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俗神信仰

  吉安民間崇祀的神祇多不勝數,除佛、道神祇普遍奉祀外,還有許多對本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或宗族繁衍有功的曆史人物,受百姓尊崇而奉為“王爺”、“菩薩”,建廟祭祀,成為一村一裏或一族一姓之保護神,統稱民間俗神信仰。民間所稱的俗神是相對原始信仰中產生的神明而言,俗神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是我國民間宗教神靈崇拜的重要對象。各地由於地理環境和曆史人文的差異,形成的俗神信仰也有不同,吉安各地常見的俗神信仰羅羅種種,名目不少,如關帝廟、文廟、萬壽宮、財神菩薩、社官菩薩等等。

  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唐玄宗開元年間封孔子為文宣王,因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後與武廟相對應。天下邑城皆建文廟武廟。吉安崇文重教,府城縣城都有文廟供百姓敬祀。有些大村落也建文廟祭祀。文廟是學生祭拜孔子的地方,也是古代地方官員弘揚教化的場所。廟前有欞星門,人們從門的右邊出入。有一塊下馬碑示意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敬。欞星門後是泮池,相處為孔子洗墨處。吉安書院、私塾前皆效此而設泮。古代童生考取秀才稱入泮。舊時孔夫子的畫像既懸掛在書院,也懸掛在文廟。文廟中堂有孔子的塑像。凡讀書人都會按時到文廟跪拜祭祀。逢孔子生日,地方官員還要舉行祭禮儀式。今天,吉安僅存安福孔廟。

  武廟

  武廟,也叫關帝廟,關公廟,是祭拜三國蜀大將關羽的場所。他的“忠貞神勇,義薄雲天”氣質,成為曆代仁人誌士修身、勵誌、敬業的楷模,有“武聖人”之稱。他也因為是“義”的化身而成為民間財富的保護神及護佑神。

  吉安城的關帝廟在府治南五裏站前,負市麵江,初名漢壽亭侯廟,明萬曆間知府餘之禎建。順治九年(1652)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初年知府郭景昌修廟門,易額關帝廟。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府羅京拓廟右基地,後改祭祀於南門廟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府盧崧重修。按《江西通誌》:吉安府城關帝廟有二,一在濱江,一在南門外。舊府誌皆失載。今考濱江關廟建自前明,修於國初,南門外關廟,商民公建,後以濱江之廟稍遠,多就近行禮。

  永豐縣武廟在西門外,安福武廟在城北門外,遂川武廟在城隍廟左,萬安武廟在縣右,明洪武元年(1368)知縣孟孔昭建。永新有二處武廟,一在城東街,一在城西武濟橋。寧岡的在縣治西一裏觀音閣右,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乾隆八年(1743年)大水衝決,九年(1744年)修。

  鄉村中普遍建關公廟,是一種對邪惡不屈服的心理作用,關公的青龍偃月大刀,可以驅逐一切邪惡,能純正鄉風民風,關公廟是一方一村一族的神廟。

  文武廟

  文武廟是有些家族為了祭祀方便把文武聖人合作一處建廟祭祀。吉安縣梅塘醪村李氏,是一個千年古村落,村中建有文武廟,廟中供奉孔子、關公。廟為兩層的閣樓,頂上有一個尺餘高的人物瓷雕,一隻腳懸空,一隻手高舉一支筆,斜向西南,村人稱它為魁星點鬥,象征李氏家族文風昌盛,代代不乏讀書人。

  萬壽宮

  萬壽宮是江西特有的神廟,為紀念晉代許遜鎮妖有功,造福百姓而建。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5)以後,吉安各地開始建萬壽宮。至清末民國年間,幾乎每一個村坊都建一座萬壽宮,規模大小不一。在廟中,以祀奉萬壽菩薩許真君為主。許真君居正中,左邊有皇門太保康天君,右有觀世音,還有玄帝、和合童子、土地菩薩等神位。萬壽宮的建築格局也幾乎都一樣,進大門的地方設置戲台,萬壽宮幾乎是舊時代的娛樂中心,其周邊一般有商業店鋪。因而,萬壽宮實際上是當地文化經濟活動中心。

  萬壽宮內經常舉行各種道教儀式,最有代表性的是打萬緣醮和千緣醮。

  忠烈祠、福主菩薩、康王爺

  吉安每個村莊都虔誠地供奉著自己的福主菩薩。村裏或村外的福主廟常年香火不斷;一旦舉行民俗活動,在參神、請神時,福主菩薩總是最顯赫的尊神。鄉村社會一般在福主的誕辰或忌日舉行盛大的廟會,表達對神明的崇拜之心。

  吉安各地奉祀的福主、康王,其實是同一個神靈,隻是稱呼不同而已。

  吉安縣梅塘醪村李氏,村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神廟,村人叫忠烈祠,門上有“唐敕封忠烈康王”石刻匾牌,廟內安置許多不同的菩薩和羅漢像,金剛、天王、地藏都有。祠宇上廳中間,有一尊菩薩像,兩米多高,人稱福主。福主的臉是紅色的,圓眼怒睜,身體向前微傾,威嚴有加。為什麽門上書寫的是忠烈康王,村民又稱它為福主菩薩。據該村老人介紹,該廟宇原先是祭祀先祖西平王李晟的,後來才增加菩薩進來。稱福主菩薩,尊的是唐代安邦定國的康王,民間叫康老爺,是老百姓的保護神,供奉他的地方就叫忠烈祠。

