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祖先信仰

  祖先崇拜的文化習俗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部分,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祖先崇拜信仰的表現。我國的祖先崇拜可溯源到遠古時代形成的生命之神複活於春天的原始意識,在最初時是一種生殖崇拜。隨著時代發展,祭祖儀禮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民間對祖先的祭祀充滿著世俗的色彩與生命的活力。

  吉安地處江西腹地,文化交流主要依賴贛江,從地理環境上來看,吉安地處相對僻遠,外來的文化影響不大,本土文化保存比較好,祖先信仰也是如此,這一民俗特點在吉安表現得還比較突出。

  祖先信仰源於兩點,一是祈禱列祖列宗庇佑,一是希望兒孫發達,光宗耀祖。這兩根線拴住了每一個家族的人對祖先的崇敬,吉安人認為人不止為自己活著,還要為死去的祖先而活。這可能是來自對祖先信仰的力量,而且祖先信仰代代相承,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

  建造祠堂

  建造祠堂,是祖宗信仰表現中重要的形式。傳統社會早期隻有貴族才被允許建廟宇供奉祖宗,也是後來民間祠堂的初始。到了宋朝,士大夫階層可以建造家廟。明代嘉靖後,民間普遍建造祠堂。

  吉安的鄉村幾乎都是聚族而居,村落中一定有一個族祠,還有支祠和家祠。不論是哪一種祠宇,中堂一定有神龕,有寢龕,安放著列祖列宗的牌位,綏神位。幾百戶的大村落,人口多,族祠寢龕的空間有限,不可能將每位過世的老人的牌位放進去,入宗祠者受到限製,入祠的條件也很嚴格,高齡,讀書,功名,族中德高望重等可以優先入族祠,因而人們認為在亡故後其牌位能入族祠是一種榮譽。其他無法入族祠者或入支祠,或置家祠。

  祠堂也是家族議事決事的公共場所,凡在祠堂中討論或決定下來的事,在家族中具有無比的效力。儒家傳統思想要求做人先行孝道,做孝子孝孫,為整個家族的曆史而存活,是本地的道德規範約束,否則,以不孝子孫論處,要在眾族人的監督下,跪在祠中列祖列宗位前,向祖宗認罪。犯事嚴重的,甚至在祖宗前施族刑,以戒族人。

  新娘嫁人,進村後的第一件事是步入宗祠叩拜夫君祖宗,希望在成為家族一員後,能得到祖宗的庇護,為夫家多添子孫,受到家族尊重,一生平安。

  家族中的男女去世,以能入祠受祭為一生圓滿完終。許多家族規定,夭折者不入祠,不滿花甲者不入宗祠,隻能放在支祠或家祠中入殮。花甲以上者在村外落氣,也不入祠,甚至不入村。這也是對吉安民間普遍說的“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的一種詮釋。

  族祠是村落中集體活動的公共場所。沒有戲台的家族,演戲就在祠中進行,外地手工者來村中做工,如打鐵、做木工、做篾工、修族譜等,一般安排在祠中做工,食宿。凡家族中有宴席,大多放在族祠中。吉安祠堂邊上一定有一間廚房,專為做酒席而設,其中桌、凳、餐具為祠產。

  舊時代,凡祠都有祠產,主要是有山、水、池、田,有收入,收入用於祠堂管理、祠宇修繕等費用。添丁者,正月上鴻丁,主動把紅包呈祠堂理事,屬祠資來源。

  祠堂往往又是族中子弟讀書之地。舊時代,家塾往往安置在祠中,請一先生,教十數子弟。這種情況,更多見於支祠和家祠,往往家祠的門額就書寫某某書舍或書院之類。尤其是紳士或致仕退休在家者,設一家祠,祠與私塾合為一體。

  建造祠堂有不少規矩。宗祠是全族人有份的,即使從村落外遷數百年的後裔,進了祖宗祠堂,依然享受家族同等權力。無論貧富,每個男性在祠中都享受平等待遇。家族中有財力者,可贈重金修建宗祠,但不允許包建宗祠,再窮的人,撿上一口磚,送上一塊石,也與贈重金者待遇相同。房祠、支祠與此相似。

