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燈彩

  江西境內流傳說:“贛南的采茶九江的歌,吉安的燈彩撫州的儺”,吉安燈彩,久負盛名,是廣泛流行的群眾自娛性的表演形式。它是每年元宵節的傳統活動節目,也是民間“鬧元宵”的主要娛樂活動。燈舞的群眾性、娛樂性,使這一民俗活動經久不衰,至今仍以其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熠熠閃光。《萬安縣誌》(方興誌)風俗卷中記載:自唐宋以來,萬安就有元宵玩燈的風俗,“元宵夜間,群執歌舞,曼聲唱之”,“十五日夜,扮燈者,極熱鬧。”《廬陵縣誌風俗》(乾隆刻本)也記載:“元宵向有燈節名,然古人每記鼇山諸燈彩,不見於邑。惟龍燈盛行,尤首為最麗,尾次之,厥身長短不等。短者舞以七九人,長者舞以數十人,之時夭矯如生。有能者獻珠於前,迎合之巧,珠幾為龍吞。佐以獅燈、魚燈,觀益類焉。而未也,更擇童男女之美者,扮鳳儀亭、雷峰塔、弄玉跨鳳、麻姑晉爵、天女散發諸故事……惟扮漁翁蚌精者,自行別有。武士數十,踏六七尺木腳隨於後,儀仗之盛,綿亙裏餘,所過商戶,燃爆竹迎之,隆隆之聲,不絕於耳。”

  吉安燈彩遍布全市城鎮鄉村,尤以吉水、萬安、遂川、泰和、青原、吉安等縣區為甚。在淵源流長的贛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項目。燈彩的來源與民間祭祀有著必然的聯係,它是民間祭祀中娛神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古代祭祀,稍為有點規模,必須有音樂、舞蹈,舞者要根據祭祀對象而裝扮成角色,或動物、或鬼神,手中舞動著帶有象征意義的器物,伴隨著音樂節奏,民間舞蹈就這樣形成了。

  吉安燈彩中的任何一種龍燈,都是在民間祭祀過程中形成的,是祭祀活動的產物。隨著時代文明的推進,祭祀的痕跡越來越淡化,而這種娛樂形式卻得以保留和傳承。這一點,從各地舞龍祭祖、入戶恭賀的行為可以看出。各種舞龍,至今仍伴隨音樂節奏,說明它是民間舞蹈遺存的反映。吉安境內的玩燈,至今仍保留祈禱內容,即正月出燈之日,彩隊要到近水處請水,祭黃龍王,上祠堂開光,焚香燃燭,祭祀禪宗神明,祈禱風調雨順,人畜安康。在祠堂中繞柱而舞,出祠堂,入戶恭賀,進商鋪恭祝,主人接龍,送上紅包。年前得了男丁之家,抱幼嬰在龍燈中穿過,求得庇佑。正月十五玩一天,深夜還要舉行送神收燈儀式,將龍燈彩紙撕下,焚燒,待年底紮新龍,寓示年年興隆(新龍)。

  吉安燈彩主要分為燈舞和龍舞兩部分。

  吉安各種形式的燈舞,或製作精巧,造型別致;或異彩紛呈,氣勢壯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觀賞燈,一類是圓場燈。觀賞燈有蓮花燈、橋燈、吊絲燈、走曾燈、瓶燈、蚌燈、魚燈、鳳凰燈、青蛙燈、螃蟹燈、遊燈、花燈、座燈、行燈、西瓜燈、白菜燈、皮燈、羅車燈、字牌燈、蝴蝶燈等。觀賞燈沒有具體的情節和含義,主要是烘托氣勢,製造氣氛,展開大型燈會表演的場麵。圓場燈有鯉魚燈、蝦蚣燈、麒麟獅象燈、鼇魚燈、股子等。圓場燈是表演性的燈舞,它有內容有意義,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有其曆史源流。

  觀賞燈和圓場燈,大都是在春節期間和元宵節期間,伴隨龍、獅舞一道活動,組成大型的燈會或組成一定的場麵。如吉水縣金灘鄉的燈會和永豐縣藤田鄉老圩村的燈會,在舊社會是以姓氏家族出燈表演,現仍以姓氏或自然村為單位出燈,傳統形式和現代意識的結合,使民間藝術富於了新的含義。

  觀賞燈。主要是用竹篾、彩紙、麻繩等材料製作而成。燈型大多是花、蟲、鳥、獸。這種燈,在製作時需要有較高的結紮技藝和裱糊技術,才能眉須畢顯,栩栩如生地再現花、蟲、鳥、獸的形態。一個燈,在製作完成後,不僅能烘托龍舞、獅舞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的觀賞價值,堪稱上是工藝品。這些觀賞燈,在舉行燈會時,往往排列在龍、獅的前列,起著引路開道的作用,在表演時,巡場遊弋,則起著劃場圈地,編排造型和隊列的作用,使整個燈隊多至數十人或百十人,隊列壯觀,色彩斑斕。那蓮花燈,潔白而純真,出汙泥而不染;那字牌燈,上書鬥大方字,或“紫氣東南”,或“吉泰平安”;那蝴蝶燈,振動薄翼,翩翩起舞……更有那吊絲燈,實是絕妙。在一根長棍上,用篾和紙紮糊成一座精美的多層戲台,分為上下五層,每層都有一台戲的人物。戲中的人或物通過用線操縱,能左右擺動。

