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曆年考題分析

  考情分析:

  從近五年的考試分數分布表可以發現,考試分值在整個試卷中的比重近年來比較高,具體表現為2010年0分,2011年1分,2012年7分,2013年7分,2014年1.5分。從考試題型來看,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是主要的考查形式,簡答題、判斷分析題、論述題五年均未出現過。就課程與教學部分來看,本章屬於重要的章節。具體來說:

  選擇題。2010年、2012年、2013年未出現考點;2011年考查了教育改革核心課程改革一個知識點;2014年考查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觀兩個知識點。

  主觀題。2012年、2013年材料分析題考查了新課程改革相關理論;其他年份未出現主觀題。

  應考攻略:

  從上麵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本章屬於重要章節,選擇題和材料分析是本章考查知識點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複習應考過程中,應特別關注新課程改革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等相關理論的重要考點內容。

  本部分典型過關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把課程用於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於教育家()

  A。杜威

  B。赫爾巴特

  C。泰勒

  D。斯賓塞

  2.被稱為科學化課程理論的奠基者、開創者的是()

  A。杜威

  B。赫爾巴特

  C。博比特

  D。斯賓塞

  3.按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劃分,可以將課程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4.將課程分為學科課程和統整課程的標準是()

  A。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劃分

  B。按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劃分

  C。按課程的表現形式劃分

  D。按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劃分

  5.按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劃分,可以將課程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6.中學的理綜、文綜屬於()

  A。廣域課程

  B。融合課程

  C。相關課程

  D。活動課程

  7.按課程的表現形式劃分,可以將課程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8.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劃分,課程可以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9.從課程製定者或管理製度角度,可將課程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0.從課程任務角度,可將課程分為()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C。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1.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的課程是()

  A。拓展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基礎型課程

  D。顯性課程

  12.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知識視野的課程是()

  A。拓展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基礎型課程

  D。顯性課程

  13.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態度與能力的課程是()

  A。拓展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基礎型課程

  D。顯性課程

  14.強調以兒童的需要、興趣為中心的課程是()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分科課程

  D。學科課程

  15.強調學科知識及課程本身邏輯體係的課程是()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分科課程

  D。統整課程

  16.小學的自然課屬於()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分科課程

  D。隱性課程

  17.我國古代“六藝”以及古代歐洲的“七藝”都屬於()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學科課程

  D。隱性課程

  18.具有“自發的、個性化”的顯著特征的課程是()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學科課程

  D。隱性課程

  19.以下不屬於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A。赫爾巴特

  B。杜威

  C。斯賓塞

  D。巴格萊

  20.社會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斯賓塞

  C。布萊梅爾德

  D。巴格萊

  21.學生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斯賓塞

  C。布萊梅爾德

  D。巴格萊

  22.有關某門教學科目或某項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指標體係是()

  A。課程目標

  B。課程內容

  C。課程實施

  D。課程標準

  23.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是()

  A。課程目標

  B。課程內容

  C。課程實施

  D。課程標準

  24.課程編製的第二個層次的課程文件是()

  A。課程目標

  B。教材

  C。課程計劃

  D。課程標準

  25.按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分為()

  A。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B。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C。物質形態課程資源和精神形態課程資源

  D。可預設課程資源和不可預設資源

  26.按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可以分為()

  A。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B。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C。物質形態課程資源和精神形態課程資源

  D。可預設課程資源和不可預設資源

  27.按課程資源的存在形態,可以分為()

  A。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B。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C。物質形態課程資源和精神形態課程資源

  D。可預設課程資源和不可預設資源

  28.按課程資源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

  A。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B。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C。物質形態課程資源和精神形態課程資源

  D。可預設課程資源和不可預設資源

  29.課程編製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課程編製的第一步是製訂()

  A。課程目標

  B。教材

  C。課程計劃

  D。課程標準

  30.課程設計的原則中的“順序性”主要是()

  A。從課程的廣度範圍上組織課程內容

  B。強調直線式陳述課程內容

  C。強調遞進式陳述課程內容

  D。從課程的深度範圍上組織課程內容

  31.強調學生的認識邏輯或按學生認識發展過程的規律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是()

  A。直線式

  B。螺旋式

  C。心理順序

  D。橫向組織

  32.強調知識自身的體係和深度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是()