  有的福主廟供一村一姓專用,有的供方圓數裏多村多姓共祭。青原區文陂鄉古街棟頭有一座忠烈祠,裏麵祭祀的是康王菩薩,這裏就是多村多姓共同供奉。

  對福主菩薩的祀奉活動最隆重的莫過於朝拜。朝拜的時間,各地不同,如吉安縣梅塘醪村李氏為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每年一小朝,三年一大朝。各地朝拜的做法大同小異,本文以醪村為例。

  朝拜這天,每家每戶的親戚都會來做客,要擺酒宴接待,少者2到3桌,多者4至5桌。村民殺豬宰牛,用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還要做新米果給客人吃,俗稱“吃菩薩”。朝拜日比春節還要熱鬧,因為正月拜年的客人是初二以後才陸續到來,而朝拜這天,幾乎所有的客人都在一個時間到來,分外熱鬧。為此,族裏每年要輪兩家做“香頭公”,牽頭組織朝拜活動,並承擔扛菩薩的香火錢。村上因戶數多,村民很難輪到一次當差,故輪到作“香頭公”者,即便生活再困難,也會千方百計籌足香火錢。

  朝拜分小朝、大朝。小朝之日,由每房出一支鑼鼓喇叭隊,每戶來一男丁分頭做公務(如男丁不在家或無男丁,則請外甥、姑丈頂替),每房出4個勞力(8房共32人)輪流扛菩薩。是時,人們到廟前集中,把福主菩薩請出,放進木轎中,由4人抬著,菩薩後麵是8支鼓樂隊和信眾。隊伍浩浩蕩蕩出發,輪流到各房去巡遊。各房人則集中在房祠前,迎接福主。待福主抬到祠堂前,立即燃爆竹、放土銃。婦女們則端著齋飯,燃香磕頭,此活動從早飯開始,直到中午結束。

  三年的大朝,是醪村最大的廟會活動。七月初,族長就要召集各房的房長商討活動安排,選擇“香頭公”。“香頭公”要選有聲望、家庭比較富裕的人擔當,負責具體的聯絡和雜務事項。大朝的所有費用都在族產中開支,由東、西兩大房各選1人負責財務。如遇上族產不足難以開支時,就攤一些門戶款。分支村落有時也會出點錢讚助,七月初七是福主菩薩的生日。要請道士去瀘水河中舀一壺水,叫做“請水”,請來的水用於給福主菩薩抹身子,接著還要上油漆。接下來,道士把附近有廟的山名寫在竹簽上,向福主磕頭、點香、燃爆竹,進行卜卦(從簽筒中抽出一隻最突出的簽),看上麵寫的是哪座山,就去哪座山朝拜,這叫“卜卦問菩薩”。一般情況下是去河對岸的佑華山、村西的武華山、馬鞍山等。但正對村子的龍須山從來不去,據說是因為山下有一座著名的禪宗聖殿資國寺,福主不屬禪宗派係。

  大朝時每戶出一丁(其中,每房要四個人扛菩薩,要一副鼓樂)。七月二十一日早飯後,人們到廟前集中,抬福主上轎,前麵撐著一麵大幡,上麵寫著“西平王府,醪村李氏”幾個大字。隨後是用各色布縫成的大傘,俗稱“萬民傘”。福主居中,後麵是八支鼓樂隊。據參加過扛菩薩的人說,上山時,他們總覺得肩上的負擔比在平地走還輕,認為是福主顯靈的結果。到了山上的廟前,由道士做法事,請神、祈福、念保民之類的經。有時遇上天氣不好,則提前到七月二十日抬菩薩上山,在山上住一晚。天氣好則當天去當天回,把福主放在醪村北向一裏路一個叫戴家壩的李姓店鋪裏麵,第二天再抬出來。經過登龍房村時,房祠前早有人迎接,一陣爆竹後,將菩薩抬去鄰村,再放在總祠前廊接受大家朝拜,一同看戲。二十二日這天,來的客人比小朝時要多,鄰村也有不少人來看熱鬧。大朝至少要慶3天,有時要5至7天,天天有戲班演出。

  吉州區曲瀨鎮盧家洲村有一座福主廟,緊靠盧氏宗祠,廟堂卻為盧家洲村民及周邊村民所共祀。據說福主原來僅為盧氏供奉,但在某一年,鄰村族長公見盧家洲福主菩薩對盧氏保佑特別好,又發人丁又發財,心生一計,帶領族人於七月十二日夜闖入盧家洲,把福主請進本村廟堂。當夜,族長公就夢見福主菩薩並告之他:“你們的好心我領了,但我的主要職責在盧家村,你們若是真心待我,我也會保佑你們。”說完,福主菩薩飄然而去。族長公醒來後,往廟堂一看,果然不見菩薩,立即召集村民,將此事說了一遍,派人去盧家洲福主廟看看,去的人一看,菩薩依然端坐在位。族長公大為震撼召集全族人殺雞宰鵝,一同趕往福主廟,跪拜祭祀。

  盧家洲村人見鄰村來此拜福主,為之感動,為表示謝意,盛情款待鄰村人。後來就形成了盧家洲七月十三吃菩薩的習俗,流傳至今。

  安福洋門鄉上街梁氏,據其譜載,該梁氏於唐貞觀年間(627-649)肇基,乾隆二十五年(1760),族人梁宗洵所修梁氏族譜中收錄《共祀福神劉康二王輪流案臨記》,文載:“福神者何?所以護國佑民,彰善癉惡也。茲神維何?曰興祚、曰靈佑,生自漢唐,有功神稷民生也。功既遍寰宇,何為於此祀之?福我族裏也。戶口稠密,因而分案,分香火,分朝謁,分山界也。粵稽二神,興祚王劉,漢帝苗裔,文德紀大常。靈佑王康,唐朝敕封武功,功垂竹帛。儀容各殊,靈顯如一。叩禱祈求,無不立應。我族曆世數十,曆年千餘,康、劉比鄰,展轉姻好婭,就地接壤,共為一案。每逢正二兩月初十,鼓樂旗傘,犧牲香楮,以將事輿神,上下值年交遞,從古已然,於今為烈。捍災禦患,迎祥接福,惟神是賴。語雲,生有功德,歿祭於社。士庶祖先之後,虔祀裏神,猶省會郡邑有城隍之義雲。”