  圓場燈燈型也是以花、蟲、鳥、獸為主。表演上,則模擬其所表現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動作,變幻成各種花節。無論是聞名遐邇的鯉魚燈,還是蝦蚣燈、麒麟獅象燈、鼇魚燈,在表演上共同的特點,都是靠表演者來操縱手中的道具,再現各種燈飾的風貌。

  獅舞和龍舞是吉安極為普及盛行的民間娛樂,幾乎鄉鄉村村都有舞龍的習慣。主要有布龍、箍俚龍、板凳龍和禾草龍。豐富的藝術想象結合民間手工藝人的結紮技藝,使龍的形象栩栩如生,豐彩多姿。

  布龍。它以一條染色的,畫有鱗片的布連綴龍的頭、身、尾部而得名的,它的製作是,用竹篾編紮成龍的頭、尾,表麵糊上綿紙或蒙上紗布,用彩色紙和顏料貼繪成龍形,並貼上金銀紙箔。身部為一長圓形竹簍,竹簍縛在一根長約五尺的木棍上端、簍與簍之間依靠龍衣串連,間隔六尺左右,組成龍身。龍的長度以組成龍身的節數多少而定。表演者手持龍的頭、尾、身部的木棍而舞。吉安的布龍有“三節龍”、“五節龍”、“七節龍”、“九節龍”,多的達三十一節、五十一節、二百一十一節的“長龍”。龍身多少節,就有多少人表演。

  竹箍俚龍。它以上千個直徑為一尺七寸的竹篾箍(竹圈),用麻繩串聯成龍身而得名的。龍頭、龍尾的紮編與布龍大體相同,龍身是每隔七、八尺處裝一木把,連頭帶尾十一把,長約七丈有餘。在竹篾箍組成的龍身上,要粘貼上黃色或紅色的鱗片(用蠟光紙做成魚鱗狀),再在龍脊背上(麻繩連結處)貼上一綠一紅的彩紙為“龍筋”。箍俚龍分成兩種,一種為觀賞性,如“彩龍”。另一種是利用篾箍與篾箍之間的彈性,擺出各種造型和字型。它表演的特點:輕、緩、細、密。步法以“小碎步”為主。穿花時則用“小跑步”。舞龍尾者則多成半蹲狀態,隨龍頭而行。龍頭、身、尾在速度上,高度上都要配合默契,使龍渾然一體,在穿花、擺字、造型時能連貫自如。表演的花節有“巡場”、“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五”、“咬尾”等。每舞一花節之前都要做一次“咬尾”動作。

  板凳龍。在一條板凳的兩端,一端紮龍頭,一端紮龍尾而得名的,龍的頭尾有的是用篾紮紙糊的,有的是用稻草紮成的。舞動時,龍頭的一端由兩人各持一條板凳腳,龍尾隨龍頭而轉,龍頭往右轉時,持龍者用左手持,反之,用右手。三人同時將板凳舉起,或上下滾動,或左右繞轉,或從中穿過。板凳龍小巧玲瓏,場地不限,高超技藝的舞蹈者甚至可以在方桌上舞。這是一種比較簡便的自娛形式。如萬安羅塘、五豐一帶的板凳龍就享有盛名。萬安的板凳龍是由龍珠一個,裝飾有龍的二條板凳組成的,由三男三婦支撐。男青年身穿粉綢料對襟便衣、便褲,衣邊鑲綠色花邊,腳穿黑色白底布鞋,腰紮綠綢帶。女青年頭發卷起於頭兩側,各綴以一根彩色小花條帶,身穿玫瑰紅綢料便衣,深湖藍色綢料便褲,腳穿黑麵白底布鞋,腰紮綠綢帶。以一條板凳為道具,表演出各種動作和花樣,並伴有鑼鼓聲、嗩喇聲。主要套路有“前滾龍”、“後滾龍”、“雙龍”、“雙龍采珠”。表演時,舉板凳龍的手要輕鬆自如,不可僵硬,手臂微上下起伏,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

  禾草龍。是吉安民間最簡單的龍。用禾草紮成的,用木棍支撐,一人一節,節數不限,每節之間不連貫,龍頭龍尾也用禾草,隻是必須用彩紙包紮,顯示出龍頭的形狀。因為每人持一節,舞龍的要求更高,不可隨意,節奏感強,十分流暢,舞出來的效果才好。由於禾草龍隨需隨紮,簡單方便,因而舞龍完畢,還要簡單祭拜一下,燒毀。

  龍舞的不同形式,決定了不同的風格。布龍的動作粗獷彪悍,氣勢雄渾,舞龍的節奏明快,樸實簡爍。箍俚龍的動作穩健莊重,組合嚴謹。板凳龍敏捷靈巧,翻滾自如。不同的風格,除與不同道具的使用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有密切關係外,主要是流行地區群眾的欣賞興趣,性格民情,生活習慣,勞動方式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對舞蹈風格特點所產生的潛在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原因的直接解釋。

  龍舞一般都在春節期間或元宵期間的活動。它由群眾自發組成,在過去或由一姓氏家族組成,在本村和鄰近村寨表演,或穿屋上堂,或遊弋村巷坪場。舞隊的組成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小型的,隻有龍隊和伴奏的鑼鼓;一種是大型的,除龍隊外,還有獅舞、燈舞、彩蓮船、蚌殼舞、花燈等一些民間藝術形式以及武術表演者一道參加。這些龍隊每到一處,群眾都放鞭炮迎接,有的還以茶食款待,甚至送“紅包”酬謝。在舊社會的宗族矛盾衝突時,也有利用舞龍,“踩地界”,壯家族聲威。

