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故事傳說

  民間文學是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歌謠等。

  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的語言藝術,反映廣大民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運用口頭語言,充分發揮其豐富的表現功能和概括能力,創造各種藝術形象,表現高尚的審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認識,是民眾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直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因為口頭文學曆來密切聯係著各種民俗事象,滲透到各種民俗活動中,成為多種民俗文化的載體,是民俗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吉安地處江西中部,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西南有連綿起伏的山林,東北有開闊的平地,贛江穿過吉安的中心地帶,這種地理環境給民間帶來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學形式。

  民間故事是指神話傳說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現實性較強的口頭散文作品。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這幾大類。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與一定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地方古跡、山川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它通常與曆史上可考的人物、事件或山川風物結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曆史性和可信性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傳奇的色彩。可分為人物傳說、曆史事件傳說、山川風物傳說、地方風情傳說、物產傳說和技藝傳說六類。而在民間,往往把故事和傳說混雜在一起,吉安各地對此的稱謂不一,有的地方稱“講古”;有的地稱“講時聞”,如永新有句諺語:“時聞不要駁,駁了要你三擔早禾穀”;有的地方稱“講故事”。吉安境內流傳的故事傳說有多少,難以統計,但有一個大致的估計,全市開基在二百年以上的村落近一萬五千個,平均一個村落一個經典故事,就有一萬五千個故事;古代吉安三千進士,名進士在千人之上,平均一人一個經典故事,就有一千多個;吉安有名的古寺廟古道觀一百多座,平均一座一個經典故事就有一百多個,全市的鄉鎮圩市二百二十多個,平均一個圩市一個經典故事,就有二百多個。以此計算,吉安民間故事中作為經典的應該不下二萬個。這些故事,世世代代相傳,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

  在這些故事傳說中,吉安民間流傳幾十個主題故事,幾乎各地都有類似說法,隻是人物地點不同而已。比較常見的主題故事有名人傳說;如有關文天祥、解縉、歐陽修、鄒元標、金口玉牙的糯米秀才等。有造佛廟道觀時井中出木的傳說;有開圩時“三巧”的傳說;有人心不足有酒還想要酒糟的傳說;有拜師學藝的傳說;有蠢子學乖的傳說等等。

  吉安的曆史名人多,每個地方都有名人出生的故事,充滿著神奇色彩。文天祥的母親曾德慈,她在永和窯借火時被窯主羞辱了一番,因燒窯時懷孕的婦女不允許到窯門口來,曾德慈無意中犯了個錯誤,但還是氣不過,對著窯主說:“你燒龍燒鳳我也不來你這裏了。”結果那窯燒的果然是龍是鳳,窯主不敢開窯。民間傳說,文天祥已在娘的肚子裏,他是文曲星,娘的話就是文天祥的話。所以文天祥出生時,滿室香氣,雲霞異彩。

  明代永豐羅倫,傳說他出生時沒有啼哭聲。長輩們覺得不對勁,出生時小孩越哭越好,不哭會被悶死。懂事理的長輩告訴羅倫的父母,小孩不哭就打他的P股。父親打他的P股也不哭,女人們急得團團轉。羅倫的父親也急得滿頭大汗,隨手拿起一本書當扇子扇。沒想到,小羅倫哭了起來,孩子一哭,父親高興,扔下手中的書來看兒子哭。嬰兒又不哭,氣得當父親的又出大汗,又用書扇風,兒子又哭起來。父親發現了問題所在,想讓兒子哭,就用書扇風。這樣一來,人們就稱為奇人奇事。果然,成化三年(1467)羅倫高中狀元。

  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贈芳出生於廬陵縣萬福的鶴洲村。出生不久,他的外婆來看望這個小外孫。當時天氣比較暖和,小贈芳睡在掛有紗帳的搖籃上。外婆進門後,想看看外甥的樣子,就掀開紗帳來,外婆一看,大吃一驚,搖籃中不是嬰兒,是一條盤踞的蟒蛇,她嚇得當場昏蹶,說不出話來。民間把蛇、蟒都看作是龍的化身,外婆後來告訴女兒要好好地培養這個小孩,定有大出息。王贈芳五十歲那一年,也就是嘉慶十六年(1811),中了進士,做了朝官,官至濟東道禦史兼鹽運使,雲南鹽法道兼署按察使。

