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日常飲食

  飲食在人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溪人日常路遇熟人時,就以一句“吃了沒”相互致意。老輩人常把就業謀生稱作“賺食”“討食”,而且把“食”看作堪與氣節相提並論的大事,甘願餓死,也不去做這件事(指有失氣節的事)。

  尤溪是水稻產區,盛產稻米,高寒地區一年一熟,洋麵地區一年兩熟,因此,尤溪人的主食以大米為主。農曆六月收割的早秈稻加工而成的大米稱早米,十月收割的晚秈稻加工而成的大米稱晚米,單季秈稻(中稻)加工而成的米亦稱蜀季米,此外,還有粳稻加工的粳米(俗稱大禾米、粿米)、糯稻加工的糯米(俗稱酒米)。煮米飯用秈米,打白粿用粳米,釀酒用糯米。

  尤溪人煮米飯,一般是水燒開後,把淘淨的米下到鍋裏,煮沸幾分鍾(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喜吃硬飯的時間短些,喜吃較軟飯的,時間略長些)後,用笊籬將大米漉起,盛在木製的炊楻(飯甑)裏,隔水蒸熟即成米飯。一般的家庭是將一日三餐的飯早上一次性蒸熟,中餐及晚餐加熱一下便可。農家為了節儉,男勞力或當日有幹重活的輔助勞力,一日三餐皆吃幹飯,婦女及老幼早餐則吃稀飯(糜)。煮糜的方法是漉米飯時不將鍋中的米飯撈淨,留下一些和適量的米湯熬成糜,多餘的米湯舀起,或留作湯用,或作豬食料。粳米、糯米隻作粿,很少用作米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隨著糧食的定量供應和集體食堂的興起,如上述隔水炊熟的米飯在城鄉居民家庭和單位食堂裏已很少再做了。代之以燜飯(大米直接在鍋裏加入適量的水燜成)和燉飯(大米放在飯缽或飯盒裏加水再隔水蒸成)。如今,用電飯煲、高壓鍋煮飯日益普及。

  此外,尤溪人還有個習慣,由於上山下田勞作,離家太遠,中午回家吃飯往返太費時間,早晨離家時就將中飯帶去,俗稱“帶晝(幹糧)”。這種幹糧有時也做成飯團,即將蒸熟的米飯加點鹽,揉捏成團狀。

  尤溪人除食用米飯外,還吃雜糧。雜糧主要有番薯(甘薯)、大麥、小麥、高粱、小米(犬尾粟)、粟籽、佘禾(山禾)、玉米、苦麥、蕎麥等。番薯除直接蒸熟吃外,還常加工成薯幹或薯絲、薯片、薯粉。番薯幹由番薯蒸熟後切成條曬幹而成,隨時可食;番薯絲、番薯片是將生番薯洗淨後刨成絲或切成片曬幹而成,食用時往往摻入大米熬成番薯粥或煮成番薯飯;薯粉是由生番薯洗淨粉碎搗成漿裝入布袋,將清水衝入布袋,反複衝洗,所得漿水經沉澱去水而得的澱粉(即番薯粉),這種澱粉曬幹後即可備用,或加工成粉絲(俗稱番薯幹),或衝入沸水製成羹,或用作烹調勾芡佐料。大麥、小麥加工成麵粉後,可製成線麵、麵條(俗稱白麵、切麵)。高粱、粟籽一般不直接食用,而是加工成粉後,做成粿或糊食用。現在,麥子、高粱、粟籽、苦麥、蕎麥、佘禾等,已很少有人種植了,食用的麵粉多從外地調入,番薯等雜糧僅作調節口味或保健食品食用。