  康王菩薩,鄉間俗稱康爺,就是吉安民間尊崇的福主菩薩。相傳,康王最親近百姓,遊街時,要是你能摸一摸康王菩薩,這一年中康王菩薩一定能給你帶來好運。其生日是農曆七月初七。不過給康王祝壽的時間,自古來是在七月六日晚,每家每戶派人前往康王廟祭祀,祝壽。初七那天,扛康王菩薩遊街。

  遂川一帶,舊時商人都崇拜康老爺,因為康老爺公正。遂川黃田廟供奉的是康王,買賣時商人喜歡到黃田廟過秤,讓菩薩監視。曾經有一位行騙者被康王懲罰,使他腳痛,直到他懇求康老爺並請道士打醮悔過,方才痊愈。

  青原區富田陂下村也有一位康爺菩薩,又叫他康保裔。村民傳他是八步雷神之一,是專掌舟船的神明。陂下臨富水,舊時依靠河水交通,對舟船的依賴表現得突出,所以村民供康爺菩薩為河神、護船神。

  康保裔的傳說在本地文獻有也有不少記載。乾隆《吉安府誌》卷十三收集了歐陽守道有關的記載:“神姓康,諱保裔。國初北邊名將也。祖諱誌忠,仕後唐。討王都,戰歿。父諱再遇,從太祖征澤潞,與李筠戰,歿太行山下。鄉民廟其所。王在後周,即有戰功。入本朝,連守數州,最後以彰國節度為高陽關都部署。契丹入寇,範廷召自中山,分兵迎擊,來求援。王領兵赴之。日已暮,約詰朝戰。是夕廷召遁。質明,虜騎獨圍王數重,左右請易甲以逃。王曰:‘臨難無苟免,此吾效死日也。’大呼,決戰數十合。矢盡,王以弩擊,殺傷甚眾,遂死之。事聞真宗,震悼久之……鹹平三年庚子,距今淳祐戊申二百五十年矣。赫然若前日事,國家懷柔百神,所在郡邑,有以王之封號為請,皆即日報可……廬陵諸邑,皆有王之別廟,遠近人士,歲時走集,莫敢遑寧。然其所以事神,往往祀而不知敬。造妖襲訛,日新月盛,甚者專以司疫,冠其徽稱。蓋無複有知王之平生者,江南巫鬼,自昔已然。王重不幸以其凜凜不磨之忠,乃見儕於伯強之烈。薦享黷慢,罔有馨香。甚則荷校赭衣,自為累囚。巫操其權,禁貫在口,敢有出一語,禁其理之不然?巫之黨,戰戰相恐,若謂禍且立至,何辜斯人,神顧樂與立威如此哉。”

  吉水康王廟在縣城南,南宋楊長孺記(乾隆《吉安府誌》卷十三),曰:“廟昉於信州之弋陽縣,神之言曰:吾康其姓,太保其稱,而朝廷封爵公之王之宣和曰威濟……廟食之廣,於江於淮於閩於漸,若顯若靈,遽數弗終,凡水旱,凡盜寇,凡劄瘥,凡禱祈,拜叩未終,心口相語誠之……”

  康王菩薩在民間傳說中,他既是保平安的神,又是保發財的神。他性格好,平易近人,不像有的菩薩動不動就發脾氣,稍為不注意,人們就受到懲罰,人們往往敬而遠之。康王菩薩可不一樣,很隨和,能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比如,在吉安就流傳兩個康王菩薩特別愛看戲的動人故事。

  前麵說到的吉安縣梅塘鄉醪村李氏是唐代大將李晟西平王的後代,開基到現在有近千年的曆史。現在的人口有兩百多戶,村子裏有一座很大的康王廟。

  據說有一年,吉安有個戲班的領班來找醪村的族長公,說昨天有一個紅臉長須的老人來找過他,說正月十五醪村要開戲,請我先到村裏看看。在吉安時,領班還煮了一碗麵條給他吃,吃完就走了。族長公聽了感到莫名其妙,說我沒有派人去邀請戲班子。領班有點不高興了,我跑這麽遠來,說一句沒派人邀請就打發我,那不是戲弄人嗎?族長公也不高興,抱怨領班說:“你們演戲的生意不好做,想通過這種糊弄人的辦法來賺錢,手段也太差了。”

  正當兩人話不投機時,守廟的人跑過來對族長公說:“康王菩薩很奇怪,這兩天沒有人進過廟,他老人家的嘴邊卻有一根麵條。”大家聽了都不相信,村中主事的人去廟裏看看,戲班的領班也跟過去看熱鬧。一進忠烈祠,領班看見殿上紅臉長須的菩薩,不就是來請戲的老人嗎?於是大叫道:“就是他,是他昨天到我戲班來請戲的。”族長公還是不太相信,他跑到康爺前,用手摸摸嘴邊的麵條,果然,麵條還是濕軟的。族長公向領班道歉,說:“這幾年我們沒有請戲班來過,康老爺想看戲了,自己親自去請,是我的不對。既然康老爺開了口,正月十五你們就來吧。”

  這一年吉安大旱,醪村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們都說是福主菩薩保佑了他們。從此,遠近的人都知道康王喜歡看戲,醪村此後更是年年正月十五請戲,以此滿足福主菩薩的心願。