  清末光緒二十四年(1898),羅隆基出生於安福縣楓田的車田村,出生前,他母親的臥室有一條大蟒蛇常常盤踞在梁上,隆基出生後,蟒蛇不見了。家人暗暗稱奇。他的父親是一位鄉儒,便呼兒子為“龍基”,基是安福方言中的後綴詞,無實際意義。龍基是羅隆基的乳名。後來到了讀書的年齡,仍以同音字相稱,改為“隆基”。至今安福民間仍流傳羅隆基是一條龍的說法。羅隆基官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委員,森林工業部部長,民盟中央副主席。

  曆史名人在民間往往有神化的傳說,文天祥募兵勤王,他曾坐竹馬,天黑之際往返於吉安贛州之間。母親發現文天祥騎的是竹馬,也想試一試,沒想到神物經不得女人沾染,竹馬失卻了神靈,文天祥不能及時趕到戰場,勤王部隊群龍無首,被元兵打得一敗塗地。明代初年,吉水黃橋金壁村孫汝敬於永樂四年(1406)考上進士。考上進士前,他與神岡圩的道士楊恩交誼篤厚。楊恩道術很高,念動咒語,能讓康王廟的泥菩薩行走,泥馬變成天馬,夜行萬裏而不迷失方向。楊恩告訴孫汝敬,以後如遇急難,你可以騎廟中泥馬夜行萬裏。孫汝敬在京城做官,有一年回鄉省親,遇上家鄉發瘟疫,他想到京城有“救生丹”可治瘟疫,當晚他上金壁山康王廟,騎上泥馬,口念咒語,一夜往返京城吉水之間,買到了靈藥,救活了鄉民。明代萬曆年間,峽江金坊村有個曾櫻,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考上進士,留在朝廷當官。曾櫻身懷一件寶物叫梭陽鞭,騎上它,一梭三千裏,三梭到京城。他在京城做官,能經常在往返於京城峽江之間。他的母親感到很蹊蹺,便親自問個究竟。曾櫻是個孝子,如實說騎的是一種鞭子,母親說給我看看,曾櫻呈上一條鞭子,母親不相信一條鞭子能騎人,便想試一下,曾櫻來不及說什麽,母親一騎,梭陽鞭已失去了神靈。這個故事與文天祥騎竹馬非常相似。吉安民間為什麽有這麽多的名人騎神物日行千裏的故事,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其曆史背景。曾櫻也生活在明末動蕩時期,南明唐王起用曾櫻,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唐王兵敗於清軍,曾櫻以身殉職。文天祥、曾櫻都是很有能耐的人,不是他們無能,而是神物失去了功能,誤了時間,是神物造成的悲劇命運。這是一種曲折委婉的對英雄遭難的解析,是民間故事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的價值反映。

  名人少年撿狗屎的故事,吉安各地有流傳,比如文天祥、泰和狀元陳循等,他們的出身都是一般的百姓家庭,父母讓孩子積肥,撿牛糞狗屎,這是吉安耕讀傳家文化的寫照,而這些少年又想讀書,是文曲星下凡,所以狗牛會主動地來到糞箕邊上拉屎。吉安民間有句諺語:“撿狗屎也要起得早”,起床晚,連狗屎都撿不上。這類故事流傳廣,包含的意義也很多。

