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原始信仰

  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製度。是人類在特定的曆史階段中,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創造和傳承的一種文化現象。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種類繁多。民間信仰有一定的崇拜對象。它世代相傳,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主要包括靈魂、自然神、圖騰、生育神、祖先神、行業神等。民間信仰不僅有特殊的思想活動,還伴有行為方式,從事預知、祭祀、巫術等活動。有趣的是,民間祭祀活動除保留傳統的意圖和禮儀外,活動的外在形式逐漸地向競技、娛樂方向演變,顯示出世俗化的傾向。

  原始信仰是指對自然現象、自然物、動植物、精靈、鬼靈、生殖器的崇拜。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科學處於朦朧狀態,解釋不了自然現象,比如雷電可以把人畜劈死,把樹木崖石劈開,威力巨大,人們自然畏敬不已,也無法抵禦,於是把它當作神明來敬祀,便有了雷公、雷母的尊稱,並設壇祭祀。當時人們相信,一旦做虧心事,就將會被雷打死,因為雷神主持正義。《太平廣記》卷二四三《龍昌裔》:“戊子歲旱,廬陵人龍昌裔有米數千斛糶。既而米價稍賤,昌裔乃為文,禱神岡廟,祈更一月不雨。祈訖,還至路,憇亭中,有黑雲一片,自廟後出。頃之,雷雨大至,昌裔震死於亭外。”人們認為龍昌裔心腸太壞,應遭雷打。幾千年來,人類在生活中探索和認識一些自然現象,原始信仰便在對大自然的探索和認識中形成。

  真君廟

  許真君是江西人崇奉的神明,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宋以前民間是如何崇祀,今已不太清楚,明代才有比較多的文字記載。遂川許真君廟,在銀山下長堤右江畔,明崇禎十年(1637)郭維經建,雍正初修,右增建觀音堂,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郭維經記雲:“許真君名遜,字敏之,書曰遜,字時敏,又曰敬之,亥豖之訛也。當日誅蟒斬蛟遺事,至今傳聞耳熟,而其先世不可稽考。至許君之父避漢末之亂,由汝南而家南昌。許君少博異書,尤嗜鉛汞之術。初得西安吳猛所傳,精修不懈,道德日尊,乃以晉太康元年起為蜀之旌陽令。與民休息,異政遙聞,點石變金,代民輸賦,標竹施水,病者以甦。民感之慕之,形諸歌謠。既而棄官東歸,遨遊嵩陽。卒師諶母,而術益精,而神益闡。雞犬鹹超,民人永奠,跡其災除,昏墊何殊,績奏平成。吾邑原名龍泉鎮,南唐改為縣。考龍泉之所以名,始於唐之開元。初有二龍,戲於武陵瀧,遂成泉道,故名曰龍泉。夫龍之出也,必震電晦暝而多怪也,必風雨迷離而昏黑也,必山崩土裂而多所蕩塌也,必濁浪排空而猝然奔潰也,而乃馴而不擾,如虎之躡足而渡河,鱷之曳尾而涉海,冥冥之中,勢必有協,製其鱗甲,而使之不可暴也。龍泉雖僻壤乎,而許君之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往不起,則武陵故事,其不至淪我邑為魚蝦之濱者,神之力也。”郭維經是明代遂川五鬥江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崇禎三年(1630年)任南京禦史,滿腹經綸,官位高,見識廣。他極力推崇許真君,可見許真君的影響力。

  吉安城內有真君山,在城西北隅。宋代城人祀許真君於此,故名真君山。元代皇慶年間(1312-1313),廬陵林浚曾為高安主簿,後棄官歸裏,在真君山學道,真君廟更為吉安民間所崇。

  在吉安民間,孽龍掛紙的傳說,也和許真君有關。每年清明前後,吉安地區一帶都會有一場暴風雨,大多數情況下帶有冰雹。實際上這是南北氣流相遇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先民們解釋不了這種現象,時間又恰好在清明祭祖之時,因而就有了孽龍掛紙的美麗傳說。