  青原區文陂鄉也流傳類似的故事。

  渼陂古街最早是棟頭街,宋元時,這裏聚居梁劉蕭幾大姓,人氣旺,街市繁榮。後來這幾個姓合建了忠烈祠,位於棟頭街口。每年五月初五,這裏有賽龍舟的習俗。店老板為了助興,每次都請戲班子來演戲。開演前,人們抬康王遊神,遊神後,把康王放在最前排,與大家一起看戲。有一年的五月初五,既不賽龍舟,也不請戲。這件事被康王知道了,他便化身來到戲班莫老板家,請他們如期到棟頭街演戲。莫老板見來人很陌生,不敢輕信,硬要來人先交定金,康王說:“我沒帶定金,來到棟頭街找我,不少你一分錢。”莫老板覺得不太可靠,靈機一動,隨手拿針線紮在來人的背後,暗暗地做了一個記號。

  端午節那天,莫老板帶領戲班來到渼陂,棟頭街主事和忠烈祠的總管覺得奇怪,今年不是不請戲不賽龍舟嗎?莫老板便將來人請戲的事說了一遍,並說,我在他衣袍背後紮了針線,你們查查看,把這個人找出來。這時,村民們抬著康王菩薩上牙轎,準備遊神,莫老板站在一邊,牙轎剛剛抬起,莫老板突然發現康王袍衣背後有針線,並且是他紮下的位置,高聲喊:“針線找到了,你們看,請我的人就是康老爺。”村民們聽說後也高興,都說既然康爺登門請的戲,那就開演吧。

  從此以後,棟頭街的五月五再也沒有間斷過唱戲,一直唱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棟頭街五月唱戲也叫龍船戲,渼陂人說,看龍船戲,是托康王的福。

  社官、土地菩薩

  吉安流傳一句話,有村就有社官廟。鄉村說的社官就是社官菩薩,又叫土地神,它管理的範圍很小,職權卻不小,村人的事它都想管,所謂“社官不開口,老虎不敢進村”。吉安民間傳說社官的官職不大,辦不成什麽大事,但誰招惹了他,他也不會輕易放過,能讓你災難纏身,不死也要脫幾層皮。

  家庭中凡遇上除夕春節等節日,都會到社官廟裏祭祀。建房開基動土完工都要先敬土地神。吉安縣一帶破土動工時,先點燃香燭爆竹,以驚醒土地菩薩,用酒醴三牲祭祀一番,再動土,即主人在選定的地址上連挖三下,丟下鋤頭,離開現場,不回頭。據說這樣做可以避煞。如果離開後回頭看,可能會中煞。

  搬入新居前,要請法師安香火,打土皇燈,也是出於對土地菩薩的敬畏和崇拜。打土皇燈時,男主人跟在法師的後麵禮拜敬神。法師念一會兒經,響一陣樂器,拜一拜香燭,連續若幹遍。最後在廳堂的四個牆角上貼上符,點上清油燈,門窗上懸掛挑符,安門神。百姓以此儀式敬告土地菩薩,祈求菩薩庇佑全家清吉太平,老少安祥。

  趙公財神

  趙公明是城鄉敬祭的財神菩薩,其生日是農曆五月初五。吉安有的地方又稱他為八月菩薩。在舊時代,吉安縣文陂鄉一帶在八月祭祀趙公財神,而且是由八個不同姓氏和村落團體在農曆八月中輪流祭祀。

  一般的情況下,各地都為趙公明建立壇廟。與他在一起配享的還有兩個小神,一招財,二進寶,招財進寶是趙公明的使者,吉安像我國其他地方一樣,門上最喜歡貼“招財進寶”字樣。

  喊船,請大神,送大神

  喊船是江西特有的俗神信仰,吉安普遍保留到20世紀50年代。請大神是喊船的起始,一般在小年之後。喊船活動都是在正月的上旬進行,也有延續到下旬的。放船,也就是送神,多半在元宵節之後,也有延續到二月初一的。喊船活動是一種迎吉祥祛災難的祭神活動。

  不論村落靠河不靠河,大部分村落都會舉行這個活動。所謂的喊船,是誦讀有韻的詩文,有領唱的,有附唱的,條件好的村子還伴有樂器,每晚輪流唱,其實是一個祝神過程,保佑一族老少平安,風調雨順。近河的村落在送神之日,把神送到河邊,焚化,順水讓諸神回到洛陽去。沒有河流的地方,人們來到水田中,焚化,以紙托燭,算是送神。

  送神的當晚,人們早早關門休息,比平時更早熄燈睡覺。傳說諸神中有不願回洛陽的,見到有燈火的地方便停留下來。神若沒有送走,這一年裏它會給家庭帶來許多麻煩,甚至災難。

  如今青原區富田陂下胡氏家族仍有喊船活動,分方神和客神。方神為地方神明,如相公、康爺、老大將、新大將等;客神是關公、薑子牙等神明。內河送神送龍船、鳳船,走水路,船在河中行走,易撞入山崖。據傳喊船可以把船從山崖裏喊來出來,保眾神一帆風順,送入大海。送神是禳災祈福,保平安的渴望與祈求。

  灶神、灶王爺、灶君菩薩

  有家就有灶,廚灶是一家賴以生存的飲食場所,中國人曆來主張民以食為天。民間對灶神的崇拜的曆史很長,《禮記》中已有記載。到後來,灶神不僅管轄一家居處出入飲食,還擴大到一家人的壽夭福禍,是民間供奉俗神最普遍的神祇。灶神傳說有三類原型,一為祝融,二為炎帝,三為黃帝,都與火有關。對灶神崇拜,就是對火的崇拜。

