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生育

  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子嗣生育的國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觀念,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並反映到各地的婚姻生育習俗中。吉安同全國其他地方的生育觀念一樣,以多子多孫為福,祈求兒孫滿堂。比如建房,吉安各地在房屋前後一般栽種石榴、橘樹、棗樹等,這些果樹結子多,且能食用。不栽桂花樹,認為桂花隻開花,不結果。吉安民間對茶樹很有感情,一則茶的生命力強,結子也多。另外茶與大米有同樣功效,在一定的場合下,它具有避邪和鎮邪的作用。從議親開始,婚姻過程與茶都有關係,比如新娘進丈夫家時,年長的在新娘跨進大門前,便向新娘撒些大米或茶葉,驅去新婚身上的邪氣,從進門一刻起,是一個“全新之婦”。結婚的床,吉安舊時作興木架床,床有許多雕板畫板,其中就有雕刻石榴、茶花、麒麟送子圖,床額上寫“早生貴子”、“麒麟送子”等字,寓意與期望十分明顯。娶親前一天,新郎家請一位本村中命最好福最好的婦女來鋪新床,經過命好福好的人鋪過的新床,也能兒孫滿堂。這些習俗,充分反映出吉安民間生育觀念和習俗。由於生育觀念中對求子的強烈希祈,因而產生了吉安民間特別的求子習俗。

  一、求子

  自古以來,從人們對新婚夫婦“早生貴子”的美好祝福到已婚婦女希望“多子多福”的迫切願望,無一不體現人們對新生命的渴求。繁衍子孫後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無子嗣者要想生兒育女也在情理之中。由於人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體質狀況等不同,有的人無生育能力,有的人生女不生子等,卻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等封建觀念影響,於是,千奇百怪的求子習俗也就應運而生。

  1、求嗣壇。

  吉安各地道教設有求嗣壇,其中以安福武功山名氣最大。在武功山金頂右側下麵的小山窩處,有一間全部用石頭砌成的洞屋,百姓俗稱“送子壇”。壇裏有眼仙人井,相傳是鐵拐李用鐵拐戳開的。上山朝拜神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到仙人井來祈求仙水喝。不少香客不遠千裏帶著瓷壺瓦罐,到這裏來提水回去。

  傳說,古時湖南攸縣有一老漢,兒子婚後五六年未見生育。老漢不辭辛勞來到武功山,從仙人井帶回水給兒子、媳婦喝。喝完了這壺水,媳婦果真懷孕了,而且生下了一對“龍鳳胎”。第二年,老漢婦夫為了感謝武功仙山神靈庇佑,攜帶兒媳、孫子和早已請人鑄好了的鐵瓦,來到武功山,將芭棚改建成了石牆鐵瓦的洞屋,裏麵雕塑了八仙神像,橫頂上嵌了一塊“有求必應”的石匾,這石壇改叫做“求嗣壇”。

  關於文天祥的出生就流傳一個其父求嗣的故事。文天祥的父親文儀,號革齋,家道殷實,無奈人過中年,膝下無子。有一年冬天,文儀正與夫人圍爐小飲。忽有老道上門來,老道即自報家門道:“貧道乃武功山葛仙壇玄真子是也。聞得施主樂善好施,特來為鄙觀化緣,望施主慈悲為懷。”文儀見玄真子在此寒冬臘月,長途跋涉來到廬陵,肅然起敬道:“法師如此精神,文某欽佩之至,謹遵法旨就是了。”當下吩咐家人打掃淨室,留玄真子小住。每天與他闡法推道,隻覺得奧妙無窮。三日後,玄真子告辭回山,臨行說:“請施主於明年春暖花開時,入小觀一敘。”文儀派家人將捐銀護送至武功山葛仙壇。待玄真子走後,文儀將老法師留下的偈語細讀,那偈說:“紅羊越牆,逝波不興,天地正氣,在子一身。”文儀反複咀嚼這十六個字,總不解玄機。隻是“在子一身”略有所悟,也許菩薩已安排他晚年得子。次年春,他揣著萬般困惑,來到武功山葛仙壇進香禮拜,暗中懇求菩薩賜子。又至求嗣壇中摸得一枚大海螺,這是生兒子吉兆。他在觀裏住了多日,與玄真子論道十分投機,唯問及偈語,老法師則含笑道,施主合當有後,天機不可泄漏。不久,夫人身懷六甲,這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文天祥。

