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章 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

  曆年考題分析

  考情分析:

  從近五年的考試分數分布表可以發現,從分值來看,考試分值在整個試卷中的比重非常低,五年來保持在2分以內,2010年為1.5分,2011年為1分,2012年和2013年沒有對本章內容進行考查,2014年為1分。從考試題型來看,五年來都是以選擇題為主要的考查形式。因此,本章內容屬於次要章節。具體來說:

  選擇題。2010年分別考查凱爾曼提出了態度變化過程的三階段的順序、認知失調理論與認知平衡理論的區別;2011年再次考查凱爾曼提出了態度變化過程的三階段的順序;2014年考查態度三元論所包含的三個成分。

  主觀題。簡答題、判斷分析題、論述題和材料分析題五年來均沒有涉及。

  應考攻略:

  從上麵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本章內容屬於次要章節,應減少時間和精力分配在該章的知識點上。在複習應考過程中,主要針對選擇題的知識點來加以備考,特別應掌握凱爾曼關於態度學習的一般過程觀點、態度三元論的三種成分及其表述、態度學習的認知平衡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同時要著重關注本章關於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這一知識點。

  本章典型過關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態度的核心成分是()

  A。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誌成分

  D。行為成分

  2.凱爾曼提出態度學習的過程是()

  A。服從、內化、同化

  B。同化、服從、內化

  C。服從、同化、內化

  D。同化、內化、服從

  3.在認知、情感、行為上保持一致,從情緒上讚同並自願接受別人的觀點、信念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這是態度形成過程中()階段的特點

  A。服從

  B。同化

  C。服從

  D。順從

  4.()強調模仿在態度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A。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B。誘因理論

  C。強化理論

  D。社會學習理論

  5.下列關於態度實質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B。態度不同於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

  C。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D。態度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外部準備狀態

  6.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

  A。知識經驗

  B。觀念和信念

  C。道德認識

  D。道德觀

  7.個體對於好和壞、善和惡、成與敗等的標準都是根據自己的內心尺度加以評價,盡管客體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對於客體的意義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取決於主體的自身需求。這體現了價值觀的()特征。

  A。主觀性

  B。穩定性

  C。社會曆史性

  D。選擇性

  8.價值觀的結構類型中,()是指個體以與他人交際和助人為樂為人生最高的價值。

  A。理論價值型

  B。社會價值型

  C。政治價值型

  D。經濟價值型

  9.對個體價值觀的萌芽和雛形具有決定作用的影響因素是()

  A。家庭環境

  B。學校環境

  C。社會環境

  D。大眾傳播媒介

  10.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中以P代表認知者,O代表另一個認知者,X代表的是第三者的人、事或物。下列圖形中表明認知平衡的是()

  11.認知失調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

  A。海德

  B。費斯廷格

  C。維納

  D。羅傑斯

  12.單麵宣傳與雙麵宣傳對學生態度改變的作用在高低年級之間是不同的,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宜采用()

  A。雙麵宣傳

  B。單麵宣傳與雙麵宣傳相結合

  C。單麵宣傳

  D。單麵宣傳或雙麵宣傳都可以

  13.“榜樣學習”的教育效應最適合的心理學解釋理論是()

  A。強化說

  B。認知失調說

  C。從眾說

  D。觀察學習理論

  14.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階段是()

  A。依從

  B。認同

  C。內化

  D。堅定

  15.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

  A。認知體係

  B。認知結構

  C。觀念結構

  D。價值體係

  16.認同實質上是對榜樣的(),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A。觀察

  B。學習

  C。仰慕

  D。讚同

  17.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標誌是()

  A。道德認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誌

  D。道德行為

  18.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方向變化的現象叫()

  A。服從

  B。認同

  C。內化

  D。從眾

  19.將許多不同的價值標準組合在一起,消除它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並開始建立內在一致的價值體係的情感目標是()

  A。接受

  B。反應

  C。內化

  D。組織價值觀念係統

  20.由某種直接的道德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體驗,是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道德情感體驗。

  A。直覺性

  B。形象性

  C。想象性

  D。倫理性

  21.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態度性反應的主要元素是()

  A。評價

  B。認知

  C。情感

  D。行為傾向

  22.價值觀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就是()。

  A。價值標準和世界觀

  B。價值標準和人生觀

  C。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

  D。價值標準和信念

  23.雙重態度模型理論認為人們對於同一態度客體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評價,通常把自動的、不受控製的而且往往是無意識的評價稱為()

  A。態度

  B。內隱態度

  C。外顯態度

  D。情感

  24.個體必須對價值觀進行了解並加以審慎思考之後該價值觀才能成為個體的價值觀。此時的價值觀處在形成過程的()

  A。選擇階段

  B。讚賞階段

  C。行動階段

  D。強化階段

  25.關於態度與品德的關係,說法錯誤的一項()

  A。二者涉及範圍不同

  B。二者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係

  D。二者的結構不同

  26.以下道德情感對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的一項是()

  A。事業感

  B。自尊感

  C。集體主義情感

  D。義務感

  27.愛國主義情感屬於()的道德情感。

  A。直覺

  B。倫理

  C。行為

  D。想象

  28.高中生的倫理道德的發展具有()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

  C。成熟性

  D。動蕩性

  29.讓班上的同學共同討論製定出班級守則,這種幫助學生形成或改變態度與品德的方法是()

  A。說明

  B。利用群體約定

  C。價值辨析

  D。角色扮演

  30.一般認為,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是()

  A。做出行為

  B。認知失調

  C。情感認同

  D。服從權威

  二、簡答題

  簡述促使態度改變的方法。

  三、判斷分析題

  1.態度是實際反應本身,表現為一種行動。

  2.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為了改變他們的某種態度,盡可能地告知其正確做法和錯誤做法的結果,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其做到曉以利害,明辨是非。

