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附錄:乾隆《吉安府誌》卷二《風土》

  “吉安府乃六一公之鄉裏,家有詩書,以數萬戶之井廛,人多儒雅。(宋楊炎正、州學文)此州之君子,皆顏魯公之流風遺俗也。魯公事君,有犯無隱,慍於群小之死不回。此州之君立朝不如此乎?魯公遠謫,所至安之,流落複歸,終不懲艾。此州之君子去國不如此乎?魯公八十元老,殞於賊手,高風勁節,誰其儷之?乃有誓為趙鬼者,天子聞而衰之,直以魯公為比。此州俗化,受魯公之賜多。(歐陽守道《顏魯公祠記》)俗尚儒學,敬老尊賢,豪傑之士喜賓客,重然諾,輕貨財。(明解縉《陳君墓誌》)吉士之以氣節行義,後先炳耀,謂非聞公之風而興不可也。(明王文成《文文山祠記》)土瘠民稠,所資身多業鄰郡。其俗尚氣,君子重名,小人務訟,兼之軍民雜襲,豪猾猋騰,吏治鮮效,廬陵、泰和最稱難理。永寧、龍泉稍稍易與雲。(羅文公《輿圖誌》)南接贛江,北竟淦水,環地幾二千裏。據江上流,人龐淳,多壽考,家有詩書,塾序相望,為忠義文獻之邦。(鄧元錫《方域誌》以上通誌)吉屬九,因其作邑而定,民風亦大略耳。由今以追昔時,無少變乎?曰:變爾,未離乎其習也。紀之者何?曰:使為民上者本乎人情,而利導之豪傑之士。因是而自革其固陋,以雲救也。(府誌小敘)

  秦漢而上,距吳楚國都遐遠,人手不持戈刃,惟勤耕穡樵漁,樂其父母妻子,冠帶衣履,未逮中都。山川醇靈之氣,含而未泄。自唐顏真卿從事吉州,鏗訇大節,誦慕無窮。至歐陽修一代大儒,開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相繼起者,必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敢諫為忠。家誦詩書,人懷慷慨。故家世胄,族有譜,家有祠,歲時祭祀必以禮。長幼之節,疏不間親,貴必下賤,蒼頭臧獲,長子孫數十世,名義相續屬不絕。家範肅於刑律,鄉評嚴於斧鉞,正嘉之際,新建伯王守仁倡明理學,一時遊其門者數十餘人,王氏之學獨傳於吉安,至今稱盛。又雲:言忠義自顏真卿,而楊邦乂、文天祥抗金元之節;言理學自王守仁,而劉守益、羅洪先衍性命之傳;言文章自歐陽修,言相業自周必大,而楊萬裏、楊士奇,解縉、彭時諸縉紳,代有興起,蒸釀成風。五尺童子稍知書,慨然有誌名世。居官者一壞其坊,即閭裏不齒。(吉安舊誌)吉安先輩自公卿而下,休老於田,布袍土室,翛然寒士。往還姻友,三數裏輒躡履曳屨,扶筇杖緩步自行,有所顧存,具山肴數品薦村醪,盡談竟日。後生小子無疏戚,儼然師保莊臨之。庶民家累千金,大布革履,瀚敝不更製,今文飾有餘,質厚不足,羨慕美麗之習,而恥其故常。平居緩急,不知恤助,洞山俗變。論曰:飲食或窮乎豐侈,而祭祀顧安於簡略,宴享輒及於昵狎,而孝養靡致乎鮮腆。逋叛之童,欺孤弱,趨豪勢,法吏剖之不為衰止,而婚聘至較金多寡。娶則計妝厚薄,以婚姻為市道,至男女婚媾失期,甚則生女多溺之。若夫角門閥,則大小為讎,信鬼巫則民義為輕。爾我之跡勝,而恩厚之情衰。陽明記《文丞相祠》曰:忠義變而為氣節,氣節變而為客氣。客氣之於忠義,何啻霄壤?始固發自天性,後稍決裂也。而齗齗之士,守一先生之說,至不通於四方之誼,亦或不免焉。(同上節錄)