  各種龍舞都有各自的表演程式,有的出外表演對要在家族祠堂舉行叩拜儀式;有的要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輩送龍。但共同之處,一是大多數龍舞在表演時都在龍珠(或鯉魚)的引導下活動,當變換花節動作時,要隨龍珠的指揮而變;二是在每個花節動作做完之後,要有一段緩衝的悠揚動作和走圓場,以便銜接下一個花節動作,三是舞龍通常在場子地上表演,為了讓四周觀眾都能看到,往往每套動作要做兩至四個方向(或上或下,或東南西北向)。舞龍在興頭時,舞者要高聲吼叫以振威,約會者要燃擲鞭炮以助威稱快。

  龍舞的伴奏音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隻用打擊樂;另一種是除打擊樂外,還配以一些常用的民間曲牌。打擊樂的配備一般是堂鼓、大鑼、小鑼和鈸。為烘托高潮時的強烈氣氛,有的地方還加進大鼓、大鈸、低音篩鑼,亦有加進小鈸,丁鑼襯托輕鬆、活潑的氣氛。常用的鑼鼓點有:火炮、急急風、滾子頭等。常用的曲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孟子、千秋柱、風入鬆、上山虎、下山虎、雙棋盤、合金珠、大提隊、金山槍、前伍隊等。這些曲牌旋律迎俗流暢、節奏明快、跳躍、情緒熱烈。一般都用嗩呐吹奏,有的用兩支嗩呐,一支用八度吹奏,一支低八度吹奏,有時齊奏,並且視花節的長短作不定次的反複。演奏裏,鑼鼓都是貫穿整個表演,而嗩呐多用於開場、結尾和每變換一套新動作的時候。在演員完成一個花節後的走場時,嗩呐一般不吹,這些都由堂鼓指揮進出,舞龍者表演不受音樂節奏的限製,音樂隻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所有的龍燈、獅燈等主要燈彩中,還有不少雜燈起陪襯。所謂的雜燈是指紮成各類觀賞性的或動物形狀的燈,如蝦公、猴子、豬八戒、嫦娥、月兔、青蛙、西瓜、花藍等。這些雜燈並不單耍,而是和龍燈形成組合燈群,襯托龍燈,跟著龍燈尾行。在舞龍時,這些雜燈,擎立四周,形成圓場。舞龍累了,歇息間隔,雜燈亦有雜耍,使之不冷場。起燈續擎時,又一一尾隨龍燈而行,是舞龍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本節重點介紹各地的主要燈彩。

  一、蝦蚣燈

  蝦蚣燈出自於泰和縣螺溪鎮舍溪村一帶,距今已有480多年的曆史。據初步考證,明正德年間(約1512年),舍溪村有個名叫胡堯時的人,在雲南做官,回鄉時,途徑四川某地,看過當地表演蝦蚣燈,印象極為深刻,回家後就指派人做了一隻,並教給村裏人表演。由於舍溪村一帶田園平坦、土地肥沃、湖塘清水長流,盛產魚蝦,當地群眾素有捕魚撈蝦換錢的習慣,對蝦十分喜愛,每逢年過節,舍溪村民便聚集一堂,以舞蝦蚣燈慶祝豐收、企盼來年幸福美滿,蝦蚣燈也便以其獨有的民間特色藝術代代相傳。但村中自古來有個風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因此蝦公燈的表演、製作隻發於舍溪村。現在螺溪的爵譽等村也有流傳。

  蝦蚣燈製作工藝精巧別致,集剪紙、紮作、雕刻、繪畫、裱糊等各種手工工藝於一體,造型優美的大蝦蚣本身就是富有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因為每隻大蝦都配置了適宜的燈光,夜晚持舞蝦蚣燈,兩隻大蝦在黑夜中閃出迷人的光彩,在配有燈光的荷花映襯下,整個畫麵盡顯其獨特新穎、曼妙瑰美、鮮活再現的特點,具有良好的欣賞價值。

  每年正月初三起燈,十六日團燈。外出表演時,不象舞龍進堂入室以恭賀吉慶而收取紅包,蝦公燈表演隻娛人,不收禮。

  二、五龍下海燈

  五龍下海是由遂川珠田鄉鄒氏民間藝人根據民間傳說太子斬蛇尋親的神話故事改編而成,太子隻身上路尋找父母,途中與五條凶猛的巨蟒展開殊死搏鬥,連斬五蟒,最終與父母團聚。全場表演通過緊密相銜、變化多端的“五龍出場”、“雙龍進水”、“五龍分水”、“雙龍搓珠”、“一變花”、“高車滴水”、“四麵花”、“二變花”、“對角線”、“麻雀鑽杆籠”、“三變花”、“團龍”等二十個花節套路,再現了當年太子隻身尋親,不畏險阻、勇斬五蟒蛇的壯烈情景。五龍下海,由珠田鄉遐富境村鄒氏約在明孝宗弘治年間從南康縣鄒家地移居遐富境村後發展起來的,至今有近400年曆史。舞龍燈,就是鬧新年,在正月初一過後,至正月十五鬧元霄期間,燈彩隊伍走鄉串戶,登門拜年、友誼演出,為歡度新年增色添彩,以祈求民間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遂川縣原縣名為龍泉縣,因“有二龍戲於武陵瀧,土崩石裂、衝成泉道”的傳說,後人因以名“龍泉”。“二龍戲珠”燈彩和後來由鄒氏從南康鄒家地傳承帶來的“五龍下海”燈彩,正是由龍的傳說發展起來的龍文化藝術。