  吉安各地都有貪心和尚鑿鹽洞的故事,故事情節幾乎一致,在某山中,有一座廟,廟後有個崖洞,常常流出不多的食鹽或食油,僅供廟中和尚食用。有個別和尚嫌流量太小,想多得到一些,便用鐵鑿開洞,結果洞口什麽也不流出來了。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念佛經的人本來心無欲念,怎麽也會產生貪欲呢?連受清規戒律約束的和尚都有貪欲,何況一般俗人?還有有酒還想要酒糟的故事,它反映的思想與鑿鹽洞是一致的,譏諷世上貪心的人。說的是有人遇到高人,高人放了幾粒糯米在井水中,當受益人從井中取水,取出來的都是酒,而別人取出來的仍是水,井水是永遠取不盡的,受益人做這種無本的生意一定會發大財。可是受益人貪心不足,嫌井水隻能是酒,而無酒糟。有酒糟就更好,酒糟用來喂豬,豬能生產家肥,家肥多就能提高產量,糧食產量高收益就大。貪欲是無窮無盡的。高人很生氣,便從井中取出那幾粒糯米,井水不再出酒了。這一類的故事流傳廣,婦孺皆知,其寓意通俗明白,最為老百姓津津樂道。

  吉安民間流傳木匠拜師的故事,魯班有一高徒叫伏以,凡魯班能製造的,伏以也能製造,魯班心生嫉妒,使用法術把伏以殺了。伏以死後,托夢給魯班,說師傅誤解了徒弟,這使魯班後悔不已,並知伏以死得冤枉,陰魂不散,便對伏以的陰魂說:“伏以,師傅對不住你,從今天起,凡是做木工,匠人們都要祭祀你,凡木業行當的人都要記住你。”後來,凡做木工的地方,伏以都想去享受一下被尊敬。可是,民間百姓家有門神,一般鬼神進不去。伏以又托夢給魯班。魯班懂法術,知道凡鐵製利器,門神不過問,並對利器敬而遠之。於是魯班告訴木匠們,斧頭安裝木柄的洞口要留一小節,讓伏以藏在此洞口,便於出入民宅。因此,吉安民間的木匠用的斧子都會留下一小節洞口,木工做上梁、架床、壽木等,師傅都要讚詩,讚詩時就必須先請伏以,然後唱詩,唱一段,又喊一聲伏以。伏以就是這樣被木匠們所敬重。

  關於造建廟宇道觀時出木井的故事,吉安流傳普遍。故事反映節省了木頭運輸的時間,減輕了木頭運輸的困難,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井洞能出木,其廟宇道觀已十分神異,值得信眾膜拜。這種故事在吉安境內不下十個,如青原山、武功山、遂川、永新、永豐都流傳,情節大同小異。

  今天青原山淨居寺大雄寶殿後麵那口深不可測的古井據說是當年建寺廟傳運木材的地方,今天人們還叫它出木井。當時負責運輸木頭的和尚就守在井口處,清點木頭數目。一天,當最後一根木頭正要被傳出來時,和尚一時粗心大意,倉促中說了句“夠了”,結果這根木頭就未能送出來。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根木頭還被擱在井中,不腐不爛。據說運氣好的人站在井邊,還能看到井底下“突突突”往上冒氣,但木頭始終不出來。安福縣城北門有座洞淵閣,供奉呂洞賓的道觀。建觀的木材用的是楠木,要從武功山運過來。一根楠木輕的幾百斤,重的幾千斤,建築工期有限,三個月零三天要搭好架,三個月零三天要砌好牆,三個月零三天要安置好菩薩。建觀的主持人有困難,心想,這是為呂洞賓而建,何不請呂洞賓想想辦法呢。人們隻好請呂洞賓來幫忙。呂洞賓見民間為他建廟,十分高興,便請龍王助一臂之力。龍王來到武功山龍王祠的龍潭邊,用龍頭拐杖往潭裏一戳,龍潭立即出現一個水洞,與安福縣城北門口接通,一根根的金絲楠木源源不斷地從洞淵閣邊上一口井裏冒出來,剛好浮上第一百根木料時,有人突然喊了一句“夠了夠了”,這根楠木便卡在井口出不來了。後來這根楠木不腐不爛,一直留在井中。據說在八月中秋節月亮出來時,如果到井口邊去,能隱約看到井底那截木頭的尾巴。

