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民間戲曲曲藝

  吉安民間戲曲、曲藝表演的曆史,文獻中記載太少,它不可以與民間音樂舞蹈相比。有一點可以肯定,明代以前,吉安民間戲曲曲藝表演曆史不太清楚,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曲。戲曲以采茶戲為主要表演形式,稱謂也因表演的形式差異而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采茶戲,而花鼓戲、三角班等,它們互相之間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點,曲藝主要表現為永新小鼓、道情、蓮花落、春鑼和吉安漁鼓等。

  一、戲曲

  1、吉安戲。明代萬曆年間,弋陽高腔到湖南、廣東一帶,吉安是必經之地,因此高腔在吉安就有了流傳。明代吉安人景居士編印的《鼎刻時新滾調歌令五穀調簧》是當時吉安流行的高腔“徽池雅調”演唱的劇本,是後來吉安高腔劇本之一。清代鹹豐年間,因為戰亂,不少吉安藝人流入湖南,參加了湘劇、祁劇班子的演出。另一方麵,湖南藝人參加吉安戲班演出,互相影響,兩地高腔為吉安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光緒十年(1884),吉安第一個戲班“吉郡臨慶堂”建立,班主戚炳林,贛縣大湖江人,它在吉安吸收了包括祁劇、東河戲、湖南花鼓戲、吉安花鼓戲的藝人同台演出,創造出獨具風格的多聲腔的劇種-吉安戲,民間稱為“吉安大戲”。

  吉安戲走遍了吉水、永豐、樂安、新幹、峽江、泰和、萬安、遂川、安福、蓮花、永新、茶陵等地,在贛南的影響尤大,贛州東河戲班藝人紛紛加入吉郡臨慶堂班。20世紀40年代,吉安戲受京劇衝擊,逐漸轉入鄉間演出,後來境況日衰,今已不傳。

  2、吉安采茶戲。它是由民間花鼓班、三角班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清末,吉安的中部和北部流行花鼓班逐漸為來自永豐縣的三角班所排斥和融化,而形成吉安采茶戲。民國時期,宜黃戲、吉安戲等大劇種衰落。永豐三角班從流散的大班藝人中吸取營養,演出整本戲,連台本戲,表演程式增多,曲調豐富,逐漸形成半班。半班是吉安采茶戲的雛形。吉安采茶戲普及快,先後形成各縣有特點的采茶戲。在吉安城內,清代道光年間已有兩個班社,一個是同和堂班,一個同合堂班。後來,它受吉安戲的影響很大,因而形成城內的吉安采茶戲。

  吉安采茶戲樸實、風趣,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表現生活、勞動生產、男女戀情,為老百姓所喜愛。在表演上最具特色的是矮樁戲,也叫裙子戲,即在戲中,醜角身穿齊膝的短裙,坐矮樁,走矮子步。小生、小旦則善於使用折扇道具,舞出各種花姿,稱扇子花。有時還吸收民間雜耍技藝,以吸引觀眾。

  3、三角班。舊時吉安民間戲班,由小生、小旦、小醜三個角色組合的戲班,故名三角班。它唱的曲調的是采茶調,用鑼鼓過門,所以又叫鑼鼓班。所謂“三角”,是一個形容戲班人少的稱謂,其實,這種小戲班包括樂隊不過10人,有“七緊八寬九輕鬆”的說法。七個人緊了點,八個人就寬鬆一些,九個人就輕鬆多了。三角班的服裝、道具、樂器也簡單,裝在一起不滿一籮擔,人們稱它為“一套鑼鼓兩把琴,草帽折扇和短裙。”人少,服飾少,化妝簡單,成為三角戲班的最大特點。

  三角班源自撫州的宜黃縣,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祖師爺叫清源師。在流傳發展過程形成兩支,一支傳入贛南的寧都縣,形成贛南的地方小戲;一支傳入永豐和吉水,形成吉安的地方小戲。

  道光十九年(1839),三角班傳入吉水的螺田、白沙、冠山一帶。當時有白水人鄧覲周,從小拜師學藝,演唱俱佳。民國初年,他來到吉水水西的上南坑一帶傳藝,幾年間授徒300餘人。與此同時,螺田城陂人夏月梅,從永豐學藝而歸,在丁江、冠山、螺田一帶傳藝,從藝的人稱他為祖師爺。夏月梅與鄧覲周在吉水一東一西,使三角班在吉水遍地開花,並逐漸向吉安泰和、遂川、安福等地發展。

  三角班劇目豐富,有《補背褡》、《秧麥》、《毛棚記》、《蔡鳴鳳》等大小劇目120多個。劇目絕大多數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反映生活、愛情、勞動情景,其中也夾雜一些比較庸俗的情節,如《大小爭夫》、《外甥嫖姨》等,因有“女人看了三角班,房門不願關;男人看了三角班,扁擔不上肩。”地方政府曾經下令禁演,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十八日,吉安知府曾經頒布《嚴禁規條》有:“一禁花會標及一切賭博;二禁三角班以及遊娼”(見同治《安福縣誌》卷末)。

  吉安花鼓班。花鼓班與三角班相類似,是由小班、小旦、小醜三個角色組成,人數不多,連音樂場麵在內,也不過七八個人,適合遊鄉走街演出。吉安的花鼓戲是從清江、新餘來,與三角班並存於吉安,並影響吉安采茶戲的形成與發展。