  廬陵縣,舊稱節義之鄉。其人秀而文,磊落偉達,有周平園,文山之遺風焉。然城市人物繁夥,俗尚汩於誇靡。此其一變也。(通誌、府誌同)邑之先世孝父母,正婚姻,力稼穡,重犯法,上下整齊。雖極貧苦者,皆知教子孫讀書。其後漸澆,父母死,感於堪輿家言,數十年不就窆。婚嫁不行親迎禮,主仆分最嚴。後黠佃逋其主之租,結黨為叛,如疇昔甲、申乙酉之變者。今雖稍還舊俗,士大夫之家不無履霜之慮焉。(廬陵誌)

  蓮花廳,地處僻壤,其風土與安福、永新相似,人多恃險而長奸,法因遼遠而難及,以致養成獷悍之性。聚處不良抗糧拒捕之風,牢不可破。自設廳治,年及必世士各潤澤詩書,民亦薰而良善,山川文物,不後於他邑。(蓮花廳誌)

  泰和縣,士人綽有風致,好書畫,細民多技藝,物產頗饒於他邑。譚經之士,知愛名檢;荷鋤之夫,不忌貴遊。山穀編氓奉公,趨義赴之如流水。(通誌、府誌同)俗喜詩書而尊儒雅,不獨世業之家延師教子,雖閭閻之陋,山穀之窮,序塾相望,弦誦聲相聞。(淳熙誌)男女重於敦本忠義,本乎性成,不為勢屈利誘。尤謹婚姻,而重氏族。疾病多事禱禳,築葬偏信風水。(宏治誌)邑素稱文獻之邦,其君子守禮而畏法,其小民務農而力穡,或轉貨於市井,取什一之利以養父母育妻孥,而有自得之樂。是以賢者果於為善,其餘亦安於所業,難與為惡。(明王直《送鄭知縣之泰和序》,泰和誌節錄)

  吉水縣,百裏之疆,多業儒。吾鄉遠近之間,多世族。儒業多,故宦達之士隆;世族多,故詩書之習盛。(周敘《石壁集》)吉水之俗,其君子率重詩書而敦禮節,其細民多務耕稼而事末作。(周敘記。以上通誌)地土脊薄削隘,物力無所出,計畝食口,僅可得什三焉。民多取四方之資以為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後絀恥辱。士大夫類起寒士,居閭閻者敦樸儉,為士者茹苦淡,居官者持嚴謹。宏正以前,仕宦至尊顯,亦居無連棟,田不半井,及返初服,至不能自存。(吉安舊誌)文江於道學,其天性也。坊以內,周環僅數裏,東有登東,西有複初,南有文明,北有仰山,而闇修實踐。括三才之廣崇,溯道德之淵深。則仁文獨會其宗,講席宏開,聞者莫不灑發矜奮。閭巷布衣,良多砥礪者,非天性與?(吉水誌)

  永豐縣,為廬陵之支邑。細民力穡而純,士大夫美秀而文。西北諸鄉,士多奇雋,敦禮義。東南接壤贛地,山險水激,人性輕悍而健訟。(董良史書記)民善蓄藏,好剛自負,易以義動,難以威劫。大率民俗內外,嚴整樸儉,甚類文江,健猾少異。(邵銳記,通誌、府誌同)田壤肥磽相半,禾稼早晚兩收。工則尚質,商不憚遠。女務織紝,機杼不空。(永豐誌)

  安福縣,地介吳楚,民俗不齊。大率樸儉勤穡,士豪邁自負。(通誌、府誌同)戶口繁庶,土地饒裕。邇年物力尤漸耗減,亦俗漸侈靡。惟嚴毅正直之氣,薰而成習。雖負販賤夫句讀,豎子居然自謂大家,而恥非義。且良知之學,安福獨精詣流風,所暨莫不根柢行義。士不譚道,即恥笑以為匪類。惟南北鄰永新地,民獨尚氣健訟,信乎回心,向道難哉。(安福誌)