  建造祠堂,選址最重要,它關係全族人丁興衰大計。任何家族,先肇基,經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發展,人口起來了,財力集聚了,才能思謀建祠。祠不一定建在村中心,但大部分祠建在村落裏。不過,也有例外。吉安縣新圩周塘李姓,有幾個自然村,但以田北為核心,其李氏總祠建在一山窩中,離每個家族村都幾華裏遠,且前後左右沒有其他建築。

  宗祠內不允許外姓隨意出入。泰和萬合鎮梅岡姓王,是吉安著名的王氏大村落,其宗祠叫本仁堂。本仁堂的寢龕台前有一座用生鐵鑄造的三足香爐。香爐為什麽要固定在地麵上呢?據傳香爐之下隱藏了王氏家族近千年的秘密。香爐下有一隻氣眼,世稱活龍開口。洞眼不大,每噴一次氣,王氏家族必有大喜事。王氏分布在梅岡周邊有十來個自然村,一公子孫,皆受其佑。因此泰和有民諺說:“紫瑤山上九條龍,一條落在梅岡逞英雄。”有一年,贛南來了一個鎏生補鍋匠,他懂風水,住在本仁堂,發現梅岡的龍穴在宗祠內,很快找到那個氣眼,便偷偷地將祖輩屍骨移葬在這個龍口下。後來被王氏家族發現,才不致讓活龍開口被別人偷用,因此用生鐵鑄香爐保護起來。從此後,梅岡人不讓外地匠人借宿在祠內。房遇。10,每年不少人、牲畜、樹木、建築被雷電擊毀。

  祖先們以為惡修族譜

  修族譜是吉安民間祖宗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明代中期開始,吉安各家族盛行修族譜之風,一直延續至今。

  族譜的體例或歐式,或蘇式。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創立的;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族譜記載家族中每一位男性的生平、經曆、葬地。在吉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族譜是明代嘉靖年間的吉水赤岸陳氏族譜。此譜的記錄簡單,隻有生歿年、字號,有功名者,生平簡介。清代以後,有的族譜對生平介紹特別重視,長篇的撰寫數頁;女兒嫁給某地某人也記載;男人一生娶多個小妾,小妾何地人、姓什麽、生育狀況等,皆一一記載,不避忌諱。

  吉安自宋明以來,受耕讀思想影響大,家族傳統觀念較之其他地方顯得突出,表現在修譜上,也能夠看到這一點。舊時代,家族人反對男僧女尼,凡家族子弟女兒入寺廟、道觀、庵的,不讓他們再回村中,族譜上不載其名,認為做僧尼道士是對祖宗之大不敬,丟祖宗之臉。不過,安福縣嚴田鄉笪橋村,為七祖行思祖居地,這一支劉氏族譜,對此無忌諱。曆代名僧高道或沙尼,皆記族譜中。其祖西晉安城太守劉遐,劉遐母為道教上清派開山祖師魏存華。劉遐有二女,均從祖母魏夫人修道而終。此後,這支劉氏後裔中代不乏人從道事佛。

  傳統思想中“重農抑商”的觀念比較突出,以經商為末技,是讀書人、士子不屑一顧的行當。在眾多的族譜中,也口不言商,即便家族中有百萬富商,對社會作有貢獻,僅記其貢獻,不言其商。直至民國時期修譜,士農工商普及民眾,才不避諱商貿之事。

  修造族譜是家族中大事,舉全族之力操辦。成立譜局後,推選族中德高望重者擔綱,任首事。吉安民間還比較忌諱做修譜首事,要運氣高、壓得住煞氣的人方能無事,建祠修譜,列祖列宗神靈煞氣重,壓不住煞氣,對首事不利,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許多人為了家族大事,既然公推為首事,便義無反顧地擔綱。修譜前和結束時,必須要祭祖宗,拜神靈,統稱祭祖。

