天工開物》記載的還要古老。如今,永豐毛邊紙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