  吉安各地流傳的關於“三巧”的故事也大致相同,“三巧”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出現預示中的三件事,一般指人戴鐵帽、馬騎人、蛇打鼓或雞打鼓、魚上樹等巧事。吉安民間相信,若遇上這三巧,大吉大利,所想辦的事一定遂願。一是建街開圩,街市開張,要選黃道吉日,能同時遇上這種奇象,認為可以旺圩旺市;二是安葬落土,也要選擇佳時良辰,遇上這種奇象,認為利於子孫發達;三是出門遠行,遇上這種奇象,就會出門大吉四方得利。

  吉安縣有一個鳳凰圩。相傳在乾隆年間,這一帶的人口已經很稠密,就是沒有圩鎮,生活上不太方便。有一個姓吳的老人,他邀聚周邊村落的主事人,商量在附近開個圩場。大家覺得是一件好事,就請吳先生主事。吳先生想,開圩有講究,要選場地,要選時辰開張,先請風水先生來看看。風水先生來了,見這個地勢不錯,南有南嶺,北有娑羅山,中間一馬平川,大有鳳凰展翅之勢,就說:“圩名就叫鳳凰圩吧,開圩的日期嘛,就定在三天後的辰牌時分。這個時辰如果能遇上雞打鼓,鴨上樹,人戴鐵帽、馬騎人,鳳凰圩就開得發。”

  開圩的那天一大早,方圓十多裏的老百姓來看開圩熱鬧的不少。吳先生也遵照風水先生吩咐,設了香案,燃燭燒香敬天地,請來鼓樂隊,裝填了硝銃,掛起了鞭炮,隻等時辰到來。

  辰牌時分,一個老年人頭頂一口破了的鐵鍋要去橫江街補鍋,風水先生一見,立即喊道:“頭戴鐵帽”。接著一位漢子肩上架了一隻木馬,家裏請了木匠,木馬用來裁料用的,風水先生又高喊:“馬騎人”。過了一會,有一個人馱著一根杉木,在杉木的尾上還綁著幾隻鴨子,也是要去橫江圩賣木頭賣鴨子的,風水先生很神氣地喊道:“鴨上樹”。

  此後隔了好長的時間,總不見雞打鼓。幾個村子的主事們急得要死,心想,時辰已過,就差這一件事,不知對開圩有沒有影響。風水先生說:“不要急,選了日子時辰,這是天意。”話剛說完,北麵的山腳下忽然傳來嘭嘭嘭的鑼聲,鳴鑼開道,風水先生知道,這是縣太爺來,立即大喊:“敲鑼打鼓,放炮響銃,恭迎縣太爺駕到。”一時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恰好這時上空有一隻老鷹嘴裏叼了一隻雞,受到突然的熱鬧聲,嚇了一大跳,嘴上叼的雞被驚落下來,這隻雞不偏不倚,掉在鼓麵上,咚的一聲,風水先生喜形於色,喊道:“雞打鼓。”

  鳳凰圩開張了,隻是幾百年來,圩市旺不起來,年年總是幾個店鋪,早上一下跳蚤圩。有人說,飯熟差一灶火,就是那個雞打鼓這件事,誤了時辰。

  吉水八都圩,是吉水境內的大圩鎮。八都圩原來叫三巧圩。為什麽叫三巧圩?這個地方很久以前有兩個大家族,一個叫黃家,一個叫習家,黃、習兩姓一千煙,人們一般叫它為習黃二家村。兩姓之外,周邊還有幾個大村落,都苦於這一帶沒有街市,做點買賣不是跑永豐就是跑峽江。有一年,習黃二家的族長公商量來開個圩市,方便這一帶的群眾。於是請來地仙選日子。地仙曲指一算,說:“習黃二家開街,要同一天碰到人戴鐵鬥笠,魚上樹,蛇打鼓這三件事,否則開不發。”村民們一聽,傻了眼,這哪能這麽巧合呢?

