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國內外“四化同步”發展的經驗借鑒

  (一)國外發達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經驗

  1.美國促使“四化”發展密切相連,形成良好互動

  (1)製定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為工業化進程創造良好條件。美國工業化進程始於19世紀初,雖然起步晚於英法等歐洲國家,但由於政府積極調控,如製定對內自由貿易政策和對外有限製的關稅保護政策、直接投資公共工程、給予工業發展以實物或金融獎勵和補貼、設立專門管理機構等,使得工業化進程很快。1860年,美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製造業國家;188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德兩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此外,美國土地私有製度、發明專利製度、現代企業製度和教育人才製度等,也為工業化快速推進創造了必要條件。

  (2)注重城鎮化內涵式發展。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美國沒有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而是注重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與城鎮化的並行發展,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通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產業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產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

  (3)構建多層次城鎮體係,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一是以大城市群建設為主體,構建多層次城鎮體係。美國打破區域界限,整體統籌區域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帶”,依托大中城市,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集聚度高、開放式、多層次的城鎮體係,形成了國際性大都市、全國性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鎮等不同層次的城鎮體係。二是以中小城鎮建設為重點,實現城鎮的均衡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政府實行了“示範城市”的試驗計劃,開始對大城市中心區進行再開發。試驗計劃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發展小城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美國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種要素,培育龍頭城鎮和城鎮群,提升聚集效能,以點帶麵,漸次連片,在城鎮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帶的發展中消除城鄉差別,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均衡發展。三是以市場機製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指導協調作用。①為產業的發展和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營造一個社會化的市場環境和法製環境。②為解決大都市區發展中麵臨的區域性矛盾和問題,實行有效的區域協調和管理。通過市縣合並、建立權威的大都市區政府、組建半官方性質的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等措施,有效地強化了政府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宏觀調控和指導協調作用。③通過立法和行政幹預,加強了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布局,在城鎮化建設中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④提出了“精明增長”理念,要求城鎮化沿著以人為本、綠色低碳、永續發展的路徑深入推進,主要是強調土地集約利用、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環境、鼓勵公共參與、建設緊湊型社區等,通過政府行政、經濟、法律杠杆發揮限製、保護和協調作用,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公平。目前,美國是世界上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城鎮化率高達85%,基本達到城鄉一體化、農村城鎮化。

  (4)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在農業現代化方麵,二戰後,憑借發達的現代工業和低價能源優勢,美國開始大規模實行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的農業現代化。2010年,美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就業人數僅占總就業人數的1.6%。為了降低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和人力資源缺失對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美國加強了對農地的保護,並從製度、經濟和技術上形成了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係。處於農業地帶的小城鎮也把吸引和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運業的發展作為重點,有效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如今,美國的農業現代化已經進入了更高的層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以生物工程為主的科技化和以衛星定位遙感技術為主的信息化,充分彰顯了新型現代農業的先進性。

  2.日本倡導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

  (1)加快工業結構轉型升級。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工業進入高速增長階段。70年代初,日本成為重化工業品出口比重較高的國家之一。基礎工業水平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但之後由於能源環境製約、生產能力過剩、後發優勢漸失,日本工業化步伐放緩。通過一個時期的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借助現代新技術的運用,工業很快走出低迷,不僅在經濟規模上成為世界第二大國,而且在工業技術裝備、高精尖產品加工能力、產業結構等方麵均居世界前列。

  (2)加大村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雖然日本的工業高速發展,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圈,城鄉不平衡越來越突出。為縮小城鄉差距,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的資金投入,並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80年代中後期,日本村鎮基礎設施水平已和城市持平。為保證城鎮化的順利進行,日本政府製定了大量法律法規,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本先後製定和實施了五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分別從產業發展、社會福利、居住環境、村鎮建設、城鄉一體化等方麵提出戰略目標,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3)注重以城帶鄉,強工補農。日本的農業現代化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初,主要是以增加糧食產量為目標,在這一階段農村人口開始急速向城市集中;二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主要是順應城鎮化進程而作出的調整,以節省勞動時間為目的,以利於從農業生產中解放更多勞動力為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服務。在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的同時,日本也非常注重以城帶鄉、強工補農。通過實行產業振興來發展農村工業,主要途徑是發展壯大農村副業、農產品加工、農具製造等傳統產業以及通過招商引資創辦新型農村工業,並通過法律手段不斷加強對農業的改造和保護。

  3.歐盟注重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既注重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也重視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在法國,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是在相互製約和相互促進下發展的。尤其是二戰後,法國將農業裝備現代化擺在了重要位置,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刺激了城市輕工業與重工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連鎖反應間接地推動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係。20世紀90年代,法國率先提出並踐行“理性農業”這一概念,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法國已成為歐盟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出口國。荷蘭農業的外貿依存度很高,是名副其實的創匯農業。由於缺乏土地,荷蘭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設施農業,已建成世界上麵積最大、集中連片、設施先進的玻璃溫室,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國內關於“四化融合”的地方實踐

  1.江蘇省實施“四化同步”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規劃

  江蘇首個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頒布實施,將新型工業化作為主動力,信息化作為融合器,新型城鎮化作為大平台,農業現代化作為根本支撐,推進“四化同步”融合發展。

