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風味食品

  尤溪的風味食品主要以米類和麵粉為原料。常用的米類有秈米(俗稱“飯米”)、粳米和糯米三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偶有人種小麥,現在基本沒人種了,所用麵粉靠外來供應。秈米主要用於製作米漿類食品,如粉幹、粉條、鍋邊糊、成粿、九重粿、米凍、菜頭粿等,製作這類小吃,都要先把秈米用水浸泡後磨漿烹製。粳米主要用於製作粿類食品,如白粿、艾粿、粿餃等,製作時都要先把粳米浸泡後蒸熟,舂成粿坯(現在也用機器絞),然後再製成各種成品。糯米主要用於製作“時”類小吃和各色糖糕(也叫年糕)等。麵粉主要用於製作麵類小吃。

  粉幹:尤溪粉幹始於明代中葉,以新橋粉幹(俗稱“四九都米粉”)、中仙粉幹為佳。近年來,團結安洲嶺的粉幹質量尚佳。粉幹是用秈米製成的。秈米浸透12小時磨漿後漉去水分,壓幹粉碎,加入10%的米飯和勻,再製成粗條米糅,放入蒸籠蒸熟後揉成粿團,而後通過壓條機將粿團直接壓成細長條,下到鍋內沸水燙煮去漿後撈出,盤在竹編的篳上,使之成為通透的片狀,曬幹即可,也有不經燙煮去漿直接曬成粉幹的。由於製作工藝的不同,製成的粉幹耐煮性差別很大,口感也就不同。早先粉幹交易可以兩斤幹穀換一斤粉幹。過去,粉幹是尤溪人年節和待客的主要食品,可炒、可煮,若待客,炒成的粉幹裝碗後,尤溪人喜歡在碗麵上撒上些醋薑絲。管前的泥鰍、紅糟、辣椒煮粉幹,風味獨特,其做法是,先備好泥鰍(必須是水田裏捉來的活泥鰍),將泥鰍養在清水裏讓它吐盡泥味,煮之前還要給泥鰍喂少許食鹽、酒糟、味精、茶油,使這些調味品的味道進入泥鰍體內;煮時先用冷水煮泥鰍,加入草藥泥鰍蔥(即石菖蒲,有香味)文火燒鍋,這樣煮出的泥鰍又軟又滑,口感極好,然後在泥鰍湯中加入已經燙過的新橋粉幹,再放進紅糟、生薑、食鹽、味精、紅酒、胡椒粉、蔥花等調味料,煮開後裝碗即可。如此精心烹製的泥鰍粉幹,鮮、嫩、軟、滑、香,極負盛名。

  鍋邊糊:鍋邊糊是用秈米磨漿製成的。製作時必須先備湯料,湯料用豬骨、幹貝、蟶幹、蝦仁煮成,湯成後撈出豬骨,幹貝、蟶幹、蝦仁瀝幹備用;旺火燒鍋,鍋內放適量水,開鍋熱後,在鍋邊刷一圈食油,再勻淋上一圈薄米漿,加蓋,待米漿熟成片後自行卷起滑入鍋內水中,掀蓋,往鍋內添碗清水,再如上操作數次待鍋內量足時,將備用的湯倒入,加入適量的幹貝、蝦仁、蟶幹、紫菜、熟肉絲、白醬油,煮沸後舀出盛裝,再撒上蔥花、胡椒粉、香油即可食用。製作鍋邊糊,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城關人毛聿全(當地人稱其為“五弟公”)製作的最負盛名。

  九重粿:九重粿,亦稱九層粿。其做法是將秈米用清水浸泡一夜後磨成稀漿,加入食用堿、食鹽等攪拌,然後將米漿分九次入籠逐層蒸熟;晾冷後切成方塊或菱形塊,食時可蘸用醬油、老酒、味精、辣椒、蔥頭油等調製的佐料,且可逐層揭開食,饒有趣味。

  菜頭粿:菜頭粿(寓意好彩頭)是尤溪農家春節時必自做的食品之一。現在,城裏每天都有小吃攤、店賣煎炸菜頭粿的。做法是將晚米(即二季秈米)浸泡加水磨成濃漿,加入已調味燜熟的白蘿卜絲(俗稱菜頭絲)和蝦米、精鹽、味精等攪拌均勻;然後倒入蒸籠(必須墊以炊布)或金屬四方粿盤,隔水旺火蒸熟。晾後切塊即可食,也可再經鍋煎或油炸後食,煎炸後的菜頭粿外皮酥香、口味鮮美。如用芋頭絲取代白蘿卜絲,則可製成芋頭粿。

