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江西“四化同步”融合發展現狀分析

  (一)基本現狀

  1.江西“四化”發展現狀。“四化同步”發展指標體係的構建,既要反映各化自身屬性,也要兼顧其他三化。本課題遵循相互配合、相互製約的原則,同時兼顧數據的可得性,分別對“四化”選取了6-7個關鍵性指標,收集了2008-2012年五年的數據,運用熵權法對相應指標賦以權重,研究各子係統的發展水平,最後衡量“四化”的發展狀況。

  (1)農業現代化。江西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生態優勢明顯。地形地貌大致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2013年,全省耕地麵積4633萬畝,其中水田麵積3765.8萬畝;農業人口3307萬人,農業從業人員831萬人;農業增加值16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81元,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我省農業經濟運行總體態勢良好,但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較低,至今未達到國家平均水平。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0.5781、0.6109、0.6583、0.7034和0.7469.該指標逐年上升的態勢表明江西現代農業發展迅速,雖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逐漸縮小,由2008年0.12的差距縮小至2012年的0.0067.

  (2)工業化。2013年,江西人均GDP達到31771元,超過5000美元,而產業結構為11.4:53.5:35.1,第二產業遠高於第三產業且占比最大,第一產業占比逐年接近10%,根據國際經驗,可判斷我省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工業化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0.4837、0.4864、0.5531、0.6082和0.6288,高於國家平均水平,且優勢不斷擴大。該指標逐年上升的態勢表明江西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化。

  (3)城鎮化。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超過30%後進入加速發展時期,而城鎮化率為50%左右的一段時期發展最快。2013年,江西城鎮化率48.87%,表明我省城鎮化正處於加速發展時期。但與全國53.7%的水平相比,存在4.8個百分點的差距,這說明江西城鎮化進程仍然相對滯後。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0.5135、0.5235、0.5215、0.5379和0.5622.該指標除2010年小幅下降之外,大致呈上升態勢。但與全國對比來看,江西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數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連續三年保持在0.02左右。

  (4)信息化。江西省信息化仍處於起步階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在全國而言還比較落後,與北京、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在各項指標上差距巨大,發展水平僅僅與廣西、雲南、海南等邊遠省份比較相近;在中部地區,江西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同樣不容樂觀,整體發展水平與山西省相當,在中部地區排名靠後。

  我省信息化水平較低主要源於我省工業化底子比較薄,信息化人才缺乏,加上政府對信息產業重視不夠。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0.6412、0.6368、0.6487、0.6981和0.7109,大致呈上升態勢,並在2012年突破0.7,後發優勢有望實現。但我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較大。

  2.“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現狀

  (1)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現狀

  ①信息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江西省經濟快速發展,工業與信息產業也發展迅速。全省局部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特別是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迅速,技術能力達到全國先進行列,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能力日漸增強,兩化融合程度呈遞增態勢。但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程度仍然落後於發達地區,要真正實現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經測算,江西的信息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度連年處於上升態勢,由2008年的0.63上升至2012年的0.7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江西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同步發展程度較高。兩者綜合發展水平亦呈上升態勢,由2008年的0.54到2012年的0.62,低於全國水平,說明目前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同步發展隻是較低水平上的同步。

  ②信息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現狀。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的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度由2008年的0.68上升至2012年的0.72,除2010年下滑以外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當年我省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數下降,並滯後於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

  ③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現狀。近幾年來,我省農業信息化水平實現較快發展,但由於我省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起步較晚,存在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的問題。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度由2008年的0.74上升到2012年0.86,呈逐年上升態勢,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2)工業化與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現狀

  ①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現狀。江西工業化進程與城鎮化進程較為協調,二者良性互動。但是我省城鎮化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並大幅低於我省GDP增速和全國GDP增速。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步發展度由2008年的0.69上升到2012年0.74,呈逐年上升趨勢,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江西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步發展程度較高。這主要得益於這5年來我省工業化與城鎮化均實現較快發展。

  ②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現狀。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度由2008年的0.64上升到2012年0.73,呈現持續快速上升態勢,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江西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程度較高。這主要得益於我省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均實現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在2012年也接近全國水平,二者實現良性互動。

  (3)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現狀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現狀。經測算,2008-2012年江西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度由2008年的0.70上升到2012年0.72,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我省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度增長較慢,主要源於我省城鎮化質量不高,對農業現代化帶動力不足。盡管我省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但較全國平均水平低於5.1個百分點,土地城鎮化速度快於人口城鎮化速度,城鎮化質量不高,對農業現代化發揮的作用較弱。

  (4)“四化同步”融合發展現狀

  從我省四化發展水平指數來看,除了工業化發展水平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餘三化發展水平指數均低於全國。就兩化同步發展度來看,除了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及信息化這三大兩化同步發展度略高於全國,其餘兩化的同步發展度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我省“四化”同步發展度來看,2008-2012年分別為0.65、0.66、0.68、0.69和0.70,呈逐年小幅上升趨勢,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四化”綜合發展水平亦較低,2008-2012年分別為0.51、0.54、0.55、0.61和0.63.綜合表明,江西“四化”呈現較高的同步發展態勢,但目前的同步發展隻是較低水平上的同步,表現為融合度不夠。