  主食之外的副食,尤溪人一般稱為“配菜(下飯菜)”。副食是極其豐富的,有新鮮的時令蔬菜,有農家自己加工的醃漬菜、豆製品,有禽畜肉、蛋和各種水產品,還有野生的筍、菇、蕨等。在反季節蔬菜問世之前,尤溪的各種時令蔬菜有:夏天的甍菜(空心菜)、莧菜(有白、紫二種)、小白菜、茄子等,冬天的芥菜、芥藍菜(甘藍)、包菜(卷心菜)、大白菜、花菜、菠菠菜(菠菜)、蘿卜等,還有夏天的金匏(南瓜)、白匏(有長形、圓形、葫蘆形三種)、絲瓜(有棱的八角瓜和無棱的綿瓜)、苦瓜、冬瓜、黃瓜、醬瓜、甜瓜和各種菜豆(四季豆、豆莢、豌豆、豇豆、刀豆等)。民間常在房前屋後、牆邊壁角栽種金匏、白匏、冬瓜、絲瓜。由於這些匏、瓜都是蔓生的,人們常用竹、木搭成瓜棚匏架,讓其自然攀爬蔓延。此外,山裏林間還有許多野生的食用菌,如紅菇、香菇、草菇、木耳、冬菇等。其中筍的種類極多,有貓兒筍、綿筍、黃筍、甜筍、苦筍、石筍、篙筍等。另有一種綠筍,是夏令極佳的食品,其中個短頭大、形似馬蹄的馬蹄綠筍,品味最佳。這些野生的食用蕈、菇、木耳、筍都是純正的綠色食品,而且還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芋蕷(有紅芽芋、白芽芋、竹芋、九頭芋、檳榔芋、紅芋等)、薯子(有小薯、大薯之分,小薯又稱淮山)、馬鈴薯、魔芋等也是常見的食品。

  尤溪民間有加工醃漬菜的傳統。所謂醃漬菜,也稱作鹹菜,可佐餐,也可作烹調菜肴的輔料。常見的醃漬菜有:芥菜或蘿卜葉醃製成的菜鹹、糟菜,蘿卜醃製的蘿卜幹、蘿卜絲,筍醃製的鹵筍鹹,薑用糖醋漬成的醋薑等。其中,糟菜、醋薑的醃製頗有尤溪特色。糟菜的做法是芥菜、蘿卜葉曬成七八成幹時,用拌有鹽的黃酒糟抹擦在菜幹上,把它揉軟,再團成團,裝入甕中塞緊,甕口用黃泥封死,而後整甕擱置在陰處,醃製一個月後即可食用,糟菜的口味因酒糟的不同和醃製習慣的不同而異,有的酸些,有的香些。醋薑的做法有二:一是將鮮嫩薑搗碎,加少許鹽揉之,將滲出的水分泮去後,浸入調配好的糖醋液,即可取用;一是將嫩薑用鹽揉軟後再壓榨去水分,而後將鹽漬過的薑曬去表麵的水分,再裝入備好的鐔、罐等容器內,再加入調製好的糖醋(須沒過薑麵),而後將口封好,醃漬一段時間後即可食用。菜鹹的做法是,將鮮嫩的芥菜曬一天,減少水分,而後切成條段狀,下鍋加油鹽等,有的還喜歡加些桔子皮燜煮個把小時,待水分自然收幹後,攤在鍋內,用餘炭火焙烤至火熄後取出。食用時,再加蔥、油等調料,炒或蒸均可。

  尤溪人擅養家禽、家畜。肉用的雞、鴨、兔、豬肉、牛肉、羊肉是常見的肉食品。白斬雞、臘鴨、板鴨、卜兔(熏烤成的兔肉)是尤溪民間常見的風味食品。尤溪是山區,離海遠,過去很難吃到海產品,即使有也是福州販人的鹹魚醃魚。但淡水魚卻很豐富,有溪河放養的,也有池塘飼養的,常見的有草魚、鰱魚、鯉魚、鱅魚、鯽魚、鱖魚、鱸魚、石斑魚、鮮(鱔)魚、泥鰍等,此外,還有龜、鱉、蟹、蝦、螺、蚌、蜆、蛙(俗稱水雞、石蟲東)等。現在,隨著交通的日益便捷,鮮海產品已越來越豐富了。