  傳說南昌人許遜年輕時與廣東人葉隆是同窗好友,有一天兩個人下河洗澡,玩得最開心的時候,河底下露出一顆閃亮的大明珠。許遜和葉隆同時發現,但葉隆眼明手快,先拿到明珠,許遜說給我看看是什麽寶物,葉隆卻放進嘴巴,一口吞掉了大明珠。過了一會兒,葉隆的身體發生了變化,皮膚上生出了薄薄的鱗片,頭上生出了一節短角。許遜看見葉隆變成了這個模樣,就說:“葉隆呀,這樣下去你可能變成一條蛟龍。”葉隆卻洋洋得意地說:“我若真的變成了一條蛟龍,我就要以華山為中心,把你江西攪掉,變成東海。”許遜沒想到同窗好友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毫無懼色地說:“你膽敢危害江西,我馬上就去學法,到時把你征服住。”

  蛟龍是一種巨龍,傳說它能發洪水危害百姓,民間稱它為孽龍。許遜很了解葉隆,為了日後江西的平安,許遜告別家人,隻身外出學道。幾年後,許遜屈指一算,葉隆快要變成一條蛟龍了,便打算去降服它。果然,變成了蛟龍的葉隆不顧同窗情義,想試一試許遜的法術學得如何,便來到了江西,它的尾巴隻是在鄱陽湖邊上卷動了一下,江西的上空便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山河搖晃。許遜亮出寶劍,向蛟龍劈去,神力無比,但蛟龍十分狡猾,一下就鑽到鄱陽湖的深處。許遜在鄱陽湖同蛟龍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勇的拚殺,最後誰也沒有占到上風,雙方都累得筋疲力盡。後許遜心生一計,化作一位麵館掌櫃,在湖邊不遠處開麵館,等候蛟龍來吃東西。不久,又累又餓的蛟龍化為一位厚道的老者來麵館吃東西。蛟龍太餓了,叫上了麵條隻管呼啦呼啦地吃。誰知這麵條是許遜設下的埋伏,等蛟龍吞下幾碗麵條後,許遜來到了跟前,說:“孽龍,你就乖乖地服輸了吧!”蛟龍心知中了許遜的埋伏,想把麵條吐出來,可是吐出來的全是鐵鏈,吐也吐不盡。許遜隨即拽住鐵鏈,孽龍發不了威,因為它的內髒被鐵鏈鎖住了。孽龍就這樣被鎮在西山萬壽宮的一口井底,鐵鏈拴在那根深不見底的鐵柱上。許遜念及同窗之情,答應每年春天允許孽龍回廣東一次,掃墓祭祖,吉安民間叫掛紙。因而江西每年農曆二、三月之間總有大風暴,還夾帶冰雹,民間就認為是因為孽龍回去掛紙的緣故。

  吉安地區春夏的雷雨特別多,是江南著名的雷電多發地帶。每年有不少人、牲畜、樹木、建築被雷電擊毀。祖先們以為這與惡龍有關,舊傳龍過之處,必有暴雨冰雹,雷電交加。民間治理惡龍的辦法是將家中的鐵器扔出去,如鋤、鏟、鈀、刀、釵等,據說惡龍見到這些銳器,會望風而逃,不敢久留,接著就風停雨止,大地又重歸安定了。

  龍王廟

  舊時代,吉安城鄉到處有龍王廟,河流邊上更多。民間深信龍王是主宰雨水的神祗。雨水過多,造成洪水暴發。摧毀房屋橋梁,淹沒田地莊稼,給人們帶來災難。古人認為是龍王在發脾氣,是對人的懲罰。人們大懼,慌忙去龍王廟敬香,抬龍王遊神,請龍王息怒。遇到久晴不雨,千裏赤地,百姓又以為是惡魔旱魃所為,人們又虔誠地來到龍王廟敬香跪拜,請龍王開恩,出麵驅除旱魃,引來東海的水,降下甘霖。因此祈雨又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中進行巫術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秦漢至元明,峽江有敬祀龍母的祠,其廟宇名叫孝通廟,清以後,未有所聞。元代豐城人揭傒斯《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五《孝通廟記》載:“臨江新淦之上遊,有鎮曰峽江,鎮有龍母祠曰孝通之廟。古祠在今德慶之悅城鎮。峽江受吉、贛、南安諸水,又豪商大賈之所會,兩山如束,水勢湍悍,歲數壞舟楫,必有嚐受神賜於嶺海之間而分祠於此,以厭水患,然不可考矣。凡舟楫上下,水旱疾疫,必禱焉。至大二年,鎮民唐文壽既倡義以敞其樓,延祐改元,王友忠複新其殿。至元二年丙子之夏,餘扈從上都,廬陵龍立忠始介臨江孔思濟及其郡人李源,請誌麗牲之石。夫作於始封之廟,則有唐宋之碑。今作於分祠,必概見神之始末,俾乞靈者知所本也。”“按唐李景休、趙令則碑,神為秦溫氏之媼,漁於程溪,得巨卵,藏於家。生七龍,五雄二雌,從而豢之,鱗角既具,乃放之江。媼日侯江次,龍輒薦嘉魚於媼,若致養焉者。始皇帝聞之,召媼,媼行中流,龍挾舟而還。媼死,鄉人葬之程之左澨絳水之濱。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且惡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電,遷之高岡,鄉人祠之始此。”