  祭祖,俗稱做祭。做祭的主、配角,除了主修之外,還有主祭一名(族長)、爵童二名(分別立於祭台兩側)、禮生一名。祭祀之前,參祭者先要在祭堂一側沐浴更衣。那裏事先準備了若幹盆清水、毛巾。沐浴後,族長、主修等人相對作揖打拱,上香跪拜。主修三跪九拜後,手舉第三杯酒念祭文,獻三牲。現場殺豬祭獻。三牲後,宣讀昭穆。在念祭文、讀照穆時,有小樂伴奏。宣讀完畢,主祭、主修領頭再拜。是時,鼓樂齊鳴,所有參祭者皆下跪祭拜。焚燒冥錢。冥錢焚化,祭祖儀式結束。

  春冬墓祭

  墓祭是吉安民間重要的祖宗信仰活動。所謂春冬墓祭,指的是清明掃墓和冬至掃墓,這是民間一年中不可缺少的兩次祖先墓祭活動。吉安民間流傳“清明掛在前,冬至掛到年”的習俗。掛是指掃墓時將冥錢掛於墓前,所謂“掛在前”,指清明節臨近,每個家庭都會安排墓祭時間,大多數是祖上傳下來的規定時日,一般在清明節前三日內完成。清明節之後墓祭,會被饑笑為對祖宗不敬,非孝順子孫。“掛到年”是指冬至後天寒無常,視天氣晴朗墓祭,隻要在臘月小年前墓祭,都不遭人奚落。

  墓祭分家庭的,隻祭至高祖;房支的,祭本房支的世祖;家族的,祭拜本族基祖。參與基祖墓祭的人多是男性,現代也有女性參加,備好香燭、紙錢、三牲、供果和銅鑼。到達祖墳後,先在墓前鳴羅三陣,謂喚醒祖宗陰靈,接受孝子賢孫祭拜和祀奉。點燃紅燭、焚香,用三支未點燃的線香掛上三張冥錢分別插在墳頭上。若祖墳邊上有了旁人墓地,也要插些香散點紙錢,以示敬意。

  祭墓的冥錢紙用草紙裁成16開大小,用半圓形鐵鑿鑿出一行行的錢孔。吉安民間習俗,鑿三行數為神錢,四行數為陰錢。不論是神錢還是陰錢,每行鑿孔必須為單數。

  鳴炮、跪拜,奠酒三杯,並用酒將已焚燒的錢紙圈上三圈,以防別的陰人哄搶供品,申領紙錢。

  冬至祭祀,祭拜的形式和內容與春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祭祀時還會用鐵鍬給先人墳墓添上新土,吉安一帶叫培土。墳墓經年風吹雨涮,泥土難免流失。而培上泥土,還可以讓墳墓高大雄壯。

  祖墳的維修一般選擇在冬天,也是祖宗信仰中的一項重要活動。

  中元焚紙錢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日,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吉安地區也不例外,民間很重視這個節日,是一年中極為重要的祭祀、紀念祖先的活動日。

  在吉安境內,中元之日主要指七月十五日,但不同家族,焚燒冥錢祭祖的時間選擇不完一樣,有的地方有的家族選擇七月十六至三十日之內的不同日期,但都屬於同一性質的活動。產生這種時間差異,今天已經不太清楚,隻是代代相傳,秉承祖上習慣而已。

  所謂焚紙,是指燒紙錢。冥錢的製作有規定,買草紙回來,用半圓鐵鑿打紙,所鑿行數,也是三行為神錢,四行為陰錢,這是吉安地區所有祭祀場所中規定的做法。每個集市上都有專人從事錢紙的生意,為了省事,可以把錢紙買回來。錢紙準備好後,下一步是號包,將錢紙分為若幹份,凡要祭祀的先祖,就包封一個紙包,一般隻祭祀到高祖。每個紙包,用一張幹淨的毛邊紙包封,在包紙上寫明先祖名字,寫上陽世男、孫等的名字敬奉。各地習俗不一,書寫的格式也就不同。舉二例:

  一、今逢中元之期虔備冥錢封號一包奉

  故×姓諱××妣××老孺人

  同領受用

  公元××××年×月×日焚

  陽世男××孫××俱跪

  二、今逢中元之期 陽上孝男××偕孝孫××謹具冥衣冥錢封成一包

  焚化奉於本裏故祖父××公諱××妣××氏××老先生老孺人魂下

  親領受用早登天堂

  公元××××年×月×日焚跪

  這“包”皮中間一行的書寫有嚴格規定,即字數要過“黃道”,方法是按“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輪數,最後一個字最好要落到有“走”字底的字上。否則,亡魂難以回家領取這個錢包。