  三、麒麟獅象燈

  麒麟獅象燈是萬安縣民間燈彩,流傳在萬安縣澗田、武術、寶山鄉,興國縣的永豐鄉,贛縣田村鄉等。它是由紙糊篾紮成麒麟、獅子、象等形象的燈具,分別由四人各執一燈進行表演。

  相傳唐朝時,有一年萬安上鄉河東一帶天降災難,久旱無雨,民不聊生。為了求得風調雨順,山民們祈求麒麟、獅子、大象幫助他們。因為萬安自古有“麒麟坐屋項--壓邪;獅子守大門--繁榮;大象進家門--富貴”的說法。山民們在屋項中央放一隻麒麟,曰“麒麟為王”;在祠堂門兩側安放獅子,曰“獅為衛”;在屋項兩角安上兩隻象,曰“象為伍”。恰巧,第二年這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此後,山民們就用竹篾紮製了麒麟、獅、象形彩燈掛在廳堂或擎著在屋場舞玩,以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

  舞此燈也有一套傳統程序,即出燈、敬神、表演、收燈、送燈。出燈。麒麟獅象燈道具在春節前做好,在誰家做的,就按麒麟、紅獅、黃獅(或綠獅)、白象的順序一字排開供放在誰家廳堂的上案頭不動。待正月初一吃過早飯,點燭敬香,供奉三牲後,藝人持燈,鑼鼓先起樂,隨後喇叭奏起,爆竹響起,麒麟獅象作揖敬拜請神,隨後獅燈舞動起來,舞一場後出門,奏樂從開始至象燈出門後結束,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敬神是正月初一出燈後,在祠堂舉行。祠堂內外亮燭燃香鳴爆竹相迎,藝人們持燈奏樂,神情肅穆,按太平燈、麒麟、紅獅、黃獅、白象順序進入祠堂,入內後一字排開讚詞敬神;隨後十字形排開,即太平燈站兩側,麒麟在上,紅獅在左,黃獅在右,白象在下跳“四門大開”,意為給大家帶來四方財寶;隨後至天壇(天井)跳 朝壇,意為天地相通,請神祈福;後至上廳跳纏柱(分單纏柱和雙纏柱),意為纏住幸福,最後,獅子將繡球,麒麟將玉皇大帝的玉書,白象將觀音老母的淨水瓶賜給人間。禮畢按進場順序奏樂、鳴爆竹出場。

  入戶登堂恭賀表演。進出場順序和儀式與敬神儀式基本相同。以先在本村後在外的程序進行打燈。以前入戶登堂恭賀不需發送拜貼,村民們看見獅燈來了就燃放爆竹以示願意接燈,誰家先燃放爆竹就先去誰家,近年來會先發拜貼,收到回執後再如約前往。時間為正月初一至十五的白天、晚上。

  收燈。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每天收燈均需奏樂將麒麟、獅、象按順序一字排開擺放回紮燈人家中的上案頭。正月十五夜裏收燈除奏樂外還需點燭敬香,供奉三牲,作揖謝神,並將燈上的各種裝飾紙撕下焚燒升天,意寓將各神送上天。

  “獅燈”在每年春節期間表演。除在祠堂表演外,還可以走村串戶,男、女均可以玩。走村串戶時,“獅燈”按吉祥燈、麒麟、綠獅、紅獅(或黃獅)、大象的次序排列。快到村口時,鑼鼓隊就“起家夥”(敲響鑼鼓),村裏的男女老少就會湧到村口,鳴鞭炮迎接。

  “獅燈”的道具均用竹篾編成骨架,細繩連接而成,製作精巧,舞動起來輕快自如。頭、尾兩處各裝一根用以操作的竹柄,骨架外用彩紙剪成鬃毛粘貼,眼睛用蛋殼或乒乓球做,中間裝一個電池的小燈泡,使之有神,栩栩如生。在武術鄉的獅隊,還要做上兩隻瓶狀的“吉祥燈”在隊前引路。

  四、鯉魚燈

  鯉魚燈曆史悠久,其起源可上朔到數千年前的遠古時代。《舞蹈》雜誌1985年第一期刊載《魚族之舞-觀舞蹈“鯉魚燈”有感》一文,認為吉安縣固江鯉魚燈舞是“保存於民間的魚族圖騰舞”。