  2、拜觀音求子。民間傳說中觀音娘娘能給人送子,因此也叫送子觀音。廟宇裏送子觀音的塑像懷裏總抱著一個男嬰。去求子的夫婦向觀音娘娘跪拜許願後,最好將那男嬰的小雞雞趁無人時掐下來,並虔誠地用幹淨的手帕或毛巾包好帶回家。據說如此一來,這對夫婦就能喜得貴子。

  3、偷球求子。民間把迎燈燈頭上掛的彩球視為吉祥物,無子嗣者若能得到彩球,就能懷孕生子。過去,求子的夫婦事先與燈頭首商量好,晚上將燈迎到求子人家門口。求子人家先是祭拜燈頭,放鞭炮送紅包,給燈頭掛紅,趁機將一個彩球“偷”下來。求子人將“偷”來的彩球掛在床的“藉手門”上,這對夫婦就能生個“王男”。如果真的生出個兒子,第二年還要給燈頭“敲饅頭”,就是給所有迎燈人送一雙大饅頭,叫“王男饅頭”。

  4、偷瓜求子。這是一種很有趣也很可笑的求子方法。求子夫婦先串通幾個親朋好友,請他們去人家田地裏偷個瓜送到自家來。偷的瓜以南瓜和冬瓜為佳,不宜偷別的瓜,南瓜諧音“男娃”,有送子之兆。別的瓜如西瓜諧音“死娃”,不吉利。偷瓜送子者將偷來的瓜描上眉畫上眼,穿上童裝,裝扮成小男孩,再用竹椅抬著敲鑼打鼓送到求子人家,放在床上。女主人伴著此瓜睡一夜,翌日清晨將此瓜煮熟吃下,以為自此可懷孕生子。

  5、領養求子。求子者先從別人家領養一個女孩,而且最好將這女孩取名為“招弟”“跟弟”什麽的。據說這樣,此女孩就會為求子的夫婦“招個弟弟”,“跟個弟弟”來。所以吉安民間叫“招弟”“跟弟”“來弟”“有弟”的女性很多,就是求子習俗的反映。

  6、吃喜蛋、喜果求子。吉安嫁女兒的嫁妝裏一定有一個朱漆子孫桶,桶裏要放上五個煮熟染紅的雞蛋和許多染紅的喜果。嫁妝送到男家以後,男家親友如有久不生育的女人就會向主人討子孫桶裏的喜蛋來吃,希望吃了有懷上男孩。

  小孩誕生,吉安習慣在出生後第三天洗浴,是人生禮儀的第一個,世俗把它當作重要事對待,親友都來添盆,煮上許多雞蛋,先放進浴盆中。洗兒盆裏放的紅蛋,不孕的女人可以討來吃,不嫌棄從澡水中取出,圖的是一個願望。

  此外,民間還有“求簽求子”“托夢求子”“向石母娘娘求子”等多種求子方法,五花八門,花樣翻新。盡管新時代生育觀念有所改變,思想進步,但民間的求子習俗還保留著,傳承著。

  二、孕期

  送豬肚禮。新婚後,第一次懷孕,娘家要給女兒的婆家送豬肚禮,禮品是豬肉、豬肚、糯米。婆家將糯米煮成稠粥,盛若幹大碗,粥麵上放大塊熟肉片、肚片,按門戶一家一碗,分送鄰裏,叫送“豬肚粥”;孕婦必吃肚尖,寓“胎健產順”。有些地方,娘家還要做“喜事米果”,分送女兒婆家的左鄰右舍,以示報喜。

  妊娠期間,孕婦的飲食有講究,多吃有利於胎兒發育、能催奶水的食物。忌吃兔子肉,以免孩子生兔唇。孕婦臨產,設香案接“包衣娘娘”,保母子平安。待孩子出生後3天,紮紙轎紙馬到江邊焚化,叫送“包衣娘娘”。