  A。直線式

  B。縱向組織

  C。心理順序

  D。橫向組織

  33.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方式是()

  A。直線式

  B。螺旋式

  C。心理順序

  D。橫向組織

  34.()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向前發展的起點。

  A。課程目標

  B。課程計劃

  C。課程評價

  D。課程標準

  35.()是課程編製過程中首要的組成部分。

  A。課程計劃

  B。課程目標

  C。課程評價

  D。課程方案

  36.課程改革的基本單位和中心是()

  A。政府

  B。教育部

  C。學校

  D。教師

  37.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滕豪斯

  C。泰勒

  D。裴斯泰洛齊

  38.在課程設計模式中,“泰勒原理”提出的三個原則即()

  A。連續性、順序性、整合性

  B。連續性、探索性、合作性

  C。探索性、順序性、整合性

  D。探索性、合作性、整合性

  39.課程實施的三種價值取向是()

  A。協作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創生取向

  B。忠實取向、協作取向、創生取向

  C。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協作取向

  D。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創生取向

  40.下列不屬於教學智慧特征的是()

  A。創新性

  B。實踐性

  C。情境性

  D。高效性

  41.課程設計的過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巴格萊

  B。泰勒

  C。斯滕豪斯

  D。斯普朗格

  42.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呆板、僵化,缺乏創造性的價值取向是()

  A。忠實取向

  B。創生取向

  C。相互調適取向

  D。忠誠取向

  43.高中階段的課程應以()為主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統整課程

  D。分科課程

  44.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中爭論最激勵的是()

  A。螺旋式與直線式

  B。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

  C。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

  D。直線式與陳述式

  45.體現課程的三個文件是()

  A。課程計劃、課程目標、課程標準

  B。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

  C。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標準

  D。課程設計、課程標準、教科書

  46.課程的目標評價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斯賓塞

  B。斯藤豪斯

  C。斯克裏文

  D。泰勒

  47.CIPP的課程評價模式包括()

  A。背景、輸入、過程、結果

  B。背景、解釋、過程、結果

  C。內容、輸入、評價、結果

  D。內容、結果、過程、評價

  48.泰勒原理可以概括為()

  A。目標、過程、方法、評價

  B。目標、過程、方法、內容

  C。過程、方法、內容、評價

  D。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49.課程的目的遊離評價模式的提出者是()

  A。斯賓塞

  B。斯藤豪斯

  C。斯克裏文

  D。泰勒

  50.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靈活、多樣,且具有創造性的價值取向是()

  A。忠實取向

  B。創生取向

  C。相互調適取向

  D。忠誠取向

  51.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強調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開發者的價值取向是()

  A。忠實取向

  B。創生取向

  C。相互調適取向

  D。忠誠取向

  52.課程的外觀評價模式的提出者是()

  A。斯賓塞

  B。斯滕豪斯

  C。斯克裏文

  D。斯塔克

  53.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是()

  A。教材

  B。學生

  C。教師

  D。學校

  54.製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是()

  A。科技、經濟、文化

  B。社會、知識、兒童

  C。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

  D。政治、經濟、科技

  55.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計劃的基本特征是()

  A。強製性、免費性、公益性

  B。強製性、免費性、基礎性

  C。強製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製性、普遍性、公益性

  56.()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A。課程設計

  B。課程計劃

  C。課程評價

  D。課程實施

  57.()就是有關某門教學科目或某項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指標體係

  A。課程目標

  B。課程設計

  C。課程評價

  D。課程實施

  58.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皮亞傑

  C。布魯納

  D。盧梭

  59.既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是()

  A。教材

  B。學生

  C。教師

  D。學校

  60.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是()

  A。教材

  B。學生

  C。教師

  D。學校

  6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材改革

  B。課程改革

  C。教育管理體製改革

  D。教學方法改革

  62.教學的首要任務是()

  A。使學生係統科學基礎知識

  B。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C。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D。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基礎

  63.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

  A。了解學生

  B。融洽的師生關係

  C。先進的教學設備

  D。備課

  64.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徑是()

  A。教學

  B。社會實踐

  C。科學探究

  D。課外活動

  65.製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是()

  A。教學目標

  B。教學方法

  C。教學規律

  D。教學模式

  66.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一種()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主體活動