  鯉魚燈伴隨著棚下村人的祖先,於清乾隆年間從贛南的興國、於都、南康一帶沿贛江而下,落戶定居瀘水河流域,從而傳入吉安縣,至今約有200多年。其近代可查的傳人有四代,可往上推算至170餘年前。在吉安、安福兩縣的瀘水河沿岸,共有十餘個贛南移民移居“棚下村”,數百年來,“鯉魚燈”就在棚下村之間流傳。“鯉魚”藝人也是分散在棚下村中。每年春節,棚下村人的同鄉會在人員較多、房屋較為集中,地勢也比較平坦開闊的吉安縣固江鎮棚下村舉辦同鄉聚會聯誼活動。春節前夕,各村的藝人們就集中於固江棚下村,紮製魚燈,開展教學排練等。正月初三開始燈會活動,一來慶賀佳節,二來為同鄉聯誼聚會助興。正月初三入夜,於瀘水河邊舉行。藝人持燈,鯉魚係用竹片紮成,用彩紙糊成鱗形,魚中置燈火,一般由五燈、七燈或九燈組成;舞燈時禁聲,依序一字排開立於河灘。鳴炮,燃香燭插於水邊,司儀高聲朗誦祝詞,祝詞八句,意為祈禱來年魚蝦滿艙,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等。祝畢,藝人們持魚燈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作一揖,這時鼓樂鞭炮齊鳴,以鼇魚為頭,依次於河水表麵掠過,意為“請水”。然後在鼇魚帶領下回村,儀式結束,開始玩燈。鼎盛時期,多與“三節龍”“花燈”“彩蓮船”“蚌殼燈”以及“高蹺”等共同表演。

  登堂入戶恭賀,依次入固江鎮棚下村各戶人家恭賀,由“三節龍”進入廳堂穿行一周,並於上廳揖首,“鯉魚燈”等則於戶外場院表演,但遇有當年添丁、嫁娶、造房、升遷等大喜的人家,“鯉魚燈”亦須入室,於廳堂內表演“團龍”“結塔”等花節以示祝賀。還應邀前往固江圩鎮沿街商家、大戶以及周邊村莊等恭賀表演。一般會先發拜貼,收到回執後如約前往,恭賀表演方法與入戶略同。

  進行村際聯誼巡回表演,早期會舉行此項活動。鯉魚燈在同鄉會主持下赴瀘水沿岸各個棚下村進行聯誼訪問演出,以表同鄉之情。沿途當地人村莊亦會事前發去拜貼,如約進村恭賀,增進友誼。

  踩街活動,一般於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白天趁入沿街商家、大戶恭賀之機,於沿途主要街道、空地進行助興展示表演,晚上開展正式的“踩街巡遊”表演。

  送燈儀式,元宵夜踩街巡遊完畢,再次入本村各戶恭賀一遍,於瀘水河邊焚香燃燭、鳴炮、奏樂,送燈。

  曆史上,“鯉魚燈”以其精美的藝術,吸引著廣大群眾,為維係瀘水河沿岸從贛南移民而來的各個“棚下村”人之間的友好親情關係,以及促進與當地人之間的交往並最終實現雙方的融合等,作出過積極有益的貢獻。

  五、股子燈

  股子燈是萬安縣流行最廣,深受群眾歡迎,且具有獨特風格的燈彩之一。它源於萬安縣上鄉河西的柏岩鄉。據傳,從前萬安曾流行過一種“黃瓜病”,死人死畜甚多。百姓無奈,請來道士地理究其原因,道士地理曰:此乃“黃瓜精”作祟。故在當年的春節期間以禾草紮成燈舞之,並擺“天下太平”等字祈禱神靈保佑新年大吉大利。這年果然驅走“黃瓜精”,太平無事,因此取名為“太平燈”。自此,年年耍太平燈,並很快遍及全縣。柏岩鄉藝人結合山區特點,以“太平燈”為基礎,吸取“龍燈”、“鯉魚燈”的優點創造了這種獨有的燈彩,因這種燈分成單獨的一股股,故取名“股子燈”。

  股子燈曆代有燈會,由燈會主持活動。傳統的活動一般春節前夕集中藝人紮製股子燈,股子燈紮製完成後,到當地的石官廟前,焚香、燃燭、鳴炮、燒紙、拜神、祝讚詞、殺公雞,將雞血點於龍眼、龍頭、龍尾後現場表演一套“股子燈”。傳說開光誦讚詞後的股子燈即成為神龍。

  登堂入戶恭賀表演,燈隊根據村裏水的流向,逆水而上依次到各家各戶進行恭賀表演。有的村有要求,則要先到該村的祠堂表演一套股子燈,然後再逆水而上依次到各家各戶進行恭賀表演。原來表演的股子燈股數較少,如主人家客廳較大則會登堂,客廳小則在主人的院子裏表演,一般恭賀表演要念讚詞,讚詞為一些吉祥話。

  春節鬧燈隻鬧到元宵夜即結束,正月十六吃過早飯,燈隊即來到本村的“水口上”(河邊)焚香、燒紙、燃燭、鳴炮、敬三牲,奏樂,表演一套股子燈,再向東、南、西、北祭拜後將燈焚燒。

  股子燈的股數不定,有五、七、九、十二、十六、也有十九股的,另有一到四隻燈籠,穿花時燈籠站在場外,擺字時如筆劃不夠就湊上去添筆加點。

  股子燈的製作比較簡便,用削好的篾條製成六個八角形的圈圈,將每個圈圈角連角捆紮起來,成一個“泡泡”,兩個“泡泡”連成一個燈,外麵糊上白紙,畫上彩色圖案或寫上“上上大吉”、“五穀豐登”等字樣,把它紮在木板上,中間安一根木柄即成一股燈。燈頭形狀似龍頭,但較小巧,嘴巴裏放一個小泡作為“龍珠”,頭後放一個“泡”。“龍尾”是前麵一個泡,泡後麵紮一股由大到小,由圓到扁逐漸向上翹起的尾巴。泡內用小電池照明。