  吉安民間婦女臨產有特別講究,即不允許在娘家生產,自古而然。吉水水南鎮朗坊流傳狀元劉儼出生的故事。相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夏天,劉儼母親懷著將要出生的劉儼回廬陵富田娘家探親。到娘家不久,她感到肚子痛,將要臨產。那時,廬陵就流傳“女在娘家滴點血,娘家全族遭罪孽”的習俗。父母不忍心把將要臨產的女兒趕回夫家,路途又遠,怕出現意外。但家族中叔伯、兄弟不同意她留在村中生育,無奈,她忍受著疼痛,緩慢移步往水南走。族人見她走得太慢,還舉起竹鞭,鞭打她趕緊離開。這時,天上閃電打雷,將要下雨。劉儼娘好不容易走上廬陵吉水分界處的瀘江橋,此時已痛得寸步難行,可是族人仍在後麵驅趕。劉儼娘痛恨交加,淚流滿麵,對天哭喊:“老天爺,開開眼,救救我這苦命的人,雷打火燒了這座橋吧,讓我生下兒子。我兒子若有出頭之日,一定給造座石橋。”話剛落音,一道閃電擊中木橋,木橋起火,阻止了那些驅趕她的人。當天,劉儼順利出生。正統七年(1442),劉儼高中狀元。劉儼為了還母親之願,建造一座三孔石橋,並在橋頭刻石“火燒橋”。至今,這座橋仍稱火燒橋。這個故事有些慘忍,但恰恰反映出吉安民間嚴禁女性在娘家生小孩的習俗。

  三、慶賀生子

  慶三朝。俗稱洗三。“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了,男家要“報外婆”。備幾樣菜肴,一壺水酒。生男孩,用紅紙塞住壺嘴;生女孩,不塞壺嘴。外婆請本家族人吃酒,叫做“吃漿酒”。頭男長女出生後第三天,要行洗兒禮,用喬木木屑、樟樹皮、艾葉、銃塞、爆竹熬水,請接生婆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這種洗法可以祛風寒、壯膽量。把給孩子取的名字用紅紙寫上,貼在上廳。這天,要請接生婆、外婆和諸親友吃“三朝酒”,尊接生婆坐首席。頭男長女,三朝隆重,酒宴豐盛。外婆要送四季衣服、披風、帽鞋、長命鎖、銀項圈、手鐲、腳鐲、坐桶、搖籃等;一般親友送3尺布料及雞、糖、蛋等。有的地方在三朝後,親友給產婦送豬肉,叫“開齋肉”。

  做滿月。嬰兒出生一個月,叫“滿月”,要辦“滿月酒”,給左鄰右舍、親友的孩子分送煮熟的“紅蛋”;請理發師為嬰兒剃頭,叫做剃“開發”,賞理發師紅包。吃飯時,產婦要抱嬰兒給客人敬酒,以討賓客祝福讚語及紅包。滿月後,母子被接到外婆家玩,稱“走滿月”。外婆家要送衣服。送禮金都得用紅紙包好,上寫“彌敬”、“代鈴(齡)”、“長命百歲”字樣。

  做周歲。嬰兒滿1歲,要辦豐盛的“周歲酒”。婿家迎外婆、宴賓客。外孫家用布轎去接外婆姨娘等人來吃酒,尊外婆坐首席。外婆要送四季衣物、披風、帽鞋、童被、坐桶、搖籃等禮物;富裕人家還送長命鎖、項圈、手鐲、腳鐲等銀飾物。其他親友也要送禮物。開宴前,將剪刀、尺、算盤、書本、銅錢等物放在盤中,讓嬰兒去抓,叫“抓周”,小孩先抓到什麽,預示孩子大了有什麽誌向。開宴後,有個“摸腦”儀式,由父親抱孩子見外公、外婆,外公用手輕輕撫摸孩子腦殼,說幾句祝頌話。現在,這些習俗仍有部分沿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