  D。文化活動

  67.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之間的矛盾

  B。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之間的矛盾

  C。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實際知識水平之間的矛盾

  D。發展學生智育與培養德育之間的矛盾

  68.在教學工作中,上課是教學工作的()

  A。先決條件

  B。中心環節

  C。決定因素

  D。重要環節

  69.近代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這說明教學應遵循()

  A。鞏固性原則

  B。量力性原則

  C。直觀性原則

  D。理論聯係實際原則

  70.“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了教學的()

  A。量力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鞏固性原則

  71.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體現了教學的()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72.我國古代的《學記》中“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A。鞏固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啟發性原則

  7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A。自覺積極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74.蘇格拉底提出的著名的“產婆術”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A。直觀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啟發性原則

  75.《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A。量力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直觀性原則

  76.教師運用口頭語言係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

  A。實驗法

  B。談話法

  C。討論法

  D。講授法

  77.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是()

  A。談話法

  B。討論法

  C。參觀法

  D。講授法

  78.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課上或者是課外進行實際操作,將已經學過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的教學方法是()

  A。實驗法

  B。實習法

  C。練習法

  D。發現法

  79.自然常識課上,教師通過做水的加溫和降溫實驗,讓學生觀察水的“三態”變化,這種教學方法是()

  A。講授法

  B。發現法

  C。演示法

  D。談話法

  80.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和教材獲得知識的方法是()

  A。自學法

  B。讀書指導法

  C。練習法

  D。參觀法

  81.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

  A。講授法

  B。談話法

  C。練習法

  D。發現法

  82.發現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布魯納

  C。布魯姆

  D。克伯屈

  83.班級授課製的特征可以概括為()

  A。班、課、室

  B。師、生、課

  C。師、生、時

  D。班、課、課時

  84.有助於大麵積培養人才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A。個別教學製

  B。分組教學製

  C。班級授課製

  D。複式教學

  85.我國教學工作基本組織形式是()

  A。個別教學

  B。分組教學

  C。課堂教學

  D。現場教學

  86.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布魯納

  C。布魯姆

  D。克伯屈

  87.教師為了了解本單元教學效果,安排了單元測驗,這是()

  A。絕對評價

  B。相對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形成性評價

  88.個體通過比較知道自己在班級中所處的地位,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是()

  A。絕對評價

  B。相對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形成性評價

  89.“矮子裏找高個”“水漲船高”是一種()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定性評價

  D。定量評價

  90.根據評價的標準可以將教學評價分為()

  A。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個體內差評價

  B。相對評價、絕對評價、總結性評價

  C。絕對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

  D。相對評價、個體內差評價、總結性評價

  91.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評價是()

  A。終結性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發展性評價

  D。自我評價

  92.教學評價的功能有()

  A。理解功能、反饋調節功能、區分和鑒別功能、激勵功能、預示功能

  B。診斷功能、反饋調節功能、區分和鑒別功能、預示功能、導向功能

  C。診斷功能、反饋調節功能、區分和鑒別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

  D。理解功能、反饋調節功能、改進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

  93.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綜合性

  B。實踐性

  C。可操作性

  D。靈活性

  94.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

  A。行為心理學

  B。建構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認知心理學

  95.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

  A。行為心理學

  B。建構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認知心理學

  96.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

  A。行為心理學

  B。建構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認知心理學

  97.拋錨式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

  A。行為心理學

  B。建構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認知心理學

  98.範例教學模式的提出者是()

  A。巴特勒

  B。赫爾巴特

  C。布魯納

  D。瓦·根舍因

  99.發現式教學模式的提出者是()

  A。巴特勒

  B。赫爾巴特

  C。布魯納

  D。瓦·根舍因

  100.根據一節課所要完成任務的多少,我們把課分為()

  A。單一課和綜合課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

  C。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D。經驗課程與綜合課程

  101.教學認識的主要客體是()

  A。直接經驗

  B。科學實驗

  C。社會實踐

  D。間接經驗

  102.“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

  A。知識的傳授

  B。發展學生的能力

  C。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D。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03.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較多采用的是()

  A。情境性教學

  B。範例式教學

  C。傳遞——接受式教學

  D。引導——發現教學

  104.試圖用心理學的“統覺理論”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誇美紐斯

  C。盧梭

  D。赫爾巴特

  105.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B。轉變舊的學習方式

  C。倡導建構的學習

  D。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106.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