  沒想到,村裏有個秀才,滿腹經綸,他特別關心這件事。

  五月初四的那一天,秀才在村口遇到一個農夫頭頂一口新鐵鍋,心想這不是頭戴鐵鬥笠嗎?他興奮起來了,告訴自己今天要多長一個心眼。沒走多遠,他又遇到一個砍柴的人,長長的柴枝上還掛了幾條活跳跳的魚。這不是魚上樹嗎?有辦法,還差一件事,我們就能開圩了,秀才有了這個想法,就慢慢地在村前村後溜達,專門注意蛇打鼓這件事。他不知不覺地又來到了村子西邊的廟前,突然聽到頭頂上一隻老鷹哇哇大叫,秀才仰頭望去,隻見老鷹的嘴裏掉下一條大蛇,這條蛇落下來,剛剛跌落在廟前那尊石鼓上。啊,真是太巧了,他馬上把今天所看到的告訴族長公,兩方的族長公聽後大喜,這正驗合了地仙的要求,趕快殺豬宰羊,插燭焚香,鳴炮打鼓,宣布開圩。並以一天裏巧遇人戴鐵鬥笠,魚上樹,蛇打鼓三件奇事,取街名叫“三巧”,五月初四當新街。

  萬曆年間,日本海盜在東南沿海侵擾生事。新幹中洲有個叫鄒東川的,任副使官,在與倭寇作戰中犧牲,時年58歲。村民們對這位英雄非常敬仰,想把他葬在中洲龍脈最好的地方。就請了一位風水先生來擇地,風水先生說這的確是一塊寶地,隻是東川先生年未滿花甲,葬後對鄒氏家族人丁不利。村民一聽,有點為難,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就要再考慮了。這時,有位叫應八相公站出來說:“從陰陽堪輿來說,先生的話是對的。但是東川先生盡忠報國,民心所敬,葬在此地不能隻依陰陽之說。自古來,天地良心之理都高於陰陽堪輿之說,先生會有辦法的。”那個風水先生沒有想到中洲這麽偏遠的山村竟然有這等高人,還出了一道難題給自己做。

  風水先生沉思了一會,說:“行,依大家之意葬在此地,有一個辦法,就是當靈柩下葬時,要同時出現三件事,才可天呈吉象,地顯靈氣。”這一下,聰明的風水先生把下葬條件要求的皮球踢到鄒氏家族,意思是說,以後出了大事,與我風水能力無關,名聲最要緊。鄒家人一聽要做到三件事,才可天現吉象,這好辦,做十件事也答應下來,風水先生故意深沉一下,說:“這三件事是頭戴鐵帽,馬騎人,泥鰍上樹。”

  全村隻有應八相公不急,他是在暗中與風水先生鬥智鬥勇。風水先生也著實厲害,你中洲幾百戶幾千人,要你們辦三件事,辦不成你鄒家臉上無光,辦成了是為自己家族好,是應該的。

  安葬的那一天,中洲鄒家全村人披麻戴孝,護送靈柩安葬在龍泉腦。龍泉腦是中洲一帶村民去樂安戴坊趕圩的必經之地。晌午時刻,風水先生選的下葬時辰將到,隻見從戴坊圩的方向走來了一個人,頭頂鐵鍋,龍泉腦西邊一條村道有個小夥子肩上扛了一隻木馬,木馬是三隻腳,做工時裁木枓用的,離龍泉腦不遠處有一個人抓泥鰍,用竹簍裝,掛在樹上,不知誰眼明嘴快,說頭戴鐵帽馬騎人,泥鰍上樹三件事都成了,真是天現吉象啊!風水先生連連點頭,說:“東川先生洪福齊天啊!”