  吉安戲曲的發展迅速,與吉安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秋冬農閑,民間辦喜事的多,富裕家庭以請戲班子為榮,熱鬧喜慶氣氛濃,花費並不大,有的一開演就數夜連續。春節燈彩,大家族每年都請戲班來助興。吉安境內的萬壽宮建築,進大門就是一個戲台,據傳許真君愛看戲,一年七慶八節的都讓戲班來表演。康王菩薩也是一個愛看戲的神明,吉安民間有不少關於他如何想辦法讓戲班子在廟前演戲的故事。吉安的近河城鎮,舊時代都是商貿重點,商業繁榮與戲曲演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商人們的精神生活幾乎靠著戲班和青樓支撐著。可見,舊時戲班的生意很不錯,一年中忙得很少休閑。遇上戰亂,社會動蕩,戲曲形式消亡了,如三角班已失傳了數十年,但它的小調卻在民間流傳,這可能與民俗生活有關。

  二、曲藝流東節,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燒塔,九月九重陽會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永新小鼓。流傳在永新縣、井岡山市、安福縣、吉安縣、泰和縣等地與永新相鄰的鄉鎮。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從漁鼓派生出來的。當時樟樹人姓胡的盲人流落永新,在永新傳授漁鼓。後來,南鄉煙閣的青嶺村盲人歐陽承相在漁鼓的基礎上把傳統的一些小說,戲文編成曲藝,配上永新小調,用牛皮製作的扁形雙麵小鼓係在腰間,以單棒敲打伴奏,由此而傳於世。當時永新城內盲藝人采用永新號子和山歌音調,以當地方言編唱民間故事和戲文,平日在城鎮街頭巷尾坐椅賣唱以謀生,當時叫“唱號音”。建國後新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這一傳統曲藝形式時,起名為永新小鼓,並搬上舞台,改坐唱為站唱,擴大表演空間。它有說有唱,以唱為主。藝人表演時,一麵小鼓係於腹部,左手持兩塊連起的竹片,右手拿一根似筷子的長七寸,一頭係有紅線墜子的竹杆,以此做伴奏道具,自敲自唱,內容多屬詼諧幽默人物事件,唱腔起伏跌宕,分平腔、高腔兩大派。建國前已產生100多個曲目,流傳下來的有30多個,短小段子有《懶婆娘》、《魯班造廚》、《娘投女》、《四姐下凡》等,大型連本有《烏金記》、《南桂打酒》、《兩喜緣》、《曹安舍子救爹娘》、《拜壽記》等。

  2、道情。流傳在吉水、峽江、新幹、永新、井岡山等縣市。藝人演唱時用簡板和漁鼓為伴奏樂器,又稱漁鼓。所演唱曲目多屬有情節,以唱為主,說為輔,不受時空限製。建國前各地盲藝人、流浪藝人多演唱此形式以謀生。建國後,新幹、峽江、吉水等地曾組織盲藝人配合各種政治運動編唱新內容的曲目。

  3、蓮花落。藝人單人持兩塊用繩穿後加裝飾物的竹片作伴奏器演唱,不受時空限製。唱詞多為七字句,有四句一韻和兩句一韻兩種;固定的多為唱戲文故事,即興的隨意性大。過門均加“蓮花落、落蓮花”之類的襯詞,以更充分發揮音樂的效果作用。有土地革命時代的曲目流傳至今,如永新縣的《共產黨員成功萬萬年》、泰和縣的《當兵就要當紅軍》。萬安、遂川有傳統曲目《十字牌》、《蟲子歌》等。

  4、春鑼。流行於安福錢山一帶。每年立春前,報春人(民間藝人,又叫報子),敲打著斜挎肩上或紮於腰間的春鑼鼓(比普通鑼鼓小些),走村串戶,挨家報告交春日期,奉送一張《春牛圖》,說些吉祥話,祈祝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並唱一組《報春歌》。一般進門唱《雙手敲起龍鳳鼓》,主人清喝茶時唱讚美主人的《賢良嫂子一枝花》,貼《春牛圖》時唱《春光長在吉祥人家》,告辭時唱《少陪歌》。春鑼有唱有說,以唱為主,通常詞不甚固定,見人唱人,見物唱物,篇幅不受限製。

  5、吉安漁鼓。吉安漁鼓俗叫打嘣嘣,流行在吉安、吉水、永豐、峽江、安福、泰和等縣。

  吉安漁鼓的曆史比較長,元代已有表演,明清十分盛行。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吉安城辦有“聖恩堂”,收養殘疾人,其中盲人多學唱漁鼓,以此謀生,幾乎成了吉安境內曲藝中一個特點,民間戲稱瞎子唱曲。

  吉安漁鼓是由一人坐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其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漁鼓伴奏,一種是二胡伴奏。漁鼓是一種一尺八寸長、直徑約3寸的竹筒做成,竹筒的一端蒙上豬油膜,用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擊敲,叫一響。如果左手加用兩塊小竹板,一端用小繩串連的筒板,與漁鼓同時擊打,叫二響。

  吉安漁鼓是靠說唱來交代故事發生的過程,擅長表現兒女情長、風花雪月之類的內容。雖然表演者是盲人,外表有些欠雅,但舊時代,一些豪紳家庭辦喜事,會特地請他們來表演助興。更多的是盲藝人走街穿巷,不辭辛勞地演出,獲得糊口報酬,幾百年來傳承這一民間曲藝。至今存在藝人少,麵臨著後繼乏人的局麵。

  吉安漁鼓的傳統曲目有百多個,以《賣花記》、《孟薑女哭長城》、《毛朋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為著名。

  §§第九章 民間娛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