  吉安廣泛流傳小年之日,灶神要上天見玉皇大帝,報告一家是非善惡,民間百姓為了請灶神在玉帝前說好話,便在灶頭上張貼對聯稱頌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主婦奉飯敬祀。

  傳說灶王爺上天來回要七天,除夕那天重返人間,所以人們一般在小年二十四日上午祭灶。灶神與社官菩薩的形象相似,也是一個喜歡搜集人家隱私的家夥,他整天在人家的廚房,凡家人的點滴疏漏和過失,他都記錄在案,人們惹不起他,又躲不過他,對他敬畏,生怕他在玉帝麵前打小報告,要經常敬祭他,討好他。

  吉安至今仍有不少的灶前規矩,比如,不可以在灶火上點燃線香,是謂對灶君不敬;不得披頭散發在灶前做飯,要衣著幹淨整齊;不得將髒東西放在灶膛裏燒,怕玷汙了灶神。在鍋裏洗碗筷時,不得在灶頭上頓筷子,據說灶君腰身軟,受不了擊打,在吉安流傳一個故事,

  據說在很久以前,吉安某地有一戶人家,長輩去世後,請了一位風水先生相墳地。墳地相好後,風水先生對這家主人說:東家,我可以斷言,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你兒子以後一定能考上狀元,能在朝廷當上大官。你們要好好珍惜。東家夫妻聽了自然高興,因家裏貧窮,沒有地位,處處受人欺負,遭人白眼,什麽好事都輪不到自己,一年到頭累得死,還吃不飽。如果風水先生說的是真話,那一家受苦的日子也長不了。從此,夫妻倆更加謹慎,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

  這家兒子讀書過目不忘,又特別懂事,還能體恤父母辛勞,經常幫助父母幹農活,過了幾年,兒子讀書長進快,參加了江西鄉試,兒子一舉奪魁,獲得了第一名即解元。消息傳來,夫妻倆喜不自禁,風水先生的話果然驗證了。

  古代考試製度是各省的鄉試在頭一年的秋天進行,鄉試合格的人,第二年春天才有資格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之後,再參加殿試,殿試第一名為狀元。這家人在兒子中解元後,全家都在為他進京考試做準備。他的母親一心想著如果兒子一考上狀元,家裏的苦日子就結束了。

  做娘的天天想這件事,過小年的時候還在想。那天吃了晚飯,她在廚房收拾碗筷,一邊洗筷子,一邊自言自語說:如果我兒子考上了狀元,在朝廷當了官,先要東鄰上我家門賠禮,南門那家的牛吃了我家的禾,十年了,要他翻十倍的賠款,西家又怎樣怎樣,北家又怎樣怎樣,每說到一家,她用筷子在灶頭上頓幾下,數落一家時,用筷子在灶頭上頓幾下,用來發泄多年來受苦受欺的不滿。

  她隻圖自己發泄,可苦壞了灶神。灶神骨頭軟,筷子頓在灶頭上,等於痛打了灶神爺。灶神爺一邊挨打,一邊聽到這婦人口口聲聲要報仇。灶神擔心這婦人的兒子一旦當了大官,很多人要遭殃。於是,趕快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玉帝很重視,一道聖旨下去,取消了原定江西省吉安府某某為某年某科榜的狀元的仙錄,狀元另選人選。不過,玉帝念婦人的兒子無罪,取了個三等進士,做個縣官。

  第二年放榜後,灶神爺托夢給婦人講述了這件事。婦人後悔自己不該心胸狹窄。從此之後,在吉安民間,年紀大的人都會告訴小孩子說,洗碗筷時,千萬不要頓筷子,得罪了灶神,他老人家又會跑到玉帝那裏告狀。所以千百年來,灶頭上便有了“上天言吉祥”的祝願,過小年的這一天,家家都要敬灶神菩薩,希望來年全家吉祥安康。

  蕭家水府神

  吉安境內的水神有不少,最著名的是蕭家水府神。據民國十三年(1924年)陳廷傑《重修大洋洲蕭公廟》記載,南宋紹定年間,也就是在1230年前後,河南祥符人蕭蘭芳在吉州做官,愛吉州的山水,定居廬陵。其子伯軒,娶永新坪上劉氏為妻,生二子,長子祥叔,次子瑞叔。蕭伯軒喜神仙之術,拜臨江府金鳳洲謝金人為師,便遷居新淦(今新幹)。蕭蘭芳一生樂於助人,道術高超,死後,被新幹人立廟,敬他為水府神。祥叔承父業,一生學道,道術比父輩更出名。元末,大臣顏伯上奏祥叔神德廣被,被皇帝采納,皇帝封之為永靈神化普濟顯德舍人。死後,與父親伯軒合祀於廟。祥叔也娶永新新坪上劉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天佐,次子天任。天任承祖業學道,周遊湖海,其術比祖、父高,名也大。明永樂四年(1406)坐化。十七年(1419),鄭和下西洋,船隊以蕭天任為水神,因護佑這支龐大的航海船隊有功,蕭天任被明成祖封為英佑侯。

  明代永樂年以後,江南地區凡有舟船往來之地,都建蕭家水府廟,敬祀蕭天任祖孫。福建閩南沿海敬媽祖林默為海神,她是掌管海上航運,海上漁業的水神,而蕭家水神不僅是海上航運的水神,還是內地大江小河航運的保護神。其實,凡江河流經地區,曆史上都有各地本土的水神,吉安境內各地所奉祀的水神不下10個,但以蕭家水府神名氣最大,這與曆代皇帝封賜有關。