  股子燈共分“高山滴水”、“對子上水”、“籬笆花”、“穿龍門”、“鬥龍穿花”五大花節,每個花節都有一個小故事。每打完一個花節就擺一個字,以前多擺“天下太平”、“上上大吉”,現擺“人壽年豐”、“振興中華”。舊時代,股子燈紮成後要舉行噴香“開光”儀式,傳說開光祝讚詞後即成為神龍。神龍得意自在地到各地遊玩,沿途征服各種妖魔鬼怪,把各個山洞的源泉流放出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就是“高山滴水”。神龍到各地遊玩,蝦兵蟹將得知後,一對對前往祝賀和觀看熱鬧景象,加之新年伊始,人們都希望大吉大利,求得一個“上”字,將此花節取名為“對子上水”。“籬笆花”則是表示神龍遊玩時走過的山山水水曲折路程。“穿龍門”是象征水中族類相互嬉鬧的情景,同時顯示龍宮的威嚴,中間站立的那兩個儼然如龍宮門口的衛士,威風凜凜地守衛著龍門,穿梭於他們之間的龍燈猶如一個個將士列隊進入宮門。“鬥龍穿花”則是表現神龍與孽龍精鬥法的過程:神龍許真君與孽龍原是同學,一天,兩人在河裏洗澡,許真君見孽龍身上長鱗、口中吐珠,知他要興妖作怪了,便機智地把珠子搶在手裏,孽龍想奪回珠子,並揚言要把大地變成汪洋大海,二龍相鬥,孽龍敗陳而逃。觀音菩薩得知,變成一賣酒飯的女子在前等候。孽龍逃到此地,又饑又渴,吃了觀音菩薩的酒和熟粉條,正欲逃離時被觀音用手在背上一拍,剛吃的熟粉條即刻變成了套在項上的鐵鏈,此時正好許真君趕到,觀音菩薩把鎖著的孽龍交給許真君說:“把他丟到枯井去,三年換一次鎖鏈。”以後,孽龍再也不能稱王稱霸,危害百姓了。

  股子燈如龍燈善扭擺,迴旋纏繞,且能分能合,更能隨心所欲;像鯉魚燈靈活多變,但氣勢更大,又能擺字;像太平燈也是單獨的一股股,但更美觀,更絢麗多姿。股子燈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由男子舞玩,可根據不同需要組織大小隊伍進行表演,十分靈活。伴奏音樂選用萬安民間小調,伴以深厚鏗鏘的打擊樂,節奏明快,情緒熱烈。

  六、箍俚龍

  吉安市青原區南郊的新圩鎮流傳著一種迄今為止僅在栗溪村傳世的龍燈--箍俚龍。因其燈體是由一千多隻篾箍連綴而成的,故而得名。箍俚龍產生至今約有六百年曆史。據栗溪《胡氏族譜》記載,該村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8),村前有一座祖山,稱“龍形”,盛產毛竹。山上有一口活泉,叫“珠源”(現已建成珠源水庫)。相傳該村就是靠了這股龍口含珠的水脈才得世代繁衍的,所以村民們把“龍形”山“珠源”水奉為神明。箍俚龍就在人們對龍的圖騰的崇拜和每年的春祭活動中產生。以祈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箍俚龍在每逢春節表演,村民在表演之前便籌備紮龍。二月初一午後,人們把紮好的龍帶到祖山“龍形”山上“請水”“發龍”。在一片香煙繚繞中,祭祀天地、龍王、祖宗、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間,有禮有讚詩:“大公廟守下方,二龍在栗溪莊,左獅右虎(山名)來相助,中有龍鳳來呈祥,左邊金山(地名)掛金榜,右邊珠水(地名)點文章”,表達村名對神明的崇奉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著,鑼鼓大作,爆竹齊鳴,在歡快的嗩呐聲中,雙龍騰躍,疾馳進村。在祠堂裏伴柱起舞,一直持續到午夜。第二天便到各家各戶去恭賀元宵,過後要將龍燈彩紙撕下,對天焚化,來年再新糊彩披,謂之“年年新龍(興隆)”。

  “箍俚龍”的製作十分精巧,整個龍燈總長二十四米以上。龍頭、龍身、龍尾貫穿一氣,看似沒有分節。龍體脊背上飾有龍筋,龍身至龍尾層層疊疊貼上黃色和紅色的鱗片,以萬數計,是工匠們一片片紮製而成的。表演時,傳統是固定人數,九人舞龍,一人持龍頭,一人持龍尾,其餘持龍身,沒有彩珠。出龍時,前麵有牌燈、花燈、鯉魚燈等各種彩燈開路,伴有民間吹打樂,整個表演過程分“巡場”、“咬尾”、“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王”七個花節。龍的行進、穿花、盤柱、咬尾蠕行、首身翻轉,酷似巨蟒。箍俚龍擺字的難度係數大得多,因為它是用一個整體來擺,擺字“東方巨龍”在你不經意間由隊形變換而成,蔚為壯觀;表演最後一個花節“盤王”時,整個龍身盤結成立體螺旋狀尤如蛇之歇息,因此本地人稱箍俚龍為“蛇龍”。