  A。均衡性、分科性和統一性

  B。平衡性、綜合性和統一性

  C。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D。均衡性、綜合性和統一性

  107.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基礎教育先後進行了()次課程改革。

  A。5

  B。6

  C。7

  D。8

  108.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決定增設的課程是()

  A。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B。研究性學習

  C。信息技術教育

  D。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

  109.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是()

  A。隱性課程

  B。必修課程

  C。核心課程

  D。選修課程

  110.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的標誌是()

  A。《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B。《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C。《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D。《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

  111.新課程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課時量的比例是()

  A。5%——10%

  B。10%——15%

  C。10%——12%

  D。15%——20%

  112.不屬於我國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念的是()

  A。教學過程的課程創生與開發

  B。教學過程的公平與效率

  C。教學過程的人文關懷

  D。教學過程的師生交往與互動

  113.說課的重點是()

  A。說學生

  B。說教法

  C。說教材

  D。說教學程序

  114.運用最經常、最主要的說課形式是()

  A。檢查性說課

  B。主題性說課

  C。示範性說課

  D。研討性說課

  二、簡答題

  1.簡述製約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2.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基本主張。

  3.簡述學生中心課程論的基本主張。

  4.簡述社會中心課程論的基本主張。

  5.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優點和局限性。

  6.簡述學生中心課程論的優點和局限性。

  7.簡述社會中心課程論的優點和局限性。

  8.簡述製約課程目標的因素。

  9.簡述課程實施的三種基本取向。

  10.簡述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對課程的製約。

  11.簡述影響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

  12.簡述主要課程理論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3.簡述教學的基本任務。

  14.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5.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6.簡述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

  17.簡述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18.簡述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9.簡述新課改中教師的角色。

  20.簡述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觀。

  三、判斷分析題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忠實於教材。

  四、論述題

  1.試論簡述課程開發與利用的原則與途徑。

  2.試論教學過程的本質。

  3.試論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實施要求。

  4.請結合實際,論述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5.論述班級授課製的優點和缺點。

  6.試論個別化教學的優點與缺點。

  五、案例分析題

  1.小張是某師範學校中文班畢業生,在畢業實習的學校工作時,小張向該校一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王老師求教,請王老師麵授教學技巧。王老師說:“教學有多種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效果,但是我們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應因材施教,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優選。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試從選擇教學方法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

  2.一位青年教師講秦牧的《土地》一文時,對其中精彩段落動情地高聲朗誦:“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的地方,收起韁繩,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話音剛落,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野馬怎麽會有韁繩?”教師毫無準備,不耐煩地說:“你總鑽牛角尖,這樣學習成績會好嗎?”學生的臉漲得通紅,自尊心受到打擊,欲言又止。

  請從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角度分析教師的行為。

  3.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條小溪的對話》時,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老師和藹地問:“為什麽呢?”“因為書中的原話太長,我背不下來,如拿著書表演,又不太好。”“你的意見很好,就用自己的話來表演吧!”老師高興地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果然,這個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請從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的角度,評價上述老師的做法。

  4.一位教師在教學《黃山小記》這一課時,學生對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詩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產生了質疑。學生問:“為什麽黃山不在五嶽之列?”這位教師並不作正麵解答,在學生爭議未果的情況下,留下問題(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後去探究,去查詢有關資料,並寫出研究報告。

  請運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觀的相關理論分析案例。

  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員,我也曾努力過,刻苦過,但最後卻被一盆盆冷水澆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語考試來說吧,我學英語覺得比上青天還難,每次考試成績不是個位數,就是十幾分。一次,教師罵我是蠢豬,我一生氣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好。於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個英語第一名。心想這次老師一定會表揚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師一進教室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問我:“你這次考得這麽好,是抄來的吧?”聽了這話,我一下子從頭涼到腳,難道我們差生就一輩子都翻不了身了嗎?