  吉安城有水府廟,舊名英祐廟,俗稱老官廟,在關外南街迥龍橋北,即祀水府蕭伯軒三代水神。明正統初,知府陳本深建。

  其他水神廟

  萬安韓信廟。萬安臨近贛江,特別是十八灘,灘灘生險象,沒有不敬水神的。關於水上神的傳說很多,最有影響是縣城南麵5公裏處的漂神灘的水神。相傳很久以前的農曆七月的一天,車溪村人在贛江打魚,網到一顆人頭,打魚人趕緊把人頭丟出去。不一會,人頭又鑽進魚網,打漁的又仍出去,人頭又鑽了進來。一連三次,打魚人哀歎地說:“人頭啊,我與你素不相識,為什麽要纏著我?既然如此,那你就留下來吧。”打魚人把人頭帶回村邊,用磚頭搭起一個爐灶樣的小廟,把人頭安放其中。後來,村人又把它建廟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上,廟成,一個童子騎著高大馬頭從廟前過說:“這頭是韓信將軍,被呂後派人用竹刀所殺,頭顱丟棄贛江。誰人撿到,代代叫老爺。誰人建了廟,代代會報恩。”於是,車溪人便在村中心建韓信廟、韓信塔。廟額為“三寶福主殿”,祭祀韓信、大監、二監、蕭公、張神像。凡往來贛江舟船,經過漂神灘時,船主紛紛登岸,到車溪來叩拜韓信廟。

  吉水蕭瀧廟。廟在吉水蕭瀧河水南鎮境內。紹興三十一年(1161)七月,吉水進士彭公勉“率諸豪出財力”,把蕭瀧廟重修一新,請安福名人王庭珪作記,記雲:“吉水縣之東南八十裏,山高而遠險,有水自西北奔注……水石相擊,薄其聲如雷霆,如兵車陣馬之行,悍怒鬥激,觀者怖栗,舟上下與石不避,則有破碎淪溺之患。或謂神之威靈以驚駭斯民,古有廟謂之蕭瀧,不知其始……問故老皆雲:古宿相傳瀧之神甚靈,而姓蕭鄉人,嚴奉久矣。此說幾是歟?古者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豈蕭氏常有大功於民,而能禦災捍患耶?抑瀧之神能變化,能興風雷,降雨澤,使年穀屢豐,而遂廟食此土耶?”(見王庭珪《瀘溪文集》卷三五《蕭瀧廟記》)

  遂川靈濟龔公廟。一在縣西北馮舍段,一在縣西田墊。舊誌雲,龔昊及妻封氏,唐大中時人。夫妻俱貧,而好施。有老翁來家丐食,封氏取已浸稻穀種焙幹為之饌,翁曰:“吾鄢仙也,累汝多矣。今為汝卜一葬地,可累代神明。”遂葬其舅於田墊下,為龔氏祖墓,後有池,曰仙鵝。後昊生七子,唐天祐丁卯歲辦上供枋木,兄墮水,諸弟救之,俱溺死,其地有廖翁,憐其友愛,殮瘞其屍,並立廟祀之。其走遞夫楊某亦同顯神邑中,水旱癘疫,祈禱輒應。宋大將軍嶽飛征彭友,神陰助滅賊。後茶寇之擾,複顯應,寇遁去。知縣範德勤新其廟,開禧元年摭其事跡,奏請於朝,賜額曰靈濟。元泰定四年,其五世孫振甫作田墊祖廟,邑人康瑞記。

  永新馬頰廟。在縣東西四十裏,祀通邑水神,明隆慶間縣丞應本泉捐修,尚書永新尹台撰記,記雲:“馬頰廟不知建自何時,其地據邑東峽口,兩岸青山相對,石壁側立,深林蔽虧,怪石棋置,若萬馬之怒鬥,飛流突出其中,與石相激,如雷鳴,舟上下過者,往往欹側百折,而下舟人戰掉失色安危須臾間耳。以此行者賽神至與黃牛廟比盛,而通邑歲漕數萬斛其幸達二京者,皆神之賜也。廟以故稱靈顯雲。邑少尹永康應君本泉歎茲廟弗治,撤新之,不數月工成,請餘記。”

  城隍廟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指城池,隍指幹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護城安全的軍事設施,至少在南北朝時,民間已經為城隍神立廟供奉。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神。

  明代,城隍信仰可謂是達到高峰,全國有一千多座城隍廟,府城、縣城都設置,城隍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範圍。

  從民俗活動上看,一年一度的三巡會,是城隍廟的最大看點。民間對城隍神的信仰,來自對城市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地位的依賴。

  吉安府城的城隍廟在府城一裏處,即在今采茶劇團院內,此地曾城隍岡。又載城隍廟在府城西關外,南二裏。

  宋紹興間城隍廟賜額靈護廟,據明人李禎記,記雲:“天下郡縣城隍廟多在城內,而吉安廟乃在城外西街之岡上。相傳晉郭景純所相也。宋紹興間賜額靈護廟,乃著。”吉安城隍廟曆代修繕不可計數。崇禎十四年,知府吳炳、知縣關捷先捐俸重修,吉水人吏部員外郎李元鼎記:“吉安城隍廟宏敝壯麗,甲於他郡。歲久未葺,當事圖新未遑。適東粵關侯製錦斯邑,首捐俸以助,而秦晉之商於茲土者踴耀,終事不費土著一錢,首事者謀所以永侯之德,而祝神之嘏,以勒諸石……”