  在吉安境內,號為龍窟的地方有多處,大多為舊時人們禱雨祀平安之所,如在吉水縣南的文昌江側,瀧水之上,有一個巨石,遠看像破甕,側立千尺,臨瀧水,有深潭,當地人稱蛟龍窟宅。每遇旱歲,便在此禱雨,因有瀟瀧廟。南宋王庭珪曾為此作記。

  吉安城內有幾座龍王廟,詳址今不可知,隻知在煥文門外金牛寺左有龍王廟。雍正七年(1729),知府鄭(山喜)創建,並有記。旁建甘雨亭。乾隆三十九年知府盧崧修,並葺甘雨亭,濬金牛井。鄭(山喜)記雲:“……會有詔命,天下郡邑皆立龍王廟,以祈甘雨女穀士女,乃捐傣庀材,擇南門外地,距泉可百步廟焉。”清初,朝廷令各地建龍王廟。

  月神

  敬月神,也是原始信仰的一種反映。在吉安鄉村中,每年到了八月十五,都有燒塔、敬月神和講古的習俗。敬月神、講古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隻有在山區中能偶爾見到這些古老習俗,非山區地帶隻有燒塔這麽一形式了。

  八月十五日前幾天,村中孩童拾撿碎瓦片,架起一座約二米高的塔。架塔的地方是曆年固定不變的村中空地。天一黑,村中孩童都來到塔前,各自帶來不少稻杆,燒塔全用稻杆。把塔上的瓦片燒至通明,撒上穀糠,火焰高漲,燒塔活動達到高潮。為了使火焰更加熾烈,有時還灑上一點茶油,火上澆油,場麵熱烈。燒塔活動持續大約個把小時結束,各自散去,回家吃月餅。燒塔是男孩的活動,女孩一般不參加,成年人有時也來看熱鬧。

  月亮升出山頭之前,每家每戶將一隻小圓桌或小方桌擺置在庭院之中或大門口,桌上放上柚子、月餅、花生和油米果之類的貢品。待月亮一露出山頭,家中長輩率領全家起立,站在桌前,敬祀月神。他們先點燃一對紅燭,插在桌麵的柚子上,接著燃香。燃香有講究,一般要數好三百六十五根線香,一根代表一天,祈望全家得到月神保佑,天天平安吉祥。如果家裏每月初一、十五有燒香拜神習慣,則數上一百根線香,代表一年到頭百事順意。由於燃香頗多,一般插在香爐上,或放置事先準備好的泥盤中。香燭齊備後,長輩站在前麵,全家人一齊對著月亮鞠躬。之後要鳴炮,一般是短架爆竹。接著,全家圍在小桌上喝開水,吃點東西,以示邀神進食,來年豐衣足食。紅燭燒盡,把柚子剖開,每人享用一瓣。

  敬完神,不願呆在家裏的孩童,吃了點東西,便往外跑,到村中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玩耍。或捉迷藏;或遊戲;也有孩童一起唱古老的歌謠:“月光公公,擔一擔水桶。水桶一包鹽,打到大門前。大門前一本鼓,打到吉安府……”;還有的圍在老人身邊聽講古。講古的內容很豐富,既講月神,也講家族曆史,講地方名人軼事,也講古老的傳說。