  粿餃:尤溪的粿餃以梅仙的為佳。粿餃也稱粿夾,它是將熟白粿團攤開做皮,包上用水發筍幹和豬肉、蝦幹、蔥頭等炒成的餡,捏合成半月形餃子狀蒸熱後再在外表抹上用醬油、味精、老酒、蔥頭油拌和而成的調料即成。這種食品多肩挑沿街叫賣,獨成一種風味。

  燙麵:麵條早先是手工製作,麵粉加堿水和好,揉成麵團,然後在麵板上反複折疊碾壓、攤薄,若加工白麵則碾得更薄,約一毫米。然後在麵上撲上幹番薯粉,折疊成長條狀,再用麵刀將其切成細條狀,展開即成白麵或切麵。切麵由於條形粗如筷子,外地人戲稱之“筷子麵”或“大條麵”。生切麵必須先在大鍋沸水燙煮一次,待麵浮起,不論熟否,即撈出用冷水衝涼、瀝去水分,分成若幹團,靜置三小時以上待用。白麵一般燙著吃,即將白麵投入沸水中,燙煮幾分鍾;另在碗裏盛上高湯(一般用豬骨頭熬煮成的湯料),將鍋中燙熟的白麵撈出,盛入湯料中,加入蔥、油、醬、醋、味精即可食用。若再佐以一盤豬骨頭肉蘸蒜頭醋食,那就更美了。因為從熬過湯的豬骨頭上剔下的肉,肥少瘦多,無油膩感。切麵一般是熱拌吃,當然也可煮、炒著吃。若拌著吃,先要備好調味料,即蒜頭醋、鹽、醬、蔥頭油(事先用蔥頭和豬油在熱鍋中熬成),再將半成品的切麵在沸水中燙熟撈出裝碗,加入調料拌勻即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除小吃店外,居家不常吃麵,隻待麥收後的端午節,尤溪人才吃麵賞新。有的用雞蛋打勻後和麵加工成的麵條,稱為雞蛋麵,但不常吃。

  煮麵:煮麵有多種煮法。其中韭菜黃鱔麵和薺菜麵最具特色風味。韭菜黃鱔麵是將鱔魚絲、半成品切麵和豬骨頭湯調料後一同煮熟,用澱粉勾薄芡後再投入事先炒好的韭菜、筍絲、肉絲等拌勻即成,其特點是鱔魚鮮嫩、麵條柔滑、韭菜香濃。薺菜麵是將白麵幹和薺菜同煮而成的,做時先將鍋燒熱,下入食油和薑末爆香,再下入洗淨的薺菜(不切段)炒片刻,衝入大量肉湯煮開,再用鍋鏟將薺菜改小,投入白麵幹,調入鹽、味精煮熟,出鍋時再加入少許胡椒粉、老酒即成;如果不用薺菜而改用紅莧菜,即可煮成莧菜麵。這兩種麵食頗具農家風味。

  九腸:九腸也稱“久長”,是一種類似抻麵的尤溪傳統小吃。之所以稱“久長”,乃寓意好事又久又長。九腸可現拉現煮,亦可先拉好氽熟成半成品的九腸麵晾涼待用。食時可熱拌如同拌切麵(條形較切麵粗),也可熱炒或湯煮。九腸麵有韌性、有嚼勁、有獨特的麵香味。

  油卷:油卷皮薄餡美,酥香可口、油而不膩,食時佐以老酒最宜。每到傍晚,縣城的街角巷口都可看到手藝人在支起的一口大鍋裏煎烤著油卷,蔥香、醬香、花椒香四外彌漫,誘人食欲。其做法是以麵粉、豬肉、幹豆腐、豆醬和蔥為原料,先將麵粉加入少許精鹽用清水和成麵團備用。五花豬肉去皮切丁,加醬油、豆醬、鹽、味精、花椒調勻醃漬,幹豆腐切成小方丁,蔥切成蔥花晾軟,再將麵團擀成長方薄片,均勻地鋪上醃製好的肉餡、豆腐丁、蔥花,再卷捏成長條,切成十厘米長的段,即成半成品,鍋置旺火上,倒入一碗水,鋪上竹篦,鍋的四周刷上豬油,將半成品逐個豎排在鍋邊,再勻灑上清水,加蓋,中小火煎燒至熟即可取出食用。