  請結合案例,分析現行課程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並指出新課程改革中的評價改革。

  本部分典型過關習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D“詳解”把課程用於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係統組成,並於1859年出版《什麽知識最有價值》。因此,本題選D。

  2.C“詳解”1918年,美國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課程》一書,成為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誌。博比特也被稱為科學化課程理論的奠基者、開創者。因此,本題選C。

  3.A“詳解”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可以將課程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分科課程又叫學科課程,它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分科課程強調各門課程各自的邏輯體係,教學以各個學科知識為中心分科進行。綜合課程又稱統整課程,是指把若幹相鄰學科內容加以篩選、充實後按照新的體係合而為一的課程形態。因此,本題選A。

  4.D“詳解”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可以將課程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分科課程又叫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又稱統整課程。因此,本題選D。

  5.B“詳解”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課程可以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因此,本題選B。

  6.B“詳解”融合課程也稱“合科課程”,是指將有關的學科合並成一個新的學科。合並後原來的科目不再單獨存在。如曆史、地理、政治融合為綜合社會學科,物理、化學、生物融合為綜合理科(或科學)。因此,本題選B。

  7.D“詳解”從課程的表現形式來劃分,課程可以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顯性課程也稱正規課程或顯在課程,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無形課程或隱蔽課程等。因此,本題選D。

  8.C“詳解”從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劃分,課程可以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是指一個教育係統或教育機構法定性地要求全體學生或某一學科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種類。必修課程的本質特點就是強製性。選修課程是指一個教育係統或教育機構裏法定的,學生可以按照一定規則自由地選擇學習的課程種類。選修課程一般分為必選課程與任選課程兩類。因此,本題選C。

  9.B“詳解”從課程製定者或管理製度角度,可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因此,本題選B。

  10.C“詳解”從課程任務角度,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因此,本題選C。

  11.C“詳解”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要的“三基”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本題選C。

  12.A“詳解”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並遷移到其他方麵的學習。因此,本題選A。

  13.B“詳解”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做,重研究過程甚於注重結論。因此,本題選B。

  14.A“詳解”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它是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一係列活動而實施的課程。活動課程具有過程的實踐性、內容的開發性、形式的多樣性等幾個特點,更多的是關注兒童的興趣、需要及創造,以兒童為中心。因此,本題選A。

  15.C“詳解”分科課程又叫學科課程,它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分科課程強調各門課程各自的邏輯體係,教學以各個學科知識為中心分科進行。因此,本題選C。

  16.B“詳解”小學的自然課包含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是一門綜合課程。因此,本題選B。

  17.C“詳解”我國古代的“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古代歐洲的“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都是最早的學科課程,或稱分科課程。因此,本題選C。

  18.D“詳解”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無形課程或隱蔽課程等。一般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具體學習環境中所獲得的“計劃外”的知識、觀念、情感等,不是課程計劃中所預期的東西。其顯著特點是“自發的、個性化的”。因此,本題選D。

  19.B“詳解”知識中心課程理論認為,知識是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學科應該以學科知識體係為核心來編製,課程的編製者應該是學科專家,也隻有學科專家才能在對本學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編製出有一定水準的學科課程。代表人物有赫爾巴特、斯賓塞、巴格萊。杜威主張的是活動中心課程理論。因此,本題選B。

  20.C“詳解”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亦稱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中心編製課程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布萊梅爾德和巴西學者費萊雷。因此,本題選C。

  21.A“詳解”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也稱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活動為中心來編製課程的理論,因此,這種課程理論又稱“活動課程”理論。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杜威和羅傑斯等。因此,本題選A。

  22.A“詳解”課程目標有關某門教學科目或某項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指標體係。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或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因此,本題選A。

  23.D“詳解”課程目標有關某門教學科目或某項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指標體係。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或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因此,本題選D。

  24.D“詳解”課程編製的第一個層次是課程計劃;課程編製的第二個層次是製定學科課程標準,即單科課程的總體設計。因此,本題選D。

  25.A“詳解”按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區分,有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條件性課程資源包括與課程實施有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時間、場地、媒體、設備、設施和環境,還有對於課程本質的認識狀況等。因此,本題選A。

  26.B“詳解”按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區分,有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顯性資源是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用於教育教學的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絡、自然和社會中的事物、活動等。隱性課程資源是指以潛在的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如學校的風氣、社會風氣、家庭氛圍、師生關係、教師或學生的經驗、感受、困惑、意見等等。因此,本題選B。

  27.C“詳解”按課程資源的存在形態區分,有物質形態的課程資源和精神形態的課程資源。物質形態的課程資源如教育機構、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廣播電視、網絡等;精神形態的課程資源如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規範、行為準則、人際關係、校風、學風、社會風氣等。因此,本題選C。