  七、東園龍

  東園龍出自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東園村姓胡,北宋時肇基,胡氏第二代出了位刑部秋官,叫胡安道,以後代有俊傑。據胡氏族譜載,東園村舞龍習俗起於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的元宵。清末民國之際,每年正月十一日入夜,將紮好的龍燈一齊點亮,敲鑼擊鼓鳴炮,沿村前的禾河自上而下巡遊百步,謂之請龍,隨後發香燭祭祖宗神靈。從十一日至十五日元宵節,每天舞龍,並伴有獅燈、馬燈、花燈、旱船等,以大鼓、大鑼和十樣錦樂隊伴奏。龍燈走街遊鄉。元宵夜,逐戶登門恭賀,當年得子添丁或造新房的人家要備好酒菜,包紅包接龍。活動到夜半,舞龍者在村邊的禾河灘邊送龍。送龍要發香燭,奏鼓樂,唱祝辭,辭雲:“禮送老龍歸東海,今年去了明年來。種田漢子收成好,讀書郎君登高台。經商務工發大財,男女老少無病災……”祝畢,將龍燈紙撕下焚化,抬著龍骨架回村,將龍骨架送進祠堂耳房,以備來年再做新龍,寓示“年年興隆”。其實,東園村舞龍並非隻是元宵節進行,凡宗族活動如祭祖、修譜、建祠等,皆要請龍、送龍,有時應人之邀,參加族外隆重活動。

  東園龍由龍珠、龍頭、龍尾和七節龍身組成。龍頭、龍身、龍尾由一長約20米、寬約40厘米的“龍坡”連綴起來。龍披正中有鋸齒狀的龍脊,兩側有金黃色齒邊,龍披通體繪有金色龍鱗。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等都燃點燈珠或油鞭,夜間表演流光溢彩,引人入勝。東園村人曆代崇尚習武,舞龍者大多是武藝高手,舞龍珠者更是武藝特出者。因此,東園龍是將武術、雜技等技藝揉進龍燈中表演,如架天橋、架地橋、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等,是龍園龍表演的看點。

  八、鼇魚燈

  吉水縣盤穀鎮的盤穀村,位於贛江之西,同水之濱。盤穀村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這塊風光寶地上綻開著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奇葩鼇魚燈。

  據老藝人說,鼇魚燈是皇帝賜給李邦華回家玩嚐的宮廷燈彩,1628年,李邦華(1574-1644)任兵部侍郎,治軍有方,受到崇禎帝的嘉獎,升兵部尚書,為減少拖累,決心抗敵,李邦華毅然遣回家屬,其家屬留戀京城燈彩,不願離去,皇帝聞訊,立即賜宮廷燈彩一起,由其家屬回家鄉玩嚐。皇上賜的三座燈彩是座燈,表演京城故事;行燈,表演的是神話、戲曲故事;鼇魚燈象征上鼇頭。後來座燈、行燈失傳,留下的鼇魚燈就在盤古村的小祠下、大元一帶流傳下來。至今已傳承到十七代了,鼇魚燈由麒麟、鼇魚、獅子、黃龍四品組成,每品各兩節共八節。清朝中葉,此燈最盛行。盤穀村十八族的四十八個支房,每房至少有一起,最多時玩到一百多起。整個燈隊,規模巨大、絢麗多彩,十分壯觀。有句諺語說:“看了穀村燈,連夜出生庚(嫁女訂婚的生辱八字)。”

  鼇魚燈的表演很講究,有三不準:一不準非進士及第的房族玩;二不準不拜師起牙玩;三不準女人玩。

  九、長龍燈

  吉水縣盤穀鎮上曾家有長龍燈。上曾家鬧龍燈起源於宋朝,發展在明朝。“長龍”的形成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嘉靖二年(1523),曾存仁考中進士,村民鬧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讚曰:“龍燈到華堂,老爺上金榜。”嘉靖三十八年(1559),曾存仁的大兒子又考中進士,村民特別高興,加敬加意製作了兩個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讚曰:“雙龍到華堂,父子上金榜。”萬曆五年(1577),曾存仁的二兒子再考中進士,村民更加高興,自動聚龍30節,“3”象征著三位進士,大搞慶賀。這是長龍的雛形,後來凡有喜慶大典,龍就增加節次,逐步演變成如今的3 3 3節長龍。“3 3 3”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三進士”的寓意。

  長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重30公斤,以竹篾製作形狀,彩紙與彩布裝璜點綴,配上兩隻長的美冉,使其擺須弄舌,形象逼真。龍身每節用竹篾織成長45公分,直徑為30公分的雞籠狀。尾巴似鱷魚尾巴,用竹篾製成長80公分,上下底直徑各為45與10公分的圓錐體,以彩布、紙做成鱗甲,末端配上紅纓,搖擺起來,栩栩如生。龍身每節間距6尺,用黃布連成,頭、尾聯結,構成千米長的龍。舞長龍除不能滾動外,與九節布龍大同小異,參與活動的二百多人,其表演在於運用隊形的變換來進行造型。長龍以金黃色為基調,舞者著一色一式的灰蘭衣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燈舞得好,全靠龍頭帶。”“群龍之首”的龍頭,必須起首領作用,帶著長龍隊伍擺出氣勢磅薄、千姿百態的圖案。龍尾則要求輕巧靈活,時刻起著與頭前呼後應的作用。

  長龍表演有進場、踩四向(四方吉利)、會圈、竄四向(跳龍門)、會圓、大團圓等花節。

  長龍的龍頭帶龍身進場,如蛟龍入海,漫遊一周,頭與尾會合,勾出回字形的“龍卷浪”畫麵。然後踏四向:龍頭領先,踏著“之”字路線行進,踏過東南西北四方,畫出“遊龍戲水”圖案,表示“出行大吉,四方得利。”