  尤溪人常用的地產調味品有蔥、蒜、韭、薤(蓖頭)、薑、芹菜、辣椒、醬油、紅糟、米酒、蒜茸醋(俗稱蒜頭醋)、紅糖、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豬油等,其中,蓖頭和蒜頭醋是尤溪人最喜歡吃的。蓖頭的吃法是,將薤葉的青綠部分除去不用,留下墓頭鱗莖和嫩葉,在沸水中焯熟撈出,拌上少許食鹽,再將蓖頭逐個盤成團,盤時每個蓖頭搭配上一兩根醋薑絲,裝盤即可食用。尤溪人設宴時,桌麵上常有這色冷盤。蒜頭醋的調配,是將蒜泥和醋、鹽拌和浸漬成的。尤溪人食用雞、鴨、魚、肉時,最喜歡用它來蘸著吃,味道獨特,吃麵食時,也喜歡用它來調味。

  菽在尤溪有很多種,常見的有黃豆、黑豆、白豆、綠豆、奏豆、豇豆、蠶豆等。黃豆、白豆、黑豆可製豉、醬、豆腐、豆幹、醬油;綠豆可製成粉絲,也可發豆芽;赤豆、豇頭可加工成豆泥做餅餡。用黃豆製成的食品還有豆漿、豆花(也稱豆腐腦)、豆窩皮(腐竹)、豆腐乳等。

  尤溪人吃飯時十分講究禮節。首先按輩分、年齡、長幼依次圍坐,長者坐首席,晚輩舉筷前要先招呼尊長。一家圍坐而吃,用餐時兩肘不能橫向左右伸張,夾菜時隻夾麵前的,咀嚼不宜有聲,也不多說話。碗裏的飯要吃幹淨,不能剩下飯粒。吃完飯後,把碗筷輕輕放在麵前,且稍往裏送,而後對桌上的其他人說“大家慢慢吃”,才可離席。吃飯時,禁止打罵孩子,俗謂“有殺罪,沒餓罪”。平時吃飯,忌把筷子插在飯中央,因為喪俗祭奠死人時才在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

  尤溪人尚飲茶,且以本地自炒自製的綠茶為主。尤溪本地茶以產於湯川鄉赤墓村的普濟岩茶(又稱苦竹茶)、中仙鄉華口村的水仙茶、阪麵鄉漈頭村涪頭山的仙茶、中仙鄉西華村的明山聖王茶,以及台溪鄉東山村的東岩雲霧茶、阪麵鄉的蓬萊銀螺和蓬萊銀曲茶最為出名。農家待客喜用冰糖茶,即在茶裏加一塊冰糖。夏令,農家常用淡竹葉、魚腥草(俗名竹茶)、香茹(俗名黃蘆)衝沸水泡成涼茶飲,可去暑、防暑。不慎傷風感冒(俗稱“赤水”)了,則衝一杯生薑紅糖茶,即可出汗而痊愈。

  尤溪人平時還十分注意食療保健,常以雞、鴨、兔、豬、羊肉配合當歸、黃芪、人參、生地、紅棗、生薑、黑豆、紅菇等中藥,或燉或囊或煲或煨,達到祛病健身的功效。尤溪人還有食草根湯以補體健身的習俗,可用的草根有烏根(山白芷)、撲粒鹽根(鹽膚木)、臭籽根(山蒼子)、山炙芪根(細紋勾兒茶)、烏雞杜梨根(地稔)、高雞杜梨(野牡丹)、牛那奶根(粗葉榕)、土杜仲根(疏花衛茅)等,食用時將這些草根熬成的湯與豬、鴨、雞、兔等動物肉品一起燉煮,煮熟後喝湯吃肉。現在尤溪洋中已將草根湯作為商品生產,取名“元生湯”,其主要成分有茵陳蒿、毛天仙果、花眉跳架、七裏香、老公挑鹽、薑母子(山雞椒)、青筋藤(鐵牛入石)等,能補肝腎、強筋骨、滋腎潤肺、平肝明目。在保健上還發現了不少土方草藥,就地取材療治一些疾病,如風寒感冒,采些紫蘇葉,挖點山柴胡、山蒼子根,煎汁加紅糖,吃下就好;肚子痛則用菖蒲頭(根莖)加鹽燉服,可去氣;風熱感冒,用蒲蠅習(雞眼草)幹品煎水服,可清熱;中暑或痢病,用蕨料,或楓樹葉搗爛,加蜂蜜衝開水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