  (二)存在的問題

  1.工業化對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帶動力不強。一是工業化對城鎮化帶動不強。就城鎮化而言,根據國際規律,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應在60%左右。2013年江西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但城鎮化水平僅為48.87%,並且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的城鎮化還處於較低層次。按照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工業和非農產業產值比重以及就業人員比重來衡量,我省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後。2013年,我省第二、三產業產值比和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88.6%和68.3%,而城鎮化水平僅為48.87%,說明二、三產業就業比重不高,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帶動力不強。二是農村經濟還處於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化轉變的過渡期。就農業而言,雖然我省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從1978年的47.6%下降至2013年的11.4%,但就業人口比重仍然很大,截止到2013年,仍然達31.7%。首先,工業沒有充分發揮反哺農業的功能,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以及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麵的帶動作用有限,農業生產率未能得到提高。其次,工業化過程中的粗放高碳增長方式造成了環境惡化,導致農業土地總量減少,質量下降。最後,就勞動力而言,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變的關鍵。而工業化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優質高素質或有潛力的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比例過大,農村務農出現空心化現象,務農農民的年齡偏大、素質偏低。

  2.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不力,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擴大趨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很大提升,生活水平都得到顯著改善,廣大城鄉居民都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經濟成果,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並沒有縮小。1978年和2013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17倍,考慮到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的基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利於統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首先,農民收入水平低下製約農民教育普及,製約農業科技推廣,從而也製約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不利於城鎮化發展。其次,廣大農民收入偏低,也影響著社會有效需求的增加和農村市場的繁榮,從而對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第三,現存的製度性壁壘與歧視性待遇導致城鎮化水平的低層次,具體表現為大量農民工及其家屬常住在城市,但並未獲得城市戶籍,工作和生活不穩定,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以及社保、福利等公共福利方麵還沒有完全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農民工對城市沒有歸屬感。這些製度性障礙不消除,就難以實現城鄉居民權利平等化和福利均等化,難以實現真正的城鎮化。

  3.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融合度不夠

  (1)我省信息化仍處於較低水平。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一種深層次的信息化,其本質是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工業中各行業的問題,促進工業中各行業的技術創新。雖然我省工業化進展很快,但數量擴張特征明顯,產能過剩,質量不高。由於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研發投入不足,具有行業應用背景的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和掌握信息技術的管理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匱乏,我省信息化仍處於起步階段,與工業化融合程度不高。

  (2)我省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程度較高,但仍處於較低水平上的同步,融合程度不高。信息化與城鎮化的融合程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於民體現在“衣食住行”的信息化;另一方麵,於政府體現在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從居民角度來看,我省的醫療信息化、社保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技術尚未在醫院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普及;食品安全監管尚未實現信息化,存在衛生廳、商務廳、質檢局、農業廳以及工信委等多頭監管和利益劃分不清問題。由於對標準體係的建設不夠重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原因,信息化尚未在建築節能領域,尤其是建築運行能耗管理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各個部門縱向之間與橫向之間的管理服務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信息化建設存在各自為政、自成體係、信息不共享等問題,不利於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城鎮化水平的提升。

  (3)農業信息化建設不足。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大量使用,用信息化改造我國傳統農業。盡管目前我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很大進步,但是較全國平均水平落後,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度不夠,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以及農村信息網絡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首先,農業生產智能化和精準化不足,尚未實現對農業生產所涉及的對象及全過程進行數字化表達、設計、控製和管理。其次,農業經營管理尚未實現向全程管理和電子商務方向的轉化,隻有個別的種養大戶以及涉農企業,通過采用現代企業管理軟件,實現物資采購、人力資源、企業財務等環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以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農產品質量的全程追溯管理,即對農產品從原料供應、加工、包裝、銷售等整個流通過程進行質量監管尚未實現;農業電子商務,尤其是農村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程度不高。第三,農業服務信息化建設滯後。關於良種、農資、農技、收獲、流通、消費等方麵的農業信息仍主要依靠農村基層開會、發資料、有線廣播電視等方式傳播,傳播效率不高,明顯跟不上市場變化,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4.不同區域之間“四化”發展水平不同。就工業化水平來看,從11個市區“四化”水平看,地區間發展狀況極不平衡。6個市區的工業化水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地區是鷹潭市為60.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4.7個百分點;最低的是贛州市為41.1%,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地區間差距達19.8個百分點。就城鎮化水平來看,5個市區的城鎮化水平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南昌市城鎮化水平高達67.2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1.54個百分點;最低的是宜春市為38.19%,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51個百分點,地區間差距達29.05個百分點。就農業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來看,我省11個市區中的幾個相對發達市區的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要顯著高於相對落後的幾個市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