  四、論述題

  1.論述影響態度形成與改變的條件。

  2.聯係實際,闡述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內外部條件。

  本章典型過關習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B“詳解”態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2.C“詳解”凱爾曼認為態度學習的過程包括遵從、認同(或同化)和內化三階段,其中遵從(或依從)包含兩種情況:從眾和服從。

  3.B“詳解”認同或同化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4.D“詳解”態度的社會學習理論由班杜拉提出,強調模仿在態度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5.D“詳解”該題主要考查對態度定義的理解,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從該定義中可以看出D選項的說法錯誤。

  6.B“詳解”該題考查的是態度認知成分的定義。

  7.A“詳解”該題的四個選項均為價值觀的特征。但題幹中所描述的是主觀性這一特征的具體含義。

  8.B“詳解”奧爾波特根據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E·斯普蘭格的觀點把價值觀分成理論價值型、經濟價值型、政治價值型、社會價值型、審美價值型和宗教價值型六個結構類型,題幹所描述的是社會價值型的個體所具備的特點。

  9.A“詳解”該題考查影響個體價值觀的因素,四個選項都是影響因素。但題幹中“萌芽和雛形”提示正確答案為A,因為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且在幼小時期接觸最多的環境。

  10.C“詳解”解答這類題目的簡便方法是看三者之間的正負關係相乘後是否為正,若為正則說明是平衡的。

  11.B“詳解”海德提出的是認知平衡理論,維納提出了歸因理論,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12.A“詳解”單麵宣傳與雙麵宣傳對學生的態度改變的作用不能絕對化,對於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提供正反兩麵論據的雙麵宣傳較為有效,而那些與宣傳者持有相同意見者,提供正麵論據的單麵宣傳較為有效。另外,高年級的學生受單麵宣傳的影響較小,相反,低年級的學生受單麵宣傳的影響較大。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正反兩方麵的宣傳反而易使其感到疑惑。

  13.D“詳解”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類最主要的學習方式的模仿和觀察,模仿和觀察的對象就是榜樣。

  14.C“詳解”在內化階段,個人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並具有堅定性。題幹的這句話正好符合內化階段的特點描述。

  15.D“詳解”該題考查的是內化的定義。

  16.B“詳解”認同實質上是對榜樣的模仿,這種模仿其本質就是學習。

  17.D“詳解”道德行為是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標誌。

  18.D“詳解”從眾是指由於外界的壓力,而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

  19.D“詳解”題幹是對組織價值觀念係統的解釋。

  20.A“詳解”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

  21.A“詳解”現在隨著大量有關態度研究結果及其理論的產生,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評價是態度性反應的主要元素。

  22.C“詳解”價值觀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一個價值觀與另一個價值觀之所以有區別就在於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的不同。

  23.B“詳解”雙重態度模型理論認為人們對於同一態度客體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評價,態度一旦形成,便表現為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兩種形式。外顯態度是一種外顯的、可控的、能被意識到的、經過深思熟慮的並易於報告的評價,而內隱態度通常被認為是自動的、不受控製的而且往往是無意識的評價。

  24.A“詳解”價值觀的形成大致要經過下麵三階段七個過程,題幹所描述的是選擇階段。

  25.D“詳解”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麵構成。

  26.D“詳解”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的內容很多,其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缺乏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也就無所謂品德的發展。

  27.B“詳解”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直覺的、想象的和倫理的道德情感三種,該題題幹內容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28.C“詳解”總體來看,初中生的倫理道德已開始形成,但具有兩極分化的特點;高中生的倫理道德的發展具有成熟性。

  29.B“詳解”研究發現,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這種用來改變態度的方法屬於利用群體約定。

  30.B“詳解”一般認為,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二、簡答題

  簡述促使態度改變的方法。

  “答案要點”

  (1)條件反應法;

  (2)提供榜樣法;

  (3)說服法: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論據;②發揮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③考慮原有態度的特點;④逐步提高要求。

  三、判斷分析題

  “答案要點”

  1.錯誤。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態度經常表現為趨避、喜惡等,這些傾向性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又不是一一對應的。

  2.錯誤。教師經常應用言語來說服學生改變態度。在說服的過程中,對於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級學生,教師最好隻提供正麵論據,以免學生產生困惑,無所適從。對於理解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考慮提供正反兩方麵的論據,使學生產生客觀、公正的感覺,從而相信教師所言,改變態度。

  因此,本題中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正麵論據即可。

  四、論述題

  1.論述影響態度形成與改變的條件。

  “答案要點”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②社會風氣;③同伴群體;(2)內部條件。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②態度定勢;③道德認知;④受教育程度;⑤個體的智力水平;⑥年齡。

  2.聯係實際,闡述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內外部條件。

  “答案要點”

  1.影響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內外部條件。

  (1)影響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外部條件。

  ①家庭環境;②學校環境;③社會環境;④大眾傳媒。

  (2)影響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內部條件。

  ①思維能力的高度發展;

  ②自我意識的高度分化。

  2.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一般過程。

  (1)選擇階段。

  該階段包括不自由選擇、從多種可選擇的範圍內進行選擇和對每種選擇的後果進行充分的考慮後再進行選擇:

  (2)讚賞階段。

  該階段包括個體喜歡自己的選擇並感到滿意,即真正賦予對象以價值後會產生一種滿意感、個體願意承認和樂意讓別人知道我們是這樣考慮的。

  (3)行動階段。

  該階段包括個體按自己的這一選擇行事並在行動上願意受它的指導、個體把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反複加以實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