  28.D“詳解”按照其形成過程區分,有可預設的課程資源、不可預設的課程資源。其中,可預設的資源,是可以明確規劃和控製的資源;不可預設的資源,是動態生成的資源。因此,本題選D。

  29.C“詳解”製訂課程計劃是編製課程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是課程編製的第一個層次。製訂課程計劃是課程編製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課程編製的第一步。因此,本題選C。

  30.D“詳解”順序性是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組織成某種連接的次序。順序性與連續性有關,但又超越連續性,是指課程的“深度”範圍之內的垂直組織規則,使學習的機會建立在前一個學習經驗或者課程內容之上,但卻是對同一課程要素作更深更廣更複雜的處理。因此,本題選D。

  31.B“詳解”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階段、單元或不同課程門類中,使課程內容重複出現,逐漸擴大知識麵,加深知識難度,即同一課程內容前後重複出現,前麵呈現的內容是後麵學習內容的基礎,後麵學習內容是對前麵學過內容的不斷擴展與加深,層層遞進。其強調的是學生的認識邏輯或者說是學生認識發展過程的規律,即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深化的規律。因此,本題選B。

  32.B“詳解”縱向組織是指按照知識的邏輯序列,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的先後順序組織課程內容。這一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是根據學生學習的有關理論提出來的。縱向組織更多地強調知識自身的體係和深度。因此,本題選B。

  33.C“詳解”心理順序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組織課程內容,這是“現代教育”派的主張。因此,本題選C。

  34.C“詳解”課程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一定的評價技術和手段,通過係統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資料,對課程的編製過程、課程方案、課程實施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因此,本題選C。

  35.B“詳解”課程目標是課程編製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課程編製過程的所有環節都要圍繞課程目標展開。因此,本題選B。

  36.C“詳解”任何課程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學校,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因此,本題選C。

  37.C“詳解”泰勒認為評價是課程編製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提出了課程評價的目標模式,強調既要揭示學生獲得的經驗是否產生了滿意的結果,又要發現各種計劃的長處與弱點,泰勒被認為是“課程評價之父”。因此,本題選C。

  38.A“詳解”泰勒原理中“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中認為,在組織學習經驗時,應遵守三個準則是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因此,本題選A。

  39.D“詳解”辛德等人關於課程實施取向問題的研究受到了課程學者及專家的普遍認同。他們將課程實施或研究課程實施的取向分為三種: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創生取向。因此,本題選D。

  40.D“詳解”教學智慧是教師在麵臨比較複雜的教學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其特征包括情境性、複雜性、實踐性、個性化和創新性。因此,本題選D。

  41.C“詳解”過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對泰勒目標模式批評的基礎上提出的課程理論,論述了他關於教育的目的、知識的性質等觀點。模式體現出四個特征,即人文主義的知識觀、“研”“學”一體的教師角色觀、合作探究式學習觀和發展性評價觀。因此,本題選C。

  42.A“詳解”忠實取向認為,設計好的課程是不能改變的,課程實施的過程應該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持這種取向的教師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顯得呆板、僵化,缺乏創造性。因此,本題選A。

  43.D“詳解”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因此,本題選D。

  44.C“詳解”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是課程內容的三種組織方式中爭論最激烈的一種,也是“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最大分歧所在。因此,本題選C。

  45.B“詳解”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確立了課程的三個文件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因此,本題選B。

  46.D“詳解”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並以預先規定和界說的教育目標為中心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評價,從而確定學生通過課程教學所取得的進步,亦即確定學生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利用這種信息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個性課程目標的依據。它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因此,本題選D。

  47.A“詳解”CIPP模式是由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及其同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係統確立起來的。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因此,本題選A。

  48.D“詳解”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確定課程目標;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根據目標評價課程。因此,本題選D。

  49.C“詳解”斯克裏文在1967年提出了目標遊離評價模式。他認為,目標評價模式隻考慮到原定目標的預期效應,忽視了非預期效應,而評價應當注重的恰恰是課程的實際效應而不僅僅是預期效應。因此,本題選C。

  50.C“詳解”相互調適取向認為,設計好的課程計劃是可以變動的,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際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麵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持這種取向的教師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顯得靈活、多樣,能充分運用自身的權力創造性地實施課程。因此,本題選C。

  51.B“詳解”創生取向認為,設計好的課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課程的設計過程。這種課程實施取向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因此,本題選B。