  各縣也都有城隍廟,廬陵縣城隍廟設在吉安府城東北,舊縣儒學(今吉安一中)之右。洪武三年,陳謨《泰和城隍廟記》:“仆嚐讀吳文正公廟記,蓋曰城隍亦後土之類也,古者八蠟,若水庸,若郵表,畷莫不祀而報之,況城與隍?”永豐在縣西。安福在縣西百步。遂川在水南五廂,天聖八年立,蔣概記。萬安在縣西,洪武三年知縣葉鼎建,順治間重建前殿,康熙增建牌坊大門。永新在縣西北隅,明洪武元年知州田盛建。寧岡在縣城東,洪武十二年立,雍正十三年重修。

  護吉廟

  吉安各地村落有護吉廟,廟中供奉護吉菩薩,一般建在村中。吉水穀村於後唐天成(927)開基,至今有1500餘戶,為吉安最大古村落。村中有護吉廟,為李氏家族神廟,也是穀村至今最大古建築,長50多米,寬30餘米,前後為兩棟,前棟為大戲樓,後棟為神廟,和萬壽宮有著相似功能,為穀村李氏宗族祭祀和集會的場所。據稱護吉廟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由本族兵部尚書李邦華、吏部尚書李日宣等人倡建。門額書“盤穀福地”。

  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以胡姓為主,北宋初肇基,至今有三百多戶,大小祠宇36座,胡姓供奉護吉菩薩和相公菩薩。相傳相公菩薩是歐陽修,胡姓肇基祖胡晃與歐陽修同朝為官,年齡相差一歲,又是同鄉好友。歐陽修在宋仁宗時拜樞密副使,任參知政事,胡晃是國子監祭酒。陂下胡氏後人謹遵祖訓,供奉歐陽修先生在吉先祠,歐陽修也被村中人稱歐陽總管,管理村中大小事務。

  廟會

  廟會,本來是老百姓朝拜寺廟,祭祀神靈,求平安求財求人丁的活動。這種活動大約出現在唐代,由北而南地發展起來。參加活動的人多了,需要解決吃住行問題。廟會自然被商人們所重視,擺攤設點,供參加活動的人所需,廟會也成了貿易交流的定期會,所以民間又叫廟會為廟市。

  吉安的廟會比較發達,每個地方的廟會形式不一樣,時間不一樣,規模也就一不樣。

  今天青原區東固西城有每年一次的廟會,從農曆二月初二開始,連續5日,趕廟會的人才逐漸離開。東固廟會開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二百多年,從未間斷過。據說東固廟會的活動日期與喊船的習俗有關。

  喊船要請神和送神,東固西城的送神日設在正月十六,人們將紙紮神像送到江邊焚燒,表示所有的瘟神惡鬼災難疾病都讓神帶走。乾隆時期的某一年,西城的劉姓和鍾姓都故意拖延送神時間,後送神者將紙灰倒在先送神的船上,叫搭船。這樣一來,劉、鍾兩姓就鬧矛盾,以致鬥毆。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劉姓有一位長者便將送神改為二月初二。後來的每年二月初二,劉姓家族請戲班演戲,每家每戶把親朋好友都請過來做客,一起鬧下元宵。時日一久,由送神演化為唱戲娛樂。廟會活動也就從二月初二開始。

  吉水縣城的東南麵有一個丁江鎮,地處恩江中遊。丁江圩鎮有一座天王廟,祀奉托塔天王李靖。李靖被演化成神是在元明時代,曆史並不久。雖然李靖是唐代的開國元勳,出將入相,但直到《封神演義》《西遊記》小說中出現托塔李天王的形象,他才完成了造神的曆史。民間建祠宇祀奉李靖,從明清之際才開始。丁江的廟會設在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七,時間較長。廟會期間,當地百姓請三角班來天王廟演戲,演七天。家家戶戶有親朋好友來湊熱鬧。祭祀活動是感謝李天王保佑百姓安康,祈求風調雨順,收成豐裕。丁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溯江而上三十裏是永豐縣城恩江鎮,順流而下十裏是吉水縣文峰鎮,隔山與廬陵交鄰,所以每逢廟會,來人以數千眾計,商賈雲集,交流產品琳琅滿目,成交額高。吃住玩的消費很可觀,是吉水廟會中最有名氣的地方。

  峽江玉笥山是江南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之所,這裏的道觀多,曆史上有不少名道士在此修煉。玉笥山每年都有廟會,而且有兩個時間,一個在農曆二月二十九日,一個在農曆八月初一日。每逢廟會,四方善男信女雲集玉笥山敬神,以求得“仙水”。玉笥山道觀前來朝拜的遊人如織,商販不放過賺錢的機會,乘機來此擺攤設點,進行物產交流,使廟會增添許多熱鬧和祥和。

  遂川的廟會在橫嶺的康王廟,枚江的葛仙岩和泉江鎮的鐵拐仙敬祀處。這些廟會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時間一般是三到七天左右。其中鐵拐仙的廟會最有名,商業氣息也更濃。

  據傳鐵拐李曾遊龍泉,在縣城泉江西北5華裏的泉江合石處歇息過,後人便在這裏建造寺院,取名鐵拐仙寺。鐵拐仙寺的香火自建寺後便很旺,廟會也從不間斷。每年的農曆十月二十八是開寺之日,四鄰八鄉的百姓、香客、商人都前來朝拜。