  炸老鼠:炸老鼠是一種油炸麵食,並非真鼠。做時將麵粉加鹽和味精調成糊狀攤在一塊鐵片上,包入已炒熟並調好味道的豬五花肉末、蘿卜絲、韭菜等餡料,用另一鐵片將麵糊、餡料包裹成兩頭小、中間大呈紡錘形的半成品,推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熟透時撈出即成。

  春卷:春卷是尤溪人喜歡的風味食品。先將麵粉加入少許精鹽調成稀麵泥,將平底鍋燒熱,用手將麵泥不停地翻動,往鍋裏一沾、一貼、一攤,即提起麵泥。這時鍋裏的麵已烤熟,用另一手將其揭起即成春卷皮,逐張逐張地摞起。將春卷皮買回家後,即用綠豆芽、薑絲、肉絲、蔥段加調味料,炒熟起鍋。吃時,將春卷皮平攤在桌麵上,再放上炒熟的餡料,將春卷卷成條狀,即可食用。也可將卷好的春卷在油鍋裏炸一下,即成炸春卷。

  卜鴨:卜鴨是尤溪風味的熟食品。製作時,先用少許精鹽放入淨鴨腹腔內入白水鍋煮熟盛起,趁熱在鴨身上勻抹精鹽調味;在鍋內撒進一層約二兩左右的生米和少許茶葉,鍋內放一支架,再將煮熟的整鴨架在支架上,蓋上鍋蓋;加一陣旺火,一見冒白煙,聞到焦味時,立即退火;讓鍋內保持煙熏片刻後,一見冒黃煙立即揭蓋出鍋,再將煮鴨時的鴨湯調上鹽等佐料灌在鴨肚裏,讓其入味後倒去鴨湯,此時,鴨肉表皮呈金黃色,肉香飄逸。切塊裝盤,即可食用。此法也適用於卜兔。

  板鴨:尤溪板鴨比較有特色的是農家臘鴨、文峰板鴨和水東板鴨。板鴨的原料都是選用兩三斤重的半番鴨,製作時先將鴨子殺淨晾幹後,切去鴨爪、翅尖,從鴨腹處剖開,用醬油、精鹽、味精、五香辣椒粉等醃製入味,再用竹片將鴨身撐展開呈平麵狀,再做進一步加工,由於加工的方法不同,有臘鴨、板鴨之分。臘鴨,即將平展開的鴨身,懸掛在柴火灶灶門口的上方,用煙及灶口餘熱熏烤而成,其特點是肉色紅潤、肉質耐嚼。板鴨,則是將平展開的鴨身在炭火上烘烤,邊烘烤邊往鴨身上刷料汁,烤至鴨身麵上呈醬紅色,熟透即成,其料汁就是用上述醃製時用的那些調料拌入香油而成的。其特點是熏香濃鬱,肉質鮮嫩,味辣不膩,水東板鴨就是這樣做成的。文峰板鴨製作時將上述調料拌以薈油醃製,再將平展開的鴨身在米糠、茶籽殼、木炭混合燃燒的火上燜烤,熟透後取出風曬幹即成,其特點是色澤金黃、肉呈瑪瑙色、味道香濃、越嚼越有味。

  卜糟兔肉:卜糟兔肉是尤溪西濱一帶農家待客的一道特色菜。做法是將整隻淨兔肉去頭、去爪後切成四塊,放入鍋中加精鹽、味精、料酒、生薑片、蔥白煮熟後撈起;鍋中撒上大米和茶葉,倒入豬油,鍋內擱一支架,將熟兔塊置於架上,蓋上鍋蓋,在鍋底中間燒火,這時鍋內的大米和茶葉緩燒成煙,熏透兔塊後取出;鍋中下豬油、薑片、紅糟煸炒出香味,衝入煮兔的湯,加入醬油、味精、白糖、料酒、蔥白、辣椒粉燒沸,再投入兔肉燜燒;待鍋內湯汁較稠時,淋上麻油,取出兔塊,切成小塊裝盤即可食用。此菜呈糟紅色,兔肉軟嫩,香味濃鬱,富有山區風味。

  此外,尤溪的風味食品還有中仙的珍珠粉、苦蕨幹、米櫧凍、苦櫧凍以及夏令的萱草凍等。

  §§第九篇 工藝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