  (1)“城因業興”,將新型工業化作為主動力。《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始終堅持將產業發展與城鎮布局融合考量。如在規劃“沿江城市群”的城鎮布局中,特別明確“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先進製造業中心”;而對“沿海城鎮軸”則要求“發展壯大海洋經濟,大規模承接國內外先進製造業和高端產業轉移”。

  (2)“智慧城市”作為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的最佳載體。《規劃》對省“智慧城市”建設細畫“模樣”: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構築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會治安、市容環境管理、災害應急處置等智能化數字係列,打造智慧城市群;加強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寬帶江蘇”工程,推動雲計算數據中心和雲服務平台建設,增強城市要害信息係統和關鍵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3)築牢農業現代化這一“根本”支撐。農業不僅為城鄉居民提供食物,也為二三產業提供原材料,可以說是“根本產業”,隻有築牢“根本”,才談得上其他。《規劃》從提高生產力和改善生產關係兩方麵築牢農業現代化這一根本支撐。在提高生產力方麵,要求“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組織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加大技術集成推廣”等;而在改善生產關係方麵著墨更多,除了要求“加快農業社會化、市場化步伐,提高專業化、高效化水平,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升綜合生產效率”,更要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扶持建設一批示範性家庭農場”,“鼓勵農村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專業合作、勞務合作、投資合作”等。

  2.廣東省佛山市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戰略,引領轉型發展

  (1)“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十大重點工程。2010年5月,佛山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戰略目標。同年10月,《“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提出通過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把佛山打造成為新興產業發達、社會管理睿智、大眾生活智能以及環境優美和諧的智慧城市。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程。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3+9”特色產業基地,重點主攻光電產業、新材料、現代信息服務業;以樂從鎮國家電子商務試點為依托,打造電子商務現代服務區;以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為平台,發展探索建立服務於“總部經濟”建設的各類後台數據中心和技術支持中心,培育發展新型網絡信息服務業。③農村信息化工程。④U——佛山建設工程。緊密跟蹤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加快無線城市建設。⑤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企業信用信息網、市民健康信息管理係統、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等跨部門、跨區域的重點電子政務項目建設。⑥信息化便民工程。加快推動文化資源共享、數字衛生、遠程教育、數字家庭、市民卡等重點便民信息化項目建設。推廣市民卡項目,整合各類便民IC卡資源。⑦城市數字管理工程。⑧數字文化產業工程。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依托骨幹企業,培育有優勢的數字文化產業。⑨電子商務工程。加快樂從鎮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建設,努力營造有利於電子商務平台發展的支撐體係、製度環境和市場環境,盡快形成示範效應,為國家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⑩國際合作拓展工程。充分利用CEPA示範市的政策機遇,加強佛港澳之間的密切聯係,充分發揮政府和中介組織的資源平台優勢,組織國際的交流和招商活動。

  (2)四化融合“佛山模式”引領創新發展。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和實施,把“智慧”具體落實到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佛山模式”已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凸顯活力。一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產業發展方式,即促佛山“製造”變身佛山“智造”。組建了物聯網與無線城市產業聯盟,覆蓋電氣、電子信息等6大行業協會,以終端平台化、中間件標準化、解決方案集成化、行業應用規模化、推廣渠道多樣化“五化”開拓物聯網生態圈發展新路子,打造佛山特色的物聯網應用;建設了陶瓷、不鏽鋼、花卉、家電、家具、汽車、小五金、有色金屬等8個產業集群11個專業鎮的信息化平台,形成了統一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接入平台的佛山信息化專業鎮工程;與高新區“一區六園”開展門戶戰略合作,以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助建禪城創意產業園、南海瀚天工業園;啟動了“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通過“企業信息機”、“企信通”、“企業郵箱”等產品的靈活組合締造企業創新力,順德區被授予全國首個“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製造試點”稱號,大力推進建設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智能產業、智能商務、智能服務6大智能製造體係,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柔性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傳統製造向先進製造轉型;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型;剝離非主營業務,形成新的信息服務業;信息化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現代服務經濟。二是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通過打造智能城市,不斷普及信息化民生應用,不斷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隨著“U——佛山”、“電子政府”、“數字城管”的建設以及各種信息技術在公共事業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佛山市在政府服務、治安、城市管理、環保管理、安全生產等各個領域將變得越來越“智慧”。“U——佛山”打造無線網絡城市群,建設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為“智慧城市”運營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改善城市商務投資環境,全麵推進城市化,充分發揮城鎮化與信息化之間的融合作用,努力實現信息化推動下城市現代化跨越式發展,促進廣佛同城效應,實現網絡一體化;在電子政府方麵,實現政府公共服務在線化,促進全市各級公共信息網絡資源的有效共建和高度共享,建“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同時以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帶動社會信息資源共享;積極創新信息化扶貧開發模式,結合139農夫樂園、手機支付等技術,建立“快樂農莊”虛擬和實體兩大莊園,以綠色低碳為指引,打破封閉性,以信息化結合服務業進行“造血式”扶貧,發動客戶、合作夥伴加入誌願扶貧隊伍,幫助村內經濟實現綠色飛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