  送子觀音,觀音老母,送子娘娘

  遠古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很短,初生嬰兒的成活率很低,因病夭折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夫妻連生數孩,都被疾病奪去生命,人口繁衍受到影響,因而產生生殖崇拜,隨之生殖神靈也出現了。據說這類神不但能使婦女懷孕生子,而且能保護嬰孩健康成長,民間稱作送子神。其中送子觀音是我國比較普遍敬祀的一位生育神明。關於觀音為生育之神的說法見於《妙潔蓮花經》:“若有女人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吉安山鄉到處有敬奉送子觀音的習俗,神祇的形象是觀音老母手抱一個男孩。

  吉安不少地方還流傳著三位觀音娘娘之說,據稱她們的出生日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每逢此三日,城鄉生育時期的婦女都齋戒沐浴,備供,親往觀音台前跪拜,以求子祈福。

  北鬥星

  舊時吉安每到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有敬北鬥星的習俗,民間謂北鬥星君賜福。九月初一前,戶戶洗家具炊具,迎接北鬥星君,叫吃九皇齋。九天之內,吃齋食素,第九日晚才可吃葷。九天內,人們到九皇壇跪拜、念經,祈求北鬥星君保佑。每滿九年,大村落大家族還要請道士設壇做道場。

  五嶽

  五嶽是我國東南西北中的五座標誌性山嶽,古代皇帝敕令敬祀,本身就是有代表國家對五方神靈的一種崇拜。在吉安,敬五嶽也很流行。

  吉安城有一座五嶽觀,坐落在吉安城的西麵(今吉福路上)。據稱東晉黃輔結廬於此,舊名黃貞觀。宋祥符天禧間,道士徐保寧修繕一新,更名為三官院,廬陵人胡察為之記。宋治平三年(1066)丙午,彗星出現,徐保寧應詔祈禱,有應驗,英宗皇帝極為感動,敕賜名玉虛觀,觀內有五嶽行宮,後改稱五嶽觀。熙寧三年(1070),觀內生長出靈芝,韋驤作記。隆興元年,袁富在觀內修建三清殿。明代吉水人解縉有詩雲:“廬陵城西有黃壇,五嶽秀拔當天關。”寫的就是五嶽觀。

  吉安在明朝以前還有專門祭祀五嶽的廟宇,建在螺子山下,叫“東嶽廟”。明代改祀文天祥及督府諸忠義趙時賞等五十四人,叫文丞相忠義祠。明尹直《文丞相忠義祠記》:“……擇地得城東螺峰之南麓故東嶽祠,宏深亢爽,前峙雙石,仿佛螺川二字,歲迭為晦明,挺拔雄猛,有忠勇狀,遂撤朽敞規度方位……。”

  各縣也有專祀五嶽的廟宇。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安福由達魯花赤膽思丁始建東嶽於城東門外的秀嶺,安福知州郭恢台等協其謀,州民之樂善者相其財,廟成。請元代著名學者翰林學士揭奚斯作《安福州東嶽廟記》:“……夫東嶽,魯望而廟於茲,從民誌也。民不知善而惟神之依,惑也。苟政不平,歲不成,欲事神得乎?福善禍淫,天有常道;事神治民,國有常禮。禮不可黷,道不可誣。”

  此外,遂川東嶽行祠在縣北門金山下,雍正九年(1731)修;西嶽行祠在縣西四十裏的峨嶺;南嶽祠在雩田。吉水東嶽廟在文興橋上,永豐在南坊,寧岡的南嶽祠在城西三裏羅陂。

  火神

  火神祠,在吉安城西門外,山川壇前。萬曆二十二年知府餘之禎建。郡城內外居民每慮火災,紛紛祈禱,因擇壇前隙地鼎建火神祠,以時祭祀。清初,外門額“元帝廟”,乾隆三十九(1774)年知府盧崧釐正祀典,仍複舊名。

  此外,原始信仰還有很多表現。特別是古代醫療衛生欠發達,對人體的一些病征解釋不了,產生恐懼心理,於是想依賴對大自然的信仰來消除病痛。痘花娘娘信仰在吉安也很流行,在安福武功山地區,正月十六要設娘娘壇,以送走危險的痘花。在永新白鷺,當小孩患上了麻疹,就會說成是娘娘顯靈,並組織人遊神,把娘娘送到溪邊河畔,水流會把病災帶走。參加遊神活動時,任何人都不能打罵狗,不能吃狗肉,相傳狗是娘娘的舅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