  龍泉縣,民俗椎魯,勤穡務農,植穀不事遠遊,士亦嗜學問。然聲教文物,與中郡士大夫絕少交遊。而深山茂林之民,獷悍難馴,殆壤地蹐駁不純,有以致之,或亦有待而開也。(通誌、府誌同)壤沃而利厚,樂業而好鬥。賦稅及時,無煩笞撻。(明郭子章《豫章記》)邑為吉安上遊,山川清拔,天聖以後,高科鼎出,有位至侍從,以忠直自奮尚論文獻者,歸焉。惟郴實接壤,桴鼓數震。(龍泉誌)

  萬安縣,士文雅俊逸,篤誦經史,沿江小民以漁舟為家,至長子孫,其中富者操大航,通貨上都。或客籍贛土,田連阡陌,俗尚饋遺貿遷。(通誌、府誌同)縣舊吳楚之交,人多龐古,率皆壽考。衣冠所萃,藝文儒術,風軌不凡。王文成公講學虔南,鄒文莊大其傳雲洲從事者三十餘人,彬彬乎理學之盛。然民俗尚氣,健訟喜鬥,近複鄉飲之舉,漸次慕義。(萬安縣誌節錄)

  永新縣,僻在江南道,與荊楚為鄰。其地有崇山疊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義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鬥。其俗信鬼巫,雞卜以祈年。(李遠《送賀著作序》,以上通誌)士尚氣節,民力耕織,可激以義。然興刁縱奸,獄訟繁而盜未衰息,大有感於尹宗伯台所傷歎者。(吉安舊誌)婚尚姓氏門閥,士大夫聘簡素,奩不以厚,庶民論財,用金銀代幣。奩必責厚親迎禮舊無行者,第彩輿迎新婦。男女家密親相送迎,中道會飲而別喪禮。士大夫遵朱子家禮,停柩中堂,朝夕哭奠。至四十九日後,子孫仍臥殯次。然溺信風水,葬日不循古法。(永新誌)

  禮永寧,縣民俗質樸,稍尚詩書。雖去郡遼遠,衣冠文物之士,猶可律以大方。(吉安舊誌)古稱吉州之區,士矜氣節,雖滄田遞變,遺風猶有存焉。故其吉凶禮數,古意饒多。歲時伏臘,淫侈絕少。素無逋負催科,不煩民,恥險健,囚鮮重獄。但邑境喪事崇巫,猶襲吳楚之舊。(永寧誌)

  主要參考書目: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2.盧崧清,《吉安府誌》,清乾隆41年(1776)。

  3.曾安止,《禾譜》,泰和曾氏族譜中有該書部分內容。

  4.蘇遇龍,《龍泉縣誌》,清同治2年(1863)。

  5.吉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吉安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版。

  6.安福縣誌編纂委員會,《安福縣誌》,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1月版。

  7.泰和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泰和縣誌》,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遂川縣誌編纂委員會,《遂川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9.永豐縣誌編纂委員會,《永豐縣誌》,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10.寧岡縣誌編纂委員會,《寧岡縣誌》,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版。

  11.吉水縣誌編纂委員會,《吉水縣誌》,新華出版社,1989年版。

  12.新幹縣誌編纂委員會,《新幹縣誌》,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0年1月版。

  13.峽江縣史誌辦,《峽江縣誌》,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版。

  14.東固鎮誌編纂委員會,《東固鎮誌》,1995年1月。

  15.吉安縣梅塘鄉人民政府,《梅塘鄉誌》,2011年9月。

  16.劉宗彬,《廬陵時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7.劉仁遠,《廬陵文化博覽》,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8.羅萌瑞,《廬陵民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9.李玉英,《廬陵風韻》,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