  52.D“詳解”斯塔克於1967年提出了外觀評價模式。外觀評價模式包括三個重要的因素即前提條件、相互作用、結果。評價是以這三個因素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本題選D。

  53.A“詳解”課程資源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是教材。因此,本題選A。

  54.B“詳解”課程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製約。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和兒童是製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因此,本題選B。

  55.C“詳解”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計劃的三個基本特征是強製性、普遍性、基礎性。因此,本題選C。

  56.D“詳解”課程設計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的係統活動。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製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課程評價是對課程設計、編製和實施所做的各種形式的評定。因此,本題選D。

  57.A“詳解”課程設計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的係統活動。課程評價是對課程設計、編製和實施所做的各種形式的評定。課程實施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因此,本題選A。

  58.C“詳解”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來編訂學校課程的理論,它以結構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因此,本題選C。

  59.B“詳解”學生在新課程中,既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因此,本題選B。

  60.C“詳解”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僅影響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主要載體,而且還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因此,本題選C。

  61.B“詳解”教育改革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改革、教材改革等,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因此,本題選B。

  62.A“詳解”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係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並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因此,本題選A。

  63.D“詳解”備課就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起來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先決條件。因此,本題選D。

  64.A“詳解”在各種教育途徑中,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目的的貫徹落實和各種教育任務的完成主要是通過教學途徑實現的。因此,本題選A。

  65.C“詳解”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教學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教學原則它不是由人們製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教學規律是製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因此,本題選C。

  66.A“詳解”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一方麵,教學過程具有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共同性;另一方麵,教學過程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本題選A。

  67.C“詳解”一般認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其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在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及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因此,本題選C。

  68.B“詳解”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本題選B。

  69.C“詳解”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誇美紐斯所強調的是要通過事物本身,也即利用感官通過對事物進行觀察,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事物的特性來進行教學。因此,本題選C。

  70.D“詳解”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夠根據需要迅速的再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題目中強調的就是對知識進行複習和鞏固。因此,本題選D。

  71.B“詳解”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並且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人格。第斯多惠的話強調教師不要呈現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善於引導學生找到答案的方法。因此,本題選B。

  72.C“詳解”係統性原則是指教學要根據所傳授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以及學生能力發展、知識掌握的順序,循序連貫地進行。它也稱循序漸進原則。因此,本題選C。

  73.D“詳解”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題目強調的即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促其成材。因此,本題選D。

  74.D“詳解”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夠根據需要迅速的再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題目中強調的就是對知識進行複習和鞏固。因此,本題選D。

  75.C“詳解”此句的本義是:開導學生,但不要牽頭學生走;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啟發反式教學對死記硬背,主張教師正確的引導。因此,本題選C。

  76.D“詳解”講授法又被稱為講演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係統連貫地傳授各種知識的教學方法。因此,本題選D。

  77.A“詳解”談話法亦稱問答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師生間的問答而使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悠久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題選A。

  78.C“詳解”練習法是學生根據教師的布置和指導,通過課堂及課外作業,有意識地反複完成某一活動,借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踐活動法。因此,本題選C。

  79.C“詳解”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配合講授或談話,通過展示實物、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而使學生在觀察中獲取知識的方法。題目中的教師通過進行示範性實驗進行演示,讓學生獲得直觀經驗和知識。因此,本題選C。

  80.B“詳解”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和課外讀物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因此,本題選B。

  81.A“詳解”講授法又被稱為講演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係統連貫地傳授各種知識的教學方法。它包括講解、講讀、講述、講演、講評五種形式。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本題選A。

  82.B“詳解”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嚐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來的。因此,本題選B。

  83.D“詳解”班級授課製也稱班級教學,是將學後按年齡和文化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根據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的特征可以概括為班、課、課時。因此,本題選D。

  84.C“詳解”班級授課製有效地擴大了教育規模,促進了學校教育的普及。在班級授課條件下,一個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計劃,同時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使全體學生共同學習,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本題選C。

  85.C“詳解”班級授課製也稱班級教學、課堂教學,是將學後按年齡和文化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根據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是我國目前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因此,本題選C。

  86.D“詳解”設計教學法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克伯屈提出來的,克伯屈是杜威的學生,他繼承杜威教育理論的精華,創設出以實用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本題選D。

