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四化同步”的內涵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即“四化”同步發展。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省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抓手。

  (一)新“四化”之間的內在關聯

  1.新型工業化是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新型工業化作為工業化的高級階段,推動了產業由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為主向知識密集為主轉變,創造了信息技術發展的巨大需求,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工業化既能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又能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技術條件和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同時新型工業化所帶來的技術和運作模式的持續進步,推動著農業現代化向縱深發展。

  2.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技術向工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生產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等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同時,信息化對各類信息裝備和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也為新型工業化拓展了發展空間。信息技術在城鎮生產、生活、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既能為城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動城鎮內部實現網絡化和一體化,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和就業結構,提高居民素質,是城鎮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術能夠打通市場、政府、企業、農戶等各個環節,串起生產、銷售、管理、服務全過程,使產業流程更加智能,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3.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載體。新型城鎮化所催生的城鎮的規模擴大和層次提升、技術創新“軟硬”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資源發展體係的完善等為新型工業化創造了需求、提供了載體。城鎮化推動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鎮內部生產、生活等方麵對信息技術和產品產生的巨大需求,為信息化提供了發展空間。城鎮化所帶來的農村人口的持續轉移、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為農業現代化創造了發展條件並形成了倒逼機製,同時城鎮地區對農產品的多品種、高質量的市場需求,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4.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基礎。一方麵,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帶來的非農產業從農業中獨立和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兩大趨勢,不僅能為工業化提供原材料和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還能為城鎮化所需的人口和生產要素的空間聚集提供實現的可能。另一方麵,農業現代化對農機、農藥、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以及農民收入提高所刺激的消費需求,都為工業產品、城鎮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會;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其所必需的新思路、新技術以及新的管理方式、經營模式,都為信息化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足夠的空間。

  (二)新“四化”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

  “四化同步”要求立足三農問題,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經濟體製。中國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大產業結構趨於合理,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城鄉統籌程度不斷加深,信息技術進一步應用於工業、農業和社會發展,進入向“提升質量”轉變的生活需求層次階段,推動四化同步發展具備良好基礎。

  1.“四化”同步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深化。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到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再到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同步”,再到十八大報告的“四化同步”,均契合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反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更是從國家和理論層麵上對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把握。在不同曆史時期把握時代問題,從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現代化,以城鎮化推動城鄉一體化,再到信息化支撐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等方麵,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四化”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中得到體現。

  2.四化同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理論在新時期的應用。“四化同步”建設的提出基於當前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本質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印證了兩者之間辯證的哲學關係。根據不同時期生產力的要求,從曆史上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生產力對於生產關係的改造,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城鄉社會經濟生產關係的一係列變革,再到信息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加快了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這些均誘發了國家(政府)對落後生產力的調整和升級,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與此相伴隨的經濟、社會組織形式及其屬性的變化,產生了新型的社會生產關係,為先進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均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相互調整的過程,中國正在並將長期見證這個過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