  糯米秀才的故事主要流傳於廬陵、吉水、安福、泰和、峽江一帶。糯米秀才是一個讀了一點書卻無功名的百姓,聰慧、機智、善動腦筋,常常幫助窮苦人,與權勢者作鬥。吉安舊時讀書人多,秀才多,半酸卻不腐,糯米秀才是這一類型人的化身,是民間很受歡迎的傳說人物。為什麽叫糯米秀才?吉安盛產稻穀、米酒多,讀一點書的人更喜好杯中物,三杯通大道,說起話來像半仙。所以民間稱糯米秀才講話是金口玉牙,說出來不收回,立即變現。據說糯米秀才的真實姓名叫羅隱,有一次在吉水遇到一位婆婆在茶亭賣水,方便往來行人。有一天,有位路人說,茶亭要是有點酒喝就好,羅秀才就把亭旁的井水變出酒來,隻有賣茶婆婆從井中舀出的水是酒,其他人舀的井水還是水。從此這茶亭有酒喝。糯米秀才的故事多,一生喜歡捉弄人,最後死在自己手裏。相傳盛夏的一天,太陽當空,農民在地裏勞作,十分辛苦。羅隱經過這些人身邊時,想拿他們來取樂,逗他們,沒有人搭理他。於是,羅隱作起法來,想引勞作人來與他作樂。突然,山風狂起日光頓失,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勞累的人最忌諱大汗之時淋雨水,有時會奪性命。勞作的人離村子遠,隻好跑向附近一個山腳下的山洞躲雨。羅隱一時興趣,大聲喊:“你們趕快出來,山洞快要倒塌了。”農民們信以為真,全跑了出來,羅隱趁機鑽進山洞裏。這金口玉牙一說就準,洞口轟然坍塌,秀才被活埋在洞裏。糯米秀才是低層人物,讀了點書,不能勞作,憑聰明機智求生,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代窮秀才的所有特點,打官司告狀,看風水放羅盤,琴棋書畫,三教九流,無所不能,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死在自己手裏,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

  安福人叫糯米秀才稱儒林秀才,也叫羅隱秀才,特別在寮塘、竹江一帶流傳極廣,說成是半個神仙,金口銀牙。

  相傳,他本來的確是仙人下凡,生就一副仙體仙骨,到時可以成仙。但不幸的是他母親一次與人口角後,怒氣衝衝進廚房收拾碗筷動作過大,特別是洗筷子時將一把筷放在灶上頓了幾頓,得罪了“司命菩薩”。等到農曆二十四過小年那天,“司命”上天向玉帝奏報人間善惡事時,向玉帝哭訴:“某縣某村某家的主婦不賢惠,缺德,打了我三十六棍,這家人家不應該出仙人,不應享受如此福分,望玉帝懲辦!”玉帝聽後大怒,當即派“藍大士”下到凡間,將儒林秀才的仙體仙骨撤換掉,永遠不得進入仙境仙界。糯米秀才換骨後,成為一軀凡夫俗體,隻保留了一張仙口仙牙。凡經他說過的話和事,沒有不靈驗的。

  安福寮塘自然村的一口山塘,有一年幹旱時,糯米秀才經過此地,天大熱,與村人坐在塘邊大樹下乘涼。村人以為他是一位教書先生,便聊起天來。糯米秀才一邊聊,一邊無意識的用銅錢敲打身邊一塊石頭。中午,他與村民一起吃點麵食充饑。吃到後來,糯米秀才將碗中一點麵食扔進塘中說:“感謝你們的盛情,也讓子子孫孫嚐一點吧。”塘中的魚兒來爭食,而村民對客人的話毫不在意。糯米秀才走後,隻見石頭上布滿了銅錢印,大家感到此人不平凡。年底時,村民用罾網山塘的魚。殺魚時,發現每條鯽魚或鯉魚的肚子裏有一團麵條,順著一抽,每條一斤多的魚能抽出小半碗麵條來,村人稱這魚叫麵魚,這麵魚也隻這山塘才有,將山塘的魚放到其他水塘飼養,過一段時間後肚裏便沒了麵條。村民才恍然大悟:“讓子子孫孫嚐一點”的客人是糯米秀才。到了20世紀70年代,村民將山塘擴容蓄水,改變了山塘麵貌,麵魚也隨之消失。

  性然外hen禁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