  87.D“詳解”按照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活動運行的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軌道所進行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測驗,是為了解學生的學生情況,屬於形成性評價。因此,本題選D。

  88.B“詳解”根據評價的標準可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相對評價,是指在團體內以自己所處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較而進行的評價。其評價標準是設在團體之內的。評價學習時要求把個人的得分同團體其他成員的得分進行相對比較,從而明確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達到評價學習成果的目的。因此,本題選B。

  89.A“詳解”相對評價,是指在團體內以自己所處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較而進行的評價。其評價標準是設在團體之內的。“矮子裏找高個”“水漲船高”都是相對評價。因此,本題選A。

  90.A“詳解”根據評價的標準可以將教學評價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個體內差評價;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因此,本題選A。

  91.C“詳解”發展性評價是新課程教育評價的趨勢和基本要求,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進行甄別。因此,本題選C。

  92.C“詳解”教學評價的功能有診斷功能、反饋調節功能、區分和鑒別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因此,本題選C。

  93.B“詳解”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因此,本題選B。

  94.A“詳解”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根據行為心理學的原理設計,尤其受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訓練心理學的影響,強調控製學習者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的目標。因此,本題選A。

  95.C“詳解”該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進行學習的模式。該模式從人本主義出發,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因此,本題選C。

  96.B“詳解”該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其依據是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因此,本題選B。

  97.B“詳解”拋錨式教學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因此,本題選B。

  98.D“詳解”範例教學模式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即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範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與規律,並逐步提煉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遷移整合。它是德國教育實踐家瓦·根舍因提出來的。因此,本題選D。

  99.C“詳解”範例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特征在於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它是由布魯納提出來的。因此,本題選C。

  100.A“詳解”課堂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比如複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等,如果在一節課中隻完成一項任務的稱為單一課,而如果一節課中完成了多項任務則稱為綜合課。因此,本題選A。

  101.D“詳解”學生認識的客體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學生學習的主要是以教材為主,屬於間接經驗。因此,本題選D。

  102.B“詳解”題目中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題選B。

  103.C“詳解”“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在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較多地采用。它起源於赫爾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學”,後經蘇聯凱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傳入我國,我國教育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對其加以調整而形成。因此,本題選C。

  104.D“詳解”赫爾巴特是第一個將心理學與倫理學引入到教育學中,並將其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他主張用心理學的統覺來說明教學過程。因此,本題選D。

  105.D“詳解”新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本題選D。

  106.C“詳解”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特征。可以說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也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傳統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征。因此,本題選C。

  107.D“詳解”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我國基礎教育先後完成了七次課程改革。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標誌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即第八次課程改革。因此,本題選D。

  108.A“詳解”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決定增設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因此,本題選A。

  109.B“詳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方案中新設置的一門課程,它既是學科課程,又是學科活動,是一門活動類綜合課程。它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係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該課程為必修課程。因此,本題選B。

  110.A“詳解”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誌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即第八次課程改革。因此,本題選A。

  111.C“詳解”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因此,本題選C。

  112.B“詳解”我國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念的是包括:教學過程的課程創生與開發、教學過程的人文關懷、教學過程的師生交往與互動、學科結論的過程價值。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念並非提及教學過程的公平與效率,此項不正確。因此,本題選B。

  113.D“詳解”說教學程序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此,本題選D。

  114.D“詳解”研討性說課是對說課內容進行專題研究、探討的一種說課形式。這種說課形式是運用最經常、最主要的一種說課形式。因此,本題選D。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社會需求:包括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因素。

  (2)科學知識: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以學科為依托,即在確定課程目標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學科本身的功能。

  (3)學習者身心的發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然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其需求,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慮。

  (4)課程理論:在教育曆史上出現過各種課程理論,直接影響著課程的設置。

  2.“參考答案”

  (1)在課程設計上反對以現實功用為標準,而側重以人類所積累的文化知識中最具有學術的理論知識為標準;

  (2)特別重視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結構;

  (3)主張根據學生智力發展階段的特點來安排學科的基本結構;

  (4)學生應采用發現法來學習課程;

  (5)課程內容的改革要用科學上的新成就代替過時的內容;

  (6)強調學科專家在課程設計中的主導地位。

  3.“參考答案”

  (1)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也稱兒童中心課程理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活動為中心來編製課程的理論,又稱“活動課程”理論。

  (2)基本主張:①課程應該以學生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