  竄四向就是龍身正中一節(以彩球為號),張開龍布,象征“龍門”,讓龍頭龍尾同時並舉,往“龍門”穿插過去,造成“跳龍門”的畫麵,稱之“跳龍門”。最後龍頭領先“側龍”,向廣場中心跑步行進,構成“虎踞龍盤”之勢,稱作“大團圓”,是演出的結束形式。

  各地還有一些龍燈,名氣不大,卻有特色。東固一帶有香火龍,舞龍時,龍身上通體插上點燃的香火,龍舞時,香火被火一吹,發出無數光亮,翻飛流轉,煞是好看。泰和縣的三節龍、龍鳳燈、草龍等,安福的龍燈分為布龍燈和草龍燈。布龍燈分九節、十一節、十三節等三種。每條龍有彩珠(火球)引舞,因用布作龍身衣連接龍頭、龍腰、龍尾各節,故成布龍。基本上每村都有,大的村莊以姓氏家族為單位組織龍燈隊伍。出龍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加之舞龍者的吆喝聲,全村人一齊出動,熱鬧非凡。龍燈每到一處龍首帶動龍身,隨夜明彩珠上下翻飛,氣勢磅礴,頗為壯觀。舞龍一般從宗族祠堂出發,然後到每戶家中周遊一圈,遊遍整個村莊,這一晚基本上是通宵達旦。第二天開始到各村各鄉祝賀,直到正月十八各種燈彩舞到江邊,在神銃聲、鞭炮聲、鼓樂聲中所有彩燈排到江邊,一聲吆嗬所有的燈全部熄滅、將龍身和燈彩上裱糊的彩紙撕下,點燃後投入江中,參加者朝江心三拜,示意龍歸大海一路平安。一年一度的元宵燈節便由此宣告結束。

  中秋節有耍草龍燈的習俗。所謂草龍,即用稻草紮成龍頭,龍身、龍尾若幹節,插上點燃的香火,中間沒有什麽連接,夜明珠則用柚子插滿香火,形成一個圓形火珠。中秋之夜遠看就像一條火龍,故也稱火龍燈。舞法與布龍一樣,但氣勢不如布龍。萬安的燈彩最盛,除著名的麒麟獅象燈、股子燈外,還有鯉魚燈、茶燈、太平燈、車俚燈、跑馬燈、青蛙燈等。永新蓮洲鄉雙溪胡家村有一種羅漢燈,很有特色。據傳,明末清初時由該村人從外地帶回永新的,傳至今日有二三百年的曆史。它敘述的是一個故事,十八個強盜在得到一個夢後,改惡從善,在觀音的教誨下,金盆洗手,勸人為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十八強盜,結夥為擄,打家劫舍,有一次,他們抱有許多金銀財寶,背不起,便役使一頭黃牛把財物馱回深山去。老牛馱至半路,任憑強盜們鞭打、催趕,死也不肯前進一步,其中一個強盜怒吼道:“該死的畜牲,為何不走了?”老牛頓時開口說話:我前世欠了你們的債,馱到此也就還清了。說罷倒地死去。眾強盜愕然,一個個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猛然醒悟過來,都說:“這強盜之事不能再幹了,否則,後世也要變牛做馬去償還人家的債呢。”為了改惡從善,眾人出家為僧。當時商定一齊到深山裏去吃齋念佛,潛心修道,以補償過去的罪過。這事驚動了觀音娘娘,為了考察這夥強盜是否真心地下到凡間,經過幾次考驗,證明眾強盜確是誠心悔改,於是便有意點化他們成仙,在寺廟中的大桃樹上變了一個鮮桃,個大色美,香溢寺院,眾強盜見這鮮桃,人人口饞,但桃子隻有一個,隻好互相謙讓,最後還是讓給了一個小尚,小和尚欲持伸手去摘,卻差幾寸,不能到手,大和尚便要小和尚站在自己肩上去摘,疊成人梯方才摘到,小和尚摘到的桃子不敢獨享,讓每人吃一口,吃罷都感到身如輕煙,飛升天庭,後被玉皇大帝封為“十八羅漢”。民間藝人根據這個故事編成《羅漢燈》,勸人從善,共享太平盛世,故每逢正月十二至十五出燈,都會在本村或鄰村表演。永新的獅燈也有名氣,據傳宋代時永新已有舞獅的習俗。永新獅燈分單獅和雙獅,單獅舞者上身赤膊,穿燈籠褲,頭戴獅頭,頭飾連身,采用溜馬步、點馬步、四海揚門、鑽山洞的技藝來表演。雙獅舞者的穿戴與單獅相同,表演不同,主要有雙獅拜禮、逗樂、搶球等技藝。

  遂川的燈可與萬安比美,有龍燈、麒麟獅象燈、鯉魚燈、兔子燈、香火龍、茶籃燈、馬頭燈等,多姿多彩。其中馬頭燈流傳在大汾鎮一帶,是一種很有情趣的燈彩。大汾人玩燈曆來有“龍燈帶馬燈,馬燈帶茶燈”的表演習俗,馬頭燈與龍燈也一樣,入各戶恭賀,進祠堂敬神。馬頭燈有其來源,敘述的是一個小夥子外出謀生,在馬莊主家當牧馬人時認識了莊主小姐,並相互產生愛情的故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