  燒包的時間一般放在晚飯後。這一天的晚飯每家每戶都吃得早,並且這一天會買許多吃的東西,一是為了祭祀,二是收割後勞累,需要補充。大部分地方用糯米、豆粉做麻糍,是吉安一個特色食品,也是供品之一。

  焚燒錢包時,先將幹燥的禾草一字排開,將包按序排放在禾草上,插香燃燭,點燃禾草。待焚燒將盡時,奠酒,敬拜祖先,鳴炮,用酒圍繞火堆圈三圈,以保證祖先能收到孝子賢孫送來的錢財和食品,盡情享用。

  紙包焚畢,天色將暮。此夜,大人會囑咐小孩不外出玩耍,靜坐家中,早些休息。即使在今天的吉安城、或各縣城,七月十五的晚上,天黑後少有人去散步,舊時代傳下的話說,如果運氣低,遇到野鬼,“惹鬼上身,一年不清”。

  祠祭

  祠祭是一項全族男性老少都要參加的活動,女性不得參與。活動都是在宗祠中進行。祠祭的時間一是在正月,一是在七八月份以後,選擇農家放閑的時間,族人容易集中,收割後也有了財物,時間也比較充裕。

  沒有特殊原因,隻要人在家裏,祠祭時間一定要參加,否則是對祖宗不敬,要遭族人抨擊。明代泰和狀元陳循年少時,因家窮,不論寒暑,每天早上都要去撿狗糞。十三歲那一年的元宵節,陳氏家族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時間到了。舊時代的祭祖活動十分重要,在家的男性,除非病得起不了床,否則都要主動地按時到場,不用別人來叫。故意不來的,說明對祖宗不敬,村中人就瞧你不起。那天早上,卯時已過,全族男性都前後陸陸續續來到陳氏宗祠。主事的人清點人數,隻差陳循未到。等了一會,祭祖活動的時間已到,族長公見陳循還沒來,心裏不高興。陳循不是故意不來,他早晨起來去撿糞,糞筐還沒滿,忘記了祭祖這件事。等聽到宗祠一陣鼓響,他扔下糞筐,飛奔祠堂裏。等他到達祠堂門前,祭祀活動已經開始,燃燭,插香,鳴炮。祠堂前一座庭院,庭院的門已關住,防止閑人入內。陳循拚命敲門,大聲說:“我撿糞遲到了,請開門,我也要拜列祖列宗。”有人來到庭院門邊,很生氣地對陳循說:“你要祖宗嗎?你年紀輕輕,才讀了幾年書,架子就這麽大,全村老少等你一個,算了吧,你有本事,你就自己建一棟祠堂,你想怎麽拜就怎麽拜吧。”

  陳循沒想到遲到了一下就受到拒之門外的懲罰,還受一通氣,他憤然地說了兩個字:“難料。”陳循讀書十分用功,十七歲中秀才,三十歲殿試點為狀元,做了朝官。在任官期間,不忘少年時的誌向,便在泰和城東南建了一座祠堂,讓子孫遷居於此,村名就叫難料,後來改名為諧音的南寮。

  祠祭一定要設祭案,擺靈牌,其儀式與散譜時祭祖基本相同。

  四時吊念亡靈

  對一般的百姓而言,他們的祖先信仰的思想觀念表現得更直觀,更生活化,那就是一年四時虔誠地對祖先亡靈的吊念。舊時代,甚至現在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婦女,當她嫁入這個家族而成為家庭一員後,她知道自己的主要職責是生育一批能為這個家庭續香火的男兒,否則,她的地位、命運、生活都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自己是外姓,來到這個家族中,她首先要敬祀的不是俗神,而是家族、家庭中的亡靈。婦人相信人有靈魂的,靈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刻關注著後人的一舉一動。於是,吉安境內舊時代的家庭主婦,每逢初一、十五,必定焚香於客廳神案前,盛齋飯敬祖,祈求列祖列宗保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