  新幹縣比較特殊一些,每年要舉行四個廟會。農曆三月十五日是財神爺趙公明的生日,叫財神會。這一天,商賈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頭一日晚上還要舉行迎神儀式。商會組織慶祝活動,在縣城演戲十多天,盡情歡娛。各行各業沿街擺攤,外地客商也來湊熱鬧,推銷商品。五月二十七為城隍會,為新幹城隍菩薩出行遊團之日,除遊行的人外,前來看熱鬧的人從農村四麵八方湧來。我國傳統的城隍爺誕辰日是五月十一日,而新幹放後半個月,有新幹的曆史來源。這個時候正值農村稍有空閑之時,農民進城購物是一個比較恰當的時間。農曆七月十四至十六日,是縣城各城門迎奉康王菩薩、雙忠菩薩和許公菩薩的日子。縣城的商人們紛紛出門,來敬拜他們心中的保佑神。三天裏,縣城街上熱鬧喜氣,鄉村群眾擁至縣城,看廟會,購東西,商業氣息濃厚。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天是天王會,縣城還祀奉天王菩薩,天王菩薩指的是托塔李天王護法神。老百姓對天王很敬重,來朝拜的人特別多,也成了廟會。

  青原區富田鎮富田街,自古人口密集,商貿發達,廟宇遍布,一年中的廟會有多次,但不是固定一個地方或一種形式,其中花醮會是富田街一帶重要的廟會。花醮會,是富田五大姓(匡、王、文、劉、張)共同組織的最大型、最隆重的廟會。主持由五大姓輪值,經費由主持方出,時間在每年二月初一至二月十六日,持續時間長達半月之久。之前,在正月三十日前後,各家各戶就要打好米果,炸好油糕,做好豆腐,並殺豬宰雞,做好準備。二月初一請神,所請菩薩主要有3個,清源大帝(為廟中總管),趙公菩薩(財神,專管錢財),邱公菩薩(專管河道)。一大早,村裏的人都要到普德廟裏去朝聖,並舉行上香儀式。先是由五大姓的族長公,富田街上的長老上香,其次是各房的房長,然後按輩分,按年齡長幼依次上香,上香者要帶有三牲(雞魚肉)、米果、糕點等敬獻,叩首跪拜,跪時燃放鞭炮,並由主持者祝詞,祝詞中有“耕田者五穀豐登,讀書者早登京榜,貿易者一本萬利,老少懷安,合族清吉”等吉祥內容。晚上由4、5個道士唱堂(念經),還設賭場。上香一直要延續到二月十五日。十五日這天,白天舉行劃龍舟比賽,各姓都要組織龍舟隊參加。晚上請戲班來唱大戲,據說唱了大戲,就能保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這天要鬧一個通宵。十六日送神,是時,全村人敲鑼打鼓,抬著清源大帝、趙公菩薩、邱公菩薩在村內遊神,路線從普德廟出發,經富田街、匡家到照陂山,再從原路返回普德廟,最後恭恭敬敬地把菩薩放回原位,整個活動便告結束。

  在萬安縣城兒郎廟會也很有名。相傳古時侯,萬安縣城南住了一姓劉的人家。家裏很窮,上無片瓦,下無寸地,靠撿破爛為生。有一年,暴雨成災,河水暴漲。他便一大早趕到江邊,企望能多撈到些被大水衝來的東西,日後賣了好多換點大米。突然,從上遊漂來一隻大木箱。他打撈起箱子,打開箱蓋一看,箱中無金無銀,隻有8副兒郎麵具。劉某嚇了一跳,趕快把箱子推回水中。誰知剛推了出去,箱子又被水卷了回來,如此再三,劉某心裏很詫異,便禱告說:“兒郎呀兒郎,不是我不肯收留你們,實在是我家太窮了,要不起你們。”同時還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若你們真想跟著我,就要保佑我不再受窮,能討上老婆,並生幾個兒女,我就一定會把你們當作菩薩來供奉”。等到洪水稍退,劉某請人將箱子抬回破草棚裏,取出8副兒郎麵具,供於神台上,每逢初一、十五燒香禮拜,十分虔誠。也許心誠則靈,第二年,城裏就有個女子,自己找上門,說願意嫁給他。結婚後,夫妻兩勤勞持家,不幾年就蓋起了新房,購置了產業,發家致富起來。人們都說這是幾個“兒郎”顯了靈,才使劉家轉了好運。於是,他便拿出銀兩,買了磚石木料,在河邊蓋起了一個大廟,以供奉8個如麵具似的兒郎神。這事一傳開,不但萬安城內,就連城郊及過往遊客,也紛紛前來燒香敬拜,乞求神靈庇佑。

  後來,人們不但要進廟去拜,每年的元宵,還要把菩薩抬出來遊行,遊行時還要挑選幾個人裝扮成兒郎神,在護神燈的伴隨下同遊。清同治《萬安縣誌》所載:“元宵……尤莫盛於城內之兒郎燈,每一神護燈鼓吹者,輒數十人,食用素必齋戒,以祈神佑”。兒郎廟會在萬安縣城因此而名盛。

  萬安百嘉鎮每年七月有韓信的廟會。韓信是秦末漢初的大將軍,他在楚漢戰爭時擊敗項羽,為漢朝建立立下了大功。相傳,他被呂後斬了頭,人頭被丟在了贛江,被萬安車溪村的漁民意外地撈到。當地的神媒認定這是韓信之後,便建了廟宇供人祭祀,韓信便成了車溪一帶的菩薩。廟會期間,道士念經,韓信菩薩和其他紙紮的人馬,包括呂後,都被抬到曾支持韓信打官司,並為韓信建廟宇的幾個村落中去,叫遊神。其中紙紮的人馬,呂後是屬於有罪之鬼,受人指責。相傳車溪不遠的村落雖然沒支持官司,但有一位美少女鍾愛韓信,並要嫁給他,也要抬神像遊村。七月二十七日,遊神的善男信女對呂後罵不絕口,甚至摔石頭,撕衣服,挖眼睛。七月二十八日晚,舉行最後一輪祭祀活動,把所有的紙人紙馬都燒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